2021年5月2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水喻经第四》

卷一_初一日诵_七法品第一《水喻经第四》
= “水喻经”:本经叙说世尊以常卧水中乃至住岸等七种人,譬喻世间行恶不善法乃至成就四果之七种不同层次之人。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水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
“或复有人出水还没;
“或复有人出水而住;
“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
“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
“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
“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
= “住岸人”:本经中之“住岸人”、“住岸梵志”,巴利本均作Thale Titthati Brahmano,立于陆地上之婆罗门。
“如是,我当复为汝说七水喻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人常卧水中;
“或复有人出已还没;
“或复有人出已而住;
“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
“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
“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
“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
“此七水喻人,我略说也。
“如上说,如上施设,汝知何义?何所分别?有何因缘?”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有人当卧?谓或有人为不善法之所覆盖,染污所染,受恶法报,造生死本。
“是谓有人常卧。
“犹人没溺,卧于水中,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初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还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不坚固。
“是谓有人出已还没。
“犹人溺水,既出还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二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
“是谓有人出已而住。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三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
= “知苦如真”:意为如实知苦。
= “三结”:结集生死之三种烦恼(身见、戒禁取见、疑惑)。
= “须陀洹”: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之初果,谓初入圣道之意,故又称预流、入流。其他三果为:斯陀含(Sakadagamin),谓尚须至天上、人间一度往返,故又称一来。阿那含(Anagamin),谓不须再至欲界受轮回之苦,故又称不还。阿罗汉(Arahant),谓已全然断灭生死烦恼,故又称不生;又已至阿罗汉果位者,堪受人天供养、尊敬,故又称应供、应。
= “极受七有”:谓至多七次往来天上、人间两界,即能断灭烦恼。
= “便得苦际”:巴利本作DukkhassAntam Karoti,作苦边际,即灭尽苦之意。
 
初果三结/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尽此惑,即证初果须陀洹,故称初果三结。以下三结为见惑中之最甚者,故为见惑之总称,能断此三结,则证预流果,得不堕法,定趣菩提。
有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此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空近障,亦为六十二见趣之根本。因诸见趣为余烦恼之根本,余烦恼为业之本,诸业又为异熟果之本;依异熟果,则一切善、不善、无记法皆得生长,故当断之。
戒禁取结
指行邪戒。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愿近障,如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持鸡戒、狗戒等。
疑结
即怀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相近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四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际。
= “淫、怒、痴”:“淫、怒、痴”为旧译名词,新译作“贪、瞋、痴”,即指贪欲、瞋恚、愚痴三毒。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五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五下分结尽,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尽已,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 “五下分结”:即五种系缚有情于欲界之烦恼(结),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六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
“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漏”:为烦恼之异名,凡有三种:(一)欲漏,即爱欲之烦恼。(二)有漏,即执着于生存之烦恼。(三)无明漏,即不理解真理之烦恼。从上述三漏(烦恼)得到心解脱者,称为“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
“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七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我向所言,当为汝说七水人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