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 「占察」二字,是能观察的法:「善恶业报」四字,是所观察的法。
 
《占察善恶业报经》以单法立名
别题
通题
占察善恶业报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天竺(tiān zhú) = 我国古代称印度[India]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法门。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jué) = 高起,突起。(高峻的样子[high and steep])
演说甚深根聚法门 = 根聚者,根是眼等六根,聚是任何一根都具备其他五根的作用,也就是六根亘用的意思。与普贤观经所说净六根的法门类似。这种根聚法门因为理深难明,所以才称为甚深。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蓝毗尼园
<Lumbinī>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鹿野苑
<Saraga-nāthá>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舍卫城/舍卫国/室罗筏/室罗伐
<Srāvastī>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桑伽施
<Sankasia>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毗舍离
<Vaiśālī>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咨请世尊,愿垂听许。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 /赐予。)
 
  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
(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屡次频繁[frequentlyrepeatedlyagain and again])
衰恼 = 衰败恼乱。
“‘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
“‘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
“‘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
(dǔ) = 见,看见[see]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ruò) = 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气力小;势力差。与“强”相对[weakfeeble](惧怕[fear])
“‘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三乘 = 菩萨、缘觉、声闻。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发诸通业 = 发生神通业用。
 
正像末
正法/正法时期
500
解脱坚固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戒成就
500
禅定坚固
像法/像法时期
500
多闻坚固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禅成就
500
塔寺坚固
末法/末法时期
500
斗争坚固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净成就
9500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
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
如是众生,可愍可救。
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比喻[raw an analogy])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
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
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
= 诚字,或有作成字解,成就愿望的意思。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 什么意思不亲自说法,反而想使那地藏菩萨来演说呢?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
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萨婆若海 = 译为一切种智,是佛对一切万法都能了解的大智慧,至于称「海」者,是比喻辞,是说佛一切种类的大智慧,如海一样的广大渊深。久已能渡者,是说这尊地藏菩萨,因为因地发心久远,早经达到佛的程度,早经渡过佛的大智慧海,果位高与佛齐。
 
三智
一切智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道种智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一切种智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
(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柄,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
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
= 五浊恶世众生所受的苦,较其他世界为重,地藏菩萨本来愿力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特别著重在苦多的世界,受了这种本来大悲愿力的熏习,以及五浊恶世众生机缘成熟,应当受到度化的缘故。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化益特别厚。
(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
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
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
遍吉菩萨 = 普贤菩萨。
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正宗分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示占察法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
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 毕竟就是究竟彻底的意思,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就是说带有欲染的各项修行,若是修不能勤,被欲染的牵累,就使你能勉强断恶,但断的也不彻底,还有余留的根本罪因。
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 信仰不专一,因而对于三乘出世大法,没有一个决定的趣向。这段经文,是说明末世佛四众弟子对佛法的信力不够。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扰乱,废修道业。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业集随心,相现果起 = 这些因缘的会集,都是随著人心力的作用生起来的,由于心力的变动,于是形成了世间万象,各种善恶果报也就随之而起。
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 不失是说业因永远不消失,不坏是说业果永远不损坏,因为心念一动,所种下的生灭种子,不论经过多久,只要一遇上缘,就马上起现行受果报,所以说不失不坏。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是一点都错不了的,所以说相应不差。
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谛占 = 是用至诚心真真实实的占。因为轮相的示现,必待心力的感应,而心力所以能起感应,也必定靠至诚力的推动。
 
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著乐习。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shì) = 古代用蓍草占卦[divine]
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
使长短减于一寸 = 使这块香木的长短,少于一寸,九分就可以了。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xié) = 舀出[ladle out](不正,歪斜[obliqueslantinginclinedtilted])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zhì) = 扔,抛[throw]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
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
= 第一种轮相,能以显示我们过去世所作善恶业种子的差别,一共有十个。
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
= 第二种轮相,能以显示我们在过去世所招集的善恶业,时间是久远还是暂近,所造作的业力是强是弱,是大是小,这种轮相一共有三个。
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 第三种轮相,能以显示我们过去世、现在世、以及未来世。三世中所受苦乐果报的差别。
 
    ###示第一轮相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 = 在这十个木轮上面,写出不杀、不盗、乃至不嗔、不痴等十种善业的名称。
一善主在一轮 = 一个木轮,以写一项善业名称为主。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相当 = 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matchbalancecorrespond tobe equivalent to]/适宜;合适[suitablefitappropriate]/很;十分;极[quitefairlyconsiderably]/足可以,尚[enough]
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 其次把十恶业的名称,如杀、盗等,正对著十善名称,写在木轮另一面。杀对不杀,盗对不盗,都使它相称。也是一项记在一面。一个木轮有四面,善与恶各占一面,其余两面,空著不写,这是因为善恶有现有不现的原故。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
= 举出十善,就能作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因为能包括一切其余善法的缘故。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第一组木轮,共有十枚:表示宿世所作的十善业与十恶业。每个木轮各有四面,一面标示善,另一面标示恶,使其相对,另外两面则是空白,表示非善非恶。
不杀生
<空白>
杀生
<空白>
 
    ####第一步骤:敬礼立愿
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咨受正法;
= 这是礼敬三宝中的佛宝。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依,顺着,沿袭[follow])
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
= 这是礼敬三宝中的法宝。
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 这是礼敬三宝中的僧宝。
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 这是三宝礼敬以后,再敬礼说法的主人。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第二步骤:广修供养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
= 随所有,就是随分随力,随自己能力以内所有,不必格外营求。因为有物品而不修供养,固失于悭吝;若力量不足而格外营求,也会妨碍正业,所以菩萨指示我们应随所有香华广修供养。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
= 以自己的愿力,使这供养的香华功能扩大起来,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扩大到等于法性本体,无处不到,无处不在。
施作佛事 = 各各用作布施供养诸佛之事。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
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 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诸珍妙饰 = 所有一切种种奇妙珍贵的饰物。
汤药 = 医疗药物。
(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
忆想遥拟 = 用自己的意念观想,远远的揣度,如身临其境,亲自施行供养一样。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
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
= 都各别用一切能够庄严供养的物品,与一切众生,共同的修持,奉献十方三宝。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法身 = 是佛的本体,无形无像,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
色身 = 是法身的应现,佛不思议的微妙报身。
舍利 = śarīra,是佛应化身灭度后,所遗灵骨。
形象 = 是佛灭度后,后人雕塑或绘制供人瞻礼的佛像。
浮图 = Buddha,佛的音译。浮图有时指“供佛之塔”,又称窣堵坡,梵文之英译为Stupa。汉文译为舍利塔。
浮图塔庙 = 是供佛的塔庙。
法藏 = 是佛所说的三藏经典;说法处,是说法的地点。这是供养三宝中的法宝。
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 贤圣僧众,能代佛传法,这是供养佛宝中的僧宝。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一味(yī wèi) = 盲目不顾客观条件[blindly]/单纯地[simply]/专一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第三步骤:别供称名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次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 又,是再的意思。系心,就是使心神集向一处。意思是说供养三宝完毕以后,还应该另外把心收敛在一处,诚敬的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若默诵念 = 称名有出声有不出声,诵是口诵,念是心念,不出声音的口诵心念,就是默诵念。
一心告言 = 若是你用不出声的默念诵,同时就要把心念集中起来,把你心中所要求的事项,一心恭敬的向菩萨告白。
如是称名,满足至千。
 
####第四步骤:至诚启白
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 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 障碍袪除,信心增长,自然容易使我所要观察的过现诸业,与所现轮相,能如实的相应,没有不符的地方,这就是占察轮相的第四步骤,在掷出木轮前的至诚启白。
 
####第五步骤:正掷轮相
作此语已,然后手执木轮,于净物上而傍掷之。
= 然后手里拿起所制木轮,在洁净的特设几案上,两手捧起木轮,将木轮摇动数下,从两手之傍,掷落案上。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
= 像这样掷轮完毕,如果系初发心学佛的人,不知宿命,对眼前一切复杂的业果现象,不能明了,想藉轮相观察的时候;「若欲观他」,或者不是自己观察自己宿命,而应别人的请求代别人观察的时候,「皆亦如是应知。」都应该对上面所说这些步骤,作清楚的了解。
 
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
随所现业 = 随著轮相所显示的善业或恶业。
悉应一一谛观思验 = 都应该详悉的观察,缜密的思维体验。
纯善不具 = 虽然所现都是善业,但十善不是全现,其中只现一项二项或三项五项,余皆是空白轮相。
纯恶不具 = 虽然所现都是恶业,但十恶也不是全现,其中只有一项二项或三项五项,余皆是空白轮相。
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 若观察结果,所现轮相与所受果报不相符合,就是不相当,这样叫作不能至心,不至心就不得感应,这就是虚假错误的占察,这样的占察,算作无效。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
= 纵然原有的有漏烦恼业种仍然存在,但也会渐渐转为微弱,不会增长。这种程度,虽然还没到证无漏智,也可以善恶两俱不现。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所有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
= 这二类人,所有未曾现出的善恶,是什么原因不现呢?因为若是善业种强,能招乐的异熟果报;若是恶业种强,能招苦的异熟果报,而这二类未曾现出的善恶业相,是因为善恶业种微弱,目前还无力牵果,有待增上业力的滋润,所以不现。
 
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
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 = 这样的人,如果占得轮相是善业的,自得善果感善报,得到当前环境上的顺利,于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乐,所求都能称心如意。但要知道,这样就是最容易堕落的时候,世间一切的苦果,多由纵欲得来。所以菩萨对占得善业,享受世间欲乐的人,特别告诫说:「勿当自纵以起放逸」。
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绕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
(gān) = 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味美[delicious]([sweet]/甘愿乐意[be willingwillingly])
是名占察初轮相法。
 
###示第二轮相
####正示轮相
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
当复刻木为三轮 = 应当再行按照前面所讲方法及尺寸大小,刻三个木轮。
以身、口、意各主一轮 = 用身、口、意三业,一业分主一个木轮。
书字记之 = 在所主木轮上,写小字作记号。属身业的,在木轮旁边适当所在,写一小「身」字,其余口业意业,同样的写记。
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
= 又在木轮的正中央,方而平的所在,随取一面,用毛笔划一画。这一画,划得粗一点,并且使它长一点,长到什么程度呢?使他达到木轮的边缘。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界限;疆界[limits])
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
= 按次第转到第二面,也用笔划上一画,这一画细一点,使它短一点,短到甚么程度呢?使它不到木轮边缘。
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令其粗深;
= 按次第转到第三面,这一次不用笔划,改用刀刻,靠木轮旁边刻一道,也像笔画一样,刻得粗一点深一点。
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
= 按次转到第四面,也用刀在轮面旁边刻上一画,使它细一点浅一点。
 
第二组木轮,共有三枚:此轮占察累世中,所做的身、口、意业。即十善业或者十恶业报的轻重、远近;也可以以此轮相,有无来检视自己的修持有无进步或退步。
长红线:
表善业多、重、远。
短红线:
表善业少、轻、近。
长刻线:
表恶业多、重、远。
短刻线:
表恶业少、轻、近。
 
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犹如损刻。
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
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作之业未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
(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
 
####详示占法
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
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轮相。
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
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
= 应当随著初轮所现善恶之业,个别的默念观想,依照所属的轮相,若是身轮,作身业强弱大小求现的观想;若是口轮或意轮,就作口业或意业的强弱大小求现的观想,个别的掷占,至于初轮相中有不现的,就不必要占。
 
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不得相应,名虚谬也。
= 若是你在占察初轮相法的时候,唯有得到身业的善,但是你在这第二轮相里,反而得到的是身恶,这就是说你在占察的时候,没有尽到至诚心。
不得相应 = 自然不得相应。
名虚谬也 = 这样不得相应的占察,就称作虚妄背谬的占察。
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
= 再有所谓不相应的,就是说你在占察初轮相法的时候,得到的是十善业中的不杀业,以及十恶业中的偷盗业。可是当你占察第二轮相的时候,按照初轮所现善恶业次第作观想。
意先主观不杀业 = 因初轮相上不杀业在前,所以观想意识上先要主观不杀业。
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 = 主观的不杀业,原是属于身善业,可是第二轮相占出的竟是身恶业,与主观的意念相违。
名不相应 = 这也称作不相应。
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
= 是说再有,如果你观察反省,你自己现前以及从下生以来,就不喜犯杀业,而且也不造作杀的罪恶。
但意主杀业 = 可是当你占察第二轮相的时候,在你的意念上,是主观杀业的。
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 = 因初轮所占是宿世杀业,宿世杀,今生不杀,没有到增上程度,只能算是小恶,但是在你所占第二轮相里,所现竟是大恶,这样自然也称作不相应。
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
= 以上是观察身业,至于其余口业和意业,所占与所察不相应的意义,也是这样,可以例推。不必繁复的述说。
 
####明别忏法
#####应修忏悔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
毁犯重禁 = 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淫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 = 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失心错乱 = 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是故当先修忏悔法。
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正示忏悔法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 在这所房屋内,安置佛的形像,或塑像,或绘像,都可以用;以及安放佛所说的经法,并且还悬挂绘幡宝盖,一切庄严道场的饰物,这些饰物,或用锦帛制的,或用纸素制的,都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去办,能力办不到的,不可勉强,只要谒诚尽敬,就可以了。这就是严净道场。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
(zǎo) = 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yù) = 洗澡[bathe]
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 昼三时,是晨朝时、日中时、日没时;夜三时是初夜时、中夜时、后夜时。修忏悔法的人,白天三个时辰,应该在这布置得清净又庄严的房子里,由晨朝到日没,三时不间断的称念佛菩萨圣号。
五十三佛 = 就是过去世的普光、普明、普净、乃至大通光,及一切法常满王佛等五十三尊经上常说的,而且与这娑婆世界因缘特胜的佛,名号不须一一备举。
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 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二方,再加四隅,共为十方。这十方的诸佛,统统归纳到我心中,观想遥拟,普遍的恭敬礼拜。佛身不只一项,色身,是现在正在应化的有形色身;舍利,是灭度后遗体灵骨;形像,或纸绘,或雕塑的形象;浮图塔庙,皆是供奉安置舍利的地方,这一切的佛事,都要一一的礼敬。
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
= 其次再综合的礼拜十方﹝空间﹞三世﹝时间﹞纵横合起来所有宇宙一切的佛,这样对三宝中的佛宝算是礼拜圆满。
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法藏 = 是佛所遗留的一切教法,也要拟心普遍的礼拜,这是礼拜三宝中的法宝。
贤圣 = 一切贤圣能代佛传法,故须礼拜,这是礼拜三宝中的僧宝。
 
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śyin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Śikhin
此云持髻。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Viśvabhu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贤劫
拘留孙佛
#Krakucchanda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迦叶佛
#Kaśyapa
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释迦牟尼佛
#Śākyamuni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星宿劫
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
一阐提 = Icchantika,指断灭善根的人,因此他们无法得到解脱。一阐提,其“一”是译音,义为“贪欲”,不是数目的一。意思是“于涅槃无乐欲”或“信不具”者。此不相信且诋毁佛法者,佛教认为此乃断灭善根的人。
四重 =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密教中,真言行者所持之戒律为:不舍正法,不舍菩提心,不悭胜法,不害众生利益等四种。
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
复往余静室 = 再去到别的清静房舍里,这清静房舍,不是供佛的正殿,乃是自己可以方便坐卧的休息室。但在这里不是休息,而是继续不断的用功。
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
(hūn) = 古同“昏”。糊涂[muddledbewildered](心乱[confused])
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
= 做了白天的九种修法功夫以后,其次到了夜晚,若是境况宽裕,能办得起灯烛光明事的,自然也应当和白天一样,三个时辰内,不断的修恭敬,备办香花等供养,同时忏悔过恶,发各项大愿,和白天修的次第一样。
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
= 若是自家境况不甚宽裕,不能办灯烛光明事的,应当只在其他清静房舍之内,恭敬一心的出声朗诵,或不出声默念佛菩萨圣号,就可以了。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
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即得清净,除诸障碍。
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净。
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
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绕,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净。
顾惜(gù xī) = 爱惜[take good care of]
 
#####得清净轮相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相者,始从修行过七日后,当应日日于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
= 凡修行人,如果是想要知道修忏悔法以后,身口意三业是否已得清净的,从修行开始那一天算起,过七天以后,等到身心慢慢安静下来。应当每天在早晨黎明的时候,把第二轮相﹝身、口、意三个木轮﹞都安放在手中,连掷三次。
(dàn) = 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
 
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
= 如是,指前文所说修行忏悔及使用轮相占察,像那样做功夫的一切未来众生们,在这些众生当中,若是真能如法修行忏悔的,从先过去世久远劫以来,在佛法之中,原曾修行善业,并且都已种过善根
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
= 这些利他的善业,有厚有薄,种种的差别不同,因此他们在得到清净的时候,所显的瑞相,也不一样。
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即更得诸余好相;
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
或作善梦,梦见佛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
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
= 若是修行忏悔法的人,尚没有到身口意三业都得到清净纯善的程度,但却先听得说有像前面见光明闻异香的情形,以及感佛现身等等瑞相,这些瑞相,都不是由清净所感,无因之果,因果不能相应,所以说是虚妄不实,诳骗惑乱,欺诈作假,不是真正善相,这是修行人必须注意的。
(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彼人即时于所向乘得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
= 出世善基,就是大善根,这种善根,是由于宿生曾发大心趋佛果,求证无缘大慈悲心所建立,超过一切善根之上。如果有人能具这种大善根,而再加上今生用功摄心猛利,自然成就容易,感佛菩萨现身。
所向乘 = 指修法人现前所修的所趋向的那一教乘。
得决定信 = 就是得到决定不移的信心。
 
复次,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天魔波旬不来破坏;
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
所有五盖,展转轻微,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五盖/五障/五退法 = pañca nivāraa,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贪欲盖,执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不净观对治贪欲。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慈心观对治瞋恚。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精进观对治睡眠。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数息观对治掉悔。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信心对治疑。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
出要之道 = 出离世间的要法。
 
  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
 
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大乘/大乘教/摩诃衍/摩诃衍那/菩萨乘 = Mahāyāna,大乘佛教,立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
摄律仪戒 = 是该摄大小乘一切戒律而持守之,主要的精神在恶无不离。
摄善法戒 = 是收摄一切善法,使行于吾身,主要的精神在善无不积。
摄化众生戒 = 是摄化一切众生,使得大利益,主要的精神在生无不度。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一心立愿,称辩戒相 = 专一心念,立定志愿,自问自答,辨明所受戒相。
 
十重戒/十重禁戒/十波罗夷/菩萨十重戒/显教十重戒
#《梵网经》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波罗夷 = Pārājika 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余<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俱舍论谓之他胜<胜于恶法也>。通常用四分律断头之义。
杀戒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自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于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
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推求(tuī qiú) = 以知道的条件为据,推究、探索未知[inquire intoascertain]
即应推求声闻律藏 = 就应当深切的去研究寻求声闻律藏。所谓声闻律藏,就是小乘律藏,是出家戒律的依据,有八十诵律、十诵律、五分律、四分律等等,出家人戒律的根本,凡是出家人,都必须研求的。既受出家戒,就应当立即推研寻求出家人的根本律藏。
摩德勒伽/摩怛理迦 = Māt,翻译中国话是「智母」,能生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菩萨论藏。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
= 对于沙弥、沙弥尼等别戒,也应学习,犯了戒,一样的结罪。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得了清净轮相,但以年龄没有满二十岁,尚且不许承当比丘,足以显示比丘戒是如何的尊贵了。
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
= 既是称作沙弥、沙弥尼,就应遵守沙弥、沙弥尼应有律仪,对于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受过具足戒的前辈长者,加意亲近,供养,侍奉,求他作为自己依止修持的老师。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应勤供养佛法僧宝。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比丘/苾刍
<Bhiku>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比丘尼/苾刍尼
<Bhikui>
持具足戒之女众。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Sikkhamana>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沙弥
<Śrāmaera>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沙弥尼
<Śrāmaerikā>
持十戒之女众。
出家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出家尼
持八戒斋之女众。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
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 假若那些修忏法的众生,虽然表面在学,但不能至心,也得不到善相,仅是做一个自誓受戒的样子,这也不能称作得戒。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
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
= 修行人如果能得到这第二种至心,就能得到各种好相,但只是得到第一至心未得第二至心的不能。
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
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至心 = 极为诚恳的心意
1
初始学习,求愿至心
2
摄意专精,
成就勇猛相应至心
下等至心
一心,所谓系想不乱
中等至心
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
上等至心
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示第三轮相
####正示轮相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 一个数目字写在一面,每个木轮各写三面,使这数目字的次第,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次序,依次书写,不要错乱。每个木轮书写三面,空的一面不写,代表不现。六个轮就有十八面,这样木轮就制作完成。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
= 都是从一数生起的,何以说呢?要知道单只是一,就不成数。例如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三与一为四,四与一为五,像这样展转至于无穷,没有不是从一起的。
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 = 显示出来一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收揽聚集起来的世间万法。
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 = 这种真实境界本体,本来是光明的。对世间一切万法,无不彻照,全知全能。但自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起了无明。
不了一法界,谬念思维 = 因有了无明,就不能彻照,于是就失去了本有的全知全能,变作无知无能,对于本体一真法界真妄不二的道理不能洞彻明了。对一切万法,用各种虚妄不实的分别心念,作各种虚妄不实的分别计度。
分别取著,集业因缘 = 现出妄境以后,不知是妄境,误当作真实,于是分别执取贪著,招感各种业因业缘。
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 当生起六识的时候,识的能见见分攀缘所见相分,见分还熏心种,相分还熏色种,种子常生现行,现行复熏种子,于是在色等六尘境界中,常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违想是不合心意,顺想合乎心意。合乎心意的称乐受,不合的称苦受,非违非顺不苦不乐的称舍受,每一识都有这三种受,六识合计,共生十八种受。现在这第三轮相六个代表六根,十八个数目字就代表根尘识所生起的十八种受,这就是第三轮相的意义。
 
第三组木轮,共有六枚:每枚的三面是数字,一面是空白,连掷三次,把所占的数字合计,总共一百八十九种数字,是显示过去(十一数)、现在(一百六十数)、未来(十八数)三世果报的一百八十九种即善恶差别之相,如果掷三次都是空白的,则显示已证入空性的境界,了无所有。
<空白>
 
####详示占法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
= 若是未来世佛的一切在家出家弟子,在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三世当中,所受到的各种善恶果报,自己疑惑,不能明白,想著求解决这些疑难的。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
= 「如是」指三次轮相所现的数目,经合计以后,所要观察的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善的恶的合计有一百八十九种之多。
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现世果报
######求不退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现当证;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求法门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
 
######求受戒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求果位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
  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
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求观人闻法
  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
  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
  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
  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
  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
  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
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
 
######求修证
  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
  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
  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
  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
  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
  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
  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
  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
  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
  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
  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
  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
  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
  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
  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
  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
  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
  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
  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
  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
  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
  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
  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
  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
  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
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
 
######求福寿
  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
  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
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
 
######求学问
  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
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
 
######求人事
  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
  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
  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
  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
  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
  六十六者、所思人得会见;
  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
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
(huàn) = 呼,叫[call out]
  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
  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
  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和集;
  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和集;
  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
  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
  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
  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
  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
  七十九者、所望见得睹之;
八十者、所求觅得见之;
(mì) = 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
  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
  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
  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
  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
  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
  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
  八十八者、求资生得如意;
  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
  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
  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
  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
  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
  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
  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
  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
  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
  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
  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
  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
  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难;
  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
  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难;
  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
  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
  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
  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
  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
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
 
######求应化
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
开化(kāi huà) = 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become civilized]/开始解冻[thaw]
  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
  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
  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
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
 
######求处境
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
(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
  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
  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
  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
  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破;
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
 
######求住处
  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
  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
  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
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
 
######求怪异
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
怪异(guài yì) = 奇特,与众不同[monstrousunusual]/奇异反常的现象[strange phenomenon]/指妖怪鬼神[monster]
  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
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
 
######求梦障
  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
  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损害;
  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
  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
  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
  一百三十七者、观障乱渐得离;
  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
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
 
######求消灾
  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
  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
  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
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
 
######求病苦
  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
  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
  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
  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非人;
  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
  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
  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
  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
  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
  一百五十三者、观所患向医堪能治;
  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
  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
  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
  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
  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
  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
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
 
#####过去果报
  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
  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
  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
  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
  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
  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
  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
  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
  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
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
 
#####未来果报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狱;
  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作畜生;
  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饿鬼;
  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罗;
  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已生人道;
  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为人王;
  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已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为天王;
  一百八十者、舍身已闻深法;
  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
  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圣僧;
  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已生兜率天;
  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净佛国;
  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已寻见佛;
  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已住中乘;
  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获果证;
  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住上乘。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
如此占法,随心所观主念之事,若数合与意相当者,无有乖错;
若其所掷所合之数,数与心所观主念之事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为虚谬;
其有三掷而皆无所见者,此人则名已得无所有也。
 
复次,善男子!若自发意,观于他人所受果报,事亦同尔。
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来求请欲使占者,应当筹量观察自心,不贪世间,内意清净,然后乃可如上归敬修行供养,至心发愿而为占察。
不应贪求世间名利,如行师道,以自妨乱。
若内心不清净者,设令占察而不相当,但为虚谬耳!
 
####劝修至心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一切所占,不获吉善,所求不得,种种忧虑、逼恼怖惧时,应当昼夜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 应当不论是在白天或夜晚,不要懈怠,常常勤勤恳恳诵念我地藏菩萨的名号。
若能至心者,所占则吉,所求皆获,现离衰恼。
 
##示进趣义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 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进趣是进一步趣向,用便利的方法进一步趣向,趣向那里呢?趣向大乘。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
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 有志求大乘的人,若能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就能很快的得以进入菩萨的种姓,后来决定可以成佛。
 
###明体
####显真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会妄
#####会妄即空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
= 识,就是指八识心王。受、想,就是五十一个心所里的两个。行,是指除了受想两个心所以外的其余四十九个心所。这些心及心所,虽说是有忆念、缘虑、觉知等作用,但却没有显明的颜色来供我们分析观察,所以说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也非青黄赤白以外的其他杂色,而且除了没有颜色表现以外,也没有形色,像长短方圆大小等等;这样的推求还不算仔细,更进一层,就以一方虚空来说,已经莫测边际了,乃至于穷尽十方的虚空;一个世界来说,已经广大难测了,乃至穷尽太空中一切的世界,这样广泛的去求心的形体状貌,也找不到一点点可以区分的形状,能使我们可以得到的。
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 心的本体,原本是光明的,只是以众生无始以来,一念不觉,妄求加明,就是所谓痴暗熏习因缘,这才使本有光明,失去觉照,变成晦昧顽空,在愚痴昏暗中,六根对六尘,终日妄想攀缘,于是就起种种心理上的分别。由于不同的分别作用,于是大而山河,小而微尘所成就的花花世界,就呈现眼前。这就是所谓现妄境界,妄境界既现在前,于是就使人意念攀缘,生起执著。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 = 这些虚妄六尘缘影,终日在内心纷扰,而自己内心并不能觉知它是虚妄不实,空无自体,就妄认为是实在的有,于是就起分别觉知之念想,计较这个身体是我,外面一切为我所有;而实在的说,不但外面一切不是我所有,就是身体也不是我。再进一层,不但身体不是我,而能支配身体言语行动的觉了能知之心,也只是一个假名,而没有实在的觉了能知之相。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 由于分别的缘故,才妄见境界的差别,若是没有觉知能分别心,能分别既没有,那有所分别的境界呢?
 
#####会妄即假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
知此为自,知彼为他 = 因为有思念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彼此,于是就由这彼此分别之间,生出自他观念,知道这是自己的,那是他的。
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
=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世间万法,都没有自体。既是没自体,自然不能自立为有。不能自立为有,那里会有分别差异,种种不同的境界出现呢?
不知不了内自无故 = 不能觉了一切法本来面目是没有自体。
谓有前外所知境界 = 执著说有眼前外面一切境界。
妄生种种法想 = 妄自生出种种分别事理现象的念头。
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 也就是所说缘虑思念觉知当前境界的缘故,才给它立上个名,叫作心。否则心在那里,就无法指出,这就是依境故心假。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
= 这内里妄心与当前境界,虽然说是彼此互相依靠,但他们的生起没有个先后。既是见相二分,都是依靠妄心生起,那么这妄心,就可算是一切境界的源主。
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 因妄心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失去本有灵觉,不了解法界本体原是一相的缘故,这样才说是心里有了无明。再依无明业力的因缘,起见相二分,于是出现种种虚妄境界。这些妄境界,也是依无明灭后,境界才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
= 无明原是由于心理一念不觉而有,并不是依一切的境界,自体不能觉了,说是境界有无明,无明是在内心,不在外境。是以无明力因生境界,不是以境界为因生无明。
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 因为一切诸佛,对于一切的境界都能照了,不生无明的原故。再者境界灭是由于无明灭它才灭,绝对不是因境界先灭,无明心才灭。因为一切境界,本来没有体性,都是由于妄心幻化才有,可以说是本来自灭,根本未曾有的原故,所以说是无明心不是依境界灭才灭。
(tǐ) = 身体[body](本性,本质[nature])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 基于这些义理,所以说世间一切种种万法,都是依心为根本。
 
#####会妄即中<不空不假的中道>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 会过了妄相即空即假以后,了解真不离妄,本体含赅万有;妄也不离真,万有不离一心的道理,就应该知道,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可以称为心。不异,是没有差异。义,是义理。体,是本体。世间万法,不论在义理上说,或在本体上说,万法皆如,都是一相,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为心所收摄的原故,说一切法皆名为心。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
共生共灭 = 心与境刹那刹那不停的共同生,共同灭,没有先后。
同无有住 = 心没个停住,境也没个停住,后念与前念相似相续。
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明相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
= 就是照上面所发挥心体的意义,所表现于不空这方面,有二种可见之相。
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
心内相者,复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 真就是心体的本来相状,本来相状是什么相状呢?如如不异,本来的相状是无相之相,无相之相是一体没有别异,所以说它是如如不异;其间就一法不立,一法不立,就丝毫没有染污相,既是没有染污相,所以说它清净圆满。无障无碍,有染污、有别异,才会生障碍;既如如不异,既清净圆满,那会起障碍呢?所以说它无障无碍。又这真心本体无相而相,人难见其相;不有而有,人难见其有,所以说它微密难见。这相所以能称为真者,是因为它不像世俗假法,它能普遍达到任何一个处所,而且能常久不坏的建立一切法,生长一切法的原故,一切事理现象皆依靠它而有,所以说它是真。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起念 = 就是业相,因为本性不觉求明心动,动相就叫做业。
分别、觉知、缘虑、忆想 = 就是能见相,也就是诸心心所各有见分。这是三细中的前二种细相。
一切种种境界 = 境界相。
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 但它是依本觉而有,是虚伪的,没有真实的自体,不可以看见的原故,所以说它是妄。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 心外相就是说世间一切万事万理,眼前所现的种种境界,都是从那里来的呢?都是从内心来的,怎么说是从内心来的呢?因为随著人的心有所思念,则所思念的境界,就会现在人前,这样说就是境不离心,心不离境。
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 所以才知道心分内心及内心差别之相两部份,而两部皆不离一心,所以说有心内相与心外相。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
内妄想者,为因为体 = 所谓心内起的种种妄想,是现外相的原动力。内起妄想,外才现境界,可以说妄想是心行的本因,也是心行的本体。
外妄相者,为果为用 = 所现的外境,是一切妄念活动的结果,所以说是心行的结果,也是心行的作用。
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心内相
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心外相
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
 
三细六粗
三细
<根本无明>
1.  无明业相
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
2.  能见相
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
3.  境界相
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
 
 
六粗
<枝末无明>
 
 
 
 
1.  智相<慧心所>
于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俱生法执。)
2.  相续相
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于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分别违顺二境因而起苦乐之念相续不绝者。)
(分别法执。)
3.  执取相
于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也。
(俱生我执<俱生烦恼>)
4.  计名字相
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依妄执于诸法上立虚假之名字,种种计度分别也。)
(分别我执<分别烦恼>)
5.  起业相
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依惑造种种之业也。)
6.  业系苦相
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由恶业受苦果业报之系缚而不自在,故云系。)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
= 心外的境界相,在一般凡夫眼里,都是认作实在有的,因此才把心与境当作两回事,实在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境由心造,心境是一体的。就好像人在梦中所见到的种种境界,山河大地,花草人物,睡梦中历历在目,实在甚么也没有,都是心造作的。
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 我们眼前所见一切境界相,也都和做梦一样的虚幻不实。因为当前境相,都是依靠无明识梦分别所见,妄想造作出来的原故。
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
= 再次应当知道的,由心念所造的眼前境界,随心念生灭,由于内心念念不停的原故,你的眼中所见,心中所缘的一切境界,也就随著心念念不住。法是一切境相的总代表,一切境相由心而生,所以说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也灭。
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
= 这一切法的生灭相,只有一个假名而已,求其真实不变的本体,了不可得。
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
= 心虽能生各种境界,但所生的境界,都是幻象假名,并没有实在的本体。因为实在的本体,并没有往来相。心不往到境界那方去,境界也不到心这里来,好比镜子里面所照的像,既没有真实东西来入镜中,镜的本身也不会出生任何东西来,根本没有来,也没有去。
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
= 因为心与境中间没有来去相,心自是不能生境,心不能生境,而境的生灭定相在那里呢?所以说一切法的生灭相只是个假名,没有一定真实之相,想找一定真实之相,了不可得。
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 由此就可以悟知经上常说的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的道理,就是因为实在没有生灭的原故。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
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 彼所谓的自性清净心,既称清净,自是湛然清澈;既称第一义谛,自是圆满无缺,心即是法,心外无法。法即是心,法外无心,心既湛然圆满,法亦同样湛然圆满,一切法以六尘概括,眼所见的色,同是一色;耳所闻的声,同是一声;其余鼻香等皆然,则一一无非中道。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明藏<藏,是含藏的意思,一实境界含藏无限妙用,经上叫如来藏性,所以说是明藏。>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
= 彼心,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体,这一念心体,与佛同等无二无别,故称如来藏。这如来藏性,生佛同具,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来藏性体万德万能,所以能称为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
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
= 就是因为诸佛的法身,从无始本际以来,相本无障无碍,体本自在不灭。无障无碍,得光明洞达能;自在不灭,得真常不变能,法身具足了光明洞达、真常不变的体相,自然就起胜妙作用,什么胜妙作用呢?于是一切的现身应化度生,种种的功德事业,恒常像火样的熊熊炽然,未曾有个休息间断,这是恒常的妙用。
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
= 所谓本性遍一切世界,它所起的妙用,皆是显示佛所作事业,种种化他利益的原故。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
= 这种种化他的事业利益,所以称为遍者,仍是因为诸佛一体,一佛就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也就是一佛。
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 而且不但身体是一,所有作出事业,也都同共一体,没有彼此的分别。这是普遍的妙用。说到本性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没有二相上,是因为诸佛同依一个法性本体,而起的功德业用,同是一个自然应化的体能,没有别异的原故,这是圆满的妙用。
 
三无差别<心、佛、众生>
真妄不二
生佛不二
如来藏﹝心﹞
真﹝佛﹞
真不离妄
本性随缘
妄﹝生﹞
妄即是真
性体不变
如来藏/实相第一义谛/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 = Tathāgatagarbha,如来藏的体性:不生不灭性、独立性、非见闻觉知性、不变易性、储藏性、不垢不净性、熏种性、不增不减性。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
#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空如来藏(真谛<>)
不空如来藏(俗谛<>)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
真空
妙有
真空妙有
不立一法<离一切相>
不舍一法<即一切法>
圆融一切法
体用圆融
理事无碍
性相不二
妙明
寂照
非因缘
非自然
非因缘非自然
非和合
非不和合
非和合非不和合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番破识
会通四科
圆彰七大
忽生相续
五大不陵灭
如镜
如影
如镜如影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修天台空中三观,先从假入空<次第空藏>,次从空入假<次第不空藏>;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次第空不空藏>,名次第三观。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 = 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 如是,指前文所说如来藏具足真常、普遍、圆满的妙用。道理了解以后,就知道诸佛法身本体,是普遍一切处所,无所不在,而且体性圆满没有差别相,真常没有变动。能随一切众生,这里死,那里生,或那里死,这里生,而且不论其如何生死,与众生都不相离,恒常的为作依靠,这就是一佛法界具备其他九界之理。
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
= 因为生长安住在虚空,所以就为虚空处所含摄,以虚空为本体,世间没有任一事一物能超出虚空以外的。
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在一切色像之中,这能含摄万有的虚空界,是不可毁灭的,在一切色像变坏的时候,仍然还归虚空,不会溢出虚空以外,不但不溢出虚空以外,而虚空也不会因色像的归还,有丝毫的增加;也不因色像的不归还,有丝毫的减少。并且无论色像如何的变动,虚空仍然是不变不动。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 因为诸佛法身的广大含虚,也能容受世间一切的果报。依文理分析,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是名即假。为法身处所摄,是名即空。以法身为体,是名即中。即空即假即中,是即法身中道第一最高真理。
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
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无明熏习有六凡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
= 这不增不减不动不变之如来藏性,原本灵明洞彻,但从无始世以来,与无明心同俱,由痴暗因缘熏习力,从晦昧空中,现出种种虚妄不实的境界。
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起妄相应心 = 又起种种与虚妄境界相应的心所
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 说那被三障缠缚的法身如来藏性,给定个假名,名叫众生。若是没有法身如来藏性,也就没有众生了,这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
 
####法身熏习有四圣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 本性中无明烦恼渐渐趋向薄弱;由于烦恼渐趋薄弱的原故,能厌离世间有生有灭虚妄不实的生死苦果,而求出世间不生不灭真实无妄的涅槃觉道。
法身 = 就是本来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
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 修行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以及随顺趋向菩提觉道的三十七助道品等法门。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 假若是这一些修六度等大法的菩萨当中,把这一些大行菩萨善法,修行到了满足究竟的程度,能够脱离无明昏暗的程度。到了这样的程度,原为凡夫、小乘、乃至菩萨所共有的如来藏性称作众生的,现在就转而称之为佛了,这就足证没有众生,也没有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 当该知道,由众生而菩萨而佛,这十法界众生,只不过是依靠世间假立的名称,假立的言说原故,而有不同的差别现相而已。至推究到法身本体上,就毕竟平等,没有任何的差异相了。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
= 观道,是修观的法门,意思是应该学习两种修观法门。
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唯心识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 = 都应当观察,这一切的造作,都不外乎心。
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 就是指示你在做唯心识观功夫的时候,对于你的起心动念,都应当时时观察,知道外面一切境界,都是妄心造成,都是虚假不实的,不要使你的心忘记了观察,于不知不觉中堕入了不去守记唯心识观,反而去攀缘外境。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 念念之间,都应观察,时时刻刻,照顾著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紧紧追随著你心中所起的任何念头,不要跑掉,这样能使你的心对于你所起的任何念头,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这种使心不要跑掉的观察功夫,就称做分别性止门。知道一切的思想,一切的念头,是自己内心分别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的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 凡是内心所生出来的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见解,无量无边的一切念头,都是由自己内心生出来的;而外面一切的境界,并没有什么思想,会生起分别来。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 应当知道,眼前一切的境界,因自身没有分别念想的原故,那他的本身也就本来不是长、不是短、乃至不是有、不是无,离开一切现象。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 眼前一切外境,都是唯心造成,由心想而生。
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 如果离开了心,就没有任何一法,任何一相,能自见自身有什么差别的。
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 守,是不使心驰散,也就是把心定下来。记,是常使心分明,也就是使心不昏沉。在妄念一动的时候,立刻觉出这是妄念,没有实在的境界,这样的守记功夫,一直不断的继续下去,不使终止废弃。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 若是你在修观的时候,不知不觉的丧失了观照的正念,流入了攀缘无记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妄心,仍然东攀西缘,不停的染著外境,心中念头何在,不自觉知,这就是说你没有到唯识无境的程度,仍有前境界存在,这不能算是唯心识观。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 再者,这守记内心的功夫,若做到了成熟的程度,就能自己知道自己内心所起贪求的念头,嗔恚的念头,以及愚痴邪见的念头,也能知道自己善的念头,不善的念头,非善非不善的无记念头。总之,一切内心的烦劳思虑,种种的痛苦,都能知道。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 随心所攀缘的外色,念念不断的观察,知道一切色相,都是唯心生灭。这心的生灭现相,好比水的流动,灯的火焰,不断流动,不断燃烧,没有暂时的停住。观色唯心,因此而悟本寂,所以名色寂三昧。
奢摩他是梵文,译为止,是止息妄念的观法,这种观法,叫奢摩他观心;毗婆舍那也是梵文,译为观,是观相契理观法,这种观法,叫毗婆舍那观心。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 心中观想内心的以及外界的所有一切色相,想见色随心生,色就随心而生;想见色随心灭,色就随心而灭,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乃至于你修习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样的妙相庄严相,也是像这样随心生随心灭的。
非心不离心 = 由于心以外没有形色,所以法界一切色像不是心;但又由于心有色的原故,所以法界一切形像,皆不离心。
非来非不来 = 由于心以外没有色的原故,所以法界一切色,皆不能说是来;又由于心能生色的原故,所以十界色,又不能说是不来。
非去非不去 = 由于色就是心的原故,法界一切色,不能说是去;又由于心灭色灭的原故,法界一切色,也不能说是不去。
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 由于有而不有,故法界色皆非生;不有而有,故法界色,皆非不生;缘起无性,故法界色,皆是非作;无性缘起,故法界色,皆非不作。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禅那修行,在宏观上分成二种修行(bhāvanā),即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二者殊途同归,合称止观。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 修行这二种观法的人,还应当知道,这种唯心识观的观法,既是能与一乘无上妙法融合,则一乘法就是无上智慧,能得到这一乘无上智慧,是由修二观得入,无门不能得入,所以这二种观法,称作无上智慧之门。
 
###真如实观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
= 修真如实观修到超过四空定,得到相似空三昧的时候,识想受行这四种在五蕴中属心法,是四种心理状态,﹝识是分别,想是念头,受是领受,行是行动﹞这四种心理状态,在我人心中时刻不停的变动,若是修得相似空三昧,这四种时刻在变动的心理粗分别相,就不现在前。
空处定 = 修这种定必先厌患色笼,修观破色,缘无边空而入于定,定心与空无边处相应,行人心安住在这种空的觉知上,仍是分别想,不是无分别。
识处定 = 修这种定必先厌患虚空,舍空缘识,而入于定,定心与彼识无边处相应,行人心安住在这种识的觉知上,仍是分别想,不是无分别。
无少处定/无所有处 = 修这种定必先厌患于识,舍识缘无所有,而入于定,定心与无所有处相应,行人将心安住在这种觉知上,也是分别,不能认作无分别。
非想非非想处定 = 必先厌患无所有处,舍无所有想,缘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与非想非非想处相应,将心安住在这微细觉知上,仍然有分别想,不能认作是无分别。
 
无色界/无色天/四无色/四无色处/四空处/空处/四空天
#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
#arūpya-dhātu
天寿
空无边处
无色界之第一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故曰空无边处。无色界虽无处所,而由果报之差别,姑付以处之名。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
#空处(灭色归空--穷色令销)
20000大劫
识无边处
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识处(灭空归识<末那>--穷空令无)
40000大劫
无所有处
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
#无所有处(色、空、识<末那>都灭,而依识性--穷识令灭)
60000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
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
#非想非非想处(穷研识性--穷性令尽)
80000大劫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 从此再能继续不断的修学,以诸佛菩萨大力守护长养的关系,所以能够离开一切障碍,在这样好的情况下,若再能勤修不废,渐渐的能进入心寂三昧。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 = 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就是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个虚空的心,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离一颗菩提心。
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发深广行心 = 发深心无所不摄,广大心无所不容,念念归入性海。
能决定向 = 决定能向一乘菩提大道,登圆教住位。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
= 今能以住坚信位故,对世间诸褝三昧,自无所乐著。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菩提分法 = 是出世间一切觉悟之法,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二乘 = 声闻、缘觉。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 因为能依靠修习趋向这二种观心,最胜妙,最善巧方便,为众智所依靠,是诸行之根本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
= 凡是要修学像上面经文所说到的依一实境以修信解的行人,人有二种类别。
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 先说利根的人,因为根利,他早已能够看出一切外境,皆是由自己内心造作。既是内心造作,心妄境亦妄,所以说虚假不实,这种虚假的外境,如梦中所现,如幻术所变,对这些道理,决定没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盖是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等,这盖覆本性的五阴五盖,障碍轻微,所以就散乱心少,像这等人,散乱心少,能体达识心本寂,了知三界宛然,容易契合真如实境,所以就应当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 再说钝根的人,因为这钝根的人,根性钝的原故,事先没有能了达一切的外境,都是由心识所造,幻化而出,虚诳不实,一对外境,就起心攀缘,染著之情浓厚,因之随时起心动念,层层障碍盖覆,此心动摇不定,难以调伏,使其安定。这样的人,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
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
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
畏菩提行难可成就。
= 如是信解,指依一实境界而修的信解。意思是说:末世众生,虽然有人愿意发心依一实境界,照著前面所说的两种观道来修信解的,善根不厚,没有能力进趣这大乘圆顿法门。不但不能进趣,而又以一切恶业及烦恼,没有力量渐渐降伏。畏怯疑惑自己会被恶业烦恼牵引,堕入三途八难。
 
三途/三涂/三恶道
血途
畜生道
 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
刀途
饿鬼道
 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
火途
地狱道
 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
 
八难/八无暇
#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
地狱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饿鬼
饿鬼趣常苦饥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为山林冢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
畜生
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
长寿天
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
#天人之长寿者。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天之最长寿也。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为八万劫,是三界之最长寿也。
北俱卢洲/北拘卢洲/北郁单越
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北。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盲聋喑哑
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
世智辩聪
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
佛前佛后
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称名字
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 应当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常常的,而且勤恳的,或口诵、或心念我地藏菩萨的名号。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观法身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
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 观地藏菩萨的法身与一切诸佛的法身,自己的本身,观察到本体上,没有差异,无二无别。
常乐我净 = 法身与普通报身不同的地方,是具有常、乐、我、净,四净德,普通报身恰恰相反,不常,不乐,没有真我,也不清净,称为四颠倒。法身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得真乐,无戏论才是真我,无执著是真清净。
 
涅槃四德/四德/四德乐邦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
四德
解释
/常德
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
/乐德
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
/我德
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净德
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
 
###修厌离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
= 如是观,双指法身及厌离二观。意思是说,学人中,如有能修学法身及厌离这样观法的,就能很快的增长对一乘实法清净信解之心。
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
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
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
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
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
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
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
名为能除诸罪障者;
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
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求生净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 如若修行人,修的是净土法门,求生他方现在净佛国土的,应当依随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号,专心一意的诵念,念到没有别的念头渗杂,一心不乱的程度,这就是得到三方便中的称名方便,「如是观察者」,这里如上观察,就是除上面称名方便以外,而且也能照前文所说观法身、修厌离二种观法去观察,这样,三种方便做圆满了以后,命终舍身以后,决定能生那方佛国净土。
 
###一心业胜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 在一切修行善业之中,其善业为最胜。
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 所谓勤修习,就是修习系念名字与思维法身,渐渐就能趋向一行三昧。
无生法忍/无生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
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
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
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
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
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
决定除灭诸罪障故;
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 这由系念思维得到一行三昧,方法简单,成就甚大,什么原因呢?从「以能得闻我名字故」起,到「现证无量功德聚故」都是说的原因。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
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
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 乃至前文礼拜供养受持读诵等等一切所能,皆是因为修方便法的行人已得到不退一乘因的原故。
愿行 = 誓愿与修行也。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
 
###杂乱益微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利益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 所谓无相褝,就是指依于一实境界,所修的唯识、真如二种观法,没有生死涅槃相,同时这二种观法,除了没生死涅槃相以外,而还具足了止观定慧的功夫,所以称作无相褝。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
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
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
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
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五忍 = 仁王经所说。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
伏忍
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
信忍
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
顺忍
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
无生忍
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
寂灭忍
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也。
 
###渐次成佛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
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
= 十信、十住
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 十行、十回向
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
= 初地从此有了不起分别的寂静法智,以及得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不可议的无所造作,任运自然的行业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 十地
 
六种住 = 出自菩萨持地经,立六住以摄菩萨之行位,此六入所证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种性住
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菩萨于十住之位成就佛道之种性也。
解行住
于十行十回向之位,积解行之功,不退失也。
净心住
于初地见道之位破一切见惑,使心得一分清净也。
行道迹住
迹者足迹也,自二地至七地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即有行道证入之迹也。
决定住
于八九两地不借道力功用,增进任运,决定不退失也。
究竟住
于第十地学行满足究竟等觉之位也。非妙觉之究竟者。
 
###修学有相褝的三种人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
####贪著诸褝
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 第一类是因为没有像前所说方便信解力的缘故,贪著享受诸褝三昧功德。
退求世间 = 于是就不再精进,反而退求世间色无色界的果报快乐。
####依褝起厌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偏厌离行 = 起了偏执的厌离之行。
####依一实境界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 这第三类与前二类不同,他具有方便信解力,
虽获世间诸褝功德而不坚著 = 虽然获得世间诸褝功德,知是虚幻,而不坚持执著。
不复退求三有之果 = 于是他就不再像前说第一类没有方便信解的退求三界果报。
又信知生死即涅槃 = 再者,他又能确信明了生死就是涅槃的道理。
 
###示十种相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
= 像这些修学世出世间各种褝定功夫的人,当该知道,在修行过程中,有十种次第行相的门径,这些次第行相门径,都能收摄一切褝定行业,能使修学褝定功夫的人,一切如法相应,不致偏差谬误。
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 这第二种是进入欲念停止的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 方便勇猛,转而更求进趣现象。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 由除疑惑信解,得安慰,进到当下得胜精进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之所专,与真空理体,少分相应,并且自亦觉知利益之相。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 承前觉知利益后,转更进修褝功,增长光明,于是所习更趋坚固,获得胜妙功德,对治烦惑成就之相。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随心有所念作 = 随任内心有所念作。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 到了第十,就是已奠定基础,随修任何褝功,皆能生起方便,格外的得到快速成就。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 以上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收摄一切褝定行业,纵令修学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出世无相褝的,也必须具有这十种相门
 
##示善巧说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
= 一般众生对大乘法所以生怯弱者,是了解程度不深的缘故,那么你对这大乘甚深法门,是用什么方便善巧,说出来使众生得离怯弱呢?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尝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
宣显实义 = 宣扬显明这真实的义理
(wèi) = 安慰[comfort]
 
###慰小心怯弱者
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 他又想到这无上道,既说是最胜最妙,自不是普通小根器人所能修学,要必须放大心量,积功广大,无有穷极,而且修难行苦行,自度度他,经过三大阿僧袛劫那样长久的时间,和光同尘,在众生生死流中,久受勤劳辛苦,才能得到。
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
无行无到,无有方所 = 行是修行,到是到达彼岸,修行到达彼岸,是依迷悟而来,既没有实迷,也没有实悟,那有此岸彼岸的分别,所以说无行无到,无有方所。
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光、如泡、如露、如灯、如目、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
= 「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乃至「如电、如云」等经文中十四种比喻,别的经中有说六喻,有说九喻的,皆是开合的不同,意义没有增减。
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 = 总之,世间的烦恼生死,性质也和上十四种比喻一样,非常微弱,很容易灭失。
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 = 再说世间的烦恼生死。烦恼归纳起来有五类,叫五住烦恼;生死归纳有二,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这烦恼生死,也是以一实境界,法性为体;离开一实境界,别无自体可得,所以说毕竟无体,求不可得。
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十八空 = 龙树《大智度论》有详细解说
内空
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外空
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内外空
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处/十二入 = 六根、六尘。
空空
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大空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
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
有为空
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无为空
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毕竟空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无始空
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
散空
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人不可得。
性空
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
自相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无法空
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
有法空
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如幻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如焰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如水中月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如虚空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如响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如犍闼婆城
Gandharva,犍闼婆<乾闼婆>,意为香阴。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智者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
#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乾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如梦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如影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如镜中像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如化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五住/五住地/五住地惑/五住地烦恼
#一切之烦恼分类为五住地。
无明住
三界
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暗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
#见思惑破了之后,一切事理还不能够圆融无碍,还有尘沙惑、无明惑。虽然四住地破了之后,分段生死了脱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脱。只有破了无明,就是‘无明住地’也破了之后,才能够把二死都了脱。
无明惑
根本
有爱住
无色界
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着之最终者,故名有爱。
#此即无色界天<空界天>
思惑
枝末
色爱住
色界
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
#此即色界天了,色界天比欲界天更好。
欲爱住
欲界
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重,故表爱之名。
#此即欲界天,要比人间享福得多。不过执著在欲界天上享受,还是烦恼呀,因为还没有出六道轮回呀。
见一处住/见爱住地
三界
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
#见爱者,就是看见某种东西就发生爱感,希望据为己有。住地,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见惑
 
二种生死
二种生死
所属
解释
分段生死
三界内有形生死
凡夫
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
变易生死
三界外无形生死
圣者
<三乘圣人>
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
 
###慰不解意旨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
(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
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暗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
= 所说的如来意旨,就是因为如来于性觉中,已经能见到一实境界的缘故,于是就能彻底得以离开生老病死等一切的恶法,亲身证到法身真常恒久,得到清凉不变等一切无量功德的集聚。
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
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
= 佛用什么法子能达到使众生离苦得乐的目的呢?就是要使你了解佛的法身,是没有分别意识而能离开一切妄念的体性。什么作用呢?能灭除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识妄想,惟有能不动念头的,才是所应当得到这法身第一义谛的人。
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取著 = 贪取执著。
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
若广说者,如十八空。
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
= 就像这十八种空所显示的一切诸法,皆离不开菩提体。
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
非有无俱 = 双非固是戏论,此有无俱乃是亦有亦无,双亦也是两相违谬,不合理,故也不堕。
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
非一,非异 = 这菩提觉体虽是不变,但能随缘,如一金能作多器,不能说是一;再虽能随缘,但本体不变,如多器不离一金,故也不能说是异。
非一异俱 = 前双非固是戏论,一异俱乃是亦一亦异,双亦也是两相违谬,不合理,故也不堕,所以说非一异俱,不是亦一亦异两俱存在。
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
= 所谓离一切相的意义,就是说本性觉体,不可以用言说取得,因为菩提法中,自体本空,没有, 接受言说的;同时也没有能用言语解说的;不但不能依言说取,又不能用心念思维知晓。何以呢?因为菩提法中,没有能取的心及可取的相,心属自,相属他,无自无他,离开了一切分别之相的缘故。
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
= 如果有分别想的,则所想的不是菩提体,而是虚假妄念,这样就不称作相应。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
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 = 或由于执认毕竟空无所得,而生拨无因果相续之理,入于断灭之见。或作增见,是或作多余的见解。
(qīng) = 轻车[light carriage](分量不大。与“重”相对[light]/轻视;不重视[belittlemake light of])
 
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慰妄计自然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
或计自然堕邪倒见 = 或者是妄计佛性本自具足,不假修为,堕邪僻颠倒妄见。
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
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
 
###离相违相
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
####大乘空义的离相违相
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
= 怎样才是离相违相呢?空的对待是不空,有不空对待的空,就没有离相违相。而这段经文就阐明如来藏的如实空义,空中含有妙有,与如来藏体是相应的,而不是相违的。
(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 暂时停留[stay])
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大乘不空义的离相违相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
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
= 不空的对待是空,有空对待的不空,就没有离相违相,而这段经文就阐明如来藏的如实不空义,妙有不离真空,与如来藏体是相应的。
 
####大乘空不空义的离相违相
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
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 像我前面所说的甚深义理,是决定真实而不虚假,何以说呢?因为离相违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地藏菩萨摩诃萨。
 
#流通分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
(bù) = 古时无棉布[hemp cloth](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cloth]/铺开[be fully underwayspread]/引申为散开分布[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
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
 
于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
= 像这样所说的六根聚经中,应当取一个什么名字,来代表这一甚深微妙法门呢?
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闻。
 
佛告坚净信菩萨: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
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
 
佛说此法门名已,一切大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