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以人、法为题
别题
通题
遗教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yáo) = 姓。
姚秦 = 后秦。384-417年。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三藏 = Tripi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什 = Kumārajīva334-413/350-40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
 
#初序分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须跋陀罗 = Subhadra,佛最后之圣弟子名。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娑罗 = Sala,树名。
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正宗分
##根本清净戒
= 根本清净戒有四条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如果违犯根本戒法,则失去清净的功德,即使修种种布施、放生的善业,若违犯四众罪法,善业不能成就尊贵身,只能在卑贱身或畜生道享受福报,所以四众戒法影响了我们功德是否能成就。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方便远离清净戒
= 是遮戒,若违犯以下的戒法,功德虽仍存在,但会受折损而变得不安稳。
“持净戒者。
“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kěn) = 翻土,开垦[reclaim]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推步(tuī bù) = 用仪器或算术来考测天象。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
通致使命 = 这是做甲乙两方的使者来密通消息。
(hòu) = 从厂,表示与山石有关。地壳厚。与“薄”相对[(of the earth’s crust)thick](优待;推崇[favourstress]/不刻薄,待人好。)
(xiè) = 轻侮;不恭敬[indecentobscene](过于亲昵而不庄重[taking liberties with (sb.)improperly familiar with])
亲厚媟慢 = 权贵之人常有傲慢之语,所以结交权贵容易产生傲慢言语,丧失修行者谦卑的态度,所以「皆不应作」。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瑕疵(xiá cī) =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spot]/指摘毛病[blame]
四供养 = 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
趣得供事 = 趣是随顺,随顺应得的供养,有多的就布施给常住或是需要的人,不要贪蓄积聚。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
“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
“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五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五根 = 谓眼耳鼻舌身。
五欲 = 谓色声香味触。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界限;疆界[limits])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pèi) = 驾驭牲口用的缰绳[reins]
“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yāng) = 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欲放逸苦对治
= 指第六意识的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
= 只见蜜器而未见前面的深坑。
(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restless](浮躁;不专一[flighty and rashirascibleirritable])
“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 就有如狂暴的象没有铁钩来制伏;又如猿猴爬到树上,一下子腾跃,一下子踔踯停止,很难管制牠。
(yuán) = 猩猩,形态与猴相似[ape]
(chuō) = 跳,跳跃[jump]
(zhí) = 徘徊[pace up and down]
(cuò) = 折断;摧折[break](失败[defeat])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多食苦对治
= 这段是有关饮食的调伏。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 譬喻蜜蜂采华,牠只取走花的内在滋味,而不损害外在的颜色香味,所以蜜蜂不会破坏花,花仍存在。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 初夜及后夜也不停止修习止观,中夜时比较容易昏沉,故用来诵经。
 
六时
晨朝
06:00-10:00
日中
10:00-14:00
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中夜
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sì) = 候望,探察[spy](观察[inspect]/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
(wán)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bìng) = 除去不用[get rid of]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
(cán) = 羞愧[be ashamed]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 在整个修行当中,保持惭愧心非常重要,有如衣服能庄严色身,惭愧心能庄严功德,所以惭愧有生善的功能。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 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即使能布施、持戒,功德也难保持不失。
(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嗔恚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 若不这样如理思惟佛法真理,而放纵自己的情绪,则所产生的瞋心之火,就破坏了先前所栽培的布施、持戒等种种的善业功德。也就是说,所发动的瞋心,先伤害自己,再伤害别人。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 忍辱的功德是持戒及苦行所不能相比的,六度功德的大小是后后超胜前前,持戒功德超越布施,乃至忍辱功德超越持戒,忍辱所发挥灭恶生善的功德,超越持戒与苦行。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
= 我们应该把恶骂及伤害的逆缘,当作甘露来受用,甘露是天上的饮食,是不死之药,有长寿及治病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恶逆因缘当做自己一种生命的考验,否则就不是「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白衣 = 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
(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
当自摩头 = 以手摩头,发觉自己头上没有须发的庄严,这是第一个不如人的地方。
已舍饰好 = 自己身体的装饰中,没有穿金戴玉来庄严自己,这也是不如人。
着坏色衣 = 自己没有如世俗人有五彩美妙衣服装严色身,所穿的只是坏色衣,这也比不上别人。
执持应器 = 应器是吃饭的工具,没有童仆来侍奉,需自己拿钵。
以乞自活 = 自己没有财富的积蓄,需仰仗乞求才能过活,这也不如人。
“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 内心安住在圣道上的人,不会做出这种事。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
= 一位修行人应当端正道的根本。以正直的心当做修道的根本。
 
##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即使[eveneven if])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 少得失心,有也好,没有也好,内心坦荡荡,没有忧愁怖畏心。少欲之人对事情也容易感到满足。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知足功德
= 少欲是针对他人的财物,而知足是针对自己的财物。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 如果想要解脱内心的苦恼,应当安住在「知足之法」,对已经拥有的资具要感到满足。
(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
= 知足是富乐之处,也是使我们身心安宁之处,若能知足,生命就能安住在富乐安稳的处所。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 不知足者的生命容易被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所牵动他容易向外攀缘因不知足只好向外追求。因他不知足而常感痛苦知足者对他的苦恼生起怜愍心。
 
##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 不忘「念」的念是正念。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dī) = 河堤,堤坝。由泥土、石头、或混凝土造成的堆土、积墙或高岸,多为人工建造以用作预防水灾[dikedyke]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 一个修学者的心中若有光明智慧的观照,对世间五欲境界不生贪着,若生贪着,表示这人没有智慧。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 经常的如理观察,使心念不落于颠倒错乱的状态。这种常自省察的功夫,古德说这智慧主要是指四念处,培养「常自省察」的智慧,不必向外追求,就观察自己现前的五蕴身心。如是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解脱。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 假若不能如实的观察身心世界,内心没有智慧的观照,既非道人,外表已剃发染衣,故又不是白衣,则是「无所名也」,可说是非白衣非道人。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三慧
闻慧
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
散智
思慧
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
修慧
依修禅定而生之智慧。
定智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 若人有智慧观照生命的真相知道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什么是安乐的因缘虽然他只是慧解脱尚无禅定俱解脱的功德没有禅定也就没有天眼神通虽没神通但他也是明见之人因为从思想理论的观察分析也能知道生命的真相判定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这是智慧的殊胜处。
 
##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戏论 = 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流通分
##劝修流通
= 佛陀劝勉我们应如法的精进修行。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wú) = 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don't]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时阿㝹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阿那律陀/阿那律/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 Aniruddha,意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 佛陀宣佛说苦谛,三界的果报本质上皆是痛苦的,这里的苦谛,偏重无常,因为地狱、饿鬼、畜生的苦不能普遍三界,所以佛陀说苦谛的真实义是偏重在无常,无常故苦,因不安稳性故。这种无常的苦,不可能有任何因缘使它变成快乐。除非离开三界,否则即使积集再大的善业,只要是在三界得果报,都不可能得到安稳的快乐,因为三界的本质是无常是痛苦,这是无法改变的。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断疑流通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 所作未办者这是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圣人这些圣人在对治烦恼罪业上已经成办了一部分但尚未完全成办这时他们见到佛陀灭度内心有深重悲伤的感觉;若表现感到悲伤表示内心尚有余惑。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 所作皆办的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脱内心光明的智慧现前观察四圣谛了了分明。他见到佛陀的灭度他心中想着:唉啊!众生实在福报不够佛陀灭度后四圣谛就没有人来弘传佛陀怎么这么快就灭度呢?
一何(yī hé) = 何其多么[how]
 
阿㝹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
“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 我所开演的四圣谛法门你们依之而修行即是「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如果不依之而行即使我整天陪伴在你们身边如是久住一劫你们也得不到利益。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 (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 「动法」是指欲界的果报「不动法」是色界、无色界的果报三界的果报都是败坏不安之相都是苦恼不安稳皆不是我们真正的长久皈依处。
(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