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国/劫宾国/羯宾国/罽宾国 = 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位于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尔一带之地。有关其国名,诸书之记载不一。
般剌若/般若 = 734-?,唐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
三法藏/三藏 = Tipitaka,藏,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
|
|
经藏
|
Sutta-pitaka,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
律藏
|
Vinaya-pitaka,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
论藏
|
Abhidhamma-pitaka,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
卷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三万二千人,皆是阿罗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证八解脱,到于彼岸。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其名曰:具寿阿若憍陈如、阿史波室多、摩诃那摩、波帝利迦、摩诃迦叶、憍梵波提、离波多、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摩诃迦毗那、真提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阿尼楼驮、微妙臂、须菩提、薄拘罗陀、孙难陀、罗睺罗,如是具寿阿罗汉、有学阿难陀等,各与若千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贤者/圣者/尊者/净命/长老/慧命/具寿 = Ayasmant,乃对佛弟子、阿罗汉等之尊称。指具足智慧与德行,得受尊敬之人。其后不限于佛弟子,凡祖师或先德,亦可称具寿。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
摩诃那摩 = Mahanama,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译曰大名。
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婆跋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憍梵波提
= Gavampati,佛弟子之一,意译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齝、牛相。曾受舍利弗之指导。因其于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故尚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钝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释尊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师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离越多/隶婆哆/哩缚帝/离婆/离曰/离越/颉离伐多/褐丽筏多/离婆多
= Revata,意译常作声、所供养、金、室星、适时。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因其父母祈离婆多星而得,故取此名。曾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见有二鬼争尸而食,乃思人身之虚幻。复诣佛所,闻人身由四大假和合之理,遂出家入道。后游行陀婆国,遇寒雪,因无著革屣,脚为之冻伤;佛赞其少欲知足,尔后听许于寒地得着富罗(短靴)或革屣等。
释迦十圣/十弟子/十大弟子 = 指释迦十大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
|
||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
头陀第一
|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
|
神通第一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unna/punna-mantani-putta,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满',为满足、具足之意。弥多罗(Mantani),意译为'慈’,有希望、愿望、祝愿、见到的意思,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释迦牟尼佛)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佛最初成道时,于鹿野苑转法轮,富楼那听闻佛陀已证道,至佛所在处,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
|
说法第一
|
须菩提
|
Subhuti,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
解空第一
|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
|
智慧第一
|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
|
密行第一
|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
多闻第一
|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
持戒第一
|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
天眼第一
|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
Kaccayana,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
|
议论第一
|
三迦叶 = 迦叶,Kass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ela-kass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优楼频螺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为其姓。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Jatila)。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
那提迦叶
|
Nadi-kass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连禅河(Neranjara)下游。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
|
伽耶迦叶
|
Gaya-kass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为事火外道(拜火教徒)之师,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后皆皈依佛陀,成为佛弟子。
|
复有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俱,皆是一生补处大法王子,有大威德,如大龙王,百福圆满;身光照曜,犹如千日,破诸昏暗;智慧澄彻,逾于大海,了达诸佛秘密境界;然大法炬,引导众生;于生死海,作大船师;怜愍众生,犹如赤子,于一切时,恒施安乐,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 “逾于大海”:胜过大海。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赤子(chì zǐ) = 初生的婴儿[a
newborn baby;an infant]。
自在游戏,微妙神通,已能善达诸总持门,具四无碍辩才自在,已得圆满大愿自在,妙善成就事业自在,已能善入三昧自在,具足圆满福德自在,常为众生不请之友。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梵语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即指密教。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
经无量劫,勤修六度,历事诸佛,不住涅槃,断诸烦恼,讲说妙法,无量世界,化利群生。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制诸外道,摧伏邪心,离断常因,令生正见,而无往来动摇之相。
= “离断常因”:拔除执着断见与常见的原因。
= “而无往来动摇之相”:这样的奔波济度众生,却没有往来奔波的形迹。
非严而严,十方佛土;不说而说,妙理寂然。
住无所住,度人天众,无所不受广大法乐。
披精进甲,执智慧剑,破魔军众,而击法鼓,身恒遍坐一切道场。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
吹大法螺,觉悟群品,一切有情悉蒙利益,闻名见身,无空过者。
螺(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具三达智,悟三世法,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应病与药,无复疑惑。
= “悟三世法”:明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布大法云,澍甘露雨,转不退转智印法轮,闭生死狱,开涅槃门。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慧印/智印 = Nana-mudda,为诸佛菩萨所结印契之总称。印契,为决定不改之义。诸佛菩萨所结之印契,为智用之标帜,标示一切如来秘密庄严内证大智之身、口、意之业用,故总称智印。
发弘誓愿,尽未来际,度脱群生。
此诸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名曰:无垢菩萨、弥勒菩萨、师子吼菩萨、妙吉祥菩萨、维摩诘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虚空藏王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三昧自在王菩萨、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妙辩严王菩萨、欢喜高王菩萨、大神变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清净雨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疗烦恼病菩萨、宝山菩萨、宝财菩萨、宝上菩萨、宝德菩萨、宝藏菩萨、宝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宝光菩萨、宝施菩萨、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宝雨菩萨、宝达菩萨、宝杖菩萨、宝髻菩萨、宝吉祥菩萨、宝自在菩萨、栴檀香菩萨、大宝炬菩萨、大宝严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星光菩萨、火光菩萨、电光菩萨、能念慧菩萨、破魔菩萨、胜魔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不断大愿菩萨、大名称菩萨、无碍辩才菩萨、无碍转法轮菩萨,如是无垢菩萨摩诃萨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维摩诘菩萨 = Vimala-ki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四大菩萨 = 一般以大悲观音、大愿地藏、大智文殊、大行普贤为四大菩萨。若称法华四大菩萨,则指弥勒、文殊、观音、普贤。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
||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
五台山
|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
峨嵋山
|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
普陀山
|
地藏菩萨
|
Ksitigarbha,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即受释尊之付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
|
九华山
|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
|
虚空孕菩萨/虚空藏菩萨
|
Akasa-garbha,即福、智二藏无量,等如虚空,广大无边之意。又作虚空孕菩萨。此菩萨流出无量之法宝,普施所欲者,利乐众生。
|
|
执金刚菩萨/秘密主菩萨/金刚手药叉将/金刚手菩萨
|
Vajra-pani,广指执持金刚杵之菩萨、亦特用以称密迹金刚力士。
|
|
除一切盖障菩萨/降伏一切障碍菩萨/弃诸阴盖菩萨/除盖障菩萨
|
Sarvanivarana-Viskambhin,除盖障乃消除一切烦恼之谓。
|
|
势志菩萨/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
|
Mahasthamaprapta,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
|
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无尽意菩萨
|
Aksayamati,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
|
宝檀华菩萨
|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
|
药王菩萨
|
Bhaisajya-ra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
|
|
药上菩萨
|
药王菩萨之弟。
|
复有亿万六欲天子,其名曰:善住天子、威德天子、普光天子、清净慧天子、吉祥天子、大吉祥天子、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月光天子,如是等天子,释提桓因而为上首。
善住天子 = 为忉利天诸天子之一。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善住天子与诸大天人、天女于园观游乐,是夜,空中有声,谓善住天子七日后必死,将七返阎浮提受生为畜生,复受地狱众苦。天子闻之,大感惊怖,请示于帝释天。帝释天以种种花鬘、天衣等广大供养,至祇园精舍求救于佛,佛乃为其说佛顶尊胜陀罗尼,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悉皆爱乐大乘妙法,愿随奉事三世如来,入不思议秘密境界,庄严诸佛众会道场。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复有恒河沙色界天子,其名曰:大光普照天子、无垢庄严天子、神通游戏天子、三昧自在天子、陀罗尼自在天子、大那罗延天子、圆满上愿天子、无碍辩才天子、吉祥福慧天子、常发大愿天子,如是等天子,光明大梵天王而为上首。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deva,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悉皆具足三昧神通,乐说辩才,历事诸佛。
三世如来菩提树下坐金刚座,破魔军已,证菩提时,遍至众会,皆于最初劝请如来转妙法轮,开甘露门,度人天众;善悟诸佛秘密意趣,于大菩提,不复退转。
= “善悟诸佛秘密意趣”:自己也善体悟诸佛的秘密意趣。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四万八千诸大龙王,摩那斯龙王、德叉迦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阿耨达池龙王、大金面龙王、如意宝珠龙王、雨妙珍宝龙王、常澍甘雨龙王、有大威德龙王、强力自在龙王,如是等龙王,娑竭罗龙王而为上首。
八龙王/八大龙王 = 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
|
难陀龙王
|
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乃护法龙神之上首。
|
优波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与上记之难陀龙王为兄弟。
|
娑竭罗龙王/沙伽罗龙王
|
Sagara,意译为海。海龙王,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
|
婆修竖龙王/筏苏枳龙王/和修吉龙王
|
Vasuki, 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多头龙王、九头龙王。能绕妙高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伽龙王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两舌龙王、视毒龙王、现毒龙王、能损害者龙王。以怒视即可使人畜即时命终。
|
阿耨达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住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苏婆帝龙王/摩那斯龙王
|
Manasvin,意译为大意龙王、高意龙王、慈心龙王、大力龙王、大身龙王。
|
优婆罗龙王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
悉皆爱乐大乘妙法,发弘誓愿,恭敬护持。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五万八千诸药叉神,大师子王药叉神、转轮光照药叉神、妙那罗延药叉神、甚可怖畏药叉神、莲华光色药叉神、诸根美妙药叉神、外护正法药叉神、供养三宝药叉神、雨众珍宝药叉神、摩尼钵罗药叉神,如是等诸药叉神,僧慎尔邪药叉神而为上首。
散脂迦大将/散支大将/僧慎尔耶大药叉大将/散脂鬼神/散脂大将 = Samjneya,音译僧慎尔耶。意译作正了知。系北方毗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二十八部众之总司。
钵盂/钵 =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悉皆具足难思智光、难思智炬、难思智行、难思智聚,而为众生制伏恶鬼,使得安乐,能延福智,守护大乘,令不断绝。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八万九千乾闼婆王,顶上宝冠乾闼婆王、普放光明乾闼婆王、金刚宝幢乾闼婆王、妙音清净乾闼婆王、遍至众会乾闼婆王、普现诸方乾闼婆王、爱乐大乘乾闼婆王、转不退轮乾闼婆王,如是等乾闼婆王,诸根清净乾闼婆王而为上首。
皆于大乘深生爱敬,利乐众生,恒无懈倦。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千亿阿修罗王,罗睺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出现威德阿修罗王、大坚固力阿修罗王、美妙音声阿修罗王、光明遍照阿修罗王、斗战恒胜阿修罗王、善巧幻化阿修罗王,如是等阿修罗王,广大妙辩阿修罗王而为上首。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
|
婆稚
|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
佉罗骞驮
|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
毗摩质多罗
|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
罗侯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
善能修习离诸我慢,受持大乘,尊重三宝。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五亿迦楼罗王,宝髻迦楼罗王、金刚净光迦楼罗王、速疾如风迦楼罗王、虚空净慧迦楼罗王、妙身广大迦楼罗王、心不退转迦楼罗王、广目清净迦楼罗王、大腹饱满迦楼罗王、有大威德迦楼罗王、智慧光明迦楼罗王,如是等迦楼罗王,宝光迦楼罗王而为上首。
悉皆成就不起法忍,善获饶益一切众生。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九亿紧那罗王,动地紧那罗王、妙宝华幢紧那罗王、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善法光明紧那罗王、最胜庄严紧那罗王、火法光明紧那罗王、受持妙法紧那罗王、妙宝严饰紧那罗王、成就妙观紧那罗王,如是等紧那罗王,悦意乐声紧那罗王而为上首。
皆悉具于清净妙慧,身心快乐,自在游戏。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九万八千摩睺罗伽王,妙髻摩睺罗伽王、具大威德摩睺罗伽王、庄严宝髻摩睺罗伽王、净眼微妙摩睺罗伽王、光明宝幢摩睺罗伽王、师子胸臆摩睺罗伽王、如山不动摩睺罗伽王、可爱光明摩睺罗伽王,如是等摩睺罗伽王,游戏神通摩睺罗伽王而为上首。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已能修习善巧方便,令诸众生永离爱缠。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他方万亿国土转轮圣王,金轮转轮圣王、银轮转轮圣王、铜轮转轮圣王、铁轮转轮圣王,及与七宝千子眷属。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四种轮王/四轮王 = 指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
|
|
金轮王
|
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
|
银轮王
|
于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西三洲。
|
铜轮王
|
于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二洲。
|
铁轮王
|
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统治南阎浮洲。
|
庄严无量象马车乘,无数宝幢悬大宝幡、华鬘、宝盖、缯彩白拂,种种珍奇妙宝璎珞,涂香、末香和合万种微妙殊香。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华鬘 = Kusumamal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白拂 = 广义而言,即指一切白色兽毛制成之拂子;狭义言之,则指白牦牛尾长毛所制之拂子,又作牦牛拂、白牦拂。拂子,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之具。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各执无价众宝香炉,烧大宝香,供养世尊。
以妙言词,称赞如来甚深智海。
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漏人天果报,唯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
“谁有智者,乐世间乐?”
作是语已,一心合掌。
各与若士百千眷属俱。
复有十六诸大国王,迦毗罗国净饭大王、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波罗柰国迦斯大王、有于陀国于阐大王、娑罗国主迦毗那王。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Suddhodana,中印度迦毗罗(Kapilavastu)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如是等十六大王及诸小王,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而为上首。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悉皆具足福智神通,有大威德,如转轮王,一切怨敌自然降伏,人民炽盛,国土丰乐。
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庄严劫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常为施主。
贤劫之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亦为施主。
于当来世星宿劫中,千佛出现,当为施主。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乃至未来一切诸佛出现世间,如是诸王,以本愿力,常行檀施,饶益有情,随宜善入诸方便门。
檀施 = 檀,Dana之略译,意即布施、舍施。梵汉并举,而称檀施。同于‘檀舍’。或特指檀家(信徒)之布施。
虽作国王,不贪世乐,厌离生死,修解脱因,勤求佛道。
爱乐大乘,化利群生,不着诸相,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为听法故,供养如来,广修珍膳,严持香华,来至佛所。
各与一万二万,乃至千万诸眷属俱。
复有十六大国王夫人,韦提希夫人、妙胜鬘夫人、甚可爱乐夫人、三界比夫人、福报光明夫人、如意宝光夫人、末利夫人、妙德夫人,如是等夫人,殊胜妙颜夫人而为上首。
韦提希夫人 = Vedehi,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
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末利夫人 = Mallika,意译作胜鬘夫人。中印度迦比罗卫城人。幼名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于其父殁后,沦为摩诃男(Mahanama)之婢,尝受命至园林采花结鬟以呈之,摩诃男见之大喜,令住园中日日结鬘,故又名‘胜鬘’。后因以饭食供养佛陀之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憍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Prasenajit)之夫人,生有恶生太子(即毗琉璃太子,Vidudabha)。
已能善人无量正定,为度众生,示现女身,以三解脱,修习其心,有大智慧,福德圆满,无缘大慈,无碍大悲,怜愍众生,犹如赤子。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以本愿力,得值世尊,为欲听法,来诣佛所,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以无量种人中上供,奉献世尊,及以无数妙宝璎珞,供养如来。
= “以无量种人中上供”:并以无量种人间的上妙供品。
上供 = 指于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百千无央数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及诸国界长者居士、一切人民。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毗耶离国/鞞舍离国/维耶国/吠舍厘国/薜舍国 = Vaisali,为印度之古国。意译为广严国。位于中印度,维摩大士住于此国。又为七百贤圣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第二次结集经典之处。
是诸大众,发清净信,起殷重心,宿种善根,生值佛法,为求出世,起难遭想,来诣佛所,一心合掌。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无数诸外道众,苦行外道、多闻外道、世智外道、乐远离外道、路伽耶陀外道,路伽耶治迦你外道而为上首。
缚摩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 = Vamalokayata,意译作左顺世、逆世间行。谓行左道之顺世外道,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派。顺世外道主张最极端的唯物论见解,认为人生之目的乃在享受快乐,故被贬称为左顺世。北齐隐士刘虬注法华时,将之区分为顺世、左顺世两种,以顺世外道类比为重礼仪名教之儒墨者流,而以左顺世类比为弃仁绝义之老庄者流。现存梵文法华经中,相当于逆路伽耶陀处为Lokayatamantradharana,意为‘持顺世之秘密辞者’,西藏之译本亦与此同,皆无缚摩(Vama)之语。Vamalokayata恐与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中之咒术词论(Mantrapratibhana)同义。
恶论/世论 = Lokayatika,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
成就五通,飞行自在。
五神通/五通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
|
|
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证通
|
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
|
天眼智通/天眼通/天眼智证通
|
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
|
天耳智通/天耳通/天耳智证通
|
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
|
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他心智证通
|
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
|
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宿住随念智证通
|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
发希有心,为听法故,来诣佛所。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无量无数非人饿鬼,所谓无财鬼、食人吐鬼、恼众生鬼、食洟唾鬼、食不饱鬼、毗舍阇鬼、臭极臭鬼、食粪秽鬼、食人胎鬼、食生子鬼、食不净鬼、生吉祥鬼,如是诸鬼,毗卢陀伽大鬼神王而为上首。
鬼道/鬼趣/饿鬼道/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
无财饿鬼 = 饿鬼趣之众生常苦于饥饿,复因果报不同,而分无财、少财、多财等饿鬼。无财饿鬼全无食物,常陷于饥渴之苦恼,虽偶获食物,然于将食时,又化作火焰,难以下咽。
洟(tì) = 鼻涕[snivel]。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毕舍遮鬼/臂奢柘鬼/毗舍遮鬼 = 毗舍遮,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舍离毒心,归佛法僧,悉皆卫护如来正法。
为听法故,来诣佛所,五体投地,渴仰世尊。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无量无数禽兽诸王,命命鸟王、鹦鹉鸟王,及师子王、象王、鹿王,如是一切诸禽兽王,金色师子王而为上首。
禽(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兽(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禽兽(qín shòu) = 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birds
and beasts]。
共命鸟/生生鸟/命命鸟 = Jivam-jivaka,音译耆婆耆婆、耆婆耆婆迦、时婆时婆迦。属于雉之一种,产于北印度,因鸣叫声而得名。此鸟之鸣声优美,迅翔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二首,生死相依,故称共命。佛典中,多以命命鸟与迦陵频伽等,同视为好声鸟。
悉皆归命如来大师,为欲听法,来诣佛所,各随愿力,供养世尊,而白佛言:“惟愿如来,哀受我等微少供养,永离三涂恶业种子,得受人天福乐果报。
“开阐大乘甘露法门,速断愚痴,当得解脱。”
时诸鸟王作是语已,一心合掌,瞻仰如来。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复有百千琰魔罗王,与无央数诸大罗刹,种种形类,及诸恶王,幽冥官属,校计罪福狱吏刑司,承佛威力,舍离恶心,与琰魔罗王同来听法,而白佛言:“一切众生,以愚痴故,贪五欲乐,造五逆罪,入诸地狱,轮转无穷。
阎魔王 = Yama,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Yama-ra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罗刹娑/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吏(lì) =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official;mandarin]。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自业所因,受大苦恼,如世蚕茧,自为萦缠。
蚕(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茧(jiǎn) =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cocoon]。
萦(yíng) = 回旋缠绕[coil]。(弯曲[bend]。)
“惟愿如来雨大法雨,灭地狱火,施清凉风,开解脱门,闭三恶趣。”
时琰魔罗王作是语已,种种珍宝供养如来,一心恭敬,绕百千匝。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坐宝莲华师子座上。
其师子座色绀琉璃,种种珍奇间错严饰,颇梨宝珠以为其茎,紫磨黄金作莲华叶。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颇梨 =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磨(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磨擦[rub;wear]/磨灭;泯灭[obliterate;die out]。)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其莲华台,以摩尼宝而为华须,八万四千阎浮檀金大宝莲华而为眷属,为诸大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i-suvan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
时薄伽梵于师子座,结跏趺座,威仪殊特。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n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犹如四宝苏迷卢山,处于大海,自然迥出。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迥出(jiǒng chū) = 高耸貌。/突出;超群。/高出;超过。
如百千日照曜虚空,放无量光,破诸昏暗。
亦如俱胝圆满月轮,独处众星,放清凉光,明朗世界。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是时如来入有顶天极善三味,名心璎珞宝庄严王。
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住此定已,身心不动。
时无色界一切天子,雨无量种微妙华香,于虚空中,如云而下。
色界诸天十八梵王,雨众杂色无数天华,百千万种梵天妙香,遍满虚空,如云而下。
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华、波利尸迦华、苏摩那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而供养佛及众法宝。
缤(bīn) = 繁盛,众多[numerous]。
纷(fēn) = 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horsetail bag]。(盛多,各种各样[many and various]。)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又雨天上无价宝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以天神力,香气遍满此诸世界,供养大会。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于本座,复入师子奋迅三昧。
奋迅三昧/师子频申三昧/师子奋迅三昧 =
Simha-vijrmbhita-samadhi,三昧,定之意。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
现大神通,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振、极振、遍极振,击、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又此世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 又令这世界东涌西没。
其地严净,悉皆柔软,滋长卉木,利益群生,令三千界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无有恶趣众生,皆得离苦。
卉(huì) = 小篆字从三“屮”,草木初生。草的总称[various kinds
of grass]。(泛指草木[plants]。)
舍此身已,生于人道,及六欲天,皆识宿命,欢喜踊跃,同诣佛所。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以殷重心,顶礼佛足,持诸珍宝、无数璎珞,悟三轮空,以报佛恩。
三轮体空 =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称为三轮体空。
|
|
施空
|
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
|
受空
|
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
|
施物空
|
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
|
尔时,如来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名诸菩萨游戏神通,使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游戏神通 =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其光明色,如阎浮檀金。
此金色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余地界,乃至百亿妙高山王,一切雪山、香山、黑山、金山、宝山,及弥楼山、大弥楼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江河大海、流泉浴池,及以百亿四大洲界、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并诸国邑、王宫聚落。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黑山 = 禅林用语。原为俱舍论卷十一所载,南赡部洲之北,三处地方各有三重黑山,其地暗黑,为恶鬼栖止之处;于禅林中转喻执着情识与分别作用,有如陷于黑山之暗穴,无法动弹。
目脂邻陀龙王/目真邻陀龙王/目邻龙王/目支邻陀龙王 = Mucalinda,意译脱王、解脱处。住于金刚座侧之池中,即中印度摩揭陀国佛成道处东南之‘目支邻陀龙池’。
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辰(chén) = 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clam]。(日、月、星的统称[celestial bodies]。)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琰魔罗界所有一切八寒八热诸地狱中,罪业众生受苦之相,乃至十方畜生、饿鬼受苦之相,一切世间五趣众生受苦乐相,如是皆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 皆在如来这金色光中,分明显现出来。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八寒地狱 = 八种寒冷冰冻之地狱。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与解释各有异说。
|
|
頞浮陀/頞部陀
|
Arbuda,译为疱。谓受罪众生因严寒所逼,皮肉疱起。
|
泥赖浮陀/尼剌部陀
|
Nirarbuda,译为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
|
阿吒吒/頞哳吒
|
Atata,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
|
阿波波/臛臛婆
|
Hahava,谓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作此臛臛之声。
|
虎虎婆
|
Huhuva,以上三者皆为因寒冷而发之异声。
|
嗢钵罗
|
Utpala,译为青莲花。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青莲花。
|
波头摩/钵特摩
|
Padma,译为红莲花。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肉色大拆,似红莲花。
|
摩诃钵特摩
|
Maha-padma,译为大红莲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增极,皮肉冻裂,全身变红,似大红莲花。
|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 为受热气苦之地狱的总称。
地狱 =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游增地狱 = 即附属于八热地狱之小地狱。八热地狱为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即于各大地狱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共计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热地狱合为一百二十八游增地狱。有罪业者游此地狱,倍增苦恼,故名游增。
孤地狱/独地狱/边地狱/孤独地狱 = Pacceka-niraya,指依各人之罪业所招感,孤散于虚空或旷野之地狱,非如八寒、八热地狱之有定处。
|
|
等活地狱
|
Samjiva,因罪人于此地狱中受苦而死,后还复活受苦,故称等活地狱。
|
黑绳地狱
|
Kalasutr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记载,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绳纵横划之,随绳痕或以斧截切,或以锯解,或以刀屠,血肉散乱百千段。。
|
众合地狱
|
Samghat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所载,此狱中有大石山,其山两两相对,罪人进入其中,两山自然相合,堆压糜碎罪人身体骨肉,其后两山复还原处。
|
叫唤地狱
|
Roruva,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对此地狱描述甚详,谓诸狱卒捉狱中罪人,掷入大镬中煮沸之,又掷于大鏊上反覆煎熬,令彼等罪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号叫尤甚。虽经如是惩治折磨,然余罪未毕,故不令骤死,须更再三回经黑沙等十六小地狱,一一受苦。
|
大叫唤地狱
|
Dhuma-roruva,狱中罪人痛苦不堪而大号叫,故称大叫唤地狱。
|
焦热地狱
|
Tapana,若堕此狱,火随身起,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
|
大焦热地狱
|
Patapana,以焦热极剧,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故有此名。
|
无间地狱
|
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2.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
又此光中,影现菩萨修行佛道种种相貌。
释迦菩萨于往昔时,作光明王,最初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菩提树下,得成佛道,娑罗林中,入于涅槃。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据诸经之记载,释尊于拘尸那揭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其树每边一双中之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皮干皆爆裂堕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故此双树亦称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于其中间,三僧企耶百万劫中,所有一切慈悲喜舍,八万四千波罗蜜门。
= 这期间,经百万三大阿僧祇劫中,所有一切慈、悲、喜、舍的妙行,八万四千波罗蜜。
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三阿僧祇劫
= 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阿僧祇,Asankhey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
乃于过去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尽大海际,人民炽盛,国土丰乐,正法化世经无量劫,一切珍宝充满国界。
= 以至过去作金轮圣王时,统治四天下。
时彼轮王,观诸世间皆悉无常,厌五欲乐,舍轮王位,出家学道。
或于大国,为王爱子,弃舍身命,投于饿虎。
或作尸毗王,割身救鸽。
尸毗王 = 尸毗,Sivi,古代印度代鸽舍身喂鹰之圣王,为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湿鞞王、尸毗迦王。‘舍身喂鹰’为佛陀各种本生故事中颇著名之故事。关于此王之传说,流传甚广,散见于印度古代之文学。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或救孕鹿,舍鹿王身。
= 或为了救一孕鹿,甘愿以鹿王身而替死。
或于雪山,为求半偈,而舍全身。
半偈 = 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之后半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谓,释迦如来于过去世为凡夫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闻前半偈,欢喜而更欲求后半偈;罗刹不允,乃誓约舍身与彼,而得闻之。故亦称雪山半偈,或雪山八字。
或现受生于净饭王家,弃舍后宫六万彩女,及舍种种上妙伎乐,逾城出家,六年苦行,日食麻麦,降诸外道,坐菩提树下,破魔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如是等百千恒沙难思行愿,一切相貌悉皆顿现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 像这样百千恒河沙数的难思议愿行,一切经过都从金色光明中,历历分明,一一影现出来。
又此光中,影现如来不可思议八大宝塔: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
宝塔 = 系对佛塔之美称,亦指以珍宝严饰之塔。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
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摩竭陀国/摩竭提国/默竭陀国/默竭提国/摩诃陀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此国之频婆娑罗王,于旧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并归依佛陀;此后,该地成为佛陀最常说法之处。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时,统一全印度,国势大振,更派遣布教师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宣扬佛教,建佛塔,立石柱,佛教极一时之盛。
伽耶城 = Gaya,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城。
波罗奈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
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即今之瓦拉那西。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
=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各种外道,六个月的辩论,得一切智的声名宝塔。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
桑伽施 = Sankassa,为释迦牟尼自忉利天返回临降处。
三道宝梯/三道宝阶 = 指金、银、琉璃三阶。即佛陀从忉利天下降时所用之三道阶梯。相传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三月,其后从天界回地上之际,帝释天化现金、银、琉璃等三道阶梯,佛陀即依此而降下。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
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
吠舍离/毗耶离/毗舍离/薜舍离/鞞奢缵夜/鞞贯罗/维耶/维邪/吠舍厘 =
Vesali,古代中印度国名。又为都城之称。系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六大城之一。意译作广博、广严。系离车子族(Licchavi)所居之地。
奈氏园/甘梨园/奈园/庵婆罗园/庵婆梨园/庵罗卫林/庵罗树园/庵没罗林/庵没罗园
= Amra,意为庵没罗女之园。位于中印度吠舍厘城(Vesali)附近,系庵没罗女所献与佛陀者,故以其名称之。佛陀尝于此说维摩经。
维摩 =
Vimala-ki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
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拘尸那揭罗 =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希连河/伐提河/缚底河/跋提 = Ajitavati,河名。旧作阿利罗跋提,新称阿恃多伐底。意译作无胜。佛于此河西岸入灭,因而著名。
八塔/八大灵塔 = 指于世尊一代之八处灵迹所建立之大塔。八大灵塔说之建立,系基于阿育王传卷二载阿育王于佛生处、菩提树处, 转法轮处、般涅槃处建立各塔。
|
|
迦毗罗城蓝毗尼园
|
乃佛生处。
|
摩伽陀国之尼连河边菩提树下
|
乃佛陀成道处。
|
迦尸国波罗奈城鹿野苑
|
乃佛陀转法轮处。
|
舍卫国之只陀园
|
乃佛陀现大神通处。
|
桑伽尸国曲女城
|
乃佛陀于忉利天安居毕,自七宝宝阶降下处。
|
王舍城
|
乃提婆达多作破僧,僧众分离二处,佛陀化之使归一味处。
|
广严城
|
乃佛陀思念寿量,将入涅槃处。
|
拘尸那城沙罗林内
|
乃佛陀入涅槃处。
|
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因。
= 人天有情的归依处。
化仪 = 谓佛陀化导众生之形式方法。教化众生之经典内容,称为化法。化法有如药味,化仪有如药材,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方可奏效。天台智顗立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为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为化法四教。
如是音声及诸影像,而于三世难思议事,悉皆影现大光明中。
又十方界,三世诸佛及大菩萨道场众会,神通变化希有之事,及诸如来所说妙法,皆如响应,于此金色大光明中,无不见闻。
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时诸大众睹佛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各相谓言:“如来今日入于三味,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得见如来往昔所有难思议事,调伏恶世邪见众生,令生信解,趣向菩提。
“希有如来,能为一切世间之父,无量劫中,难可得见。
“我等累劫修诸行愿,得遇三界人天大师。
“惟愿慈尊,哀愍世间,从定而起,说甚深法,示教利喜。”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一切众生作是语已,瞻仰尊颜,默然而住。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三僧企耶修行福智,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作大法王。
= 这位菩萨,已经三僧祇耶,修诸福德智慧,在贤劫中,将要依次登上候补佛处,受灌顶位,作大法王。
四向观视海会大众,发大音声,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历事恒沙一切诸佛,曾于第一众会道场,见不思议神通变化。
海会 = 谓诸尊圣众之会聚。以海比喻其德高、数众,故称海会。/禅宗谓丛林僧众。如百川之流入大海,众僧会于丛林,称为海会。
“未尝睹此金色光明,影现一切菩萨行愿,及现如来种种相貌,令见三世难思议事。
“惟愿仁者,一心合掌,瞻仰尊颜。
“从定而起,授甘露药,除热恼病,令证法身,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一者大慈,二者大悲。
大慈大悲 =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
“依大慈故,与众生乐;依大悲故,拔众生苦。
“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
= 由无量劫中,以这二法熏修其心,方得成为正觉的佛陀。
“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味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告诸大众:无求一切人天福乐,速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今日世尊从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处,皆如金色。
“佛所显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尽思度量所不能知。
“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三世如来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无因缘。”
是诸众会闻大士言,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
超过三界独居尊,功德最胜无伦匹;普用神通自在力,随所造业现其前。
我以天眼观世间,一切无有如佛者;希有金容如满月,希有过于优昙华。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无边福智利群生,大光普照如千日;愚痴众生长夜苦,蒙光所照悉皆除。
我观如来昔所行,亲近供养无数佛;经历僧祇无量劫,为众生故趣菩提。
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品;演说甘露真净法,令入无为解脱门。
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一一相好周法界,十方诸佛相皆然;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能测。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
体用 = 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体,即体性,不变之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
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虚空;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
周遍法界无穷尽,不生不灭无去来;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不照。
如来法性无罣碍,随缘普应利群生;众生各见在其前,为我宣说甘露法。
随心能灭诸烦恼,人天众苦悉皆除;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
为度众生出世间,能然法炬破昏暗;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
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大智方便不可量,恒与众生无尽乐。
善逝 = Sugata,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解读为「彻底的到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幸运者」(fortunate)。
爱流 = 谓贪爱之烦恼。贪爱能惑溺人心,譬如暴流,故称爱流。爱即贪爱,能漂流诸烦恼有情之善品,流转于生死中。此烦恼为诸烦恼之根本,故爱亦为烦恼之总称。
能为世间大慈父,怜愍一切诸有情;如来出世甚难值,无数亿劫时一现。
譬如优昙妙瑞华,一切人天所希有;于无量劫时一现,睹佛出世亦同然。
是诸众生无福慧,恒处沉沦生死海;亿劫不见诸如来,随诸恶业恒受苦。
我等无数百千劫,修四无量三解脱;今见大圣牟尼尊,犹如盲龟值浮木。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愿于来世恒沙劫,念念不舍天人师;如影随形不暂离,昼夜勤修于种智。
惟愿世尊哀愍我,常令得见大慈尊;三业无倦常奉持,愿共众生成正觉。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众,悉知调御住于禅。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佛十号之一。
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胜德;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
能仁 = Sakka之意译。音译为释迦。释迦,乃印度种族之名;因释尊系出身于释迦族之贤人,故被尊为释迦牟尼(Sakka-muni)。Muni,寂默、贤人之义。一般亦以Sakka之译语‘能仁’,称呼释尊。
十善报应无价香,变化香云百宝色;遍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如来。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香气氛氲三宝前,百千伎乐临空界;不鼓自鸣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
氛(fēn) = 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ferocious
look]。(泛指雾气;云气[fog;mist;thin,floating clouds]/气氛[atmosphere]。)
氲(yūn) =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dense
mist]。
氛氲(fēn yūn) = 茂盛、丰盛/香气很浓的样子/吉祥之气。
十八梵众雨天华,及雨杂宝千万种;梵摩尼珠妙璎珞,众宝严饰天妙衣。
大宝华幢悬胜幡,持以供养牟尼尊;无色界天雨宝华,其华广大如车轮。
雨微细香满世界,供养三昧难思议;龙王修罗人非人,奉献所感珍妙宝。
各以供养天中天,乐闻最胜菩提道;时薄伽梵大医王,善治世间烦恼苦。
天人中尊/天中王/天中天 = Devatideva,谓诸天中之最胜者。为佛尊号之一。以释尊诞生之后,曾受诸天礼拜,故而有此尊号。
师子频伸三昧力,六种震动遍三千;以此觉悟诸有缘,于此无缘了不觉。
频伸(pín shēn) = 亦作“频呻”。/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随彼人天应可度,见佛种种诸神通;瞻仰月面牟尼尊,以净三业皆云集。
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成胜德;胸臆放此大光明,名诸菩萨不退转。
如劫尽时七日现,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一佛毛孔光。
七日轮出 = 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乃劫末之相。
无量无碍大神光,遍照十方诸佛刹;如来福智皆圆满,所放神光亦无比。
其光赫奕如金色,遍照十方诸国土;大圣金光影现中,悉见世间诸色像。
赫(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显耀[conspicuous]。)
奕(yì) = 大[great]。(光明[bright]。)
三千大千诸世界,所有一切诸山王,四宝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金山,
目真邻陀弥楼山,大铁围山小山等,大海江河及浴池,无数百亿四大洲,
日月星辰众宝宫,天宫龙宫诸神宫,国邑王宫诸众落,如是光中悉显现。
又现如来往昔因,积功累德求佛道。
如来昔在尸毗国,曾居尊位作人王;国界珍宝皆充盈,常以正法化于世。
慈悲喜舍恒无倦,能舍难舍趣菩提;割身救鸽尝无悔,深心悲愍救众生。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经历[experience]/曾经[have already]。)
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追,为求半偈舍全身;
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
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
摩纳仙 = Manava,意译作儒童。释迦如来在因位为摩纳仙人时,于第二阿僧祇劫终,逢燃灯佛出世,时摩纳仙献五茎莲花予佛,并以发披覆于泥上,使佛蹈之;由此布发供养燃灯佛之精进因缘故,遂受未来成佛之记别,超于八劫生死苦海。
昔为萨埵王子时,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
摩诃萨埵 = Mahasatta,为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萨埵王子。谓过去世有一王,名摩诃罗陀(Maha-ratha,意译作大车),勤修善法。有三子,皆相好端正,第一太子名摩诃波那罗(Maha-pranada),次子摩诃提婆(Mahadeva),三子摩诃萨埵。一日,三位王子游竹林,见一虎产七子,而七子围绕母虎周匝,饥饿憔悴,身体羸弱,其命将绝,三位王子皆生悲怆之念而离去;既而摩诃萨埵大生悲心,先使二兄返宫,独还林中,至饿虎所,为求无上菩提,而欲舍此秽身,遂自脱衣服置竹枝上,作种种誓已,即委身卧饿虎前。虎畏萨埵慈威之力而不敢食;萨埵见之,上高处投身于地,时小神以手捧王子,故无损伤;萨埵复以干竹刺颈,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天华乱坠,饿虎见萨埵流血,始渐近,舐血食肉,唯留余骨。此即佛本生谭中,投身喂虎之因缘,尔时虎之七子即后来佛世时之五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释尊亦以此功德而超越十一劫。
流水长者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各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
流水长者子 = 为佛前生菩萨行之一。其因缘出自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依经所载,长者子曾伴二子水空、水藏游行城邑聚落,至一大空泽中,见有一池,其水枯涸,池中之鱼为日所曝,将为鸟兽所食。时长者子生大悲心,乃寻树枝覆之,并借二十大象运河水,池中之鱼得以再生。更对池中之鱼施与饮食,复使之闻佛名、佛法。其后长者子于家中集宾客,设飨宴,尔时大地突然震动,十千鱼同日命终,共转鱼身,生忉利天。时长者子醉酒,露卧楼屋上,见十千天子来置无数真珠、璎珞于其四边,更散天华以报旧恩。佛说此因缘终,谓流水长者子即今我身,水空即今之罗侯罗,水藏即今之阿难,十千鱼即今之十千天子。
七日翘足赞如来,以精进故超九劫。
翘(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long feather]。(抬起[raise]。)
翘足(qiáo zú) = 举足,抬起脚来。/因以形容时间短暂。/形容盼望仰慕之切。
昔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无能比,舍身命故投猎者,求佛无上大菩提。
白象 =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贤菩萨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
或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精进求佛道;又作金色大鹿王,舍身精进求佛道;
为迦尸国慈力王,全身施与五夜叉;又作大国庄严王,以妻子施无吝惜;
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迦尸国 =
Kasi,中印度古国名,乃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本为西域之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称之。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位于憍萨罗国之北。
慈力王 = Metti-bala,即释迦牟尼佛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王名。过去世阎浮提有一慈力王,力行十善,人民皆持戒,三业清净,故鬼神无以为食。时五夜叉不堪饥渴,遂来见王,王以身血施之,令得饱满,并发一愿,谓当来成佛时,必先度彼等,令彼等皆得法食。慈力王即释迦牟尼佛之前身,五夜叉即憍陈如等五比丘。
或为最上身菩萨,头目髓脑施众生;如是菩萨行慈悲,皆愿求证菩提道。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佛昔曾作转轮王,四洲珍宝皆充满,具足千子诸眷属,十善化人百千劫,
国土安隐如天宫,受五欲乐无穷尽。
时彼轮王觉自身,及以世间不牢固;无想诸天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
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
||
生苦
|
受胎
|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
种子
|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
|
增长
|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
|
出胎
|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
|
种类
|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
|
老苦
|
增长
|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
灭坏
|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
|
病苦
|
身病
|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
心病
|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
|
死苦
|
病死
|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
外缘
|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
|
爱别离苦
|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怨憎会苦
|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求不得苦
|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
|
五阴盛苦
|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
未得解脱超彼岸,谁有智者乐轮回?唯有出世如来身,不生不灭常安乐。
如是难行菩萨行,一切悉现金光内;又此光中现八塔,皆是众生良福因。
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
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
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金刚密迹四天王,昼夜护持恒不离。
执金刚神/密迹金刚/金刚密迹/金刚力士/密迹士/密迹/密迹力士 = Guhyapada,即守护佛法之夜叉神。
若造八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
若人礼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思议;二人获福等无差,速证无上菩提道。
如是三世利益事,于此光中无不见;十方佛土诸菩萨,神通游戏众灵仙,
万亿国土转轮王,寻此光明普云集,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奉慈尊。
诸天伎乐百千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
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微妙伽陀赞如来,善哉能入于三昧。
伽他/偈佗/偈/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现不思议大神力,调伏难化诸有情;惟愿世尊从定起,为诸众生转法轮。
永断一切诸烦恼,令住无住大涅槃;
如我等类心清净,从万亿国来听法,以三昧力常谛观,于我微供哀纳受。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