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杂阿含经 = Samyutta-nikaya,为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在元嘉年间(据推测约是在元嘉十二年至十三年,即公元435-436年),于南京祇洹寺(一说瓦官寺)出经,求那跋陀罗所出佛经,由宝云及菩提法勇译为汉文。全经共有50卷,1362小经,内容相当于南传巴利本之相应部,为汉译四阿含中之最大部者,其成立时期,亦为四阿含中之最早者。
求那跋多罗/求那拔陀罗/跋陀/求那跋陀罗 = 梵Guṇabhadra,394年-468年,意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译经师。刘宋元嘉年间来到中国。是楞伽师的始祖,是菩提达摩的老师。
卷号
|
经号
|
相应
|
七诵
|
1
|
1~32
|
五阴相应
|
五阴诵
|
2
|
33~58
|
||
3
|
59~87
|
||
4
|
88~102
|
婆罗门相应
|
八众诵
|
5
|
103~110
|
五阴相应
|
五阴诵
|
6
|
111~129
|
罗陀相应
|
佛所说诵(上)
|
130~132
|
断知五阴相应(上)
|
||
133~138
|
邪见相应
|
||
7
|
139~171
|
||
172~187
|
断知五阴相应(下)
|
||
8
|
188~229
|
六入处相应
|
六入处诵
|
9
|
230~255
|
||
10
|
256~272
|
五阴相应
|
五阴诵
|
11
|
273~282
|
六入处相应
|
六入处诵
|
12
|
283~303
|
十二因缘相应
|
杂因诵
|
13
|
304~342
|
六入处相应
|
六入处诵
|
14
|
343~364
|
十二因缘相应
|
杂因诵
|
15
|
365~370
|
||
371~378
|
四食相应
|
||
379~406
|
四圣谛相应
|
||
16
|
407~443
|
||
444~454
|
十八界相应
|
||
17
|
455~465
|
||
466~489
|
受相应
|
||
18
|
490~500
|
舍利弗相应
|
弟子所说诵
|
501~503
|
目揵连相应
|
||
19
|
504~534
|
||
535~536
|
阿那律相应
|
||
20
|
537~545
|
||
546~555
|
大迦旃延相应
|
||
556~558
|
阿难相应
|
||
21
|
559~565
|
||
566~575
|
质多罗相应
|
||
22
|
576~603
|
诸天相应
|
八众诵
|
23
|
604
|
阿育王传
|
佛所说诵(中)
|
24
|
605~639
|
四念处相应(上)
|
道品诵
|
25
|
640~641
|
阿育王传
|
|
26
|
642~660
|
五根相应(下)
|
|
661~703
|
五力相应
|
||
704~711
|
七觉支相应
|
||
27
|
712~747
|
||
28
|
748~796
|
八圣道分相应
|
|
29
|
797~800
|
||
801~815
|
安那般那念相应
|
||
816~829
|
三学相应
|
||
30
|
830~832
|
||
833~860
|
四不坏净相应(中)
|
||
31
|
861~872
|
天界相应(下)
|
佛所说诵(中)
|
873~891
|
努力修证相应
|
||
892~901
|
六入十八界五阴相应
|
||
902~904
|
四不坏净相应(上)
|
||
32
|
905~906
|
大迦叶相应
|
佛所说诵(下)
|
907~916
|
聚落主相应
|
||
917~918
|
马作比喻相应
|
||
33
|
919~926
|
||
927~936
|
释迦族人相应
|
||
937~939
|
无始生死相应
|
||
34
|
940~956
|
||
957~964
|
婆蹉种姓的外道出家人相应
|
||
965~969
|
外道出家人相应
|
||
35
|
970~979
|
||
980~992
|
杂相应
|
||
36
|
993~994
|
婆耆舍诗人相应
|
八众诵
|
995~1022
|
诸天相应
|
||
37
|
1023~1038
|
病相应
|
佛所说诵(下)
|
1039~1061
|
十善十恶业报相应
|
||
38
|
1062~1080
|
比丘相应
|
八众诵
|
39
|
1081~1083
|
||
1084~1103
|
天魔波旬相应
|
||
40
|
1104~1120
|
帝释相应
|
|
41
|
1121~1135
|
四不坏净相应(下)
|
佛所说诵(下)
|
1136~1144
|
大迦叶相应
|
||
42
|
1145~1150
|
刹利相应
|
八众诵
|
1151~1163
|
婆罗门相应
|
||
43
|
1164~1177
|
六入处相应
|
六入处诵
|
44
|
1178~1187
|
婆罗门相应
|
八众诵
|
1188~1197
|
梵天相应
|
||
45
|
1198~1207
|
比丘尼相应
|
|
1208~1221
|
婆耆舍比丘相应
|
||
46
|
1222~1225
|
帝释相应
|
|
1226~1240
|
刹利相应
|
||
47
|
1241~1245
|
杂相应
|
佛所说诵(下)
|
1246~1264
|
譬喻相应
|
||
1265~1266
|
病相应
|
||
48
|
1267~1293
|
诸天相应
|
八众诵
|
49
|
1294~1318
|
||
1319~1324
|
夜叉相应
|
||
50
|
1325~1330
|
||
1331~1362
|
林相应
|
《杂阿含经》第一卷
#五阴诵<1、2、3、5、10卷>
##五阴相应<1~32>
五阴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1、本经叙说五蕴之无常、苦、空、非我。相应部Anicca
etc.(无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 “如是我闻”:诸经经首均有此语,巴利本作Evam
Me Sutam。印度重视闻持,而以此语做为信凭,这句话表示此经为结集者亲自听闻。在九分教中,虽然从伊帝目多迦经开始无此语,但在修多罗、祇夜、弊迦兰、优陀那等诸经则多有此语。南传相应部亦均有此语。
= “住”:Viharati,乃止住之意。
= “舍卫国”:Savatthi,乃拘萨罗国之首府,在今北印度近尼泊尔处。
如是我闻 = 诸经经首均有此语,印度重视闻持,而以此语作为信凭,这句话表示此经为结集者亲自听闻。
= “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athapindika Arama,为佛陀道场之一。此园乃须达多长者向祇陀太子买下土地建成以供养佛陀者,其内之树林则为祇陀太子所布施,故合称祇树给孤独(须达多长者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孤独之人,故被称为给孤独长者)园。
祇(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only]。)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 应当以正慧观察物质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能如此地去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察。对物质现象能作正确的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厌离心;对它产生厌离心,那么对它的喜爱贪欲便可消除净尽;喜爱贪欲消除净尽了,我说他的心已获得了解脱。
= “色无常”:Rupam
Aniccam,谓「色是无常的」,眼所见之形色,耳所闻之声音等,均如流水之来去,随缘而生灭,无一常住。
心解脱 = 梵语Citta-vimuk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意,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者,则称俱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 “受、想、行、识无常”:Vedana
Anicca,Sanna Anicca,Sankhara
Anicca,Vinnanam Aniccam,受、想、行、识四者和「色」合称五蕴。各种物质的代名词叫「色」,领纳此等所接触之外境叫「受」,对此等色、受之外境所产生的印象叫「想」,除去「受、想」外的各种心思运作叫「行」,了别色、受、想、行的心叫「识」。
“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 同样地,要以正慧观察我们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这样地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察。对此精神现象能作正确的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厌离;对它产生厌离,那么对它的喜爱贪欲便可消除净尽;喜爱贪欲消除净尽了,我说他的心已获得了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Khina
Jati,Vusitam Brahmacariyam,Katam
Karaniyam,Naparam Itthatatyati Pajanati,这是佛教中有关解脱的一种说明。生已尽(Khinabijo),即烦恼业缚已尽,可证阿罗汉果。从过去的烦恼、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自在的人。梵行已立,即脱离爱欲而过着清净的生活,只有正行、正精进而没有邪行。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义务职守。不受后有,即现在已得解脱,将来再不受束缚,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不堕「死界」得到「正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一个心灵已获得解脱的人,若想自己作证,就能自己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就像观察五蕴是无常的经文一样,这五蕴是苦、是空、非我等经文,也都是说要如此去作观察。
= “苦”:乃观五蕴是苦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等诸苦。参阅相应部Dukkha(苦)。
= “空”:五蕴因无常,故不实在,亦不虚无,即为空。
= “非我”:因无常,故苦,而知无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之我,故非我。参阅相应部Anatta(无我)。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本经乃叙说正确地观察五蕴之无常、苦、空、非我,从而可得自在。相应部Yad
Anicca(无常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
“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 对于色应当去作正确的思惟,观察这色的无常,能够如实地了知。为何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对于色能作正确的思惟,观察这色无常,能够如实地了知的话,那么对于色的欲望贪求就能断除;欲望贪求断除了,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解脱。
正思惟 = 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惟,为「八正道」之一。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
“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 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应当去作正确的思惟,观察心识等这些精神现象,皆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能够如实的了知。为何要这样呢?因为对于心识等精神现象能作正确的思惟,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皆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那么就能断除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贪欲;贪欲断除了,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解脱。
观识无常如实知 = 识,原指心识,谓应观察心识无常,能够如实了知。但从前后经意,亦可知于受、想、行三蕴,亦应观其无常如实知。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就像这样,一个心已获得解脱的人,如果想要自己作证,就能自己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受生死轮回了。就像正确的去思惟色、受、想、行、识五蕴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的经文一样,这五蕴是痛苦、是空、非我等经文,也都是说要如此的去思惟。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本经叙说因昧于五蕴,故不自由,若能正知,即无忧苦。相应部Parijanam(遍智)or Abhijanam(证知),参阅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 “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Anabhijanam Aparijanam Appajaham Avirajay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 对于色,不能了知,不能明白,不能将它断弃,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那么就不能断除痛苦(由色无常所造成的)。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能了知,不能明白,不能将它断弃,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那么就不能断除痛苦(由精神现象无常所造成的)。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 众比丘!对于色,若能了知、明白,若能将它断弃,远离对它的贪欲,那么就能断除痛苦(由色无常所造成的);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若能了知、明白,若能将它断弃,远离对它的贪欲,那么就能断除痛苦(由精神现象无常所造成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本经叙说无知者因不自由而有苦怖。参阅相应部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 对于色,不能了知,不能明白,不能将它断弃,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人,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对它不能了知,不能明白,不能将它断弃,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人,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比丘啊!对于色,若能了知、明白,若能将它断弃,远离对它的贪欲,那么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众比丘啊!对色,若能了知、明白,若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自在解脱的人,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若能了知、明白,若能将它断弃,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自在解脱的人,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本经叙说无知之束缚。相应部前半Abhinandanam(欢喜),后半Parijanam(遍智)or Abhijanam(证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
=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Yo
Rupam Abhinandati Dukkham So Abhinandati。
“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 爱好喜欢色,就是爱好喜欢这痛苦(色无常所造成的);爱好喜欢痛苦,那么就无法从这个痛苦中解脱出来,对它不明白,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同样地,爱好喜欢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喜欢痛苦(由这些精神现象无常所造成的);爱好喜欢痛苦,那么就无法从这个痛苦中解脱出来。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 众比丘!不爱好喜欢色,就不会喜欢痛苦;不喜欢痛苦,那么就可以解脱这个痛苦了。同样地,不爱喜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不会喜欢痛苦;不喜欢痛苦,那么就可以解脱这个痛苦了。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 众比丘!对于色,不能了知,不能明白,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贪心而不能获得自在解脱的人,就不能断除痛苦;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对它不了知、不明白,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自在解脱的人,就不能断除痛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 对于色,若能知道明白,若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自在解脱的人,就能断除由这些色所造成的痛苦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若能知道明白,若能远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自在解脱的人,他也就能断除由这些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痛苦了。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本经和上述诸经一样叙说无知。参阅相应部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本经叙说有爱着则不得解脱。相应部Abhinandanam(欢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
= 上面诸经,可皈摄其启示为1.无常,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以及6.7.8.9.四种无知,和10.对于色阴等之喜乐的问题。
= “无常…喜乐”:此即「温拖南颂」,古代集经之结颂,又作摄颂。据「分别功德论」载:「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即录无常等十经为一偈。
#8、本经述说观察三世诸法之无常。相应部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参阅Atitena(依过去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
= 过去与未来的色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更何况是现在的色!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
= 圣弟子啊!能这样的去观察,就不会顾念过去的色,也不会欣悦未来的色,对于现在的色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正确地趋于将它灭尽。
=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圣弟子」Ariyasavako,又名圣声闻,即真正闻佛声教的人。「不顾过去色」Atitasmim Rupasmim Anapekho Hoti,即不顾念过去色境。
= “不欣未来色”:巴利本作Anagatam
Rupam Nabhinandati。
= “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Paccuppannassa
Rupassa 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向于现在色的厌离、离欲、灭尽。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爱戴[love and esteem]。)
正(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
= 同样地,过去与未来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何况是现在的精神现象!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 圣弟子啊!能如此的去观察,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精神现象,也不会欣悦未来的精神现象,对于现在的精神现象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正确地趋于将它灭尽。
「过去、未来……正向灭尽」 = 此小段中之识字,原皆指心识而言。应观过去、未来五蕴皆无常,非止识蕴而已。译文为能融摄受、想、行三蕴,使经义简单明白,故将「况现在识」句以下诸识字借代受、想、行、识全体,译为精神现象。以后诸经,颇多如此译法,特此说明。
“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就像观察五蕴是无常的经文一样,这五蕴是苦﹝痛苦﹞、是空﹝不实在﹞、非我﹝无我﹞等经文,也都是说要如此去作观察。
= “苦”:正观三世诸法之苦。参阅相应部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
= “空”:正观诸法之空。巴利本此处没有「空」字,在比较南北传藏经时值得注意。
= “非我”:正观三世诸法之无我。参阅相应部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本经乃叙说于五蕴能正观则能厌离。本经和第二经可对照参考。相应部Yad
Anicca(无常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 色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变化无常,所以造成痛苦;会造成痛苦,可见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主宰;既没有实我,也就不是我所有了。能如此地以正慧去观察,叫做真实正确的观察。
=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Datthabbam,如实地以正慧观照色之无常。能如是照见前法,则能获得真实智,故称「真实正观」。又作「如实观」。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变化无常,所以造成痛苦;会造成痛苦,可见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主宰;既没有实我,也就不是我所有的了。能如此地以正慧去观察,叫做真实正确的观察。
非我所 = 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非我所,即非我所有。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啊!能够如此地以正慧去观察,便能厌离这色,厌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由于对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厌离,所以对它就不会产生喜乐之心;对它不产生喜乐之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了。一个获得自在解脱的人,便会产生真实的智慧。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本经可和第二、第九经相互参考。本经叙说正观者之解脱自在。相应部Yad
Anicca(无常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
“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本经叙说观因、缘和因缘生法都是无常。相应部Hetu(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
= “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Rupassa Uppadaya So Pi Anicco,「因」是直接促成果的要素,「缘」是其他一切间接的条作。
若因、若缘生诸色者 =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素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而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
= 因、缘既是无常,则所生之果法色、受等亦不应常住。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如果说是因与缘的和合才产生一切的精神现象,那么这个和合产生精神现象的因与缘本身也是无常的。由这无常因与无常缘和合产生的各种精神现象,又如何能常住不变呢?
“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 就像这样,众比丘啊!色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是无常的话,那么便会造成痛苦;会造成痛苦,可见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主宰,既没有实我,也就不是我所有的了。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
“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啊!能够如此地去观察,便能厌离色,厌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由于厌离,所以对它就不会产生喜乐之心;对它不产生喜乐之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 “解脱知见”:与本卷第九经之「解脱者真实智生」同义,是圣者的五分法身之一。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种是指圣者所得的功德而言。
解脱知见 = 自己已经获得了解脱的智慧,亦即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智慧。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本经经意同第十一经。相应部Hetu(因)。本经可和第二、第九、第十经对照参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
“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本经叙说于五蕴知何是患、何应离,则能自证道果。相应部Assada(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
= 如果众生对色不爱乐的话,那么对这些色就不会贪著了;因为众生对色爱乐的缘故,所以对它就产生贪著。
= “味”:贪着而享乐,亦名味着。
= “染”:污染、杂染。烦恼之异名,作动词用时,称染着,则执着。
= “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巴利本作No
Cedam Bhikkhave Rupassa Assado Abhavissa Na Yidam Satta Rupasmim Sarajjeyyam(比丘们!若无有对色之爱味,则无有诸众生于色可能贪着。)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同“着”/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
“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
= 同样地,众生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爱乐的话,那么众生对于这些精神现象就不会贪著了;因为众生爱乐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缘故,所以对它就产生贪著。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
= 众比丘啊!如果色对于众生不会造成祸患,那么众生便不应厌离色;色会成为众生的祸患,所以众生就应厌离色。
= “患”:Adinavo,祸患之意。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于众生不成祸患的话,那么众生便不应厌离这些精神现象;因为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可成为众生祸患的缘故,所以众生就应厌离这些精神现象。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
= 众比丘啊!如果众生无法从流转无常的色中出离而得自在的话,那么众生便不应从色中出离;因为众生可从色中得出离的缘故,所以众生就应出离色的束缚。
= “出离”:Nissaranam,意为从流转中脱离而得自在。
“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众生若无法从其中出离而得自在的话,那么众生便不应从此精神现象中出离;因为众生可从一切精神现象中得出离的缘故,所以众生就应出离一切精神现象的束缚。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能如实地了知爱乐是爱乐、祸患是祸患、出离是出离的话,那么我于诸天、魔王、大梵天王等天道,或沙门、婆罗门等人道,于此天、人道众生中,就不能获得解脱,不能出离迷妄轮回,永住于颠倒之中,也不能自己证悟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
= “于此五受阴”:Pancanam
Upadanakkhandhanam,于此五取蕴,指于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 “如实知”:Yathabhutam,如实地〈知〉,正确了知事物实相之意。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masambodhi,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佛果,乃无限的、完全的、正确的觉悟。
五受阴 = 即五取蕴,谓有漏之五蕴。取,即取著之意。部派佛教有部,统为烦恼之异名;在唯识中,则为贪爱的别名。取著于烦恼的事故,故名取。
诸天 = 指三界二十八天。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天;色界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合计二十八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魔 = 即魔罗,能害人性命,是障碍扰人修道的魔鬼,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主即是魔王。
梵 = 即梵天,是色界之「初禅天」,此天无欲界淫欲,寂静清净,有梵众、梵辅、大梵三天。通常所说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前来请转法轮。
沙门 =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婆罗门 = 即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以四围陀论为经。
颠倒 =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众比丘啊!我因能如实地了知这五蕴爱乐是爱乐,祸患是祸患,出离是出离的缘故,所以我于诸天、魔王、大梵天王等天道,或沙门、婆罗门等人道,于此天、人道众中,自己证得自在解脱,得以出离迷妄轮回,得以解脱烦恼的系缚,永远不住于颠倒之中,也能自己证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 “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巴利本作Sadevaka
Loka Samaraka Sabrahmaka Sassamanabrahmanipaja Sadevamanussa Nissata(已经由共天的、共魔的、共梵天的世界,由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出离)。
结缚 = 「烦恼」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本经和第十三经相同,叙说贪着之后患。相应部Assada(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 我以前爱乐色,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色的爱乐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色的爱乐,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爱乐,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
= “于色味有求有行”:Rupassa
Assadapariyesanam-acarim,对于色味进行遍求。
= “随顺觉”:Ajjihagamam,已到达、已体验之意。
于色味有求有行 = 味,贪著而享乐,亦名味著。求,求取。行,此指身、口、意的造作。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对于色味进行遍求」。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 众比丘啊!我对于色的祸患,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色的祸患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这色的祸患,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祸患,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祸患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祸患,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 众比丘啊!我对于出离色的束缚,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出离色的束缚,能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出离色的束缚,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出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出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出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已脱、已离、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厌离及解脱,二种说因缘,味亦复二种。
= 过去四种经说──第八1.过去无常,包括2.过去苦经,3.过去空经,4.过去非我经。第九为厌离经,第十为解脱经。第十一和第十二之二种,均说因缘经。第十三和第十四之二种,也是同为是味经。
#15、本经叙说结五蕴者即有束缚,若精进不放逸则得解脱。相应部Bhikkhu(比丘),参阅Upadiyamana etc.(取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
= 慈悲的世尊啊!今天您当为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的处所,精进修持而不懈怠。
= “异比丘”;Annataro
Bhikkhu,「一比丘」之意。
= “独一静处”:Eko
Vupakattho,独自在远离人居的地方。
= “不放逸”:Appamatto,不怠惰之意。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佛足 = 于佛足前下头至地顶礼,是一种很诚敬的礼敬方式。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却住 = 即退处。
“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精进修持不懈怠后,将再作思惟: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要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在现世今生中自己以通智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 “善男子”:Kulaputta,指信佛之在家男子。又作族姓子,佛世一般指上流之婆罗门种及刹帝利种子弟谓「族姓子」。但是佛陀对信佛之男子均称族姓子,不管其出身门第。
= “信家非家,出家”:Agarasma
Anagariyam Pabbajjanti,已正信佛教,由俗家而现在出家处于非家。
= “为究竟无上梵行”:Anuttaram
Brahmacariya Pariyosanam,为成就无上净行,处处过着清净无染的生活。
= “现法作证”:Ditthe
Va Dhamme Sayam Abbinna Sacchikatva,当于现见法(现实生活中)由自己以通智作证(我生已尽…)。
信家非家,出家 = 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此处断句为「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信家,信施之家,即俗家。本句意谓「以俗家为非真正归处的家,而出家学道。」佛光版「阿含藏」此处注释引南传巴利本作「已正信佛教,由俗家而现在出家处于非家。」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有出现如此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佛光版引南传「处于非家」,乃古印度习俗,老年之后,离家修道,四处游行参学,乃至老死于外,故云「处于非家」。在中国无此习俗,故「非家」也可作「不执著于家」来理解。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比丘如此畅快地问说:『应当为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的处所,精进修持而不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你是如此的问说吗?
耶(yé)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
= “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Upadiyamano
Baddho Marassa,正在执取时,已被魔所缚。随使使,第一个「使」为名词,指执着等烦恼。第二个「使」字为动词,役使身心之意。
“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 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一个人如果一直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会随顺着烦恼而死;如果随顺着烦恼而死的话,就是被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比丘啊!一个人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而死;不随顺着烦恼而死的话,那么就能从自己所爱取的烦恼事物中获得解脱了。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
随使使 = 第一个「使」为名词,是烦恼的异名,此指执取等烦恼。第二个「使」字为动词,作「役使」解,即役使身心之意。
取 = 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 知道了,世尊!知道了,善逝!
= “知已,世尊!知已,善逝”:Annatam
Bhagava Annatam Sugata,已了解世尊的话语。世尊、善逝,皆是佛陀十号之一。为世出世间之最尊贵,故称世尊。善逝,又译好去,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中。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你如何在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中,深广地了解其中的义理呢?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 世尊啊!如果对色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那么便会随顺着烦恼到死;随顺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就是被所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会随顺着烦恼到死;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就是被所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世尊啊!如果对色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能从所爱取的烦恼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能从所爱取的烦恼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就是这样,世尊啊!我在您简略地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 答得好啊!答得真妙!比丘你能在我简略地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对色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会被爱取的烦恼所束缚。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会被爱取的烦恼所束缚了。
“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 比丘啊!如果对色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可解脱爱取的烦恼。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可解脱爱取的烦恼了。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
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心中非常欢喜,向佛陀礼敬后离去,独自处于僻静的地方,专心精进地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专心精进的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后,思虑着: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以至于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 当时,那位比丘立即证成阿罗汉,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 “罗汉”:Araham,具云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为小乘之最高果位。
= “心得解脱”:即思想圆融无碍,整个现实生活不受束缚之意。
#16、本经叙说有结使者会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
所问如上,差别者:“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 “所问如上”:指该比丘所问和前经中相同。以下诸经同。
= “差别者”:指本经与前经不同之处。
= “则增诸数”:Tena
Sankham Gacchati,巴利文直译为「由此行至可数」,意与「增加轮回流转之数」同。
则增诸数 = 数,指轮回流转之次数。全句译为「就会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
“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如是,世尊!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如是,乃至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17、本经叙说如何体认五蕴没有实我、我所。相应部Anatta(无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异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
= “偏袒右肩”:将袈裟披在左肩上,袒露出右肩叫偏袒右肩。如此穿着便于工作,故偏袒右肩为表示期待长辈下命服事,亦为侍奉长者之礼仪。
= “合掌”:表示恭敬,一心服从。
袒(tǎn) = 绽开[burst;splig]。(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expose arm]/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偏袒右肩 = 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将袈裟披在左肩上,袒露出右肩。如此穿着便于工作,故偏袒右肩为表示期待长辈下令服事,亦为奉侍长者之礼仪。
“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
“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之处,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怠惰。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要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在现世今生中自己以通智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身作证 = 亲身体证。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汝如是说耶?”
= 真好啊!真好!你这样的问说:『世尊!请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将于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我当独自找一个僻静的处所,专心地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你是如此的问说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 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不是你所应拥有的五蕴法,应该要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欲,能断除那些五蕴法的人,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帮助,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
= “非汝所应之法”:Yam
Na-tumhakam,不是你们的;指色、受、想、行、识不是我们所有的。但是诸凡夫都认为五蕴是我们的。
= “以义饶益”:因断非法非义,故于正义增长。
= “长夜安乐”:除去无明长夜之不安,故安乐。
宜速断除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应断欲」。
以义饶益 = 以,因。义,指正确的佛法义理。饶益,增益、利益的意思。因断非法非义,故于正义增长。
长夜安乐 = 长夜,指累世的无明。本句意谓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而获得永久的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你如何在我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呢?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是故,世尊!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世尊啊!变化无常的色非我所应拥有,应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著;受、想、行、识等变化无常的精神现象也非我所应拥有,应该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著。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帮助,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所以,世尊啊!我是这样地在世尊您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应,宜速断除;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宜速断除。
“断除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 真好啊!真好!比丘啊!你能从我简略解说佛法的要义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为何这样呢?因为变化无常的色,不是你所应拥有的,应当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著;同样地,受、想、行、识等变化无常的精神现象,也不是你所应拥有,应当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著。能把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断除后,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增益,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
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心里非常欢喜,向佛陀礼敬后就退下了。他独自处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专心精进地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专心精进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后,他思惟着: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彼比丘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18、本经叙说五蕴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断除五取蕴。相应部Anattaniya(非自所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时,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余(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是故,我于如来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19、本经叙说五蕴是贪染所依住的,应速断除五蕴之贪染。相应部Rajaniyasanthitam(所染止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比丘!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 “色是结所系法”:巴利本作Rupam
Kho Rajaniyasanthitam(色将是贪染之所依住的)。
色是结所系法 = 色,指物质现象。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身心,不能解脱,结成苦果,永沦生死,故称为结。本句意谓「物质现象,是爱结所依住处。」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20、本经云「深经亦如是说」,表示有一部经名为「深经」,和前经有相同说法。
深经亦如是说。
#21、本经叙说于五蕴应不动摇。相应部Mannamana(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世尊啊!请您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之处,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懈怠。不放逸懈怠后,这样思惟: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今天这样问说:『慈悲的世尊啊!请为我简略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的处所,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吗?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比丘!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 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说法。比丘啊!一个人要是不能安住于正法时,便会到处追求执取,那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若不到处追求执取,那么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
= “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Upadiyamano
Baddho Marassa Anupadiyamano Mutto Papimato,正在执取(五蕴)时,已为魔所缚;不执取(五蕴)时,已从波旬解脱。Mara,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yas、梵Papiyan、巴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玄应音义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慧,故名波旬。」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动摇时,则为魔所缚 = 动摇,指心不能安住于正法,到处追求,执取五蕴之意。魔,指魔王,名波旬,为欲界第六天天主,经常企图扰乱佛及诸弟子。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 不动,言心安住于正法,不逐求执取五蕴之意。解脱波旬,言自魔王波旬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
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你如何在我简略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呢?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世尊啊!对于色,向它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追求执取,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所以,我从世尊您简略地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若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你能从我简略地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色,如果向其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心灵获得自在解脱,成为阿罗汉。
#22、本经叙说佛陀回答劫波所问关于心善解脱一事。相应部Kappo(劫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
= “劫波”:Kappo,比丘名。
= “头面礼足”:头面低垂,顶到佛足,表示最恭敬之意。
“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
= 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比丘的心灵要获得完善的解脱。世尊啊!比丘的心灵要如何才能获得完善的解脱呢?
善解脱 = 言获得完善的解脱。
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
“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
“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能向如来问说如何使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真好啊!劫波!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去思虑这件事情,我将为你解说。劫波啊!应当去观察了知所有的一切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是粗糙或细致,无论是美好或丑恶,无论是远处或近处,那一切色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正确地去观察这种无常的现象后,那么对于一切色的爱欲就能消除。对一切色的爱欲消除后,心灵便能获得完善的解脱了。
= “色”:指所有色,包括三世、内外、粗细、好丑、远近之色。
= “色爱即除”:色爱是随物质产生的爱欲,若能觉知色是无常,就能断除爱执结缚而得自在。
如来 =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
色爱 = 指对一切物质现象的爱欲贪著。
“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
“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
= “识爱”:指心内存在的我执、爱着。
识爱 = 指对一切精神现象的爱欲贪著。
“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 同样地,要去观察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是粗糙或细致,无论是美好或丑恶,无论是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正确地去观察这种无常的现象后,那么对于一切精神现象的爱欲就能消除了。对于一切精神现象的爱欲消除后,我说他的心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劫波啊!比丘的心灵能这样地获得完善的解脱的话,如来就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五蕴的爱欲已断除的缘故。对五蕴的爱欲能断除的话,如来就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
五蕴存在的各种现象
|
|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
依时间而画分。
|
若内若外
|
在众生自身为内,在他人或自然界中者为外。
|
若粗若细
|
就色蕴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和四界中之地、水、火、风等十二种色,是由接触而取,故为粗,其它各种色则为细。就受蕴说,不善受即为粗,善及无记受即为细。其它想、行、识蕴,可依此类推。
|
若好若丑
|
依比较而得,如五蕴中细善者为好,粗恶者为丑。
|
若远若近
|
或依时间,过去、未来是远,现在为近;或依处所比较而知远近;或依难易而分远近,如细色自性难察为远,粗色自性易察为近;或依类别而分,如不善受与不善受同类为近,不善受与善受、无记受异类为远。
|
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23、本经是佛陀和罗睺罗就有关内外一切无我无慢使系着的问答。相应部Rahulo(罗睺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Rajagaha
Veluvana Kalandaka,为摩竭陀国都城之一林园,但巴利本记载本经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出。
王舍城 = 古印度摩竭陀国都城名。
迦兰陀竹园 = 一说为迦兰陀长者所奉,为印度最早的僧园,又名竹林精舍;一说为频婆沙罗王所奉。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 世尊啊!我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才能使我不会有我见(妄执有我这个实体)、我所见(妄见一切事物皆为我所有)、我慢(执持自我,侮慢别人)、结使(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缚(烦恼的别名,烦恼系缚人心,世人不得自在)的烦恼呢?
= “罗睺罗”:Rahula,亦称罗云、罗吼罗,为佛陀之嫡子,出家而为其弟子,在弟子中为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比丘。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
= “云何知、云何见”:Katham
Jananto Katham Passanto,问「知」之方法与「见」之方法。
= “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Imasmin
Ca Savinnanake Kaye Bahiddha Ca Sabbanimittesu,于此「有识的身」及于「外境一切诸相」,亦就是主观及客观之一切存在。
= “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Ahamkara-mamamkara
Mananusaya Na Honti,有我,即以识身为实在、常住、独一、主宰;我所见,即见外境一切相为我所有;我慢使,那恃我而自贡高慢他,此慢惑能驱使人之身心,令入生死。参照杂阿含第47经:「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本句大意即在问以如何的「知」、「见」得以不受束缚、驱使。
睺(hóu) = 半瞎。
「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如何知、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耶?」巴利英译本此处作:‘How,lord,should one know,how should one see,so that in this
body,together with its consciousness,and
likewise in all external objects,he has no more idea of
“I”and“mine”,no more leanings to conceit?英译与汉译南传经意相 当。句中「识身」,据佛光大辞典解说有二义:一、指具有精神作用之身体,即身与心。本事经卷五﹙大正一七册·六八六页上﹚:「由此定故,于有识身,即外一切所缘相中,﹙中略﹚善伏善断。」二、指认识作用之种类。身,集、种类之意。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二册八五页上﹚:「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中略﹚意识身。」由引例来看,此识身应指身心而言。
无有我 = 我,是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故说无有我。
我慢、使、系著 = 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使,烦恼的别名,即随眠,是潜伏的烦恼种子。系著,也是烦恼的别名。
佛告罗睺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耶?”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能向如来问说『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才能使我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的烦恼呢?』你是这样问的吗?
罗睺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
= 问得真好!仔细听呀!仔细听呀!要好好地去思虑它,我将为你解说。罗睺罗啊!应当去观察所有的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拥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要如此地去破除我执、以自他平等的智慧来作正确的观察。
=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so Atta,即无我、无我所,五蕴不在我中,我不在五蕴中。
= “如是平等慧正观”: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Passati,即以如上句所述那样如实地以正慧做观照。
平等慧 = 即平等性智,是如来四智之一,是转第七识(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的道理所得到的智慧。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 同样地,要去观察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拥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如此地去破除我执、以自他平等的智慧来作正确的观察。
“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 就像这样,罗睺罗啊!比丘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能够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的话,那么对于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便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的烦恼了。
“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 罗睺罗啊!比丘如能像这样地去观察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而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烦恼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可说是已断除了一切爱欲,转去束缚身心的一切烦恼,获得正确的觉证,从这最后一次受生死苦的身体中得到究竟解脱。
= “断爱欲”:即断除对物质的、精神的迷恋及执着。
= “诸结”:即束缚身、心的诸烦恼。
= “无间等”:巴利本作Abhisamaya(现观),指正断烦恼,不被惑业之所间隔。
= “苦边”:指地狱、畜牲等诸道等充满死苦的境界,又称一切生死际。究竟苦边,即为完全解脱。
无间等 = 无间等,又译作「现观」,有领会、理解、觉证、证悟的意思。
究竟苦边 = 苦边,即苦际,苦报的终点,亦即最后一次受生死的身体。此句言从这最后一次受生死苦的身体中得到究竟解脱。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本经和第二十二经大意相同,但和巴利本同经内容不同。相应部Rahulo(罗睺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比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 “比丘…系著”:所问大意和前经相同,但是主客有异。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
= “法主”:尊称世尊为大师,为法主。
世尊为法主 = 世尊证悟佛法,并传布佛法,故称世尊为法主。法主,犹言大法王、大师。
为导 = 言世尊智德圆满,能引导众生,脱离苦海。
为覆 = 言世尊能以智德慈悲荫覆(护)众人,使无祸患。
佛告罗睺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白佛:“唯然,受教!”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only;alone]/表示希望、祈使[wish]。)
唯然,受教 = 唯然,应允之词,犹言「是的」、「好的」。受教,言愿接受世尊的教导。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 “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巴利本作Vidhasamatikkantam
Santam Suvimuttam Ti(即远离憍慢,归于寂静而得善解脱)。疑心,是犹豫不定之心。诸相,是以偏执而生出的我、我所诸相。
超越疑心 = 即不生犹豫不定之心。
远离诸相 = 诸相,以偏执而生出的各种事物的形相。
寂静解脱 = 脱离一切烦恼叫寂;杜绝一切苦患叫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此句言「达到涅槃寂静,获得自在解脱。」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使增诸数,非我非彼,结系动摇,劫波所问,亦罗睺罗,所问二经。
= 使经、增诸数经,非我经、非彼经,结系经、动摇经,劫波所问经,也和罗睺罗所问经同样的有二经。
#25、多闻(Bahussutattam),一般是指博学多智而多闻持经法之意。但是本经叙说能由于闻持经法而于五蕴之执着产生厌离才是多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
= 就如世尊您所说的多闻,要怎样才叫多闻呢?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现在是问我多闻的义理吗?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 是的,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
= “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Rupassa
Ce…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Dhammam,〈若〉于色〈闻是〉生厌、离欲、灭尽法。
“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应该知道,如果听闻到色的时候,说是要对它厌嫌,远离贪欲,要把它灭尽,使它寂静不生,这就叫多闻了;同样地,听闻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时,说是要对它厌嫌,远离贪欲,要把它灭尽,使它寂静不生,这就叫多闻。比丘啊!这就是如来所说的多闻。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跃(yuè) = 跳跃[leap;jump]。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26、本经说明若人能于五蕴说「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则得被称为「法师」(Dhammakathiko)。相应部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27、本经叙说观五蕴苦、无常,而趋向厌离、离欲、灭尽,才是向法顺法。相应部Anudhamma(随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 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法次法向,如何叫法次法向呢?
法次 = 即法的次第,如十二因缘法有先后秩序,其它诸法也有次有第,是名法次。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法向 = 法的趋向,指对向涅槃法。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对这色,要趋向厌嫌,远离贪欲,把它灭尽,这就是法次法向了;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趋向厌嫌,远离贪欲,把它灭尽,这就是法次法向了。
= “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比丘〉”:Rupassa
Ce…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
Dhammanudhammapatipanno Bhikkhu。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28、本经叙说于五蕴厌离、离欲、灭尽,则称「见法涅槃」,即在现实生活得正生、解脱者。参阅相应部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
得见法涅槃 = 见,音现,同现字。现法:指现世今生。此句言得于现世今生中,获得寂静解脱。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必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 “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必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Rupassa
Ce…Nibbida Viraga Nirodha Anupada Vimutto Hoti Ditthadhamme Nibbanappatto。
不起诸漏 = 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不起诸漏,即不起各种烦恼。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29、本经叙说三蜜离提比丘问「说法师」的意义。参阅相应部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名三蜜离提,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说法师,云何名为说法师?”
= “说法师”:Dhammakathika。
佛告比丘:“汝今欲知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多闻善说法,向法及涅槃,三蜜离提问,云何说法师。
= 多闻经、善说法经。向法经,以及涅槃经。和三蜜离提比丘所谘问的:甚么叫做说法师经。
#30、本经叙说五阴之无常、变易、不安稳。相应部Sona(输屡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 那时,尊者舍利弗住在耆阇崛山中。
= “舍利弗”:为释尊会中上首,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闻名。本经为舍利弗与输屡那之问答,但在巴利本中则为世尊与输屡那。
耆阇崛山 = 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是释尊说法之地。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
= 当时,有一个长者子名叫输屡那,日日四处游行修学。
= “输屡那”:Sona,长者子,善弹琴,即二十亿耳比丘。佛在世时证阿罗汉果,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弟子中精进第一。
屡(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
“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 有一天,他来到耆阇崛山中,拜见尊者舍利弗,嘘寒问暖后,退坐一边,告诉舍利弗说:「有些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物质现象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为什么沙门、婆罗门会有这样的分别想法,而不能察见它的真实情况呢?
=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而不见真实”:巴利本作Ye Keci Sona Samana Va Brahmana Va Aniccena Rupena
Dukkhena Viparinamadhammena Seyyo 'Ham Asmiti Samanupassanti/Sadiso 'Ham Asmiti
Va Samanupassanti/Hino 'Ham Asmiti Samanupassanti/Kim Annatha Yathabhutassa
Adassana(若沙门、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色而见有『我胜、我等、我劣』,则岂异于不见如实?)
诣 = 拜见、拜访。
讯(xùn) = 询问;请教[question]。(消息;音信[news;message]。)
问讯起居 = 犹言嘘寒问暖。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不安隐 = 隐,即稳字。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
“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 有些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为什么沙门、婆罗门会有如此分别的想法,而不能察见真实情况呢?」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言:我胜、我等、我劣。
“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 (尊者舍利弗)答说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色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到底他们是如何思量计度而不能察见真实情况的呢?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何所计 = 计,以妄念而推度道理,常曰计度,即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何所计,言如何去思量计度。
“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
“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 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到底他们是如何思量计度而不见真实情况的呢?输屡那啊!你的意见怎样呢?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答言:“无常。”
=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
= 输屡那啊!如果是变化无常,你认为这是痛苦的么?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 输屡那啊!如果是无常、痛苦,是变易之法的话,你的意见怎样?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察见色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么?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 输屡那啊!你意见怎样呢?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你认为是常住不变,还是变易无常呢?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 输屡那啊!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你意见怎样呢?圣弟子还可在此当中察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么?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 输屡那啊!应当要知道这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色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的了知事物的实相。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 就像这样,对于受、想、行、识辨别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精神现象中,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的了知事物的实相。
“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输屡那啊!就像这样,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便可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从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 当时舍利弗说完这段经文后,长者子输屡那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那时,长者子输屡那亲自见法得法,不由他人教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惧。他从座位上起立,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禀告舍利弗说:「我今天已经觉悟,从今天起,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做一名在家居士。我从今日以后,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愿以清净之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法眼 = 能够彻见真理的智慧。
法眼净 = 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四圣谛)。初果圣者即有法眼净。
优婆塞 = 指亲近皈依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众信徒。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31、本经叙说若对五蕴及其集、灭、灭道迹能实知,则能得解脱。相应部Sona(输屡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
= “舍利弗”:在巴利本中作世尊。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
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色的集起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色的息灭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色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一位沙门、婆罗门便不能断除对色的贪着了。
= “色集”:Rupa-samudaya。
= “色灭”:Rupa-nirodha。
= “色灭道迹”:Rupa-nirodha-gaminim
Patipadam。
色集 = 色,指物质现象。集,是集起的意思。色集,指物质现象的产生。
色灭 = 指物质现象的灭除。
迹(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色灭道迹 = 指物质现象灭除的方法。
不如实知故 = 此「故」字,根据前后文意,及南传巴利本相对经文应作「者」字,文意较顺。本经余三「故」字,皆亦应改为「者」字。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
=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知道,对这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便不能断除对这些精神现象的贪着了。
= “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不堪能断识”:巴利本作Na Te Samana Va Brahmana Va Samanesu Va
Samanasammata Brahmanesu Va Brahmanasammata Na Ca Pana Te Ayasmanto Samannattham
Va Brahmannattham Va Ditth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nti(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不具沙门资格,于婆罗门不具婆罗门资格;又彼等长老于现法中,自己不能以通智证得并具足沙门义或婆罗门义而安住)。
“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
= 输屡那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色的集起如实知道,对色的息灭如实知道,对色息灭的方法也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断除对于色的贪着了。
“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 同样地,输屡那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息灭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断除对这些精神现象的贪着了。
“输屡那!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舍利弗言:“若色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已去。
#32、本经叙说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乃至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之自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
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告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不如实知,色患不如实知,色离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不如实知,识患不如实知,识离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不能如实的察知,对色的集起不能如实察知,对色的息灭不能如实察知,对色的爱乐不能如实察知,由色所产生的祸患不能如实察知,自色中出离也不能如实察知的话,便不能超越一切色的系缚了。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察知,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察知,这精神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地察知,对这精神现象的爱乐不能如实察知,由这精神现象产生的祸患不能如实察知,自这精神现象中出离也不能如实察知的话,这位沙门、婆罗门便不能超越这些精神现象的系缚了。
不如实知故 = 本经文中之「故」字皆应作「者」。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
“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色、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产生的祸患、出离色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那么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超越色的系缚。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害、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知道,那么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超越这些精神现象的系缚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 输屡那啊!当知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色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地知见。
“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 输屡那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的知见。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
“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输屡那啊!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应作正确的观察,那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能这样正确地去观察,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便不会有所摄取了;不摄取的话,就不会有所贪著;能无所贪著的话,自然便可到达涅槃寂静的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总结:正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 生厌离→ 喜、贪尽=
心解脱→ 自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其他各经亦可整理如下,补充第1经的内容:
|
|
1
|
正观,各经中亦用:正观、真实观、正思惟、知、明、如实知。
|
2
|
五阴,其范围经中描述为: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
3
|
正观五阴:于五阴、五阴集、五阴灭、五阴滅道迹如实知;于五阴味、五阴患、五阴离如实知。
|
4
|
见五阴为无常、苦、空、非我(非我、非我所、不异我、不相在)。
|
5
|
则于五阴向厌、离欲、灭尽。
|
6
|
喜、贪尽= 心解脱→ 真实智生→ 可自知自证= 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断苦,越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