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杂阿含经-第十卷_五阴

《杂阿含经》第十卷
#五阴诵<123510>
##五阴相应<256272>
 
#256、本经叙说摩诃拘絺罗向舍利弗请教关于无明及明。相应部Samudayadhamma etc.(集法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 “舍利弗”:Sariputta,音译舍利弗多,弗多即子义,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鸟,眼最明利,呼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名为舍利。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从母得名,舍利子是华梵合璧的名词。舍利弗在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 “摩诃拘絺罗”:Maha Kotthita,佛弟子,得四辩才,为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 “耆阇崛山”:Gijjha-kuta,又译为「灵鹫山」,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东北,是佛陀经常说法的地方。巴利本在此处作Baranasiyam Viharati Isipatane Migadaye(于鹿野苑)。
摩诃拘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辩才,以能应答疑难质问而闻名,有经典说师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
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 那天下午,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心里充满欢喜,然后退坐一旁。
= “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巴利本中恰好相反,为后者行至前者所问讯。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
= 这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
= 所谓的无明,怎样叫做无明?谁有这个无明呢?
无明 = 有智慧叫做明。无明,即不明白道理,是愚痴的别名。
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 所谓无明就是不知道理,不知道理的人就叫无明。
“何所不知?”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
“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
“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
= 就是说色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色,不能如实知道;色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色,不能如实知道。色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色,不能如实知道。
色磨灭法 = 物碾磨,则终消灭。此处是说一切物质皆将逐渐消损,终至于息灭。
色生灭法 =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灭。此言一切物质皆是随因缘而生灭之意。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
“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 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闇,不明事理,这就叫无明;具备这样情形,就说是有无明了。
无无间等 = 无间等,觉证、领会、证悟之意。无无间等,即没有觉证之意。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所谓的明,怎样叫做明?谁有这个明呢?」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
= 摩诃拘絺罗啊!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
又问:“何所知?”
= 到底是知道什么道理呢?
“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
“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
“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
= 就是知道色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色,能如实地知道;色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色,能如实地知道;色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色,能如实地知道。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
“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
= (就像这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
“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 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证悟,这就叫做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有明了。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 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闻所说法后,十分欢喜,便从座位起来,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去。
= “正士”:离迷执邪见而正见法理之圣者之称。
展转随喜 = 展转,循环反复的意思。随喜,有二义。一、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二、随着自己的欢喜。展转随喜,犹欢喜不已,是指内心十分欢喜的意思。
 
#257、本经经文和第256经大致相同,均叙说无明及明。相应部Kotthita(拘絺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晡时 = 下午三点至五点。
一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少暇为我说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复云何为无明?谁有此无明?”
= 所说的无明,到底是怎样叫做无明呢?谁又有此无明呢?
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 所谓无明就是不知事理,不知事理的话就叫做无明。
“何所不知?”
= 是不知道什么事理呢?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不如实知;
“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
= 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色,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色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 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它不能了知、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闇,不明事理,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具有无明了。
又问舍利弗:“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 那么怎样叫做明?谁能有此明呢?
舍利弗言:“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明。”
= 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
又问:“何所知?”
= 是知道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
“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
= 就是能如实地知道色,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色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
“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 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的话,这就叫做明了;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说有明了。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258、本经叙说无明及明。相应部Samudaya etc.(集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所谓无明,无明者为何谓耶?谁有此无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无明。”
“不知何等?”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
= 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色,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由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知道;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此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知道。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暗若愚,是名无明。
“成就此法者,名有无明。”
= 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闇,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无明了。
又问:“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为何所知?”
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 就是能如实地知道色,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由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知道;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知道。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如实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成就此者,名为有明。”
= 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如实地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这就叫做明了;具有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明了。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259、本经叙说精勤思惟五受阴,可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相应部Sila(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 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即觉证之法),想要求得这无间等法,应以何种方便去求取呢?要思惟什么事理呢?
无间等法 = 断除烦恼,不被惑业所间隔之法,即觉证之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 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想要求得无间等法的话,就要精勤地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
精勤 = 精进。
“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 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
= “是所应处故”:巴利本作Kattabba(由于应行故)。指应该对五受阴作「为病…非我」之如理思惟,应理观行。
是所应处 = 是,此也,指五蕴。所应处,言所应如理思惟观察。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 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就可证得须陀洹果了。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 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也应当要精勤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斯陀含果位。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 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 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 如果比丘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已证得阿那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利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位。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 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又要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 摩诃拘絺罗啊!阿罗汉也要再这样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要这样呢?那是为了要获得我们所未获得果位的缘故,为了证得我们所未证得法义的缘故,为了得见涅槃安乐的缘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四果
须陀洹
Sotopanna,又译「预流」,为凡夫初入圣道之果位。
斯陀含
Sakadagamin,又译「一来」,即尚未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故须一度生天界又再来人间受生一次,而后可得涅槃之果位。
阿那含
Anagamin,又译「不还」,为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不再来人间受生,即可证涅槃之圣者。
阿罗汉
Arahant,又译应供、不生、为已证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之圣者。
 
#260、本经说明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舍利弗问尊者阿难言:“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阿难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舍利弗言:“阿难!所谓灭者,云何为灭?谁有此灭?”
= 阿难啊!所谓灭的意思,怎样叫做灭?谁有这个灭呢?
阿难言:“舍利弗!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舍利弗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那些事物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五受阴 = 即五取蕴,谓有漏之五蕴。取,即取着之意。部派佛教有部,总为烦恼的异名;在唯识中,则为贪爱的别名。取着于贪爱烦恼的事物,故名取。
本行所作 = 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此句谓五阴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本所思愿 = 意谓五阴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后有爱。
“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是哪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色,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同样地,还有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汝所说,此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是的,是的!阿难啊!就像你所说的,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是哪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色,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会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同样地,还有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阿难!此五受阴,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者,云何可灭?
= 阿难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如果不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话,如何可息灭呢?
“阿难!以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 阿难啊!因为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它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就叫做灭。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261、本经说明五阴生故计我,若于五阴如实观察,如实知五阴无常、苦、非我,则得解脱。相应部Anando(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阿难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 “拘睒弥国瞿师罗园”:Kosambi Ghositarama,位于中印度,为瞿师罗所布施之园地。拘睒弥国,为佛世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当于现在的科萨姆,约位于今阿拉哈巴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阿难 = 即阿难陀,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年少初出家时,常说深法,作如是言:‘阿难!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讲述深妙的法义,他这样地说:『阿难啊!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Punna Mantaniputta,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第一比丘。另译名为「富楼那」。
= “阿难!生法计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Upadaya Avuso Ananda Asmiti HotiNo Anupadaya(具寿阿难!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 生法,指一切产生的事物。计,以妄念推度事理叫计。「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阿难!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
“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
= 阿难啊!为什么说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呢?就好比色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也是不会生起的。
= “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Kim Ca Upadaya Asmiti HotiNo Anupadaya(又,云何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 “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巴利本作Rupam Upadaya Asmiti HotiNo Anupadaya(色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
= 譬如一个男子手拿明镜及澄澈的水镜,自己照见镜子,于是面貌就在镜里映生,面貌在镜里映生,所以自己就看见面貌,要是自己不去照见镜子的话,自己的面貌就不会在镜里映生了。
= “譬如士夫手执明镜非不生”:巴利本作Seyyathapi Avuso Ananda Itthi Va Puriso Va Daharo Yuva Mandanakajatiko Adase Va Parisuddhe Pariyodate Acche Va Udakapatte Sakam Mukhanimittam Paccavekkhamano Upadaya Passeyya No Anupadaya(尊者阿难!譬如有女或男,年轻好装饰之青年于镜或清净皎洁证明之水钵,观察自己面相,取则见,不取则不见)。
「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 = 自见,指自己照见镜子。面生,言面貌映生于镜子中。生故见,言面貌映生于镜中的缘故,就看见了自己面貌。非不生,即「非自见不面生」的省文,言自己若不去照见镜子,那么自己面貌便不会映生于镜中。
“是故,阿难!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如是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 所以,阿难啊!对于色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
“云何,阿难!色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
= 阿难啊!你意见怎样?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我答说:『是变化无常的。』
“又问:‘无常者,是苦耶?’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既然是变化无常的,那么应是痛苦的吧?』
“答曰:‘是苦。’
= 我答说:『是痛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复计我、异我、相在不?’
= 他又问:『如果色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变易法,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吗?』
“答曰:‘不也。’
= 我答说:『不可。』
“‘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为无常耶?’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就像这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
= 我答说:『是变化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 『如果是变化无常,那么应是痛苦的吧?』
“答曰:‘是苦。’
= 我答说:『是痛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复计我、异我、相在不?’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就是一种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吗?』
“答曰:‘不也。’
= 我答说:『不可。』
“‘阿难!是故,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说)『阿难啊!所以,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如实观察不?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能如实正确地知道,如实地去做观察么?
“如是观者,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能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圣弟子对于色便会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如是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对它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就可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诸比丘当知:彼尊者于我有大饶益,我从彼尊者所闻法已,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众比丘们应当要知道:那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的说法对我有很大的增益,我从他那里听闻所说的法义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额外增添[give as an extra])
“我从是来,常以此法为四众说,非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者说。”
= 我从此以来,经常以这个法义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演说,这不是其它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学道的人所能说。
外道 =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沙门 =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学道者的通称。
婆罗门 = 印度四种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262、本经叙说阿难为长老阐陀说如来离于二边而说中道。相应部Channo(阐陀)。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 有一个时候,有很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寂灭不久。
= “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Baranasiyam Isipatane Migadaye,在中印度,为波罗㮈国之林园,是佛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的地方。
上座比丘 = 犹言耆宿长老。
(nài)
般泥洹 = 即般涅槃,简称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时,长老阐陀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
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 一天早晨,长老阐陀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走进波罗奈城乞食。饭后,回来住处收好了袈裟钵盂,洗完脚,手持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请教众比丘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我听后当会如法地去认知,如法地去观察所说的法义。」
= “户钩”:僧物之一,用于守护房舍,以铁、铜或木做成。
= “从房至房”:Viharena Viharam Upasankamitva,指「遍访比丘所住之处」。
阐陀 = 比丘名,又作阐那、车匿、阐择迦。佛为太子,出城时为御马者,是六群比丘之一。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整顿;整理[arrange])
经行处 = 即经行的地方。经行,修行者在一定的地方来回行走,以避免坐禅时的昏沈或睡眠。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当时,众比丘告诉阐陀说:「色是变化无常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 = 此即所谓的三法印︰诸行(一切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一切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阐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知道色是变化无常,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 阐陀又说:「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 对第二点一切法无我,第三点涅槃寂灭,阐陀也是这样的说法。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
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阿难尊者现在住于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世尊,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
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
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 阐陀过了这一夜后,早上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中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拾整理卧铺,收拾整理卧铺后,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前往拘睒弥国。渐渐地游走到了拘睒弥国。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时,我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
“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有一个时候,众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早晨时分,我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拿着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拜访众比丘们,向他们请教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
“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当时,众比丘们为我说法说:『色是变化无常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 我那时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经知道色是变化无常,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寂灭境地。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
“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我当时这样地想着: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
“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我当时又这样想着:阿难尊者现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佛陀,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
“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 慈悲的阿难尊者啊!现在您当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并察见妙法。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
“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真好啊!阐陀!我心里很欢喜!我要嘉勉你能在修持清净梵行人跟前,毫不隐藏,破除虚假的毒刺。阐陀啊!没有智慧的愚痴凡夫所不能了解的 事理,就是色的变化无常;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是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你现在已能接受这个殊胜的妙法了,你要仔细地听﹗我将为你解说﹗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 我今天很欢喜获得了胜妙心,获得了踊悦心,我现在能够接受殊胜的妙法了。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
= 我亲自听闻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说:『世人迷妄,颠倒事理,依附于二个极端,对于一切事理现象,不是说永久存在,就是说不存在;世人执取各种境界,心里便以妄念推度执着这些情境。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 迦旃延啊!对于一切事物,我们若不去摄受、不贪取、不把持、不以妄念推度执着有实我,知道痛苦产生时是痛苦产生,痛苦灭时是痛苦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
= 迦旃延啊!对这样的情形不感怀疑也不迷惑,此不因他人而由自己悟解事理,这就叫做正见,是如来所说的法。
迦旃延 =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
颠倒 =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二边 = 有二义,一、指常、断二边见。二、指有、无二边见。
“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 为何这样呢?迦旃延啊!能够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集起,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是空无的见解;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寂灭,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事物是永久存在的见解。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
“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 迦旃延啊!如来说法是离于有、无二边,而演说中道:所谓这里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说由于无明(愚痴无智慧),所以造作各种业……乃至于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所谓这里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也不存在;这里寂灭,所以决定那里也寂灭;说无明息灭,那么所有业的造作也跟着息灭,……乃至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跟着息。』
中道 =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阐陀比丘听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洞彻事理的清净法眼。
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
= 那时,阐陀比丘即洞见妙法、获得妙法、认知妙法、生起正法,超越了迷惑怀疑,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而是从大师的教法中,他获得了无所畏惧,于是恭敬合掌禀告阿难尊者说:「正见应该是如此的。
“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 像这样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识所教授演说的妙法。我今天就从阿难尊者处,听闻到这样的法义,一切的世间法都是不实在,都将寂灭、都是不可获得、要除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心里安乐,正住于解脱大道之中,不再回转,不再有我执,只见到了正法。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 你今天获得了很大的法益,从极深奥的佛法中,获得了神圣的慧眼。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输屡那三种,无明亦有三,无间等及灭,富留那阐陀。
= 输屡那经三种(乃指卷一之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无明经也有三种。其它为无间等经,以及灭经、富留那经、阐陀经。
(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263、本经说明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不得诸漏尽。相应部Vasijata(手斧之柄)or Nava(船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国的杂色牧牛聚落里。
= “拘留国”:Kuru,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 我因已知见妙法的缘故,得以断除各种烦恼,不是不知见妙法。
= 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中,所以也叫做漏落。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为何是因知见妙法缘故,才得以断除各种烦恼,而不是不知见妙法的呢?就是说对这色、这色的集起、这色的息灭,乃至于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等情况。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
= 如果不修习各种方便法门,随顺成就知见,而只是用充满妄念的心去求取,就想使我各种烦恼能断除,心中获得解脱。
方便 = 随方因便,以利导人。此指各种方便法门,即下文所指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等。
随顺成就 = 随缘顺应而达成。
“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
“所以者何?不修习故。
= 应当知道,那位比丘终究不可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不修习的缘故。
“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是不修习什么呢?我说就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
= 譬如孵蛋的母鸡,生了很多的蛋,如果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而只想让蛋里的小鸡用它的嘴和爪来啄破卵,自己破壳安稳地出来。
= “譬如伏鸡”:以下以鸡壳譬「漏」。
伏鸡 = 孵卵的母鸡。
荫馏 = 指母鸡覆孵鸡卵。
(yì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liù) = 蒸饭。把凉了的熟食品再蒸热[heat up in a steamer](通过加热使物质分离或分解[distillate])
(zhuó) = 鸟用嘴取食[peck]
“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隐出壳。
= 应当要知道,那蛋里的小鸡自己是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方便地用自己的嘴和爪而安稳地破壳出来的。
“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
= 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只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长养小鸡的缘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
“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不勤修习随顺成就的话,而想要断除烦恼,自在解脱,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何这样呢?是因不勤修习的缘故;不勤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 如果比丘已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虽然他并没有想要使烦恼断除,获得自在解脱,然而那位比丘自然会烦恼断除,获得自在解脱。
“所以者何?以修习故。
“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为何这样呢?因为有修习的缘故。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
= 就像那只孵卵的母鸡善于长养小鸡一样,随时覆孵,使温度冷暖得宜,即使它不想让小鸡方便自啄卵壳出来,然而它的小鸡们自能方便安稳地破壳出来。
“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
= 为何这样呢?因为那只母鸡随时覆孵,冷暖得宜的缘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 就像这样,比丘若善修习各种方便法,即使不想断除烦恼,获得自在解脱,然而那位比丘自然会断除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所以者何?以勤修习故。
“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为何这样呢?因为他勤于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
= 譬如技艺巧妙的师傅和他的弟子,手里握着斧柄,由于不断地把捉,斧柄渐渐些微地磨损,便会显现手指痕迹来,可是他并没察觉斧柄些微的磨损,然而磨损处却自然显现出来。
= “譬如巧师尽处现”:此段文字是以巧师之斧柯譬喻「漏」。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kē) = 斧柄[axe-handlehelve]
斧柯 = 即斧柄。
不已 = 不停止[endlesslyincessantly]
微尽 = 些微磨损。
“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
= 就像这样,比丘如精进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虽自己不能知见今天烦恼会断除,或明日烦恼会断除,然而这位比丘知道一定会有断除烦恼的一天。
“所以者何?以修习故。
“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为何这样呢?因为他有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
= 就像大船,泊于海边,经过夏天六月,风吹日晒,缠缚船身的藤索,便逐渐断落。
= “譬如大舶藤缀渐断:此段文字是以大舶之藤缀譬喻「漏」。
(bó) = 大船,海船[oceangoing ship]
风飘日暴 = 即风吹日晒。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zhuì) = [sewstitch](连结[connect])
“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
= 就像这样,比丘如能精进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那么一切的结缚、使、烦恼、缠等,便可渐得解脱了。
结缚、使、烦恼、缠 = 此四者皆是烦恼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故名结缚。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生死,故名使。又烦恼能结缚人之身心,使不得自在,故名缠。
“所以者何?善修习故。
“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 为何这样呢?是善于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六十位比丘即不起诸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264、本经叙说佛陀以小土抟做譬,说明五阴之无常、我不可得。相应部Gomaya(牛粪)、中阿含第61牛粪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 那时,有一个比丘于禅坐中思考,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色,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 世尊啊!我于禅坐中思考,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色,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
“今白世尊!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 现在我请教世尊您,可真有色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可真有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
= 当时,世尊手中拿着一块小土团,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看见我手中这块小土团了吗?」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 比丘啊!就像小土团一样微小的自性是常住不变,我还不可得到;如果我能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能常住、永恒、不改变、真正坚固不变之法了。
「世尊手执小土抟……如是少土,我不可得」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尊手执小牛粪搏,以告彼比丘:『比丘!无有如是分之自性,获得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正住者。』」本经又出现于中阿含经卷第十一(六一)「牛粪喻经」,可参阅。
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
= 我自己想起过去世的生涯,在无明长夜中,勤修福德,因此获得众多胜妙可爱果报的事情。
= “宿命Bhuta-pubba,即过去世之生涯。
“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
= 我曾于七年中,修习慈悲心,所以历经七劫的成与七劫坏的时间,不生返此世间。
经七劫成坏 = 即历经七劫成与七劫坏的时间。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时间。根据俱舍论说: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后,每百年又减一岁,而至人寿十岁。此一增或一减,各为小劫。合一增或一减而为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智度论则说:合一增一减为小劫,合二十小劫而为一中劫,合八十小劫(或合四中劫)为一大劫。
“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从是以后,复三十六返,作天帝释;
“复百千返,作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
= 当七劫毁坏的时候,我生到光音天里,七劫长成的时候,我还生梵世天里,住在宽广的宫殿中作大梵天王,(地位的尊贵与崇高)无人胜过我,无人比得上我,领有千个世界;从此以后,又经三十六次的返还,生作天帝释;又经百千次的返还,生作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以正法治理教化百姓,拥有七项宝物,就是所谓的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生有千子,都很勇健。
光音天 =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梵世 = 即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大梵王 = 即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三天之大梵天的天王。
天帝释 = 是欲界六天中第二天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
转轮圣王 =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于四海内,其地平正,无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调伏。
= 四海之内,土地平整,没有各种毒刺,人民不用威胁逼迫,而用正法去调治他们。
四海(sì hǎi) = 指全国各地[the whole country]/指世界各地[the whole world]/豪放、豁达[unconstrained]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紧迫;急迫 [pressingurgent])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龙象,皆以众宝庄严而挍饰之,宝网覆上,建立宝幢,布萨象王最为导首,朝晡二时自会殿前。
=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只雄壮的大象,每只大象都用各种宝物来庄严装饰它,用宝网覆盖象身,并建立宝幢,象群中以名叫布萨的象王为首领,早上与下午二个时辰,群象自会聚集在宫殿前。
= “灌顶王”:Raja Muddhavasitto,完成戴冠式之王。灌顶(梵Abhisecani),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内河水灌于顶,而表祝意。
= “布萨象王”:Uposatha-nagaraja,象王之名。
(jiào) = 同“校”。比较;估量。
挍饰 = 即校饰,装饰之意。
布萨 = Upavasatha,佛教节日的名称,也是在这个节日中举行的仪式名称。在每个月的新月及满月时举行,佛教出家众在那天会举行诵波罗提木叉戒的仪式,因此又被译为诵戒、诵戒日。在家众则会接受八关斋戒,俗称六斋日。源自于印度吠陀时代,是印度教中的节日,后被佛教所吸收。意译为近住,是在宗教仪式前的斋戒准备。印度习俗认为,在新月及满月时,是吉祥的日子,天神会来到人们的家中,因此每个人在这个日子中都会进行斋戒,准备神明的到来。
朝晡二时 = 朝,早晨七点至九点。晡,下午三点至五点。
“我时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返往来,蹈杀众生无数,愿令四万二千象百年一来。’
= 我当时想着:这么众多的象群,天天往来四次,会踏死无数的众生,我希望其中的四万二千只大象能每百年再来一次。
(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即如所愿,八万四千象中,四万二千象百年一至。
= 就如我所希望的,八万四千只大象中,有四万二千只大象每百年才来此一次。
“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匹马,亦以纯金为诸乘具,金网覆上,婆罗马王为其导首。
= 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匹马,也是用纯金来制造各种乘坐的器物,并用金网覆盖马身,马群中又以名叫婆罗的马王为首领。
= “婆罗马王”:Valahaka-assa-raja,马王之名。
婆罗 = Balaha,马王名,轮王之马宝也。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车,所谓金车、银车、琉璃车、颇梨车,师子、虎、豹皮、杂色钦婆罗以为覆衬,跋求毗阇耶难提音声之车为其导首。
=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辆用四种宝物装饰制造的宝车,就是所谓用黄金装饰的车、用白银装饰的车、用琉璃装饰的车、用玻璃装饰的车,这些车子都是用狮子皮、虎皮、豹皮、杂色的钦婆罗毛织品来做为装饰覆盖车子的里衬。群车中又以名叫跋求毗阇耶难提音声之车做为导首的车子。
= “颇梨”:即玻璃。
= “钦婆罗”:Kambala,一种毛织物。
(qīn) = 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旧时对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钦”字,以示崇高与尊敬[by the emperor himself]/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覆衬 = 覆盖或装饰车子做为衬里的皮布。
“灌顶王法领八万四千城,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拘舍婆提城而为上首。
= 灌顶王的法制统领八万四千座城,每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乐,人民众多,而以拘舍婆提城为上首。
= “拘舍婆提城”:巴利本作Kusavati Rajahanai(拘舍婆提城),今依文意及巴利本将「王」改作「城」。
“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宫殿,所谓金、银、琉璃、颇梨,摩尼琉璃由诃而为上首。
=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座用四种宝物装饰的宫殿,就是所谓的用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等宝物装饰的宫殿,当中又以摩尼琉璃由诃宝殿为上首。
= “摩尼”:Mani,意译为珠、宝、离垢、如意,即珠之总称。
= “由诃”:Byuha,意为庄严,宫殿名。
“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四种宝床,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种种缯褥、氍氀、毾,迦陵伽卧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 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张用四种宝物装饰的宝床,就是所谓的用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物来装饰,床上有各种丝绸的床褥、有花纹的毛巾、毛席、鹿皮等卧具用来铺设床上,并安置着朱红的枕头。
= “迦陵伽”:Kadalimiga,鹿之一种。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缯褥 = 缯,即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褥,坐卧时垫在身体下之坐具或卧具。
氀毹(qú shū) = 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氀毼(lǘ kě) = 一种毛织物。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四种衣服,所谓迦尸细衣、刍摩衣、头鸠罗衣、拘沾婆衣。
=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件由四种质料裁成的衣服,就是所谓用丝绢裁成的迦尸细衣、用麻纱裁成的刍摩衣、用棉布裁成的头鸠罗衣、用毛料裁成的拘沾婆衣。
= “迦尸细”:Koseyya,绢。
= “刍摩”:Khoma,亚麻。
= “头鸠罗”:Kappasika,木棉。
= “拘沾婆”:Kambala,毛织物。
(chú) = 割草[mow](喂牲畜的草[fodder])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玉女,所谓刹利女、似刹利女,况复余女。
=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位玉女,就是所谓的剎利女、似剎利女,而且又有其它诸玉女。
剎利女 = 即剎帝利之女,剎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之第二种。
“复次,比丘!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饮食,众味具足。
=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种饮食,各种美味食物皆完备。
“比丘!八万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为给侍;
“八万四千宝衣,唯著一衣;
“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
“八万四千宫殿,唯处一殿;
“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
“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名毗阇耶难提瞿沙,出城游观;
= “毗阇耶难提瞿沙”:Vejayanta-ratha,胜利车(车名)。
“八万四千宝马,唯乘一马,名婆罗诃,毛尾绀色;
“八万四千龙象,唯乘一象,名布萨陀,出城游观。
= 比丘啊!八万四千位玉女当中,我只选一人来奉侍我;八万四千件宝衣中,我只选一件;八万四千张宝床中,我只卧用一床;八万四千座宫殿中,我只居住一座宫殿;八万四千座城中,我只居处一城,名叫拘舍婆提城;八万四千宝车中,我只乘坐一车,名叫毗阇耶难提瞿沙,载我出城游赏;八万四千匹宝马中,我只乘用一马,名叫波罗诃,身毛及尾部皆是红青色;八万四千只雄壮的大象中,我只乘用一象,名叫布萨陀,载我出城游赏。
= “布萨陀”:Uposatha,象王名。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绀色 = 深青而赤之色,亦称红青色。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
= 比丘啊!这是何等的业报,才能获得这样的威德具足,生活自在安乐呢?这是由三种善业因缘所招感的安乐果报。
业报 = 有二义。一、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二、即业因与果报。
“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
= 是哪三种呢?第一种就是布施,第二种就是调治身心,灭除各种恶行,第三种就是修习圣道。
布施 =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有三种布施。一、财施,以财物济助人。二、法施,以正法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不顾自己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调伏 = 调和控御身、语、意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
“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
= 比丘应当要知道:凡夫爱染贪著五种欲望,不知满足;圣人则智慧圆满,而常知足。
五欲 = 有二义。一、指眼观美色、耳听妙音、鼻嗅香气、口贪甘味、身触软适。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厌足 = 厌,即餍字,饱足之意。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
= 比丘啊!一切流转的世间法,过去的都已完全消失了,过去的都已完全改变了,那些自然获得的各种宝物以及名称,全部都已磨灭了。
“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 所以,比丘啊!要永远的息止一切流转的世间法,对它厌离,断除贪欲,获得自在解脱。
“比丘!色为常?无常?”
= 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 比丘啊!如果色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以妄念推度说有一个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色之中、或色在我之中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所有一切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
“比丘!于色当生厌、离欲、解脱;
“如是于受、想、行、识,当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比丘啊!对于色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于色当生厌、离欲 = 此句原作「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今依据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欢喜雀跃,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常念土抟譬教授,独一静处,精勤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见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他经常想起佛陀以小土团做譬喻的教导,独自在一僻静之处,精勤思惟法义,绝不放逸懈怠;能不放逸懈怠后,体悟到一个信佛的在家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洞见妙法,自己知道以身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 当时,那位尊者也自己知见正法,心中获得自在解脱,成为阿罗汉。
 
#265、本经以怛河之泡、沫、海巿蜃楼、芭蕉树、魔术师之变术做譬喻,说明五阴无坚固之实体。相应部Phena(泡沫)、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竺昙无兰译佛说水沫所漂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毘陀国的恒河边。
= “阿毗陀”:Ayojjha,又作阿逾陀,为中印度古国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譬如恒河的大水突然涨起,随着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分别。当仔细观察分别的时候,(就可察见到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
= “明目士夫”:Cakkhuma Puriso,即具眼者,意为「贤明之人」。
“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坚实的缘故。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 同样地,所有一切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就可察见到那一切色)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一实体的我存在。为何这样呢?就是因为色本不坚实的缘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众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时所生起的水泡,一个生起便一个破灭,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
“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 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水泡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感受本不坚实的缘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众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没有厚云层,也没有下雨,下午太阳光正艳,可看到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如奔跑的野马一样,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
= “野马”:Maricika,即阳炎、阳焰、海巿蜃楼、幻影。
野马 = 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过去,像奔驰的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
“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 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由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可作主宰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想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臃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众比丘啊!譬如贤明的人去找坚固的木材,手拿着锐利的斧头,走入了山林中。看见了一棵大芭蕉树,长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斩断了树梢,然后一叶一叶的依次剥下,都没有看见坚实的材料,他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这芭蕉树的坚固材料)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
= “芭蕉”:Kadali,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于庭园间。其干中空无实,层层剥之,最后亦不见其有中心之实体,佛经中以此譬喻五蕴亦如芭蕉一样无实体。
(yōng) = 肿毒[malignant boil <or furuncle>]
“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 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棵芭蕉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为,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辨。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的意志行为)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一切意志行为本不坚实的缘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 众比丘啊!譬如魔术师和他的弟子,在四条通衢大道头,以幻术变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慧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用幻术变成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
= “幻师”:Mayakara,指幻术作者,即魔术师。
“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 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幻术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识,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地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一切的心识)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心识本不坚实的缘故。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衢道(qú dào) = 岔道[branch road]
衢道 = 四通八达大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 “焰”:即阳炎,春时,水气受阳光之熏发,于空中现作流水状,群鹿见之,误为水源,此名阳炎。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 观察色有如集聚的小泡沫,受就如水上的泡珠儿。想似春天空中幻现的阳炎,一切行就如芭蕉不坚固。各种识像幻术不实,这是释尊所宣说。
日种姓 = 释尊五姓之一。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
“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 要反复仔细去思考,用正念善作观察。五蕴不真实也不坚固,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也非我所拥有。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 这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世尊以大智慧做分别解说。只要离开三要件,我人身体便成废物,就是寿命、温度及意识,离这三项只剩肉身,永被抛弃于坟间,就像木头不思无意识。
苦阴身 = 阴,新译曰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苦阴身,谓此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之身。
三法 = 指下二句之寿、暖、识。寿即寿命,根据部派佛教有部的说法,命是一种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在人生一期之间,由他来维持暖(温度)与识(精神意识),人若不具此三者,便会死亡。
“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
= 我人身体常如此,幻化不实诱骗愚痴凡夫。就如凶杀如毒刺,没有坚固常久的。
“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 比丘要精进修习,观察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昼夜经常专精思惟,要将心思安置于正确的智慧中。要止息一切的造作,身心才能获得永远的清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6、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为无明所盖,爱欲所系,长夜流转,反之则得解脱。相应部Gaddula(系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 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众生都被愚痴、没有智慧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般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痛苦的根本尽处。
无始生死 = 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无明 =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爱结 = 结,为烦恼别名。爱结,指贪爱的结缚,即贪爱所起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长夜轮回 = 言烦恼之惑覆盖智眼,不见光明,流转于生死界,故譬以长夜之闇黑。
“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
= 有时长久的不下雨,地上所生长的各种谷物草木,都会全部枯干而死。
“诸比丘!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
“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 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
“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 众比丘啊!有时长夜不下雨,连大海水也都会枯干了。
(jié)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枯竭(kū jié) = 干涸;断绝[exhaustedbe dried up]
“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
“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 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
“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
= 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整个须弥山都崩塌了。
(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
“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 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
“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
“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 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我们这个大地全部都毁坏了。然而众生却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众生便如长夜般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对这贪爱的烦恼不断除,是无法解除一切痛苦的。
(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
= 比丘啊!譬如被系绑在柱子的狗儿,那条系绑的绳结不断,狗儿就只能长夜地绕着柱子,轮回转动罢了。
“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
=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的众生不能正确如实地认知色,乃至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那色而轮转。
“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
= 同样地,也不能正确如实地去认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这些精神现象而轮转。
“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
= 众比丘啊!(众生就这样)随着色轮转、随着感受轮转、随着想象轮转、随着意志行为轮转、随着心识轮转。
“随色转故,不脱于色;
“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
= 因为随着色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随着受、想、行、识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因为不能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也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故,不随识转。
= 多闻的圣弟子们,由于能如实地认知色,以及认知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也能如实地去认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认知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的缘故,所以不会随着精神现象而轮转。
“不随转故,脱于色,脱于受、想、行、识,我说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由于众生不随五蕴轮转的缘故,就可从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说众生就是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7、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不得解脱,反之则得解脱。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相应部Gaddula(系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 众生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被愚痴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的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苦的尽头。
“诸比丘!譬如狗绳系著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
= 众比丘啊!譬如狗儿的绳子被系绑在柱子上,因为绳索的系结不断的缘故,狗儿就只能顺着柱子绕转,无论站立或躺卧,都不能离开柱子。
“如是凡愚众生,于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
“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识。
= 就像这样,愚痴的众生,对于色,不能厌离对它的贪欲,不能厌离对它的爱悦、不能厌离对它的思念、不能厌离对它的渴求,回绕于色中,随着色而流转,无论是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色的束缚;同样地,众生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众生也随着受、想、行、识而流转,无论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
“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
= 众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于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著,被瞋恚、愚痴所染著的缘故。
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 = 此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谓之三毒,谓其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
“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 比丘啊!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
=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巴利本作Cittasamkilesa Bhikkhave Satta SamkilissantiCittavodana Satta Visujjhanti(心染污故众生染污,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
= 比丘啊!我不曾见同一类事物中颜色复杂如斑色鸟的,而它的心又比这更复杂。
斑色鸟 = 杂色鸟。
= “一色”:Ekanikaya,一类,指同类事物。
= “斑色鸟”:指杂色的鸟。
“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 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斑色鸟心复杂的缘故,所以才产生各种复杂的颜色。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 所以,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
“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
= 众比丘们!众生在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著,被瞋恚、愚痴所染著,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比丘应当知道!您们见过具种种杂色的嗟兰那鸟吗?
= “嗟兰那鸟”:巴利本作Carana,德行(图)。古印度人将「以何德行可获得何种果报」作成彩色图说,持之以游行劝世。
(jiē) = 叹词。表示忧感。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
嗟兰那鸟 = 照文意应是一种杂色鸟名。佛光杂阿含藏注「嗟兰那」则引巴利本作「德行」。谓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获得何种果报」作成彩色图说,持之以游行劝世。
答言:“曾见,世尊!”
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
= 像嗟兰那鸟具种种的复杂色彩,我说它的心也是像这样的复杂。
“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
= 为何这样呢?就是因那嗟兰那鸟的心有种种复杂的缘故,所以才感生各种复杂的颜色。
“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 所以,对于心应好好地去思惟观察,在这无明长夜中,被种种的贪欲、瞋恚、愚痴所染著,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
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 = 「所染」原作「种种」,今依前段经文改正。
“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 譬如画师与画师弟子,善于彩绘白色的画布,准备各种颜色,然后随着心意画出各种的图案来。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sù) = 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白色,雪白[white])
“如是,比丘!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色,乃至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
“于色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色;
“乐著色故,复生未来诸色。
= 因为对色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便对色爱悦贪著;因对色爱悦贪著,于是又招感未来各种色的生起。
“如是凡愚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识;
“乐著识故,复生未来诸识。
= 同样地,愚痴凡夫也不能如实地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害、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著;由于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著,所以便又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
“当生未来色、受、想、行、识故,于色不解脱,受、想、行、识不解脱,我说彼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因为会生起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缘故,所以就无法自色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自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有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如实知故,不乐著于色;
“以不乐著故,不生未来色。
= 有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色,乃至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色便不会去爱悦贪著;因不去爱悦贪著,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色的生起。
“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
“如实知故,不染著于识;
“不乐著故,不生未来诸识。
= 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便不会去爱悦贪著;因不去爱悦贪著,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
“不乐著于色、受、想、行、识故,于色得解脱,受、想、行、识得解脱,我说彼等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因不爱悦贪著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从色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圣弟子就是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8、本经说明五受阴如急流岸边之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着。相应部Nadi(河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
= 譬如河水从山谷里流出来,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没了很多地方。
(jiàn) =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gullyravine](涧谷,山谷[valley])
山涧(shān jiàn) = 山间的水沟[mountain stream]
“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
“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
“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 河流两岸,生长着杂草树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顺着水边披靡;众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冲走,随着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冲近岸边,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却又断了,还是随着水流浮沈。
(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mǐ) = 无;没有[nonot](散乱;顺风倒下[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
(yuán) = 拉,引[pull by hand](攀援[climb]/拯救,相救[rescuesave])
“如是,比丘!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
=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色,乃至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这些情况的缘故,所以对色爱悦贪著,执持著色说这就是我。而那色却随即就断灭了。
“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 同样地,也不能如实地去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著,执持著精神现象说这就是我,而那精神现象却随即就断灭了。
“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著于色。
= 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色,乃至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色不会爱悦贪著。
“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著识。
= 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不会爱悦贪著。
“不乐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因不爱悦贪著五蕴的缘故,这样自己便可证知已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9、本经以祇林譬五受阴,说明非所应者,当尽舍离。相应部Natumhakam(非汝所应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非汝所应法,当尽舍离;舍彼法已,长夜安乐!
= 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就应当要全部舍弃;舍去那些事物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
“比丘!何等法非汝所应,当速舍离?
“如是色、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当尽舍离;
“断彼法已,长夜安乐!
= 比丘啊!什么事物不是与你相应,应当迅速舍离的呢?像这色、受、想、行、识五受阴,就是与你不相应的事物,应当要全部舍离它;断除这五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
“譬如祇桓林中树木,有人斫伐枝条,担持而去,汝等亦不忧戚。
= 比如祇园里的树木,有人砍伐树枝,或担或拿的离去,你们也不会感到忧愁。
= “祇桓”:Jetavana,祇陀树园。即祇树给孤独园之简称,或称祇园。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qī)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所以者何?以彼树木非我、非我所。
= 为何这样呢?因为那些树木不是我,也非我所拥有的缘故。
“如是,比丘!非汝所应者,当尽舍离;
“舍离已,长夜安乐!
= 就像这样,比丘啊!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应当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
“何等非汝所应?色非汝所应,当尽舍离;
“舍离已,长夜安乐!
= 什么事物是与你不相应的呢?就是色与你不相应,应当将它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当速舍离;
“舍彼法已,长夜安乐!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都与你不相应,应当迅速舍离;舍离了那四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
“诸比丘!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 众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诸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为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识为是常耶?无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比丘!是故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比丘啊!所以一切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
“圣弟子观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是观时,于诸世间无所取著;
“无所取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圣弟子观察这五受阴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这样去观察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便能无所贪著;能无所贪著的话,自可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0、本经说明若于五阴修习多修习无常想,则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相应部Aniccata(无常性)or Sanna(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 “无常想”:Aniccasanna,即作无常的观想。
= “掉、慢”:Asmimana,即我慢。
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 = 欲爱,为欲界之烦恼;自「色爱」至「无明」乃存在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谓之「五上分结」。能断除此三界诸烦恼,即证成阿罗汉之意。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
= “荄”:草根。
(gāi) = 草根[root of grass]
发荄 = 荄,草根。发荄,即拔根。
“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农夫,在夏末初秋深耕他的田地,拔草除根。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欲界的贪爱)、色爱(贪著色界五妙欲)、无色爱(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掉举(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我慢(骄傲自大)、无明(愚痴昏闇)等烦恼。
“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
“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比丘啊!譬如人们割草,手握持着末端,举起抖振,那些枯萎的草便全部掉落下来,就可选取长的草了。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yì) = 割草[mowcut down]
(lǎn) = 执,持[hold](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dǒu) = 抖擞。振动;甩动[quivershake]
抖擞(dǒu sǒu) = 奋发;振作、旺盛的样子[enlivenrouse]/振作的[percolated]/施加外力抖动或振动[shake]/抖动[shaketremblevibrate]/摆威风[throw one's weight about]/佛教用语,头陀的别称[mendicant Buddhist monk]
抖擞 = 振动。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
“譬如庵罗果著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庵罗果生在树上,猛风吹摇枝条,果子便全部掉落下来。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 “庵罗果”:Ambapindi,或称庵摩罗果,为印度水果之一。
“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楼阁,中心建得很坚固,为所有木材所依附,就能摄持全屋而不塌散。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一切众生的脚印,象的脚印最大,因为它能摄持大象身体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我人居住世界的一切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是众水中第一深广,因为它能纳受所有流水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阎浮提 = 或称南阎浮提,为我人所居世界之称。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暗冥。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太阳出来,能消除一切世间的黑暗。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闇冥 = 即黑暗。
“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
“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譬如转轮圣王,在诸小王中他最崇高、最尊贵!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转轮圣王 =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其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众比丘啊!为何修习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呢?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 因为比丘若能于空旷的地方,或林树间,好好地做正确的思惟,观察色的无常,以及观察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无常。
“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作这样的思惟,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了。
“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 为何这样呢?因为能做无常观想的话,就能建立无我的观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 圣弟子能够常保持无我的观想,就能舍离我慢的心理,顺利的获得涅槃寂静了。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1、本经叙说低舍比丘于修梵行生怠慢,疑惑于佛法。佛陀劝其好好修行,勿执着五受阴,并以二路譬喻正邪。相应部Tisso(低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曰低舍,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语诸比丘言:“诸尊!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
=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低舍,和众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里,他告诉众比丘说:「诸位尊者!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往诣佛所,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以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唱言:‘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
= 世尊啊!低舍比丘和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这样的对大众高声的说:『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痴人,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
“彼于分别法,心乐修梵行,离诸睡眠,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
= 这低舍比丘是个愚痴人,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饮食不知节制,在初夜与后夜,心不能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修行,不好好地观察思惟教法;(像他这样),要他能分别教法,内心喜欢修清净梵行,远离贪睡,从教法中远离各种疑惑,那是不可能的事!
根门 = 眼等六根是漏出种种烦恼和入种种妄尘的门户。
初夜、后夜 = 印度将一日分为六时,昼三时为晨时、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原始教团在初夜后夜都是用功修持,唯中夜是休息时间。
“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
= 如果那位低舍比丘能守护六根的门户,饮食知道节制,在初夜与后夜,能觉悟精进修持,观察教法,喜欢分别教法,喜欢清净梵行,远离贪睡,内心对教法不疑惑,这才是正确做法!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语低舍比丘言:‘大师呼汝!’”
= 请你前往告诉低舍比丘说:『大师叫你!』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接受您的指令!」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onlyalone]/表示希望、祈使[wish])
前礼佛足,诣低舍所,而作是言:“长老低舍!世尊呼汝!”
= 于是向前顶礼佛陀后,来到低舍的住处,这样的对他说:「低舍长老啊!世尊叫你哩!」
低舍闻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
= 低舍听说后,便来世尊处,向佛陀顶礼毕,退立一边。
尔时,世尊语低舍比丘言:“汝低舍!实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是唱言:‘诸长老!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耶?”
= 低舍啊!你真的和众多比丘聚集于食堂时,这样高声唱言:『诸位长老!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吗?
低舍白佛:“实尔,世尊!”
= 真有这样,世尊!
佛问低舍:“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于意云何?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着心意回答。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色,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
“世尊!实尔不异。”
= 会的,世尊!如果对于色,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应如是,不离贪欲说法。
“低舍!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色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低舍啊!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于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
“世尊!实尔不异。”
= 会的,世尊!对于那些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正应如是,识不离贪欲说法。”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精神现象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
佛告低舍:“于意云何?若于色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色若变、若异时,当生忧、悲、恼苦耶?”
= 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色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白佛:“不也,世尊!如是不异。”
= 低舍禀告佛陀说:「不会,世尊!就是这样,没错!」
“于意云何?受、想、行、识,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耶?”
= 佛陀说:「你意见怎样呢?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现在我将以譬喻来解说,大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的说法中得到了解。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
= 比如有二个男子结伴同行一路,其中一个熟悉路向,另一个不熟悉路向。
“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
= 那位不熟悉路向的人告诉熟悉路向的人说:『我想到某个城市、某个村庄、某个聚落去,你应当指示我路向。』
“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
“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
“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 当时,识路的人就指示他路向,告诉他说:『先生!从这一条路走去,前面可见二条道路,你要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有坑谷河流,你又当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会遇到丛林,你仍当舍左道从右道走。你应当这样的渐渐往前走,就可到达某个城市了。』
(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 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这样:不识路的人,就好比愚痴的凡夫;那位识路的人,就好比如来、应供、已经觉悟的人。
如来、应、等正觉 = 此三者皆是佛的名号。如来,言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即应供,言佛陀应受人天的供养。等正觉,言佛的觉悟,是真正平等的觉悟。
“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
= 前面二路,就好比众生的疑惑。
“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
“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
= 左边的路,好比三种不善之法:贪欲之心、瞋恚之心、害人之心;右边的路,就好比三种善心:离弃贪欲的心、离弃瞋恚的心、不害人的心。
“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前行左边的路,好比邪见(偏邪的知见)、邪志(偏邪的心思)、邪语(偏邪的言语)、邪业(偏邪的行为)、邪命(不正当的职业)、邪方便(不正确的努力)、邪念(偏邪的观念)、邪定(偏邪的禅定);前行右边的路,就好比正见(正确的知见)、正志(正确的心思)、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
“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
“丛林者,谓五欲功德也;
“城者,谓般涅槃。”
= 坑谷河流,就好比瞋恚心、愚痴无明的遮障、忧愁、悲伤;丛林就好比人之五种情欲;城市,就好比涅槃寂静的境地。
五欲 = 指色、声、香、味、触,五者能使人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佛告低舍:“佛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
= 我是你们的导师,为你们众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经做了,如今我当作慈悲哀怜想,以正确的方法使你们获得安乐,我也全都已经做了。
声闻 = 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 你们今天,当去做你们所当做的事,应当在树下、或空旷的地方、山岩洞穴里,铺草为座位,好好地思考,有正确的观念,精进修持,不懈怠,莫使日久以后,心有悔恨,这是我今天所要教导你的。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尔时,低舍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2、本经叙说佛陀以少诤事故责诸比丘,而入安陀林独坐,后以哀愍故,复还摄诸比丘,告以修习无相三昧,治其放逸。相应部Pindolyam(乞食),参阅小部如是语经Jirita(托钵)、中阿含第140至边经、本事经卷第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Sakkesu 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释迦族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尔时,众中有少诤事,世尊责诸比丘故,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 那时,众比丘发生了一件小争执,世尊因责备了众比丘的缘故,早餐时,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城乞食。
少诤事 = 少,即小。诤,通争。少诤事,即小争执。
食已,出,摄举衣钵,洗足,入安陀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作是念:“众中有少诤事,我责诸比丘,然彼众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
“我已长夜于诸比丘生哀愍心,今当复还,摄取彼众,以哀愍故。”
= 饭后,走出城来,收好了衣钵,洗脚后,走进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木底下,独自安静思惟,这样的想着:众比丘间发生了一件小争执,我也责备了那些比丘们,然而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现在不见我这个导师,或许已生起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长夜以来我就已经对这群比丘生起哀悯的心,现在我应当回去,摄受教导他们,就因我哀悯他们的缘故。
时,大梵王知佛心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而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责诸比丘,以少诤事故。
=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有如大力士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就从大梵天里隐没,然后立于佛陀面前,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您责备了那些比丘,是因为他们发生了一件小争执的缘故。
= “大梵王”:Brahma Sahampati,梵天娑婆世界之主,又称大梵天王,为色界十八天之王。
“于彼众中多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世尊长夜哀愍,摄受众僧。
= 然而在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没看见大师您,或许已生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世尊您长夜以来、心怀哀悯,是一直在摄受教导着众僧的。
“善哉!世尊!愿今当还摄诸比丘。”
= 慈悲的世尊啊!愿您现在就回去教导那些比丘。」
尔时,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默然而许。
= 那时,世尊心里因垂悯大梵天王的缘故,就静默的应允了。
时,大梵天知佛世尊默然已许,为佛作礼,右绕三匝,忽然不现。
=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世尊已静默地应允了,便向佛陀行礼,并往世尊右边旋绕三圈,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右绕三匝 = 敬礼之一。在尊者之旁,旋绕于右三圈。
尔时,世尊,大梵天王还去未久,即还祇树给孤独园,敷尼师檀,敛身正坐,表现微相,令诸比丘敢来奉见。
= 那时,世尊在大梵天王回去不久后,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里,铺好了坐具,整肃仪容,端正的坐着,显现微妙的法相,使众比丘敢来奉见。
= “尼师檀”:即「坐具」。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敛身 = 整肃仪容。
微相 = 微妙法相。
时,诸比丘来诣佛所,怀惭愧色,前礼佛足,却坐一面。
= 当时,众比丘来到佛陀坐处,怀着惭愧的心,向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如被禁咒。
= 出家学道的人,应以谦卑安身立命。剃除须发、拿着钵盂,挨家挨户的去乞食,就像被人控制加咒的禁物一样卑贱。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禁咒 = 方士的法术,禁物而咒之,使如己意。
“所以然者?为求胜义故,为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究竟苦边故。
= 所以这样子,是为了要求得胜妙的义理,为了济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为了从这生死的苦海中得到究竟解脱的缘故。
胜义 = 义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诸善男子!汝不为王贼所使、非负债人、不为恐怖、不为失命而出家,正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诸位善男子啊!你们都不是因为王法的逼迫役使、不是负债的人、不是因为内心有所恐怖、也不是因怕丢失性命而出家,是真正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而出家。
王贼所使 = 受王法逼迫役使。
“汝等不为此而出家耶?”
= 你们难道不是为了这样而出家的吗?
比丘白佛:“实尔,世尊!”
= 是这样,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为如是胜义而出家,云何于中犹复有一愚痴凡夫,而起贪欲,极生染著,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迷乱?
= 各位比丘啊!你们为了求得胜妙的义理而出家学道,如何当中还有这么一位愚痴凡夫,却起了贪欲,对外境产生了严重的爱染执著,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了正念,没有正定,而六根迷乱呢?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譬如士夫从暗而入暗,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复堕粪厕,以血洗血,舍离诸恶还复取恶。
= 譬如一个男子从昏黑而进入昏黑,从幽暗而进入幽暗,从粪坑里爬出来却又掉进粪坑里去,拿污血来清洗血渍,舍离了各种恶行却又去行恶。
(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
“我说此譬,凡愚比丘亦复如是。
= 我说这个譬喻,愚痴比丘的作为也就像这样。
“又复譬如焚尸火𣕊,捐弃冢间,不为樵伐之所采拾。
= 又譬如焚尸的薪柴,剩余的丢弃于坟场里,那些砍柴的樵夫不会去捡拾。
= 𣕊”:即炊灶木、火杖。
𣕊 = 燃火的薪柴。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捐献,贡献[contribute])
(qiáo) = 薪柴[firewood](打柴,砍柴[gather firewood])
“我说此譬,愚痴凡夫比丘而起贪欲,极生染著,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散乱,亦复如是。
= 我说这个譬喻,愚痴的比丘生起贪欲,对一切事物怀有严重分别执著的心,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正念,没有正定,六根散乱,也就像这个样子。
“比丘!有三不善觉法。
= 比丘啊!有三种不善的心。
“何等为三?贪觉、恚觉、害觉,此三觉由想而起。
= 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这三种心是由思想而生起的。
“云何想?想有无量种种,贪想、恚想、害想,诸不善觉从此而生。
= 是怎样的思想呢?思想有无数种,但贪欲的思想、愤恨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各种不善的心理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比丘!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无量种种不善,云何究竟灭尽?
= 比丘啊!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以及无数种的不善心思,要如何彻底的将它灭除净尽呢?
“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
= “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 “无相三昧”:Animittam Samadhim,三昧,意为「定、等持」。无相三昧,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名无相。
“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正以此法。
= 应把心思安置于道法上,用智慧去观察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并依住于了知诸法无相的静定中,修习多修习;那么凶恶、不善的心思便会从此消失,永远灭尽无余,就是要运用这方法。
“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已,住甘露门,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正信佛教乐法出家,修习依止中道的无相三昧,修习又多修习后,依循着佛的真理言教,住于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中,乃至于达到甘露涅槃的境界。
= “甘露门”:通入甘露涅槃之门户,即如来之言教。巴利本作Mahapphalo Hoti Mahanisamso(有大果大功德)。 
“我不说此甘露涅槃,依三见者。
= 我不说这甘露涅槃的境界,是依三种邪见达成。
“何等为三?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
= 是哪三种呢?有一种邪见是这样说的:『生命就是身体。』
命则是身 = 生命就是身体,身亡则生命亦无。这是佛陀时代外道阿耆多的断灭论。
“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
= 又有这样的邪见:『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命异身异 = 即命异于身,身亦异于命,身与命为二,此为佛陀时代外道尼乾子的二元论。
“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
= 又有这样的邪见:『色就是我,同一无异,是长存不变的。』
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 = 此为印度吠檀多派的梵我论。
“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
“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
= 多闻圣弟子要做这样的思惟:世间可真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取,而都不会有过误失当的;经思考后,都不见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持,而不会有过误失当的。
“‘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
= 我如果执取色,就会有过误失当;如果执取著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会有误失当。
“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
“无所取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这样的去察知后,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就不会有所执取了;不会有所执取的话,自己就能觉悟达到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应说小土抟,泡沫二无知,河流祇林树,低舍责诸想。
= 应说经、小土抟经,泡沫经,二种无知经,河流经、祇林经、树经,低舍经、责诸想经。
 
四念处/四念住 =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身念处
是观身不净。
受念处
是观受是苦。
心念处
是观心无常。
法念处
是观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