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六卷
#佛所说诵(上)<6,7卷>
##罗陀相应<111~129>包含佛陀对罗陀尊者关于五阴的开示。外道向罗陀尊者询问为何要跟随佛陀出家,他所作的回答。
##断知五阴相应(上)<130~132>「断」知的「断」有二种意涵,一是「断除」 ,二是「彻底地」,因此「断知」指因舍断而彻底地了知五阴。
##断知五阴相应(上)<130~132>「断」知的「断」有二种意涵,一是「断除」 ,二是「彻底地」,因此「断知」指因舍断而彻底地了知五阴。
##邪见相应<133~138>破斥不如实知五阴而起的各种邪见。断了这些身见、戒取、疑,而能证得须陀洹果,入圣者之流。
五受阴/五阴/五蕴/五众 = Khanda。
#五蕴的体性是:生灭、无常、苦、空、无我。
|
|
色
|
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
#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
|
色集
|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
|
色灭
|
爱喜灭是名色灭。
|
色灭道迹
|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
|
色味
|
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
|
色患
|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
色离
|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于色得离,于受、想、行、识得离。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
受
|
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
|
受集
|
触集是受集。
|
受灭
|
触灭是受灭。
|
受灭道迹
|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
|
受味
|
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
|
受患
|
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
|
受离
|
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
想
|
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
想集
|
谓触集是想集。
|
想灭
|
触灭是想灭。
|
想灭道迹
|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
|
想味
|
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
|
想患
|
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
|
想离
|
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
|
行
|
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
行集
|
触集是行集。
|
行灭
|
触灭是行灭。
|
行灭道迹
|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
|
行味
|
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
|
行患
|
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
|
行离
|
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
|
识
|
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
#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
识集
|
谓名色集,是名识集。
|
识灭
|
名色灭是识灭。
|
识灭道迹
|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
|
识味
|
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
|
识患
|
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
|
识离
|
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
多闻圣弟子:
如实知:
#于色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受想行识不见我、我所、而取>彼色受想行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不生取著,摄受心住>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
#如实知故>不爱喜、赞叹、取著,不系我、我所而取>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变异>心不系著,摄受心住>心不恐怖、障碍、顾念。
#知色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色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色受想行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观色受想行识无常>正观>厌离>喜贪尽>心解脱。
#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正思惟>欲贪断>心解脱。
#于色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越生老病死怖。
#色受想行识>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色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不见我、异我、相在>生厌>不乐>解脱>解脱知见。
|
|
愚痴无闻凡夫:
不如实知:
#于色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受想行识是我、我所而取>彼色受想行识若变、若异,心亦随转>亦生取著,摄受心住>则生恐怖、障碍、心乱。
#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赞叹、取著>于色受想行识是我、我所而取>彼色受想行识若变、若异,心随变异>则摄受心住>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系著故。
#彼于色受想行识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
|
|
#非我:这个“肉体”不能说就是“我”。
#不异我:这个“肉体”也不能说不是“我”,如果不是我那还能是谁呢?
#不相在:“肉体”与“我自己”二者,并没有相互属于对方的关系。
|
#111、本经说明五受阴为有流。参阅相应部Bhavanetti(有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憍赏弥国的摩拘罗山中。
= “摩拘罗”:Makula,位于憍赏弥国(Kosambi)。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
= 当时,有位侍奉世尊的比丘,名叫罗陀。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有生死流转的现象,究意怎样叫做有生死流转呢?怎样叫没有生死流转呢?」
= “罗陀”:Radha,比丘名,舍卫城婆罗门出身,老年出家,为世尊之侍者比丘,佛称赞其有所言论,具大辩才。
= “有流”:Bhavanetti,使有生死流转之意。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有流 = 生命存在的相续。「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之管道」。
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
“所谓有流者,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于色爱乐、赞叹、摄受、染著。
= 问得真好啊!我将为你解说。所谓有生死流转的意思,就是指愚痴无闻凡夫,对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色爱乐、赞叹、摄受、染著(贪著)。
“缘爱乐色故取,缘取故有,缘有故生,缘生故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如是纯大苦聚斯集起。
= 因为爱乐色,所以就会去执取;因为去执取,所以就招感未来的果报;因为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因为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生起。
有 = (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
生 = (生命存在而)出生。例如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流。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这就叫做有生死的流转了。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实知故,于彼色不起爱乐、赞叹、摄受、染著;
“不爱乐、赞叹、摄受、染著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多闻圣弟子对这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因为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那色就不会生起爱乐、赞叹、摄受、染著;因为不去爱乐、赞叹、摄受、染著的缘故,对色的喜爱就可灭除;喜爱灭除,那么对它的执取也就可灭除;执取灭除,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也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像这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灭除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如来所说有流、有流灭。”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有生死流转和没有生死流转了。
= “有流灭”:Bhavanettinirodha,无使生死流转之意。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本经说明何谓五阴断知,巴利本则为佛陀为罗陀说诸应遍知法(Parinneyya
Dhamma)、遍知(Parinna)、遍知者(Parinnatavi)。相应部Parinneyya(所遍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色断知,受、想、行、识断知。
= “断知”:Parinneyya,应遍知。
“世尊!云何色断知,受、想、行、识断知?”
= 当时,有位侍奉世尊的比丘,名叫罗陀。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如您所说,对色的断灭要能普遍地去察知;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断灭,也要能普遍地去察知。世尊啊!怎样叫对色的断灭能普遍地察知;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断灭也能普遍地察知呢?」
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
“于色忧、悲、苦恼尽,离欲、灭、息没,是名色断知;
“于受、想、行、识,忧、悲、恼苦尽,离欲、灭、息没,是名受、想、行、识断知。”
= 问得真好啊!我将为你解说。就是对这色所生起的忧、悲、恼苦,能够把它灭尽,远离贪欲,使它寂灭、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对色的断灭能普遍地察知;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由它所生起的忧、悲、恼苦,也能够把它灭尽,远离贪欲,使它寂灭、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断灭能普遍地察知。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断五阴苦,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 当时,有位侍奉世尊的比丘,名叫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尊者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那时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来到罗陀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问罗陀尊者说:「你为什么会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的梵行呢?」
外道出家 = 泛称佛弟子以外的出家人,另译作「异学」。
尊者罗陀答言:“我为断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 罗陀尊者答说:「我是为了断除苦恼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复问:“汝为断何等苦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又问:「你是为了断除什么苦恼的缘故,才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呢?」
罗陀答言:“为断色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断受、想、行、识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 我是为了断除色所造成苦恼的缘故,所以在世尊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也是为了断除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所造成痛苦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时,诸外道出家闻尊者罗陀所说,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尔时,尊者罗陀知诸外道出家去已,作是念:“我向如是说,将不毁谤世尊耶?如说说耶?
“如法说、法次法说耶?
“将不为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 那时,罗陀尊者知道众外道出家人离开后,心里这样的想着:我刚才这样的说法,是否有毁谤世尊呢?是依照世尊所说而说的吗?是依照正法和正法的规则而说的吗?将不会因他人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
将不为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 是否使得他人出难题责问时,我们被人问倒、落入败方?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尔时,尊者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向所说,得无过耶?将不毁谤世尊耶?
“不为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如说说耶?
“如法说、法次法说耶?”
= 这时,罗陀尊者于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刚才所说的话,是否有过失呢?没有毁谤世尊吗?不会因他人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是依照世尊所说而说的吗?是依照正法和正法的规则而说的吗?」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佛告罗陀:“汝诚实说,不毁如来,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罗陀!色苦,为断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识苦,为断彼苦故,出家修梵行。”
= 你的说法很真实,并没有毁谤如来,是依照世尊所说而说,也是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为什么呢?罗陀啊!就是因为色会造成苦恼,为了断除这个苦恼的缘故,所以才出家修持清净梵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会造成苦恼,为了断除这些苦恼的缘故,所以才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4、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知五阴苦,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为何等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来到罗陀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问罗陀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呢?」
罗陀答言:“我为知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 罗陀答说:「我是为了知苦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时,诸外道闻罗陀所说,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向所说,得无毁谤世尊耶?将不令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非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这时,罗陀在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刚才所说的话,是否有毁谤世尊呢?将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世尊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毁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是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
= 你的说法很真实,并没有毁谤如来,也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
“所以者何?色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受、想、行、识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为什么呢?因为色会令人苦恼,就是为了知道那苦处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会令人苦恼,就是为了知道那苦处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5、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灭尽五阴忧悲恼苦,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为何等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到罗陀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问罗陀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呢?」
罗陀答言:“为于色忧、悲、恼苦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为于受、想、行、识,忧、悲、恼苦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罗陀答说:「我是为了除尽这色所生起的忧、悲、恼苦,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也是为了除尽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所生起的忧、悲、恼苦,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尔时,众多外道出家闻是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得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来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非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那时,罗陀在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这样的说法是否毁谤世尊您呢?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佛陀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
= 你的说法很真实,并没有毁谤如来,也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
“所以者何?罗陀!色忧、悲、恼苦,为断彼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受、想、行、识,忧、悲、恼苦,为断彼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为什么呢?罗陀啊!就是因为色会生起忧、悲、恼苦,为了断除那些现象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也是因为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会生起忧、悲、恼苦,为了断除那些现象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尽我、我所、我慢使系着,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众多外道出家人,来到罗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问罗陀说:「你是什么缘故,所以才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呢?」
罗陀答言:“于色见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于受、想、行、识,见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 罗陀答说:「因为对色妄见是我、或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结使、系缚等烦恼,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妄见是我,或为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结使、系缚等烦恼,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我慢、使、系著 = 我慢,即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心理。使,即结使、随眠,是潜伏的烦恼种子;使与系著,皆是烦恼的异名。
彼若尽 = 「若」字在此作期望之词。
诸外道出家闻是语,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之所说,得无毁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罗陀比丘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的说法是否有毁谤世尊您呢?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世尊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是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
= 你的说法很真实,没有毁谤如来,也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
“所以者何?于色见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
“受、想、行、识,见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为什么呢?因为对色妄见是我、或者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结使、系缚等烦恼。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妄见是我、或为我所有,而生起了傲慢、结使、系缚等烦恼。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断五阴有漏,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众多外道出家人,来到罗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问罗陀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才在沙门瞿昙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呢?」
罗陀答言:“于色有漏,障碍、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受、想、行、识有漏,障碍、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我是因为对色有烦恼、障碍、热恼、忧悲,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有烦恼、障碍、热恼、忧悲,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世尊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有漏 = 漏,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
热恼 = 因痛苦而身热心恼。
时,众多外道出家闻是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之所说,将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那时,罗陀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的说法是否有毁谤世尊您呢?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世尊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
“所以者何?色有漏,有障碍、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受、想、行、识有漏,障碍、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你的说法很真实,没有毁谤如来,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为什么呢?因为对色有烦恼、有障碍、热恼、忧悲,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舍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有烦恼、障碍、热恼、忧悲,为了尽除这些烦恼,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8、本经叙说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断五阴贪恚痴,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众多外道出家人,来到罗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问罗陀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才在佛陀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呢?」
罗陀答言:“于色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于受、想、行、识,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我是因为对色有贪、瞋、痴,为了尽除这些贪、瞋、痴,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有贪、瞋、痴,为了尽除这些贪、瞋、痴,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贪、恚、痴 = 即贪、瞋、痴三毒。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故名三毒。
诸外道闻是语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了罗陀尊者的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
“世尊!我之所说,将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罗陀比丘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禀告佛陀:「世尊啊!我所说的话是否有毁谤世尊您呢?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世尊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
= 你的说法很真实,没有毁谤如来,也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佛陀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
“所以者何?于色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于受、想、行、识,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为什么呢?因为对色有贪、瞋、痴,为了尽除这些贪、瞋、痴,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有贪、瞋、痴,为了尽除这些贪、瞋、痴,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9、本经说明罗陀比丘告外道出家,彼为尽五阴欲、爱、喜,故于佛所出家修梵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 当时,有众多外道出家人,来到罗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退坐一边,然后问罗陀说:「你是因为什么缘故,所以才在佛陀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呢?」
罗陀答言:“于色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于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我是因为对色生起贪欲、爱乐、喜欢的心理,为了尽除这些贪乐的心理,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生起贪欲、爱乐、喜欢的心理,为了尽除这些贪乐的心理,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那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时,诸外道闻是语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闻这些话后,心里很不高兴,就从座席起来,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了。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说具白佛言:
“世尊!我之所说,不谤如来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 罗陀比丘在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把上面那些事情详细的向佛陀禀告:「世尊啊!我所说的话,没有毁谤如来吗?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吗?没有依照如来所说而说、没有依照正法而说、没有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吗?」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呵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如法次法说。
= 你的说法很真实,没有毁谤如来,也不会使他人来问难批评而自觉理屈,是依照如来所说而说,依照正法而说,依照正法的规则而说。
“所以者何?于色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
“于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 为什么呢?因为对色生起贪欲、爱乐、喜欢的心理,为了尽除这些贪乐心理,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也是因为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生起贪欲、爱乐、喜欢的心理,为了尽除这些爱乐的心理,远离贪欲,使它永远息灭,寂静不生的缘故,所以才在如来这儿出家修持清净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0、本经叙说佛告罗陀比丘,当观五阴是魔所作。相应部Maro(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
= 当时,世尊告诉罗陀说:「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当看做都是魔王所造作;
诸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
= 所有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当看做都是魔王所造作。」
皆是魔所作 = 都是魔所主宰的。
佛告罗陀:“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 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 是令人苦恼,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问答。
复问:“罗陀!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又问说:「罗陀啊!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那么多闻的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色就是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答曰:“不也,世尊!”
= 罗陀答说:「不可,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问答。
佛告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不见是我、是我所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陀告诉罗陀说:「由于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妄见是我,或是我所有的缘故,所以对世间一切事物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能无所贪著;由于无所贪著,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1、本经叙说佛告罗陀比丘,五阴是死法。相应部Maradhamma(魔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 当时,世尊告诉罗陀说:「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是死灭之法;
死法 = 会败坏灭去的事物。
“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 所有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是死灭之法。」
佛告罗陀:“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 佛陀告诉罗陀说:「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 佛陀又问:「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又问:「如果这些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那么多闻的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如实观察非我、非我所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够如实地观察并无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那么对一切世间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能无所执取的话,就能无所贪著;由于无所贪著的缘故,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2、本经说明于五阴染着缠绵者,名曰众生。相应部Satto(众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
= 那时,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罗陀,他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所谓众生,到底怎样叫众生呢?」
= “众生”:Satta,即有情,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名众生。一切众生,指凡是有情识的动物,但佛法在人间,唯有人类最适合接受佛法,故经中多指人而言。
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
“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
= 凡是对色贪著留连的,就叫众生;凡是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贪著留连的,就叫众生。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同“着”/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silk floss]。(通“棉”[cotton]/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
缠绵(chán mián) = 牢牢缠住,不能解脱,指久病[lingering]/委宛动人[moving;touching]/说话纠缠不清[pester]。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
= 佛陀又告诉罗陀说:「我说对色的各种境界,都应当将它散坏消灭;对受、想、行、识辨别等精神现象的各种境界,也应当将它散坏消灭,要断除对它的爱欲;爱欲除尽,那么苦恼也就没有了;苦恼没有了,我说这就是苦的边际。
“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著,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守护,言:‘我城郭,我舍宅。’
= 比如部落中那些小男孩、小女孩们的嬉戏,累积沙土造作城堡房舍,心里爱乐沈迷,对它爱念不尽,欲念不尽,顾念不尽,渴念不尽,心中常爱乐、守护着它。还这样地说:这是我的城堡,我的房舍。
= “爱、欲、念、渴”:由浅及深不同程度之爱欲。
嬉(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开玩笑,作弄嘲笑[make
fun of]。)
嬉戏(xī xì)
= 游戏;玩乐[frolic;romp]。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城郭(chéng guō) = 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泛指“城邑”[city walls]。
“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
= 如果对这些沙土聚成的城堡房舍爱念尽了、欲念尽了、顾念尽了、渴念尽了,那么就会用手去拨毁,或用脚把它踏坏,使它消散无踪。
拨(bō) = 治理[administer]。(拨动东西;分开;拨开[stir;poke]。)
蹴(cù) = 踩,踏[tread]。(踢[kick]。)
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 = 用手拨开、脚踏踩,让它消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手脚打散、破坏、粉碎泥土屋,不玩游戏了」。
“如是,罗陀!于色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故我说作苦边。”
= 就像这样,罗陀啊!对色的各种境界,都应当将它散坏消灭,除尽对它的爱乐;由于爱乐除尽的缘故,所以苦恼也就没有了;由于没有了苦恼的缘故,我说这就叫苦的边际。」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3、本经叙说罗陀比丘请佛陀说法要,佛告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滅道迹。相应部Chandarago
(欲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那时,有位侍候世尊的比丘,名叫罗陀,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然后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简略的讲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佛法后,当会独自找一僻静的地方,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个族姓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身穿僧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增益精进,修持一切清净梵行,希望在现世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 “族姓子”:Kulaputta,本来指出身上流姓氏之男子,后通称信三宝之男子曰族姓子,又译为「善男子」。
染衣 = 僧衣也。以木兰色等之坏色染衣故也。
尔时,世尊告罗陀曰:“善哉!罗陀!能于佛前问如是义。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 这时,世尊告诉罗陀说:「真好啊!罗陀啊!你能在佛前请问这样的义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罗陀啊!你应当要知道,有因缘假有的身体、有因缘假有身体生起的因素、有因缘假有身体的寂灭、有因缘假有身体寂灭的方法。
有身 = 由五阴构成的我。音译为萨迦耶。举例而言,执着于「五阴是我」的见解,则称为身见、有身见、萨迦耶见。
“何等为有身?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什么是因缘假有的身体呢?就是指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那令人贪著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云何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
= 什么是因缘假有身体生起的因素呢?就是由于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以致招感来世的再生,这就是因缘假有身体生起的因素。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当来(dāng lái) = 将来。
当来有爱 = 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当来有爱」这词的结构像佛经中常见的「欲爱、色爱、无色爱」,是指「当来有」的这种「爱」。
贪喜俱 = 伴随着贪欲、喜爱。
彼彼爱乐 = 到处喜爱。
“云何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
= 怎样叫因缘假有身体的寂灭呢?就是要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将它舍离,唾弃净尽,远离贪欲,使身心寂灭永不生起,这就叫因缘假有身体的寂灭。
“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 什么是因缘假有身体寂灭的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是因缘假有身体寂灭的方法了。
“有身当知,有身集当断,有身灭当证,有身灭道迹当修。
= 对因缘假有的身体应当察知,对因缘假有身体的生起因素应当断灭,对因缘假有身体的寂灭应当觉证,对因缘假有身体寂灭的方法应当修习。
“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有身若知、若断,
“有身集若知、若断,
“有身灭若知、若证,
“有身灭道迹若知、若修已,
“罗陀!名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罗陀啊!如果多闻圣弟子对这因缘假有的身体,能够察知、断舍;对这因缘假有身体的生起因素,能够察知、断灭;对这因缘假有身体的寂灭,能够察知、觉证;对这因缘假有身体寂灭的方法,能够察知、修习后,罗陀啊!这就叫断除贪爱,远离贪爱,转脱烦恼的系缚,息止傲慢的心理,获得证悟,彻底地解脱生死的苦海了。」
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从座起,作礼而去。
= 罗陀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世尊如是教授已,罗陀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益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 经过世尊这样地教导后,罗陀比丘独自找一僻静的地方,专心思考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僧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增益精进,修持一切清净梵行,希望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证成阿罗汉,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身
|
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当知
|
有身集
|
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
|
当断
|
有身灭
|
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
|
当证
|
身灭道迹
|
谓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
当修
|
#124、本经说明五阴皆是魔。相应部Maro(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比丘!诸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
= 当时,世尊告诉罗陀比丘说:「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把它看做都是恶魔;
“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
= 受、想、行、识辨别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也应当把它看做都是恶魔。
“罗陀!于意云何?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 罗陀啊!你的意见怎样呢?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不?”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察见有一实体的我吗?」
答曰:“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罗陀!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陀接着说:「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所以,罗陀啊!多闻圣弟子对这色要生起厌离心;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生起厌离心。因为厌离,所以就不去喜爱它;因为不喜爱它,所以就可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5、本经说明五阴是魔所作。相应部Maro(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魔所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当时,世尊告诉罗陀比丘说:「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是魔王所造作;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告罗陀:“于意云何?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 佛陀告诉罗陀说:「你的意见怎样?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复问:“受、想、行、识为是常耶?为无常耶?”
= 佛陀又问:「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佛告罗陀:“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告诉罗陀说:「如果这些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察见有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答曰:“不也,世尊!”
“是故,罗陀!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厌故不乐;
“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所以,罗陀啊!多闻圣弟子对色要生起厌离心,因为厌离,所以就不会去喜爱它;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生起厌离心,因为厌离,所以就不会去喜爱它。因为不去喜爱它,所以就可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陀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非我我所经<对于五阴,观察为非我、非我所,而附在于此。>
第三经亦如是。
所异者,佛告罗陀:“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阴阴观察非我、非我所。
“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不取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第三经也是这样的说法,所差别的是,佛陀告诉罗陀:「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对每一蕴去观察无我,也非我所有。做这样地观察后,那么对一切世间便都能不去执取。因为不去执取,所以就不会贪著;因为不贪著,所以自己就可觉证涅槃的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6、本经说明五阴是死法。相应部Maradhamma(魔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当观彼一切皆是死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当时,世尊告诉罗陀比丘说:「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应当把那一切看做都是死灭之法;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去做观察。」
余如前说。
= 其余的,都跟前面所说一样。
#127、本经说明当观五阴是断法。相应部Khaya
etc.(尽法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当把它看做都是断灭之法;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断法 = 应当舍断者。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看待的话,就能对色生起厌离心;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生起厌离心。因为厌离,所以就不去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就可获得心灵的解脱;解脱后就能证悟真理,自己知道: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观察断法,如是观察灭法,观察弃舍法,观察无常法,观察苦法,观察空法,观察非我法,观察无常、苦、空、非我法,观察病法,观察痈法,观察刺法,观察杀法,观察杀根本法,观察病、痈、刺、杀、杀根本法,如是诸经,皆如上说。
= 就像「我观察断法」(即本经)的经文所述一样,像这观察灭法,观察弃舍法、观察无常法,观察苦法,观察空法,观察非我法,观察无常、苦、空、非我法,观察病法,观察痈法,观察刺法,观察杀法,观察杀根本法,观察病、痈、刺、杀、杀根本法等经文,都跟前面的经文所说一样。
= “皆如上说”:相应部Vaya
etc.(坏法等)。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128、本经说明当观五阴是断法。相应部Khaya(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
= 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当把它看做都是断灭之法。
“观察已,于色欲贪断,欲贪断已,我说心善解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这样地观察后,对色的贪欲就可断除,断除了贪欲之后,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比十四经亦如上说。
= 像这样等同的有十四经,也都如上面的说法一样。
#129、本经经意同第12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
= 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应当把它看做都是断灭之法。
“观察断法已,于色欲贪断,欲贪断已,我说心善解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这样地观察后,对色的贪欲就可断除,断除了贪欲之后,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断,如是当知、当吐、当息、当舍,亦复如是。
= 如「当断」的经文所叙述的一样,像这当知、当吐、当息、当舍等经文,也是这样地说法。
#130、本经说明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参阅相应部Maro
etc.(魔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
= 想要断除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的话,就应当去寻求有道德学问的大师。
“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是哪五蕴呢?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欲断此五受阴,当求大师。”
= 想要断除这五蕴,就应当去寻求有道德学问的大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求大师,如是胜师者、顺次师者、教诫者、胜教诫者、顺次教诫者、通者、广通者、圆通者、导者、广导者、究竟导者、说者、广说者、顺次说者、正者、伴者、真知识者、亲者、愍者、悲者、崇义者、安慰者、崇乐者、崇触者、崇安慰者、欲者、精进者、方便者、勤者、勇猛者、固者、强者、堪能者、专者、心不退者、坚执持者、常习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忆念者、觉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处者、正勤者、如意足者、根者、力者、觉分者、道分者、止者、观者、念身者、正忆念者,亦复如是。
= 如「求大师」的经文所叙述的一样,像这胜师者、顺次师者……正忆念者等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顺次(shùn cì) = 按照顺序[in order;in
proper sequence]。
顺次 = 此生之次,谓为顺次,所谓顺次之往生是也。是为三受业中之顺次受业。顺次之往生者,终此生则直往生极乐,不更隔他生也。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伴(pàn) = 大貌[big]。(伴侣;同伴[companion]/陪同;依随[accompany]。)
崇(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止 = 心定于一处(或一境)而不动。音译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观 = 洞察。音译为「毗婆舍那」。
#131、本经说明若习近于五阴则为魔所缚,不脱魔系,反之则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习于色者,随魔自在,入于魔手,随魔所欲,为魔所缚,不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如果沙门、婆罗门习近于色的话,就会随任魔王的自在使唤,陷入魔掌之中,随任魔王的欲求,被魔王所束缚,不能解脱魔王的系绑;如果习近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习(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习于 = 习惯于。
“若沙门、婆罗门不习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欲,解脱魔缚,解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如果沙门、婆罗门不习近于色的话,那么这些沙门、婆罗门便不会随任魔王的自在使唤,不陷入魔掌之中,不随任魔王的欲求,解脱魔王的束缚,解脱魔王的系绑;如果不习近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习近者、习著者、味者、决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选择者、不舍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门、婆罗门随魔自在,如上说。
= 像这习近者、习著者……不吐者等,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会随任魔王的自在使唤,就如上面经文所说的一样。
决定著 = 必定执著。
往(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132、本经说明若不习近五阴则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习近者,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欲,非魔缚所缚,解脱魔系;不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能够不习近的话,就不会随任魔王的自在使唤,不会陷入魔掌之中,不会随任魔王的欲求,不被魔王所束缚,解脱魔王的系绑;如果不习近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话,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乃至吐色亦复如是。
= 乃至吐色者,也是这样的说法。
= “乃至吐色”:即第131经之「如是习近者…不吐者」之相反「如是不习近者…乃至吐色,亦复如是。」
#133、本经说明若爱系五阴则有生死流转。参阅相应部Etam
Mamam(我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
“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
= 到底是有什么的缘故,所以才会有什么的生起?被什么所系著?在何处认见有我呢?因此而使众生被无明所覆盖,满脑子被爱乐所系缚,在长途上奔驰,生死中轮回,生死中不断流转,而不知生命的真相呢?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hide;cover]。)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驰(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驱驰(qū chí) = 策马快奔[push one's horse]/尽力奔走效劳[offer one's services]/驱使[order
about]。
本际 = 源头。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 “法根、法眼、法依”:即「法的根本、法的眼目、法的依凭」。法,是「道、真理」。
“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哀悯弟子的愚痴,广说它的义理,众比丘们听闻说法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就是因为有色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物质事物的生起,被色所系缚,从色中认见有我,而使众生被无明所覆盖,满脑子被爱乐所系缚,在长途上奔驰,生死中轮回,生死中不断地流转;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爱系其首 = 被贪爱绑着而牵着走(如同牛被轭给拉着走)。
“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 众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又问:「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痛苦的么?」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著、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是无常的话,就是痛苦的,因为有痛苦的缘故,所以就有苦恼的事物生起,被它所系著,就在苦恼的事物中认见有我,而使众生被无明所覆盖,满脑子被爱染所系缚,在长途上奔驰,生死中轮回,生死中不断地流转;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以,众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这样的观察就叫正慧;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同样地,对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求、所得、及心意所思惟的事物,能随即觉知、随即观察,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事物之中、这事物也不在我之中,这样地观察,就叫正慧。
见、闻、觉、识、求、得、随忆 = 比对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之类句作「所见、所闻、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白话译文即参照此翻译。
见、闻、觉、识 = 看、听、感觉、知道。又译为「见、闻、觉、知」,其中「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舌身三识的作用,「识(知)」是意识的作用。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如果有所认见而说:有我、有世间、有这世间、(有其它世间)、有永恒、常住、不变易的事物,然而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事物之中、这事物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慧。
有此世 = 「有此世」下应有「有他世」三字。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如果又有认见而说:没有此世的我、也没有此世的我所拥有的事物;没有未来的我,也没有未来的我所拥有的事物,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事物之中、这事物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
=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这六根处,能观察没有实体的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事物,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可断除对佛的怀疑不信,断除对法、对僧的怀疑不信,这就叫净信三宝的比丘了。
= “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即净言佛、法、僧三宝。
“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
= 多闻圣弟子不会再造作身、口、意三业,而趋入于三恶道之中。
身、口、意业 = 此即三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瞋、痴等动念是。
= “三恶道”:依恶业而生之三所,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 即使偶有懈怠的时候,但圣弟子决定向正觉的道路迈进,在天界、人间各受生七次后,便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了。
= “三菩提”:Sambodhi,「正觉」之意。
= “七有天人往来”:意为「于人间与天界受生七度」。四果中之预流果尚须经七有天人往来,而后始得不复受生死流转。
正使放逸 = 纵使懈怠于修行。
作苦边 = 即尽苦际,谓解脱一切生死轮回之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4、本经参阅第13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集、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
= “于苦狐疑断,于集、灭、道狐疑断”:即净信四谛。
“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
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
=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内容就如前经所一样,所差别的是:「多闻圣弟子对这六根处,能观察没有实体的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事物,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可断除对苦谛的怀疑,断除对集谛、灭谛、道谛的怀疑,这就叫比丘了。多闻圣弟子不会再造作身、口、意三业,而趋入于三恶道之中。」就像这样地广为说法……乃至于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圣谛
|
|
苦谛
|
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
集谛
|
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道理。
|
灭谛
|
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归宿的真理。
|
道谛
|
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
|
#135、本经参阅第13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广说如上,差别者:“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苦、集、灭、道狐疑断。”
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
=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广为说法的内容就如133经,所差别的是:「如果多闻圣弟子对这六根处,能观察没有实体的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事物,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可断除对佛的怀疑,断除对法、僧、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怀疑。」像这样地广为说法……乃至于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6、本经参阅第13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
“诸比丘!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于色系著,于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诸比丘!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著、见我,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是观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狐疑断,是名比丘。
“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
“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决定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后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7、生死流转经<本经为以第136经为首之第二经。>
第二经亦如是。
差别者:于苦、集、灭、道狐疑断。
#138、生死流转经<本经为以第136经为首之第三经。>
第三经亦如是。
差别者:于佛、法、僧狐疑断,于苦、集、灭、道狐疑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