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一》

卷第四十六_十一法_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一
 
#434、本经叙说放牛人牧牛得法与否,各以十一法成就之;比丘修道如法与否,如放牛人之放牧,亦各有十一法;此丘若能离去十一恶法,成就十一善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增支部Gopalaka(牧牛者)、中部Mahagopalaka-sutta(牧牛者大经)、杂阿含卷36993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放牛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
“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牛处所,不知时宜,若𤚼牛时不留遗余尽取𤚼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
= “应摩刷而不摩刷”:杂阿含卷36993经作「不去虫」。巴利本作Na Asatikam Sateta Hoti(不去除虫卵。)
= “不随时放烟”:除蚊虻。
= “𤚼”:圣本作「捔」。
= “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杂阿含卷36993经作「不善料理能领群者」。巴利本作Ye Te Usabha Gopitaro Goparinayaka Te Na Atirekapujaya Pujeta Hoti.(不以最上恭敬来供养牡牛、牛父、牛群之首领。)
(shuā) = 清扫;揩拭;冲洗[brushscrubcleanwash]
(yí) = 创伤[trauma]
(gòu) = 架木造屋[constructbuild](构成,造成[compose])
“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今此众中比丘亦复如是,终不能有所长益。
“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不别其色,不晓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渡处,亦复不知安隐之处,不知时宜,食不知留遗余,诸长老比丘亦不敬待。
= “食不知留遗余”:巴利本作Anavasesadohi(榨乳无残留。)
= “诸长老比丘亦不敬待”:杂阿含卷36993经作;「若有上座多闻耆旧,久修梵行,大师所叹,不向诸明智修梵行者称誉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养。」巴利本作Ye Te Bhikkhu Thera Rattannu Cirapabbajita Sanghapitaro Sanghaparinayaka Te Na Atirekapujaya Pujeta Hoti.(对比丘、长老、耆宿、久修行者、僧伽之父、僧伽之首领,不以最上恭敬恭敬之。)
 
“云何比丘不知色?
“于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色。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地大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水大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火大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风大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云何比丘不别其相?
“于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相。
= “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巴利本作Idha Bhikkhave Bhikkhu 'Kammalakkhano BaloKammalakkhano Pandito' Ti Yathabhutam Na Pajanati.(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如实知,由于业相而愚,由于业相而贤。)
 
“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有诸乱念,又且不守护眼根,以不善摄念,造众殃舋,不守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起诸乱想,亦不守护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xìn) = 玉的裂缝。/罪过。
 
“云何比丘不覆护疮?
“于是,比丘起欲想而不舍离,亦不除去其念,若起瞋想、杀害想,起诸恶不善想,终不舍之,如是比丘不覆护疮。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贪觉/欲觉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恚觉/嗔觉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恼觉/害觉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云何比丘不随时起烟?
“于是,比丘所讽诵法,不随时向人说,如是比丘不随时放烟。
讽诵(fèng sòng) = 背诵而熟记之。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于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云何比丘不知渡处?
“于是,比丘不别贤圣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处。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云何比丘不知所爱?
“于是,比丘于十二部: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爱。
 
十二部经 = 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
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素怛缆,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祇夜
Geyya,译为重颂、应颂,将前面之契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受决
Veyyakarana,又作受记、授记、解说,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Gatha,又作孤起颂,即偈颂,音释伽陀、偈他。
本末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音译伊帝目多迦,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
因缘
Nidana,又作缘起,音译尼陀那,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已说
Upadesa,又作说义、论义经,音译优波提舍,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生经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生传,音译阇多迦,叙说佛陀及弟子过去世之因缘。
Udana,又作法句、喜颂、感兴语、自说,音译乌陀那,为佛陀不问而自说之偈文。
方等
Vedalla,又作广经、方广,音译毗陀罗,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未曾有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譬喻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云何比丘不知时宜?
“于是,比丘便往轻贱家、博戏家,如是比丘不知时宜。
(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云何比丘不留遗余?
“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往而请之,然诸比丘贪著饮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遗余。
 
“云何比丘不敬长老诸高德比丘?
“于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谓比丘不敬长老。
“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终不能于此法中多所饶益。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
“云何为十一?于是,牧牛人知其色,别其相,应摩刷而摩刷,覆护疮痍,随时而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渡要处,爱其牛,分别时宜,亦知性行,若𤚼牛时知留遗余,亦复知随时将护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将护牛。
“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时节者,终不可沮坏。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于此现法中多所饶益。
“云何十一法?于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所爱,知择道行,知渡处,知食止足,知敬奉长老比丘随时礼拜。
 
“云何比丘而知色?
“于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谓比丘知色。
 
“云何比丘知相?
“于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云何比丘知摩刷?
“于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云何比丘知覆护疮?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净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著而净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云何比丘知起烟?
“于是,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于是,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是谓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知所爱?
“于是,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云何比丘择道行?
“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云何比丘知渡处?
于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谓比丘知渡处。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
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云何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
于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
“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牧牛不放逸,其主获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转六十牛。
= 牧牛而不放逸的话,其主人就会获得其福;六匹牛在于六年当中,展转而会成为六十匹牛。
(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离此恶法,成后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5、本经叙说比丘应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止足、修法、知方便、分别义、不着利养等十一法,若是,则必能有所成长;并赞许迦叶成就十一苦行,若能如迦叶者,则为上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
“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别其义,不著利养。
共功德/共法 = 为‘不共法’之对称。指佛所具有之无量功德中,与其他圣者、异生所共通之功德法,称为共法。如佛无量功德中之无诤、愿智、四无碍解三法,阿罗汉等亦可得之;而五通、四静虑等法,凡夫亦可得之。然此等功德法,虽与其他圣者等所共通,但以佛之功德最为殊胜自在。此外,一般共通之法则,亦称共法。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
“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
(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著补衲衣,若在冢间。
(nà) =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Buddhist cassock]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1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2
常行乞食。
3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5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6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7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8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9
冢间住,住于墓地。
10
树下止。
11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12
但坐不卧,即常坐。
 
“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
“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
“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
“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
“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通“嫌。嫌疑[suspicion]/通“慊”。满足[satisfy])
“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
= “多萨阿竭”:Tathagata,又作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佛陀十号之一。长阿含第17经清净经作:「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
= 现在的迦叶比丘,都是愍念一切众生;如果供养过去的诸声闻的话,就在于后身,才能得以受其果报,倘若供养迦叶的话,则在于现身当中,便能受其果报的;假若我不成无上等正觉的话,其后当会由迦叶成就等正觉的。
“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6、本经叙说佛见舍利弗等诸大比丘及提婆达兜各自率领徒众经行,乃为诸比丘说众生根源皆自相类聚,恶者与恶者相从,善者与善者相从,如同净者与净者相应,不净者与不净者相应;当学与净者相应而去离不净者。相应部Kamma(业)、杂阿含卷1644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与无数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舍利弗将众多比丘而经行。
大目揵连及大迦叶、阿那律、离越、迦旃延、满愿子、优波离、须菩提、罗云、阿难比丘,各各将众多比丘自相娱乐。
= “离越”:Revata,又作离曰、离婆多,译为室星、星宿,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为佛弟子中禅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2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 “迦旃延”:Bhaddakaccana,巴利本作Mahabhinnappattanam,得大神通中之[第一]
= “满愿子”:Punna Mantani-putta,音译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5经:「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
= “优婆离”:Upali,又作乌波离,原为尼揵教徒,拟问难佛陀,反为佛陀度化,参阅中阿含第133经优婆离经。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从初发信心而能具大智,乌波离长者是。」巴利本作Manapadayakanam,施悦意[弟子中第一优婆塞]
提婆达兜亦复将众多比丘而自经行。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尔时,世尊见诸神足弟子,各将其众而自经行。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与善共并,恶者与恶共并。
“犹如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与屎、溺各自相应;此亦如是,众生根源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
= “众生根源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巴利本作Dhatuso Bhikkhave Satta Samsandanti Samenti.Hinadhimuttika Hinadhimuttikehi Saddhim Samsandanti Samenti.Kalyanadhimuttika Kalyanadhimuttikehi Saddhim Samsandanti Samenti.(比丘们!众生是与界﹝俱﹞关连和合;劣意志是与劣意志俱关连和合,善意志是与善意志俱关连和合。)杂阿含卷16446经作:「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nì) = 没入水中[drown](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汝等颇见舍利弗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如此诸人皆智慧之士。”
 
又告比丘:“汝等颇见目连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头陀行法之人也。”
 
又问:“汝等见阿那律比丘不乎?”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天眼第一。”
 
又问:“颇见离越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人皆是入定之士。”
 
又问:“汝等颇见迦旃延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分别义理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满愿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说法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优波离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须菩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又问:“汝等颇见罗云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是戒具足士。”
 
又问:“汝等颇见阿难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多闻第一,所受不忘。”
 
又问:“汝等颇见提婆达兜比丘将诸人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为恶之首,无有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颂:
 
“莫与恶知识,与愚共从事,当与善知识,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因,恶名遍天下。”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三十余人,闻世尊说此偈已,便舍提婆达兜,来至佛所,头面礼足,求改重罪。
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识真伪,舍善知识,近恶知识;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后更不犯!”
(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佛告比丘:“听汝悔过,改往修来,勿复更犯。”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承世尊教诫,在闲静之处,思惟妙义,克己行法,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
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
“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相应。
“是故,比丘,当学与净相应;净,去离不净。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7、本经叙说象舍利弗还俗后,复出家修行证阿罗汉果,为诸人民说有舍戒、不净行、杀生、偷盗、残食、妄语、群党、恶言、狐疑、恐惧、受余师及受胞胎等十一法,为阿罗汉所不习,并分别五通与六通之差别。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拘留沙”:Kuru,又作拘楼、俱卢,译为作,为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巴利本作Kurusu(于拘留人间)。
= “法行城”:又作剑摩瑟昙(Kammassadhamma)、劫摩沙、劫摩沙住处,译为调牛、杂色牧牛。位于拘留沙国。
 
尔时,象舍利弗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 “象舍利弗”:Citta-Hatthirohaputta,又作质多舍利弗,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8经:「入水三昧,不以为难,所谓质多舍利弗比丘是。」其出家因缘,巴利本作So Kira Savatthiyam Eko Kuladarako.Ath' Ekadivasam Kasitva Agacchanto Viharam Pavisitva Ekassa Therassa Pattato Siniddham Madhuram Panitabhojanam Labhitva Cintesi:“Mayam Rattimdivam Sahatthena Nanakammani Kurumanapi Evarupam Madhuraharam Na LabhamaMayapi Samanena BhavitabbanTi So Pabbajitva(彼是舍卫城之良家子,有一日于耕作归途进入精舍,从一上坐(比丘)之钵得到多脂又甘美之食物,彼心念:我们日夜﹝辛苦﹞以自己的手作种种工作,而不得如此美食,我也能成为沙门吧!因此,彼终于出家。)
= “白衣行”:在家之生活。
尔时,阿难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
尔时,象舍利弗凭两女人肩上。
(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
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愧,独处而坐。
 
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fú) = 搀扶[support with the hand](靠近[be closed to]/旁,旁侧[side])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
“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
“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
= 如是!阿难!如你所说的,但是他并不是阿罗汉。
“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但今,阿难,勿怀愁悒,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
(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
“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
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座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时,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咒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愆。”
(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
(qiān) = 过错;罪过[faultsin]
 
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
“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贞廉,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
(yáng) = 假装[pretendfeign]/同“徉”。彷徉,徘徊不进。
(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lián) = 厅堂的侧边[side of hall](考察,视察[inspect]/正直;刚直;品行方正[honest and upright]/廉洁[honestyintegrity]/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edge])
“亦如乏驴,不任负驮,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校计。”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tuó) = 骡马负载东西[carry on the back](duò = 驮着货物的牲口或牲口所负载的货物[goods on draught animals])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妒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
“吾今当制令不为恶,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兴意谤梵行,自造无益事,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 如果当如梵志之言的话,但是后现神足之时,却难及于象舍利弗;然而我们又看见过象舍利弗确实还舍法服,去习白衣之行。
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耶?”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本缘 = 与‘本生’同义。指有关释尊、弥陀、弥勒等佛菩萨,或佛弟子等,于过去世之永劫中,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趣类、身形、角色、身分等,而行菩萨道之故事。这类故事在经典中被归纳为本缘部,称为本生经、本生谭,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一。/即本来之因缘。指事物之由来。因,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为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诸法皆随因缘而生、灭,故凡诸法生成之根本,皆称本缘。
 
象舍利弗报言:“已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 “学地”:梵Saiksa-bhumi,居于有学之阶段。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称为「学人」或「有学」,谓其尚有可学之处。杂阿含卷28773经:「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已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脱,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无根枝不生,石女无有胎,罗汉不受漏。”
石女 = Vanjha,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
“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
= “五通”:Panca Abhinna,又作五神通、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 “六通”:Chalabhinna,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
= 凡是得到五通的仙人,其欲爱已尽,而如果生在上界(色界、无色界)的话,其福尽气消时,仍然又会来堕于欲界内的。
“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象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
“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
“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
“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
“漏尽阿罗汉终不盗;
“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
“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
“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
“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
“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
“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
“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
“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
“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跏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习于外道术,彼此而斗乱,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
“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
“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座起,礼足而去。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
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
“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
“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
“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
“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8、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广演十二因缘甚深法义,又举昔日为须焰阿须伦王之本生,诫阿难勿轻视此十二因缘法,并说自己初成佛道,以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眷属,除无明而得慧明,诸暗永除,无复尘垢,三转十二说此十二因缘法,当念奉持此十二因缘法。相应部Vibhanga(分别)、杂阿含卷1333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集,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
“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
“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
“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
“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
“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
“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
“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谓为爱。
 
“云何为受?所谓四受是。
“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四受 = 又作四取(Cattari Upadanani),取为烦恼之异名,即百八烦恼中之四种类别。
欲取
Kama-upadana,即欲受,贪欲取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
见取
Ditthi-upadana,又作见受,于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
戒禁取
Sila-bbata-upadana,又作戒受,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如外道之狗戒、牛戒。
我语取
Atta-vadupadana,又作我受,取着于我见、我慢等之所说法。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
“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处,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 “所谓生者是谓为生”:巴利本作Ya Tesam Tesam Sattanam Tamhi Tamhi Sattanikaye Jati Sanjati Okkanti Abhinibbatti Khandhanam Patubhavo Ayatananam PatilabhoAyam Vuccati Bhikkhave Jati.(彼彼之众生于彼彼众生之部类中出生、出产、降生、诞生、显现诸蕴、获得诸处。比丘们!此称为生。)杂阿含卷13336经作:「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什么叫做生呢?所谓生,就是等具出处(众生同类的具备出生之处的条件),而受诸有(受种类不同的众生之身);而得五阴,而受诸入(六入、六根),就是所谓的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温,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
(zhāng) = 把弦安在弓上。与“弛”相对[drawstring](张设<部署;设置>[set up]/增强,扩大[enlarge])
“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
“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
“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冢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
“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
“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
“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
“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
= 其次,阿难!不但今天你说因缘之法不甚深而已,从昔日已来,就有人说它为不甚深的了。
“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大,海水齐腰。
(qiè) = [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
“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住海水中浴。’
“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
“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著大海水中。
“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
“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洗浴。’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
“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
“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
“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
= “从后世至今世”:「后」,拟作「前」。
“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暗永除,无尘垢。
“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
 
三转十二行相 = Tri-parivarta-dvadasa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当三转四轮十二行法轮、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指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转者,四谛各有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此三转各具眼(Cakkhu)、智(Nana)、明(Vijja)、觉(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历四圣谛,故称十二行相。
示相转
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劝相转
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
证相转
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
 
“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如是,阿难,当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
“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9、本经叙说:()翅宁梵志闻佛说法后,归依佛成为优婆塞。()施罗梵志见佛之三十二相好,欢喜踊跃,便向佛请示道法,佛为说具足八正道者,能得至涅槃,唯除十一种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时施罗梵志及五百弟子皆随佛出家学道。小部经集Sela-sutta(施罗经),参阅中部Sela-sutta(施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
= “施罗Sela,又作施卢、贯夷罗。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3经:「一坐一食,不移乎处,所谓施罗比丘是。」
= “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巴利本作Tinnam Vedanam Paragu Sanighanduketubhanam Sakkharappabhedanam Itihasapancamanam Padako Veyyakarano Lokayatanamahapurisalakkhanesu Anavayo(通晓三吠陀,通达含有语汇,仪轨、音韵论、语源论﹝之类﹞,﹝以及﹞第五之古传说﹝诸经典﹞之句和文法,熟达顺世论、大人相论。)通晓三吠陀,是形容博学多识之婆罗门。顺世论,谓指世俗的学问。
(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bookregister](籍贯[native place]/泛指书,成册的著作[book])
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宁,多有所知,为频毗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
= “翅宁”:巴利本作Keniyo Jatilo(结发﹝苦行者﹞鸡尼耶)。
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是时,翅宁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
是时,翅宁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或言:‘姓白。’
“或言:‘姓黑。’
“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yīn) = 女婿家[family of son-in-law](婚姻[marriage])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 云何呢?瞿昙!是否生处(出身)清净,然后对于法,乃能得到清净吗?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乎?”
= 你用法清净,就是生处清净之所为的吗?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或言:‘姓白。’
“或言:‘姓黑。’
“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
“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
“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jū) = 两岁以下的马[coltfoal](泛指少壮的马[fine horse])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
“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
“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
“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叹说其父。
“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术,无事不览,第二子者了无所知。
(lǎn) = 观看[look atsee](观赏[enjoy the sight ofview and admire]/采纳[accept])
“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闲,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熟悉、熟练。通“娴”[be familiarbe skillful])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杀、盗、淫泆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复敬待为?”
= 当人的父母的,应当要去敬待行十善之子,那位行不善的人,为什么要去敬待干什么呢?
 
佛告梵志:“汝先叹其多闻,后叹其戒。
“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
“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
“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
“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净、父不净者?为当敬待父净、母不净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净之子。
“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术故。
“所谓第二子,父净、母不净,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叹说父净,不叹说母净;今复叹说母净,不叹说父净;先叹闻德,后叹禁戒;复叹说戒,后方说闻。
“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恶。
“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净、母不净之子。
“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净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不说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叹说父母闻、戒,岂不违前言乎?”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余边地人乎?”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
“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nú) = 奴隶;奴仆[servantslave]
 
又问:“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先作人,后作奴;或先作奴,后作人。
“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
“若复,梵志,天地败毁,世间皆空。
“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
(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徒,弟子[pupil]/众,很多的人[crowd]/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卻、竟然。)
“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
“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
“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
“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
“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昙,如偻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见明。
(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
“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
 
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并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座。”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宁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宁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毗娑罗王乎?”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翅宁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毗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尔时,翅宁梵志报施罗梵志曰:“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宁梵志:“汝今言佛乎?”
 
报曰:“吾今言佛。”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翅宁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住,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者,宜知是时。”
 
时,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念:“沙门瞿昙极为端正,身作黄金色。
“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钵华时时乃现。
= “优昙钵华”: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祐。’
“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
 
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广长舌相”:Pahuta-jivhata,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舌软薄广长,从口而出则可周遍覆面,是不妄语而得之大人相,亦辩说无穷无人可超越之表征。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男根常向内部收缩而不现见,犹如马阴,是谨慎自身,远离色欲而得之大人相。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大人之相好,今不见二相,竟为在何所?
 贞洁阴马藏,其相甚难喻,颇有广长舌,舐耳覆面不?
(shì) = 以舌舔物[lick]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愿出广长舌,使我无狐疑,又使我见之,永无疑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