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6日星期二

六祖坛经-行由第一

六祖坛经
(tán) = 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altar](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hall])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坛经/坛经/六祖坛经 = 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
 
六祖慧能
 
佛心宗/宗门/禅宗 =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在灵山法会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将佛陀心印传给禅宗初祖摩诃迦叶尊者。尔后才由摩诃迦叶尊者创立禅宗门派,直至第28代禅宗祖师菩提达摩方传至中国,因禅宗的传承不在于文字,甚至并非衣钵,而在于释尊开始每代祖师传承下来的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难以了解并继承,故历代禅宗传承几乎都只传大根器者,并未公开传法,直到六祖惠能大师首次普传,才有后来的一花开五叶(五叶即禅宗五大教派: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
东土初祖
达摩/菩提达磨/菩提达摩
Bodhidharma,?-535年,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开创者,被尊称为达摩祖师。
二祖
惠可/僧可/慧可
487年-593年,俗名姬光,号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被尊为禅宗二祖。
三祖
僧粲/僧璨
生卒年与籍贯不详,拜慧可为师,但慧可质疑僧璨患了恶疾,不宜修道,但是僧璨以身虽有疾,但向道之心、本具佛性无不同回应,得到了慧可的欣赏,继位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
四祖
道信
580年-651年,俗姓司马,原籍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后迁蕲州广济县,佛教禅宗四祖。
五祖
弘忍
601年-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为汉传佛教禅宗五祖。
六祖
慧能/惠能
638-713年,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世称禅宗六祖。
 
行由第一
= 叙说六祖之行迹、得法缘由,及对法性寺印宗所说之法要。
(yóu) = 听凭;听任[allowlet]/遵从;遵照[follow]/原由;缘故[reason]/因为;由于[because ofdue to]/机缘;机会[opportunity]
行由 = 修行之因缘由来。如六祖坛经中记载慧能之行历传记部分,称为行由章或行由品。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 六祖来到宝林寺。韦刺史:韦璩刺史。
宝林寺 = 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禅宗六祖大鉴慧能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
(sháo) = 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name of music composed by Emperor Shun]
韶州 = 位于今广东省北部。
(cì) = 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stabprickpierce](泛指尖利如针之物[thorn]/刺探;侦探[spy out])
(shǐ) = 史官[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史册,历史[annalshistory])
刺史(cì shǐ) =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liáo) = 官,官职[official]
大梵寺 = 此寺院建于韶州,曾名开元寺、崇宁寺、天宁寺及报恩光孝寺,为佛教禅宗六祖最初“开山”传法之处。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升座 = 禅林用语。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师家登高座说法。据古制,升座与上堂同义,至后世乃有所别。
(rú) = 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scholar server](孔子学说(孔教);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Confucianism]/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scholar])
学士(xué shì) = 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scholar]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本来 = 谓无物之始。犹如无始以来。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觉/成菩提/证菩提/现等觉/得佛果/成佛 = Buddhatta/buddhabhav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
“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
(guàn) = 穿钱的绳子[string](穿过;贯通,精通[pass through]/祖籍;籍贯[native place])
范阳 = 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一个地名和行政区划,约在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
(zuǒ) = 辅佐,从旁帮助。后作“佐”[assist](贬谪,从朝廷下放到地方为官[banish from the court])
左降(zuǒ jiàng) = 贬官。多指京官降职到州郡。
(lǐng) = 山道;山坡[mountain roadslope](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mountain ridgemountain peak])
岭南 = 指中国在五岭之南的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门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以北地区。
新州 = 中国南北朝时南梁设置的州。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新兴县及云浮市东南地。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xīn) = 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workarduous])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
“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 客人收了柴,慧能得到钱后,正要走出客店,看到一位客人正在诵读佛经。
(qù) = 离开[go awayleave](失掉;失去[lose])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 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 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qí) = 一种香草[a kind of fragrant herb](古州名,北周始置,今湖北省蕲春县[Qi prefecture])
黄梅县 = 湖北省黄冈市管辖的一个县,一说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黄梅县有东、西二山,系禅宗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参禅得道处,五祖并以之为弘扬东山法门之根据地。其中道信住于黄梅西北十七公里之双峰山(西山)正觉寺,弘忍则振弘教化于黄梅东北十七公里处之冯茂山(东山)真惠寺,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之衣钵,弘法于黄梅西南城外之东渐寺。自此以后,黄梅遂丛林处处,而成为佛教胜地,史称黄梅佛国。最大者为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三大禅林。
东禅寺 = 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又称莲华寺。为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也就是五祖传授衣钵给六祖惠能的地方。
门人(mén rén) = 门生[disciple]
“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 慧能听了客人的这番话后,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拿了十两银子送给慧能,做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call to pay one's respect])
(jiào) =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teachinstruct](使;令;让[let]/叫;让[calllet])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作佛 = 即成佛。谓菩萨根除所有无明烦恼,而开真实之觉悟。一般谓声闻、缘觉二乘不能成佛,然法华经指出二乘与菩萨非本质上之区别,故主张二乘亦得成佛,称为二乘作佛。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 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
(liáo) = 夜猎。亦泛指打猎 [hunt in nighthunt](lǎo = 即僚。中国古族名。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Lao nationality]
獦獠(gé liáo) = 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亦以泛指南方人。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你<>[youyour]/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
若为(ruò wéi) = 表示反问,可解释为多种意思,比如:什么样子的;怎么可以;怎么会这样;那如果呢?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qiě)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and]/暂且;姑且[justfor the time being]
(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工作[work]/一定;务必[mustbesureto])
“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
=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审知道。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 著槽厂去著:放置。槽厂养马小屋。槽厂别本作且去后院。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cáo) = 四边高起,中间凹入的畜兽饮食器具[trough]
(chǎng) = 棚舍。没有墙壁的简易房屋[wall-less house](马屋;牲口棚子[stable])
“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行者 = 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门者,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护摩法等真言门之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之行者,称法华行者。/禅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duì) = 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去掉稻谷的皮[pestel for hulling rice](舂,捣[pound with a pestle])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 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说,知道吗?
“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 思量即不中用]一落到分别思量就错了,就不中用。
= 轮刀上阵]这样的人,就是正当挥刀上阵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言下立刻见得。
生死事大 = 指生死问题极为重大。即劝人尽快求得解脱。
本身/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般若 = Panna,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chéng) = [flatlevel](送交,呈报,送东西给人的敬词[submit])
衣法 = 指衣与法。禅宗之传承,师传法于弟子系以付授之袈裟为表征,故传衣亦具传法之义。
(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zhōng) = 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center](合适,适当[suitableproper])
(lún) = 车轮,轮子[wheel](回转;转动[turn]/用力挥动。后作“抡”[swing])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 众得处分]大众听了五祖吩咐之后。
(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相交,交往[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治理;办理[manage])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神秀 = 606-706年,禅宗大师,俗姓李氏,洛阳尉氏人,生于隋末,少时博览经史,聪敏多闻,佛教禅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
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上座 = The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
(mán) = 瞒哄;欺骗[deceivehoodwink](莫,不要[dont])
(wǎng) = 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 众人听了这些话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头。
已后(yǐ hòu) = 同“以后”[afterlater]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 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
= [求法即善,觅祖即恶]我呈偈的用意如果只在于求得佛法就对了,如果意思要是在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错了
凡心(fán xīn) = 僧道指对尘世的思念、留恋之心。
(xī) = 奴隶,又专指女奴[slave](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 五祖的讲堂前,有三间走廊,打算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这是属于壁画,以便流传于世间,受人供养礼敬。
(láng) = 厅堂周围的屋[rooms around hall](走廊。有顶的过道[veranda])
(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打算[intend])
供奉(gòng fèng) = 唐代有高深修养的文人及艺术家,皆被皇帝罗致左右,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祭祀神佛、祖先[offer sacrifice tomake offerings to]
血脉 = 指师徒之法门相承,而以人体之血脉相连比喻之,表示不绝之意。故法门相承,又称血脉相承。师资相传系谱之图表,称血脉谱。
楞伽经 = Lankavatara-sutra,汉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西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huǎng) = 狂的样子[mad](昏瞆不明的样子[blurred])
惚恍(hū huǎng) =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 有十三次都未呈上偈文。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 不如向廊下书著]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墙壁。
= 从他和尚看见]由和尚自己看见。
= [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只怪自己枉来此山数年受人恭敬礼拜,还修什么道?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writ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镜台(jìng tái) = 装着镜子的梳妆台[dressing table]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shì) = 揩,擦[wipe away]
(āi) = 尘土;灰尘[dust]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 圣意难测]圣人的意旨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 五祖于平日观察神秀,早已知道他没有入门、没有见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 天明以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壁绘画壁画,即楞伽法会图及五代祖师承传的图像,此时忽然看到神秀写在墙壁的偈颂,于是五祖就对卢供奉说。
(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huì) = 五彩绣品[multicoloured embroider](绘画[drawpaint])
(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告,答复[report])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全部,都[allcompletelyexhaustive])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三更(sān gēng) =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在任何时候,每一个念头之中都能自己见到。
=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万事万物都是相通无阻的。念念见性者,则于一切法皆离虚妄,故说一真一切真。万种境界都是真如所现。
=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种如如的心,就是离绝烦恼、所知、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
=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你再回去思惟一、两天。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神秀作礼而出。
“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shén) =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goddeity](精神[spirit]/灵验[divine])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
(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 虽未曾蒙和尚指导教授,但却早已明白自性的大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 你诵的是什么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 尔这獦獠不知]你这獦獠不知道。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 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堂前偈颂处去礼拜。
上人 =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别驾 = 别驾,全称“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中国古代职官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因而出巡时不与刺史同乘一车驾,故称为别驾。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没意智 = 禅林用语。指不存思量分别等作用之智慧,乃上上之人所特有之智慧。而凡夫之人或中上之资,乃至一般所谓才智之辈,则纵有黠慧之智、天纵之资,然以思量分别之作用,情想纷飞,往往成为习禅之障碍。没,即无之意;意智,即思量之意。/指愚钝之意。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 怎么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
(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yà) = 迎接[meet face to facemove towards](诧异,感到意外[wondersurprised])
以貌取人(yǐ mào qǔ rén) =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才能[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多时(duō shí) = 很长一段时间[a long time]
肉身菩萨 = 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者。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 大家也觉得是这样。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 看见慧能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
(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乃问曰:‘米熟也未?’
= 见性了没有,觉悟了没有?
(yě) =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 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
(shāi) = 一种竹器,筛子[sievesifter](用筛子过物[siftsieve])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三鼓(sān gǔ) = 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三鼓表示三更。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又称无住心、非心。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
(qī) = 约会,约定[engage](希望[hope]/jī = 一周年。)
何期(hé qī) = 犹言岂料。表示没有想到。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丈夫 = Purusa,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 善自护念]好好地护持自己的心念。
顿教 = 以说法之内容而分,长时间修行而后到达悟境之教法,称为渐教;迅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称为顿教。或循序渐进到证果之教法,称为渐教;一跃顿至佛果之教法,称为顿教。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 有情来下种]有情就播下种子。
= [因地果还生]在因地播下什么种子,什么果报就会返回生起。
= [无情既无种]无情就没种子可播。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还生 = 谓自涅槃界复活。依实大乘教之意,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界,而余业未尽,则经若干劫数,还生心身,发大乘菩提心而得成佛。所谓实大乘教,意即不带权方便之大乘教,如天台、华严、密宗、禅宗等教法。/谓破戒者以忏悔而还复正命。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 所以传授这件袈裟,来作为我佛真传的证据信物。
信物(xìn wù) = 作为凭证的物品[tokenkeepsakeauthenticating object]
以心传心 = 指离言说文字,以心传于心。禅宗不立文字、不依经论,唯师徒直接面授,以心镜相照,传佛法大义,称为以心传心。释尊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八万人中唯迦叶领知其意而微笑。禅门历代祖师即依此故事,确立不立文字而传大法之宗风。又此亦为传达悟境之语。一般传达思想,亦有用‘以心传心’之语。
本体 = 通常以‘法体’一词来表达同样之含义,其意即指‘诸法之体性’;或以诸法之本质、本性、法性、真如等,为其同类用语。
争端(zhēng duān) = 引起争执的事因[dispute]
悬丝(xuán sī) = 靠一根丝吊着。多比喻极危殆。
“慧能启曰:‘向甚处去?’
(shèn) = 异常安乐[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极端,极其;非常,异常[veryextremely]/超过,胜过[more than]/shén = 疑问代词。什么[what])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 遇到「怀」就停下来,遇到「会」就隐藏起来。「怀」是指广西怀集县,「会」是指广东四会县。
“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 向来不熟悉这里的山路。
(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 你不必忧虑,我亲自送你去。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
驿(yì) = 古代供传递公文或传送消息用的马[post horse](驿站。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post])
“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lǔ) = 大盾牌[big shield](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yuloh])
“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 弟子应该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 只合自性自度]应该自己渡自己的本性。
边方(biān fāng) = 边境或边远的地方。
传法 = 广义上指传授佛法;狭义上特指传承法脉,或传付正法之仪式。密教传授秘法之灌顶,称传法灌顶;教示秘法者,称传法阿阇梨。禅宗特别重视传法,通常以传授袈裟作为正法传授之象征。古来所谓‘传衣’,即以金襕大衣为法衣,系表示传法之信。至后世,禅宗师家对其嗣法弟子仅传一般之袈裟,而‘传衣’一词亦转为‘传法’、‘嗣法’之意。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 吾方逝世]我才会进入涅槃。
= [不宜速说]不宜早出来说法。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发足(fā zú) = 起程。
(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大庾岭 = 古名塞上、台岭,又名东峤、梅岭、庾岭,为五岭之一,位于江西、广东两省的边境,一向是广东与江西的交通咽喉。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上堂 = 禅林用语。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中世以后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
“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
“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yǐ) = 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表示感叹。
“问:‘谁人传授?’
“曰:‘能者得之。’
“众乃知焉。
= 大众这才知道慧能得衣法已经走了。
(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慧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 极意参寻积极的参加追寻。
将军(jiāng jūn) = 职官名。春秋时代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general]
(cāo) = 脱壳未舂的谷,或米舂得不白的[brown](草率、卤莽。)
极意(jí yì) = 尽心。
(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检验[examineinspect])
(chèn) = 追逐[chasepursue]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zhì) = 扔,抛[throw]
“能隐草莽中。
(mǎng) = 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grass cluster]
“慧明至,提掇不动。
(duō) = 拾取[pick up]
“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坐盘石上。
(pán) = 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trayplatedish](通“磐”。大石[big stone])
“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掩蔽[cover])
“明良久。
= 慧明便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liáng) = 善良[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长,久;深[longdeep]
“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 正在此时,哪个是慧明上座本来面目?
(me) = 词尾。
与么(yǔ mǒ) = 犹这么,如此。
本来面目 = 禅林用语。乃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又作本地风光、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即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与显教之‘本觉’、密教之‘本初’意义相同。
“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 从上代祖师以来,所传授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其他密意吗?
密意 = 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回光返照 = 禅林用语。又作回光反照。指蓦然回首,直下照见自心之灵性。
(biān) = 山崖的边缘[marginedgebrim](旁边[side]/尽头[limit])
“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
= 慧明虽在黄梅]惠明虽然是在黄梅五祖会中,实未曾省悟到自己本来面目。
= [今行者即慧明师也]现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师父。
冷热自知/冷暖自知 = 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 你如果这样想的话,我和你同师黄梅五祖,好好的自己护持。
“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
= 慧明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
“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 遇到「袁」就停下来,遇到「蒙」就住下来。
(yuán) = 长衣的样子[<dress> long]
“明礼辞。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
= 谓趁众曰]对追赶慧能的众人说。
= [向陟崔嵬]我刚刚到山顶上看过了,找不到他的踪迹。
(zhì) = 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与“降”相对[climb upascend](升遐,升天[<of emperor> die])
(cuī) = 高大[towering]
(wéi) = 山高大的样子[lofty]
崔嵬(cuī wéi) = 崎岖不平的山。亦泛指高山。
“趁众咸以为然。
= 大众听了以后,都以为然。
“慧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 慧明后来改名为道明,避讳师父的「慧」字。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
(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曹溪 = 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唐仪凤二年(677)春,六祖慧能从弘忍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而归宝林寺,大弘法化,人称曹溪法门。唐末叶,本寂以慕六祖故,改其所住荷玉山为曹山。曹洞宗之名,或谓曹山、洞山之并称,宋代以后,亦有谓‘曹’,指曹溪,以为传承六祖慧能正法之意。/指六祖慧能。慧能以曹溪宝林寺为中心,开展教化活动,世人尊称为曹溪古佛、曹溪高祖。
“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四会 = 四会市因境内四水(西江、北江、绥江和龙江)会流之地,故名“四会”。位于广东省西部。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依赖;依附[depend on])
“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
(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oftenfor a long time])
(dùn) = 逃避[evade](隐匿[hide])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法性寺 = 位于广州西北部。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
印宗 = 627-713,吴郡(江苏吴县)人。唐咸亨元年(670)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恳辞不受,往蕲春参谒弘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槃经,遇六祖慧能大师,始悟玄理,而以慧能为传法师。
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大般涅槃经 = Mahaparinirvana Sutra,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 ()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 ()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慧能走上前面,向他们说。
(jìn) = 前进,与“退”相对[advancemove forward]
仁者 =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一众骇然。
一众(yī zhòng) = 一群。
(hài) = 马受惊[horse was astonished](惊骇;惊诧;惊动[be frightenedbe shocked])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
= 印宗法师将慧能迎请到座中上席,向慧能求教佛法深奥的义理。
(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邀请;请[invite]/长,久[long])
(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go on a journey](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证明;验证[verify])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 见慧能言词简单、义理确当,并不像是从文字中来。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慧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 黄梅五祖付嘱衣法时,是如何指示传授?
指授(zhǐ shòu) = 指点教导。
“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 「解脱」,是解除迷惑造业的系缚,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果。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无染着,自性本来解脱,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一个能修、能证的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 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因为,由于[becauseforon account of])
无二/离两边/不二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 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若明见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
四重禁戒/四重/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四重禁 =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即:()杀生,()偷盗,()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上述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
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一阐提 = Icchantika,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如来性/觉性/佛性 = Buddha-dhatu,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 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无常,是故说为不断,这就是不二之法。
=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五蕴与十八界,凡夫见之以为二。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 我印宗讲经,就像瓦砾似的。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
某甲(mǒu jiá) = 称呼别人的代词。/自称的代词。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lì) = 小石,碎石[gravel]
“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
“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东山 = 位于湖北黄梅之双峰山。原称冯茂山(又称冯墓山、冯母山),其山位于县境之东,故又称东山。亦称五祖山。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皆住此山接引学人,举扬禅风,世称其所传禅法为东山法门,又称东山净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 方才有缘闻得如上顿教得法的因缘。
使君(shǐ jūn) = 尊称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对官吏、长官的尊称。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
“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 就如先世圣人一样而没有差别了。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