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2日星期四

六祖坛经-付嘱第十

付嘱第十
= 先举示三科三十六数之法门,次揭示真假动静之偈,末述自过去七佛、西天东土三十二祖以迄惠能之传承次第,并嘱以递代流传,莫令乖误。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
(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因缘等,理趣甚深,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生卒年、生平皆不详。
菏泽神会 = 688年-758年,唐代禅僧,荷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沉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
志彻 = 唐代僧。江西人,俗姓张。生卒年不详。初名行昌。又称江西志彻,为禅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幼具任侠之志,北宗神秀之门徒嫉恶慧能,遂令师前往行刺,师反受慧能感化,并出家入慧能门下,彻悟涅槃之了义,慧能为之命名为志彻。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 [出没即离两边]出没之间就可远离执于两边的偏见。譬如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
(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尽;终[all]/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沉迷。糊涂[indulge in])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科三十六对法门/三十六对 = 禅宗六祖慧能咐嘱弟子之三十六种相对性概念。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
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
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
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 你的回答都要双句相对,都拿相对法则,来去之间相互为原因。譬如问何名为暗?就答明没即暗。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 所以叫作含藏识。
万法 = 语同‘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所亘即之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 由转识生起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对外接触六尘,十八界都是从真如自性而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用自那里来呢?由自性而来。
(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s]/类型;样子[sortshape])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有漏 =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无漏 = Anasr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责怪;非难;反对[blamecensurereproach]/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不对;错误[errorwrong])
(qiān) = 吝啬[stingy]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 如果懂得运用,就能运用这个道理贯穿一切的佛经与佛法,出入其中就可脱离两边的偏见。「解」是悟,悟的正是「不二法门」。
(guàn) = 穿钱的绳子[string](穿过;贯通,精通[pass through]/祖籍;籍贯[native place])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 真如自性随缘起用,和人言谈时,对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执着一切相,在内要能即空而不执着空。
“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quán) = 纯色玉[pure jade](保全[preserve]/完备,完整[complete])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 毁谤佛经,直接就说宣扬佛法不需要文字。
(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criticise openly](诽谤[defameslander])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 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本来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
(hé) = 从亼,三面合闭。闭合[closeshut](结合[combineunite]/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1 decilitre>/应该[should])
(zhī) = 鸟一只[a bird](本,本来[originally])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 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
不立文字 = 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此种以心传心之境地,称为不立文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
“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
“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 千万不要诽谤佛经,那是无量无边的罪业。
罪障 = 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 或者到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失与毛病。
作法 = 对出家修行者而言,日常之行、住、坐、卧所必须遵守之礼法。或指受戒、舍戒、忏悔、祈愿等仪式中所规定之轨式方法。如行法中,不行于有妇人或醉者之道路,行走时须笔直且正视前方。至于坐、卧、食亦有一定之礼法。又于仪式中亦有规定作法,即因有此特定之作法,始能令仪式顺利进行,此即僧团行事中之羯磨作法。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 只听到佛法而依法修行,不可追求什么都不想,因为这样做,反而阻碍佛性的开发。
(yòu) = 右手。后作“右”[right hand](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and])
(mò) =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not]/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no onenothing]
(zhì) = 阻塞,不通[obstruct]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 [问有将无对]问有,就用无来对答。
= [问凡以圣对]问凡,就用圣来对答。
=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二边的相对事物互相为原因,就显出了中道义理。
(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
中路//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 如前面一问一对,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理是真理,什么真理?中道;这个问答就不失理。
(yī) =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one](全;满[wholefull])
一依(yī yī) = 完全按照。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
“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
= 明是本因,暗是起缘,明消失了就是暗。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 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来去之间相互为原因,而成中道义理。
“余问悉皆如此。
“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念<>[chant])
传法 = 广义上指传授佛法;狭义上特指传承法脉,或传付正法之仪式。密教传授秘法之灌顶,称传法灌顶;教示秘法者,称传法阿阇梨。禅宗特别重视传法,通常以传授袈裟作为正法传授之象征。古来所谓‘传衣’,即以金襕大衣为法衣,系表示传法之信。至后世,禅宗师家对其嗣法弟子仅传一般之袈裟,而‘传衣’一词亦转为‘传法’、‘嗣法’之意。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 新州是六祖出生地。塔是藏骨灰的地方。
太极 = 712年正月—四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共计4个月。
元年(yuán nián) = 帝王即位的第一年[the first year of a reign]
壬子(rén zǐ) = 壬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9个。712
(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邀请;请[invite])
延和 = 712年五月—八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共计4个月。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
“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
= 神会小师,却能懂得善与不善平等。
小僧/雏僧/小师 = Dahrah,系指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 数年在山中的修习,到底修什么道?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
阿谁(ā shuí) = 何人。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
“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文言虚词,发语词;表大概如此;连词,表示原因。)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生灭去来 = 指如来藏。为三论宗所明‘八不’中之四者。依中道之正见,即为‘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之义;而视诸法有生灭去来者,则为偏颇之妄见。
“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 一切万法都不是真实,不要以肉眼所见为真;如果以为所见是真实的,这种见完全都不是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 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
心真 = 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盖吾人之心性原本清净,远离烦恼,无有染污,故经典中多称为自性清净心、本性清净心或性净心,于大乘经典中又称为如来藏心或佛性。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 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这是点破坐禅。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 如果寻求真正的不动,动中自有真正的不动;心念不动是同木石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 不要入了大乘门,却执着于生死的小智慧。
(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告,答复[report])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 如果在语言之下相应,就共同讨论佛法义理。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 诤论哪个法门才是正确,自性便转入生死轮回的大海。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事前,预先[beforehand])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 并且体会六祖心意。
(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亲身经验;体察[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experience and observe]/事物的主要部分[main part])
摄心 = 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乱。即于禅观时,为使余念不生,选择闲静处,数息调心,以防驰散,使心安住摄止于一境之中。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入灭度/入寂灭/入灭 = Pari-nibbana,或译为入涅槃、取灭度、示寂等。依原语有二义,一为寂灭世间之烦恼执着,入无漏解脱;二为入无余依涅槃界,亦即漏尽者舍肉身而殁。一般多采后者之义,此语不仅指佛陀之入灭,高僧、圣者之死亦称入灭。
衣法 = 指衣与法。禅宗之传承,师传法于弟子系以付授之袈裟为表征,故传衣亦具传法之义。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
大梵寺 = 此寺院建于韶州,曾名开元寺、崇宁寺、天宁寺及报恩光孝寺,为佛教禅宗六祖最初“开山”传法之处。
(yǐ) = [use](凭借;仗恃[depend on]/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从,自,由[from])
以至(yǐ zhì) = 一直到。
(mù) = 眼睛[eye](标题。)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坛经/坛经/六祖坛经 = 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
“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信根 = 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通“纯”。纯粹[pure])
“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 菩提道果自然成。
(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迷情 = 指迷惑之心。与迷心同。凡夫不知万有之实相,而执着客观界之事物,因此妄念不绝,故凡夫之心称为迷情。/指迷惑之众生(有情)。
五叶 = 指禅宗五代或五家。一说五叶表示五代,指禅宗经五传至六祖慧能而得发扬其正法。另一说则以五叶表示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等五派,即达磨对于五家分派之谶语。
一华五叶/一华开五叶/一花五叶 = 指禅宗。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衍成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派,故称为一花五叶。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清净心/净心 = Visuddha-citta,即清净之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种智 = 为一切种智之略称。即佛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 = Ekavyuha-samadhi,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一行三昧复分为二。
理之一行三昧
乃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为平等无二、无差别相,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
事之一行三昧
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虚融(xū róng) = 空虚融和。
(dàn) = 水波摇动的样子[undulating](恬静;安定[quietstable])
(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 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
行住坐卧 = 即四威仪。乃人类生活起居之四种基本动作,引申为日常之生活举止。佛教为诫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状,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规定行、住、坐、卧之仪则。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 如果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好像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长出成熟的菩提果实。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时雨(shí yǔ) = 应时的雨水。
如来性/觉性/佛性 = Buddha-dhatu,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合,符合[fitsuit])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 [顿悟华情已]顿悟开华,迷情也止息。
(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开始;产生[beginstart])
顿悟渐悟 =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huā) = 通“花”,花朵[flower](华丽;光彩美丽[magnificentgorgeous]/开花。如华而不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flower])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用于句尾。相当于「矣」。)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无二/离两边/不二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通“顺”。顺从,顺应;遵循,依顺[follow])
心性本净 = 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客尘烦恼,不为心之本体,此说见于部派佛教中之大众部。大乘如来藏与佛性说亦依此而立。
“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好去(hǎo qù) = 送别之词。犹言好走,一路平安。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 我想回到新州去,你们赶快准备船只。
(wèi) = 告诉[tell]([say]/认为,以为[think])
(zhōu) = 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船[boat]
(jí) = 船桨[oar]([boat])
 
大众哀留甚坚。
= 大众都坚决的挽留。
(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 何时可以回来?
早晚(zǎo wǎn) = 早晨和晚上[morning and evening]/何日;几时。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 我来时也没说什么佛法。
叶落归根(yè luò guī gēn) = 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what comes from the soil will return to the soilfalling leaves will return to the roots]
(kǒu) = 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mouth](言语[words])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清净法眼/正法眼藏 = 指禅宗嫡佛嫡祖于教外相传之心印。即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内心之悟境;禅宗视为最深奥义之菩提,系由释尊辗转传至达磨,以心传心而由师父之心传至弟子之心。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 无心的人通达。
无心 = 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
(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openthroughunimpeded](遍;次[time]/了解;精通[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又问:“后莫有难否?”
= 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难?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 [头上养亲]六祖预言将来会有人来取走他的头,如奉慈亲般顶戴供养。根据《传法正宗记》载,开元十年(七二二)八月三日子夜,当时欲取六祖头颅供养的人,是新罗国僧金大悲所指使,欲取回新罗国供养。
= [口里须餐]偷取六祖头颅的人,是为了填饱口腹,才作偷取的事。
= [遇满之难]满:指张净满。根据《传法正宗记》载,汝州梁县人张净满在洪州开元寺,以二十千钱受雇于金大悲。
(liǔ) = 木名。枝条柔韧[willow]
= [杨柳为官]地方官一姓杨,一姓柳。根据《传法正宗记》记载,净满被捕时的韶州刺史是柳无忝,曲江县令是杨侃。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 [一出家,一在家]「一出家」是指马祖道一禅师,「一在家」是指庞蕴居士。
= [缔缉伽蓝,昌隆法嗣]建造修整佛寺,昌盛兴隆佛法的继承。
马祖道一 = 709-788,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依资州唐和尚(即处寂)剃染,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就怀让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
庞蕴 = -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庞翁。衡阳(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慕内法。
(dì) = 结在一起[knot](构造,建造[buildconstruct])
(jī) = 把麻搓成线。(继续[continue]/古同“辑”,修整。)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chāng) = 善,正当[good](兴旺发达,与“亡”相对[flourishing])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sì) = 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诸侯传位给嫡长子[inherit sovereignty](继承;接续[inheritcontinue])
法嗣 = 指承继其宗旨者。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 宗门佛法不知从佛祖应现以来,已经传授了几代?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古佛 = 对先佛或古德之尊称。即指古时之佛、过去七佛,或指辟支佛、释迦、卢舍那佛等,或对有德高僧之尊称。
“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第二阿难尊者,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多闻第一。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商那和修 = Sanavasi,意译胎衣、自然衣、麻衣。系阿难之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
“第四优波鞠多尊者,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
优波鞠多/优婆毱多 = Upagupta,译曰大护,近藏,近护,小护等。
“第五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 = Dhitika,意译作有愧。乃付法藏第五祖。
“第六弥遮迦尊者,
弥遮迦 = 付法藏第六祖。率有大仙八千,后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与诸仙共发菩提心,成为提多迦之弟子。得法后,游化北印度,得婆须蜜付嘱大法,入于师子奋迅三昧,身踊虚空,复回本座而自焚化。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婆须蜜多 = Vasumitra,意译世友、天友。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tuó) = 本作“佗”[carry on the back]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胁尊者,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胁尊者 = Parsva,意译为胁。传说他为马鸣之师。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shē) = 奢侈,不节俭[luxuriousextravagant](过分[excessive])
富那夜奢 = Punyayasas,中印度华氏城人,为空身长者第七子,付法藏第十祖(一说十一祖)。
“十二马鸣大士,
马明菩萨/蚕神/马鸣 = Asvaghosa,守护蚕化,成就衣服绵绢,以供裸形无衣之众生,为密教所供奉之菩萨。付法藏第十二祖。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为卓越之论客。初习外道之法,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受菩萨之称号。《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依据《楞伽经》所造。
“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pí) = 人的肚脐[navel]
迦毗摩罗 = Kapimala 。为付法传第十三祖(一说十二祖)。摩揭陀国华氏城人。初为外道师,领三千弟子,以神力娆害马鸣,然终屈服于马鸣之论义,归依为其弟子。受马鸣付嘱后,赴南天竺,大兴教化,作‘无我论’一百偈,以摧伏外道。后至西印度,有王子名云自在,以城北一山窟供养之,以为尊者禅寂之处。未久,尊者乃付法予龙树,而尽其化缘。
“十四龙树大士,
龙猛/龙胜/龙树 = Nagarjuna,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称誉,其中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龙树菩萨在中国被誉为八宗共祖(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净土、禅、密、律)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迦那提婆 = Kana-deva,意译作单眼。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其为禅宗付法藏西天第十五祖。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
“十六罗睺罗多尊者,
(hóu) = 半瞎。
罗睺罗多 = Rahulata,付法藏第十六祖之名。
“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僧伽难提 = Samghanandi,为付法藏之第十六祖(或作十七祖)。
“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伽耶舍多 = 西元前一世纪印度摩提国人。禅宗付法藏第十八祖(景德传灯录卷二),或称第十七祖(佛祖统纪卷五)。
“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多 = Kumaralabdha,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二十阇耶多尊者,
(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ná) = 持拿;执取。后作“拿”[take]
摩拏罗 = -165,印度禅宗第二十二祖。那提国王之次子,属刹帝利种姓。三十岁时,遇婆修盘头尊者,遂出家,嗣其法,行化于西印度。后至大月氏国,传法予鹤勒那而后示寂。
“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hè) = 鸟类的一属,全身白色或灰色[crane]
(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
鹤勒那/鹤勒/鹤勒那夜奢 = 为西天付法藏第二十二祖(一说二十三祖)。月支国人,婆罗门种。二十二岁出家,三十余岁遇摩奴罗尊者,受付嘱大法。后至中印度行化,深得国王无畏海之敬信,又遇师子比丘,乃付法而示寂。其生卒年不详。
“二十四师子尊者,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婆舍斯多 = -325,罽宾国人。为禅宗传法第二十五祖。婆罗门出身。其母梦得神剑而有孕,既诞生,左手握珠而不开,一日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出家为其弟子;尊者将斯多之名与前世之名婆舍,合称为婆舍斯多,密授心印。后受王迦胜之礼遇,因师子尊者遇害而潜隐山谷,受当时国王天德之供养,后传法予太子不如蜜多。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示寂,世寿不详。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般若多罗 = -457,梵名Prajnatara,是禅宗西天二十八代祖师之二十七祖,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之师。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嘱而成为西天第二十七祖。得法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罗(即菩提达磨)并付其法,未久即自焚其身而寂,年寿不详。后菩提达磨东渡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初祖。
“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
“二十九慧可大师,
“三十僧璨大师,
“三十一道信大师,
“三十二弘忍大师,
“慧能是为三十三祖。
 
佛心宗/宗门/禅宗 =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在灵山法会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将佛陀心印传给禅宗初祖摩诃迦叶尊者。尔后才由摩诃迦叶尊者创立禅宗门派,直至第28代禅宗祖师菩提达摩方传至中国,因禅宗的传承不在于文字,甚至并非衣钵,而在于释尊开始每代祖师传承下来的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难以了解并继承,故历代禅宗传承几乎都只传大根器者,并未公开传法,直到六祖惠能大师首次普传,才有后来的一花开五叶(五叶即禅宗五大教派: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
东土初祖
达摩/菩提达磨/菩提达摩
Bodhidharma,?-535年,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开创者,被尊称为达摩祖师。
二祖
惠可/僧可/慧可
487年-593年,俗名姬光,号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被尊为禅宗二祖。
三祖
僧粲/僧璨
生卒年与籍贯不详,拜慧可为师,但慧可质疑僧璨患了恶疾,不宜修道,但是僧璨以身虽有疾,但向道之心、本具佛性无不同回应,得到了慧可的欣赏,继位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
四祖
道信
580年-651年,俗姓司马,原籍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后迁蕲州广济县,佛教禅宗四祖。
五祖
弘忍
601年-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为汉传佛教禅宗五祖。
六祖
慧能/惠能
638-713年,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世称禅宗六祖。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
= 从上诸位祖师,都各有所禀承。
(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禀承(bǐng chéng) = 承受指示、旨意;听命[receive orderstake orders]
“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 你们以后也要代代相传,不可有误。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dài) = 更迭,代替[be in place oftake the place of]
(wú) = 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don't]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 用完斋饭后。
先天 = 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年余。
癸丑(guǐ chǒu) = 癸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0个。713年。
(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完毕[finish])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 只因为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迷惑众生。
(mí) = 迷路;分辨不清[be lostbe confused]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xiǎn) =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be rugged and rough](地势险峻、危险[high-abrupt]/要隘,险要的地带[a place difficult of accessnarrow pass]/邪恶[viciousvenomousevil])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 如果一念平等正直。
(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周遍;多方面;详尽[alldetailed])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真佛 = 指报身佛;系对于化身佛而称为真佛。又指无相之法身。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出自大乘起信论。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
(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离别;告别[leave])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 这时魔王变成真佛。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chú) = 宫殿的台阶[steps of palace](改变,变换/打扫[sweepclean]/修治、修整[repairmend]/清除,去掉[eliminateget rid of])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 本来从化身中生起清净法性。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过去世//过去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现在/现世/现生//现在世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 淫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净性身。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 如果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
顿教 = 以说法之内容而分,长时间修行而后到达悟境之教法,称为渐教;迅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称为顿教。或循序渐进到证果之教法,称为渐教;一跃顿至佛果之教法,称为顿教。
(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打算[intend])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 有真就是成佛的因。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 回答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就是在浪费时光。
(yōu) = 忧思[misslong forthink of](做事从容不迫[do things in a leisurely way]/闲适的样子[leisurely])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diào) =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悼念死者[mourn](引申为慰问[condole])
孝服 = 指僧侣之丧服。禅林中,凡遇住持等德高之老僧入寂,其法眷(同修)或小师(弟子)皆须各随身分,穿着定制之丧服。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本身/本心 =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rì) =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太阳[sun](时间,光阴[time]/每日,每天[every day])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 静止之时不修善,动起之时不造恶,寂静之时断离见闻,动荡之时无所着。
(wù) = 高耸特出的样子[towering and level](昏沉[dazed])
兀兀(wū wū) = 不动的样子[motionless]/昏沉的样子[dazed]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腾腾(téng téng) = 比喻盛、旺盛[steamingseething]/蒙胧;迷糊貌[drowsysleepydazed]
兀兀腾腾(wū wū téng téng) = 犹言昏昏沉沉。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
= 我走了。
端坐 = 坐禅之相状,即正威仪而坐。系坐禅之正确坐相,不得前后左右倾侧,以耳对肩,鼻对脐,然后调息,一心专注不乱。
三更(sān gēng) =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the third watchmidnight]
奄然迁化。
(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
迁化(qiān huà) = 死亡。/更改变化。
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hóng) = 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rainbow]
(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通“注”。倾注[pour])
(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
= 广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员,及门人、僧侣、百姓,争相迎请六祖的真身去供养,无法决定该往何处。
(jùn) = 古代的行政区域[perfecture]
(liáo) = 官,官职[official]
(jì) = 往锅里添水[pour water into a pot](及,到达[arrivereachup to])
(zhī) = 出,生出,滋长[grow](往,朝某方向走,到…去[go toleave]/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thisthat])
(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时香烟直贯曹溪。
(guàn) = 穿钱的绳子[string](穿过;贯通,精通[pass through]/祖籍;籍贯[native place])
曹溪 = 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唐仪凤二年(677)春,六祖慧能从弘忍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而归宝林寺,大弘法化,人称曹溪法门。唐末叶,本寂以慕六祖故,改其所住荷玉山为曹山。曹洞宗之名,或谓曹山、洞山之并称,宋代以后,亦有谓‘曹’,指曹溪,以为传承六祖慧能正法之意。/指六祖慧能。慧能以曹溪宝林寺为中心,开展教化活动,世人尊称为曹溪古佛、曹溪高祖。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kān) = 龙的样子[dragon’s shape](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niche])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 弟子方辩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 弟子们忆起六祖曾经说过取头的预记,于是先用铁片和漆布牢牢地围护六祖的颈部,然后送入塔内供奉。
铁叶(tiě yè) = 铁片[a piece of iron flake]
(qī) = 漆水[Qi River](油漆[lacquer]/涂漆[paintcoat with lacquer])
(jǐng) = 颈项[neck]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 韶州官员将六祖的事迹上奏朝廷,皇上敕令立碑。
韶州 = 位于今广东省北部。
奏闻(zòu wén) = 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bēi) = 古时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upright stone](石碑。石上刻着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stone tablet])
(jì) = 散丝的头绪[threads of silk](通“记”。记录,记载[record]/法则;准则[law])
道业/道行 = 学道修行之意,特指佛道之修行,或成就佛果之因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春秋(chūn qiū) = 一年,四季[a year]/年龄[age]
传衣 = 禅林用语。禅宗为表传法之信,故自释尊以来各祖师均有传承其法衣(袈裟)之传统。后世禅林亦承袭之,在门下选出优秀之弟子,而将教法传之,为表征记,亦授与僧衣,故又称此种僧衣或袈裟为信衣。此外,传授教法,亦称传衣。由于衣与钵乃僧尼必须携带之法具,故历来被当作师徒相与授受之具,而传法即称为‘传衣钵’。至后世,亦泛称各种学术艺能之授受为传衣钵。
(zhù) = 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即庙祝[wizard](断;断绝[cut off])
祝发 = 祝,切断之意。故祝发与剃发、薙发同,即出家落发之谓。
利益众生/利物/利生 = 指佛、菩萨之济度利益众生。又作利物(以一切众生为物)。
传法/嗣续/嗣法 = 禅林用语。指嗣续法统。
得悟/悟道 = 即了见心性,彻悟大道。专心修习佛道,以期达到悟道之妙处,此乃各宗修道之共同究极目的。然悟道一语,多为禅宗用于得法开悟者,称为见性悟道。
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
= 达摩祖师所传的袈裟、唐中宗御赐的磨衲袈裟及水晶钵,及方辩所塑的六祖真像,连同大师所用的道具等,都由管理守护宝塔的侍者保存,永远镇守宝林寺道场。
信衣 = 衣,佛衣、袈裟。表传法之证据,故称为信衣。
磨衲 = 袈裟之一种。相传乃高丽所产,以极精致之织物制成。磨,即指紫磨,属于绫罗类。
(sù) = 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model]
道具 = 指修行佛道所必备之资具。通常有三衣六物、十八物、百一物等,亦即僧尼携于身边之物。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陈尸示众,陈列[put a corpse in display]/担任;承担[bear]/执掌,主持[hold])
(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镇守,驻守[garrisonguard])
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宗旨 = 指经典与论书等之主要旨趣,与宗、宗趣、宗要、宗体、玄旨、旨归等语之意义相同。佛教一般于解释经论时,多称旨趣为宗旨或宗趣。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群萌/群生 = 即众生之异名。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