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8日星期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http://fodizi.net/fojing/23/7164.html
https://www.jingangjing.net/
https://www.6laws.net/99life/lawbook/%E9%87%91%E5%89%9B%E7%B6%93.htm
https://www.lingyinsi.com/detail_6716.html
https://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7/05.htm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5%A4%A7%E8%88%AC%E8%8B%A5%E7%B6%93%E7%AC%AC%E4%B9%9D%E6%9C%83(%E9%87%91%E5%89%9B%E8%88%AC%E8%8B%A5%E7%B6%93)%EF%BC%9A%E7%AC%AC577%E5%8D%B7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9%87%91%E5%89%9B%E8%88%AC%E8%8B%A5%E6%B3%A2%E7%BE%85%E8%9C%9C%E7%B6%93_(%E9%B3%A9%E6%91%A9%E7%BE%85%E4%BB%8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顗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五种般若 = 般若,Pann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
实相般若
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
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
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
眷属般若
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
境界般若
指一切诸法。境界般若指般若所缘之一切诸法。因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而境无自相,皆由智所显发,故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一切诸法境界为空寂,称为境界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法喻立题
别题
通题

金刚
般若波罗蜜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yáo) = 姓。
姚秦/后秦 = 384-417年。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三藏圣师/三藏比丘/三藏/三藏法师 = Tipitaka-acariya,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什 = Kumarajiva334-413/350-40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


#序分
##法会因由分第一
= 鸠摩罗什译本中,梁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作三十二品(章),并以副标题加以注解。梵文本及藏译本中并没有这种分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闻如是/闻如是/如是我闻 = Eva me-sutta,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Ananda )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
一时 =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千二百五十人 = 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故诸经之首列众皆称千二百五十人。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食时 = 为戒律所规定之进食时间,即日午之时。三世诸佛之法,以日中之时斋食,故称食时;过中一发,已不得食。依戒律所规定,自日出至正午前许可受斋食,过之即‘非食时’。
乞食/分卫/团堕/持钵/捧钵/托钵 = Pindapata,即以手承钵之意。亦即持钵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之行仪。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六事成就/六种成就/六成就 = 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
信成就
如是
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闻成就
我闻
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时成就
一时
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主成就
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处成就
在某处
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众成就
与众若干人俱
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正宗分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长老 = Thera,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须菩提 = Subhuti,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偏袒/偏袒右肩 =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互跪/胡跪/右膝着地 = 为印度之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蹠着于地。
合十/合掌 = Anjali,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护念 =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佛言:“善哉,善哉。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yuè) = 音乐[music](lè = 喜悦;愉快[happycheerfuljoyful]/安乐[easy]/yào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a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十二类生 =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
#形体有无: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
#情想有无: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卵生
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
四生
十生
湿生
从湿处而受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
胎生
从胞胎而出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
化生
即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等。
有色
谓有形碍明显之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无色
即无有形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有想
指从忆想所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
无想
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非有想
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非无想
谓虽亲而成怨害。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非有色
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非无色
谓因声呼召而能成形。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

四种涅槃 = 指法相宗所立之四种涅槃。
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
二种涅槃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Sa-upadisesa-nibbanadhatu,乃‘无余涅槃’之对称。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之烦恼而证得涅槃,然因前世惑业所造成之果报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大乘佛教之说法,则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另据胜鬘宝窟卷下本载,小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称为有余涅槃,大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则称为无余涅槃。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Anupadisesa-nibbanadhatu,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无住涅槃/无住处涅槃
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无住处涅槃,即指菩萨之涅槃而言。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我相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人相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 法字包罗万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论眼见耳闻,即不能见,不能闻,而为心所想及者,亦称为法。凡世间法,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内,故称一切法。
= 住者,执著也。
/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以不住相施,施契法性,法性广大,犹如虚空,其福转多,故即借十方虚空为喻。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非思量 = 指不涉善恶是非等思虑分别,乃超越情识思量之境地。禅宗主张思量不思量底,其方法即称非思量。此系坐禅之极致。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
/眼根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耳根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鼻根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舌根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身根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意根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六尘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声尘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味尘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触尘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法尘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六识
眼识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耳识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鼻识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舌识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身识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意识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 如来所说身相,乃是有为生灭,随机应现之身相,即非无为,不生不灭之法身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若见一切诸相,无有差别之相,惟是平等一相,则即见如来法身矣。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1
如去/如来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2
应真//应供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3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4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5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6
知世间/世间解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7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9
天人教师/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10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11
世尊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颇有’者,可曾有也,如是指法之词,即指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之言说章句。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
(zhāng) = 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a song](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articlechapterparagraph])
章句(zhāng jù) =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chapterssectionssentences and phrases]/分析古文的章节和句读[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ancient writings]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虽然五浊炽盛,尚有持戒修福之人,于此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之章句,能生深信之心,以此乃为真实不虚之法。
= 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之福德。
持戒 = 戒,Sila,音译尸罗,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六波罗蜜之一。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一念净信 = 指一念之清净信心。金刚经:‘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意即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与自身中本有之佛性清净无有染污,信诸佛之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等。凡此等之清净信心,均称一念净信。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 无法相,即已达法空,无法执也。无非法相,即已达空空,无空执也。
= 无法相,即法空。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以不取则无相,无相方生净信,为如来知见,得无量福德耳。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筏喻 =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着于法。

三空 = 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
人空/我空
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
法无我/法空
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俱空
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 无有定法,名为无上菩提。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 非法相,即离有;非非法相,即离空。
= “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
= 若执为真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证,是错了,故云非法。然若执为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又错了,故云非非法。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一切贤圣’,即三乘贤圣;无为法,即所证真如无为之理。真如本无差别,而一切贤圣,依此修证,浅深不等,而现差别耳。
= 无为者,指自性清净之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
圣贤 = 圣人与贤人之并称。修行佛道,达于见道以上之阶位者,称为圣;而未达见道,仅离恶者,则称为贤。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宝施所得之福德,乃有为福德之相,即非无为福德之性。
= 本经是名即非之文句颇多。此处乃是第一次见,故语意较详。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性言。是故说犹言是名,使人了解以后凡说是名,皆指相言。就相上说,名是名字相,言是言说相。凡物之大小、长短、高低、远近、表里,有对待者皆是相。相有变动,是虚妄。性则不动,是空寂。故就性上言,一切不可说。须菩提意谓若是福德之相可以说多,即非福德之性。若是福德之性,空空寂寂,即福德二字,亦安不上,那里有多少可说。以下凡遇即非是名,皆如此解。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受持 = Adhis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四句偈 =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 此经般若,称为佛母,故能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我上面所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就名相上说佛与法,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三昧 = 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上句不言离欲而换言阿罗汉道,下句不言无诤三昧而换言乐阿兰那行者,取两名含义正同。
= 世尊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无他,正因须菩提实无所行耳。使知乐阿兰那行,亦属名相。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y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āgā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m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有所得 = Prapti,为‘无所得’之对称。即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而有所执取;亦即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之二相,而有取舍之念,称为有所得。若离开有、无等相对之观念,而体悟空之真理,则称为无所得。又有所得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为一种执着、分别、取相之心,故亦称有所得心。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此之谓庄严。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然则菩萨岂有不庄严佛土者。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佛土 = 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性体空寂,岂有所谓庄严,故曰非也。而约事相言,可闻可见,明明具足庄严,故曰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然灯授记,实无所得;菩萨严土,即非庄严;一一皆明无住之义。
= 应无所住者,真空也,即不住一切有为之相;而生其心者,妙有也,即生起六度妙行之心。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无住心/非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为金刚般若经中之名句。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我国禅宗六祖慧能于未出家前,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经一客舍,闻诵金刚经,至此语,心即开悟,顿萌出家之志。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佛说此身虽大,以非绝待无为之身,但属对待有为之身,是名大身。有为大身,乃是对小言大之大,若大外有小可对,则非真大,但不过名之为大而已。
= 言甚大者,明其此身不无,无异先与怀疑者以定心丸,使知发大愿,修大行,必获胜妙大身,固真实不虚也。
= 非身指法身言;是名大身,指报身言。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如一恒河中,沙数已多无量,如是沙数之恒河沙,岂算数之所能及耶,故问宁为多不?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一切,所有[all]/大约[about])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 说经之处,即是道场。
= 三界六道,独举三善道者,因地狱恶业拘囚,昏迷莫晓;饿鬼夙业为障,饥渴逼迫;畜生愚痴成性,无所觉知,惟三善道,乃能重法求福,广修供养。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 Thupa,音译作窣睹婆、窣堵婆。略译作兜婆、佛图、浮图、浮屠、佛塔。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大冢、冢、坟陵、塔庙、庙、归宗、大聚、聚相、灵庙。为‘顶’、‘堆土’之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造成之建筑物,然至后世,多与‘支提’(Cetiya)混同,而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过去佛之经行处、有关佛陀本生谭之圣地、辟支佛窟,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
灵庙/塔庙/祖庙/ = 指奉祀佛祖、圣贤等神灵之所。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经典所在,乃法宝;即为有佛,是佛宝;尊重弟子,为僧宝。佛弟子道尊德重,能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
= 若尊重弟子,犹言以及一切贤圣。若者,及也。尊重弟子,或曰指迦叶、目连、诸大弟子。或曰指文殊、普贤、诸大菩萨。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经典 = 即佛陀所宣说教法,经阿难等结集之,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举凡文句、书籍,均称为经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 言则非者,令离相也。
= 佛说般若,是如其自证之理智而说,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耳。开佛知见者,令知性本无相,须离相修持,而后可以见性也,故曰般若则非般若。若不明此理,心中有一般若波罗蜜名字相,便取法相,尚得曰奉持般若波罗蜜哉!何以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 众生多执依报为实境,不达尘界性空。以世界散为微尘,则尘无自性;由微尘积成世界,则界无自性。悉假因缘,因缘故空;是以如来说即非微尘世界;不坏俗谛故,说是名微尘世界。
= 微尘本非实体,但不无幻相耳。本非实体,故曰非也,不无幻相,故曰是名也。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知得微尘非微尘,但是假名。则世界非世界,但是假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即是非相者,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也。法身清净,不可相见故,是名三十二相者,是名应身有为之相也。应身庄严,积福所成故。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七宝为外施,身命为内施。经理深进一层,而较量亦增一层。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一小世界/一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初禅天所统
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禅天所统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四禅天所统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上肉髻相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脸部
狮子颊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眉间白毫相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眼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眼色如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口部
四十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诸齿齐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四牙白净相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广长舌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梵音相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咽中津液上味相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身躯部
金色身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常光一丈相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身如狮子相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大直身相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两腋下隆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七处隆满相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皮肤细软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身毛右旋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孔生一毛相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手足部
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指纤长相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
手足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足跟圆满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 清净即是无相。如前以不住六尘生心为生清净心,正明住尘便是著相。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实相 =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相不止一,故曰诸也。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 般若为诸度之先导,故称第一。诸度若无般若,皆不到彼岸,般若离相,不独离他相,并自相亦离。
= 因性体空寂,那有此第一波罗蜜之相,故曰非也。曰非者,明其性本非相,故不应著相也。因性体虽无相,而亦无不相。一切相皆缘性起,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者,不无第一之名相也,故曰是名。曰是名者,明其相不离性,仍应会归于性也。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 嗔恨一生,则忍辱之功行破矣。便成非法相矣。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哥利王/羯利王/迦梨王/迦陵伽王/羯陵伽王/迦蓝浮王/歌利王 = Kalingaraja/Kaliraja,佛陀本生谭中所出现之王名。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此系菩萨忍辱行满之著名例子。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division])
(zhī) = 去枝的竹子[branchless bamboo](枝条。后作“枝”[branch])
支解(zhī jiě) = 古代一种割解四肢的酷刑/将肢体分解。
(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忍辱仙 = Khanti-vadi-tapasa,意译作说忍、忍语。为释迦佛于因位修菩萨道时之名。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 若心有住六尘,便是妄识;即为非住般若,般若无住为住,乃为真住。
= 住者,取著之意。若于无所住外生心,便是其心有取。取则著相。故曰则为非住。谓住则为非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 一切诸相,一切众生,皆不离此同体之性。皆是同体之性所现。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 何谓如语?是明所有言语,皆是如其所亲证者而说之也。
真言/真语 = 真实语之义。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妄曲,真如一实,故称真语。
实语 = Sacca-vada,即真实、不妄不异之语。指佛或修行者所说之话语。
如语 = 即真实不虚之言说。指如实之语、如法之语等。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 惟其无实,则不住有边,故不见有诸相可得,不见有众生可度;惟其无虚,则不住空边,故不舍布施之行,不舍利益众生。
= 何谓无实,有即是空故。何谓无虚,空即是有故。亦与空有同时义同,以其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曰空有同时。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 若菩萨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若无观照般若之智,不达三轮体空,其心住著六尘诸法,而行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若菩萨发心修行,其心不住六尘诸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 对文为读,忆念为诵。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 发,谓发心。大乘者,菩萨乘。最上乘者,佛乘也。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称 = 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非言语所能称赞。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在在处处,犹言无论何处。
在在(zài zài) = 处处[everywhere]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十法行/十种法行 = Dasa dharma-caryah,乃十种有关受持经典之方法行仪。
书写
Lekhana,书写经、律、论,使其广为流通。
供养
乃尊敬有经典或有佛塔之所在。
施他
指为他人说正法,并施与经典而教化之。
谛听
Sravana,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披读
自开经典读诵。
受持
指受纳教法,忆持不忘。
开演
指为他人说教法,使其起信解。
讽诵
指讽诵、宣扬经文,使他人产生喜悦。
思惟
指思惟佛陀所说之法义。
修习行
指修习佛陀所说之法。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罪业 = 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
恶趣/恶道 = Akusala-gatih,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即无数之意。劫字,已是指极长之时间而言。
= 承事者,左右事奉。无空过者,谓无有一佛不如是供养承事也。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 末世持诵此经,所得功德,我前不过略说,倘若具说此经功德,闻之心即狂乱。
善男善女 = 为善男子(Kula-putra)、善女人(Kula-duhitri/kula-dhita)之简称。即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称呼在家众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之美称。胜鬘经中强调善男子、善女人之条件为舍离我执、我意,至心归命于佛;窥基之阿弥陀经通赞谓,善男子、善女人乃梵语之优婆塞、优婆夷,即持五戒之在家男女。另有异说,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即对比丘亦称善男子。又大乘经典中,对菩萨称‘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其例甚多,但有时亦以‘善男子’称呼比丘。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当知是经义趣,专明离一切诸相,离相方能证性。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实无有法,发菩提心。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 有法者,心有其法也,即住法之意。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 若有法得菩提,则能所炽然,我法相在,妄心未降,真心难住,讵堪作佛,故不得授记。
= 一切发觉初心之菩萨,若知得有法则不授记,无法乃与授记。则受持读诵此经,必应如教,于一切法无住而住。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 所谓无上正等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净心是也。因其为万法之宗,故称无上;因其为一切众生所同具,故名正等。但众生为分别执著等妄念所障,不自觉知其性为无上正等耳。若知之而能遣妄除障,则名正觉。
= 无菩提法,方与授记作佛;无菩提法,方成如来得菩提。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 如来者,即诸法如如不动之义。有法可得菩提,即不如如;无法可得,方合如义。
= 当知佛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如者,无差别之义;亦不异之义。谓法性无有差异也。法性无有差异者,以其空寂故也。故诸法如义,即法性空寂之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若有人言,既无有法得菩提记,何以现见如来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 ‘于是中’,即于所得菩提中,‘无实无虚’者,谓有无俱遣,正显中道第一义谛也。
= 如来所得之法,乃是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无相,无实也;无不相,无虚也。若究竟言之。实相者,相不相皆无,故曰无实无虚,言虚实皆无也。说一无实,是明其照而常寂也。说一无虚,是明其寂而常照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 以是无实无虚之故,如来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无实;妄体本真,法法无非佛法,故无虚。一切法,即十法界依正,染净,圣凡,因果诸法。观相元妄,生死涅槃,二者皆如空华;观性元真,会相归性,一一皆是佛法。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不应著相,故曰即非。领会得一切法即非,便知其只是假名;领会得一切法是名,便知其即非真实。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也。身如须弥,故曰长大。盖指佛之报身言也。因前已说过,长老深知其义。
人身 =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 法身非相,不落长短大小数量,故此中曰则为非大身。足见报身与法身,不一不异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 与前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句法相同。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 作言,便动念矣。我当,便执见矣。起念、著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故曰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即非,是名,仍如前说,所谓不著相会归性是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有生可度,有土可严,皆不名菩萨。若菩萨能通达诸法性空,本来无我,亦复无法,我、法既无,并空亦遣,则三执全消,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无我法,即是法无我《法空》。但不无区别者。证得诸法之一如,则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则谓之无我法。即如上文佛说一切法无我者,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
=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者,谓若通达无我法,则通达诸法一如矣,故曰如来说,故曰真是。然性体空寂,那有菩萨名相,故曰说名。使知所谓真是菩萨,亦言说之假名耳。亦不可执。执则又不空寂,而非一如矣。

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 = 我执与法执。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
人执/我执
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
烦恼障
法执
乃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
所知障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 如来既有肉眼,则不异凡夫,凡夫亦有肉眼,何尝非佛,是明生佛平等。如来既有天眼,不异诸天,诸天亦有天眼,何尝非佛,是明佛天平等。如来既有慧眼,不异小乘,小乘亦具慧眼,与佛何殊,是名小大平等,佛为大圣故。如来既具法眼,不异菩萨,菩萨亦具法眼,与佛无异,是名因果平等。菩萨因人,如来果人故。如来既具佛眼,不异诸佛,诸佛亦具佛眼,与佛平等,是名佛佛道同。此中不惟佛与佛同,在凡同凡,在圣同圣,斯为直显般若本体,平等一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
= 佛说五眼,其旨云何?盖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一恒/一恒河沙 = 指以一恒河沙之数,譬喻物之极多。诸经中每以恒河为福德吉祥之河,由于此河沙多,又为佛生处、游行处,乃弟子们所现见者,故引此河为喻,而不取他河。
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国土/一佛世界 = 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边世界等。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 如来一一尽知是妄。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你<>[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 如来说诸心,皆非离相无住真心,是假名为心耳。
= 诸心,指上科若干种心言。非心句,约性言,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是名句,约相言,谓如是之心,特假名为心耳,暗指其是妄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过去、现在、未来,名为三际。际者,边际,界限之意。过去非现在非未来,现在非过去未来,未来非现在非过去,各有边际,故曰三际。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若福德有实,是住相布施,成有漏因,福有终尽,其福则寡,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是离相布施,成无漏因,福等虚空,其福乃多,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福德是缘生法,既由缘会方生,岂得有实。有实,便非缘生矣。若非缘生。福德便无得之之路。故曰: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 以者,因也。无者,无实也,正对上文有实言。谓因为福德是缘生法,即空即假而无实之故。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则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矣。聚会者,成熟之意也。故曰: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 色身乃多劫修因所现之果报,是缘生法也。缘生非性,即假即空。故曰即非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 寻常所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色身之名,正因具足诸相而称者也。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如来性光,照而常寂,那有诸相,故皆曰即非也。即复当知,既因圆而果满,遂有具足色身。虽照寂而寂照,不无具足诸相,故皆曰是名焉。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 有所说法者,谓心中存有所说之法,即作念我当之意。
谤佛 = 指为妨害释尊弘教所做之诽谤事迹。最有名者为提婆达多,彼原系佛陀之堂弟,后出家为佛弟子;至晚年,欲排挤佛而自代之,并破坏佛弟子之和合,以延揽入己门下,然其企图未果,而身堕地狱。/泛指毁谤佛法。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也,非无说也,非无说法者也。然而缘生无性,当体是空。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慧命 = Ayasmant,意谓具寿命。又作具寿。乃对有德比丘之尊称。/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若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 彼字,即指闻法之众生。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众生众生重言之者,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也。盖约性而说,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耳,故曰彼非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性空寂中,本无少法。使其见有少法,正是我见。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诸法一如者,是法平等故。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无有高下故。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故曰无实。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也。
= 盖谓当于修一切善法时而无我也。若不修一切善法而曰无我,险极!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一切善法,莫非缘生假有,即有即空。故依如义说,一切善法,当下即非。但有假名耳,何可执实乎。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聚集七宝,其多等此。
= 用算数都算不清。佛经上经常作譬喻,恒河沙那么多,恒河沙有多少啊?谁都不知道。这既说它的多,也说它的大,是譬喻的数目字。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 若有度生念,便有所度之生,能度之我。能所者,对待之相也。便是分别,便是执著。佛证平等一真法界,故称如来。若有分别执著,何名如来?故谓如来作是念,实无是理。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 一真法界,离名绝相。且一真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体之性之异名也。因其同体,故曰一如。故曰平等无有高下。若此中有佛字者,便有高下,便非平等,便有名相,便非空寂。
异生//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 所谓凡夫者,约如义说,便非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 观,与见不同。约如来现身言,曰见;约学人修观言,曰观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色字,统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亦摄在内。两我字,指如来言,即谓性也。音声,赅说法音声在内。正谓不可执取上来一如平等诸说,向文字音声中求也。见色者眼识,闻声者耳识,举二识以概其余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说具足相,实则隐含修福德之义也。因具足相,由修福德来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 因具足相,是由修福而成。云何修福,广行六度诸法是也。是故若说不以具足相,便无异说不用修六度法。岂非说成诸法断灭乎。故曰说诸法断灭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 知一切法无我之知,即是解也。谓领会得一切法性,本来空寂也。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 ‘以’因也,诸助语词。
=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利益自己,非为利益众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矣。故不应也。
贪著 = 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固执而不离为著。指于诸欲染中贪爱执著。贪著系起于邪念,由贪著遂生种种烦恼。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 四若字,形容其心逐相而转,起灭不停。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来亦无处,去亦无处。无所者,无处也。形容法身本遍一切处,岂更有来处去处乎?既是来去而无来去之处。可见虽来去,而实未尝来去。乃未尝来去,而现有来去耳。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 佛说微尘众,本无自性,乃是碎世界之所成,非实有体,故曰即非微尘众;不过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尘积聚所成。聚则界有,碎则界空;亦无自性,非实有体,故曰即非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 世界之一相,乃和合多数之尘相所成,故如来说一合相。
实有 = 指具有恒常不变之实体。即自体为实际存在者,称为实有。佛教以真如法性为实有;反之,无实在之自体,依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诸法,称为假有。
一合相 = 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 世界既可碎为多尘,则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故云即非一合相,不过是名一合相而已。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以其无有自性故。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如来说我等四见,即非我等四见,以四见无有自体可得故。为对治众生执著之心,假立名言,而说我等四见。故曰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所言法相者,乃如来随机演说,如谷应声。如来心中,原无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以说者言,应于能说、所说,及听说者之相,皆不取著。演说甚深般若之人,应当三轮体空。且当称性而说,直指心源。
=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三界一切有为生灭之法,悉皆虚妄,不是真实。
= 有为法,不但世间法也。佛法亦摄在内。故曰一切。
= 修有为法而不著,便是无为。除此别无所谓无为法也。
= 一切有为法,既是缘会假现之生相。可见性体中,本来无生。故一切有为法,既不可执以为实。
一切有为法 = 指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
梦幻 = 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
泡影 = 比喻世法之虚假不实,犹如泡沬与影像。盖水泡空幻无常,风拂便灭;影像虚托而成,并无实体可言。故佛典多引以为喻,诠显世间事物之虚幻不实。
梦幻泡影 = 幻,指幻术家之变幻;泡,指水泡。‘梦幻泡影’与‘露电’,皆用以譬喻世间万法之虚妄不实、生灭无常。
(lù) = 露水[dew]

#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