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odizi.net/fojing/23/7288.html
http://fodizi.net/fojing/bore/32.html
https://www.cfolu.com/502yuanjuejingjj.html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华严’则曰:一真法界。‘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则曰:不思议解脱;‘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
了义 = 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
三无差别<心、佛、众生>
|
真妄不二
|
生佛不二
|
|
如来藏﹝心﹞
|
真﹝佛﹞
|
真不离妄
|
本性随缘
|
妄﹝生﹞
|
妄即是真
|
性体不变
|
|
如来藏/实相第一义谛/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 =
Tathāgatagarbha,如来藏的体性:不生不灭性、独立性、非见闻觉知性、不变易性、储藏性、不垢不净性、熏种性、不增不减性。
|
四依四不依/四依法
|
|
依法不依人
|
依法者也就是依于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
|
依义不依语
|
依义者。真实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以语言、文字来阐述真实义,令学人得以实证。但是语言、文字非真,真非语言、文字。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何看指而不视月。
入楞伽经:若善男子善女人。随文字说者堕在邪见。自身失坏第一义谛。亦坏他人令不觉知。是以故不应依语。
|
依智不依识
|
智无分别能决断故,是以应依。识为了别能起于染著,故不应依。
|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
自在王菩萨经:依如是义趣法者,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不如是依者,一切诸经皆是不了义。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以单法立名
|
|
别题
|
通题
|
法
|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
|
经
|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 = 国名。位居西域,所辖地域因时代而异,约在今阿富汗东北、喀什米尔一带。以农业及制作金银铜铁器物为主。为佛教大乘派的发源地,汉代以后有许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译经。
沙门/桑门/丧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文殊师利菩萨
|
如来的圆觉境界
|
如来根本的境界即是圆觉实相,开显本有圆照清净觉相,即知自性圆满,永断无明,就成佛道。
|
普贤菩萨
|
如何修习圆觉清净境界
|
菩萨如幻三昧,一切众生之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宛如空花,从空而有;空花虽灭空性不坏。而依幻说觉或不觉,尚未离幻。只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无有渐次,即能永离诸幻。
|
普眼菩萨
|
如何求取如来净圆觉心
|
如来实际修持的方法次第,以奢摩他如理作观身心幻相,如是修持,一切清净,圆觉普照,寂灭不二。由此得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
金刚藏菩萨
|
生命的无明如何生起
|
佛陀解答无明的生起,一切循回往复,种种取舍,都是轮回。轮回宛如空花,空花灭时,不能说虚空何时会更起空花,因为空本无花。圆觉的本性,宛如在销金矿,金并非由销而有,是本来具足,如果成金以后,就不再为矿了。
|
弥勒菩萨
|
永断轮回的方法
|
一切众生由于恩爱贪欲而起轮回,要脱离生死,免除一切轮回,应先断除贪欲。
|
清净慧菩萨
|
随顺觉性的修证阶位
|
圆满菩提觉性中,本来无取无证,但以众生迷惑,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便现起差别。因此而建立修证阶位:分别为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住、如来随顺觉性等。
|
威德自在菩萨
|
三种随顺觉性的法门
|
以众生的体性差别,而有三种修行禅法,即奢摩他、三摩钵提及禅那。三种法门皆是随顺觉性,十方如来,因而成道。
|
辩音菩萨
|
圆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
佛陀演说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十方一切如来与三世修行者,没有不因此法而得以成就菩提。
|
净诸业障菩萨
|
观察我执得根源
|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执着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明说此为根本我执的妄想执着。
|
普觉菩萨
|
远离修行的禅病
|
在末世中众生若想要发大心寻求善知识,应当求取具有正确知见的人;所证取的殊妙法门,应当远离作病、止病、任病、灭病等四种禅病。
|
圆觉菩萨
|
如何安居修习圆觉境界
|
修行者安居修持的方法,立长期、中期、下期三种期限,并开示在道场中修持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渐次修持方法。
|
贤善首菩萨
|
圆觉经的修持功德
|
本经的经名及宣说、书写、修持的功德。
|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 以释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来,智光庄严之境,非余宝物庄严,此境为如来所住持故。
众生本具清净觉地 = 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该果海也。
平等本际 = 既无生灭,自然平等一相,复归本源,实际理地,诸佛众生,皆不离此大光明藏中也。
随顺(suí shùn) = 听从,依从。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禅那修行,在宏观上分成二种修行(bhāvanā),即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二者殊途同归,合称止观。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上首(shàng shǒu) = 上座,位次较尊的一边[seat of honour]。
诸眷属 = 即十二上首菩萨同行眷属也。
皆入三昧 = 主伴同入也。所入三昧,即神通大光明藏。
四大菩萨 = 在中国最流行的说法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
|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
五台山
|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
普陀山
|
地藏菩萨
|
Kṣ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
九华山
|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
|
虚空藏菩萨/虚空孕菩萨
|
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
|
金刚手菩萨
|
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
|
除盖障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
|
Sarvanivāraņa-Vişkambhin bodhisattva mahāsattva,名副其实,这位大菩萨以消除一切盖障而著称,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为右手结无畏印 ,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 ,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
|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
|
无尽意菩萨
|
Akșayamati,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在密宗,密号无尽金刚,居金刚界曼荼罗北方四尊之首,亦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亦是《药师如来经》八大菩萨之一。无尽意菩萨发心无尽,欲将五浊恶世等等无量世界,转化为佛国净土,又要调伏无限刚强众生,使他们成就佛果,故称为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
|
宝檀华菩萨
|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
|
药王菩萨
|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
|
药上菩萨
|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
##文殊师利菩萨章
###如来的圆觉境界《如来根本的境界即是圆觉实相,开显本有圆照清净觉相,即知自性圆满,永断无明,就成佛道。》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长跪 = 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
叉手(chā shǒu) = 一种礼节。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作“抄手”[cup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合十[put the
palms together]。
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者 = 即如来在凡夫位,最初根本,所起之因地心,及所修无漏法行。
因地
|
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
|
果地
|
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三乘各异果地,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
询(xún) = 问,请教[ask about;inquire]。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宗分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无上法王 = 即是佛证究竟无上觉道,而为诸法中王,于法皆得自在故。王,即自在义,更无有上也。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波罗密/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 皆依圆觉自心之智照,还照清净本然之觉相。
###无明本空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 指第六意识心。此心‘楞严经’呼为前尘分别影事,外依六尘所缘之境,而起六识能缘之心,分别好丑,而生憎爱。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 若明空华、二月是妄,便可觉悟圆觉自性,本无身心。迷者妄认,由妄认故,非惟惑此圆觉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矣。今既不知圆觉自性,本无身心(如虚空本来无空华二月),又不知身心幻相,从何而有(如迷彼空华二月生处),由是颠倒,认妄为真,随顺无明,起惑造业,故妄见实有身心,舍生趣生,轮转生死。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 非唯所执之身心本无,即能执之无明,亦非实有体性。何以故?以是依他起性故,有迷有觉,迷之似有,觉之即无,而觉体本无生灭也。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 悟后无明,了无所得,毕竟灭向何处去?举喻答曰: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一定华灭之处。
“何以故?无生处故。
= 何以故空华无有定灭之处?虚空本无生华之故,若有生处,方有灭处,生既无生,灭何所灭!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妄尽还觉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 并非有个无明,然后把无明除掉,而称为「无」。而是本来就没有无明,这才叫「无」。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 这个知觉就像虚空一样,我们了知虚空,虚空就是空华相,也不可说没有知觉性,因为没有知觉性就像木头一样了。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 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 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万法皆备,不空如来藏也),遍十方故。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 诸佛从于根本,最初因地发心,皆以(用也)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
###无明本空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 彼,是无明。以无明本空,但如空华,病眼妄见,如以净眼观空,惟一晴空,迥无所有,空华即灭。犹如做梦之人,正在梦时,非无做梦之人,及至醒时,梦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无明无体,体即圆觉,迷之,则成无明,悟之,无明即灭。
###妄尽还觉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四大 =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
|
地大
|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
水大
|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
火大
|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
风大
|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第六意识)
|
##普贤菩萨章
###如何修习圆觉清净境界《菩萨如幻三昧,一切众生之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宛如空花,从空而有;空花虽灭空性不坏。而依幻说觉或不觉,尚未离幻。只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无有渐次,即能永离诸幻。》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 幻性,指无明,为能生幻法之性。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 若诸众生了知无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不肯修行断惑,则于生死轮回之中,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又不知以求离幻,则妄想颠倒之心,云何而得解脱耶?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 皆生者,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当知是诸幻生于心中,不是心生诸幻,如空华生于空中,不是虚空生出空华。空华本无生处,病目妄见,故谓之幻。
###幻尽觉满以释前疑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 华从空有,原非实有,翳生华生,翳灭华灭,空性不坏。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 觉,即觉幻之智。乃依如幻身心无明,而说此智为觉,是对幻所立之觉,亦名为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离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 由前离幻境时,坚固执持,有能离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复远离。
####显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 由辗转远离,离到得无可离境界,即灭除诸幻,契合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也。
####举喻与法合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 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极火出。以者,用也,用后后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离幻境;幻智,离幻心;幻空,离幻智:幻灭,离幻空。亦复如钻木出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 诸幻悉皆尽灭,幻尽觉显,不入断灭。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 既知是幻,即已离幻,不须更作方便。既已离幻,即是真觉。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 幻者,不实之谓也。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觉则无渐次 = 既已离幻,当下即觉,自无渐次之可言,方便亦如是。
##普眼菩萨章
###如何求取如来净圆觉心《如来实际修持的方法次第,以奢摩他如理作观身心幻相,如是修持,一切清净,圆觉普照,寂灭不二。由此得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
= 虽闻如来,说此如幻三昧(即前说离幻法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心中反生迷闷(迷者不了,闷者不通)。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我空与法空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安处徒众 = 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on
sb.)]。)
脓(nóng) = 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pus]。
津(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
液(yè) = 汁,流质[liquid]。
涎(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流口水[drool]。)
沫(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妄有缘气,似有缘相 = 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但似有能缘之相,本非实有,故曰似有。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 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法界观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随类各应 = 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各应以十二类,五蕴身心。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 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是故我说身心,皆为净圆觉心,所现幻垢。凡妄认身心为己,未离幻垢者,名为众生。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 对此众生,则已离幻垢者,说名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无可离,但了达即空,即是垢尽。所对之垢既尽,能对亦除,故曰:垢尽对除。
####一真法界/真空绝相观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 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之人。观行已成,证得如幻三昧,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
无方清净 = 乃周遍清净,不定方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 幻尽觉显,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即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亦不可得。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 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
“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例前眼根眼识,俱与见尘,同时清净,其余觉尘知尘,乃至鼻、舌、身、意,诸根诸识、无不同时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 六根清净故,自内及外,六尘亦复如是,同时清净,此外清净也。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 内外根尘既净,内外四大,亦同时俱净。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裹(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理事无碍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 觉性,是理;色空,是事。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以成理事无碍法界。
####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 圆无际 =
即圆满十方,圆裹三世,横遍竖穷,无有边际,理事无碍之故。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 由彼妙圆觉性,周遍圆满之故。此先举所依觉性,为事事遍满无碍之由。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 一光容多光,多光容一光。光光相容,光光不同,皆无坏杂,是为:一多相容不同门。妙用难思,即属圆觉用大义。
###顿同佛境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 觉性遍满一切法,悉皆无坏无杂故,呼善男子,名为觉成就。当知菩萨,到此境界,不与诸法作系缚。不求诸法成解脱,深知缚脱无二故。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 不尊重久修,也不轻视初学。
“何以故?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 眼光,即眼根照境,现量所得,不落思量,不起分别,晓了现前境界。
眼光(yǎn guāng) = 视线[eye]/观察事物的能力;观点[sight;vision;foresight;insight]。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 光之体,即妙觉明之体,妙觉圆照,法界一相,同是一觉,故无憎爱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 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味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
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 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纷纭。成、住、坏、空,旷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
“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
亦无证者 = 也没有证悟者。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 心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名为分别影事。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曰归六尘。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 = 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
|
||
欲界十四有
|
四恶趣
|
地狱有
|
畜生有
|
||
饿鬼有
|
||
阿修罗有
|
||
人之四洲
|
弗婆提有
|
|
瞿耶尼有
|
||
郁单越有
|
||
阎浮提有
|
||
六欲天
|
四天处有
|
|
三十三天处有
|
||
炎摩天有
|
||
兜率天有
|
||
化乐天有
|
||
他化自在天有
|
||
色界七有
|
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
|
初禅有
|
大梵天有
|
||
二禅有
|
||
三禅有
|
||
四禅有
|
||
无想有
|
||
五净居天有
|
||
无色界四有
|
四空处
|
空处有
|
识处有
|
||
不用处有
|
||
非想非非想处有
|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四无畏 = 指佛四无畏。
|
||
1
|
一切智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2
|
漏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3
|
说障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4
|
说尽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助道品
# bodhipakṣa dharma
#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
#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
|||
四念处/四念住
#smṛtyupasthāna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
#修智慧。
|
身念住。
|
#观身不净。
#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着。
|
|
受念住。
|
#观受是苦。
#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
||
心念住。
|
#观心无常。
#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
||
法念住。
|
#观法无我。
#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下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
||
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
#samyak-pradhāna
#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修‘正精进’。
|
已生恶令永断。
|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
|
|
未生恶令不生。
|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
|
||
已生善令增长。
|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
|
||
未生善令得生。
|
对未生之善使生。
|
||
四神足/四如意足
#“足”为“基础”之意。
#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
#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四种三摩地。
#修禅定。
|
欲神足/欲如意足
|
为欲望成就。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
|
勤神足/精进如意足
|
为精进无间。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
||
心神足/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
为一心正念。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
||
观神足/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为心不驰散。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
||
五根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
|
信根
|
信三宝四谛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
|
勤根/精进根
|
勇猛修善法者。
#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
||
念根
|
忆念正法者。
#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
||
定根
|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
||
慧根
|
思惟真理者。
#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
||
五力
#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五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
|
信力
|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
|
精进力
|
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
||
念力
|
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
|
||
定力
|
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
||
慧力
|
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
||
七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七等觉支
#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
|
择法觉支
|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
|
|
精进觉支
|
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
||
喜觉支
|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
||
轻安觉支/除觉支
|
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除觉支 = 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
|
||
念觉支
|
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而审察提起,不令沉没。成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收摄任持,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名念觉分。
|
||
定觉支
|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
||
行舍觉支/舍觉支
|
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
||
八正道/八正道分/八圣道/八圣道支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
#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
|
慧
<破痴>
|
正见
|
见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
|
正思惟
|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
#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
|
||
戒
<破贪>
|
正语
|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
#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
|
|
正业
|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
#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
|
||
正命
|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
#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
|
||
定
<破嗔>
|
正精进
|
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
|
|
正念
|
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
|
||
正定
|
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
|
##金刚藏菩萨章
###生命的无明如何生起《佛陀解答无明的生起,一切循回往复,种种取舍,都是轮回。轮回宛如空花,空花灭时,不能说虚空何时会更起空花,因为空本无花。圆觉的本性,宛如在销金矿,金并非由销而有,是本来具足,如果成金以后,就不再为矿了。》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
大陀罗尼 = 而此心、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故曰:大陀罗尼。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蒙昧(méng mèi) = 指未开化的原始状态[uncultured;barbaric;uncivilized]/愚昧,不通事理[ignorant;benighted;illiterate]。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 若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耶?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 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之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耶?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 若诸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众生形貌各异,故曰异生。本来成佛,后再起无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来,已经返妄证真,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循(xún) = 顺着,沿着[along]。(循环,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circulate]。)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 仍用生灭妄心,而起分别妄见,辨于圆觉净性,彼圆觉净性,亦同流转于生死耳;欲免轮回,断然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 湛水本不摇动,因数动其目,妄现摇动之相。
又如定眼,犹回转火 = 眼识迟钝,瞪定其眼,回旋久观,彼火本不转,因回旋久观,而火亦转而成轮。
云驶月运 = 云飞如驶,只见月有运相,月实不运,因云驶所显而成运。
舟行岸移 = 舟行似箭,只见岸有移相,岸实不移,因舟行所显而成移。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 世间浅近之事,若诸旋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者。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自性,而不回旋转复者,无有是处。
诸旋 = 指动目、定眼、云驶、舟行也。
未息 = 正动、定、驶、行时。
彼物 = 指水、火、月、岸。
先住 = 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 即指前三难,是分别妄见,非真实知见耳。
三惑 =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三惑/三障/一心三惑
= 佛教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
|
见思惑
|
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也称通惑。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
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思惑:贪、瞋、痴、慢、疑。
|
尘沙惑
|
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
|
无明惑
|
又称无明,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
###空中华无起灭喻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华;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 翳华二法,皆无实体,非是对待安立之故。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 虚空非是暂有,不是因离华翳而暂有,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犹言虚空尚不因幻华起灭而为有无,何况圆觉真常之理,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又岂随生死涅槃而起灭耶?
###金中矿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销(xiāo) = 熔化金属[melt]。(古代的一种刀[an
ancient knife]。)
矿(kuàng) = 矿产,矿物[ore
depot;mineral]。
本非成就 = 非本来成就。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 何况能以有思惟分别之凡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耶?
所圆境界 = 所圆满的境界。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 现前身心语言,皆悉断除灭尽。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萤(yíng) = 萤火虫[firefly]。(比喻微弱的亮光[faint light]。)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 所以我常说,一切修大乘行菩萨,及末世发菩提心众生,先断无始以来,轮回根本。此指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依惑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故谓之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
= 有作意之思惟,乃从有意识之妄心而起,皆是缘六尘之妄想,妄有能缘之气分。于中积聚似心非心,非是真实心体,都宛如空华。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辨(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虚浮不实,伪诈[false;cunning;deceitful]。)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 如是三种,颠倒分别,非是正理之问,乃属邪思所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 若以轮回心,种种分别思惟,则圆觉之性,亦即旋复。但至轮回边际,不能入如来妙圆觉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 凡夫生死,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见空华,涅槃亦复如是。翳病若除,华于空灭。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空华即幻化。何况以此诘辨圆觉,岂不至虚至妄哉!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弥勒菩萨章
###永断轮回的方法《一切众生由于恩爱贪欲而起轮回,要脱离生死,免除一切轮回,应先断除贪欲。》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 轮回之性,共有几种?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 既识轮回之苦,必须依解起修,速求证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几等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肃(sù) = 小篆字形。表示人战战兢兢,非常畏惧小心。恭敬[respectful]。(庄重;严肃[severe]/清静;安静[quiet]。)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 欲因为爱才生起,命因为欲而存在,有情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还是依赖爱欲这个根本,爱欲是将来受生的原因,爱命是将来成身的结果。
####恶种性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 此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为境;女,以男为境。若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
####善种性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业道 = 恶业道
####上善性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弃爱乐舍 = 弃彼爱心,乐修舍定。
滋(zī) = 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增长[increase]/滋味[taste]。)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 心既清净,便得开悟,圆觉境界,清净本然。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挥(huī) = 抛洒、甩出[wipe off;shed]。(发扬[develop]。)
五性 = 凡夫性,闻缘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 若依凡夫性,我法二执,极为坚固,名之为深。若依二乘人,已证我空,法执尚在,对前为浅。若依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凡夫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闻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泛(fàn) = 漂浮[float]。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咎(jiù) = 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五性 =
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根机,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
|
定性声闻
|
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
定性缘觉
|
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
定性菩萨
|
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
不定性
|
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
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
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
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
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
|
无性
|
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
|
二障
#断二障,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
|
烦恼障<我执>
|
所知障/智障<法执>
|
分别我执<粗> - 后天。
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界内见惑<八十八使>。
#五利使 = 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利’者是容易了除的意思。所谓‘使’者,就是说这十使烦恼能使众生飘流苦海而不得归家,故名为使。
#断尽得须陀洹果
|
分别法执<粗> - 后天。
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
#界外尘沙。
|
俱生我执<细> - 天生。
贪、瞋、痴、慢、疑。
#界内思惑<八十一品>。
#五钝使 = 贪嗔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钝’者即是难断、难除之意。
#断尽得阿罗汉果
|
俱生法执<细> - 天生。
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
#界外无明。
|
事障
|
理障/智障
|
障涅槃
|
障菩提
|
属枝末无明,第六识所执。
|
属根本无明,第七识所执。
|
###回入尘劳几种方便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者 = 遥指多劫,初发菩提心时,乘此愿力,所生之处,便不退转。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殿(diàn) = 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域(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不因差别性 = 不因二障而受差别之五性,皆能得成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清净慧菩萨章
###随顺觉性的修证阶位《圆满菩提觉性中,本来无取无证,但以众生迷惑,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便现起差别。因此而建立修证阶位:分别为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住、如来随顺觉性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圆觉无证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 当知圆觉自性,清净本然,本非修证差别之性。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顺诸性,随缘现起差别之性。诸差别性起时,全觉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转五道。谁为能取所取,谁为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于清净实相理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同归圆觉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 犹如眼根,能见一切诸物,而独不能自见其眼。但约于圣凡,无有分别胜劣之心,而说平等,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
###对机说证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 于此妄功用中,便显有众生、菩萨之分,故云差别。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 = 灭、则渐次断灭;未灭、则渐次治伏。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凡夫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由妄想我 = 我体元无,妄想而有。一切众生,由妄想我执,执妄身为我。
及爱我者 = 我见坚固不舍,便生爱著。上句我体,即所执也;下句我见,即能执也。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耽著五欲 = 深心耽恋染著,五情欲境;如美色娇声,奇香厚味,以及细滑之触,皆可欲之境。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 即知此生,皆是于圆觉性中,自劳自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 粗念既尽,得少轻安,于彼净时,心生爱著,于净起解,名为净解。系心在净,不更求断,故成障碍。
####未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
见解(jiàn jiě) = 看法;评价[opinion;conception;idea;view;viewpoint]。
效用
|
见
|
闻
|
嗅
|
尝
|
觉
|
知
|
见
|
闻
|
知
|
觉
|
知
|
####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 菩萨在此境界时常觉悟却不安住,能够照了的力量和照者都是寂灭。
觉照 = samyak-smṛti,正念,是通往解脱的八正道之一。以正念来观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处。
念 = 巴利语:sati,梵语:smṛti,又译为念根、系念,意为“记得”、“忆起”,引伸的名词形态为“记忆”。但是它也有专注、觉察的意思。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 今有誓死之人,以刀自断其首,首未断时,则首为所断,人为能断。至首已断,则所断之首已落,能断之人亦亡,故无能断者。所以用这障碍心来灭掉各种障碍的时候,障碍与障碍者就同时俱灭,就不必灭除障碍,也就没有障碍的人。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 修多罗教,通指佛说一切经也,故喻如标月之指。谓见月须藉指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亡指。因教诠心,悟心亡教。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如既见月,了知所标之指,毕竟非月也。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来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 此总标以下十对,每对上句是障碍,下句即究竟。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矣。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 一、智识对。无念则得正念,智也;有念则为失念,识也。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 二、成破对。众缘聚会曰成,离缘毁谤曰破。今则了达缘无自性,成破一如,同归圆觉,以圆觉即涅槃不生灭法故。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 三、智愚对。真解佛法即是智慧,妄生分别即是愚痴。对愚立智,智非真智。因智显愚,愚非真愚。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 四、邪正对。依正解修证为菩萨所成就法,即是正道;依邪心取理为外道所成就法,即是邪道。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 五、真妄对。如地中历位所断,即无明,历位所证,即真如。无明无性,全体即真,真如随缘,任运现妄。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 六、染净对。戒、定、慧净法,淫、怒、痴染法;染法本空,何异净法。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 七、依正对。依报,是无情国土;正报,是有情众生。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 八、苦乐对。地狱是十恶苦果;天宫是十善乐果。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 九、有无对。以三无二有决定性及不定性,二种众生有佛性;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三种人无佛性。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 十、缚解对。一切昏烦之法,恼乱真性,即贪、嗔、痴等,八万四千是系缚之法,能系众生受生死苦。今了达苦即法身,无苦可舍,故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 法界即一真法界;迷时从一真法界而起十法界。今证佛果,还归一真法界,深广如海。慧是照用,称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者:今海慧为能照,诸相是所照,以离分别念,相即无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亡心入觉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 谓众生妄心,本无自性,全体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异离波觅水。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岂容拟议。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加了知,如‘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且心体本具灵知,何必更加了知耳!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 对于不了知的事物,也不去辨别真实与否。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 = 积种种之功德也。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无取亦无证 = 圆满菩提时,寂灭无二,无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证所证之法。
无菩萨众生 = 以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所以故无。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 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幻化灭一分,则显一分觉性,故云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为解碍 =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于彼净时,心生爱著,于净起解,故名净解;不更求断,故成障碍:此信位也。
菩萨未离觉 = 以三贤观智增明,虽能断净解之碍,然犹住著于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未亡,亦成障碍:此贤位也。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 以入地菩萨,已证平等真如,寂灭一心,故历位常觉不住,不生住著之心。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 虽有多种度生方便者,皆名随顺权智故也。
##威德自在菩萨章
###三种随顺觉性的法门《以众生的体性差别,而有三种修行禅法,即奢摩他、三摩钵提及禅那。三种法门皆是随顺觉性,十方如来,因而成道。》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 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 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 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把一切根源总摄起来,则有三种差别,这三种差别是循性差别。
####奢摩他《依止静行得生寂静轻安。》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客尘 = āgantuka,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三摩钵提《依如幻而生大悲轻安。》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心性 = 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而开幻众 = 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
大悲轻安 = 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 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
非同幻观 = 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幻法既无,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 如世间种谷相似,依土长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禅那《不依方便,直入体性当种。体性本来寂静。》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无知觉明 = 真知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没有知觉的明了。)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 还得自在受用这世界及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相在尘域 = 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
锽(huáng) = 形容金属制打击乐器的洪亮声[tinkle;ding-dong]。(钟声[sound
of bells]。)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 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 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
浮想 = 虚浮妄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 如果圆证,就是成为圆觉的境界。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名为大;出生如来,故名觉心。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辩音菩萨章
###圆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佛陀演说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十方一切如来与三世修行者,没有不因此法而得以成就菩提。》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 众生本具圆觉。清净本然,一真独立,诸惑不染,不假修习。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 悟净圆觉,而未证圆觉,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云:幻力修习。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 当时随机分门,便有二十五种不同。
###第一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唯取极静 = 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极静之行,方得成就。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第二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唯观如幻 = 唯修如幻之观。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第三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唯灭诸幻 = 唯,独也;灭除诸幻。亦不取幻观中,种种作用,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第四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五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证至静性 = 即真如性也。(证得至静得体性。)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六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七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八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第九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十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一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十二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十三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四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五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第十六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七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八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九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一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二十二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第二十三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四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二十五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 三个都同时圆修。
圆觉慧 = 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 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复修、齐修等,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
= 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设欲依此轮而修者,自当严持禁戒而修清净梵行,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也。尸罗不清净,禅定不现前。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 = 把这二十五轮里面都各安标记,随手结取。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 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复悔,则于圆觉,皆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 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天资特别,慧性超然,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净诸业障菩萨章
###观察我执得根源《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执着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明说此为根本我执的妄想执着。》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因地行相 = 因地的行相。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 睹见我佛调御师,经历恒河沙劫数,难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
睹(dǔ) = 见,看见[see]。
勤苦境界 = 精进勤苦修行的种种境界。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不入 = 不能证入。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广为我等开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诸法之实性也。
将来眼 = 作将来众生之正法眼。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者 = 于妄我体上,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 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 并非觉悟拒绝所有能入的人。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 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 = 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二乘息念,沉空滞寂。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 从无始以来本起的无明,成为自己的主宰,一切众生出生之后,就不具慧目,所以身、心这些性都是无明。
宰(zǎi) = 充当家奴的罪人[slave](宰杀牲畜并割肉[butcher;slaughter]/分割疆土;主宰[invade;govern]。)
主宰(zhǔ zǎi) = 主管;支配[dominate;decide;dictate]/起支配、控制作用的力量[force that
controls and governs the destiny of mankind 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 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
###我相《证是我》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 我相是当我们证得的时候,发觉有我,我们心中有所证的,就是我相。只要心有所证悟就是我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身体[body]。)
弦(xián) = 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弓弦[bowstring]。(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弦脉。中医指脉气紧张,是脉象之一[tight]。)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软弱;柔弱[weak]。。)
艾(ài) = 草名。即艾蒿,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Argy wormwood;mugwort
wormwood]。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 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 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
###人相《悟是人》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 发觉我们自心有所证叫做我相,众生心所证悟的内容,就是人相。这两者稍微不同,因为前面是有一个我在,我征得一个我,而后者是现在已经了解,这个我是非我。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 悟得上来所证,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已觉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方为合理。设或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 我们所悟的,超过所自证得的我相的内容,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 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
俱是我者 = 都是我相。
殚(dān) = 用尽,竭尽[exhaust]。
###众生相《了是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 对于我们的存在而言,我们所感觉到的是我相,想象到的即是人相,而想象不到的则是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 如果有人说:「我是众生。」那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人是说:「众生不是我,也不是他。」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 因为他说:「我是众生」,所以他是众生,他讲的不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 因为他说:「我是众生」,但众生也不只是他。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 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 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
###寿命相《觉是寿命》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 我们众生的心能够明照清净,结果,我们能够觉察前面所了的众生之相。一切众业所集成的智慧,它不能自见。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 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 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 如果我们仍然有存我、觉我的概念,就像我们了知冰销一样,是不圆满的。
四相/我人四相 =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
|
我相
|
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
人相
|
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
|
众生相
|
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
寿者相
|
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
正像末
|
||||
正法/正法时期
|
500年
|
解脱坚固
|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
戒成就
|
500年
|
禅定坚固
|
|||
像法/像法时期
|
500年
|
多闻坚固
|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
禅成就
|
500年
|
塔寺坚固
|
|||
末法/末法时期
|
500年
|
斗争坚固
|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
净成就
|
9500年
|
###不执着四相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 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 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故非真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 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 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 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 以自己微量所证的境界,而认为这是清净,但是,仍然没有穷尽我相的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
= 如果有人赞叹说:「你的法真好!」我们就心生欢喜的想要济度他。如果有人说:「你的法很糟!」诽谤他所证得的法,心中就生起瞋恨。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 如此则知道这个人是我相坚固执持。
藏识 = 即第八识,微细分别。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 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 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
“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 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
= 这末世众生,把病说成是法。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 虽历劫精勤精进,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 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
无令求悟 = 没有令自己求得证悟。
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 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 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 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 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 若于所求善友,自当依法不依人,倘若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
##普觉菩萨章
###远离修行的禅病《在末世中众生若想要发大心寻求善知识,应当求取具有正确知见的人;所证取的殊妙法门,应当远离作病、止病、任病、灭病等四种禅病。》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寻求具有正知见的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将发大心 = 将要发大乘心。
心不住相 = 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
尘劳 = 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作尘劳。)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 彼善知识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顺行,清净无染,为作模范,令彼众生,依而行之。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执持;拾取,击取[get;pick
up;seize]/夺取[take by force;capture]。)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远离四种禅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作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 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故说名为病。
####任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 当知圆觉性,虽本无修习,不妨幻力修习,岂任意而得有耶?故说名为病。
####止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 今乃虚妄计度,止妄即真,何须别照。彼圆觉性妙性,大用无方,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灭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 今乃虚妄计度,一切永寂,欲求圆觉。不知圆觉之性,无碍圆融,非动非静,不离动静,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故曰: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 在圆觉中,没有求取圆觉得人。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 谓发愿除彼我相、人相,以及憎、爱、诸相。人、我、憎、爱,全系颠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应除作、止、任、灭,四种法病。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 见种种现逆现顺境界,心中当生希有想,纵有逆行,还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
“当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圆觉菩萨章
###如何安居修习圆觉境界《修行者安居修持的方法,立长期、中期、下期三种期限,并开示在道场中修持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渐次修持方法。》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结夏安居/雨安居 = Varṣa,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在结夏安居结束之后,开始供僧衣节<Kathina>。汉传佛教中,因为中国的季节不同,改为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结束时即佛欢喜日。安居期间,每半个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团,作布萨羯摩。先由长老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侣不要违犯戒律,并要求僧侣自我反省,举出不正当的行为。有违反戒律的僧侣,可以在此时向大众忏悔,接受僧团的处份,这称为诵戒,或布萨<Upavasatha>。接着,僧团成员可以举出自己对戒律的疑义与看法。由上座长老判断,并经过僧团成员的一致同意,由大众自行决定戒律应该如何制定与施行,通过的新戒律就由僧团共同遵守。这称为羯摩<Karma>。
三种净观 = 奢摩他中,先悟净圆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三摩中,起幻为行;禅那中,寂灭为行。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安居修持的方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伽蓝 = 僧伽蓝摩<Saṁghārāma>之略,译曰众园。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
缘事 = 缘事相之心,对于缘理而言。/关系吾身之事务。
有缘事故随分思察 = 若有外缘,不能与众同修,祗得随其分量,正念思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
“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安置净居 = 安置清净居处,务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 指如来住世时也。不假设像,惟当正忆念佛之法身,遍一切处。又复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 指如来去世时也。礼佛应须施设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
“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遇善境界 = 此感应也。或睹光明,或见佛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身心轻安 = 此获益也。谓身心轻快和安和,神清气爽,身心既净,道果堪成也。
摄念 = 收摄妄念、完成正观,直契圆觉妙心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踞(jù) = 蹲坐[crouch;squat]。(盘据[occupy]/倚,依靠[rely on]。)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 谓心心作观,行行契真,名为同入,清净实相。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三期 = 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 若彼末世修行,去圣时遥,魔强法弱,邪正难分,求菩萨道,更宜慎重。况既入三期,克期取证,难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千定不可取。
###奢摩他的方便门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 内外平等,寂然不动,身心世界,融为一觉,故云: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 如果超乎所闻的境界,而去执取的话,圆觉就会乱掉。
###三摩钵提的方便门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依种种门 = 依种种法门。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 以此幻观,广发度生之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利生妙行。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禅那的方便门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先取数门 = 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数之。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
分齐 = 指限界、差别。
分齐头数 = 分齐头绪数量,一一分明。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 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
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 连一滴的雨都宛如目睹一般,清楚明白。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 = 三种净观,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
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 = 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流通分
##贤善首菩萨章
###圆觉经的修持功德《本经的经名及宣说、书写、修持的功德。》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世如来守护的圆觉经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 谓万派皆归于海,江、河、淮、汉之水,无不汇归,然亦不让小流。让,犹辞也,谓辞之不容入。
###修持本经的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 凡全偈者,所谓四句: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半偈只二句。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屈服[subdue;yield]。)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
尼蓝婆 = Nilavajra,译曰青金刚。
决定大乘 = 发决定心,求大乘之者。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夕(xī) = 黄昏,傍晚[sunset;dusk]。(夜[evening;night]。)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二十八天王 = 总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大梵天王 = 别指初禅天。
须弥山王 = 此别指帝释,为地居天,居须弥山顶,有善见城。
护国天王等 = 此别指护国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八部鬼众
|
管辖
|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吉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饿鬼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布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迦吒富单那/羯吒布单那 =
Kaṭapūtana,译曰奇臭鬼。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ṣī/yakṣiṇ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ṣ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