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


菩萨品第四
= 佛又于菩萨乘弟子中,遣弥勒、光严、持世、善德前往问疾,他们都有舍利弗等的类似遭遇,辞以不能胜任。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 佛曾对比丘说,你的生、老、灭都在这一念、这一剎那,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正位 = 小乘之涅槃也。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
“‘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 你不要在这里诱骗天人了,你劝他们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实在无心可发,一切众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体本来不生不灭,哪有退掉道心的人?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 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 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情境,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 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 「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六度是道场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四无量心是道场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正观 = 正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 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 像脚走路一样,统统都是道场。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ā,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空无边处解脱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chí) = 拿着[hold](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 [support])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
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憍尸迦/憍支迦 = Kausika,帝釋之姓。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 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是修道人要远离的。
善本 = 善根。

三不坚法
身不坚
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
命不坚
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
财不坚
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 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作供养,可以帮你扫地啊、烧水啊、抹桌子啊。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
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俯仰而与。
俯仰(fǔ yǎng) =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a simple move or actionas bending or lifting the head]/比喻很短的时间[a moment]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
“‘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
“‘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非时 = 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
非时食 = 不应该食的时候食,即过午之食。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
“‘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 请维摩居士行个好,放弃天女。还说,一切东西可以布施给别人的,才叫作菩萨。你怎么占有我这些眷属呢?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zǐ) = 姐姐[elder sister]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道意/道心 = 求无上道之心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向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 真开一个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办的,只拿钱和食物来布施是不够的,真布施是法布施。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 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
曰:何谓也?

###四无量心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六度波罗蜜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 忍辱波罗蜜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 精进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三解脱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六念/六念法/六念处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念法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念僧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念施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念天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六和敬/六和
#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
#/众僧/僧众/和合众/僧伽 = Sagha/Sangha,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源自古印度传统,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组成的团体,在各沙门传统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称为僧伽。佛教也传承了相同传统,将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统称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别指定,僧伽大部份用来泛指佛教僧侣,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众。)
见和敬/见和同解
同空等之见解也。
戒和敬/戒和同修
同戒法也。
身和敬/身和同住
同礼拜等之身业也。
口和敬/口和无诤
同赞咏等之口业也。
意和敬/意和同悦
同信心等之意业也。
利和敬/利和同均
同衣食等之利也。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宴坐(yàn zuò) = 静坐,安坐[sit at ease]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 具相好,正报。净佛土,依报。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 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