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善法经第一》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中阿含经 = Majjhima Nikaya,凡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关于中阿含之名称,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乃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义。中阿含,即为不长不短经典之总集。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中阿含,乃佛陀为利根众生说诸种深义,为学问者所习。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僧伽提和/僧迦禘婆/僧伽提婆 = Sangha-deva,为有部毗昙学大家,东晋时来我国广译有部论典之名僧。意译为众天。北印度罽宾国人,俗姓瞿昙(Gautama),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学通三藏,尤擅长阿毗昙心论,常诵三法度论。隆安二年(398年),由罽宾沙门僧伽罗叉(Sajgharaksa)执胡本,僧伽提婆受托传译《中阿含经》六十卷,这是中阿含的第二译。后期经录称僧伽提婆也重译了《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
 
60
5
18
经名(220)
卷一
(1)初诵
(1)七法品
善法经第一
昼度树经第二
城喻经第三
水喻经第四
木积喻经第五
卷二
善人往来经第六
世间福经第七
七日经第八
七车经第九
漏尽经第十
卷三
(2)业相应品
盐喻经第一
惒破经第二
度经第三
罗云经第四
思经第五
伽蓝经第六
伽弥尼经第七
卷四
师子经第八
尼干经第九
波罗牢经第十
卷五
(3)舍梨子相应品
等心经第一
成就戒经第二
智经第三
师子吼经第四
水喻经第五
卷六
瞿尼师经第六
梵志陀然经第七
教化病经第八
卷七
大拘絺罗经第九
象迹喻经第十
分别圣谛经第十一
卷八
(4)未曾有法品
未曾有法经第一
侍者经第二
薄拘罗经第三
阿修罗经第四
卷九
地动经第五
瞻波经第六
郁伽长者经上第七
郁伽长者经下第八
手长者经上第九
手长者经下第十
卷十
(5)习相应品
何义经第一
不思经第二
念经第三
惭愧经上第四
惭愧经下第五
戒经上第六
戒经下第七
恭敬经上第八
恭敬经下第九
本际经第十
食经上第十一
食经下第十二
尽智经第十三
涅槃经第十四
弥醯经第十五
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
卷十一
(6)王相应品
七宝经第一
三十二相经第二
四洲经第三
牛粪喻经第四
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卷十二
鞞婆陵耆经第六
天使经第七
卷十三
(2)小土城诵
乌鸟喻经第八
说本经第九
卷十四
大天㮈林经第十
大善见王经第十一
卷十五
三十喻经第十二
转轮王经第十三
卷十六
蜱肆经第十四
卷十七
(7)长寿王品
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卷十八
长寿王品天经第二
八念经第三
净不动道经第四
郁伽支罗经第五
娑鸡帝三族姓子经第六
卷十九
梵天请佛经第七
有胜天经第八
迦絺那经第九
卷二十
念身经第十
支离弥梨经第十一
长老上尊睡眠经第十二
卷二十一
无刺经第十三
真人经第十四
说处经第十五
卷二十二
(8)秽品
秽经第一
求法经第二
卷二十三
比丘请经第三
知法经第四
周那问见经第五
青白莲华喻经第六
水净梵志经第七
黑比丘经第八
住法经第九
无经第十
卷二十四
(9)因品
大因经第一
念处经第二
卷二十五
苦阴经上第三
苦阴经下第四
增上心经第五
念经第六
卷二十六
师子吼经第七
优昙婆逻经第八
愿经第九
想经第十
卷二十七
(10)林品
林经上第一
林经下第二
自观心经上第三
自观心经下第四
达梵行经第五
阿奴波经第六
卷二十八
诸法本经第七
优陀罗经第八
蜜丸喻经第九
瞿昙弥经第十
卷二十九
(3)念诵
(11)大品
柔软经第一
龙象经第二
说处经第三
说无常经第四
请请经第五
瞻波经第六
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八难经第八
贫穷经第九
卷三十
行欲经第十
福田经第十一
优婆塞经第十二
怨家经第十三
教昙弥经第十四
降魔经第十五
卷三十一
赖吒惒罗经第十六
卷三十二
优婆离经第十七
卷三十三
释问经第十八
善生经第十九
卷三十四
商人求财经第二十
世间经第二十一
福经第二十二
息止道经第二十三
至边经第二十四
喻经第二十五
卷三十五
(12)梵志品
雨势经第一
伤歌逻经第二
算数目揵连经第三
卷三十六
瞿默目揵连经第四
象迹喻经第五
闻德经第六
何苦经第七
卷三十七
何欲经第八
郁瘦歌逻经第九
阿摄惒经第十
卷三十八
(4)分别诵
鹦鹉经第十一
须闲提经第十二
卷三十九
婆罗婆堂经第十三
须达哆经第十四
梵波罗延经第十五
卷四十
黄芦园经第十六
头那经第十七
阿伽罗诃那经第十八
阿兰那经第十九
卷四十一
梵摩经第二十
卷四十二
(13)根本分别品
分别六界经第一
分别六处经第二
分别观法经第三
卷四十三
温泉林天经第四
释中禅室尊经第五
阿难说经第六
意行经第七
拘楼瘦无诤经第八
卷四十四
鹦鹉经第九
分别大业经第十
卷四十五
(14)心品
心经第一
浮弥经第二
受法经上第三
受法经下第四
卷四十六
行禅经第五
说经第六
卷四十七
猎师经第七
五支物主经第八
瞿昙弥经第九
多界经第十
卷四十八
(15)双品
马邑经上第一
马邑经下第二
牛角娑罗林经上第三
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
求解经第五
卷四十九
(5)后诵
说智经第六
阿夷那经第七
圣道经第八
小空经第九
大空经第十
卷五十
(16)大品
加楼乌陀夷经第一
牟犁破群那经第二
卷五十一
跋陀和利经第三
阿湿具经第四
卷五十二
周那经第五
优婆离经第六
调御地经第七
卷五十三
痴慧地经第八
卷五十四
阿梨吒经第九
嗏帝经第十
卷五十五
(17)晡利多品
持斋经第一
晡利多经第二
卷五十六
罗摩经第三
五下分结经第四
心秽经第五
卷五十七
箭毛经上第六
箭毛经下第七
鞞摩那修经第八
卷五十八
法乐比丘尼经第九
大拘絺罗经第十
卷五十九
(18)例品
一切智经第一
法庄严经第二
鞞诃提经第三
第一得经第四
卷六十
爱生经第五
八城经第六
阿那律陀经上第七
阿那律陀经下第八
见经第九
箭喻经第十
例经第十一
 
卷一_初一日诵_七法品第一
= “一日诵”:Bhanavara,指结集经典时,一日诵出之经典分量。至后世,演变为一日课诵经典之分量。以中阿含而言,计有初“一日诵”(共五品半,包含六十四经)、第二“一日诵”(共四品半,包含五十二经)、第三“一日诵”(共一品半,包含三十五经)、第四“一日诵”(共二品二半品,包含三十五经)、第五“一日诵”(共三品半,包含三十六经)。
 
善法、昼度树,城、水、木积喻,善人往、世福,七日、车、漏尽。
= 此即温拕南颂(Uddana),又作摄颂。据“分别功德论”载:“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即录“善法”等十经为一偈。
 
卷一_初一日诵_七法品第一《善法经第一》
= “善法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之七法,便于贤圣得欢乐处,正趣漏尽。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
= “漏”:烦恼之异名。漏尽,烦恼灭尽之意。
“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 “知节”:巴利本作Mattannu,知量。
= “知人胜如”:Puggala-paroparannu,即知人胜劣。
 
“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
= 以上“正经、歌咏...及说义”等即是所谓十二部经。佛教的根本圣典,若以内容、形式、文体等分类之,则有九种(即九分教)与十二种(即十二部经)之别。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tuō) = 《大日经》译音用字。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与選()同。)
 
十二部经之名目如下,以下十二部经各目,除去第五、六、十二,所余九目即是巴利经典所列之九分教。
正经
Sutta,又作修多罗、素怛缆、契经、贯经,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歌咏
Geyya,又作祇夜、重颂、应颂,将前面的正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记说
Veyyakarama,又作解说、受记、授记,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
偈咃
Gatha,又作伽陀、偈他、偈、孤起颂、不重颂,即偈颂。
因缘
Nidana,又作尼陀那、缘起,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撰录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本起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伊帝目多迦、育多伽,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者。
此说
Udana,又作法句、优陀那、乌陀那、喜颂、感兴偈、自说,为佛陀随意欢喜所说之句。
生处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阇多迦、生传,叙说佛陀过去世之因缘。
广解
Vedalla,音译为毗陀罗,又作广经、方广,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未曾有法
Abbhutadhamma,音译作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说义
Upadesa,音译作优波提舍,又作大教、说义、论义经,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谓不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如是比丘为不知法。
“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谓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善知法也。
 
“云何比丘为知义耶?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为知义也。
= “是彼义”:是那样的义理。
“若有比丘不知义者,谓不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如是比丘为不知义。
“若有比丘善知义者,谓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善知义也。
 
“云何比丘为知时耶?谓比丘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为知时也。
= “下相、高相、舍相”:可解释为“下等事相、高等事相、中等事相”。巴利本作Ayam Kalo UddesassaAyam Kalo ParipucchayaAyam Kalo YogassaAyam Kalo Patisallanaya,此是说示之时,此是质问之时,此是专心努力之时,此是燕坐之时。
“若有比丘不知时者,谓不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如是比丘为不知时。
“若有比丘善知时者,谓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善知时也。
 
“云何比丘为知节耶?谓比丘知节,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为知节也。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若有比丘不知节者,谓不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如是比丘为不知节。
“若有比丘善知节者,谓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善知节也。
 
“云何比丘为知己耶?谓比丘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为知己也。
= “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巴利本无相当于“阿含及所得”之语,而仅作Ettako Mhi Saddhaya Silena Sutena Cagena Pannaya Patibhanena,由信仰、持戒、学问、施与、智慧、辩才(而知自己)惟有此程度。
“若有比丘不知己者,谓不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为不知己。
“若有比丘善知己者,谓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善知己也。
 
“云何比丘为知众耶?谓比丘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为知众也。
= “刹利”:Khattiya,又译刹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中之武士族。
“若有比丘不知众者,谓不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如是比丘为不知众。
“若有比丘善知众者,谓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善知众也。
 
“云何比丘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
“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
“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
“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谓问经人复有二种:有一心听经,有不一心听经;若一心听经者胜,不一心听经者为不如也。
“谓一心听经人复有二种:有闻持法,有闻不持法;若闻持法者胜,闻不持法者为不如也。
“谓闻持法人复有二种:有闻法观义,有闻法不观义;若闻法观义者胜,闻法不观义者为不如也。
“谓闻法观义人复有二种:有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者胜,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者为不如也。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旅行时停留的处所[stopover])
 
“谓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人复有二种: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有不自饶益,亦不饶益他,不饶益多人,不愍伤世间,不为天、不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shāng) = 皮肉破损处;创伤[woundinjurytrauma](哀伤;悲伤[griefbe distressedsad])
“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
“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
= 以上“乳、酪、生酥、熟酥、酥精”,即为“五味”。又“酥精”即是“醍醐味”。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酥精者,于彼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
“如是若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此二人如上所说,如上分别,如上施设,此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是谓比丘知人胜如。”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