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

中阿含经-因品第九《愿经第九》

卷二十六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愿经第九》
= “愿经”:本经叙说一比丘望得佛与慰劳、共语、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佛乃为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应愿之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在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世尊慰劳共我语言”:愿世尊能慰劳我,而共我语言(和我谈话)。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观行 = 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
 
于是,比丘作是念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世尊遥见彼比丘来,因彼比丘故,告诸比丘:“汝等当愿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有亲族,令彼因我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令彼因我身坏命终”:都由于我,而能使他们在身坏命终之后。
 
“比丘,当愿诸施我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令彼此施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比丘,当愿我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zǎo) = 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flea]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比丘,当愿我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若生不乐,心终不著:如果生不乐时,心终不会执著。
 
“比丘,当愿我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为此三恶不善之念,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贪觉/欲觉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恚觉/嗔觉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恼觉/害觉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比丘,当愿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结 = 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戒取结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疑结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淫、怒、痴簿,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比丘,当愿我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生于彼间”:色界。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比丘,当愿我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以慧而观断漏、知漏,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比丘,当愿我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彼比丘受佛此教,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
因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故,若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尊者知法已,至得阿罗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