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师子吼经第七》
= “师子吼经”:本经叙说因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等四法,故有四种沙门果,此外别无沙门、梵志。又教以欲达究竟者,应离欲、恚、痴、爱、受、无慧、憎、诤、二见而得慧。断四受(即四取)者,当先除去无明。无明已尽,明已生者,不复更受(取),不恐怖,断因缘,必般涅槃。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 “拘楼瘦”:Kurusu,又作拘流、拘留。民族名,亦为国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Su(瘦)为文法上复数于格名辞之接尾字。意为:于拘楼国中。
= “剑磨瑟昙”:Kammassadhamma,译为杂色牧牛、调牛、调伏驳牛。为拘楼人之都城。
= “拘楼都邑”:巴利本作Kurunam
Nigamo,拘楼国之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中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
= “第一沙门…第四沙门”:指四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 “异道”:Parappavada,持他论者,指信仰佛教以外之言论者,一般称“外道”。
“汝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比丘,或有异学来问汝等:‘诸贤,汝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汝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汝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 “异学”:Annatitthiya,修习异于佛法之学,以做为渡津者,同于外道、异道。
“比丘,汝等应如是答异学:‘诸贤,我世尊有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均为佛陀十号之一。
“‘云何为四?诸贤,我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恭恪奉事。
= “信尊师”:巴利本作Atthi
Satthari Pasado,是净信于尊师者。
= “信戒德具足”:巴利本作Atthi
Silesu Paripurakarita,是全分行于诸戒者。
= “爱敬同道”:巴利本作Sahadhammika
Kho Pana No Piya Manapa Gahattha C'Eva Pabbajita Ca,然而,同法之在家者与出家者都是我们的敬爱者、可意者。同道:不论出家或在家,而同信、同解、同行者。
= “爱敬同道”:僧。
恪(kè) = 谨慎、恭敬[scrupulously and respectfully]。
“‘诸贤,我世尊有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此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比丘,异学或复作是说:‘诸贤,我等亦信尊师,谓我尊师也;信法,谓我法也;戒德具足,谓我戒也;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谓我同道出家及在家者也;诸贤,沙门瞿昙及我等此二种说,有何胜?有何意?有何差别耶?’
= “谓我同道出家及在家者也”:所谓我们的同道,不管是出家,以及在家,都是。
= “沙门瞿昙”:Samano
Gotamo,外道对佛陀之称呼。
“比丘,汝等应如是问异学:‘诸贤,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耶?’
= “究竟”:Nittha,事理之至极。
= “为众多究竟耶”:或者为有众多的究竟呢?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有一究竟,无众多究竟。’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欲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欲者得究竟是耶?’
= “为有欲者得究竟是耶”:到底是为有欲的人会得究竟呢?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恚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恚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痴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痴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耶?’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耶?为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耶?’
= “无慧”:Aviddasu,愚钝的。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耶?’
= “有憎、有诤”:巴利本作Anuruddha-pativiruddha,认同或敌对。
“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贤,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为异学应如是说:‘诸贤,是为如汝等说有一究竟是,非众多究竟是;
= “是为如汝等说有一究竟是”:这就是如你们所说的有一为究竟为是。
“‘无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
“‘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
“‘无爱、无受者得究竟是,非有爱、有受者得究竟是;
“‘有慧、说慧者得究竟是,非无慧、不说慧者得究竟是;
“‘无憎、无诤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诤者得究竟是。
“‘若有沙门、梵志依无量见,彼一切依倚二见,有见及无见也。
= “依倚二见”:巴利本作Dve'Ma
Bhikkhave Ditthiyo,比丘们!此二见。
= “有见”:Bhavaditthi,即常见,谓执有情之身心皆常住不灭。
= “无见”:Vibhavaditthi,即断见,谓执有情之身心仅限一期而断绝。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若依有见者,彼便著有见,依倚有见,倚住有见,憎诤无见。
= “依倚有见”:巴利本作Bhavaditthim
Upagata,亲近有见。
= “憎诤无见”:巴利本作Vibhavaditthiya
Te Pativiruddha,他们被无见所敌对。
“‘若依无见者,彼便著无见,依倚无见,倚住无见,憎诤有见。
“‘若有沙门、梵志不知因、不知集、不知灭、不知尽、不知味、不知患、不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有欲、有恚、有痴、有爱、有受、无慧、非说慧、有憎、有诤,彼则不离生老病死,亦不能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不得苦边。
= “不知因”:并不知道二见之因。
= “集”:Samudaya。
= “味”:Assada,味着、乐味。
= “患”:Adinava,即过失、灾患。
= “出要”:Nissarana,即出离,谓从流转中解脱而得自在。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懊(ào) = 失悔,认识到错了而烦恼[deeply regret;annoyed]。
“‘若有沙门、梵志于此二见知因、知集、知灭、知尽、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无欲、无恚、无痴、无爱、无受、有慧、说慧、无憎、无诤,彼则得离生老病死,亦能得脱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则得苦边。
“‘或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不施设断戒受、见受、我受。
= 巴利本作:有些沙门、婆罗门自称为一切取遍知论者,他们不表示真正遍知一切取,(只)表示欲取之遍知,不表示见取之遍知,不表示戒禁取之遍知,不表示我语取之遍知。汉译之“欲受、见受、戒受、我受”相当于巴利本之“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所谓四取:(一)欲取(Kamupadana),谓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二)见取(Ditthupadana),执取错误之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等。(三)戒禁取(Silabbatupadana),执着于奉行不合理的禁戒,如外道之牛戒、狗戒等。(四)我语戒(Attavadupadana),执取“我有、我所”之论说,亦即有我、我所之烦恼(取)。
四取 = Cattari upadanani,取,即执持、执取之意。狭义系指执着之烦恼;广义而言,为烦恼之异名。即将三界中之百八烦恼,分为四种类别。
|
|
欲取
|
Kamupadana,即对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之贪执。亦即于欲界烦恼中,除五见外,执取其余之贪、嗔、慢、无明、疑及十缠,再配于四谛修道之五部,则欲取计有三十四事。
|
见取
|
Ditthi-upadana,即执着邪心分别之见为真实。亦即执取五见中之身、边、邪、取等四见,再配于三界之四谛,计有三十事,以三界苦谛之下各有身、边、邪、取等四见,集、灭、道等三谛则各有邪见、见取见等二见。
|
戒禁取
|
Sila-bbata-upadana,即执着非正因、非正道为正因、正道。亦即执取五见中之戒禁取见,于三界之苦、道二谛中皆各有此见,故计有六事。此戒禁为圣道修行之怨敌,使修行者由此而诳惑,如使在家众妄计自饿等法为生天之道;使出家众执着可爱之境,而舍离清净道。或如外道之妄计鸡、狗等戒,故于五见之中,唯独别立此一见。
|
我语取
|
Atta-vadupadana,即缘一切内身所起之我执。亦即执取色界、无色界之贪、慢、无明、疑等四烦恼,再配于色、无色二界中四谛修道之五部,计有三十八事。
|
“‘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三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 “三处”:Tini
Thanani,即指戒受、见受、我受。Thana(处),含有道理之意。
“‘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不施设断见受、我受。
“‘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二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复有沙门、梵志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见受,不施设断我受。
“‘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知一处如真,是故彼虽施设断受,然不施设断一切受。
“‘如是法、律,若信尊师者,彼非正、非第一;
= “法、律”:Dhammavinaya,有“教”之义,通常指佛教,然此处特指外教,下文之“正法、律”方指佛教。
“‘若信法者,亦非正、非第一;
“‘若具足戒德者,亦非正、非第一;
“‘若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者,亦非正、非第一。
“‘若有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施设断受,于现法中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见受、我受。
= “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为佛陀之十号。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佑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此四受何因何习?从何而生?以何为本?此四受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以无明为本。
= “习”:即“集”之义。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彼便从是不复更受欲受、戒受、见受、我受。
明 = Vijja,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据原始佛教经典之三转法轮经载,修八圣道,解四谛理,成就眼、智、明、觉(皆表智慧之语),即得趣入涅槃。
“‘彼不受已,则不恐怖;不恐怖已,便断因缘,必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如是正法、律,若信尊师者,是正、是第一;
“‘若信法者,是正、是第一;
“‘若戒德具足者,是正、是第一;
“‘若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者,是正、是第一。
“‘诸贤,我等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因此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
“‘以是故,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