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第三《象迹喻经第十》

卷七_初一日诵_舍梨子相应品第三《象迹喻经第十》
= “象迹喻经”:本经叙说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一切无量善法,均摄于四聚谛中,以四圣谛为一切法中最为第一,犹如诸兽之迹,象迹为最第一。其中又说苦圣谛有四苦八苦,并广说五盛阴苦之所以,即一切法为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内外二种。一切法即由此内外四大随因缘和合而成就者。如是观之,则能堪耐诸困苦。后复言当住四无量心,离一切有、爱欲,见一切因缘所生法,厌离五盛阴,以至得解脱。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
“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 “五盛阴”:巴利本作PancUpadanakkhandha,五取蕴。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诸贤,云何五盛阴?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诸贤,云何色盛阴?谓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
“诸贤,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
 
“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
“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
= “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巴利本作Yam Ajjhattam Paccatam Kakkhalam Kharigatam Upadinnam,凡是在(身)内,粗、坚固,独自存在的物质性。
“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
= “发、毛粪”:巴利本作“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脏腑(肠间膜)、胃、粪”。清净道论加上“脑”,共二十分,属地界。
“诸贤,是谓内地界。
“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
“诸贤,有时水灾,是时灭外地界。
 
“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
= “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巴利本作Kim PaticcaPhassam Paticca,以何为缘?以触为缘。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 “彼心缘界住”:他的心,缘于界而住,而止。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
= “缘乐更乐”:乐触。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
= “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巴利本作Pare Anitthehi Akantehi Amanapehi Samudacaranti,他人以不好的、不欲望的、不适意的(事)实行。
(chā) = 刺取鱼鳖的工具。/挟取、刺取。/打、交手。
(zhì) = 扔,抛[throw]
“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
“‘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
“‘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不住善相应舍”:巴利本作:诸贤!若彼比丘如此已随念佛,如此已随念法,如此已随念僧,而不住于善相应之舍,彼因此而恐怖、激动(而说):如此已随念佛,如此已随念法,如此已随念僧的我,不住善相应之舍,我实在无利,我实在无益,我实在难于得到,我实在不容易得到。
= “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那位比丘如果依于佛、法、众(),而不能安住于相应之舍的话。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
= “初迎新妇”:初迎娶的新娘。
(zhāng) = 丈夫的父亲[father-in-law]
夫主(fū zhǔ) = 丈夫。旧以丈夫为家主,故称。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
“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 “是谓比丘一切大学:巴利本作Ettavata Pi Kho Avuso Bhikkhuno Bahu Katam Hoti,诸贤!由于仅有如此(作为)比丘则已有多所作为。
 
“诸贤,云何水界?诸贤,谓水界有二:有内水界,有外水界。
“诸贤,云何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此为云何?谓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胆、小便,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
= “脑根”:脑及脑根(脊髓)非是流动之液体,应属“地界”,此处是否指脑脊髓液,无梵本可查对,巴利本亦未提及“脑根”一语。
= “脑小便”:巴利本作: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皮脂)、唾、洟(鼻水)、关节液、小便。
(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fáng) = 脂肪[fat]
“诸贤,是谓内水界。
“诸贤,外水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
“诸贤,有时火灾,是时灭外水界。
 
“诸贤,此外水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
“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
“‘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
“‘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不,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闻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
“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火界?诸贤,谓火界有二:有内火界,有外火界。
“诸贤,云何内火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
“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
= “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巴利本作Yena Ca Santappati Yena Ca Jiriyati Yena Ca Paridayhati Yena Ca Asitapitakhayitasayitam Samma Parinamam Gacchati,由于它(身)被温暖,由于它而衰老,由于它而被烧,由于它所食、所饮、所嚼、所尝正当地消化。
(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增强[strengthen])
“诸贤,是谓内火界。
“诸贤,外火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
“诸贤,有时外火界起,起已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彼已,或至道、至水,无受而灭。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诸贤,外火界灭后,人民求火,或钻木截竹,或以珠燧。
= “珠燧”:火珠木隧(都是古代取火的工具)
(suì) = 古代取火器[flint]
 
“诸贤,此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
“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
“‘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
“‘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
“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
“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风界?诸贤,谓风界有二:有内风界,有外风界。
“诸贤,云何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
“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
= “上风息入风”:上述诸种风,巴利本仅作如下七种:上行风(Uddhamgama Vata),即呕吐,吃逆。下行风(Adhogama Vata),即大、小便、放屁。肠外风(Kucchisaya Vata)、肠内风(Kotthasaya Vata)。支体循环风(Angamanganusarino Vata),即身体屈伸、血液循环等。息入风(Assaso),即吸气。息出风(Passaso),即呼气。
(chè) = 牵引,拉[pull](抽;拔[draw])
(jī) = 升,登[ascend]
“诸贤,是谓内风界。
“诸贤,外风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
“诸贤,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拔屋拔树,崩山,山岩拔已便止,纤毫不动。
(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death of an emperor])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xiān) = 细小[fineminute]
“诸贤,外风界止后,人民求风,或以其扇,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求风。
= “哆逻”:巴利本作Tala,棕榈。
 
“诸贤,此风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
“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
“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
“‘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
“‘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
“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
“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
“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
“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
“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
“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 “如是观阴合会”:像如是的观察阴,而合会(观察五阴之聚合)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之意译。音译钵剌底帝夜参牟播头。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所阐明之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行’之缘,‘行’为‘识’之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续之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之基本原理。盖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个我’及诸法具有实在之自性等论点,均予否定之,而谓万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独立之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
“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 “从因缘生”:巴利本作Paticcasamuppanna,缘已生的,即缘所生法。
 
“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
“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
“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知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