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以人、法为题
别题
通题
八大人觉
 
后汉沙门安世高
后汉 = 又称「东汉」。25年-220年,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
沙门 = Śrama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安世高 = 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来自西域安息国,故称“安”。原为安息国之太子,后出家为佛教僧人。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至心(zhì xīn) = 极为诚恳的心意。
 
#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心是恶源 = 是说第六意识心好像水之本源,也是说第六识是万恶之源。
形为罪薮 = 「形」是身形,心住在里面,身形是外壳。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a shallow lake overgrown with wild plants](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四大 =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地大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水大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火大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风大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五阴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无为」就是无作无为的意思。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尘与六根来说,既然不贪著六尘,六根自然脱离六尘,远离六尘,所以自然有「无为」之乐,没有苦恼。
(pí) = 疲乏;困倦[tired](厌倦[be bored with])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zhuì) = 落下,掉下[falldrop]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 「阴」,就是五阴。「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於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
 
四魔
/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第六意识)
 
#多开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
= 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於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 「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盘寂静乐。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後,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盘的大乐。
 
#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 (pín) = “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缺少财物,贫困[poorpoverty]。与“富”相对。(引申为缺少,不足[be deficient inbe poor inbe scanty of])
(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 「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平常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对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袈裟<Kaāya>
#译曰不正,坏,浊,染等。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
安陀会
<Antarvasa>
中著衣
五条制成
平常起卧时著的
作务衣
郁多罗僧
<Uttarāsaga>
上衣
七条制成
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
入众衣
僧伽梨/僧伽黎
<Saghāti>
众聚时衣
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
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
作法衣
 
#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 「精」,纯一不杂叫精;「进」,勤而不退叫进。「法身」就是一切功德圆满,离一切障碍,而积聚恒河沙数的殊胜功德法。法身也是理体的一种代名词。「涅盘」是寂静安稳自在的意思。
「乘法身船」 = 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形相、音声可得。为什麽称为船呢?这是说菩萨自利利他,普度无量众生,万行具足,福慧无缺,证得法身理体,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萨所成就的「法身德」。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