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星期六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 道、就是路道。佛学上讲,人们的一生,由于行为上有善有恶,善恶两面,又各有上中下三等的轻重差别。假如一个人,一生行为是善的他寿命终了以后,就乘上中下三品善的业力,而转生到天道、阿修罗道、人里头去;如果他一生行为是恶的,他就乘上中下三品恶业的力量,而转生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里去。这六条道路,就叫做六道。众生所造的业,不出善恶,所走的道路,也不出这六条。
 
《佛说十善业道经》以人、法为题
别题
通题
十善业道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于阗(yú tián) = 国名。位于今新疆和阗县一带,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三藏 = Tripi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沙门 = Śrama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实叉难陀 = Śikānanda652 - 710,中国唐代出身西域的译经僧。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不杀生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
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不嗔恚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正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证信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八大龙王
难陀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竭罗/
娑伽罗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和修吉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缘起分
##心为业体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业果正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mǐ) = 无;没有[nonot]
 
##妄心体相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而心无色 = ‘色’,是颜色的色,在这里当质碍讲,就是说:主使我们作善作恶的那颗心,是没有颜色和质碍的。
不可见取 = ‘见’,是拿眼睛看;‘取’,是拿手去捉摩执取。
但是虚妄 = ‘但’,表示没有其他的实法,只是虚妄不实的东西。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 诸法集起的‘诸法’,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天地间一切事物,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即使天空里的风云雷雨,都是物质的一类。这许多物质的事物都是集合地、水、火、风许多条件,而以妄心的精神为其主因而生起的,所以叫‘集起’。一切众生的本身,血肉筋骨,发毛爪齿,也都是物质。眼能见、耳能听、以及知喜怒哀乐的知,这都是属于精神的,也就是妄心。因为事物,和众生的身体,都是由于物质和精神,两相集合的结晶体,所以说‘诸法集起’。
诸法 = 与万法同。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诸法如幻、应修善因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 ‘自性’、是诸法的自体性,也就是实在的个体。‘幻’者、幻化,如空中的云,偶尔幻成像大山、大树,或像马、像牛,那就叫做‘幻’。
蕴处界 =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曰阴入界,普通名之为三科。分类诸法万有之名也。
 
##佛身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ornaments on the head](明显;显示得很清楚[obviousapparentnoticableself-evident]/显露;公开[appearbecome manifest itself])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xuàn) = 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
 
##菩萨作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天龙八部作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水族粗鄙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正见修善培福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断见 =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
常见 =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宗要分
##应修善法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 [observesee clearly])
 
##善为胜因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标列十善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邪行 = 是不正当的行为。如果参照其他地方所讲的十善,以及下文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中的第四、妻莫能侵的话看来,应该是不邪淫。合法的配偶,叫做正淫。合法的配偶而外,拈花惹草,或不是时候,不是处所,或有违常道的淫行,总叫做邪淫。
 
##十善的利益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 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你将来成佛而后,可以获得要长即长,要短即短的寿命。随心自在,就是不受业果的支配,而能随心所欲。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
“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 财是财产,命是生命,色力是身体健康。因为偷盗的行为,是损害人家的财产,威胁人家的生命。因财产遭受到损害,生命受到威胁,当然精神上感到痛苦而有损身体的健康。若不犯偷盗,就可以能获得财命、色力、的安乐。并且还能获得辩才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
“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
=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调、是调和,或者协调。顺、就是随顺。
“二、永离喧掉。
= 人声嘈杂,说话的人多,叫做喧。意识里,胡思乱想叫做掉。喧、是外面的不静;掉、是内心的不安。一个不邪行的人,心理上永远光明磊(音垒ㄌㄟˇ)落,到什么地方,他都是身心寂静,动止安详。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 丈夫,是男人的代名词。隐密藏相,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如马的生殖器官一样,隐伏而不外露。隐、密、藏、都是不露的意思。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
“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 乐是快乐。意乐、是心理上的快乐。胜意乐,是心理上特殊的快乐。三业者,身、口、意三种,各各皆有其作用,作用就是业。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 尊重就是审慎。奉行就是接受。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
“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 身体康健谓之‘不坏身’。‘无能害故’者,因为这人过去没有破坏过他人,所以生生世世,也没有人来破坏他。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 家庭间一团和气,没有争吵的怪象,叫做‘不坏眷属’。现在社会上的离婚,或者脱离父母子女的关系,那就叫做坏眷属。‘无能破故’者?因为过去没有用两舌挑拨人家的是非,使别人的家庭不和,所以这人生生世世不会招致到有破坏他眷属不和的恶果。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 信仰三宝,坚定不退,为‘不坏信’。‘顺本业故’者?本业、就是本来所修行的事业。这一位不两舌的人,本来深信三宝,坚定不移。所以生生世世,对于三宝不会退堕,因为顺乎他本来所修的事业。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 由于不以两舌破坏他人的修行,所以生生世世,获得合法的修行。这不坏法行的获得,由于自己的道心坚固,于所修才能持久不坏。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 度者分寸,乖者违背。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 这一位不恶口的人,将来成佛时,也和诸佛如来一样,获得三十二相中的梵音声相。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 决定者,保证的意思,保证不作绮语的人,有此收获,一点不会含糊。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 授记者、诸佛授与菩萨、声闻成佛的记别。唐捐者、徒劳无用。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 自在者、随心所欲。五种自在,就是有五件事,随心所欲。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 三业:就是身、口、意。身是身体,口能言语,意能出主张。诸根是眼耳等六根,具足、是不缺少。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 财、是金银珠宝。物、是值钱的事物。自在者,随意享用。一切怨贼的怨,是与我有怨的人。怨贼的贼,是盗贼。夺、是抢夺。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 获者得也,过者超过,本所求,是本来所希求的数量。百倍、显其数量之多;殊胜、言其质量之好。过去世,谓之昔时,悭、是贪欲。嫉、是忌妒。
“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 将来成佛时,在三界中特别尊贵,因为三界中有缘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恭敬佛的。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 喜、悦、是心理上的愉快;嗔、恚,是心理上的病态。喜、悦、和嗔、恚,是敌体相反的。既已远离了嗔、恚,当然应该获得八种喜、悦。
“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
= 损、就是破坏。恼、就是使人心理上苦闷、难受。
“二、无嗔恚心。
“三、无诤讼心。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四、柔和质直心。
= 柔者温柔。和者和平。质者质朴。直者正直。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 将来成佛以后,更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无障碍者,佛心犹如虚空,无所不容,所谓心包太虚,是周沙界。佛心既无所不包,则人我一体,或者人我两忘,也是不期然而然的事。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 若离愚痴,即能获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 意字,在这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心。善是妙好,乐是快乐。善意乐者,就是内心上的一种安隐和愉快。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yǔn) = 死亡[dieperish]
“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
= 惟、是专一,皈投依靠于佛陀。余天者,佛陀以外的天,神、鬼魅等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 远离愚痴的人,以直心行正见,事事不违背良心,前途的吉凶祸福,置之度外,心理上光明磊落,坦然而平安。因此、永离吉凶的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 转转者、每次转生的意思。增者增加,胜者优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 执著这我们眼前所有的血肉之身为实有,叫做身见。
“九、住无碍见。
=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障碍,多由身见而起,既然没有身见,就能安住无碍之见,无碍之见,则物我一体,何怨何亲。
“十、不堕诸难。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 将来成了佛的话,就可以获得诸佛所同证的一切佛法,以及诸佛所同有的自在神通。
 
##十善融六度
= 上面所讲的十善,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可以不失人身,也可以为生天的条件。再以十善为基础,进一步修学六度,现在就是菩萨,将来可以成佛。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 他便能获得甚多的财宝,而且不会遭遇到他人的侵夺。更进一步,对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藏,他都能通达。
(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 梵行、清净的行为是为梵行;非梵行,就是秽恶的行为。贞、是女人们的贞操。顺、是指妻子能服从丈夫。欲心,是淫欲的念头。
(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honestuprightright]/贞操,节操。旧称女子“贞节”[chastepure and undefiled])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 毁谤者,以无根之语,毁坏他人的名誉。摄持者,摄受执持。佛所说的话,皆能使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是为正法。愿是愿求,有所求而期在必得,名为誓愿。欲有所求,必有所兴作,有所作而保证能够成功,是为所求必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 志乐是志趣与好乐。乖者、两方的志趣不同。诤者、因志趣的不同,遇事就得诤辩,因而发生感情上的破裂。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 众会、是大众集会的场所。归依者、归投依靠。信受者、信仰接受。违拒者,违背抗拒。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 无义语,十不善业中名为绮语。无义语者,没有义味的说话。没有义味的话,不如不说。一般人谓之闲谈,佛教则谓之舂壳子。闲谈、舂壳子,白费大好的时间,去谈人家的是非常短,终究得不著结果,何苦来呢!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 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既不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虽然获得财宝,而能惠施众生。因此、他更获得对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了解,而且最极坚固而不可动摇。由于信仰的真切,了解力的彻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 行菩萨道的菩萨,倘能远离忿怒心而修行布施的话,他将来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并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心智。至于所得到的五蕴报质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体的长短、肥瘦、都很调匀,佛学上的习惯用语,就叫做庄严妙好。因为外表的庄严妙好,所以人家见了他,都非常地爱他而且敬他。
心智 = 心为体,智为用,体用并举而曰心智。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 施庄严者,就是以布施为因,用以庄严佛果。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 龙王!我不必太详细的和你说了,我举其大要来告诉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萨,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净,以为自己的庄严,他将会获得一切佛法的义利,并且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 圆音、音是指语言音声,没有一种言音不具足,是为圆音。维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相好,就是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还是就化身佛说的。至于报身佛,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 能击破了魔王与怨家的扰害,而深入诸佛的法藏。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 定庄严的定,就是‘摄心不动’,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观。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慧、由于静定而后,对于事理发生的一种抉择力。惭、是自惭。愧、是愧他。轻安,是由静定功夫得力而后,身心上所得到一种自在。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 见、是属于眼根,分别属于眼识。眼根、眼识、虽然能见,能分别宇宙间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见。
 
##十善融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十善融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 修十善的菩萨,如果以四摄为庄严,那末!就应当在常久的时期中,不休息、不懈怠、以勤劬劳苦的精神来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十善融三十七道品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 修十善的菩萨,应以念处为庄严。因此、经常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也就是将心安放在这四个地方,才能断除贪、嗔、痴、爱而不放逸。
 
四念处
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身念住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受念住
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心念住
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法念住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精进根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念根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定根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慧根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七觉支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念觉支
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择法觉支
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精进觉支
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猗(轻安)觉支
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喜觉支
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定觉支
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舍觉支
即舍离一切分别,以佛法观点平等待物,心无偏颇。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十善融止观法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dí) = [washclense](清除[clear away])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十善融方便法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 方便、为十种波罗密门当中的一种。方者、方法,便者、便宜,有善巧的方法,使自己与他人,在修行脱苦的希望上,能迅速的成就,是为方便。
= 是指有为诸法。有为者有造作营为,是名有为。从众缘而生,有生、住、异、灭的四相,这是有为的定义。
无为 = 不假众缘,法尔如是,不为生、住、异、灭四相之所迁,是名无为。
 
##十善的功能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 指佛四无畏。
1
一切智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2
漏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3
说障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4
说尽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huì) = 小篆字从三“屮”草木初生。草的总称[various kinds of grass](泛指草木[plants])
“此十善道,亦复如是。
“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