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华经
= 梵Karuṇāpuṇḍarīka-sūtram,总共有十卷,是大乘佛教经典,由北凉昙无谶汉译。此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原因与因缘。
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北凉 = 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
谶(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昙无谶 = 385-433,梵Dharma-raksa。北凉译经僧。又作昙无忏、昙牟谶、昙无罗谶、昙摩谶、昙谟忏、昙罗无谶。意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出身。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之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年二十,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师又善咒术,为王所重,时人称为‘大咒师’。
悲华经卷第一《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一切自在,心得解脱,慧得解脱,譬如善调摩诃那伽,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心得自在,于一切心得度彼岸,唯除阿难。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摩诃那伽 = Mahanaga,译曰大无罪,大龙象。阿罗汉及佛世尊之德号。
菩萨摩诃萨四百四十万人,弥勒菩萨最为上首,皆得陀罗尼、忍辱、禅定,深解诸法空、无定想,如是大士皆不退转。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是时,复有大梵天王与无量百千诸梵天子俱,
他化自在天王与其眷属四百万人俱,
化乐天王亦与眷属三百五十万人俱,
兜率天王亦与眷属三百万人俱,
夜摩天王亦与眷属三百五十万人俱,
忉利天王释提桓因亦与眷属四百万人俱,
毗沙门天王亦与鬼神眷属十万俱,
毗楼勒天王亦与拘办茶眷属一千俱,
毗楼勒叉天王亦与诸龙眷属一千俱,
提头赖吒天王与干闼婆眷属一千俱,
难陀龙王、婆难陀龙王亦各与一千眷属俱。
如是等众,皆已发心趣于大乘,已行六波罗蜜。
尔时,世尊眷属围绕,为诸大众说微妙法,除四颠倒,生善法明,得智慧光,了四圣谛,欲令来世诸菩萨等得入三昧;入三昧已,过于声闻、辟支佛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尔时,弥勒菩萨、无痴见菩萨、水天菩萨、师子意菩萨、日光菩萨,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向东南方,一心欢喜恭敬瞻仰,而作是言:
“南无莲华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南无莲华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希有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久,而能示现种种无量神足变化,令无量无边百千亿那由他众生得种善根,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宝日光明,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弥勒菩萨、无痴见菩萨、水天菩萨、师子意菩萨、日光菩萨,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十千人等,以何缘故,舍于听法而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向东南方,一心欢喜而作是言‘南无莲华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南无莲华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希有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久,而能示现种种无量神足变化,令无量无边百千亿那由他众生得种善根’?
“世尊,是莲华尊佛去此远近?彼佛成道已来几时?国土何名?以何庄严?莲华尊佛何故示现种种变化,于十方世界所有诸佛示现种种无量变化,或有菩萨而得瞻见,我独不睹?”
尔时,佛告宝日光明菩萨:“善男子,善哉!善哉!汝所问者,即是珍宝,即是贤善,即是善辩,即是善问。
“汝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妙义,欲得教化无量万亿那由他众生令种善根,欲得显现莲华尊界种种庄严。
“善男子,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善受摄持。”
宝日光明菩萨一心欢喜,受教而听。
尔时,世尊告宝日光明:“善男子,东南方去此一亿百千佛土,有佛世界名曰莲华,以种种庄严而校饰之,散诸名华香气遍熏,宝树庄严种种宝山、绀琉璃地,无量菩萨充满其国,善法妙音周遍而闻。
“其地柔软譬如天衣,行时足下蹈入四寸,举足还复,自然而生种种莲华。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其七宝树高七由旬,其枝自然悬天袈裟。
“其佛世界常闻诸天妓乐音声。
“彼诸众鸟声中,常出根、力、觉意妙法之音。
根力觉道/根力觉分 = 指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及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树枝叶相掁作声,过诸天人五乐之音。
掁(chéng) = 触碰。
“一一树根所出香泪过诸天香,香气遍满过千由旬。
“其树中间悬天璎珞。
“有七宝楼观高五百由旬,纵广正等一百由旬,周匝栏楯七宝所成。
“其楼四边有大池水,长八十由旬,广五十由旬。
“其池四方有妙阶道,纯以七宝。
“其池水中有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一一莲华纵广正等满一由旬。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于夜初分,有诸菩萨于华台中生,结跏趺坐,受于解脱喜悦之乐。
“过夜分已,四方有风,柔软香洁触菩萨身,其风能令合华开敷吹散布地。
“是时菩萨从三昧起,复受解脱喜悦之乐,下莲华台,升于高楼,于七宝座处结跏趺坐,听受妙法。
“其园观外周匝四边,有阎浮檀紫磨金山,高二十由旬,纵广正等满三由旬。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山有无量百千珍宝,绀琉璃珠、大绀琉璃珠、火珠之明间错其间。
“尔时,莲华尊佛以大光明并诸宝明,和合显照其佛世界。
“其土光明微妙第一,更无日月,亦无昼夜,以华合鸟悽而知时节。
悽(qī) = 悲伤;悲痛[sad]。
“其宝山上有绀琉璃妙好之台,高六十由旬,纵广二十由旬。
“其台四边周匝栏楯七宝所成。
“其台中央有七宝床,其床各有一生菩萨坐听受法。
“善男子,其佛世界有菩提树,名因陀罗,高三千由旬,树茎纵广五百由旬,枝叶纵广一千由旬。
“下有莲华,琉璃为茎,高五百由旬。
“一一诸华各有一亿百千金叶,高五由旬,码碯为茸,七宝为须,高十由旬,纵广正等满七由旬。
茸(róng) = 草初生时又细又柔软[fine and soft]。(鹿茸的简称[young pilose antler]。)
“尔时,莲华尊佛坐此华上,即于昨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菩提华座周匝复有种种莲华,有诸菩萨各坐其上,见莲华尊佛种种变化。”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说是事已,宝日光明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莲华尊佛以何相貌作诸变化?唯愿说之。”
佛告宝日光明:“善男子,莲华尊佛于昨夜后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佛过夜分已示现种种神足变化,其身变现乃至梵天,顶肉髻相放六十亿那由他百千光明,照于上方微尘数等诸佛世界。
“尔时,上方菩萨不观下方眼所缘色,所谓大小铁围及诸小山,但观佛光所及世界。
“于诸世界有诸菩萨得受记莂,若得陀罗尼忍辱三昧,或得上位一生补处。
莂(bié) = 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古人把写在竹简帛上的契约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用作凭证。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是菩萨等所有光明,以佛光故悉不复现。
“如是等众,叉手向于莲华尊佛,瞻仰尊颜。
“尔时,唯见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种好次第庄严,见莲华尊佛及其世界种种庄严,如是见已,心得欢喜。
“尔时,如微尘数等诸佛世界中诸菩萨摩诃萨,见莲华尊佛光明变化及其世界已,各舍本土,以自神足,悉共发来诣彼佛所,礼拜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善男子,尔时彼佛见诸菩萨,出其舌相,悉皆遍覆诸四天下行住坐等一切众生。
“或有菩萨入于禅定,从禅定起,在大众中礼拜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莲华尊佛。
“善男子,彼佛尔时示现如是广长舌相,作变化已,即还摄之。
“善男子,莲华尊佛复放身毛孔光,一一毛孔出六十亿那由他百千光明。
“其光微妙普遍十方,一一方面各各过于微尘数等诸佛世界。
“彼世界中在在处处,所有菩萨得受记已,得陀罗尼三昧忍辱,或得上位一生补处;见是光已,各各自舍其佛世界,乘神通力,皆共发来至彼佛所,礼拜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善男子,尔时彼佛作此变化,即复还摄,为诸菩萨及诸大众,讲说正法转不退轮,欲令无量无边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快乐,怜愍世间为人天故,欲令具足无上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