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 = 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指仁王经中所载印度十六大国之国王。/又称二王尊、二天王。即分守寺门左右之金刚力士。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以人法立题
别题
通题
佛说仁王
般若波罗蜜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yáo) = 姓。
姚秦/后秦 = 384-417年。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三藏圣师/三藏比丘/三藏/三藏法师 = Tipitaka-acariya,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什 = Kumarajiva334-413/350-40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序分

序品第一
= 说明仁王般若法会发起的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三空观门、四谛、十二缘,无量功德皆成就。
= 有学八智:指第三果,阿那含人。此修道位中,但有八智,无有尽智,及无生智,此二在无学得故。
= 有学六智:指初二果人。须陀洹,斯陀含,但有四谛,及法比二智,更除他心智及等智。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有为功德 = 指世间一切因缘所生之功德善法。对此而言,涅槃第一义谛则称无为功德。
六智 = 指四谛智、法智、比智。四谛智即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乃了知三界苦、集、灭、道四谛之智。法智乃观欲界四谛之智。比智又称类智,乃观色界、无色界四谛之智。此六智俱属无漏智。若法智、比智遍历四谛,则总为十六智,即见道之十六心。
三根 = 又作三辈。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全称三不善根。即贪、嗔、痴等三烦恼。/全称三无漏根。即二十二根中之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
法假 = 谓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体,仅有假名,故称法假。
名假 = 名,为事物之名称,能诠显义;假,为虚而不实之意。于诸法和合上施设种种名称,称为名假。此乃因‘名’非为诸法之本体,而系为诠表诸法之一种方便施设,故一切‘名’,皆称为名假。若于名假之中,取能成之义,即为法假;取所成之义,即为受假。三假之一。

十智 = Dasa jnanani,就有漏智及无漏智之性分为十种。
世俗智
Samvrti-jnana,多取世俗境之智,即有漏慧之总称。亦名等智。
法智
Dharma-jna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类智
Anvaya-jnana,观察色界、无色界诸行之四谛,而断其烦恼之无漏智慧。因观察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故以观察上二界四谛之智为类智,意谓二者同类。
苦智
Duhkha-jnana,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缘苦谛而作‘苦、空、无常、无我’之四行相,其惑断除时所得之无漏智。
习智/集智
Samudaya-jnana,指观悟集谛所得之无漏智。
灭智
Nirodha-jnana,谓了知灭谛之智,即断灭见思烦恼所得之无漏智。
道智
Magga-nana,缘道谛之智。。
他心智
Para-citta-j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
尽智
Khaya-nana,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
无生智
Anuppada-nana,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

十六心行/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 = Solasa-kara,行相,相状之意。观四谛时,各有四种差别,于其时所产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种。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者,名实俱四;缘余三谛者,名四实一。说十六行相之目的,为治常、乐、我所、我见等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等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等见,故修因、集、生、缘等行相;为治解脱是无之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之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之乐为妙之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数退堕而非永恒之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之见,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非常
Anicca,待缘而成故。
苦谛四相
Dukkha,逼迫性故。
Sunna,违我所见故。
非我
Anatta,违我见故。
Hetu,其理如种子。
集谛四相
Samudaya,同于显现之理。
Pabhava,能令续起。
Paccaya,能令成办;譬如泥团、轮、绳与水等众缘,和合而成一瓶。
Nirodha,诸蕴尽故。
灭谛四相
Santa,三火息故。
Panita,众患无故。
Nissarana,脱众灾故。
Magga,通行义故。
道谛四相
Nyaya(),契正理故。
Patipada,正趣向故。
Nairyanika(),能永超故。

三假观 = 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序品所揭举之三种假观之名,天台宗乃进一步诠释之。此三者自实无体,依他方有,故称为假。又一虚一实,相形而不得称,三者皆虚,凡夫谓为实,智者以为虚,实即虚,故称虚实,此为通教之意。若依别教之意,则三假之中,各有三观,法即虚,是空观;假即实,是假观;观之一字,是为中观。空假是方便道,故不立观之名,入于中道,故独称为观。受假及名假依此可解。若依圆教之意,三法即空即假即中,双照双亡。
法假虚实观
为色阴之法。
受假虚实观
为受、想、行、识之四阴。
名假虚实观
为法、受二种。

三空观门/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
= 非断非常:叹德也。观三世因果相续,故非断;因缘毕竟无性,故非常。
大仙 = Mahe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四眼 = 眼,即照烛之意。四眼,指菩萨所修得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再加佛眼则称五眼,此五眼力能照了诸法之事理。
金刚三昧/金刚灭定/金刚心/顶三昧/金刚喻定 = Vajira-upama-samadhi,指如金刚一般坚利之定。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故以能破碎诸物之金刚比喻之。此乃三乘学人之末后心,亦即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于修行即将完成之阶段,欲断除最后烦恼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之烦恼而各得其极果,于声闻之最高悟境可达阿罗汉果,于菩萨则得佛果。

五神通/五通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
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证通
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
天眼智通/天眼通/天眼智证通
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
天耳智通/天耳通/天耳智证通
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
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他心智证通
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
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宿住随念智证通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so patisambhida,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mma-patisambhida,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ttha-patisambhida,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tti-patisambhida,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atibhana-patisambhida,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三十生 = 十地有入住出三者,出生功德故云三十生。

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 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四即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也。三即除暖位,二除暖顶,一除前三,合成十忍。约三界九地,成九十忍也。
二十二品 =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二十二种均在见道之前,总称二十二品。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念住为最初;由此势力增长精进,为成四事正策其心,故说正勤为第二;因精进故无忧悔之心,即能堪忍修治胜定,故以如意足为第三;以胜定为依,信、进、念等为出世法之增上缘,故五根为第四;根之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之现行,牵生圣法,故五力为第五。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 kasi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七贤 = 小乘俱舍宗所立。为‘七圣’之对称。谓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以未生无漏智,不能名圣;而以入正性离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称七方便、七加行。/大乘所谓之七贤,即()初发心人,()有相行人,()无相行人,()方便行人,()习种性人,()性种性人,()道种性人。此七贤皆于地前调心顺道,故称为七贤。
五停心位
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分别、数息等五观,顺次对治贪、嗔、痴三毒及着我、散乱等五障。
外凡
别相念住位
于身、受、心、法等四项所缘,观其自性与共相,以治净、乐、常、我四颠倒。
总相念住位
总观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
暖法位
具观三界四谛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间最胜之善根之位。
内凡
顶法位
忍法位
世第一法位

八除入/八除处/八胜处 = Attha abhibhvayatanani(),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此八者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三禅天乐多心钝。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欲贪。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更同样制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三慧 = Tayo Panna,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
闻慧
Suta-maya panna,即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此为声闻所成就。
思慧
Cinta-maya panna,即由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生之无漏圣慧,为缘觉所成就。
修慧
Bhavana-maya-panna,乃依修习而生之无漏圣慧,为菩萨所成就。

十六谛 = 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又作十六句义(梵sodasa padarthah。正理学派以考察十六谛乃到达解脱之要件。而龙树则于其广破经、广破论、回诤论中批判十六谛,并一一破之。
Pamana,乃获得真智之方法,有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四种。
所量
Prameya(),乃指知识之对象,有:我、身、根、境、觉、意、作业、烦恼、彼有、果、苦、解脱十二种。
Samsaya,指对所见事物之特性未明确之知,此乃推理论证之基因。
Prayojana(),指解疑之作用。
Drstanta(),指凡人、学者皆认可的推理论证之标准根据。
悉檀
Siddhanta(),即宗义,乃立者之主张。
支分
Svayava(),乃论证之形式,即指五支作法。
思择
Takka,指为了知事物真相,根据其原因,而行深思推理。
Ninnaya,指义理之决定。
论义
Vada
纷义
Jappa,指为坚守自说,用难难等不正之法。
坏义
Vitanda,指自无立论,而以不正之法难他人之立论。
似因
Hetv-abhasa(),指似是而非之因,即不正之因,有不定、相违、问题相似、所立相似、过时五种。
难难
Chala(),乃指故意将敌者之语曲解,而非难之。
诤论
Jati,敌者颠倒同法、异法,以非难立者之正确论证,此与古因明之十四过类相当。
堕负
Nigraha-sthana(),指立者因误解、不解而致败北。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 五喜乐天:即谓觉、观、喜、乐、一心,五支禅境。有谓别指五净居天,受喜乐故。
= 味:味著。以一字为句。即是味著禅定也。
九梵 = 指第四禅之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
三净 = 谓色界第三禅天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也。
三光 = 指日、月、星三者。/又指色界第二禅之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梵 = 色界四禅天中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称为三梵。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

十八天/十八生处 = 谓修四禅定所生之色界十八天处。
梵众天
梵者,净之意。谓此天无染欲,乃初禅天主之民众。
初禅三天
梵辅天
谓此天为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
大梵天
谓此天为初禅天之主,梵名尸弃,主领三千大千世界。
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最少。
二禅三天
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有限量。
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
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之乐受清净。
三禅三天
无量净天
谓此天之净胜少净天,不可量测。
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其净周遍。
无云天
前举诸天之所居依云而住,此天则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称为无云天。
四禅九天
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于其中。
广果天
谓此天之果报广大,无有胜之者。
无想天
谓此天从生至死一期果报,心想不行。
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之苦与色界之乐,而无烦恼。
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而无热恼。
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而无尘垢。
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
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

复有亿亿六欲诸大天,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
十六大国 = 即佛世时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国。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所列,十六大国即:()鸯伽(Anga),()摩竭陀(Magadha),()迦尸(Kasi),()居萨罗(Kosala/Kosala),()拔只(Vrji),()末罗(Malla),()支提(Cedi),()拔沙(Vatsa),()居楼(Kuru),()般阇罗(Pancala),(十一)阿湿波(Asvaka),(十二)阿般提(Avanti),(十三)婆蹉(Matsya),(十四)苏罗娑(Surasena),(十五)乾陀罗(Gandhara),(十六)剑洴沙(Kambboja)。鸯伽位于摩竭陀之东,佛世时隶属于摩竭陀,其首都为赡波(Campa)。摩竭陀为当时中印之强国,首都为王舍城(Rajagrha)。
国主/人王/国王 = 指统治一国之王。就因果而言,以前世受持十善戒,故今生能统领国土,为人中王。又因得诸天之保护,故又称天子。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五道六道 = 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
十方佛刹/十方佛土/十方佛国/十方妙土/十方净土 = 即十方诸佛之净土。
高座 = 仿自释尊成道时所坐之金刚宝座,而于说法、讲经、说戒、修法时,设置一个较通常席位为高之床座。其形状依律之规定,大小各异。大多为一、二公尺平方,三十至五十公分高。我国讲经法师,依古式,必登高座讲经或说法,称开大座。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各各座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
应化佛/变化佛/化佛 = Nimmana-buddha,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
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级莲华座。
= 他方大众,结前第十一他方众。及化众,结第十二变化众。三界中众,结前十种此土众。
大众 = Maha-samgha/maha-sabha,意译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又对上座长老而言,年少下腊者特称大众。
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
= 大众佥然而坐:佥者皆也,同也,即同坐一处,同聆妙法也。
(qiān) = 皆,咸[all](众人;大家[the whole])

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
= 方坐十地:即正住十地也。非菩萨所历十地,乃如来所住十地。
= 思缘:乃思察众生机缘。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大涅槃/大灭度/大寂定 = 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1
如去/如来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2
应真//应供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3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4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5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6
知世间/世间解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7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9
天人教师/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10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11
世尊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
= 千宝莲华:即千叶宝莲华。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天寿
空无边处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20000大劫
识无边处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40000大劫
无所有处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60000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80000大劫

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
= 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即形容大相。
= 如云而下:是譬喻其多。
华香/香华 = 即香(Gandha)与花(Puppha)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
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级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jí) = 丝的次第[degree](石阶[step]/一系列层中的一层[stage])

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大觉尊/大觉世尊 = 大觉与世尊之合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大觉;为世中之尊,故称世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凡十卷,计二十九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经、新小品经。
金刚般若经/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光赞摩诃般若经/光赞经/光赞般若经/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相对于小品般若经之初译本道行般若经,本经乃大品般若经之初译本。关于本经之经名,乃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莲华,莲华上复出现诸佛,称扬赞叹此般若,故称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 = Atthadasa-avenika-buddha-dham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
= 次问须菩提(译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译鹙子),智慧第一。举二上首,等余五千人。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o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avatth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四不坏净 = 谓信三宝及戒而不坏也。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维摩 = Vimala-ki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师子吼 = Si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
= 有缘斯现:有缘之处,斯现乐音之声,令闻云集,入此大会。
有缘 = 即有因缘关系之意。一般指于佛道有缘者。亦即指有闻法得解脱机缘之众生。
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才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
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寤如来。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
众生根 = 众生之根性也。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
地及虚空,大众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