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第二


#正宗分

观空品第二
= 本品主旨在彰显如来的果德,使众生对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又本品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广显般若空理。如经中说:“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一切诸法皆空。”佛陀说诸法皆空,原是为了破除一切有执,但是又恐众生执着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因此又说:“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说明诸法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能显现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如果能从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上,照见诸法毕竟空寂,说空不落断灭,谈有不执实常,“不观色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无二无别,犹如虚空”,则能体见如来。
观空 = 观照诸法之空相也。

尔时,佛告大众:“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
“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时,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缘故。”

一大事因缘 =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
如来具足一切智,能如实了知诸法深义;如来欲以其知见开启众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诸法深义,故出现于世。
二乘与佛之法身平等,无有差别;如来为示现此义,故出现于世。
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实处;如来为使彼等悟知,遂出现世间。
为使彼等更证入不退转地,获得无量之智业,如来乃出现世间。

即散百亿种色华,变成百亿宝帐,盖诸大众。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因缘?”

佛言:“菩萨化四生,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众生我人常乐我净如、知见寿者如、菩萨如、六度四摄一切行如、二谛如;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如虚空;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不来不去 = Ana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则诸法因缘固有聚散,其自性实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乃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所特重之教说。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真际 = 即真如实际之略称。断绝相对差别之相,呈现平等一如的真如法性之理体。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腹生/胎生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卵生
Andaj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化生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常颠倒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乐颠倒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我颠倒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净颠倒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蜜。”
行化 = 乃游行教化之略称。谓遍历各地,教导众生。

白佛言:“若诸法尔者,菩萨护化众生,为化众生耶?”
= 月光领前生法二空之义,问众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
“世谛故,三假故,名见众生。
= 世谛即俗谛也。上真谛,明一切法皆空。此俗谛,明一切法皆有。

三假观 = 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序品所揭举之三种假观之名,天台宗乃进一步诠释之。此三者自实无体,依他方有,故称为假。又一虚一实,相形而不得称,三者皆虚,凡夫谓为实,智者以为虚,实即虚,故称虚实,此为通教之意。若依别教之意,则三假之中,各有三观,法即虚,是空观;假即实,是假观;观之一字,是为中观。空假是方便道,故不立观之名,入于中道,故独称为观。受假及名假依此可解。若依圆教之意,三法即空即假即中,双照双亡。
法假虚实观
为色阴之法。
受假虚实观
为受、想、行、识之四阴。
名假虚实观
为法、受二种。

“一切法性实故,乃至诸佛、三乘、七贤、八圣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
八辈/八圣 = 指声闻乘之四向四果。即须陀洹向(Sotapatti-patipannaka)、须陀洹果(Sotapanna)、斯陀含向(Sakadagami-patipannaka)、斯陀含果(Sakadagami)、阿那含向(Anagami-patipannaka)、阿那含果(Anagami)、阿罗汉向(Arahant-patipannaka)、阿罗汉果(Arahant)等。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声闻乘
S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Pacc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Bodhisatt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法,乃至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见一切法也。”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云何照?”

“大王,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法性空,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缘空,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
法性空 = 谓诸法本性空寂。
六界/六大 = Cha-dhatu,指六根本原素。即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空(Akasa)、识(Vinnana)等之总称。以其为构成有情无情世间之要素,且遍满一切法界,故称为大。据俱舍论卷一载,地、水、火、风等四大系能造之四大种,为所有物质之所依;空大(空界)系指内外之间隙,亦为能生长之因;识大(识界)系指诸有漏识,为有情生存之所依。前五大属色法(物质),后一大则属心法(精神)之范畴。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以此六大加根大,合为七大。
即有即空 = 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效用

“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法灭 = 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据小乘有部主张,有为法之法体由未来位生至现在位,且于刹那间消灭,而归入过去位。如此之法体消灭,称为法灭;法体在生之刹那即消灭,不能于瞬间持续同一状态,称为刹那灭。法之刹那灭非成于何种原因,实乃诸法本来性质即是刹那灭,此称为法灭不待因。除正量部以外,大乘、小乘均主张此说。对四相中灭相之作用视为当然;而有关此四相及前述之法体究竟为实有或假有,则各持异说。
“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 九十刹那,合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九十,九百计算,一念合有八万一千生灭。即所谓初生则有灭也。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Eka-citta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乃至一切法空,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第一义空、般若波罗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十八空 = 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此十八空,各经典依废立互异,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诸说。
内空
指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外空
指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内外空
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
空空
不着前三空。
大空
即于十方世界,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
胜义空/真实空/第一义空
即离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著。
有为空
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
无为空
即于涅槃法离定取。
至竟空/毕竟空
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无始空
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
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散空
即诸法但和合假有,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
本性空/佛性空/性空
即诸法自性空。
自共相空/相空/自相空
即诸法总别、同异之相不可得。
一切法空/诸法空
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离取相。
无所有空/不可得空
即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无性空/非有空/无法空
即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自性空/非有性空/有法空
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无性自性空/无法有法空
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果 = 指成佛。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

十行心/十行 = 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欢喜行
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布施波罗密
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波罗密
无违逆行/无嗔恨行
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忍辱波罗密
无屈挠行/无尽行
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精进波罗密
离痴乱行
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禅定波罗密
善现行
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般若波罗密
无著行
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方便波罗密
难得行/尊重行
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愿波罗密
善法行
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力波罗密
真实行
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智波罗密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我、人、知见者,斯人行世间,不异于世间,于诸法而不动、不到、不灭,无相无无相,一切法亦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
= 诸佛法僧,三宝之名虽别,三宝之体无殊,亦以法界为体,故曰亦如也。
见法 = 与‘现法’同义,即于现在世之意。/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不异(bù yì) = 没有差别;等同。
(dào) = 到达,达来,去到[arrive]([go toleave for])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即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亦名定,亦名一切行,如《光赞般若波罗蜜》中说。
= 即载名摩诃衍:即者就也,就般若运载功能论,应名大乘。
八万/八万四千 =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大王,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般若 = Panna,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般若亦非菩萨。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Maha-satt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三十生 = 十地有入住出三者,出生功德故云三十生。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一切智 = Sabba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倒想见法,凡夫人也。
= 乃是颠倒妄想,见法实有,即迷理执相之凡夫人也。
异生//凡夫 = Puthuj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
= 见三界:了知乃是众生所受果报之名而已,非实有三界。
“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或色所起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或心所起业果,名无色界藏空。
= 名为欲界藏空:烦恼依欲而生,故名为藏。无自性,故名为空。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三界空,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
= 三地九生灭:智者云:有人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向至发光地。二修地、从焰慧地至远行地。三究竟地、从不动地至法云地。三地中各有始生、住生、终生、故云九生。灭:即空也。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明藏 = 无明为无量惑业苦生起之根源,故称为无明藏。
“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
理尽三昧 = 照解极理之禅定也。
“有果空,因空故空,萨婆若亦空。
= 由因空故,而果自空。所谓因亡则果丧也。
“灭果空,惑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非数缘尽/非智缘尽 = 新曰非择灭无为。

三无为 = Ti-asankha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
虚空无为
Akasa-asankhata,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择灭无为
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脱。
非数灭/非择灭无为
A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 上一法字,如来所说之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本同真空法性,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听说皆同。以一例诸,则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护般若波罗蜜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大空 = ‘空’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称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即大乘之涅槃。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