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护国品第五
= 前三品明内护,是护出世间法(护佛果、护十地行),此品明外护,是护有情器世间国土(护国)。《观空品》中,波斯匿王请示佛陀护国法门,佛陀却先为波斯匿王宣说护佛果、护十地行。这是因为五趣杂居地是众生共业所招感的,因此,要护国,首先必须对三宝的不可思议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护人护国。 本品宣说护国的法门是应当要受持读诵讲说本经,如经中说:“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消除国难,个人厄难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如经中说:“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过咎,悉得消灭。”释提桓因退顶生王军,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国王诵此经,现生获报,都是修此法门免难获益的明证。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
“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花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和香丸 = 和种种香末为一丸,常用以比喻一法中具有无量之佛法。
(shí) = 集体的十[ten](杂;多种的[miscellaneous]/shén = 什么。)
十物/什器/什宝/什物 = 什即杂、聚之意。指寺院中之各种法物。在印度,僧众个人之随身物称轻物,僧团全体之所有物称重物。其后,重物引申为僧院生活与修行之资具,我国自古称之为什物、资财。又什物中特别贵重者称法宝物。
中食 = 斋食之异名。以当日中而食故也。过午则不许食一毫之食。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
发起众
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
当机众
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
影响众
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
结缘众
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大王,一日二时讲经。
二时 = 指朝、夕二时。/时分假、实二种,即:()迦罗时(Kala,译为实时),指能以数量计量之时间而言。此乃戒律中所说之时间,如食时、非食时。()三摩耶时(Samaya,译为假时),指某一时间而言。如经云‘一时佛在舍卫国……’,此所言之时,即指假时。
“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
“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
“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臣、君、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
(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二十八宿(èr shí bā xiù)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星道(xīng dào) = 银河。
失度(shī dù) = 谓失去分寸。/犹言失去法度。/失态。
“多有贼起。

“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获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报,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慧解 = 智慧之用,能解了诸法也。
三三之品/九品 = 即九种等级。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一般常用之词有九品往生、九品净土、九品大衣、九品惑。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大王,不但获福,亦禳众难。
(ráng) = 祭名。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offer a sacrifice to exorcise evils](去除[drive off])
“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破四重罪,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杻械枷锁 = 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
(jiǎn) = 书匣上的标签[bookmark](约束,限制[restrain oneself]/通“敛”。收敛,约束言行;收聚[restrain oneselfgather])
四重禁戒/四重/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四重禁 =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即:()杀生,()偷盗,()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顶生王来上天,欲灭其国。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顶生王 = 顶生,Murdhagata,音译文陀竭,略称顶;又作Mandhatr, Mandhatr, Mandhata,音译曼驮多、摩陀多,略作曼多,意译我持、持戒、持养、乐养、最胜。乃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
“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顶生即退。
“如《灭罪经》中说。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
天罗国 = Devala ,音译提婆罗。乃斑足王之国。
“一名班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其位。
家神 = 指家庭之神及家宅之神。前者为一家之守护神,后者为保护家宅安泰之神。
“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
“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
“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
(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听凭,任凭[allowlet])
“其班足王许之一日,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
“八千亿偈竟,其第一法师,为王而说偈言:

“劫烧终讫,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扬;
= 劫火烧时,一切终尽,初禅天以下俱坏,故曰乾坤洞然。
劫烧 = 坏劫时之大火灾。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乾坤(qián kūn) = 本是易经上的两个卦名,后借称天地、阴阳、男女、夫妇、日月等。
 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二仪(èr yí) = 天地。
(yǔn) = 死亡[dieperish](通“陨”。坠落[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事与愿违 = 谓世间诸事无常,少有如愿者。自有情生命之所欲求者而言,一般皆祈望福禄寿考,然以佛教哲理观之,生老病死却丝毫不由人;若自所不欲者而言,则又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之苦恼相随。故欲愿愈深重者,必愈感事事不如意;亦即执着于因缘和合之世间诸法为常、为有者,则必深受贪、嗔、痴等之系缚,而每有计执、祈愿、造作,除招感祸患之外,无一事能顺遂心愿。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 疮疣无外:自作自受,故曰无外。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yóu) = 皮肤病名[wart]
(lài) = 得益;赢利[profitgain](依靠;依赖;依恃、凭藉[rely ondepend on])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
= 因缘成诸:诸字,是助语词。
(zhū) = 辩,问辩[arguedisputedebate](众;各[allvarious]/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众生蠢蠢,常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 众生蠢蠢,常如幻居:众生愚蠢无智,无我空智,不知此身本不有,都如幻居一般。
= 声响俱空:如声响俱空。响是谷响,本来空故。
(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愚蠢;愚昧[stupid])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
一箧四蛇 = 以一只箱箧容纳四条蛇,比喻人体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只,仅仅[only]/终,尽[end])
“时班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
“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
“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
三空门 = 三解脱门之异名。

三空观门/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时班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般若波罗蜜》名味句。’
“时班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应亦如是,汝当奉持。
“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
“未来世中,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以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
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