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下方一切如来圆满普焰光世界>无著智星宿幢王佛>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
尔时,下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如来圆满普焰光,佛号无著智星宿幢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于其身上一一毛孔出演说种种法海妙音声云。
所谓:出演说一切法义众生语言陀罗尼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菩萨誓愿方便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菩萨圆满清净波罗蜜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菩萨遍一切刹圆满行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菩萨成满种种神通轮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如来往诣道场破魔军众销竭烦恼成等正觉神通轮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如来转妙法轮种种名句修多罗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如来随应教化调伏众生方便行海音声云、
出演说一切如来随时随善根随其愿力普令获得一切智智善巧方便海音声云,如是等云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下方,化作现一切如来宫殿,光明种种色藏宝楼阁,及一切妙形像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以普现一切菩提场影像光幢摩尼王冠以严其身。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上方无尽佛种性世界>普智圆满差别光明大声王佛>普遍法界大愿际菩萨
上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无尽佛种性,佛号普智圆满差别光明大声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遍法界大愿际,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受彼佛教,发彼道场,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所,悉以神力各于其身一切相好、一切身分、一切肢节、一切毛孔、一切言音、一切名句、一切衣服、一切庄严具中,现毗卢遮那等尽过去际一切诸佛、尽未来际一切诸佛、尽现在际一切诸佛、并其众会,十方刹土清净杂染,广狭大小,靡不皆现;
亦现彼佛过去所行檀那波罗蜜,随顺积集一切施行,受者、财物、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行尸罗波罗蜜,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行羼提波罗蜜,断截肢体,心无动乱,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行毗梨耶波罗蜜,勇猛不退,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求一切如来禅那波罗蜜,随顺积集而得成就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求般若波罗蜜,一切如来所转法轮,所成就法,发勇猛心一切皆舍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成方便波罗蜜,乐见一切佛,乐行一切菩萨道、乐化一切众生界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发愿波罗蜜,一切菩萨广大誓愿清净庄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成一切菩萨力波罗蜜,了种种行清净和合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亦现彼佛过去所修一切菩萨智波罗蜜,圆满清净种种差别证悟法门本事影像相应行海;
如是所现一切如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悉皆遍满广大法界。
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上方化作一切金刚宝王种种庄严藏楼阁,及帝青金刚宝王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以演说三世如来名号大音声海;摩尼宝王为髻,明珠庄严宝冠,以一切妙宝光焰炽盛摩尼王网罗覆其身。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沙诃/娑呵/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羼(chàn) = 群羊杂居[sheep crowd]。(混杂[mix]。)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
|
愿波罗蜜
|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
|
力波罗蜜
|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
|
智波罗蜜
|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
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各以种种神通兴种种供养云来会道场普周法界。
此诸菩萨并其眷属皆从普贤行愿所生,以净智眼普见三世一切诸佛。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众所乐见种种相海,得无碍耳,普闻十方一切如来所转法轮修多罗海已,得至于一切菩萨最胜自在究竟彼岸,于念念中现大神变能遍亲近十方诸佛,一身充满一切世界,普现诸佛道场众会,光明遍照一切世界。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于一尘中普现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世界,于彼世界现种种身,随诸众生应受化者调伏成熟,未曾失时;
一切毛孔出大音声,周闻十方,演畅如来妙法轮云,广大境界;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知诸如来悉皆如影,知诸界趣业行受生悉皆如梦,知诸世间所现果报如镜中像,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知诸国土依心想住皆如变化;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通达如来十种智力威德自在,如大牛王,得无所畏,能师子吼,深入无尽辩才大海,了知众生诸秘密海,深入文字语言智海,了达法界犹如虚空;
师子吼 = Sim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得诸菩萨神通智慧威力,勇健摧伏魔军,智力明彻,了达三世,知一切法无有违诤,而常趣求一切智地,以无断智入诸世间,以法界智流出教海;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得神通力,能令十方一切世界展转相入;
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得善根力于诸世界自在受生;
得周遍眼普见十方一切世界广狭、大小;
得无碍智于微细境现广大刹,于广大境现微细刹,以自在力于一佛所得一切佛功德智慧威神所加,普见十方无有疑惑,于一念顷能以神通普遍十方一切刹海。
境界/尘/境 = Visaya,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或Artha,意为对象;或Gocara,意为心之活动范围。即根与识之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之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
刹多罗/差多罗/刹 = Ksetra,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十方 = Dasa disa,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具足如是无量功德诸大菩萨满逝多林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于时,上首诸大声闻: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阿㝹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加持、如来刹海;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集会、菩萨遍入、菩萨亲近,菩萨神通、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处、菩萨师子座、菩萨宫殿、菩萨威仪、菩萨三昧、菩萨周遍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授记、菩萨成熟、菩萨身业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显示、菩萨色身普遍、菩萨相好具足、菩萨常光圆满、菩萨放大光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普遍方网、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种种皆悉不见。
上首 = Pamukha,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
离婆多 = Revata,意译常作声、所供养、金、室星、适时。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因其父母祈离婆多星而得,故取此名。曾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见有二鬼争尸而食,乃思人身之虚幻。复诣佛所,闻人身由四大假和合之理,遂出家入道。
难陀 = Nanda,意译作欢喜、嘉乐。释尊之异母弟,娶妻孙陀利(Sundari)。佛陀于尼拘律园度其出家,然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
劫宾那/摩诃劫宾那 =
Mahakapphina,意译作黄色、房宿、大分别时。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
圆光/丈光/常光一丈/常光一寻/常光
= 即常围绕佛菩萨身边,昼夜恒照之光明。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一。
释迦十圣/十弟子/十大弟子 = 指释迦十大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
|
||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
头陀第一
|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
|
神通第一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unna/punna-mantani-putta,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满',为满足、具足之意。弥多罗(Mantani),意译为'慈’,有希望、愿望、祝愿、见到的意思,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释迦牟尼佛)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佛最初成道时,于鹿野苑转法轮,富楼那听闻佛陀已证道,至佛所在处,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
|
说法第一
|
须菩提
|
Subhuti,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
解空第一
|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
|
智慧第一
|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
|
密行第一
|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
多闻第一
|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
持戒第一
|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
天眼第一
|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
Kaccayana,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
|
议论第一
|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
彼于过去本不修集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
本不赞说十方刹海普遍庄严净功德故;
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通变化事故;
本不能于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本不劝发一切众生令住广大菩提心故;
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
本不精勤摄受一切诸众生故;
本不勤修一切菩萨波罗蜜故;
本于生死不劝众生求智眼故;
本不修习顺一切智诸善根故;
本不觉了如来出世胜善根故;
本不获得普遍严净一切佛刹神通智故;
本不获得菩萨所知广大境界清净眼故;
本不欣求超出世间究竟不共大善根故;
本不发起一切菩萨广大誓愿出离智故;
本不从于一切如来威力加持之所生故;
本不能知一切诸法皆如幻故;
本不能知菩萨所知思想执持皆如梦故;
本不能得菩萨勇猛广大志乐深欢喜故;
如是种种皆是普贤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出世 = 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
以是因缘,彼诸上首大德声闻不能闻、不能信、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忆念、不能观察、不能筹量、不能思惟、不能证入、不能分别。
见 = Drsti/darsana,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何以故?诸佛菩萨神通境界非诸二乘狭劣境故。
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广大神变。
复次,彼诸声闻无如是菩萨所修最胜善根故,
无如是见佛神通清净智眼故,
无如是甚深三昧微细观察故,
无如是广大神力所加持故,
无如是不可思议解脱门故,
无如是神通自在故,
无如是广大势力故,
无如是广大威德故,
无如是最胜住处故,
无如是智眼所行境故;
是故,于此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入、不能得、不能遍解、不能出生、不能观察、不能忍受、不能修行、不能安住、不能开示、亦复不能广为人说、不能赞叹、不能指示、不能授与、不能摄取、不能劝进、不能教诲令其修习、令其安住、令其证入诸佛境界。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劝化/劝进 = 谓劝诱策进,即劝化使入佛道。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何以故?彼诸声闻无有如是大智慧故,依声闻乘而出离故,入声闻道得智慧故,修声闻行求满足故,住声闻果为究竟故,悟解声闻实谛智故,住于差别真实际故,乐住寂静为涅槃故,于诸世间舍大悲故,远离救护诸众生故,恒住自事趣寂灭故;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是种种神变。
声闻乘 = 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
何以故?本于如来一切智性不能志求、不能积集、不能乐欲、不能出生、不能修习、不能清净、亦于如来三昧神通不能入、不能行、不能知见、不能证得。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现证/证得 =
Adhigama/abhisambodha,为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
何以故?如是境界唯诸菩萨广大智眼乃能见知,非诸声闻所行境故;以是因缘诸大声闻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种种神变、种种加持、种种佛刹、种种严净,及大菩萨普遍众会游戏神通皆悉不见。
譬如恒河两岸多有百千亿无量饿鬼,裸露、饥渴、羸瘦、憔悴、皮肉、筋骨、内外焦然、风飘日曝、遍体干枯、乌鹫犲狼诸恶禽兽竞来搏撮;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虽住河侧而不见河,设有见者,见其枯涸,或见流火、或见煻煨。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焦(jiāo) = 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charred;burnt;scorched]。
曝(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
鹫(jiù) = 老雕[vulture]。
豺(chái) = 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jackal]。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撮(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涸(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煻煨(táng wēi) = 热灰。
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故。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
诸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广大神变。
何以故?不乐种智,无明翳瞙蔽其眼故;不曾种植一切智地胜善根故。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瞙(mò) = 目不明。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譬如有人,于众会中假寐昏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善见宫城,殊胜宝殿,园苑庄严;天子、天女百千万亿柔软宝地普散天华;种种衣树,出妙衣服;种种华树,开敷妙华;诸珍宝树,出诸珍宝;诸庄严树,出诸严具;诸音乐树,奏天音乐;无量诸天,于中游戏。
寐(mèi) = 睡着[sleep]。
假寐(jiǎ mèi) = 打盹儿,打瞌睡[catnap;doze]。
昏(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寝(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喜见城/天帝释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其人自见着天衣服,住止周旋,受诸快乐,其众会中一切人众虽同一处,不见、不知、不能观察。
何以故?此人梦中所见境界非彼众会所能见故。
一切菩萨及诸世主现前所见广大庄严神通变化亦复如是,以得一切佛加持故,以久积集善根力故,发一切智广大愿故,修习如来胜功德故,善住菩萨庄严道故,圆满一切种智门故,成就普贤诸行愿故,趣入菩萨一切智地清净解故,游戏菩萨一切三昧神通海故,观察菩萨一切境界智无碍故;是故,悉见如来世尊不可思议自在游戏神通境界,能入、能知。
究竟一切智地/一切智地 = Sarvajna-bhumi,乃证得一切智之佛位、佛果位。
一切声闻诸大弟子,虽有智慧具胜神通皆不能见、皆不能知。
何以故?以无菩萨清净眼故。
譬如雪山多诸药草,犹如种植处处出生,有大良医成就明智,知诸药性差别功能,随病所须,于中采取,其诸捕猎放牧之人游止其中,不见、不知,况能采取?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采(cǎi) = 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pick]。
猎(liè) = 打猎,捕捉禽兽[hunt]。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
此亦如是;以诸菩萨普入如来智慧境界出生菩萨种种游戏,能了如来三昧境界,诸大弟子本不修习一切种智,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不知如来三昧广大神变。
弟子 = Sissa/antevasika,意译所教。即从师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
譬如大地,众宝所依,多诸伏藏,百千万亿珍奇杂宝,处处盈满,一一庄严,无不备足;有一丈夫聪慧明达,善知宝藏所在之处,及知众宝功能势力;其人复有大福德力,能随所欲自在而取,奉养父母、赈给宗亲、老病穷乏靡不均赡,诸有所求咸令充足,其馀无福无智慧人虽于宝处行、住、坐、卧,以无智故,不见、不知;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丈夫 = Purusa,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赈(zhèn) = 本作“振”。救济[relieve]。
赡(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此亦如是,诸大菩萨以有清净普遍智眼,于逝多林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能见诸佛广大神变,能了诸佛一切法门,能入无边佛三昧海,能勤供事一切如来,能以胜法开悟众生,能以四摄摄受群品,彼诸声闻虽住林中不能得见如来神力,亦复不见菩萨众会。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āna-saṃ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ādita-saṃ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ā-saṃ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ānārthat-saṃ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譬如有人以缯蔽目,至大宝洲行、住、坐、卧,不能得见宝树、宝衣、宝香、宝果,众宝形色,贵贱功能,复有一人开目至彼一切皆见,悉能了知,诸菩萨等亦复如是,至于如来大法宝洲最胜功德庄严之处,悉皆明见,诸大弟子虽在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变三昧境界,亦不得见普遍庄严菩萨众会。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何以故?以诸声闻与佛智慧不相应故,无明覆障蔽其眼故,无诸菩萨无碍智故,不能次第入法界故,以是因缘不见如来自在三昧差别神变。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譬如有药名无垢光,若复有人用涂其眼,眼得清净,一切暗色不能为障,其人有时处于夜暗无量百千人众之内,悉见彼众形相、威仪、行、住、坐、卧,此人所有威仪、形相、进退、往来,彼诸人众皆不能睹,此亦如是;彼诸菩萨成就如来清净智眼,悉能明见一切世间无有障碍,其所显示三昧神通广大境界,大菩萨众所共围绕,诸大声闻悉不能见。
睹(dǔ) = 见,看见[see]。
围绕 = 包围环绕之意。即绕右旋而敬礼,一般多指右绕三匝。
譬如比丘于众会中入遍处定,所谓:地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青遍处定、黄遍处定、赤遍处定、白遍处定、天遍处定、种种众生身遍处定、一切音声语言遍处定、一切所缘遍处定、入此定者,见其所缘地水等相,光明周遍,乃至一切所缘定境,其馀大众悉不能见,唯除有住此三昧者。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krts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
|
地大
|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
水大
|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
火大
|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
风大
|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
此亦如是,如来所现不可思议三昧神通广大境界,一切菩萨能入、能知,一切二乘不知、不见。
譬如有人得翳形药,用以涂眼,身则隐蔽于众会中,行、住、往、来,无能见者,而能悉睹众会中事;应知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智眼超出世间,普见世间无有障碍,所现三昧神通境界非诸声闻之所能知,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诸大菩萨乃能得见。
譬如世人初始生时则有二天同时而生,一曰同生、二曰同名。
彼天与人恒相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来亦尔,住不思议一切智智广大三昧神通境界,诸大菩萨众会庄严,彼诸声闻悉不能见。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灭尽定,想、受皆灭,六根作业皆悉不行,亦非涅槃,世变迁流不知、不觉。
作业 = Karman,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ā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
|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
何以故?由此定力所加持故。
定力 = Samadhi-bala,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
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
彼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于如来自在神变广大境界不见、不知、不解、不入,亦复不见菩萨众会三昧神通。
何以故?如来境界微细、甚深,秘密、广大,难见、难知、难量、难测,超过一切世、出世间不可思议无能坏者,非诸声闻及辟支佛所知境故。
是故,如来自在神力所现境界不可思议眷属庄严,菩萨众会及逝多林普遍一切无量阿僧祇清净世界,如是等事一切二乘悉不能见。
何以故?以非菩萨广大器故。
器 = 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准此,接受佛法而信受之人,称为法器、道器。/为器世间之略称。指有情所依处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
尔时,东方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等观佛智,微妙难思议,于此逝多林,神变无能胜。
= 八十华严:汝等应观察,佛道不思议,于此逝多林,示现神通力。
“大觉威神力,显现无数行,迷惑诸世间,不解佛深法。
= 八十华严:善逝威神力,所现无央数;一切诸世间,迷惑不能了。
“甚深法王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无能测。
= 八十华严:法王深妙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莫能测。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诸佛所现相,称扬不可尽,虽以相严身,所现皆无相。
= 八十华严:以了法无相,是故名为佛,而具相庄严,称扬不可尽。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佛种种神变,显现逝多林,所现皆甚深,言辞莫能及。
= 八十华严:今于此林内,示现大神力,甚深无有边,言辞莫能辩。
“不思议亿刹,具德诸菩萨,众会广庄严,奉佛故云集。
= 八十华严:汝观大威德,无量菩萨众,十方诸国土,而来见世尊。
“大愿悉皆满,威仪无所著,难思心境界,举世莫能知。
= 八十华严:所愿皆具足,所行无障碍;一切诸世间,无能测量者。
“利智辟支佛,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
= 八十华严:一切诸缘觉,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菩萨智甚深,最胜难超越,建立精进幢,一切无能动。
= 八十华严:菩萨大智慧,诸地悉究竟,高建勇猛幢,难摧难可动。
“已入无量定,已得大名称,显现大神通,遍周于法界。”
= 八十华严:诸大名称士,无量三昧力,所现诸神变,法界悉充满。
尔时,南方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观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乐诸世间。
= 八十华严:汝观诸佛子,智慧功德藏,究竟菩提行,安隐诸世间。
佛子 = Buddha-putt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三昧妙威神,智慧无边际,彼心及境界,一切皆甚深。
= 八十华严:其心本明达,善入诸三昧,智慧无边际,境界不可量。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今此逝多林,正遍知住处,菩萨众云集,普现大庄严。
= 八十华严:今此逝多林,种种皆严饰,菩萨众云集,亲近如来住。
“汝观无所著,菩萨大众海,各坐莲华座,安处于道场,
= 八十华严:汝观无所著,无量大众海,十方来诣此,坐宝莲华座。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著,究竟离分别,普现于十方。
= 八十华严:无来亦无住,无依无戏论,离垢心无碍,究竟于法界。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勇猛大智幢,坚固无能动,能于无相海,现相满尘方。
= 八十华严:建立智慧幢,坚固不动摇,知无变化法,而现变化事。
“十方诸亿刹,一切诸佛所,普诣不分身,悉离有无相。
= 八十华严:十方无量刹,一切诸佛所,同时悉往诣,而亦不分身。
分身 =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汝观释师子,种种力神通,能令大威德,菩萨皆云集,
= 八十华严:汝观释师子,自在神通力,能令菩萨众,一切俱来集。
释师子 = Sakya-simha,释尊之德号。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兽中之狮子王,故称释师子。
“法界无分别,诸佛身亦然,世间唯假名,佛子咸通达,
= 八十华严:一切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说故不同,此众咸通达。
“诸佛住真实,寂灭平等际,常转差别轮,无动无分别。”
= 八十华严: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际,演说差别法,言辞无有尽。
尔时,西方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不择时非时,演法恒无尽。
= 八十华严: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善达时非时,为众演说法;
“能摧诸外道,种种差别见,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
= 八十华严:摧伏众外道,一切诸异论,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若量若非量,牟尼悉超越。
= 八十华严: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若量若无量,牟尼悉超越。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如日处虚空,光明恒遍照,佛智亦如是,能除三世暗。
= 八十华严:如日在虚空,照临一切处;佛智亦如是,了达三世法。
“譬如净满月,一切皆乐见,佛德圆满时,见者咸欣悦。
= 八十华严:譬如十五夜,月轮无减缺;如来亦复然,白法悉圆满。
“譬如空中日,周行无暂已,诸佛现神通,相续恒无尽。
= 八十华严:譬如空中日,运行无暂已;如来亦如是,神变恒相续。
已(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递相;先后[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譬如十方空,不碍于诸刹,智灯照世王,无碍心如是。
= 八十华严:譬如十方刹,于空无所碍,世灯现变化,于世亦复然。
“譬如世间地,一切同所依,诸佛于众生,为依亦如是。
= 八十华严:譬如世间地,群生之所依;照世灯法轮,为依亦如是。
“譬如迅疾风,行空无所碍,佛智亦如是,不碍于世间。
= 八十华严:譬如猛疾风,所行无障碍;佛法亦如是,速遍于世间。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譬如大水轮,世界所依止,三世佛亦然,恒依智轮住。”
= 八十华严:譬如大水轮,世界所依住;智慧轮亦尔,三世佛所依。
水轮 = Jala-mandala,三轮之一。佛教之宇宙观中,谓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风、水、金等三轮固持之。水轮即居于风轮之上、金轮之下。或谓其深十一亿二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然有关三轮之浅深广狭,诸经颇有异说。
尔时,北方无碍吉祥胜藏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大宝山,普益诸含识,见佛亦如是,能生出世智。
= 八十华严:譬如大宝山,饶益诸含识;佛山亦如是,普益于世间。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譬如大海水,深广净无垢,见佛亦如是,能消诸渴爱。
= 八十华严:譬如大海水,澄净无垢浊;见佛亦如是,能除诸渴爱。
渴爱 = 非常爱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爱乐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
“譬如须弥山,高出于大海,智山亦如是,安住深法海。
= 八十华严:譬如须弥山,出于大海中;世间灯亦尔,从于法海出。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譬如深大海,众宝之所生,觉海亦如是,能生诸智宝。
= 八十华严:如海具众宝,求者皆满足;无师智亦然,见者悉开悟。
“世雄甚深智,无数亦无量,所现诸神通,无能测量者。
= 八十华严:如来甚深智,无量无有数;是故神通力,示现难思议。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相,佛智亦如是,现化量难思。
= 八十华严: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佛智亦如是,现诸自在力。
幻士/幻人/幻术师/幻师 = Maya-kara。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譬如摩尼珠,所欲皆随意,佛宝亦如是,能满诸净愿。
= 八十华严:譬如如意宝,能满一切欲;最胜亦复然,满诸清净愿。
“譬如光净宝,遍照于虚空,佛宝亦复然,普照于群有。
= 八十华严:譬如明净宝,普照一切物;佛智亦如是,普照群生心。
“譬如八面宝,照现于诸方,无碍大智灯,遍照于法界。
= 八十华严:譬如八面宝,等鉴于诸方;无碍灯亦然,普照于法界。
“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 八十华严: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尔时,东北方妙变化遍法界愿月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
= 八十华严:譬如帝青宝,能青一切色;见佛者亦然,悉发菩提行。
“一一刹尘中,诸佛现神变,念念常不断,所化皆清净。
= 八十华严:一一微尘内,佛现神通力,令无量无边,菩萨皆清净。
“甚深希有智,不可得思议,菩萨乃能知,群生莫能入。
= 八十华严:甚深微妙力,无边不可知;菩萨之境界,世间莫能测。
“佛身极清净,具足相庄严,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
= 八十华严:如来所现身,清净相庄严,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
“不可思议刹,皆现成正觉,降魔坐道场,菩萨众围绕。
= 八十华严:难思佛国土,于中成正觉;一切诸菩萨,世主皆充满。
“释迦无上尊,于法恒自在,一切极微刹,神通不可量。
= 八十华严:释迦无上尊,于法悉自在,示现神通力,无边不可量。
无上尊 =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菩萨种种行,无碍妙光明,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
= 八十华严:菩萨种种行,无量无有尽;如来自在力,为之悉示现。
“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入诸法中,无著智境界。
= 八十华严:佛子善修学,甚深诸法界,成就无碍智,明了一切法。
“法王大威力,常转妙法轮,所现诸神通,能净十方界。
= 八十华严:善逝威神力,为众转法轮,神变普充满,令世皆清净。
“甚深圆满智,世间真实宝,佛智大龙王,随心悉能济。”
= 八十华严:如来智圆满,境界亦清净;譬如大龙王,普济诸群生。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尔时,东南方法慧光明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尽十方三世,一切大声闻,不能知如来,所有微妙法。
= 八十华严:三世诸如来,声闻大弟子,悉不能知佛,举足下足事。
“复尽彼三世,十方诸缘觉,亦不知如来,所有神通事。
= 八十华严: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缘觉,亦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事。
“况复处流转,盲瞑诸凡夫,结使之所缚,而能测佛境?
= 八十华严:况复诸凡夫,结使所缠缚,无明覆心识,而能知导师。
瞑(míng) = 闭上眼睛[close the eyes in death]。(昏暗[dusk;dark]。)
结使 =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
“如来无碍智,过量及非量,离于语言道,一切无能说。
= 八十华严:正觉无碍智,超过语言道,其量不可测,孰有能知见。
“佛以相严身,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化现于十方。
= 八十华严:譬如明月光,无能测边际;佛神通亦尔,莫见其终尽。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谛观诸佛力,三昧及神通,亿劫共思量,不能知少分。
= 八十华严:一一诸方便,念念所变化,尽于无量劫,思惟不能了。
“谛观诸佛智,自觉妙难思,一一功德门,无能测边际。
= 八十华严:思惟一切智,不可思议法,一一方便门,边际不可得。
“若有发大愿,爱乐于佛法,于斯难见境,通达不为难。
= 八十华严:若有于此法,而兴广大愿;彼于此境界,知见不为难。
“若以清净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入。
= 八十华严:勇猛勤修习,难思大法海;其心无障碍,入此方便门。
“若人依佛慧,志愿亦弘深,是向佛菩提,当成一切智。”
= 八十华严:心意已调伏,志愿亦宽广,当获大菩提,最胜之境界。
尔时,西南方摧碎一切魔力智幢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智身无所著,远离于身相,难思佛境界,众圣莫能知。
= 八十华严:智身非是身,无碍难思议;设有思议者,一切无能及。
难思/不思议/难思议 = 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乃赞叹佛法之词,谓佛法广大深远而难以思议。又难思议一语亦系对佛之尊称,乃赞叹佛德之深妙。
“不思议净业,起此微妙身,相好及光明,三世无能碍。
= 八十华严:从不思议业,起此清净身,殊特妙庄严,不著于三界。
“遍照于世间,法界恒清净,开佛菩提门,常生一切智。
= 八十华严: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净,开佛菩提门,出生众智慧。
“体净无诸垢,远离一切障,犹如世间日,普放智光明。
= 八十华严:譬如世间日,普放慧光明,远离诸尘垢,灭除一切障,
“永绝三界流,能除生死怖,成就诸菩萨,令满菩提愿。
= 八十华严:普净三有处,永绝生死流,成就菩萨道,出生无上觉。
“显现无量色,此色无依住,所现虽无量,一切难思议。
= 八十华严:示现无边色,此色无依处;所现虽无量,一切不思议。
“佛于一念中,普现难思事,菩提深境界,无有能测知。
= 八十华严:菩提一念顷,能觉一切法;云何欲测量,如来智边际?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佛于一念中,显现三世佛,所现虽无尽,念性曾无异。
= 八十华严:一念悉明达,一切三世法;故说佛智慧,无尽无能坏。
“智者应善思,念念恒相续,唯智无别业,专向佛菩提。
= 八十华严:智者应如是,专思佛菩提;此思难思议,思之不可得。
智者 = 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是法难思议,性离于言说,亦非心境界,诸佛从此生。”
= 八十华严:菩提不可说,超过语言路;诸佛从此生,是法难思议。
尔时,西北方毗卢遮那愿智星宿幢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净念离痴乱,勇猛恒持法,圆满智能观,无尽菩提海。
= 八十华严:若能善观察,菩提无尽海,则得离痴念,决定受持法。
痴 = Moha/mudha,愚痴之意。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若得决定解,则能入佛境,自在智从生,永断诸疑惑。
= 八十华严:若得决定心,则能修妙行,禅寂自思虑,永断诸疑惑。
“念念心增进,所行无懈倦,于法常志求,究竟诸佛法。
= 八十华严:其心不疲倦,亦复无懈怠,展转增进修,究竟诸佛法。
“从彼诸善根,能生广大信,常乐常观察,无相无依住。
= 八十华严:信智已成就,念念令增长,常乐常观察,无得无依法。
“亿劫常修集,圆满诸善根,皆为佛菩提,证于无比乐。
= 八十华严:无量亿千劫,所修功德行;一切悉回向,诸佛所求道。
“行于生死中,不著于生死,于法无疑惑,常乐佛境界。
= 八十华严:虽在于生死,而心无染著,安住诸佛法,常乐如来行。
“于诸有为法,世间虚妄乐,永离贪著心,专求佛功德。
= 八十华严:世间之所有,蕴界等诸法;一切皆舍离,专求佛功德。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凡夫迷佛智,没溺生死流,菩萨无著心,普救咸令出。
= 八十华严:凡夫婴妄惑,于世常流转;菩萨心无碍,救之令解脱。
“菩萨无动行,举世无能测,普现随类身,等与群生乐。
= 八十华严:菩萨行难称,举世莫能思,遍除一切苦,普与群生乐。
“已净菩提智,于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间,光照无边际。”
= 八十华严:已获菩提智,复愍诸群生,光明照世间,度脱一切众。
尔时,下方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得闻,况复于现前,见佛除疑惑。
= 八十华严: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
“如来无尽智,照世圆满灯,三世流福河,能令众清净。
= 八十华严: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
“如来妙色身,清净无过失,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
= 八十华严: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
亿劫 = 劫,梵语kalpa,音译劫波,略作劫,为古代印度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亿,形容数量极多、盈满。亿劫,有二义:(一)表无限长之时间,乃百千万亿劫之略称。(二)表永远之意。
“佛子善观察,如来妙色身,智净恒无著,能成自他利。
= 八十华严: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著,回向菩提道。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如来深智力,无尽妙辩才,开佛菩提门,所说皆无碍。
= 八十华严:如来妙色身,恒演广大音,辩才无障碍,开佛菩提门;
“牟尼遍照尊,导彼难思众,授胜菩提记,令登解脱门。
= 八十华严:晓悟诸众生,无量不思议,令入智慧门,授以菩提记。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广大福德聚,出兴于世间,开悟诸群生,令集菩提行。
= 八十华严: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
功德/福德/福 = Punna,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阿含经将善行分为出世间无漏梵行(清净行)与世间有漏福德二种。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曾供养诸佛,智度恒清净,能破诸惑网,永除恶道怖。
= 八十华严: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能观两足尊,发大菩提愿,获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 八十华严:若见两足尊,能发广大心;是人恒值佛,增长智慧力。
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两足尊 = Dvipada-settha,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若见人中尊,求佛心决定,当知如是人,必获如来智。”
= 八十华严:若见人中胜,决意向菩提;是人能自知,必当成正觉。
尔时,上方普遍法界大愿际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牟尼殊特尊,众德皆圆满,见者心清净,回向大菩提。
= 八十华严:释迦无上尊,具一切功德;见者心清净,回向大智慧。
心清净 = 指灭除内心之邪曲,远离污秽不净,使之清白净洁。
“如来兴出世,寂静大慈悲,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
= 八十华严:如来大慈悲,出现于世间,普为诸群生,转无上法轮。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佛于无量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众生,能报大师恩?
= 八十华严: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
大师 = 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
“宁受三涂苦,备经无量劫,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
= 八十华严: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
= 八十华严:宁代诸众生,备受一切苦;终不舍于佛,而求得安乐。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宁恶道多劫,受苦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 八十华严: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宁地狱多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 八十华严:宁生诸地狱,一一无数劫;终不远离佛,而求出恶趣。
“何故于恶道,而无厌离心?由见于法王,智慧常增长。
= 八十华严:何故愿久住,一切诸恶道?以得见如来,增长智慧故。
“见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诸如来,甚深智境界。
= 八十华严: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
“若得见佛时,灭除诸恶趣,增长福智芽,必获菩提果。
= 八十华严: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
“众生若见佛,能破种种疑,世出世间乐,所愿皆圆满。”
= 八十华严: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