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大三昧故,以等虚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等一切世界、等一切业、等一切众生心、等一切众生欲、等一切众生根、等一切众生成熟时、等一切法光影方便,告诸菩萨言:“佛子!我今为汝以十种法门清净名句,开示演说师子频申广大三昧神通境界。
等 = 有平等、等级、等类之义。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乐欲/欲 =
Chanda/rajas,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心所名。
根 = Indriya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又根有根机、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质、资质。因根有优劣之分,故有所谓利、钝二根之别,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钝等三根之别。若以修道力修炼之,从钝根、下根而渐修至利根、上根,称为炼根或转根。各种转根之中,尤指由声闻(下根)至缘觉(中根),再往上至菩萨(上根)者。
奋迅三昧/师子频申三昧/师子奋迅三昧 = Simha-vijrmbhita-samadhi,三昧,定之意。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
“何等为十?所谓:等虚空界如来所现,遍法界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切诸佛出兴次第,及一切刹成坏次第法门名句;
“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尽未来际一切劫中赞叹如来殊胜功德法门名句;
“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出世,显现无量菩提门海法门名句;
“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所坐最胜道场,菩萨众会圆满境界法门名句;
“一切毛孔于念念中出等三世一切诸佛变化身云,充满法界法门名句;
“以威神力能令一身普现十方一切刹海,光明遍照诸佛世界法门名句;
“以威神力能于一切诸境界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种种神变,如观掌中明了显现法门名句;
“能令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显现种种神通境界,经于劫海相续不断法门名句;
“能令一切毛孔出声演说三世一切诸佛大愿海音,尽未来际加持出生一切菩萨法门名句;
“能令所处师子之座,量同法界,最胜觉解大菩萨众庄严道场,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转于法轮,无间成熟,相续不绝法门名句。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赞/叹/赞叹 =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出世 = 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Ksetra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愿海 =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佛子!此十法句以为其首,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清净名句微妙法门,皆是如来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证知。”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此如来所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少分境界,承佛神力,一心瞻仰,观察如来不可思议菩萨众海;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三昧神通,种种变现;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出一切诸世界海;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一切法幻智境界;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普现三世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无量无边诸语言道,开悟一切诸法门海,而说偈言: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一一毛孔中刹海,等一切刹极微数,佛悉于中坐道场,菩萨众会共围绕。
= 八十华严:一一毛孔中,微尘数刹海,悉有如来坐,皆具菩萨众。
“一一毛孔所有刹,佛悉于中坐道场,安处最胜莲华座,普现神通周法界。
= 八十华严:一一毛孔中,无量诸刹海,佛处菩提座,如是遍法界。
“一毛端处所有佛,一切刹土极微数,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
= 八十华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佛,菩萨众围绕,为说普贤行。
“如来安坐于一刹,一切刹中无不现,十方无尽菩萨云,普共同来集其所。
= 八十华严:佛坐一国土,充满十方界,无量菩萨云,咸来集其所。
“功德光明菩萨海,百千亿刹极微数,俱从会起赞如来,遍往十方充法界。
= 八十华严:亿刹微尘数,菩萨功德海,俱从会中起,遍满十方界。
“自在游于深法界,悉住普贤无等行,现一切刹放光明,普入无边诸佛会。
= 八十华严:悉住普贤行,皆游法界海,普现一切刹,等入诸佛会。
佛会 = Parsad-mandala,指佛说法之会座。/指佛、菩萨等圣众集会之处。即指净土。
“普于十方一切刹,安住最胜诸佛所,听闻正法具修行,一一土经无量劫。
= 八十华严:安坐一切刹,听闻一切法;一一国土中,亿劫修诸行。
“菩萨常修种种行,皆入普贤愿海中,住佛境界德无边,法海光明无不遍。
= 八十华严:菩萨所修行,普明法海行,入于大愿海,住佛境界地。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通达普贤广大行,出生诸佛无尽法,赞佛功德海无涯,现众神通充法界。
= 八十华严:了达普贤行,出生诸佛法,具佛功德海,广现神通事。
“身云普现如尘数,念念恒周一切刹,甘露法雨润群生,普遍法界令开悟。”
= 八十华严:身云等尘数,充遍一切刹,普雨甘露法,令众住佛道。
身云 = 即比喻佛身无量无数无边际,或喻示现种种之身荫覆众生如云。又喻诸尊之多如云。
甘露法 = 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尔时,世尊以最胜甚深广大意乐,正念思惟,欲令众会诸菩萨等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现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刹海。
眉间毫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洁白右萦相/毫相/白毛相/白毫相/眉间白毫相 = Bhru-vivarantarorna-kesa,即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三十二相之一。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时,逝多林菩萨众会悉见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所有极微;一一极微各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字、种种色相、种种庄严、种种清净、种种依住、种种形状,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有最胜菩提道场;一一道场皆有庄严宝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萨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所共围绕,一切世主恭敬供养。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名 = Naman,通常指名称而言,然在佛学上之解释,则为随音声呼召物体,使人闻其名而心中浮现物体之相,能令人生起觉慧之义。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色 = Rupa系自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rupa是由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或见处在不可说佛刹大众会中转正法轮,其声无碍,遍周法界;或见处在天王宫中、龙王宫中、夜叉王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王宫中,及馀人间村营、城邑、王都、聚落、乃至种种众生住处,现种种神力,说种种法门;所谓:生种种族姓、受种种色身、住种种威仪、示种种相好、佩种种圆光、放种种光网、处种种众会、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变、现种种威力、发种种音声、出种种言辞、以种种名句演种种教法;
人间界/人界/人趣/人道/世间/人间 = Manussa/manussaloka,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Manussa系自Manas(末那,即思考之意)语根衍生,即认为能思考者是人,此想法见于八正道第二之‘正思惟’,其所以特重般若(Panna,睿智)与意识问题,即由此种佛教观点而来。至于人之住处,即所谓须弥四洲,面貌各如其洲之地形,寿命则随各洲而互异。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村落/村/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人/天众/天部/天神
|
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
Naga,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野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bb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揭路荼
|
Garula,译作大鹏金翅鸟或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
Kin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
Maho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如此会中菩萨大众见于如来甚深三昧广大神变,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一切处,种种方转变中、种种方法门中、种种方想住中、种种方出生中、种种方分齐中、种种方解起中、种种方海中,皆依于众生心想而住,始从前际至今现在所有一切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毛孔中、一切极微中、及彼一切虚空界中、一一毛端量处皆有一切刹土极微尘数种种刹海、种种业起相续不断,次第而住,其中所有道场众会见佛神力悉亦如是,以得见佛神通力故,悉能遍入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众生心中,现其影像,随诸众生种种乐欲出妙言音,随其所应演说诸法,普入众会中,普现众生前,色相有别,智慧无异,遍一切刹,尽未来际,自在示现,常无休息,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其有见此神通力者,皆是毗卢遮那如来过去修集愿力善根之所摄受:
或昔曾以四摄善根之所摄受;
或是往昔见、闻、忆念、亲近、供养之所成熟;
或是往昔令其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或昔曾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时经游之处,勇猛精勤善根所摄;
或昔曾于一切佛所,与佛同种相似善根;
或是如来于过去时为求无上一切智故,种种方便教化成熟。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āna-saṃ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ādita-saṃ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ā-saṃ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ānārthat-saṃ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广大神变:
或有得见入佛法身;
或有得见入佛色身;
或有得见入佛智身;
或有得见入于如来过去所行清净行海;
或有得见入于如来究竟圆满功德彼岸;
或有得见入于菩萨庄严行轮;
或有得见入于菩萨所证诸地;
或有得见入于如来成正觉智;
或有得见入佛所住诸三昧门、平等神变;
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十种智力、四无所畏;
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四无碍解辩才大海;
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如来种种大神变海,彼诸菩萨以种种信、种种解、种种道、种种门、种种入、种种教、种种随顺、种种方所、种种根器、种种国土、种种世界、种种智慧、种种法聚、种种神变、种种方便、种种三昧,以如是等入于如来神变大海。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道 = Magga,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门 = Dvara,设于王宫、寺院、居宅等出入口之建筑物。/区别法相义理等名目之用语。例如平等门与差别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与非有非空门(四门),圣道门与净土门(二门)等种种分类。盖佛教之教化乃应对象而有种种差别,然皆为导人趣入菩提之入口,故称为法门。
云何菩萨种种三昧?所谓:入一切菩萨普遍庄严法界三昧、菩萨光照三世无碍境三昧、菩萨法界无断智光明三昧、菩萨住一切佛境界三昧、菩萨光照无边虚空际三昧、菩萨入出游戏如来自在力三昧、菩萨勇猛无畏奋迅庄严三昧、菩萨入一切法界方便漩澓藏三昧、菩萨遍法界如月普现以无碍音演一切法三昧、菩萨种种法云平等庄严三昧、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澓(fú) = 回旋的流水。
菩萨离垢缯系顶法王幢三昧、菩萨观一切佛智慧海三昧、菩萨无分别光幢照一切世间差别身三昧、菩萨入如来无分别境界身三昧、菩萨大悲藏随一切世间转三昧、菩萨安住一切法无依迹威力三昧、菩萨照一切法最极寂静圆满智三昧、菩萨知诸法空巧能化现遍一切世间三昧、菩萨威力平等普出生一切佛刹三昧、菩萨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庄严相三昧、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菩萨观一切世间色空三昧、菩萨不著一切世间最胜圆满空三昧、菩萨出生一切如来威力母三昧、菩萨修行入一切佛究竟功德海三昧、菩萨观察一切境界出生神变尽未来际威力三昧、菩萨入一切如来次第本事海三昧、菩萨能以威力尽未来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三昧、菩萨以决定解力令现在十方一切佛刹皆清净三昧、菩萨一刹那中普照一切佛差别住处三昧、菩萨深入观察无碍际三昧、
本事 = Itivu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菩萨能以威力令一切世界为一佛刹三昧、菩萨出生一切佛变化身三昧、菩萨以金刚智知一切诸根海三昧、菩萨知一切如来同一胎藏身三昧、菩萨知一切法界随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菩萨于一切法界广大刹中现成正觉及般涅槃大威力三昧、菩萨令住最上威力处三昧、菩萨照一切佛刹众生身无分别威力三昧、菩萨入一切佛智慧旋转藏三昧、菩萨知一切法性相差别三昧、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菩萨一刹那中以无分别智普见三世法三昧、菩萨念念中普现法界藏身三昧、菩萨以勇猛智如师子王随顺悟解一切如来种姓三昧、菩萨观一切法界圆满智慧眼三昧、菩萨正勇猛趣向十力三昧、菩萨以普遍眼观察一切圆满功德三昧、菩萨遍照出生一切众生色相圆满三昧、菩萨旋转不动藏三昧、菩萨演说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菩萨于一法以一切言辞差别训释辩才三昧、
狮子/师子 = Siha,狮子为百兽之王,故诸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又如佛之座席称为师子座、狮子座,佛之说法称师子吼、狮子吼。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训释(xùn shì) = 解释字句的意义[explain]。
菩萨演说一切佛无二法句威力幢三昧、菩萨知三世无碍际三昧、菩萨随顺悟解一切劫无差别三昧、菩萨入微细十力方便三昧、菩萨以金刚智起一切菩萨行三昧、菩萨能于十方随心速疾普现身云三昧、菩萨现遍法界成正觉身种种神变三昧、菩萨受一切触安乐幢三昧、菩萨出一切庄严具庄严虚空界三昧、菩萨念念中出等一切世间数变化形像云三昧、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菩萨如来无垢月光照虚空三昧、菩萨一切如来加持三昧、菩萨一光照一切法根本差别庄严三昧、菩萨广演一切法义灯三昧、菩萨照十力境圆满三昧、菩萨三世诸佛星宿幢三昧、菩萨一切佛一密藏三昧、菩萨观一切相皆究竟三昧、菩萨无尽福德藏三昧、菩萨见尽无边佛境界三昧、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密藏 = 指秘密之教法。乃诸法直显法尔自然所示之教法;比教法超越肉身之佛(生身佛)所说之教法。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菩萨见一切法如金刚师子吼威力三昧、菩萨现一切如来变化正见平等三昧、菩萨一切佛日念念周行三昧、菩萨一念普照三世法三昧、菩萨普音演说净光等照一切法自性清净三昧、菩萨见一切佛差别力三昧、菩萨见一切佛觉一切差别法界如莲华开敷三昧、菩萨观察诸法如虚空无住处三昧、菩萨一方普出十方海旋转藏三昧、菩萨入一切法界门三昧、
佛日 = Buddha-surya,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暗,故喻佛陀如日。
菩萨一切法海差别藏身三昧、菩萨以寂静身放差别光照一切众生身三昧、菩萨一刹那心以大愿力出生一切神通三昧、菩萨常于一切处正觉威力普遍三昧、菩萨随顺悟解以一庄严入一切法界三昧、菩萨正念一切佛身普照三昧、菩萨悟解最胜神通智遍一切世界三昧、菩萨一念令无量教字本母普遍法界三昧、菩萨以一教法庄严一切法界法光明三昧、菩萨一切佛威力光明圆满轮三昧、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菩萨以行愿网摄一切众生界三昧、菩萨见一切世界不断绝三昧、菩萨莲华吉祥种种神变普游步三昧、菩萨知一切众生身旋转智三昧、菩萨威力普现一切众生前三昧、菩萨悟解一切众生音声言辞秘密海三昧、菩萨观一切众生差别智三昧、菩萨无分别大悲藏三昧、菩萨入一切如来际三昧、菩萨观察一切如来解脱处师子频申三昧。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彼诸菩萨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三昧而为方便,入毗卢遮那如来过去所修广大功德,念念充满一切法界诸佛三昧大神变海,其诸菩萨住逝多林不离如来道场众会,各各自见普于十方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世界,坐于种种宝莲华藏师子之座,皆已具足广大智慧,普现种种神通境界,
已住寂静诸菩萨地,自在出生明利智慧,
已得随顺普遍智行从佛智慧种性而生,
已证现前一切智智得无痴翳清净智眼,善巧调御一切众生,住一切佛平等法性,于一切法随顺悟解,
已能观察一切诸法自性清净,知诸世间究竟寂灭无有所依,普诣十方一切国土而无所著,常勤观察一切世间而无所住,普往十方一切刹土而无所去,
已入一切妙法宫殿而无所来,遍于诸法了达性空知无积聚而恒教化成熟众生,示诸众生安乐行处,开示智慧解脱境界,恒以智身住离贪际超越一切生死苦海,普示众生诸蕴实际,智光圆满照彻一切定力坚固无能倾动,
明利 = 聪明锐利。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
知诸世间悉皆如梦,
观一切佛现差别身悉皆如影,
知所说法音声语言悉皆如响,
现见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善能积集最胜行愿,普遍智慧,圆满清净,善巧随顺,究竟寂静,善入总持种智境界,具足无畏诸三昧力,勇猛精进遍修诸行,住法界际,获明智眼,到一切法无所住处,修习无边智慧行海,
到智波罗蜜究竟彼岸,
得般若波罗蜜之所摄持,
以神通波罗蜜度诸众生,
依禅波罗蜜得心自在,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证一切佛真实境界,以善巧智开示法藏,以明了智训释文词,以辩才力说无尽法,雄猛无畏能师子吼,常乐观察无差别法,以净慧眼普观一切,无生智月等照世间,观诸众生,见真实谛,福智坚固如金刚山,一切譬谕说不能及,增长一切智慧根芽,勇猛精进,摧诸魔众,无量智慧,威光圆满,身相殊特超诸世间,得一切法无碍智慧,解了诸法,尽无尽际,智慧清净住普遍际,能遍随顺入真实际,无相观智常现在前,善巧圆满诸菩萨行,以无二智观诸世间,知诸众生往来所趣,遍诸佛刹得圆满智,于一切法离诸暗障,普放法光照十方界,为诸世间最胜福田,广大愿轮如月普现,福德超胜如须弥山一切世间无能过者,摧伏一切外道、邪论,于一切刹普现其身,以微妙音演说诸法,普见诸佛心无厌足,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训(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师子吼 = Sim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智月 = 以月譬喻智慧之光明,称为智月。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一切世间 =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已得诸佛自在威力,随所应化现种种身,乘大智舟汎生死海,周旋普济所往无碍,智慧圆满身光映彻,如日轮出普照世间,随众生心现众色像,知诸众生根性欲乐,入于无诤清净境界,知一切法自性无生,以自在智能令一切小大境界互相涉入,决了佛地甚深理趣,知诸世间文字、句义,以无尽句说无尽法,于一句中演出一切修多罗海,具足获得广大智慧陀罗尼身,随所受持尽未来劫,初无忘失,一念能忆不可说劫宿住之事,一念能了三世一切诸众生心,与诸众生一切诸佛总持法藏,常转清净不退法轮,令诸众生生大智慧,入佛境界,具一切智,常善安住甚深三昧,巧能分别一切法句,而于诸法悉无所著。
舟(zhōu) = 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船[boat]。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受持 = Adhis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最胜智慧自在游戏,于诸境界皆得解脱,观察一切净庄严身,其身普入十方法界,随所应化,悉能遍往,知诸刹海所有极微,悉于其中现成正觉,于无色性现一切色,能以一方入一切方,其诸菩萨具足如是无量智慧功德之藏,十方所有一切诸佛悉共称扬,说其功德不能令尽,靡不咸在逝多林中,悉见于佛光明所照,深入如来功德大海。
尔时,彼诸菩萨得不思议正法光明照故,其心欢喜安隐快乐,各于其身及师子座,众宝楼阁诸庄严具遍逝多林,凡所受用一切物中,化出种种大庄严云,充满十方一切法界。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所谓:于念念中普放一切微妙广大光明网云,充满法界,遍能开觉一切众生,咸令欢喜;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摩尼铃云,充满法界,出微妙音称扬赞叹三世诸佛一切功德;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天音乐云,充满法界,出微妙音演说众生诸业果报;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大菩萨种种行愿身色相云,充满法界,悉以妙音说诸菩萨所有一切广大行愿;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如来自在种种神通妙变化云充满法界,以随类音遍众生界演说诸佛广大言音;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种种庄严诸相随好菩萨身云,充满法界遍一切刹,说诸如来普于十方一切国土出兴次第,相续不断;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三世如来菩提场云,充满法界,显现诸佛成等正觉,普遍观察显示成佛庄严功德;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大龙王相似身云,充满法界,一一身云,遍诸佛刹普雨一切诸上妙香;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诸世间主相似身云,充满法界,一一世主普遍观察演说普贤菩萨之行;
于念念中出现一切妙宝光明净佛刹云,充满法界,显示十方一切诸佛所转法轮,是诸菩萨以得如是不可思议光明所照,入于广大不可思议神通境界,法应如是,出兴此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神变大庄严云。
铃 = Ghanta,指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之一种法器。系用青铜、紫铜等所制,呈钵形,直径约十公分。禅宗最早使用。密教称此为金鋺。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三世佛/三世如来 = 指弥陀、释迦、弥勒,配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释尊为历史上之佛,故称现在佛;弥陀如来乃往昔十劫之佛,故为过去佛;弥勒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出现于此娑婆世界之佛,故称未来佛。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欲重开示逝多林中诸神变事,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汝应观此逝多林,广博庄严量无际,一切身云皆示现,以佛威神充法界。
= 八十华严:汝应观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广无际,一切庄严皆示现,十方法界悉充满。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清净色相庄严身,十方无量诸佛子,咸来影现道场中,众会普观无不见。
= 八十华严:十方一切诸国土,无边品类大庄严,于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显现。
“从诸佛子毛孔中,演佛法音若雷震,焰云种种庄严相,普遍十方一切刹。
= 八十华严:从诸佛子毛孔出,种种庄严宝焰云,及发如来微妙音,遍满十方一切刹。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又于宝树华叶中,出现梵释庄严相,动止威仪恒寂静,从禅定起而游步。
= 八十华严:宝树华中现妙身,其身色相等梵王,从禅定起而游步,进止威仪恒寂静。
宝树 =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佛身一一毛孔中,常现难思众菩萨,相好端严甚微妙,悉与普贤菩萨等。
= 八十华严:如来一一毛孔内,常现难思变化身,皆如普贤大菩萨,种种诸相为严好。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逝多林上诸严具,充遍虚空发妙音,赞说三世诸菩萨,种种庄严功德海。
= 八十华严:逝多林上虚空中,所有庄严发妙音,普说三世诸菩萨,成就一切功德海。
“逝多林中诸宝树,亦出无量妙音声,演说一切诸群生,种种业报差别海。
= 八十华严:逝多林中诸宝树,亦出无量妙音声,演说一切诸群生,种种业海各差别。
“林中所有诸境界,悉现三世诸如来,十方刹海极微中,皆起神通无不遍。
= 八十华严:林中所有众境界,悉现三世诸如来,一一皆起大神通,十方刹海微尘数。
“一切刹海极微中,所有十方诸国土,于佛一一诸毛孔,普遍庄严皆显现。
= 八十华严: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切刹海微尘数,悉入如来毛孔中,次第庄严皆现睹。
“宝焰香云皆现佛,等众生数遍世间,一一咸起大神通,方便随宜而化度。
= 八十华严:所有庄严皆现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一一咸放大光明,种种随宜化群品。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如虚空量宝宫城,尽妙庄严如日现,宝藏及与菩提树,靡不普遍于十方。
= 八十华严:香焰众华及宝藏,一切庄严殊妙云,靡不广大等虚空,遍满十方诸国土。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十方三世诸如来,所有道场菩萨众,劫海修行功德相,一切于此林中现。
= 八十华严: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有庄严妙道场,于此园林境界中,一一色像皆明现。
“普贤大行诸菩萨,已于刹海具庄严,其数无量等群生,于此林中无不见。”
= 八十华严:一切普贤诸佛子,百千劫海庄严刹,其数无量等众生,莫不于此林中见。
尔时,彼诸菩萨蒙佛三昧光明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悲门;以得如是大悲门故,摄受利益安乐众生,即于其身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众色光明,一一光明各各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身云,复出一切世主相似身云,充满十方一切法界,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诸众生身相、言音,种种方便教化调伏,令其成熟,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天宫殿退堕无常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众生随业受生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梦中境界令心觉悟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圆满诸行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圆满大愿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震动世界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悉舍内外檀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修诸功德正行圆满尸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断截肢体、心无动乱羼提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勤修种种智慧神通毗梨耶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修诸静虑、等持、等至、神通解脱禅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智光照世般若波罗蜜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勤求佛法,为一一名句、一一文义皆舍国城妻子财物无数身命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于诸如来亲近、供养、咨求、请问一切法要心无疲厌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诸众生根欲成熟往诣其所开发示导令其悟入智海光明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菩萨大福智聚摧伏众魔制诸外道胜幢威力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工巧技术明智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心行微细差别明智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诸法种类差别殊胜明智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种种心乐差别明智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烦恼习气令其除灭明智门;
或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知一切众生品类差别业报明智门。
利/益/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羼(chàn) = 群羊杂居[sheep crowd]。(混杂[mix]。)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明 = Vijja,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
差别 =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方便门,往诣一切众生住处,摄受调伏而成熟之。
所谓:或往梵王宫;
或往帝释宫,或时往诣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阎摩罗界诸王宫中;
或往畜生、饿鬼、地狱之所住处,以平等大悲、平等大愿、平等智慧、平等三昧、教化摄取而调伏之;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彼诸众生或有见已而调伏者、或有闻已而调伏者、或有忆念而调伏者、或闻音声而调伏者、或闻名号而调伏者、或见圆光而调伏者、或见光网而调伏者,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诣其所,令其获益;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名/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
而此林中一切菩萨为欲成熟诸众生故,虽以神力:或时现处种种严饰诸宫殿中;或时示现住自楼阁宝师子座道场众会所共围绕,充满十方一切刹海,普遍示现皆令得见,然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又此菩萨为欲成熟诸众生故,示现无量变化身云,或现其身眷属庄严,或现其身独一无侣。
所谓:或现沙门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异道出家身、或现苦行身、或现充盛身、或现医王身、或现商主身、或现淫女身、或现妓乐身、或现毗沙门身、或现世主身、或现奉事诸天身、或现工巧技术身,现如是等诸变化身,往诣一切诸众生所,随其所应,起如幻智。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医王 = 佛菩萨之尊称。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故以良医为喻,而尊称为医王。/为药师如来之别称。
于诸世间犹如帝网行菩萨行,以种种形相、种种威仪、种种音声、种种言论、种种住处演说诸法。
所谓:或说一切世间工巧事业、
或说一切福德智慧照世明灯、
或说一切所证真实威力加持、
或说一切业力所持庄严世趣、
或说一切建立十方清净乘位、
或说一切圆满智灯照法境界,如是菩萨虽普周遍十方法界,教化调伏,成熟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