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Sukhavati-vyuhah-sutra,《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平等正觉/平等觉 = 指佛之正觉,转用为佛之别号。盖佛能觉证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浅深差别之理,而住于身、语、意三业空寂之大觉中,故称平等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人法喻立题
|
||||
别题
|
通题
|
|||
人
|
喻
|
人
|
法
|
|
佛说
|
大乘
|
无量寿
|
庄严清净平等觉
|
经
|
五种原始汉译本
|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廿四愿。
#支娄迦谶 = Lokaksema,东汉时贵霜佛教僧人,佛经译师。
#后汉/东汉 = 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
|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三国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廿四愿。
#支谦 = 三国时佛教著名译经人。
#三国 =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一段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
|
佛说无量寿经
|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四十八愿。
#康僧铠 = Saṃghavarman,印度人,三国曹魏时期佛教高僧,翻译师。
#曹魏 = 220年-266年,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据有北方的政权。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
唐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四十八愿。
#菩提流志 = Bodhiruci,意译为觉爱。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翻译三藏经典。
#唐朝 = 618年-907年,国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赵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卅六愿。
#赵宋/宋朝 = 960-1279年,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
|
夏莲居居士会集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 敬分章次
夏莲居 = 1884年-1965年,夏继泉,中年后改名夏莲居。1932年,莲公发愿会集《无量寿经》,即《大经》。最后1946年定本完成并刊行。在《大经重印跋》中有诗称,「浊世无如念佛好,此生端为《大经》来。」。
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菩萨戒 =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郓城(yùn chéng) = 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下辖的一个县。
#序分
法会圣众第一
###声闻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大圣 = Maha-muni,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多闻第一。
###菩萨众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现在贤劫/贤劫 = Bhaddakap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Bhadda,译作善;劫,Kappa,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在家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贤护菩萨
= Bhadra-pala,系在家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
正士 =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
英(yīng) = 花[flower]。(卓越,才智杰出[outstanding]/光华,光彩[bright]。)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法幢/宝幢 = 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
信慧 = 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之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慧可以断无明。/指信心之智慧。
愿慧 = 誓愿与智慧。
香象 = Gandha-hastin/gandha-gaja,系指由鬓角可分泌有香气液体之强硕大象而言,即指交配期之大象。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魔怨 = 指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称魔怨。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最正觉 = 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归仰 = Adhigamaniya,表示归命敬仰之意。亦即对诸佛菩萨之归依礼敬。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濯(zhuó) = 洗[wash]。
清白 =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贮(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法药 =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
疗(liáo) = 医治[cure;heal;treat]。
三苦 = Tisro-duhkhatah,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
|
苦苦
|
Suffering of Pain,Duhkha-duhkhata,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
变异苦/坏苦
|
Suffering of Change,Viparinama-dukkha,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之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亦称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亦称坏苦。。
|
行苦
|
Pervasive Suffering,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诸佛刹中皆能示现。
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 像闪电般的快速。
闪电光 = 比喻情势之神速、猛烈。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缠缚 =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r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raty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v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 [中下]指中下根性的众生。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华严三昧 = 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睹(dǔ) = 见,看见[see]。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度世 = 指度脱三世迷界之事。度即渡、出,犹言出世、出世间、离世间。/指济度世间之人。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不请友/不请之友 = 指未请而自来亲近之友。以此比喻佛、菩萨之救度众生,非因众生之祈请,乃以大慈悲心感应而亲往,赐予众生以善法;对众生而言,即为不请之友。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
杜(dù) = 杜梨,棠梨[birch-leaf pear]。(堵塞[stop]。)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拯(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be
grateful;be obliged]。)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余四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尼(ní) = 亲近,亲昵。后作“昵”[very intimate]。(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nun]。)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大教缘起第三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赫(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奕(yì) = 大[great]。(光明[bright]。)
赫奕(hè yì) = 光明显盛的样子。
融(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表里(biǎo lǐ) = 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one's outward show
and inner thoughts]。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迟疑不决。)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 [瞻仰]瞻视敬仰。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长跪 =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着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着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大涅槃/大灭度/大寂定
= 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
“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利乐 = 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阿罗诃/罗汉/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蜎(yuān) = 孑孓。蚊子的幼虫[wriggler]。
蠕(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蜎飞蠕动 = 指形体细微渺小之生物。蜎飞,指小虫之飞行,如蚊虻等;蠕动,乃小虫蠢动之貌,如蛆虫等。
四洲/四大洲/四大部洲/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自夸;自恃[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
光(guāng) = 光芒,光亮[light;ray]。(色泽;光彩[color and lustre]/增辉,发扬光大[glorify]/光明,明亮[bright]/光滑[smooth]。)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发扬,发展与提倡[develop]。)
道教
= 佛陀所说之教,谓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开始;产生[begin;start]。)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
= [住无量亿劫]表佛寿命无量。
亿劫 = 劫,梵语Kalpa,音译劫波,略作劫,为古代印度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亿,形容数量极多、盈满。亿劫,有二义:(一)表无限长之时间,乃百千万亿劫之略称。(二)表永远之意。
“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极(jí) = 房屋的正梁[ridgepole]。(最高的地位[highest
position]/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top]/到达极点[reach
the limit]/特指君位[throne]/最高准则、标准[highest
norm,highest standard]。)
“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谛听 =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正宗分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无央数劫 =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
世饶王佛/饶王佛/世间自在王/世自在王佛 = 世自在王,梵名Lokesvararaja/Lokesvara,系世(梵loka)与自在(梵isvara)之合成语。饶,即自在之义。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法藏比丘 = Dharmakara,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 [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才(cái) = 草木初生[<plant> newborn]。(才力;才能[ability]/刚刚[just]。)
哲(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sage;wise man]。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 [明记]明是明了,记是不忘记。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能够看清事物/神,神灵[God]。)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逾(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伽他/偈佗/偈/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赞佛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严(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发愿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恶道/恶趣 = Dug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伦(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伦常,纲纪,封建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human
relations]。)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拔(bá) = 拔起,拔出[pull out;pull up]。(突出;超出[stand out]。)
###请证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圣智 = 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 [取愿作佛,悉令如佛]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勤(qín) = 尽力多做,不断地做[assiduous;diligent;industrious]。(通“尽”。竭,完[exhaust;finish]/劳倦,辛苦[toilsome;hard-working]。)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 [教授名字]指成佛后的名号。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极;最[very]。)
至心(zhì xīn) = 最诚挚之心;诚心。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果(guǒ) = 果子,果实[fruit]。(结果[result]/果然,当真[really]。)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如所修行,汝自当知。
“‘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 连下三个自字,首曰:‘汝自思惟。’继曰:‘汝自当知。’三曰:‘汝应自摄。’
摄(shè) = 牵曳[drag]。(执;持[hold]/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自摄
= 为‘他摄’之对称。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等三业,使不放逸。又以自己发愿修行之力摄持而证得果位,亦称自摄。此义同于自力,即以自力为体,自摄为用。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 [斯义宏深,非我境界]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
宏(hóng) = 屋子宽大而深[spacious]。(大;宏大[grand;great]。)
“‘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
“‘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 [誓满所愿]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高明(gāo míng) = 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clever;bright;brilliant]。/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wise or skillful person]。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感应;应验[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
“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 ‘彼’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天人善恶’指人事环境(正报)。‘国土粗妙’指物质环境(依报)。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 [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结(jiē) = 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pent-up]。)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
= [精勤求索]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
= [恭慎保持]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
索(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慎(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通“顺”。顺从,顺应;遵循,依顺[follow]。)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 [如一佛刹]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 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 亦令大众闻法得利,普发弥陀之愿,学法藏之所行,摄取佛刹,满足大愿。
发大誓愿第六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察(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observe;see clearly]/分辨[distinguish]。)
###01.国无恶道愿;02.不堕恶趣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禽(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兽(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禽兽(qín shòu) = 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birds and
beasts]。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
琰魔/阎魔/夜摩/剡魔/焰摩/阎摩 = Yama,印度神话中的死神。在《梨俱吠陀》中,他是第一个经历死亡的人类,因此掌握了死亡的力量。稍后,他成为居住在天界的神明,掌管夜摩天,大乘佛教将他列为十二天之一。
琰魔/琰魔王/琰魔法王/阎罗/阎魔/阎摩罗/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在藏传佛教中,则称为“阎罗法王”、“阎罗王护法”、“牛头阎罗明王”等,是佛教的护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怕。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03.身悉金色愿;04.三十二相愿;05.身无差别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磨(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磨擦[rub;wear]/磨灭;泯灭[obliterate;die out]。)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端正净洁,悉同一类。
“‘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
||
头部
|
顶上肉髻相
|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
脸部
|
狮子颊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
眉间白毫相
|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
|
眼睫如牛王相
|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
|
眼色如绀青相
|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
诸齿齐密相
|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
|
四牙白净相
|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
|
广长舌相
|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
|
梵音相
|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
|
咽中津液上味相
|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
|
身躯部
|
金色身相
|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
常光一丈相
|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
|
身如狮子相
|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
|
大直身相
|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
|
身广长等相
|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
|
两腋下隆满相
|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
|
七处隆满相
|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
|
皮肤细软相
|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
|
身毛右旋相
|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
|
孔生一毛相
|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
|
马阴藏相
|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
指纤长相
|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极柔软。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下平满相
|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
|
足跟圆满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
###06.宿命通愿;07.天眼通愿;08.天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过现未/去来今 = 即指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经中常以此类用语泛指一切有为诸法生灭变化过程之时间。
“‘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09.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
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他心智 = Para-citta-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十智之一。
“‘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10.神足通愿;11.遍供诸佛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
波罗密多/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巡(xún) = 到各地视察;巡行[patrol;make an inspection
tour]。
历(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逐一;逐个地[one
by one]。)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12.定成正觉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涅槃/般涅槃 = Nibb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an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13.光明无量愿;14.触光安乐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超过[surpass]。)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5.寿命无量愿;16.声闻无数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 假如一个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的长时间,共同来计算极乐世界声闻、天人二类的寿量及人数,他们如果能算知此二类大众的寿量与人数,我就不成佛。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17.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18.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谤法/破法/断法/诽谤正法 = Saddharma-pratiksepa,谓破坏佛说之正法,主要系指诽谤大乘经典非为佛所说。谓不信般若、法华、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且加以毁呰诽谤者,断尽一切善根,堕入大地狱。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19.闻名发心愿;20.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21.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
系念/悬念/悬想/系念 =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
“‘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善本德本 = 善本与德本之并称。一般指功德善根之本。此二者之意义,有同与不同二说。又‘本’字解为‘原因’之义时,得胜果之善根、功德,称为善本、德本;解为‘根本’之义时,以一切善法、功德之根本,称为善本、德本。
遂(suì) = 逃离[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顺利地完成;成功[succeed]/就;于是[then,there upon]。)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 更:经历。
悔过 = 忏悔罪过之意。指为减轻或消除罪业而于佛、僧之前,自述所犯身、口、意等三业之忏悔仪式。书写仪式之程序者,谓忏仪,或作忏文。忏文视其所据之经典不同,而有法华忏文、金光明忏文之分。于舍利弗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载有悔过之功德。
更(gēng) = 改变[change]。(经过,经历[experienc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2.国无女人愿;23.厌女转男愿;24.莲华化生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妇(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5.天人礼敬愿;26.闻名得福愿;27.修殊胜行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
礼/拜/礼拜
=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
皈命顶礼/归命礼/归命顶礼
= 谓以至诚恭敬之身心顶礼三宝。归命,即将身心归投佛、法、僧三宝,是属意业之礼拜;顶礼,乃以头触地接承佛足之礼,是属身业之礼拜,亦为礼拜中之最敬礼。
“‘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
贵(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社会地位高[of high rank;noble]。)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8.国无不善愿;29.住正定聚愿;30.乐如漏尽愿;31.不贪计身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 [住于定聚]定聚者,指正定聚。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漏尽阿罗汉/漏尽比丘 = 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著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 [贪计身]对身体的分别执著。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呈送计簿的官吏[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
###32.那罗延身愿;33.光明慧辩愿;34.善谈法要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
= [说经行道]说经,讲经说法是言教;行道,依教奉行是身教。
秘要 = 不妄示于人之切要法门,指密教所修之加持、祈祷等法。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5.一生补处愿;36.教化随意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 [皆发信心]使众生对于佛法都能发起清净的信心。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7.衣食自至愿;38.应念受供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供物/供具 = 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饮食等诸物之总称。亦有特称盛装供物之器具为供具或供器者。‘供’与‘具’均为‘献供’之义。上供供具,称为供养。若供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9.庄严无尽愿。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 我作佛时,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状色彩殊胜奇特,真正是微妙到了极处,是无法称说衡量的。
丽(lì) = 成群;结伴;成对。后作“俪”[forming a pair or couple;in
pair]。(美丽,漂亮[fine;beautiful]。)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 极乐世界的众生虽然具足天眼,对于国中万物如果能分辨出它的形状、色彩、光明相状、名字数量,以及能总说出者,我就不取正觉。
形色 = Samsthana-rupa,有形之色。‘显色’之对称。指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而觉知其长短大小凹凸等者。/形体与色相。即指人畜等之颜色形貌。
光明相/光相 = 指佛、菩萨等诸尊身体发出光明之相,象征佛、菩萨之智慧。绘画、雕刻等所表现之光相多系圆形,故又称圆相、圆光。
###40.无量色树愿;41.树现佛刹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道场树高,四百万里。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
= [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好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样。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2.彻照十方愿。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 [光莹如镜]光明晶莹得像镜子一样。
广博(guǎng bó) = 宽广博大。指学识、胸怀等[extensive;erudite]/泛指广[vast]。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众生睹者,生希有心。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若能了知诸佛妙法,生尊重不思议心者,亦称为希有人。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
= 我作佛时,从极乐世界的地层到虚空,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无量的宝香和合而成。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台榭[platform]/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众生闻者,皆修佛行。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普等三昧愿;45.定中供佛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
= [逮得]随即得到。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普等三昧
= 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
“‘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6.获陀罗尼愿;47.闻名得忍愿;48.现证不退愿。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离生
=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性,称为正性离生性,略称离生性。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
“‘修菩萨行,具足德本。
= [具足德本]如是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故云‘具足德本’。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 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应时(yìng shí) = 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in
season;seasonable]。/立时;立刻;马上[at once;immediately]。
三忍/三法忍 = Tisrah ksantayah,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
|
随顺音声忍/生忍/音响忍
|
Ghosanugama-dharma-ksanti,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
|
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柔顺忍
|
Anulomiki-dharma-ksanti,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
|
修习无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佛道。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
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
长夜 = Digha-ratta,指极长久之时间。/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
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 [净慧]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 [明济众厄难]明济即明智济度。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三垢 = 垢,梵语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raga)、嗔(梵dvesa)、痴(梵moha)三毒。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
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
|
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
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
三途对三毒 = 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谓,火、刀、血三途配嗔、贪、痴三毒。
|
|
火途对嗔忿
|
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嗔忿,则将感生地狱道,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
|
刀途对悭贪
|
众生若无惠施心,常怀悭贪,则将感生饿鬼道,常受刀杖驱逼等苦。
|
血途对愚痴
|
众生若无智慧,愚痴不了,则将感生畜生道,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
|
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塞(sāi) = 阻隔;堵住[stop up;block up]。(填塞;充满[stuff;cram;squeeze in]/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stuff]。)
善处/善道/善趣
=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相对于恶趣(Dur-gati)、恶处、恶道。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
三界雄 =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
说法狮子吼,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说法狮子吼,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圆满我过去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使一切众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师子吼/狮子吼 = 比喻佛陀说法犹如百兽之王狮子之吼叫声。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我发的这个大愿如果能圆满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应受到感动。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 [普地]指全世界之大地。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自然 =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专(zhuān) = 纺专,收丝器[spindle]。(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全,都[all]。)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 [超胜独妙]明非特广大,其中庄严之事,身土依正,皆悉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最为精,故谓超胜。唯此一土,最不思议,故言独妙。
= [常然]是永远不会衰退改变,自然永恒。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
独(dú) = 单独;单一[lonely;single;only]。(岂,难道[could it possibly be…;does it mean…]/特,特别地[very;especially]/无子孙的老人[old people
without off-spring]。)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
= [积植]是积累培植。
德行 = Guna,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指功德与行法。/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乐欲/欲 = Chanda,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心所名。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
寂静行 = 即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习趣入涅槃寂静之行法。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真谛 = 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二谛之一,三谛之一。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慈忍
= 慈悲与忍辱之合称。
“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和睦;融洽[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谕(yù) =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instruct;tell]。(明白、懂得[understand;see]。)
劝谕(quàn yù) = 劝勉晓喻。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 [轨范]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
轨(guǐ) = 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gauge]。(车轮的痕迹,车辙[rut]/法则、法度[laws;statutes]。)
范(fàn) = 古代遇大事出车,先辗过祭坛及祭牲的一种祭祀活动,祭路神[a ceremony of sacrifice to the
Road God]。(假借为笵。法则[rule]/典范[model]。)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 [观法如化]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lǜ) = 法律;法令[law]。(佛教的戒律[discipline]。)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
村落/村/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思慕,眷恋[have
tender feelings for;b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亲属[family dependent]。)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 [教化安立众生]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
立(lì) = 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erect;set upright]/存在;生存[exist;subsist]/立身;立足[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have
a foothold]。)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 [自然发应]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成功[success]/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ripen]。)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长者 = Setthi/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居士 =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具有高超才能与品德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ability]。)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天主 = 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
螺髻梵王 = 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称螺髻梵王,或螺髻梵。曾于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八十种好
= Anubyanjana,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
|
|||
1、无见顶相
|
21、容仪备足
|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
61、身持重
|
2、鼻高不现孔
|
22、容仪满足
|
42、自毛孔出香气
|
62、其身大
|
3、眉如初月
|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
43、自口出无上香
|
63、身长
|
4、耳轮垂埵
|
24、威振一切
|
44、仪容如师子
|
64、手足软净滑泽
|
5、坚实如那罗延
|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
45、进止如象王
|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
6、骨际如钩锁
|
26、面不长大
|
46、行相如鹅王
|
66、光照身而行
|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
47、头如摩陀那果
|
67、等视众生
|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
28、面具满足
|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
68、不轻众生
|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
49、四牙白利
|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
10、膝骨坚而圆好
|
30、言音深远
|
50、舌色赤
|
70、说法不著
|
11、身清洁
|
31、脐深而圆好
|
51、舌薄
|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
12、身柔软
|
32、毛右旋
|
52、毛红色
|
72、发音应众声
|
13、身不曲
|
33、手足满足
|
53、毛软净
|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
14、指圆而纤细
|
34、手足如意
|
54、眼广长
|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
15、指文藏覆
|
35、手文明直
|
55、死门之相具
|
75、观不厌足
|
16、脉深不现
|
36、手文长
|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
76、发长好
|
17、踝不现
|
37、手文不断
|
57、脐不出
|
77、发不乱
|
18、身润泽
|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
58、腹不现
|
78、发旋好
|
19、身自持不逶迤
|
39、面广而殊好
|
59、细腹
|
79、发色如青珠
|
20、身满足
|
40、面净满如月
|
60、身不倾动
|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积功
= 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同义语如积累、积功累德等。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 [如实安住]即如实而安住于此真实之际。简言之,即安住于诸法之实相。
愿/誓愿 = Panidhay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 [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所以是无来也无去。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
= [酬愿]实现他过去所发的大愿。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极乐世界 =
Sukhavati,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有关极乐往生之教义与阿弥陀佛之信仰,自印度以来即极兴盛。于现存藏经中,关于弥陀与极乐之著作多达两百余部。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今现在说法。
“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Maha-satt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皆愿作佛第十
=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世尊介绍阿弥陀佛过去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修行证果的事实。
阇世王/阿阇世王 = Ajatasattu,?-前461年,为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之子。意译未生怨王、法逆王。其母名韦提希,故亦称阿阇世韦提希子。后弑父王自立,大张中印度霸权。其于处母胎时,占师预言此子降生后将弑父,父王听占师预言,十分惊恐,遂自楼上将之投弃,然仅折断手指而未死,故又称婆罗留支(梵Balaruci,折指之义),并以其未生前即已结怨,而称之为未生怨。成长后,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于地牢中,欲致之死。即位后,并吞邻近诸小国,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统一之基础。后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之资具。
盖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
= [是王子等,后当作佛]阿阇王子五百人等,以后必定成佛。
“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
“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
= 往昔在迦叶佛住世的时代,他们是我的弟子,他们今天供养我,我们又相遇了。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
= [四时]春、夏、秋、冬。
= [寒暑]大冷大热。
= [雨冥]阴雨。
暑(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 [荆棘]带刺的植物。
江(jiāng) = 长江的专称[Changjiang River]。(大河的通称[river]。)
丘(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荒凉的乡里[wild country]。)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丘陵(qiū líng) = 土山。也指高低不平的地区[hills]。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坎(kǎn) = 坑,穴[pit;hole]。(掘坑,挖洞[dig]。)
荆(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
= [唯以自然七宝]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
“宽广平正,不可限极。
“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奇(qí) = 奇异,怪异[curious;incredible;queer;peculiar]。(新奇[strange;novel]。)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
“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修善所得之力用,称为‘善力’。极乐众生因有无量功德善力。
= [住行业地]乃能安住于弥陀如来愿行大业成就之地,故云‘住行业地’。
作业/行业 = 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
业因 = Kamma-hetu,业即因,以业为招感未来果报之因。又作因业。/业之因,能令业生长之因。
“我于此法,实无所惑。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疑网 = 疑惑之情交织如网,故称疑网。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光/光明 = P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维(wéi) = 系物的大绳[cord]。(隅,角落[corner]/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或曲面有二维,直线或曲线只有一维[dimension]/拴;系[tie up]/维持;维系[hold together]。)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
= [若化顶上圆光]若论诸佛顶上化现的圆光。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
“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
“至作佛时,各自得之。
“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 [不为预计]不是预先安排造作的。
预(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
“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高,高出[high]。)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安稳/安隐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十二光 =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若有众生遇此等光,则身意柔软,欢喜踊跃,而生善心。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
|
无量光
|
谓佛光不可算数。
|
无边光
|
有缘无缘无所不照。
|
无碍光
|
人法皆不能障。
|
无对光
|
诸菩萨所不能及。
|
焰王光
|
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
|
清净光
|
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
|
欢喜光
|
从佛无嗔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嗔恚心。
|
智慧光
|
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
|
不断光
|
光明恒照不绝。
|
难思光
|
诸二乘等不能测度。
|
无称光
|
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
|
超日月光
|
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
|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
= [垢灭善生]贪嗔痴等烦恼消灭,善根增长。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威(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神(shén) =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god;deity]。(泛指神灵[gods]/精神[spirit]/灵验[divine]。)
威神(wēi shén) = 尊严的神灵。/赫奕的声威;神明般的威严。
寿众无量第十三
= [寿众]寿是寿命,众指人民大众。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 [神智洞达]显彼土会众之神通智慧通达透彻。
神智
= 无碍自化,彻见事理之智慧。
洞达(dòng dá) = 通晓;透彻[understand
thoroughly]。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 [星宿众生]宿是星球的集合体。星宿众生,就是各个星球上的众生。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
“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 共同来推算极乐世界的声闻人数,他们所能计算出来的,还不及极乐世界人数的千万分之一。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
= [碎如微尘]它的细小像微尘一样。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析(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碎(suì) = 破碎[smash;break to pieces]。(零星;细小[small]。)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
沾(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孰(shú) = “熟”的古字[cooked]。(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which]/什么[what]。)
“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寿量
= 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据俱舍论卷十一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西牛货洲人约五百岁,东胜身洲人约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岁寿不一定;又减劫最后时期之寿命为十岁,劫初时期之寿命无量。其次,关于天上界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五百年。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人间之百岁为第二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一千年。第三天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量二千岁。第四、第五、第六依次倍增。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
宝树 =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
“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
= [唯一宝成,不杂余宝]这些树都是纯一宝而成的,没有掺杂其他的珍宝。
晶(jīng) = 甲骨文字形,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光亮,明亮[brilliant;glittering]。(同“精”[clear]/晶体[crystal]。)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 还有二种宝、三种宝,乃至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指情况的变化、改变[change;shift]/诵<经>;念<咒>[chant]。)
“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干(gàn) = 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end plank]。(主干[trunk]/求,求取[seek for]/触犯;冒犯;冲犯;冲[offend]/干预;干扰[intervene;interfere]。)
实(shí) = 财物粮食充足,富有[prosperous;well-to-do;well-off]。(果实;种子[fruit]。)
“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
梢(shāo) = 树木的末端[thin end of a twig top]。
“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互(hù) = 绞绳用的工具[a implement that use to wind up cord]。(交替;相互[mutually;each other]。)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 [各自异行]表种种不同之宝树,各各依类成行。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相向(xiāng xiàng) = 相对;面对面[in
opposite directions;face to face]。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尽;完[exhausted;completely]。)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清(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凉[cool]/清静;恬静[quiet]。)
五声/五调子/五音
=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即宫、商、角、征、羽。
宫商(gōng shāng) = 五音中的宫、商二音。引申为音乐、音律。
相和(xiāng hè) = 互相应和[in
proper proportion;in step with each other]。
“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 [其本周围五千由旬]其树身粗大,周围一圈便有五千由旬。
= [枝叶四布二十万里]枝叶向四方伸展的范围有二十万里。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原先,本来[originally;at first]。)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 菩提树是由一切宝物自然合成。
“华果敷荣,光晖遍照。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晖(huī) = 日月周围的光圈。日色;阳光[sunlight]。(同“辉”。光辉[radiance]/光彩照耀[shine]。)
“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
= [众宝之王,以为璎珞]摩尼是众宝之王,以此作为璎珞。
绿(lǜ) = 青中带黄的颜色[green]。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 [云聚宝锁]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链。
= [宝柱]指树的主干。
饰(shì) = 刷拭[brush]。(装饰;修饰[adorn;dress up]。)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金珠铃铎,周匝条间。
= 金珠铃铎遍悬于菩提树的枝条之间。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条(tiáo) = 小枝[twig]。(泛指一般长条形的物体[strip]。)
“珍妙宝网,罗覆其上。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百千万色,互相映饰。
= 由于它是众宝所成的,所以有百千万光色交相辉映。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无量光炎,照耀无极。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光炎(guāng yán) = 火光;光芒。
“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 [随应而现]随著众生心念自然应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 [哀亮]哀者悲哀,闻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响亮,又为透彻,显露。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形容声音凄清尖锐[desolate]。)
亮(liàng) = 明亮[bright]。(响亮[loud and clear]。)
雅(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正确;合乎规范[correct,right;standard]/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和雅(hé yǎ)
= 温和文雅。/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 众生若有目见此树,耳闻其声,鼻嗅其香,口尝其果味,身触其光影,或意根忆念树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缘此树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胜益。[无诸恼患]远离恼乱之患。
嗅(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
“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
= 极乐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议的宝树花果都作佛事,使见闻的人都能破迷开悟。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 这都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所成就的。
满足愿
= 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
讲堂 = Pasada,指供作讲经说法之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载,佛陀在毗舍离之普会讲堂时,有大比丘众五百人同住。
精庐/精舍 = Vihara,意为智德精练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别称。如今的南传佛教地区,通常仍以Vihara作为寺院的代名,泰国叫Wihan或Wat。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 [交络]谓交互网络。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 [思道]思维于道也。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诵经/讽经/讽读/读经/讽诵 = 讽咏谙诵之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坐禅 =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说道 = 示说正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