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法句经 = Dhammapada,根据传统说法,这些是佛陀在不同场合中所说的偈颂,其内容涉及有关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净生活,为教导佛法戒、定、慧的言说,后来再经由佛教僧侣编定而成。汉译法句经:39品758偈。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计有26品423颂,由了参法师在1953年时译成中文。
了参法师译
叶均 = 1916年-1985年,还俗前法名了参,是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学者,为太虚大师在1946年派往斯里兰卡学习南传佛教的留学僧之一,1957年回国后舍戒还俗,成为佛教居士,从事巴利文佛典的翻译和研究,完成了《法句经》、《清净道论》、《摄阿毘达磨义论》等三部巴利文经论的翻译,并担任过中国佛学院南传佛教教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和常务理事。
第一:双品
=
Yamaka Vagga
= 旧译双要品。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 [诸法意先导]“法”即“达摩”(Dhamma)。这里第一颂为不善法。第二颂为善法。
= [如轮随兽足]原文Cakkam va vahato padam 应译为“如车轮随于拖车之兽足”。
万法/诸法 = Sabba-dhamma,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意 = Mana,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依六识家之见,心、意、识三者同体异名。依八识家而言,心即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而识则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兼及意识。
先导(xiān dǎo) = 开道;引路;开道引路者;诱导;引导[guide;forerunner]。
作业/行业 = 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
杂染/染/染污
= Kilesa,烦恼之别称。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者,即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如影随形(rú yǐng
suí xíng) = 像影子老跟着身子[like
the shadow following the person;ver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劫(jié) = 威胁;威逼[threaten;coerce]。(抢夺;强取[plunder;raid;rob]。)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
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 [从非怨止怨]从古至今,不是怨恨可以止怨恨。
= [此古圣常法]原文Sanantano 为古代之意。古法(Sanantano
Dhammo 或 Poranako Dhammo)即指一切诸佛与诸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永久不易之法。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忍 = Khanti,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
= [彼人不了悟]“彼人”指诤论的人。
= [我等将毁灭]原文Mayam Ettha Yamamase直译应作“我等将灭亡于此(诤论)中”。即为此诤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
= [若彼等如此]若彼等知此。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依巴、英及语体本更正。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 [唯求住净乐]见色身以为净而好乐之。
= [彼实为魔服]“魔罗”(Mara),这里指情欲。
= [彼实为魔服]彼实为魔伏。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依巴、英及语体本更正。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i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愿求非乐住,善摄护诸根,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
= [愿求非乐住]“非乐”(Asubha),指不净观,如观三十二不净身等。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 [不离诸垢秽]贪欲等。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与诚实,彼应着袈裟。
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达真实。
= [非真思真实]不真的,思为真实。如四种资具及十种邪见等。
= [真实见非真]真实的,见为非真。如戒定慧及正见等。
真实思真实,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达真实。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八正道之一。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人。
浸(jìn) = 古水名。浸水[Jin River]。(泡在水里,被水渗入[immerse;steep;soak]。)
贪毒/贪/贪欲
= Lobha,与‘渴爱’(Tanh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人。
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 已见到自己所作的恶业,他感到悲伤与苦恼。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 [现悲我作恶]由于他作了种种恶业,而引起的现世悲哀称为“悲我作恶”;然而这种悲哀,尚属有限,将来堕在恶趣中受报的时候,其苦无穷。
现世此处喜,死后他处喜,修诸福业者,两处俱欢喜,(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 [虽多诵经集]巴利Sahita或Samhita有集合、合理、感化等多义,这里是佛陀所说三藏的名称。
= [如牧数他牛]替别人放牛的人,早上把牛放出,晚上数过了牛的数目交还牛主,换取一天的工资而已。如果他希望去吃从牛所出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则不可得。
逸/放逸 = P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贪恚痴/淫怒痴/贪嗔痴
=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
第二:不放逸品
= Appamada
Vagga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 [无逸不死道]不死(Amata),又做甘露、涅盘。
= [放逸者如尸]因不放逸的人证得涅盘境界,便不会再有生死轮回的继续。放逸的人如死尸一样,不知向好的方面去努力。
尸(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陈尸示众,陈列[put a corpse in display]/担任;承担[bear]/执掌,主持[hold]/尸体[corpse]。)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 [智者深知此]此颂接续前颂而来。“此”即不要放逸而住于不放逸。
= [喜悦于圣境]佛,辟支佛及阿罗汉的境界。
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解脱得安隐,证无上涅槃。
= [解脱得安隐]证得涅盘必须解除四种轭;欲轭(Kama-yoga),有轭(Bhava-yoga),见轭(Ditthi-yoga),无明轭(Avijja-yoga)。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解脱 = Vimutti,生死轮回的止息,不再有下一生。/束缚的解除,如「于苦不得解脱」。/Vimokkha,定的异名,如「八解脱」。
无上涅槃 = 证果之名;以涅槃之果无上,故称无上涅槃。又若对二乘、外道等所证之有上涅槃而言,则佛所证之果,称为无上涅槃。
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通“免”。除去,脱掉[get rid of]。)
正念 = Sammasati,正确的专注,另译作「等念」。八正道之一。反义词「邪念」。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 [智者自作洲]犹如较高的陆地,可以作避免水灾的安全处。智者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即不为烦恼所扰。
= [不为洪水没]是贪瞋痴等烦恼。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洪(hóng) = 大水[flood]。(大。与“小”相对[grand;great]。)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沉湎,无节制[indulge;give over to]/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莫耽溺放逸。莫嗜爱欲乐。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嗜(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智者以无逸,除逸则无忧,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 圣贤登上智慧楼阁,观看愚者多忧。
圣贤 = 圣人与贤人之并称。修行佛道,达于见道以上之阶位者,称为圣;而未达见道,仅离恶者,则称为贤。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俯(fǔ) = 低头[bow one's head]。(从上往下看,从高处往下看[overlook]。)
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 [放逸中无逸]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
骏(jùn) = 良马[steed;fine horse]。(才能出众的人[outstanding person]。)
驰(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驽(nú) = 劣马[nag;mediocre horse]。
骀(dài) = 劣马[inferior
horse]。
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 [摩伽以无逸]“摩伽”(Maghava)是帝释(Sakka)的别名。他未成帝释之前在人间的名字叫摩伽。因他勤于扫地,以此功德,得为诸天之主。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天主 = 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犹如猛火炎炎,烧去大结、小结。
= [烧去大结小结]“结”(Samyojana或Sannojana)在佛教的特殊意义,是指烦恼(Kilesa)。
惧(jù) = 害怕,恐惧[be afraid of;dread;fear]。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结使/结 = Samyojana,即使烦恼。结,为系缚之义;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令不出离生死之苦,故有此异称。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彼已邻近涅槃,必定不易堕落。
涅槃/般涅槃 = Nibb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an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第三:心品
= Citta
Vagga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 [轻动变易心]心是轻动变易的。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替代[replace]/治,整治[renovate;dredge]/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make light of;despise]/容易。与“难”相对[easy]。)
护(hù) = 保卫;保护[defend;guard;safeguard]。
匠(jiàng) = 木工[carpenter]。(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master]。)
搦(nuò) = 用力按压[press]。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栖(qī) = 鸟类歇息[perch]。(停留[stay]/居住;寄居[dwell;lodge at]。)
战(zhàn) = 作战,打仗[battle;war]。(战争;战事[war;warfare;battle]/后作“颤”。发抖[shiver]。)
栗(lì) = 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恐惧[fear]。)
摆(bǎi) = 撇开;摆脱[cast aside;bypass;break away from;push aside]。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轻躁(qīng zào) = 轻浮急躁,缺乏耐性。
捉摸(zhuō mō) = 揣测,料想。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这两句都是形容心的。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安定 = 已脱离欲界定,初现色界定之寻、伺、喜、乐等禅支,心呈安止之境界,称为安定。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 [若得无漏心]不漏落于贪欲。
= [超越善与恶]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便不作新业,无论善业恶业都是超越了的。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 [知身如陶器]易碎的。
= [守胜]“胜”利的果实是指进步的禅观境界。
= [莫染着]不要染着于某种禅定境界,必须更求精进,努力向上。
陶(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
城廓(chéng kuò) = 城是内城的墙,廓是外城的墙。泛指“城邑”[city walls]。
慧剑 = 以智慧比喻利剑,谓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魔障,故称慧剑。
守胜(shǒu shèng) = 以守取胜。
染着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着。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 [被弃无意识]将被丢在一边。
= [无用如木屑]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佛弟子将死时,例请僧作最后供养。僧人即为颂此偈三遍。
屑(xiè) = 碎末。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 [怨家对怨家]恶害。
= [若心向邪行]使他的心趋向于十种恶(Akusala);杀生(Panatipato),偷盗(Adinnadanam),邪淫(Kamesu
micchacaro),妄语(Musavado),两舌(Pisuna
vaca),粗恶语(Pharusa vaca),绮语(Samphappalapo),悭贪(Abhijjha),瞋恚(Vyapado),邪见(Micchaditthi)。
邪行 = 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成实论卷七立三种违背正道之业行,即: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 [若心向正行]使他的心趋向于十种善(Kusala);布施(Danam),持戒(Silam),修禅定(Bhavana),尊敬(Apacayanam),作事(Veyyavaccam),回向功德(Pattidanam),随喜功德(Pattanumodana),听法(Dhammasavanam),说法(Dhammadesana),正直见(Ditthujjukammam)。
正行 = Samma-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第四:华品
= Puppha
Vagga
= 吴译花香品。
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谁善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 [谁征服地界]“征服”(Vijessati)据巴利原注为“如实了解”。缅甸本作Vicessati,则应译为“择觅”或“探究”。“地界”(Pathavi)为自己或自身(Attabhava)。锡兰 Narada 所译的 Dhammapada 第八页英文原注3:“This is one who will
understand this self as it really is”即如实了解自己之意。
= [阎魔界]“阎魔界”(Yamaloka),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Asura)四界(Catubbhidham apayalokan ca)。Narada的英文原注4:“The four woeful states vsz:hell(地狱)Animalkingdom(畜生) Petarealm(饿鬼)and the Asura realm(阿修罗)”。
= [天界]“天界”(Sadevakam),原注包括欲界六天及人界(Imam
sadevakan it manussalokan ca),Narada的英文原注5:“Namely the world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ix celestial
realms”。
= [谁善说法句]“法句”(Dhammapada),即法迹,乃向法入法的轨辙,如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kadhamma)等。
= [如巧匠采花]“巧匠”乃鬘师,即贯华为鬘者。善说法句,次第不乱,如贯华者,故以为喻。
征(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go on a journey]。(征伐,发兵讨伐[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证明;验证[verify]。)
有学克地界,阎魔界天界,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 [有学克地界]“有学”(Sekha)即初果须陀洹(Sotapattiphala),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phala),三果阿那含(Anagami
phala);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的贤人。因他们都依然有戒定慧可学故。直至证得四果阿罗汉(Arahatta
phala)才称为无学(Asekha)。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知此身如泡,觉悟是幻法,折魔罗花箭,越死王所见。
= [觉悟是幻法]喻此身不能久住。
= [折魔罗花箭]欲境的诱惑。
死王
= 即阎魔(罗)王。系掌管地狱之主神。为死者之王,冥界之统理者,故称为死王。
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着,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 [采集诸花已]采欲乐之花的人。
= [如瀑流睡村]深夜里熟睡于村落中的人,被瀑流洗去而不知。
爱着
= Raga,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着。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以分离之情。属于三毒中贪欲之烦恼。
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着,贪欲无厌足,实为死魔伏。
= [似锦年华,恣意攀折;五阴炽盛,贪乐无餍。当此之时,死魔骤临,彼人(不觉),终为魔胜。]参阅《原始佛典选译》顾法严。
死魔 = Maccu-mara,断人生命而致死殁者,称为死魔。与俗称之‘死神’同义。据大智度论卷五之说,若证得法性身,即可破除死魔。为四魔之一。
牟尼人村落,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蜜去。
= [牟尼人村落]“牟尼”(Muni)有寂寞者、仁者、智者、圣者等意。这里是指乞食的沙门。
= 圣者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
= [不观作不作]此句原文Na paresam kata akatam直译为“不观他人作不作”。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犹如鲜妙花,色美而无香,如是说善语,彼不行无果。
= 彼不依言实行也无法证果。
犹如鲜妙花,色美而芳香,如是说善语,彼实行有果。
如从诸花聚,得造众花鬘,如是生为人,当作诸善事。
花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尔。德香逆风薰,彼正人之香,遍闻于诸方。
= [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尔]“栴檀那”(Candana),“多伽罗”(Tagara)是二种香木之名。“末利迦”(Mallika)是一种小小的香花,其树丛生如藤。
= [德香逆风薰]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多揭罗香/多伽留香/多伽娄香/多劫罗香/多伽罗香
= 多伽罗,Tagara。意译作根、不没、木香。多伽罗香系采自多伽罗树所制成之香。然亦有将多伽罗香视为与零陵香(即由生于零陵山谷之薰草所制成之香)相同者。一般常将多伽罗香与伽罗香混同为一物。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四天王护国品’载,修法时应将此香与安息、旃檀、龙脑等诸香各取等分,和合一处,手执香炉而烧香供养。同经卷七并将此香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第十五。
栴檀多伽罗,拔悉基青莲,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 [拔悉基青莲]“跋悉基”(Vassiki)意为“雨季花”。
戒香 = 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甚微。持戒者最上,香薰诸天间。
持戒 = 戒,Sila,音译尸罗,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六波罗蜜之一。
薰(xūn) = 香草名。即“蕙草”,又名“零陵香”[holy basil]。(香气、香味[aroma;fragrance of flowers]/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通“熏”[treat meat,fish,etc. with smoke]。)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不知所趣。
戒行 =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正智 = Samma-na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妙理者。
犹如粪秽聚,弃着于大道,莲华生其中,香洁而悦意。
粪(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施肥[apply
manure]。)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如是粪秽等,盲昧凡夫中,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照。
= 这二颂是连贯的,前颂是譬喻,后颂是合法。
昧(mèi) = 昏暗不明[obscure]。(愚昧;糊涂[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第五:愚品
= Bala
Vagga
不眠者夜长,倦者由旬长,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
= [倦者由旬长]“由旬”(Yojana)路程距离的单位。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
= [愚者轮回长]“轮回”(Samsara)生死流转不停的意思。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不得胜我者为友,与我相等者亦无,宁可坚决独行居,不与愚人作伴侣。
= 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坚决(jiān jué) = 心志坚定不移[staunch;resolute;determined;firm;persistent]。
“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愚者虽终身,亲近于智人,彼不了达摩,如匙尝汤味。
匙(chí) = 古时盛食物的器具。后来的茶匙、汤匙,即由它演变而来[spoon]。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舌尝汤味。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 [定受众苦果。]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如此或许语意较清晰。
仇(chóu) = 同伴[companion]。(怨恨[hatred;resentment]/仇人;仇敌[enemy]。)
彼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哭泣泪满面,应得受异熟。
= [应得受异熟]“异熟”(Vipaka)是指将来的善恶果报。这里是恶果。
泣(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哭[cry;weep]/眼泪[tear]。)
异熟 = Vipaka,旧译为果报。即依过去之善、恶而得果报之总称;盖谓果异于因而成熟。异熟有种种解释,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所谓异熟,系谓‘因’变为‘果’,此‘果’之性质异于‘因’之性质;‘因’有善有恶,而‘果’具非善非恶之无记性,故自‘因’成熟为‘果’,其性质已变异为别类。
若彼作善业,作已不追悔,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异熟。
= [应得受异熟]是未來的善果。
悔 = 即忏悔自己所造之业。心所之名。
愉(yú) = 和悦,快乐[cheerful;happy;joyful]。
恶业未成熟,愚人思如蜜;恶业成熟时,愚人必受苦。
愚者月复月,虽仅取(少)食,以孤沙草端;(彼所得功德),不及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 [以孤沙草端]「孤沙」(Kusa) 是香草名。原文Kusaggena 是用孤沙草的尖端(取食)的意思。
= [不及思法者]「思法者」(Sankhata-Dhammaanam)是深入正法的人。依註解說:是覺悟四諦(苦、集、滅、道)的人。
仅(jǐn) = 仅能,只能[only;merely;barely]。
犹如构牛乳,醍醐非速成。愚人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死灰覆火。
= [醍醐非速成]以牛乳作醍醐,須經一日一夜才能凝結。
构(gòu) = 架木造屋[construct;build]。(构成,造成[compose]。)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灰(huī) = 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火灰[ash]。(灰尘[dust]。)
愚夫求知识,反而趋灭亡,损害其幸福,破碎其头首。
= [破碎其头首]「頭首」指他的智慧。
(愚人)骛虚名:僧中作上座,僧院为院主,他人求供养。
骛(wù) = 纵横奔驰。泛指疾驰[disorderly gallop]。(追求;强求。也作“务”[make every effort to]。)
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上座 =
The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
“僧与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无论大小,皆由我作主”,愚人作此想,贪与慢增长。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知(zhī) = 出于口者疾如矢。知道[know]。(主持;管理[administer]。)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着世利,专注于远离。
贪着 = 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固执而不离为着。指于诸欲染中贪爱执着。贪着系起于邪念,由贪着遂生种种烦恼。
远离 = 谓超越修行佛道之障碍。无为法之本体为空,乃脱离有为法之事相者,故有时亦称无为法为远离。修行佛道者,首要之务在远离身、心之罪恶而使其清净,此称身远离、心远离。
第六:智者品
= Pandita Vagga
= 日文译作“贤品”。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谴(qiǎn) = 责备,斥责[accuse;censure;ask
reprovingly;condemn]。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 [但为恶人憎]据故事中说:佛陀叫二位上首弟子,驱逐那些邪恶者,训诫教示那些可能服从的人,劝阻他的过恶。可是去训示的人,却会被邪恶者所憎恨。
训(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 [应友高尚士]无身语意之恶,而从事于济度一切众生者。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 [圣者]诸佛及诸阿罗汉。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 [智者自调御]克制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灌(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流注[pour]。)
溉(gài) = 灌注[irrigate]。
矫(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匡正;纠正[correct]。/假托;诈称[pretend]。)
绳(shéng) = 绳子[rope;cord;string]。(墨线[carpenter's line marker]/衡量[weigh;judge]/纠正[correct]。)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岩(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乐欲/欲 = Chanda,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心所名。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 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而造恶,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谋(móu) = 考虑;谋划[consider;plan]。(策略,计谋[tactics;plan] 。)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 [达彼岸者少]离生死之涅盘。
= [徘徊于此岸]生死界。
徘徊(pái huái) =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hang
about;pace up and down]。/比喻犹豫不决[hesitate]。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 [度难度魔境]生死界。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魔境 = 魔障之境地。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 “黑法”是恶业,“白法”是善业。“无家”是出家。
黑法 = 指杂染邪恶之法。至于清净之善法,则称白法。亦有将佛之正法称为白法,或有漏之善法称为白法;外道等之邪法称为黑法,或有漏之不善法称为黑法。此外,黑、白有苦(不可意)、乐(可意)之意。又善法中之无漏善法,称为净法;有漏之善法则称白法。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 [当求是法乐]此颂与前颂之意是连贯的。
= [舍欲无所有]涅盘。
=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智者须清净自心一切的垢秽。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 [彼于诸觉支]“觉支”(Sambodhiyangam)是“七菩提分”或名“七觉支”。即:念觉支(Sati-sambojjhango),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o),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ngo),喜觉支(Piti-sambojjhango),轻安觉支(Passadhi-sambojjhango),定觉支(Samadhi-sambojjhango),舍觉支(Upekha-sambojjhango)。
= [远离诸固执]远离一起坚固的执着。
= [漏尽]原文Khinasava译为“灭尽诸漏”或“诸漏已尽”。即灭尽一切烦恼之意。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无漏/漏尽 =
Asava-khaya/khina-as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
|
念觉支
|
Sati-sambojjhanga,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
|
择法觉支
|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
|
精进觉支
|
Viriya,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
喜觉支
|
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
|
除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
|
Passaddhi,身心轻安、平静。
|
定觉支
|
Samadhi,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
|
舍觉支
|
Upekha-sambojjhanga,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
第七:阿罗汉品
= Arahanta
Vagga
= “阿罗汉”(Arahant)是断尽一切烦恼,证得涅盘,不会再有生死的圣人。
路行尽无忧,于一切解脱,断一切系缚,无有苦恼者。
= [路行尽无忧]有为的路业已行尽,即所谓:“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
= [断一切系缚]“系缚”(Gantha)有四:贪(Abhijjha),瞋(Vyapada),戒禁取(Silabbhata-paramasa),见取(Ditthi-paramasa)。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五钝使 = ‘五利使’之对称。两者并称十使。于十随眠之中,推求之性钝拙者有五,即贪、嗔、痴、慢、疑等五种。此五者能驱使行者之心神,使其流转于三界,故称‘使’,乃烦恼之异名。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见/恶见 = Miccha-
ditth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
|
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有身见
|
Sakkaya-ditthi,不知吾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着实有我身。
|
边执见/边见
|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a-
ditt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
见取/见取见
|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以各种非道、不如法之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牛戒、鸡戒、狗戒等。
|
正念奋勇者,彼不乐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 [如鹅离池去]如鹅离池而去,则不想这是我的池、水和草等;阿罗汉离家而去,则不着其家与财物等。
彼等无积聚,于食如实知,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 [彼等无积聚]没有业力的活动了。
= [于食如实知]如实了知仅为维持生命及正念故饮食。
= [空无相解脱]证得涅盘名为解脱(Vimokkha)。又名为空(Sunnata),因为已无贪瞋痴等烦恼故。又名为无相 (animitta) 因从贪欲等相已得自由无着故。
彼等诸漏尽,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 [彼等诸漏尽]“漏”有四种:欲漏(Kamasava),有漏(Bhavasava),见漏(Ditthasava),无明漏(Avijjasava)。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彼诸根寂静,如御者调马,离我慢无漏,为天人所慕。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我慢 = Asmimana,高举自我;傲慢的妄想,这是最深沉细微的我执,到解脱时才断尽。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彼已无愤恨,犹如于大地,彼虔诚坚固,如因陀揭罗,如无污泥池,是人无轮回。
= [彼已无愤恨]原文No virujjhati,各英译本不同,有译作无烦恼,无障碍,无愤恨的,日译本则作忍辱。今依注释译作“无愤恨”。
= [如因陀揭罗]“因陀揭罗”(Indakhila)各译本多作“门限”,谓大门中间安一坚固的石头,作为闭门时安放门橛之用的。又一说inda+khila梵文为indrakila,即因陀罗(帝释)的柱子,那是在进城的地方,所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象征因陀罗(印度的守护神)知所在。当即古译的“坚固幢”或“帝释七幢”。又古译作“台座”。
愤(fèn) = 郁结于心;憋闷[depressed and discontented]。(愤怒;怨恨。同“忿”[anger;fury;be indignant;get angry]。)
虔(qián) = 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gallant]。(诚敬;诚心[pious;sincere]。)
污(wū) = 停积不流的水[sewage pool] 。(不清洁,肮脏[dirty]/玷污[contaminate;smudge]/ 污辱,在言词或举动上傲慢地、无礼地或轻蔑地对待[insult]。)
彼人心寂静,语与业寂静,正智而解脱,如是得安稳。
业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无信知无为,断系因永谢,弃舍于贪欲,真实无上士。
= [无信]“无信”(Assaddha)或译为“不信”,这是说圣者又自证知,悟不由他之意。
= [断系]生死轮回。
= [永谢]更无善业和恶业了。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谢(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告辞;告别[take
leave;leave]/避免,避开[avoid]。)
无上士调御丈夫 = 中阿含经作「无上士道法御」,南传作「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将被驯服者的无可凌驾引导者」(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按:北传汉译的译法,显然解读为「无上士」(Anuttaro
purisa)与「调御丈夫」(Dammasarathi),而将之分为二个称号。
于村落林间,平地或丘陵,何处有罗汉,彼地即可庆。
= [平地或丘陵]原文Ninna是低处,Thala是高处。
丘(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荒凉的乡里[wild country]。)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林野甚可乐;世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
野(yě) = 郊外,村外[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非家养的;野生的[wild]/粗鲁,粗野,野蛮,不文雅[rough;violent;boorish;rude]。)
第八:千品
= Sahassa
Vagga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偈
= 有广狭二义,广义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Gatha)与祇夜(梵Geyya),两者均为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偈前无散文(长行),而直接以韵文记录之教说,称为孤起偈,即伽陀;偈前有散文,而尚以韵文重复其义者,称为重颂偈,即祇夜。然诸经论中或有混用此二者之情形。
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
= [不如一法句]据锡兰版本,此字为Dhammapada故译为“法句”,但巴利圣典出版协会本作Gathapada则应译为“一句偈”。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未若(wèi ruò) = 不如。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节(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division]/气节;节操[moralintegrity]/节制;管束[restrain;control]。)
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 [乾闼婆]“乾闼婆”(Gandhabba)是天界一种乐神的名字。
= [魔王]这里的魔王是一天神之名。
= [梵天]梵天即婆罗门天(Brahma)。
北(běi) = 方位名。与“南”相对[north]。/打了败仗往回逃[be defeated]。
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 [月月投千金]原文Sahasssena译作“以一千”,依注解为一千钱。
= [供牺牲百年]用以祭神。
牺(xī) = 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a
domestic animal of a uniform color for sacrifice]。
牲(shēng) = 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cattle sacrifice]。(泛指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animal sacrifice;livestock]。)
牺牲(xī shēng) = 祭神用的牲畜[a beast slaughtered for
sacrifice;sacrifice]。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祭祀(jì sì)
=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
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
= [施舍或供养]原文Yittham va Hutam va二字,原有供牺牲及祭祀与供养等义,和前颂的祭祀是同一个字,故日译本及英译本亦多译作“供牺或祭祀”。但注解说:Yittham是在节期盛会的施舍;Hutam 是预备供给过客或为一种作业与果报的信仰而行供养。今译依注解意。
= [礼敬正直者]指四果的圣人。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周年(zhōu nián) = 满一年[anniversary]。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 南国诸僧侣受人礼敬时常念此颂。
= [常尊于长老]年长而有德者。
= [寿美乐与力]长寿、美貌、快乐与力量。
问讯 = Abhivadeti,「对……表示敬意」,另译为「敬礼;礼拜」。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犯戒/破戒 = Silabheda,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
若人寿百岁,无慧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禅定。
定
= Samadhi,注意力的集中,音译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另义译为「等持」,即「平等持心,不惛沉,不掉举,心保持平衡、宁静、专注于一境」。初禅(色界)以上者称为「根本定」,欲界定称为「未到地定」。
禅 = Jhana,「禅那」的简称,另译为「禅定、静虑」,指「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 [不见生灭法]五蕴生灭,即一切因缘和合法都不是常住法。
若人寿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不死 = Amata,指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佛陀之教称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时空而永恒,故佛生时降甘露雨,象征不死之意义。以甘茶浴佛,即由甘露而来;甘茶之音颇似甘露之原语。
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第九:恶品
= Papa
Vagga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罪恶 = 佛教主张人类之心性本即清净(心性本净、本性清净),污染心性者为贪欲、憎恶、迷妄等三毒,古时称此三毒为罪(Savajja),含有应受责备之意;若能舍离三毒,心性即能清净,此系原始佛教之教说。然大乘佛教则不以贪欲为重罪,邬婆离所问经(Upali-pariprccha)谓,因憎恶引起之罪较因贪欲引起之罪为重,此因缠缚众生之烦恼,对菩萨而言,既无罪恶,亦无危险。方便善巧经亦谓,以菩萨而言,有两种极重之罪,一为由憎恶引起之罪,一为由迷妄引起之罪。
若人作恶已,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数数(shuò shuò) = 急迫追求。/屡次;常常。
若人作善已,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恶(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
以为(yǐ wéi)
= 认为[presume;think;believe;consider]。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莫轻于小恶!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愚夫盈其恶,少许少许积。
= [莫轻于小恶]原文Maappamannetha 可作二义:一、Ma+Appamannati意为“莫轻视”;Ma+Appa+Mannati则为“莫想少”之意。
招(zhāo) = 打手势叫人来[beckon]。(招致;招惹[provoke]。)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
商人避险道,伴少而货多;爱生避毒品,避恶当亦尔。
= 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品。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假若无有疮伤手,可以其手持毒药。毒不能患无伤手。不作恶者便无恶。
= 假若手无创口则可以手持毒,因毒不入侵无创口之人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伤(shāng) = 皮肉破损处;创伤[wound;injury;trauma]。(哀伤;悲伤[grief;be distressed;sad]。)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 若人冒犯了无邪的人、清净无染的人,该罪恶返归于愚人。
犯(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犯罪[commit a crime]。)
扬(yá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发扬,发挥[develop;make the most of]/传播[propagate]。)
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涅槃。
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逃遁恶业者,世间实无可觅处。
遁(dùn) = 逃避[evade]。(隐匿[hide]。)
觅(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可觅处。
第十:刀杖品
= Danda
Vagga
= “刀杖”(Danda)亦可译为“刑罚”。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 推己及人,以自忖度他的感情。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情(qíng) = 感情[feelings;affection;sentiment]。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对人莫说粗恶语,汝所说者还说汝。愤怒之言实堪痛;互击刀杖可伤汝。
堪(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铜锣,已得涅槃路;于汝无诤故。
= 犹如一个破裂的铜锣不再声响。
默(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tacit;silent]/幽静[quiet;silent]。)
锣(luó) = 带卷边的青铜圆盘,通常用槌子击打就发出柔和而洪亮、能传得很远的声音[gong]。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愚夫造作诸恶业,却不自知(有果报),痴人以自业感苦,宛如以火而自烧。
自作自受/自业自得 = 谓无论善行、恶行,凡自身之所行,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之苦、乐结果。一般称受到自身恶业所招感之苦果为自业自得。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 [无恶无害者]依各种注释:为诸漏已尽的阿罗汉。
= [十事中一种]他会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种恶果之一。
极苦痛失财,身体被损害,或重病所逼,或失心狂乱。
或为王迫害,或被诬重罪,或眷属离散,或破灭财产。
= [或破灭财产]前面的“失财”是部分的;这里是说全部破灭。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诬(wū) =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思慕,眷恋[have
tender feelings for;b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亲属[family dependent]。)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或彼之房屋,为劫火焚烧。痴者身亡后,复堕于地狱。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烧[burn]。)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
= 此颂是叙述种种的苦行。全颂之意是说作此等无益苦行,不会获得清净涅盘的。
= [非以蹲踞住]这是一种特别的蹲踞法;两脚前后参差地站着,其人把身体蹲下来,然后把后一只脚跟微微的升起,前一只脚跟则依然着地,如是动作,至其股憩息于小腿上,而腿部则离地大约六寸的光景;并其肘放于膝上以平衡其自己。佛教徒或僧侣向诸大德敬礼或请法白词的时候,也采取这种形式;不过不以此为修行法。此即旧译之“右膝着地”,或称为“胡跪”。
裸(luǒ) = 赤身露体[naked]。
蹲(dūn) = 坐[sit]。(虚坐。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squat
on the heels]。)
踞(jù) = 蹲坐[crouch;squat]。(伸开腿坐[crouch]。)
疑/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 [必然修梵行]“必然”(Niyata),据注释为四果之道。
有情 = Satt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缚、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诸说不一,或谓‘有情’系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则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体一而名异,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此外,有情之异称有‘有识’(如有识凡夫)、‘有灵’(如有灵之类)等多种。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 他善于避开羞辱指责之事。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羞(xiū) = 进献[offer]。(因惭愧而难为情[be
shy;abash]/嘲弄;侮辱[mock;poke fun at;insult]。)
如良马加鞭,当奋勉忏悔。以信戒精进,以及三摩地,善分别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当念勿忘,消灭无穷苦。
= [以及明行足]即知与行具足。
= [善分别正法]抉择法。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Kh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为佛十号之一。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第十一:老品
= Jara
Vagga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 [常在燃烧中]“燃烧”(Pajjalita)亦可译为火焰。注释谓世界有十一种火常在燃烧。即:贪(raga),瞋(dosa),痴(moha),病(vyadhi),老(jara),死(marana),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忧(domanasa),恼(upayasa)。
= [幽暗之所蔽]喻无明或痴。
= [何不求光明]喻智慧。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
= [疮伤]身有九疮,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
= [一堆骨]谓此身由三百余骨节聚成的。
= [疾病多思惟]思惟此身美丽微妙等。
粉(fěn) = 米细末[rice powder]。亦指谷类、豆类作物子实的细末。(研成粉末;粉碎[smash]/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face
powder]/涂饰;粉饰[white-wash]。)
粉饰(fěn shì) = 敷粉妆饰。指作表面的装饰打扮[camouflage;gild]。/掩盖实质或失误[gloss
over;slick up]。
此衰老形骸,病薮而易坏;朽聚必毁灭,有生终归死。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形骸(xíng hái) = 身体[the
human skeleton or body]。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犹如葫卢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
葫芦(hú lú) = 葫芦的果实。古人常挖出其瓤,空其中作为贮酒的器具[bottle
gourd]。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 [城]喻形骸。
= [及慢并虚伪]“虚伪”(makkha)古译为“覆”。储藏著老、死、我慢与虚伪。
储(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虚伪(xū wěi) =
虚假,不真实[sham;false;hypocritical]。
盛饰王车亦必朽,此身老迈当亦尔。唯善人法不老朽,善人传示于善人。
= [唯善人法不老朽]指佛,辟支佛及阿罗汉。
迈(mài) = 远行[journey]。(时光流逝[pass]/老[old]。)
寡闻之(愚)人,生长如牡牛,唯增长筋肉,而不增智慧。
寡(guǎ) = 少;缺少[few]。(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widowed;sole;spouseless]/古代王侯的谦称[I]。)
牡(mǔ) = 雄性的鸟兽,与“牝”相对[male animal]。
筋(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
经多生轮回,寻求造屋者,但未得见之,痛苦再再生。
= 以下二颂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心生欢喜,自说此颂。后来又再阿难尊者的发问中而答以此颂。
= [寻求造屋者]指生死轮回的原因。
已见造屋者!不再造于屋。椽桷皆毁坏,栋梁亦摧折。我既证无为,一切爱尽灭。
= [已见造屋者]喻情欲。
= [不再造于屋]喻身体。
= [椽桷皆毁坏]喻其他的一切烦恼欲。
= [栋梁亦摧折]喻无明。
= [我既证无为]即涅盘。
椽(chuán) = 承屋瓦的木条[rafter]。
桷(jué) = 方形的椽子[square
rafter]。
栋(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萎灭。
鹭(lù) = 鸟类的一科,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亦称“鹭鸶”)、“苍鹭”、“绿鹭”等[heron]。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悲叹于过去。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第十二:自己品
= Atta
Vagga
若人知自爱,须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醒觉。
= [三时中一时]通常说三时为初夜分,中夜分及后夜分。这里是指人生的三时,青年、中年、老年。吾等在青年时代应该努力学习,中年时代则需教学弘法修禅定等;如果前二时中未能适时工作,则在老年时代必须觉悟,加紧修学。否则虚度人生,自受苦痛了。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证难得所依。
= [自为自依怙]佛教是主张一个人必须依赖自己的力量,而获得解脱的。佛教徒的皈依佛,皈依法及皈依僧,并非说光是做做祈祷,便可依靠三宝而得解脱;其实是说三宝是我人的教师,是我们思想行为的指导者,依照其指导去实行可得解脱。所以要真的达到自己解脱境界,则完全需要依赖自己作正当的努力。
= [证难得所依]指阿罗汉的果位。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恶业实由自己作,从自己生而自起。(恶业)摧坏于愚者,犹如金刚破宝石。
= 它摧毁了愚人。
破戒如蔓萝,缠覆裟罗树。彼自如此作,徒快敌者意。
= [缠覆裟罗树]“蔓萝梵”(Maluva)是藤属。裟罗树若为此所缠,便会枯死。
= [徒快敌者意]徒然地让敌人快乐。
蔓(màn) = 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vine]。(蔓延;滋长[creep]/攀引,缠绕[twine]。)
萝(luó) = 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trailing plants]。
裟(shā) = 袈裟。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不善事易作,然无益于己;善与利益事,实为极难行。
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 [结果自灭亡]“格他格”(Katthaka)是芦苇之属,名为“格他格竹”(Velu-sankhata-kattha),结实则死。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侮(wǔ) = 轻慢,不敬重[slight]。
蔑(miè) = 从苜,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眼睛红肿看不清[<be red
and swolle in eye> can not see clearly]。(轻视;轻侮。亦作“懱”[disdain;despise]。)
恶实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
= [他何能净他]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专心利益。
= [忽于己利益]指生死解脱事。
第十三:世品
= Loka Vagga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 [莫增长世俗]锡兰注释家说是轮回。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行正法善行。勿行于恶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浮(fú) = 漂流,漂浮[float]。(轻薄;轻佻[flighty;frivolous]。)
沤(ōu) = 水中浮泡[bubble]。
蜃(shèn) = 大蛤[clam]。
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 =
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mirage]。
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无执着。
= 来看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的国王马车。
湎(miǎn) = 沉迷于酒[be given to heavy drinking]。(沈迷,沈溺<因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indulge in]。)
若人先放逸,但后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此世界盲暝。能得此者少。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 [此世界盲暝]世界的人没有智慧。
= [能得此者少]能得见者少。
暝(míng) = 天色昏暗[dusky;dark]。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天鹅飞行太阳道,以神通力可行空。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脱离于世间。
= [天鹅飞行太阳道]太阳所走的路便是虚空。天鹅飞行在虚空,有神通者可在虚空中飞行。
违犯一(乘)法,及说妄语者,不信来世者,则无恶不作。
= [违犯一乘法]“一法”(Ekam Dhammam)注为“真谛”(Saccam)。
悭者不生天。愚者不赞布施。智者随喜施,后必得安乐。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施/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随喜 = Anumodana,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
= [不及预流胜]“预流果”(Sotapattiphalam)是证涅盘的第一阶段。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第十四:佛陀品
= Buddha
Vagga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于世无可从,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 此二颂是佛陀对魔女说的。
= [彼之胜利无能胜]征服情欲。
= [败者于世无可从]全句的意思是“被他所征服的情欲,在此世间中,不可能再随从他了”。
= [佛智无边无行迹]已无爱欲。
诳惑(kuáng huò) = 欺骗迷惑[hoax]。
彼已不具于结缚,爱欲难以诱使去,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致使;让;叫[let;make;cause]/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智者修禅定,喜出家寂静,正念正觉者,天人所敬爱。
= [喜出家寂静]意指涅盘。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得闻正法难,遇佛出世难。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诸佛说涅槃最上,忍辱为最高苦行。害他实非出家者,恼他不名为沙门。
忍辱 = Khanti,音译羼提、羼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苦行 = Dukkara-cari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
= 原文Patimokkha为“别解脱律仪戒”,有二百二十七条主要的律文,为一切比丘所遵守的。
= [勤修增上定]指八定(Attha-samapatti),四禅定及四空定。
诽(fěi) = 背地议论,指责他人[blame]。(毁谤[calumniate;slander]。)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爱欲/色欲/淫欲
= 即行淫之欲望。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
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
= 故彼于天上的快乐,亦不起希求;佛弟子只希求断灭于爱欲。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希(xī) = 从巾,从爻,“巾”,丝织品,“爻”,象针线交错。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寂静无声[silent]。)
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支提。
= [园苑树支提]“树支提”(Rukkha- cetiya)为“树庙”,乃印度之树神,以树崇拜的对象,犹如塔庙。
皈(guī) = 归来;返回[return]。/归向;依附[turn towards;incline;depend on]。
岳(yuè) = 高大的山[high mountain]。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 [以及苦之灭]“苦之因”即集谛。“苦之灭”即灭谛。
= [能令苦寂灭]“八支圣道”(Ariyam atthangikam maggam)即:正见(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nkappa),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anta),正命(生活)(Samma-ajiva),正精进(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正定(Samma-samadhi)。此二句即指苦灭之道,简称道谛。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 [此皈依安稳]即三宝及四圣谛。
圣人极难得,彼非随处生;智者所生处,家族咸蒙庆。
= [圣人极难得]指佛陀。
随处(suí chù) = 到处;处处[everywhere;anywhere]。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伽和合乐,修士和合乐。
僧/僧伽 = Samgha,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
和合(hé hé) = 和谐好合。
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
供(gong) = 供给,供应[supply;feed;provide;equip]。
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第十五:乐品
= Sukha
Vagga
= 日译本为“安乐品”。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憎怨人中,我等无憎住。
= [我等实乐生]“我等”是佛陀自称。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病。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 [疾病中无病]“疾病”意为种种烦恼的苦痛。
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欲(yù) = 欲望;嗜欲[desire;pleasure-seeking 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 佛陀寄居于一个婆罗门村叫做五裟罗(Panca-sala)的时候,有一天往村内去乞食,但没有得到什么饮食。一个魔王站在村门口,看见佛陀空钵而回,便嘲笑他说:‘你没有得到饮食,必须再到村内去乞食以解决你的饥饿问题’。于是佛陀答以此颂。
= [我等无物障]没有贪瞋痴等烦恼障。
光音天 = Abhassara,意译光阴天、水无量天、无量水天、极光净天、极光天、光净天、遍胜光天、晃昱天、光曜天。新译极光净天、遍胜光天。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禅之第三天,位于无量光天之上,少净天之下。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上品二禅天相应业之众生投生此界,得最胜之色,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以喜悦为食,住于安乐,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 无热可比贪欲,无恶可比嗔恨,无苦可比五蕴,无乐可比寂静。
= [无乐胜寂静]指涅盘。
火(huǒ) = 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fire]。
饥为最大病,行为最大苦;如实知此已,涅槃乐最上。
= [行为最大苦]原文Sankhara直译为“行”,即有为诸行。但巴利原注作Khandha蕴。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 [信赖最上亲]可信任的朋友是最亲的亲人。
赖(lài) = 得益;赢利[profit;gain]。(依靠;依赖;依恃、凭藉[rely on;depend on]。)
已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
佛法味/法智味/法味
= 即妙法之滋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
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 由于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与愚者同行,长时处忧悲。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会亲族。
是故真实: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 跟随这样的善智者,犹如月亮顺著星道而行。
第十六:喜爱品
= Piya
Vagga
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
= 专做不该做的,该做的却不做。比丘为欲乐所迷,放弃行道,过着俗人生活,后见修道成就者,却空自羡慕。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羡(xiàn) = 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admire;envy]。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 莫与亲爱者相处,莫与厌恶者相处。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恩爱别苦/哀相别离苦/爱别离苦 = Piya-vippayoga-dukkha。谓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为八苦之一。
羁(jī) = 马笼头[bridle]。(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具戒及正见,住法知真谛,圆满自所行,彼为心人爱。
= [住法]指四果向、四果及涅盘九种殊胜法。
= [真谛]指四圣谛。
= [圆满自所行]指戒定慧。
= [彼为心人爱]人人所爱。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
= [渴求离言法]涅盘。
= [是名上流人]“上流人”(Uddhamsoto)指近于涅盘的不还果(Anagami)。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久客(jiǔ kè) = 久居于外。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福业 = Punna-kam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第十七:忿怒品
= Kodha
Vagga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 [不执著名色]“名色”(Namarupa)即精神与物质,亦可说心身。
若能抑忿发,如止急行车,是名(善)御者,余为执缰人。
= 若能主急止忿,乃是善于调御者,余则如徒能执缰而不能控制于马者。
抑(yì) = 按,向下压[press down]。(抑制[restrain]。)
缰(jiāng) = 马缰绳[rein;halter]。
以不忿胜忿。以善胜不善。以施胜悭吝。以实胜虚妄。
= 以说真实语战胜妄语者。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认为耻辱[feel shame;feel disgrace]。)
谛语不嗔恚,分施与乞者;以如是三事,能生于诸天。
= [谛语不嗔恚]说真实语、不嗔恚。
= [分施与乞者]原文尚有一“少”(appam)字。即自己所有物,虽然是少许的,都得分施与乞者。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彼无害牟尼,常调伏其身,到达不死境,无有悲忧处。
牟尼 = Muni,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乃谓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Muni一语,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指进入恍惚状态者、圣者、隐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
恒常醒觉者,日夜勤修学,志向于涅槃,息灭诸烦恼。
阿多罗应知: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人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 [阿多罗应知]“阿多罗”(Atula)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名字。
全被人诽者,或全被赞者,非曾有当有,现在亦无有。
= 在过去、未来与现在,都没有只受指责或只受称赞的人。
= [非曾有当有]过去与未来无有。
若人朝朝自反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为智人所称赞。
朝(zhāo) = 早晨[morning]。(cháo
= 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have an audience with <a king,emperor,etc.>]/朝廷。古时亦称:朝堂,朝宁,朝冶,朝苑,朝省,朝家[imperial
court]。)
疵(cī) = 小毛病[ill]。(引申为过失;缺点[blemish;defect;fault]。)
品如阎浮金,谁得诽辱之?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
= [品如阎浮金]“阎浮金”(Jambunada)是一种品质最佳的金的特别名词,意为来自阎浮(Jambu)河的金。
摄护身忿怒,调伏于身行。舍离身恶行,以身修善行。
= [摄护身忿怒]由身而起的忿怒。
恶行 = 即不良之行为。又为烦恼之异名。佛教对于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业等,依次称为身、语、意恶行。于一切恶行之中,以破僧罪为最重。
摄护语忿怒,调伏于语行。舍离语恶行,以语修善行。
摄护意忿怒,调伏于意行。舍离意恶行,以意修善行。
智者身调伏,亦复语调伏,于意亦调伏,实一切调伏。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第十八:垢秽品
= Mala
Vagga
汝今已似枯燋叶,阎魔使者近身边。汝已伫立死门前,旅途汝亦无资粮。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阎魔王
= Yama,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Yama-ra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
伫(zhù) = 久立[stand for a long time]。
死关/死门 = 与‘鬼门关’同义。即以死为由此世至他世之门关,故称死门。
资粮 = Sambhara,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得达诸天之圣境。
= [得达诸天之圣境]“诸天之圣境”指五净居天(Panca suddhavasa bhumi);无烦(Aviha),无热(Atappa),善现(Sudassa),善见(Sudassi),色究竟(Akanittha),为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汝今寿命行已终。汝已移步近阎魔。道中既无停息处,旅途汝亦无资粮。
= 途中又没有休息站。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
刹那刹那间,智者分分除,渐拂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渐(jiàn) = 古水名[Jian River]。(逐渐[gradually]/jiān = 通“潜”。潜伏[hide;conceal;lie low]/深;沉[deep]。)
冶(yě) = 销熔[smelt <metal>]。
锻(duàn) = 打铁[forge]。(锤击[hammer]。)
如铁自生锈,生已自腐蚀,犯罪者亦尔,自业导恶趣。
锈(xiù) = 金属表面所生的氧化物[rust]。(生锈[become rusty]。)
蚀(shí) = 虫等蛀伤物[damage]。(损失;亏耗[lose]/日月食[eclipse]/同“食”。)
不诵经典秽,不勤为家秽。懒惰为色秽,放逸护卫秽。
= 不诵经典而垢秽,不勤打扫是家的垢秽,懒惰是色身的垢秽,放逸是护卫的垢秽。
= [懒惰为色秽]懒于整理为身体住处之秽。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卫(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此界及他界,恶去实为秽。
= 邪行是妇人的垢秽,吝啬是施者的垢秽;今世及后世,向恶法实在是垢秽。
此等诸垢中,无明垢为最,汝当除此垢,成无垢比丘!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生活无惭愧,卤莽如乌鸦,诋毁(于他人),大胆自夸张,傲慢邪恶者,其人生活易。
卤(lǔ) = 盐碱地[alkaline soil]。(天然生成的盐称为“卤”。泛指食盐[salt]/笨;迟钝。通“鲁”[stupid]。
莽(mǎng) = 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grass cluster]。(粗疏;鲁莽[rough and careless;boorish]。)
诋(dǐ) = 诬蔑,毁谤[calumnify;defame;slander]。
夸(kuā) = 奢侈[luxurious]。(自大;炫耀[self-important]/把事情说得或做得超过了原有程度,不符合实际[flaunt;glory;show off;exaggerate;overstate;boat]。)
夸张(kuā zhāng) = 夸大;言过其实[exaggerate;overstate]。/夸张法[hyperbole]。
邪恶(xié è) = 奸邪不正[evil;wicked;vicious;depraved;iniquitous]。
生活于惭愧,常求于清净,不着欲谦逊,住清净生活,(富于)识见者,其人生活难。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逊(xùn) = 逃遁[flee]。(谦逊;恭顺[modest]。)
识见(shí jiàn) = 见解;见识。
若人于世界,杀生说妄语,取人所不与,犯于别人妻。
及耽湎饮酒,行为如是者,即于此世界,毁掘自(善)根。
掘(jué) = 挖[dig]。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莫贪与非法,自陷于水苦。
制(zhì) = 裁断;制作[cut;make]。(抑制,限制,忍住[control;restrict]/裁制衣服[cut out garments]。)
若信乐故施,心嫉他得食,彼于昼或夜,不得入三昧。
= 如果信徒因信乐故而布施饮食。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憎恨[hate;detest]。)
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则于昼或夜,彼得入三昧。
无火等于贪欲,无执着如嗔恚,无网等于愚痴,无河流如爱欲。
易见他人过,自见则为难。扬恶如扬糠,已过则覆匿,如彼狡博者,隐匿其格利。
= 如那个狡猾的赌徒,隐匿其骰子。
= “格利”(Kali)是一种不利的骰子。
糠(kāng) = 谷的外壳[chaff;bran;husks]。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狡(jiǎo) = 小狗[young dog]。(狡猾;狡诈[artful;crafty;cunning]。)
博(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断结/断障/离染/断惑 = Klesah prahiyate,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槃(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 [外道无沙门]“沙门”(Samano)这里是指觉悟四果道者。
= [众生喜虚妄]原文Papanca有虚妄、障碍等意,这里特别指爱(Tanha),见(Ditthi),慢(Mano)而言。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五)蕴无常住,诸佛无动乱。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第十九:法住品
= Dhammattha
Vagga
= “法住”(Dhammattha)乃依法而行,安住于奉之意。亦可译为“奉法”。
卤莽处事故,不为法住者。智者应办别,孰正与孰邪。
= [卤莽处事故]“卤莽”(Sahasa)含有急躁、草率、独断之意。这里是说受贪瞋痴及怖畏所影响的不正确观念。
办(bàn) = 办理;治理[handle;manage;do]。(做成;做好;能做到[accomplish;achieve]。)
导人不卤莽,如法而公平,智者护于法,是名法住者。
不以多言故,彼即为智者。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 人不会只是因为讲得多即成为智者。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不以多言故,彼为持法者。彼虽闻少分,但由身见法,于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 [但由身见法]“由身”(Kayena)原注释为“由名身”(Namakayena)。巴利文中分五蕴为二类:一、名身(Namakaya),即名蕴,仅指受想行识四蕴而言;二、色身(Rupakaya),仅指色蕴而言。故“身见法”即心见法,内自证于法不由他悟之意。
见法 = 与‘现法’同义,即于现在世之意。/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不因彼白头,即得为长老。彼年龄虚熟,徒有长老名。
= [即得为长老]“长老”(Thera)本为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尊称。但实重于久修实证,否则徒有长老的空名而已。
= [彼年龄虚熟]他的年龄徒然地成长。
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长老 = Thera,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熟(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精审,仔细[carefully]。)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节制并调伏,彼有智慧人。除灭诸垢秽,实名为长老。
= [于彼具真实]指四谛。
= [具法不杀生]指四果、四向及涅盘。
= [节制]指一切戒律。
= [调伏]特别调伏眼耳鼻舌身五根说的。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嫉悭虚伪者,虽以其辩才,或由相端严,不为善良人。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彼舍嗔智者,名为善良人。
若破戒妄语,削发非沙门。充满欲与贪,云何为沙门?
削(qiào) = 装刀剑的套子。(xuē = 削弱,削减[weaken;cut down]。)
彼息灭诸恶,无论大与小,因息灭诸恶,故名为沙门。
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行宗教法仪,亦不为比丘。
仅(jǐn) = 仅能,只能[only;merely;barely]。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
仅舍善与恶,修于梵行者,以知住此世,彼实名比丘。
= [以知住此世]知戒知定知慧。
愚昧无知者,不以默然故,而名为牟尼。智者如权衡。
= 智者如持秤般舍恶而取其善。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scal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衡(héng) = 绑在牛角上的横木[crossbar]。(秤杆,秤[the
graduated arm of a steelyard weighing apparatus]/称量[weigh;measure]/衡量;评定[judge;evaluate]。)
舍恶取其善,乃得为牟尼。彼知于两界,故称为牟尼。
= [彼知于两界]内界和外界。
彼人非圣贤,以其杀生故。不害诸众生,是名为圣者。
= 杀生者不是圣贤。
不以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证三昧,或由于独居。
= 不应只是因为有戒行、或多闻、或证三昧、或独居。
= [不以戒律行]“戒律”指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及资具依止戒。“行”指十二支头陀(Dhutanga)行。
= [或由于多闻]多学三藏(Tipitaka)。
= [或由于独居]原文vivicca-sayanena直译“以独卧”。
多闻 = Bahuss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谓“受出家乐,非凡夫所能”。汝等漏未尽,莫生保信想!
= [莫生保信想]原文vissasam apadi是结合的句子,即等于vissasamma
apadi直译为“莫生信赖”。各英译本多作“莫生满足想”。
异生/凡/凡夫
= Puthuj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保(bǎo) = 背子于背[carry on one's back]。(保持[keep;preserve;maintain]/保护;保全;守住[protect;defend;guard]/占有;拥有[possess]。)
信(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
第二十:道品
= Magga
Vagga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离欲法中胜,具眼两足胜。
= [四句谛中胜]“四句”,苦(dukkha),苦集(dukkhasamudaya),苦灭(dukkhanirodha),苦灭道(dukkhanirodha
gamini patipada)。古译简称“苦集灭道”。
= [离欲]指涅盘。
= [具眼]指佛陀。佛具五眼,肉眼(mamsa-cakkhu),天眼(dibba-cakkhu),慧眼(panna-cakkhu),佛眼(buddha-cakkhu),一切智眼(samanta-cakkhu)。
两足尊
= 另作「人中尊」,人中之最尊者,即「佛陀」,「两足」指「人」。
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汝顺此(道)行,使汝苦灭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荆棘。
= [得除去荆棘]欲贪瞋痴等。
荆(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随禅定行者,解脱魔系缚。
= 斯里兰卡僧侣有时开会议论重大事情,常以此颂为呼喊的口号。
= [如来唯说者]如来仅为说示其道路而已。
“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 [一切行无常]一切存在的东西。
观照 =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
厌离 =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一切行是苦”,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苦 = Dukkha,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
“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意志消沉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陷(xiàn) = 坠入,掉进[fall into]。(陷害[frame
up]。)
消沉(xiāo chén) = 忧郁或意气消沉的状态;情绪低落[dejected;depressed;downhearted;low-spirited]。
懒(lǎn) = 懒惰[lazy;indolent;slothful]。
慎语而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示道。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由瑜伽生智,无瑜伽慧灭。了知此二道,及其得与失,当自努力行,增长于智慧。
= [由瑜伽生智]“瑜伽”(yoga)即定。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伐(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自吹自擂,夸耀自己[brag
about]。)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谜/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 男女的情欲还有些少未断除,他的心即还是受到束缚。
丝(sī) = 蚕丝[silk]。(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a
threadlike thing;filament]/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si,a unit of length,volume or weight]。)
犊(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自己断除爱情,如以手折秋莲。勤修寂静之道。善逝所说涅槃。
= [善逝所说涅槃]“善逝”(Sugato)即佛陀。
秋莲(qiū lián) = 荷花。因于秋季结莲,故称。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为愚夫想,而不觉危险。
= [而不觉危险]不知何处何时及怎样死的危险。
溺爱子与畜,其人心惑着,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惑着
= 即于心贪爱,迷惑于所对之境,执着而不离之意。
父子与亲戚,莫能为救护。彼为死所制,非亲族能救。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亲属,亲戚[relativ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了知此义已,智者持戒律,通达涅槃路,迅速令清净。
= [了知此义已]指前颂的意义。
迅(xùn) = 快[quick]。
第二十一:杂品
= Pakinnak
Vagga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施与他人苦,为求自己乐;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 为求自己的快乐,而令他人痛苦者。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长。
傲(ào) = 骄傲;傲慢无理[proud;arrogant]。
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观者漏灭尽。
精勤(jīng qín) = 专心勤奋。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刹帝利族二王,(破)王国杀其从臣,趋向无忧婆罗门。
= [杀刹帝利族二王]常见(sassata-ditthi)与断见(Uccheda-ditthi)。
= [破王国]指十二处(dvadasayatana);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杀其从臣]指欢喜欲(nandi-rago)。
= [趋向无忧婆罗门]指漏尽者,阿罗汉。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趋(qū) = 快步走[run]。(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zip]/奔赴;趋向[hurry off to;incline to;tend to;become]。)
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杀其虎(将)第五(疑),趋向无忧婆罗门。
= [杀婆罗门族二王]常见(sassata-ditthi)与断见(Uccheda-ditthi)。
= [杀其虎将第五疑]“虎第五”(veyyaggha-pancamam)即等于“疑第五”(vicikiccha-pancamam)。因为在五盖(Panca-nivarana)的次第中疑盖(vicikiccha-nivarana)是属于第五的。五盖为:贪欲(kamacchanda),瞋恚(vyapada),惛沉睡眠(thina-middha),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 “乔达摩”(Gotama)即佛陀。
乔达摩 = Gotama,释迦牟尼佛的姓。
佛驮/浮陀/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佛陀 = Buddha,意为觉者、知者。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达摩。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僧伽。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于身。
= [彼常念于身]即观发毛爪齿等三十二分身。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常乐不杀生。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心常乐禅定。
出家爱乐难。在家生活难。非俦共住苦。(轮回)往来苦。故不应往来,随从于痛苦。
俦(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相比[compare]。)
正信而具戒,得誉及财者,彼至于何处,处处受尊敬。
= [得誉及财者]“财”指信,戒,惭,愧,闻,舍,慧等七财。
正信 =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说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
誉(yù) = 称赞,赞美[eulogize;praise]。(荣誉,美名[fame;reputation]。)
善名扬远方,高显如云山。恶者如夜射,虽近不能见。
= [高显如云山]高显如雪山,原版注释正确;偈颂正文误植也。“雪山”(Himavanto)即喜马拉雅山。
= [恶者如夜射]恶人有如在黑夜里放射的箭,虽在近处亦看不到。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彼独自调御,喜乐于林中。
第二十二:地狱品
= Niraya
Vagga
说妄语者堕地狱,或已作言“我无作”。此二恶业者死后,他世同受(地狱)苦。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多袈裟缠颈,恶行不节制,恶人以恶业,终堕于地狱。
颈(jǐng) = 颈项[neck]。
若破戒无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铁丸,热从火焰出。
放逸淫人妻,必遭于四事:获罪睡不安,诽三地狱四。
= 有恶业、睡不安眠、受到谴责与在地狱里受苦。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邪恶,奸邪[evil]。)
非福并恶趣,恐怖乐甚少,国王加重罪,故莫淫他妇。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不善执孤沙,则伤害其手;沙门作邪行,则趣向地狱。
= [不善执孤沙]“孤沙”(Kusa),香草的名字。不握好茅草就会割伤手。
诸有懈惰行,及染污戒行,怀疑修梵行,彼不得大果。
应作所当作,作之须尽力!放荡游行僧,增长于欲尘。
飞锡/游方/游行
= 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禅宗称为行脚,一般游行之僧侣,称为行脚僧。
不作恶业胜,作恶后受苦。作诸善业胜,作善不受苦。
譬如边区城,内外均防护,自护当亦尔。刹那莫放逸。刹那疏忽者,入地狱受苦。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忽(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急速[swiftly]。)
疏忽(shū hū) = 粗心大意[carelessness;overlook]。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不应怖见怖,应怖不见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非过思为过,是过见无过,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过失知过失,无过知无过,怀此正见者,众生趋善趣。
第二十三:象品
= Naga
Vagga
如象在战阵,(堪忍)弓箭射,我忍谤(亦尔)。世多破戒者。
调御(象)可赴集会,调御(象)可为王乘。若能堪忍于谤言,人中最胜调御者。
= 只有已受驯服的(马和象)才可被带往人群。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为优良,矫罗大象亦优良,自调御者更优良。
= [信度骏马为优良]“信度 (Sindhu) 骏马”,即印度河地方所产的骏马。
= [矫罗大象亦优良]“矫罗”(Kunjara)象名。
骡(luó) = 骡子[mule]。
信度国
= 信度,梵名Sindhu
。本为西印度古王国之名,后为全印度之泛称。
实非彼等车乘,得达难到境地,若人善自调御,由于调御得达。
= [得达难到境地]指涅盘。
如象名财护,泌液暴难制,系缚不少食,惟念于象林。
= [如象名财护]“财护”(Dhanapala)。
= [泌液暴难制]象在发欲之期,从它的颞颥分泌出一种臭液。这时它的性情最难调制。
= [系缚不少食]系缚不入食。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依巴、英及语体本更正。
= [惟念于象林]故事说明此象如何思念它的象母。意思是说我人应该孝顺父母。
泌(bì) = 泉水涌出的样子[gushing
from a spring]。/分泌[secrete],液体由细孔排出,或由腺体产生和排出[一种分泌物]。
液(yè) = 汁,流质[liquid]。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糟蹋,损害[spoil]。)
乐睡又贪食,转侧唯长眠,如猪食无厌,愚者数入胎。
= [愚者数入胎]指生死轮回。
侧(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转侧(zhuǎn cè) = 转换角度、方向[change position]。/翻动身子;辗转反侧[toss about in bed]。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
= 如象师持钩制伏发狂的象。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放纵,无拘束[indudge]。)
当乐不放逸,善护于自心。自救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虑,能服诸艰困,欣然共彼行。
智虑(zhì lǜ) = 智慧谋虑。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若无同行伴,善行富智虑,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宁一人独行,不与愚为友。独行离欲恶,如象独游林。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应时得友乐,适时满足乐,命终善业乐,离一切苦乐。
应时(yìng shí) = 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in season;seasonable]。/立时;立刻;马上[at
once;immediately]。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
适时(shì shí) = 适合时宜;时间上正合适[timely;in good time]。
世中敬母乐,敬父亲亦乐。世敬沙门乐,敬圣人亦乐。
敬(jìng) = 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respectfully]。
至老持戒乐,正信成就乐,获得智慧乐,不作诸恶业。
第二十四:爱欲品
= Tanha
Vagga
若住于放逸,爱增如蔓萝。(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 他有如林里贪吃果子的猴子,从这一世跳到那一世。
猿(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若于此世界,为恶欲缠缚,忧苦日增长,如毗罗得雨。
= [如毗罗得雨]“毗罗那”(Birana)草名。如受到好好浇水的野草般增长。
若于此世界,降难降爱欲,忧苦自除落,如水滴莲叶。
= 克服难以克服的爱欲之人。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我说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掘去其甜根。勿再为魔王,屡屡害汝等,如洪水(侵)苇。
屡(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苇(wěi) = 芦苇[reed]。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
彼具三十六(爱)流,势强奔流向欲境,是则彼具邪见人,为欲思惟漂荡去。
= [彼具三十六爱流]爱欲有三重:一、欲爱(Kamatanha),二、有爱(Bhavatanha,与常见有关之爱),三、非有爱(Vibhavatanha,与断见有关之爱)。如是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爱及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爱合为十二;欲爱十二,有爱十二,非有爱十二,合为三十六。
欲爱 = Kamatanha,另译为「欲的渴爱」,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感官快乐的渴爱」(craving
for sensual pleasures)。按:此即感官之欲的渴爱;欲界众生的渴爱。
有爱 = Bhavatanha,另译为「有的渴爱;生存的渴爱」,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存在的渴爱」(craving
for existence)。按:「有」指「有情之生存」,《显扬真义》说,色、无色界的贪(rūpārūpa-bhava-rāgo),禅定的欲求,与常见俱行(sassata-diṭṭhi-sahagato)的贪,这名为有的渴爱。长老认为,有的渴爱更像继续生存的原始想要,不论有见与否。
无有爱 = Vibhavatanha,另译为「虚无的渴爱;非有爱」,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为求根绝的渴望」(craving
for extermination)。按:《显扬真义》说,与断灭见俱行的贪,这名为虚无的渴爱。长老认为,虚无的渴爱为基于灭绝能带来真我的潜在倾向之完全结束生存的想要。
爱流 = 谓贪爱之烦恼。贪爱能惑溺人心,譬如暴流,故称爱流。爱即贪爱,能漂流诸烦恼有情之善品,流转于生死中。此烦恼为诸烦恼之根本,故爱亦为烦恼之总称。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形势;情势[situation]。)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被水流、风或气流冲走、冲毁[drift]。)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
(欲)流处处流,蔓萝盛发芽。汝见蔓萝生,以慧断其根。
= [蔓萝盛发芽]从六根门生。
五欲流 = 另译为「五驶流」,南传作「渡过五暴流」(pañcogha-tiṇṇ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渡过五暴流」(five
floods crossed),《显扬真义》说,五暴流指五门(根)污染之暴流,第六指意门(根)污染之暴流,或者,五流指五下分结,第六暴流指五上分结。
世喜悦(欲)滋润,亦喜驰逐六尘。彼虽向乐求乐,但唯得于生灭。
滋润(zī rùn) = 湿润,不干燥[moist]。/浸润;使湿润[moisten]。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外入处 = Bāhira Ayatana:指色(眼之所见物)、声、香(鼻所闻的气味)、味(舌头所尝的味道)、触(身体所接触)、法(心之所念)等,另作「六境、六外入处、外六入处、外六处、六尘、外六尘」。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缠缚于(烦恼),再再长受苦。
= 如落网的野兔。
回(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比丘求无欲,故须自离欲。
= [比丘求无欲]涅盘。
舍欲喜林间,离欲复向欲,当观于此人;解缚复向缚。
= [舍欲喜林间]离俗家而出家。
= [离欲复向欲]出家复还俗。
铁木麻作者,智说非坚缚。迷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麻(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芝麻[sesame]。)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能引堕落者,智说为坚缚。彼虽似宽缓,而实难解脱。断此无著者,舍欲而出家。
自堕落
= 谓志操不坚,憍慢放纵,欲求利养,而自任堕落。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怠慢[neglect]。)
彼耽于欲随(欲)流,投自结网如蜘蛛。断此(缚)而无著者,离一切苦而遨游。
= [离一切苦而遨游]证涅盘。
遨(áo) = 遨游;游遨同“敖”[roam]。
舍过现未来,而渡于彼岸。心解脱一切,不再受生老。
= [舍过现未来]指贪着过去、未来及现在的五蕴。
渡(dù) = 渡过,过水[ferry sb. through]。
心解脱 = Cetovimut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则称俱解脱。俱舍宗即将阿罗汉分类为慧解脱、俱解脱(得灭尽定)二种,又有所谓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等种种心解脱之说。
恶想所乱者,求乐欲炽然,彼欲倍增长,自作坚牢缚。
三想
= 又名「三恶想、三不善想」,即「欲想、恚想、害想」,又名「贪欲想、瞋恚想(瞋想)、杀害想(恼想)。
欲乐/乐欲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喜离恶想者,常念于不净。当除于爱欲,不为魔罗缚。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垢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
= [达究竟处无畏]指阿罗汉。
= [此为彼最后身]此后再没有生死轮回了。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离欲无染者,通达词无碍,善知义与法,及字聚次第,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 [善知义与法]此二句Nirutti-pada-kovido直译为“通达词与他句”。即指四无碍解(Catasso
patisambhida);义(Attha),法(Dhamma),词(Nirutti),辩说(Patibhana)(知字聚次第一句当指辩说无碍)。
大人
= 1.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mahāpurisa)。2.《相应部47相应11经》指「解脱者」才能称为「大人」,相当的《杂阿含614经》亦同,但译为「大丈夫」。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离弃于一切,灭欲得解脱,自证谁称师?
= [自证谁称师]这是佛陀成道之后,从菩提场去鹿野苑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位异教徒的修道者优波迦(Upaka),问佛陀道:‘你从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师父?你信什么宗教’?于是佛陀答以此颂。
自证 = 指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
诸施法施胜;诸味法味胜;诸喜法喜胜;除爱胜诸苦。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法悦/法喜 = 指听闻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悦。
财富毁灭愚人,决非求彼岸者。愚人为财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 财富毁灭愚人,但毁不了寻求彼岸之人。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杂草害田地,贪欲害世人。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施与(shī yǔ) = 以财物施舍、赒济他人[grant]。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杂草害田地,嗔恚害世人。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愚痴害世人。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杂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第二十五:比丘品
= Bhikkhu
Vagga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调御手足及言语,调御最高(之头首),心喜于禅住于定,独居知足名比丘。
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婉(wǎn) = 柔顺[docile]。
住法之乐园,喜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复退。
忆(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莫轻自所得;莫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证三摩地。
轻(qīng) = 轻车[light carriage]。(分量不大。与“重”相对[light]/轻视;不重视[belittle;make light of]。)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比丘所得虽少,而不轻嫌所得,生活清净不怠,实为诸天称赞。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若于名与色,不着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我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n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住于慈悲比丘,喜悦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则舟轻快。断除贪欲嗔恚,则得证于涅槃。
= [比丘汲此舟水]“舟”喻身体;“水”喻身中的念头。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五断及五弃,而五种勤修。越五着比丘,名渡瀑流者。
= [五断]“五种断”指断除五下分结(Panca orambhagiya samyojanani)。即欲界贪(Kama-rago),瞋(Vyapada),身见(Sakkaya-ditthi),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疑(Vicikiccha)。
= [五弃]“五种弃”指弃舍五上分结(Panca uddhambhagiya samyojanani)。即色界贪(Ruparaga),无色界贪(Aruparaga),掉举(Uddhacca),慢(Mana),无明(Avijja)。
= [而五种勤修]“五种修”指勤修五根;信,进,念,定,慧。
= [越五着比丘]“五着”指贪,瞋,痴,慢,见。
= [名渡瀑流者]“瀑流”(Ogha)有四;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a 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
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
||
有身见
|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初果
|
戒禁取见
|
Silabbata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
疑
|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
欲贪
|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
瞋恚
|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a Uddhambhagiya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
||
色贪
|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阿罗汉果
|
无色贪
|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
掉举
|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
慢
|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
无明
|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五根 = Panca indriyani,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Saddha,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Viriya,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Sati,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Samadhi,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Panna,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itthi-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修定莫放逸,心莫惑于欲!莫待吞铁丸,烧然乃苦号!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涅槃。
慧 = 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 [比丘入屏虚]比丘入屏处。原版注释正确;偈颂正文误植也。“屏处”(Sunna-agara)即空闲处或静处。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审观(shěn guān) = 仔细观察。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若智慧比丘,于世先作是:摄根及知足,护持别解脱。
= [于世先作是]开始修行时应。
波罗提木叉律仪/依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别解脱法/别解脱调伏/护从解脱/戒律仪/律仪戒/木叉戒/别解脱律仪 = Patimokkha-samvara,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为三种律仪之一。与‘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相对。系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
态度须诚恳,行为须端正;是故彼多乐,得灭尽诸苦。
恳(kěn) = 诚恳,真诚[earnestly;genuinely]。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如跋悉迦花,枯萎而凋谢,汝等诸比丘,弃贪嗔亦尔。
= [如跋悉迦花]跋悉迦(Vassika)是名花,据说此花之香胜于诸花。
凋(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汝当自警策,汝应自反省!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警(jǐng) = 戒敕[warn;admonish]。(戒备;防备[outpost]。)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
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自为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商(shāng) = 计算,估量[estimate]。(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consult;discuss]。)
比丘具欢喜心,诚信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比丘虽年少,勤行佛陀教,彼辉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辉(huī) = 光;光辉[light;radiance]。(产生光彩;照耀[shine]。)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第二十六:婆罗门品
= Brahmana
Vagga
= 这里所说的婆罗门(Brahmana)是指断惑证真的人,和通常所讲的婆罗门意义不同。读本品颂文可知。
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涅槃)。
= [若知于诸蕴灭尽]若知于诸行灭尽。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依巴、英、语体本及古译(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更正。生命的要素。
舍家弃欲 = 即出家成为沙门。舍离对家庭之爱着及五欲色味之贪爱,而发心出家之修行法。与‘舍家染衣’同义;舍家,即出家;染衣,即着墨染之衣,亦即出家为僧。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若常住于二法,婆罗门达彼岸;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 [若常住于二法]止与观二法。
无彼岸此岸,两岸悉皆无,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 [无彼岸此岸]彼岸为内六处 (Ajjhattikani cha ayatanani);眼、耳、鼻、舌、身、意。此岸为外六处(Bahirani
cha ayatanani);色、声、香、味、触、法。不着我与我所,故说彼无内外六处。
= [离苦无系缚]原文dara亦可译作“怖畏”。
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兮(xī) =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嗔,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 莫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应对攻击者发怒;攻击婆罗门是可耻的,对攻击者发怒却更为可耻。
耻(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 (无怨恨心)的婆罗门利益非小。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敬圣火。
= [如婆罗门敬圣火]这里是指印度的婆罗门教徒。
礼/礼敬/敬礼
= Vandana,音译末捺南、末你弟、和南、婆南。恭敬礼拜之意。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
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及达摩,彼为幸福婆罗门。
= [真实]指四谛。
= [彼为幸福婆罗门]“幸福”(Sukhi)锡兰版本作Suci,则应译为“清净”。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愚者结发髻,衣鹿皮何益?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 [衣鹿皮何益]在印度有些异教徒用鹿皮作坐具或作衣穿。衣羊皮何益, 巴(ajina)、英(antelope)。
饰(shì) = 刷拭[brush]。(装饰;修饰[adorn;dress up]/掩饰,粉饰[make a pretext;gloss over;whitewash]/通“饬”。整饬;整治[renovate;repair]。)
诸着粪扫衣,消瘦露经脉,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 [诸着粪扫衣]“粪扫衣”(Pamsukula)是出家人把人家丢掉的碎布捡来,洗干净后,把它联缀起来作袈裟穿的。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
脉(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 [非从母胎生]不会从婆罗门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称他为婆罗门。
= [但名说菩者]原文Bhovadi为bho + vadin,译为“说菩”。因为印度的婆罗门教徒谈话之时,称呼对方为“菩Bho”(喂)!但这是他们一个特别尊称的字。
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除皮带与缰,及断绳所属,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 本颂都是从马的各种束缚的譬喻说的:“皮带”喻瞋恚。“缰”喻爱欲。“绳”喻六十二邪见。“所属”(马勒等)喻潜伏的习性(Anusaya)(旧译作“随眠”,有七种--欲贪随眠,有贪随眠,瞋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无明随眠)。“障碍”喻无明。
能忍骂与打,而无有嗔恨,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 [具忍刀强军]具忍力强军。明法法师出版之修订版,依巴、英及语体本更正。
嗔(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无有嗔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德行 = Guna,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指功德与行法。/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
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不染着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芥(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芥子(jiè zǐ) = 芥菜的种子[mustard seed]。
芥子 = Sasapa,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于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即为常见于佛典中之譬喻。
锋(fēng) = 刀、剑等的尖端或锐利部分[the sharp point or cutting edge of a knife,sword,etc.]。(泛指器物尖锐犀利的部分[point]。)
若人于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有甚深智慧,善办道非道,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非道
= 指脱离佛教之道或人所应行之道。与‘道’对称。
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混(hùn) = 水势盛大[torrent]。(浑浊,水多泥多杂质而不清澈[muddy]/糊涂[confused]/混同,混合搀杂[mix]/苟且度日;苟且谋取[drift]。)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自杀不教他杀,我称彼为婆罗门。
于仇敌中友谊者,执杖人中温和者,执着人中无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谊(yì) = 古“谊”与“义”同。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友情,友好关系[friendship]。)
贪欲嗔恚并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犹如芥子落针锋,我称彼为婆罗门。
不言粗恶语,说益语实语,不解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 不以言语触怒任何人。
于此善或恶,修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谓婆罗门。
= 无论东西是好或坏,是长或短,是大或小,他亦绝不会不与而取。
修(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长[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对此世他世,均无有欲望,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均(jūn) = 均匀;公平[equal;even;fair;just]。(使…同样;平分[divide
equally;share out equally]/皆,都,全部[without
exception;all]。)
无有贪欲者,了悟无疑惑,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了悟 = 乃指对诸法实相、宇宙真理之明了觉悟。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若于此世间,不着善与恶,无忧与清净,是谓婆罗门。
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blame]。)
再生
= 即重生。指死后重新复活;或指入于某一信仰,开始一种新生活;或指再次出生于世间。佛教采用印度固有之轮回思想,以业说为基础,而设立佛教独特之轮回说。此说强调由于过去之善恶业而产生现在之善恶果报,进而以现在之善恶业亦能招感未来之善恶果报。行恶业者,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中;守五戒等善业者,其果报可再生于人间或天界中;若听闻佛陀教法,并能实践力行者即能断除业障,远离六道轮回,而到达觉悟了脱之境界。至大乘佛教时代,则特别强调利他之思想,认为自利利他皆圆满之菩萨,为救度众生,遂示现种种形相,再入世间引导迷妄之人类,使其达到觉悟之境界,故提倡自利利他之菩萨行。
超越泥泞崎岖道,并踰愚痴轮回海,得度彼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无著证涅槃寂静,我称彼为婆罗门。
= [超越泥泞崎岖道]指贪欲等烦恼。
泞(nìng) = 泥浆[muddy]。
崎岖(qí qū) = 山路不平[rugged;rough]。
踰(yú) = 同“逾”。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
弃舍欲乐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欲乐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欲功德
= 由「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引发的「五种欲」,南传作「五种欲」(panca
kamagu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五束感官快乐」(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按:「种类」(guna),另译为「功德」,但与「福德」(punna,也译为「功德」)不同,巴利经典中只出现在「五种欲」中,这里应只是单纯的「种类」的意思。
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弃舍喜不喜,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间,是谓婆罗门。
= [勇者胜世间]克服五蕴不使再生之意。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
清凉
= 为「涅槃」的同义语。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遍知 = Parinna,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
善逝
= Sugata,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解读为「彻底的到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幸运者」(fortunate)。
诸天乾闼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烦恼漏尽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 [前后与中间]“前”是过去。“后”是未来。“中间”是现在。
牛王最尊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浴己(无垢)及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牛王最尊勇猛者]原文Usabha译为牡牛或牛王,但这个称呼含有特殊的意义,是指一个强而超群无畏的人。
= [大仙无欲胜利者]克服烦恼魔、蕴魔和死魔,故名胜利者。
= [浴己无垢及觉者]印度人迷信他们于恒河洗浴,即可消除罪业。但这里是说他的心中没有垢秽之意。
牟尼能知于前生,并且天界及恶趣,获得除灭于再生,业已完成无上智,一切圆满成就者,我称彼为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