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变化品第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授阿罗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何故复说,无般涅槃法众生得成佛道?
“又何故说,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又言如来常在于定,无觉无观?
“又言佛事皆是化作?
“又言诸识刹那变坏?
“又言金刚神常随卫护?
“又言前际不可知而说有般涅槃?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又现有魔及以魔业?
“又有余报,谓旃遮婆罗门女、孙陀利外道女,及空钵而还等事;世尊既有如是业障,云何得成一切种智?
栴阇摩/旃遮/毡遮/战遮/怀槃女子/旃遮摩那
= Cinca-manavika,意译为暴志。指妨碍世尊度众之婆罗门女;与提婆达多、瞿伽梨、孙陀利并称。世尊于祇园精舍说法时,其声誉日隆,外道嫉之,暗遣此女入精舍,系木盂于怀中,伪装妊妇,入大众中扬言,此说法人与其通,腹中之子乃释种。时大众疑之,帝释天乃化白鼠,入其衣中,断所系丝,盂出事显,众疑释然。时地自裂,女堕入阿鼻地狱。法显、玄奘西游时,仍见大深坑之遗迹。
须陀利/酸陀利/酸陀难提/孙陀利 = Sundari,意译为好首、可爱。佛在世时,尝有淫女孙陀利在大众中谤佛,是为佛十难之一。
佛智/一切种智 = Sarvatha-nana。三智之一。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既已成于一切种智,云何不离如是诸过?”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我为无余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菩萨行。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Anupadisesa-nibb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
“此界他土有诸菩萨,心乐求于声闻涅槃,令舍是心进修大行,故作是说。
“又变化佛与化声闻而授记别,非法性佛。
= 并不是法性佛所给的授记。
“大慧,授声闻记是秘密说。
“大慧,佛与二乘无差别者,据断惑障,解脱一味;非谓智障。
= 非指所知障。
据(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
一味 = Eka-rasa/vimukty-eka-rasat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智障要见法无我性,乃清净故。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烦恼障者,见人无我,意识舍离,是时初断藏识习灭;法障解脱,方得永净。
“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非异前佛,后更有说,先具如是诸文字故。
“大慧,如来正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然后说法;如来久已断四种习,离二种死,除二种障。
四住 = 乃四住地之略称。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故称住地。以下四住地,若再加上无明住地,则称为五住地。
|
|
见一切住地
|
指三界之一切见惑。
|
欲爱住地
|
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贪爱为重。
|
色爱住地
|
指色界之一切思惑。
|
有爱住地
|
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
|
二种生死 = 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
|
分段生死
|
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
变易生死
|
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
“大慧,意及意识、眼识等七,习气为因,是刹那性,离无漏善,非流转法。
= 不能往来六道。
无漏善 = 指远离烦恼过非之善法。‘有漏善’之对称。为‘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之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之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之菩萨所修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大慧,如来藏者,生死流转及是涅槃苦乐之因;凡愚不知,妄著于空。
“大慧,变化如来,金刚力士常随卫护,非真实佛。
“真实如来,离诸限量,二乘、外道所不能知,住现法乐,成就智忍,不假金刚力士所护。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非即是佛,亦非非佛。
= 非是真佛,然依真而起,也不离真佛。
“譬如陶师众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尔,众相具足而演说法,然不能说自证圣智所行之境。
“复次,大慧,诸凡愚人见六识灭,起于断见;不了藏识,起于常见。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为‘常见’之对称。
常邪见/常论/常见
= Sassata-ditthi,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为‘断见’之对称。二见之一。
“大慧,自心分别,是其本际故不可得;离此分别,即得解脱。
“四种习断,离一切过。”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三乘及非乘,无有佛涅槃,悉授如来记,说离众过恶。
“成就究竟智,及无余涅槃,诱进怯劣人,依此密意说。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诸佛所得智,演说如是道,唯此更非余,故彼无涅槃。
“欲色有诸见,如是四种习,意识所从生,藏意亦在中。
“见意识眼等,无常故说断,迷意藏起常,邪智谓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