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大乘入楞伽经-无常品第三之二

  卷第五
 
  无常品第三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如来应正等觉自觉性,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佛言:“大慧,如汝所问,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世尊,如来应供正等觉,为作、非作?为果、为因?为相、所相?为说、所说?为觉、所觉?如是等,为异、不异?”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
“何以故?俱有过故。
= 因为这样说都有过失。
“大慧,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不忍可。
= 这是我及诸佛都不能同意的。
(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
“若非因非果,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超过四句。
“言四句者,但随世间而有言说。
“若超过四句,唯有言说,则如石女儿。
“大慧,石女儿者,唯有言说,不堕四句;以不堕故,不可度量。
“诸有智者,应如是知,如来所有一切句义。
 
“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如来句义应知亦然。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所谓三法印乃佛法之重要教义,判断佛法之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来印证之。
“大慧,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非无自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何故不知?以分别故。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本性/无性/无自性 = Asvabhava/asvabhavatva/asvabhavya/nihsvabhavata,指无实在之自体。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故无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离,物即灭尽;人亦为四大所成,四大不调即成病,四大相离则亡。
 
“大慧,如来与蕴,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者,应是无常,五蕴诸法是所作故。
= 则如来应是无常。
“若异者,如牛二角有异不异,互相似故不异,长短别故有异;如牛右角异左、左角异右,长短不同,色相各别,然亦不异。
“如于蕴于界处等,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来者,依解脱说;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
“若异者,如来便与色相相应,色相相应即是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见应无差别,然有差别,故非不异。
“如是智与所知,非异非不异。
“若非异非不异,则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蕴非异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以是义故,超一切量。
 
“超一切量故,唯有言说;唯有言说故,则无有生;无有生故,则无有灭;无有灭故,则如虚空。
“大慧,虚空非作非所作,非作非所作故,远离攀缘;远离攀缘故,出过一切诸戏论法;出过一切诸戏论法,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正等觉体;正等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出过诸根量,非果亦非因,相及所相等,如是悉皆离。
“蕴缘与正觉,一异莫能见,既无有见者,云何起分别?
“非作非非作,非因非非因,非蕴非不蕴,亦不离余物。
“非有一法体,如彼分别见,亦复非是无,诸法性如是。
“待有故成无,待无故成有,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应说。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不了我无我,但著于语言,彼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若能见此法,则离一切过,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经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言此即是如来异名。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世尊,愿为我说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是如来异名?
“如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
“当知此则堕有无见。
“世尊,若法不生则不可取,无有少法,谁是如来?惟愿世尊为我宣说。”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我说如来非是无法,亦非摄取不生不灭,亦不待缘,亦非无义。
“我说无生即是如来意生法身别异之名,一切外道、声闻、独觉、七地菩萨不了其义。
 
“大慧,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体,亦非无体。
“大慧,我亦如是,于此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娑婆世界 = 指「包含大梵天界以下的世界」,「娑婆」为梵语之音译,巴利语之音译为「沙哈」(saha《玄应音义》作「索诃」),义译为「勘;能忍耐的」,而「大梵天」的名字即为「娑婆主」(巴利语音译为「沙哈巴地」,「巴地」义译为「主人」),所以「娑婆世界」也有「大梵天所统领的世界」的意思。
阿僧祇劫 = Asankheyya-kappa,「阿僧祇」(Asankheyya)为古印度一极大或不可数的数目单位。
“其中或有知如来者,知无师者,知导师者,知胜导者,知普导者,知是佛者,知牛王者,知梵王者,知毗纽者,知自在者,知是胜者,知迦毗罗者,知真实边者,知无尽者,知瑞相者,知如风者,知如火者,知如俱毗罗者,知如月者,知如日者,知如王者,知如仙者,知戌迦者,知因陀罗者,知明星者,知大力者,知如水者,知无灭者,知无生者,知性空者,知真如者,知是谛者,知实性者,知实际者,知法界者,知涅槃者,知常住者,知平等者,知无二者,知无相者,知寂灭者,知具相者,知因缘者,知佛性者,知教导者,知解脱者,知道路者,知一切智者,知最胜者,知意成身者。
毗瑟笯天/毗湿笯天/毗搜纽天/毗纽天 = 毗纽,Visnu,意译遍人天、遍净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于吠陀神话时期被视为太阳神之一,谓此天三步跨越大地。初未受重视,直至梵书时代,始渐受信仰。
劫比罗神/劫毕罗神/迦毗罗神 = 迦毗罗,Kapila,为伽蓝守护神。译为黄色神。系四夜叉之一,守护东方。
俱毗罗 = Kumbira,又作鸠鞭罗、金毗罗、宫毗罗。意译作蛟。即蛟龙,指有鳞之龙。/Kubera,意译作不好身。乃毗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系世上一切财富之守护者,北方之保护神,又为夜叉与紧那罗之王。/Kumbhira,又作金毗罗。药师如来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的夜叉神王之上首。
(xū) = 地支的第十一位[the eleve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戎博迦/瞿波迦/锅巴嘎/戌博迦 = Jivaka,十六罗汉之第九。此圣者与其眷属九百阿罗汉同住于香醉山中,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因陀罗 = Inda,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
“如是等满足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
“于此及余诸世界中,有能知我,如水中月,不入不出。
= 能知如来法身随众生心现,如月现水中,实无去来。
“但诸凡愚,心没二边,不能解了。
“然亦尊重承事供义,而不善解名字句义,执著言教昧于真实,谓无生无灭是无体性;不知是佛差别名号如因陀罗、释揭罗等,以信言教昧于真实,于一切法如言取义。
= 虽也承事供养,但不了名义。
赊羯罗/释揭罗/释迦啰/烁羯啰 = Sakra,帝释天名名。帝释之法,谓之赊羯罗教。
“彼诸凡愚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
= 义如言说,二者无异。
“何以故?义无体故。
“是人不了言音自性,谓言即义,无别义体。
= 这种人不知言语音声无有体性。
“大慧,彼人愚痴,不知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
“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有体无体 = 为有体与无体之并称。体,指实体。有体,即指有实体;无体,即指无实体。关于诸法之实体,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恒有;大乘法相宗则认为,在能依之相以外,另有所依之体,亦即诸法之遍、依、圆三性中,在依他起性之诸法之外,另有圆成实性之真如实体。至于华严、天台等法性宗,则主张能依之相即是所依之体,故在依他起性之诸法之相以外,无有圆成实性之真体。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唯除不堕于文字者。
“大慧,若人说法堕文字者,是虚诳说。
“何以故?诸法自性离文字故。
“是故,大慧,我经中说:我与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离文字故,非不随义而分别说。
= 亦非不随真实之义,故假分别说以显义。
“大慧,若不说者,教法则断;教法断者,则无声闻、缘觉、菩萨、诸佛;若总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应不著文字随宜说法。
= 若三乘圣人均无,那么,谁说法?为谁说?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我及诸佛,皆随众生烦恼解欲种种不同而为开演,令知诸法自心所见,无外境界,舍二分别,转心意识,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 并非藉言教成立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处。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随于义,莫依文字。
“依文字者,堕于恶见,执著自宗而起言说,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辞章句,既自损坏亦坏于他,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文辞句义悉皆通达,则能令自身受无相乐,亦能令他安住大乘。
“若能令他安住大乘,则得一切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菩萨之所摄受;若得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菩萨之所摄受,则能摄受一切众生;若能摄受一切众生,则能摄受一切正法,若能摄受一切正法,则不断佛种;若不断佛种,则得胜妙处。
“大慧,菩萨摩诃萨生胜妙处,欲令众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随其所宜说真实法。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十种自在,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六‘十地品’载。行六波罗蜜可成就十种自在,即行法施、无畏施、财施,可顺次成满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持戒行能成满业自在、生自在;精进行能成满愿自在;忍辱、安受、通达等三忍行能成满信解自在;静虑行能成满如意自在;般若行能成满智自在、法自在。十自在于诸经典中,其名称与顺序略异。
命自在
Ayur-vasita,又作寿命自在、寿自在。谓菩萨于长劫中住持寿命,化益众生无穷。
心自在
Ceto-vasita,谓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于深智。
财自在
Pariskara-vasita,又作资具自在、众聚自在、庄严自在、物自在。谓菩萨以大庄严来庄严一切国土。
业自在
Karma-vasita,谓菩萨于诸业得大自在,而随时受报。
生自在
Upapatti-vasita,又作受生自在。谓菩萨自在受生于一切国土。
愿自在
Pranidhana-vasita,谓菩萨随所愿于随时随处成就菩提。
信解自在
Adhimukti-vasita,又作解脱自在、信自在、胜解自在。谓菩萨于一切世界能见诸佛充满。
如意自在
Rddhi-vasita,又作神力自在、神变自在。谓菩萨能示现一切大神变。
智自在
Jnana-vasita,谓菩萨于念念中,示现觉悟如来之十力无所畏。
法自在
Dharma-vasita,谓菩萨示现无量无边之法门。
 
“真实法者,无异无别,不来不去,一切戏论悉皆息灭。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是故,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如言执著于义。
= 不应执著于语言文字。
“何以故?真实之法离文字故。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儿观指,不观于物;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言说指而生执著,乃至尽命终,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义。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则发狂乱;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宜应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观指端。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
“大慧,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
“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恶见,身自不随,亦令他不随,是则名曰于义多闻。
“欲求义者,应当亲近;与此相违,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演说不生不灭,非为奇特。
“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说作者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涅槃及非数灭不生不灭。
 
三无为 = Tri-asamskr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
虚空无为
Akasasamskrta,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择灭无为
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脱。
非数灭/非择灭无为
A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外道亦说作者因缘生于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生诸世间;俱是因缘,但名别耳!
= 都是因缘而生,只是称谓不同罢了。
“外物因缘亦复如是,是故佛说与外道说无有差别!
“外道说言,微尘、胜妙、自在、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若有若无皆不可得。
= 外道说时间、方位、虚空、微尘、四大种、大梵天、胜妙天(Pradhana)、大自在天、众生主等九物不生不灭。
造物主/生主 = Prajapati,印度神话中对创造神之称谓。
“世尊,大种不坏,以其自相不生不灭,周流诸趣,不舍自性。
“世尊,分别虽稍变异,一切无非外道已说,是故佛法同于外道。
= 世尊分别所说诸法,虽稍有异,实际上外道多已说过。
(shāo) = 禾末[tip of standing grain](逐渐[gradually]/略微;稍微[a littleslightly])
“若有不同,愿佛为演,有何所以佛说为胜?若无别异,外道即佛,以其亦说不生不灭故。
“世尊常说一世界中无有多佛,如向所说,是则应有。”
= 如上面所说的,则应是有。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佛言:“大慧,我之所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不生无常论。
“何以故?外道所说,有实性相不生不变;我不如是堕有无品。
“我所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
“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
“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见不见故,取不取故。
“是故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
“若觉唯是自心所见,住于自性分别不生,世间所作悉皆永息。
“分别者,是凡愚事,非贤圣耳!
 
“大慧,妄心分别不实境界,如乾闼婆城幻所作人。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大慧,譬如小儿见乾闼婆城及以幻人商贾入出,迷心分别言有实事;凡愚所见生与不生、有为无为悉亦如是,如幻人生,如幻人灭,幻人其实不生不灭,诸法亦尔离于生灭。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大慧,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
“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起颠倒见。
= 不依真实义,而起颠倒见。
“颠倒见者,执法有性不见寂灭;不见寂灭故,不能远离虚妄分别。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是相见。
“相是生因,若无有相则无分别,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大慧,言涅槃者,见如实处,舍离分别心心所法,获于如来内证圣智,我说此是寂灭涅槃。”
自内证/内证 = Pratyatmadhigama,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之活动,称为外用。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由此独自证得之见解所开示之法,即称为己证法门。
内证智 = 指佛之内心证悟真理之智慧。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我说无因论,非愚所能了。
“一切法无生,亦非是无法,如乾城幻梦,虽有而无因。
“空无生无性,云何为我说?
“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以是故我说,空无生无性。
“一一缘和合,虽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如梦及垂发,野马与乾城,无因而妄现,世事皆如是。
野马 = 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之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相,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
“折伏有因论,申述无生旨,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shēn) = 束身。约束[restrain](舒展,通“伸”。伸展,伸张[stretch]/表明,表达[expressmake known])
“我说无因论,外道咸惊怖。”
 
“云何何所因?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观察有为法,非因非无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
 
“非无法不生,亦非以待缘,非有物而名,亦非名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十住非所行,此是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无有能作者,唯心所建立,我说是无生。
“诸法非因生,非无亦非有,能所分别离,我说是无生。
“唯心无所见,亦离于二性,如是转所依,我说是无生。
 
二性 = 有性与无性。
有性
谓假名施设之自性有法,乃世间所计着一切忆想虚妄之根本,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涅槃等。
无性
以假名施设,故无自性;当体即空,故称为无性。
 
“外物有非有,其心无所取,一切见咸断,此是无生相。
“空无性等句,其义皆如是,非以空故空,无生故说空。
“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分散于因缘,生灭则无有。
“若离诸因缘,则更无有法,一性及异性,凡愚所分别。
“有无不生法,俱非亦复然,唯除众缘会,于中见起灭。
共有法/俱有/俱有法 = 同时存在为一类聚而互不相离之关系法。如心王和心所、地水火风之四大、生住异灭之四相、得与所得等皆为俱有法。俱有因皆为俱有法,非俱有因者犹有俱有法。
“随俗假言说,因缘递钩琐,若离因缘琐,生义不可得。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我说唯钩琐,生无故不生,离诸外道过,非凡愚所了。
“若离缘钩琐,别有生法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琐义。
(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离别;告别[leave])
“如灯能照物,钩琐现若然,此则离钩琐,别有于诸法。
“无生则无性,体相如虚空,离钩琐求法,愚夫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众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Imyme])
“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琐,若能如是解,此人心得定。
“无明与爱业,是则内钩琐,种子泥轮等,如为名为外。
“若言有他法,而从因缘生,离于钩琐义,此则非教理。
“生法若非有,彼为谁因缘,展转而相生,此是因缘义。
“坚湿暖动等,凡愚所分别,但缘无有法,故说无自性。
“如医疗众病,其论无差别,以病不同故,方药种种殊。
“我为诸众生,灭除烦恼病,知其根胜劣,演说诸法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妄说无常。
“世尊亦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诸行无常 = Anityah sarva-samskarah,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纲。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同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行无常印,或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所谓三法印,即得藉以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之三种法门。
“未知此说,是邪、是正?所言无常,复有几种?”
 
 佛言:“大慧,外道说有七种无常,非是我法。
 
七种无常 = 出自楞伽经卷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乃非佛法。
作舍无常
以四大造色,作已而舍,故为无常。
处坏无常
处即诸色形状,彼以为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故谓无常。
色即无常
前项乃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此项谓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谓同前之处坏无常。
转变无常
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唯色相之转变为无常。
性无常
即彼计着无常之自性不坏;谓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他物而自体不坏。
性无性无常
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为无常。
不生无常
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佛破其言,谓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
 
“何等为七?谓有说始起即舍,是名无常,生已不生无常性故。
“有说形处变坏,是名无常。
“有说色即无常。
“有说色之变异,是名无常;一切诸法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犹如乳酪前后变异,虽不可见,然在法中坏一切法。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有说物无常。
“有说物无物无常。
“有说不生无常,遍住一切诸法之中。
 
“其中物无物无常者,谓能造所造,其相灭坏。
“大种自性本来无起。
= 无起即无灭,何有能造所造之实法言无常。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不生无常者,谓常与无常、有无等法,如是一切皆无有起,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不起故说名无生,此是不生无常相。
“若不了此,则堕外道,生无常义。
 
“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非无常处,自生分别。
“其义云何?彼立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
= 其立一无常之性,自不坏灭,但能坏灭诸法。
“若无无常坏一切法,法终不灭成于无有;如杖捶、瓦石,能坏于物而自不坏,此亦如是。
= 若无此无常性坏灭诸法,诸法则终不坏灭。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大慧,现见无常与一切法,无有能作、所作差别,云此是无常,此是所作;无差别故,能作、所作应俱是常,不见有因能令诸法成于无故。
= 现见无常性与所作法,并无异体,无能作、所作之差别,妄言此是无常性,彼是所作法。
“大慧,诸法坏灭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大慧,异因不应生于异果。
“若能生者,一切异法应并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现见有别,云何异因生于异果?
= 若异因能生异果,则一切诸法应是互相转生。
“大慧,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自是无常;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
“大慧,若无常性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与过去色同时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俱坏。
= 与色一样,过去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俱灭。
“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大种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
= 一切外道计四大种性不坏,而所造色坏。
“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 能生于物而自身不灭?
 
“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非是始造无常。
 
“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及所造坏,但形状坏。
“其义云何?谓分析色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此见堕在数论之中。
数论学派 = 数论,Samkhya,音译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译又作数术、制数论。数论学派为印度六派哲学中成立最早者。相传初祖为迦毗罗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别智慧而计度诸法,并以此数为基础,从而立名论说,故称数论派。
 
“色即是无常者,谓此即是形状无常,非大种性。
“若大种性亦无常者,则无世事。
“无世事者,当知则堕卢迦耶见;以见一切法自相生,唯有言说故。
恶论/世论 = Lokayatika,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
 
“转变无常者,谓色体变,非大种变;譬如以金作庄严具,严具有变而金无改,此亦如是。
“大慧,如是等种种外道,虚妄分别见无常性。
“彼作是说:火不能烧诸火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则皆断灭。
= 火虽能烧四大所造色,但不能烧四大自相,说如果火能烧四大自相,一切能造所造则皆俱断灭。
 
“大慧,我说诸法非常无常。
“何以故?不取外法故,三界唯心故,不说诸相故,大种性处种种差别不生不灭故,非能造所造故,能取所取二种体性一切皆从分别起故,如实而知二取性故,了达唯是自心现故,离外有无二种见故,离有无见则不分别能所造故。
“大慧,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唯是自心,非常非无常;不能了达,堕于外道二边恶见。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Laukika-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uttara-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大慧,一切外道不能解了此三种法,依自分别而起言说,著无常性。
“大慧,此三种法所有语言分别境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始造即便舍,形状有转变,色物等无常,外道妄分别。
= 刚产生出来又很快失灭,诸法之形状不断变化。
“诸法无坏灭,诸大自性住,外道种种见,如是说无常。
= 四大自性常住而不易。
“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
= 大种性既然是常,那么谁是无常法?
“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种从心现,无有我我所。
“梵天等诸法,我说唯是心,若离于心者,一切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