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卷第一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偏袒/偏袒右肩 =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 世间一切无生无灭。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 三论宗立有八不中道,以之为至极之宗旨。所谓八不者,系指‘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反之则为‘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称为八迷。 若破除此等‘八迷’,即可得中道。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尔炎/尔焰 = 梵语jneya之音译。意译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之法,皆为能生智慧之境界,称为尔焰。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人无我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法无我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无性 = Asat-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牟尼 = Muni,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乃谓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Muni一语,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指进入恍惚状态者、圣者、隐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
“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见。”
= 若真能见到佛,则寂静远离於生灭,此人当今後世,迷离执著一无所取。
我所见 = Mama-kara-ditthi,妄执五蕴之法为我所有,称为我所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 请教于世尊。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说是言:
世间解 = 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世间知者」,南传作「世间知者」(lokavidū,逐字直译为「世间-知者;世间-贤明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世界的知道者」(knower of the world)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顶礼佛足,以颂问曰:
 
“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 妄计性是如何生起的,又应如何断灭?
推度分别/分别思惟/计度分别 = Abhinirupana-vikalpa,意即分别计量推度。谓于所缘之境计量推度,系与意识相应的散慧之分别作用。三分别之一。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云何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 无相法中因何而有次第?何因有十方国土,及种种化相和诸外道?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能解?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
= 解脱後去往何处?
“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 诸法以何因缘而生?谁是能生因谁是所作果?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 如何从定得觉?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 因如何生果?身又如何去住?
“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
= 破三界生死者身又如何?既破三界又往何处生?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云何名藏识?云何名意识?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五种姓/五种种性/五种乘姓/五乘种性/五姓 = 亦有将‘姓’写作‘性’者。法相宗认为,众生先天具足五种不同之性质与素性,系由阿赖耶识中之本有种子所决定,乃无法改变者,故立五姓各别之说。五姓(五性)即:()菩萨定姓(定姓菩萨),()独觉定姓(定性缘觉),()声闻定姓(定性声闻),()三乘不定姓(不定种性),()无姓有情(无种性)等五者。其中,前三者可决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罗汉果等。第二及第三则合称定性二乘。第四是并具菩萨及独觉、声闻三类之本有种子,而先作二乘修行,复转向大乘得佛果。若其果未决定者,即有:(1)三乘,(2)菩萨、独觉,(3)菩萨、声闻,(4)独觉、声闻等四种类别。第五是永远沈于迷界,无法离苦,仅能修五戒、十善之善因而生于人天者。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 如何说无众生寿者等,因何又随俗说有?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异部 = 指不同之宗派。如佛教中之种种宗派、学说。
“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动?
= 何因诸法刹那生灭?
刹那生灭 = 生灭之一种。指于极短之时间(刹那)生起与消灭。
 
八位胎藏
在胎之日
解释
胎内五位
羯罗蓝/羯逻蓝/羯剌蓝/歌罗逻<Kalala>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遏蒲昙/頞部昙<Abbuda>
十四
(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闭尸/蔽尸<Pesi>
二十一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羯南<Ghana>
二十八
硬肉(肉渐坚硬。
钵罗奢佉<Pasakha>
三十五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发毛爪齿
四十二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具根位
四十九
眼、耳、鼻、舌四根圆满具备。
形位
五十六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乾城及阳焰,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觉分从何起?云何国土乱?何故见诸有?
= 何谓三十七菩提分?此等菩提分又是如何生起?
觉支/觉分//支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真如有几种?诸度心有几?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云何地次第?云何得无影?何者二无我?云何所知净?
“圣智有几种,戒众生亦然?摩尼等诸宝,斯并云何出?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谁起于语言,众生及诸物?明处与伎术,谁之所显示?
明处 = 学习而生智慧之处也。
“伽他有几种,长行句亦然?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伽他/偈佗//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饮食是谁作?爱欲云何起?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
“云何王守护?天众几种别?地日月星宿,斯等并是何?
“解脱有几种?修行师复几?云何阿阇梨?弟子几差别?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众魔及异学,如是各有几?
本生经 = 本生,Jataka,音译作阇多伽、阇陀伽、社得迦,意译本起、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略称生。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佛典内容可分类为九种、十二种,分别称为九部经、十二部经,本生经即其中之一类。主要记述释迦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之故事。其中亦含不少关于弥勒等诸弟子及阿弥陀等诸佛之本生故事。
异学 = 异于我道之学问。毁斥之称。
“自性几种异?心有几种别?云何唯假设?愿佛为开演。
“云何为风云?念智何因有?藤树等行列,此并谁能作?
随念智 = 即能忆持而不忘失过去诸事之智慧。为菩萨后得无分别智之一。
“云何象马兽?何因而捕取?云何卑陋人?此并谁能作?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云何六时摄?云何一阐提?女男及不男,此并云何生?
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一阐提 = Icchantika,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云何修行进?云何修行退?瑜伽师有几,令人住其中?
瑜伽 = Yoga,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
“众生生诸趣,何形何色相?富饶大自在,此复何因得?
“云何释迦种?云何甘蔗种?仙人长苦行,是谁之教授?
“何因佛世尊,一切刹中现,异名诸色类,佛子众围绕?
“何因不食肉?何因令断肉?食肉诸众生,以何因故食?
“何故诸国土,犹如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卍字师子像?
万字/卍卍字/卍字 = Svastika,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
“何故诸国土,如因陀罗网,覆住或侧住,一切宝所成?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何故诸国土,无垢日月光,或如华果形,箜篌细腰鼓?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云何变化佛?云何为报佛?真如智慧佛,愿皆为我说。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染得菩提?
“如来灭度后,谁当持正法?世尊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悉檀有几种?诸见复有几?何故立毗尼,及以诸比丘,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四悉/四悉檀 = Siddhanta,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法有四种,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法华经玄义卷一下,以悉檀为梵汉兼称之语。悉,即遍之义;檀,为檀那(Dana,译作布施)之略称,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众生,故称四悉檀。
世界悉檀
佛先随顺凡情,以人我、乐欲等世间之假名而说世间教法,以成就众生之佛道。
为人悉檀/各各为人悉檀
应众生各别之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众生生起善根,故又称生善悉檀。
对治悉檀
佛随应众生之心病,而以法药对治众生各自之烦恼恶业。亦即应病与药,如为破贪欲而说不净观,为破嗔恚而说慈悲观,为破常见而说空教,为破断见而说有门,此等皆为对治众生之妄执与烦恼而说种种法,以成就破执灭恶之利益。
第一义悉檀
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称入理悉檀。
 
“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无相?
“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缘,心住七地中?
 
七地 = 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
种性地
乃佛道之因种成就不坏。
解行地
依次前进修方便行,于出世道得行解。以上二地于大乘义章唯作菩萨地前之位;华严孔目章卷二则定种性地为十解以前,解性地为十行、十回向。
净心地
即初地。入此地者,实际上已证一分真如,离无明住地之惑,从而对菩提净信希望。
行迹地
即二地以上乃至七地,于此间起修道。
决定地
即第八地。至此地者,决定趣向无上菩提。
决定行地
即第九地。乃由前地再向上增进。
毕竟地
即第十地及如来地。第十地中因行圆满,如来地中果德已极,故称毕竟地。
 
“僧伽有几种?云何成破僧?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僧伽 = Samgha,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
医方明 = Cikitsa-vidya,又作医明、医方论(Cikitsita)。五明之一。系古印度解说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明’,即‘学’之意。经律之中,有关医疗之记载甚多,尤以律典中,对于瞻病之法,所载甚详,可视为佛教医术之重要史料。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恒说实,一切唯是心?
“云何男女林,诃梨庵摩罗,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庵摩勒/庵摩罗 = Amalaka,果名。
诃利鸡罗国 = Harikela,约当今缅甸国之阿拉干(Arakan)地方。
(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如是处中间,无量宝庄严,仙人乾闼婆,一切皆充满,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此皆何因缘?愿尊为我说。”
 
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
即说颂言:
 
“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波罗蜜佛子,
空相 = 指诸法皆空之相状,或指真空之体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即空之相状。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声闻辟支佛,外道无色行。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与日月,天众阿修罗。
“解脱自在通,力禅诸三昧,灭及如意足,菩提分及道,
“禅定与无量,诸蕴及往来,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
“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分别所分别,能所二种见。
能所 =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又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归依者,称能归;为其所归依者,称所归。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遍计所执性
迷法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分别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依他起性
正智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圆成实性
悟法
如如/真如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诸乘种性处,金摩尼真珠,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智所智教得,众生有无有?
“象马兽何因?云何而捕取?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众林与迷惑。
“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诸地无次第,无相转所依。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须弥诸山地,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一一弓几肘?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几弓俱庐舍?半由旬由旬,兔毫与隙游,虮羊毛䵃麦,
(lú) = 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hutcottage](亦泛指简陋居室。)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
向游尘/日光尘/隙游尘 = vatayanacchidra-rajas,即浮游于日光之中,肉眼仅得辨认之尘。
(jǐ) = 虮子,即虱卵,虱的卵[nitegg of a louse]
一虮 = Liksa,虮,即虱子卵,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之七倍。
羊毛尘 = Avi-rajas,指羊毛尖上之微尘。盖极微尘为组成一切色法(物质)之最小单位,七极微尘合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金尘,七金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兔毛尘,而七兔毛尘则为一羊毛尘。
(kuàng) = 麦麸也。
“半升与一升,是各几䵃麦?
“一斛及十斛,十万暨千亿,乃至频婆罗,是等各几数?
(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频婆罗 = Vim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意译为十兆。
(jì) = 太阳初升略现[part sun](直到某时[till])
“几尘成芥子?几芥成草子?复以几草子,而成于一豆?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芥子(jiè zǐ) = 芥菜的种子[mustard seed]
芥子 = Sasapa,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于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即为常见于佛典中之譬喻。
“几豆成一铢?几铢成一两?几两成一斤?几斤成须弥?
(zhū) =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jīn) = 斧子一类的工具[axe](十六两为一斤。)
“此等所应请,何因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诸佛及佛子,如是等身量,各有几微尘?
“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如是等诸事,云何不问我?云何得财富?云何转轮王?
“云何王守护?云何得解脱?云何长行句,淫欲及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等诸山?幻梦渴爱譬,诸云从何起?
“时节云何有?何因种种味?女男及不男?佛菩萨严饰?
不男 = 男根不具之人。依先天及后天等差别,有五种不男。
“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云何转诸见?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转去?云何断诸想?云何起三昧?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云何无有我?云何随俗说?
“汝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以余支分?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一境?云何言说智?
心一境性 = Cittaikagrata,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
“戒种性佛子,云何称理释?云何师弟子,众生种性别?
“饮食及虚空,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行布?是汝之所问。
“何因一切刹,种种相不同?或有如箜篌,腰鼓及众华;
“或有离光明,仙人长苦行;或有好族姓,令众生尊重;
“或有体卑陋,为人所轻贱。
“云何欲界中,修行不成佛,而于色究竟,乃升等正觉?
“云何世间人,而能获神通?何因称比丘?何故名僧伽?
“云何化及报,真如智慧佛?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
“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亦离于世俗,言语所成法。我当为汝说,佛子应听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百八/一百八 = 为佛教常用之法数。通常为烦恼数之代称,如百八烦恼、百八结业、一百八喻。此外,又如百八尊功德、一百八法明门。
 
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断句非断句,
“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
“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
“清净句非清净句,相应句非相应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
“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
“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摽相句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
三轮 = 构成器世界之风、水、金等三种轮围。/指布施时之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行布施时,若住于空观,亦即心不执着于施者(能施)、受者(所施)与施物三者,则称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三事皆空。此说以般若经为主。
(biào) = 捶胸;击[strike](落下[fall]/ 古同“标”,标榜。)
“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圣智 = 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刹句非刹句,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
“大种句非大种句,算数句非算数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
“云句非云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术句非伎术句,风句非风句,
世工业明/巧业明/工巧明 = Silpasthana-vidya。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之艺能学问。为五明之一。
 
五明学/五明处/五明 = Panca-vidya-sthana/Panca-vidya,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
声明
Sabda-vidya,语言、文典之学。
工巧明
Silpakarma-vidya,工艺、技术、算历之学。
医方明
Cikitsa-vidya,医学、药学、咒法之学。
因明
Hetu-vidya,论理学。
内明
Adhyatma-vidya,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体性句非体性句,
“蕴句非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觉句非觉句,涅槃句非涅槃句,
“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
“梦句非梦句,阳焰句非阳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轮句非火轮句,
“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
“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句非灭句,灭起句非灭起句,
“医方句非医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
支分 = 如手足等之四肢五体,称为支分。
“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种族句非种族句,
“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
“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计度句非计度句,动句非动句,
“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时节句非时节句,树藤句非树藤句,种种句非种种句,演说句非演说句,
“决定句非决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
“文字句非文字句。
 
“大慧,此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
“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真相者,如来藏心,在缠不染,不生不灭者,名真相;根本无明令如来藏海起诸识浪,动而作业,此即阿赖耶识极微细之相,名业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所缘之境,生七转识,名为转相。
真相 = 犹言本来面目也。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 识广说有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略说有二,谓「现识」(即阿赖耶识)及「分别事识」(即前七识)
现识 = Khyativijnana,为阿梨(赖)耶识之别名。乃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盖一切诸法皆依阿梨耶识而显现种种境界之相,故阿梨耶识又称为现识。犹如镜中映现诸色像,阿梨耶识显现一切妄境界之相,为分别事识所攀缘。又所谓转阿梨耶识可得大圆镜智,即是基于此意。
事识/分别事识 = 意识之别名。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境及内根外尘之种种事相起分别之认识作用,故称分别事识。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 [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即无明熏习真如而生妄法。
(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根识 = 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因阿赖耶识为诸识之根本,故有此称。
“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
“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七转/转识/转心/七转识 = 指八识中之前七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八识说,将依止阿赖耶识生灭转变之前五识、意识及末那识称为七转识。前五识又作五转识,缘阿赖耶识所变之色等五境,行相粗动,转外门,了别现在之境;第六意识缘过去、未来等一切境,转内外门,审别境相,通善等之三性,与六位之心所相应;第七末那识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有覆无记性,与舍受相应,又与无明等四根本烦恼相应,恒审思量我相,微细任运相续。
“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
“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断见/断灭论 = 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为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而起之分别见。计有七种断灭,故又称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即谓此四大、六入父母所生之身为无常,死后终归于断灭。复谓生于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六处,则报尽之时皆归于断灭。此说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七事断灭宗之主张。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
= 彼诸外道见身命终时,四大离散,眼等六识不能取境,即以为无始相续识永灭,更无业报受生相续。
相续识 =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五意之一。谓智识执着外界之境,由妄念分别而于爱境起乐觉,于不爱之境起苦觉;所起苦乐之境相续不绝,且依之起惑润业,使生死相续不断。又据大乘起信论谓,以念相续不断之故,住持过去无量世之善恶业,令不忘失,复能成熟现在、未来之苦乐等报,无所差违,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亦不觉妄虑。
“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
= 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神我生,不说眼等诸识从色等因缘生,只认神我为生因。
作者 = Ka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
“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
 
七种性自性/七种自性 = 七种染净诸法之自性。
集自性/集性自性
Samudaya-svabhava,谓善恶聚集,成就染净法之性。
性自性
Bhava-svabhava,谓诸法各自任持之性。
相自性/相性自性
Laksana-svabhava,谓诸法相状各别之性。
大性自性/大种性自性
Maha-bhuta-svabhava,谓能造一切色法之因,亦即四大种各各之性。
因自性/因性自性
Hetu-svabhava,即诸法生起之亲因之性。
缘自性/缘性自性
Pratyaya-svabhava,即诸法生起之助缘之性。
成自性/成性自性
Nispatti-svabhava,谓诸法之实性,即净法成就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一子地 = 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
= 以此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最上之法。
“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 以佛智慧,建立各种自相、共相。
自性/自相 = Svalaksana/svabhava,为‘共相’之对称。指自体个别之体相。亦即不与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称为自相;此系唯识宗所说。
共相 = Samanya-laksana,为‘自相’之对称。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而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义相者。若为自身所仅有之特殊体相,则称为自相。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无知 = Ajnana,谓内心昏暗,不明事理。/谓真智寂静而不动,泯绝一切分别,称为无知。实相无相,真智无智,以其无智,故能无所不知。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遍照一切法界之义。
业缘 = 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二十四缘之一。
“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
= 虚妄执著有及非有,于因果外计著各种事物的显现,依时而住;或虚妄执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依因缘生住,无常变异,生已即灭,不了常住真心。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已而,然后[thenafter that]/用于句尾。相当于「矣」。)
“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若生、若灭、若诸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是破坏断灭论。
相续 = 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作用 = 动作起用。在三世有为法中,唯现在法有作用,过去及未来法则无。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于未来,住、异、灭三相之作用则起于诸法已生之现在。又无为法离生、住、异、灭四相,不为世所迁流,故皆无作用。此外,禅宗主张现前之作用乃即体之作用,能彻见此作用,即是见性,亦即认识佛性。
“何以故?不得现法故,不见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芽,此亦如是。
(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
= 你所依据的理论就不能成立了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过、现、未来,从无生有;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见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shì) = [bite]([devourswallow])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 了知自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藏识之所显现,既无能取,亦无所取,更无各种生住灭。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大悲方便,无功用行。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
金刚三昧/金刚灭定/金刚心/顶三昧/金刚喻定 = Vajropama-samadhi,指如金刚一般坚利之定。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故以能破碎诸物之金刚比喻之。此乃三乘学人之末后心,亦即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于修行即将完成之阶段,欲断除最后烦恼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之烦恼而各得其极果,于声闻之最高悟境可达阿罗汉果,于菩萨则得佛果。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大慧,方便以为严饰,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转依 = Asraya-parivrttiasraya-paravrtti,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心、因缘所作、生住灭法戏论分别;但住心量,观察三有,无始时来妄习所起;思惟佛地无相无生,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功用行,如如意宝随宜现身,令达唯心,渐入诸地。
心量 = 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如来真证之心量,则远离一切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
唯心 = 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于自悉檀,应善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