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

大乘入楞伽经-现证品第四

  卷第五
 
  现证品第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
入灭度/入寂灭/入灭 = Pari-nibbana,或译为入涅槃、取灭度、示寂等。依原语有二义,一为寂灭世间之烦恼执着,入无漏解脱;二为入无余依涅槃界,亦即漏尽者舍肉身而殁。一般多采后者之义,此语不仅指佛陀之入灭,高僧、圣者之死亦称入灭。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于灭尽三昧乐,心无所惑,不堕二乘及诸外道错乱之中。”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六地,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定;七地菩萨念念恒入,离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诸二乘。
“二乘有作,堕能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于灭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
有作无作 = 为有作与无作之并称。意指有所造作及无所造作。据中阿含经卷十弥醯经载,佛之境界是无为无作,凡夫之境界则是有为有作。另据佛藏经卷上念僧品载,本来无所有之法,因有所得之人分别计着于有我、人、寿者、命者等相,忆想分别无所有之法,并自为议论,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等。又据圣冏之传通记糅钞卷五载,旧译经论中,称为有作无作;新译经论中,则称安立非安立。所谓安立,即有作之义;非安立,即无作之义。此外,有作即‘有为’之意,亦即因缘所生之法。
 
“大慧,八地菩萨、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分别想灭。
“始从初地乃至六地,观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识自分别起,离我、我所,不见外法种种诸相;凡愚不知,由无始来过恶薰习,于自心内变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执著。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槃;以诸佛力所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
= 因诸佛之加持,不入于涅槃。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
= 若无诸佛加持,便不能化度一切众生。
“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著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大慧,七地菩萨善能观察心意意识、我、我所执,生法无我,若生若灭自相共相,四无碍辩善巧决定,于三昧门而得自在,渐入诸地具菩提分法。
四辩 = 另译作「四辩才、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即「法辩(分别诸法)、义辩(分别其义)、词辩(分别词句)、应辩(很有自信地提出看法而不怯弱)」。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人无我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法无我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Sati-sambojjhanga,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
择法觉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
精进觉支
Viriya,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
除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
Passaddhi,身心轻安、平静。
定觉支
Samadhi,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
舍觉支
Upekha-sambojjhanga,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大慧,我恐诸菩萨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诸地相续次第,堕于外道诸恶见中,故如是说。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
“诸地次第、三界往来,一切皆是自心所见。
“而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诸佛为如是说。
 
“大慧,声闻、缘觉至于菩萨第八地中,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能善了唯心所见,自共相习缠覆其心,著二无我生涅槃觉,非寂灭慧。
“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见于寂灭三昧乐门,即便忆念本愿大悲,具足修行十无尽句,是故不即入于涅槃;以入涅槃不生果故,离能所取故,了达唯心故,于一切法无分别故,不堕心意及以意识、外法性相执著中故,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随智慧行如是起故,得于如来自证地故。
 
十不可尽法/十无尽法/十无尽句 = 乃十种无尽法。初欢喜地之菩萨发广大愿,而说‘十法有尽,我愿亦尽;此十法无尽,我愿亦无尽。
众生界无尽
指一切众生无尽。
世界无尽
指十方世界无尽。
虚空界无尽
指十方一切虚空遍至色非色处而无穷尽。
法界无尽
指真如之世界无尽。
涅槃界无尽
指佛度生已,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永无穷尽。
佛出现界无尽
指佛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尽。
如来智界无尽
指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
心所缘无尽
指佛智慧所照之境界无尽。
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指佛之智即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
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指依世间、法与智三者,辗转互摄上述之九无尽,此三种相互关系乃为无尽。
 
“大慧,如人梦中方便渡河,未渡便觉,觉已思惟向之所见:‘为是真实,为是虚妄?’
= 刚才梦中所见是真?是妄?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复自念言:‘非实非妄,如是但是见闻觉知,曾所更事分别习气,离有无念意识梦中之所现耳!’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大慧,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进入于第八得无分别,见一切法如幻梦等,离能所取,见心心所广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证令证,离心意意识妄分别想,获无生忍。
“此是菩萨所得涅槃,非灭坏也。
 
“大慧,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七地是有心,八地无影像,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
“自证及清净,此则是我地,摩醯最胜处,色究竟庄严。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譬如大火聚,光焰炽然发,化现于三有,悦意而清凉。
“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第七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相有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