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如来常无常品第五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为常、为无常?”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非常、非无常。
“何以故?俱有过故。
= 因为说如来常与无常俱有过失。
“云何有过?大慧,若如来常者,有能作过;一切外道说能作常。
= 若如来是常者,则同外道以神我是能作,为能作常。
“若无常者,有所作过;同于诸蕴为相所相,毕竟断灭而成无有,然佛如来实非断灭。
诸蕴 = 蕴,积聚之义;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之积聚,称为色蕴。诸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大慧,一切所作如瓶衣等,皆是无常,是则如来有无常过,所修福智悉空无益;又诸作法应是如来,无异因故。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是故如来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常。
“若是常者,应如虚空不待因成。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
“何以故?离常无常、若一若异、俱不俱等诸过失故。
“复次,大慧,如来非常。
“若是常者,则是不生,同于兔马鱼蛇等角。
= 如同兔、马、鱼、蛇等角,本来无生。
“复次,大慧,以别义故,亦得言常。
“何以故?谓以现智证常法故,证智是常,如来亦常。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大慧,诸佛如来所证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于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无,然非凡愚之所能知。
= 其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如,法体不易。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法住 = 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诸法中,故称法住。为法性十二名之一。
法位 = 为真如之异称。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故称法位。
“大慧,夫如来者,以清净慧内证法性而得其名,非以心意意识蕴界处法妄习得名;一切三界皆从虚妄分别而生,如来不从妄分别生。
自内证/内证 = Pratyatmadhigama,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之活动,称为外用。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由此独自证得之见解所开示之法,即称为己证法门。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
|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
指色、受、想、行、识。
|
十二入/十二处
|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十八界
|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大慧,若有于二,有常无常;如来无二,证一切法无生相故,是故非常,亦非无常。
“大慧,乃至少有言说分别生,即有常无常过。
= 只要一有言说分别生。
“是故应除二分别觉,勿令少在。”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远离常无常,而现常无常,如是恒观佛,不生于恶见。
“若常无常者,所集皆无益,为除分别觉,不说常无常。
“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错乱,若见唯自心,是则无违诤。”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恨[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