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
=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馀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果。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
 
《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
别题
通题
妙法
莲华
 
姚秦鸠摩罗什译
(yáo) = 姓。
姚秦/后秦 = 384-417年。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什 = Kumārajīva334-413/350-40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龟兹(qiū cí) = 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Qiuci state]
三藏 = Tripi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奉诏(fèng zhào) = 奉承命令。
   
卷第一
#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
 
#迹门
= 指新近示现之佛陀(伽耶始成),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故谓应迹、影现。
##前十四品《以方便品为主,开三乘之权巧方便,而显一乘之真实义,此即开权显实。》
 
#序分
序品第一
=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于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声闻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憍陈如是他的姓,为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意译为火器。阿若是他的名字,意译为初解、胜解。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劫宾那/摩诃劫宾那 = Maha Kapphina,知星宿第一。因佛同房共宿而得道,又名房宿。
憍梵波提 = Gavāpati,解律第一/受天供养第一。译曰牛呞,牛王,牛相等。
离婆多 = Revata,坐禅第一/无倒乱第一。译曰室宿。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
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tsa,译曰余习。以有高慢之余习故也。
薄拘罗 = Vakkula,寿命第一。译曰善容,或伟形。
摩诃拘絺罗/摩诃俱絺罗 = Mahakausthila,辩才第一/答问第一。
孙陀罗难陀 = Sundarananla,译曰艳喜。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波阇波提 = Mahāprajāpatī,为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位比丘尼。为种姓高贵的天臂城善觉王之妹,其姐为摩耶夫人,后同摩诃摩耶夫人嫁给净饭王,妻姊妹婚。在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之后七日,摩耶夫人因病逝世后,代替生母照顾佛陀。
耶输陀罗 = Yashodhara,释迦牟尼之妻,罗睺罗之母。为天臂城主善觉王的公主,释迦牟尼舅舅的女儿,两人于他16岁(一说1718岁)的时候结婚。《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记载,佛陀向与会众多比丘弟子授记未来佛号后,耶输陀罗因未得授记而向佛陀问之。佛陀授记其于未来世将修菩萨道,于善国成佛。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增祇劫。
 
十大弟子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Mahākāśyapa,头陀第一。
#摩诃译曰大。其姓为迦叶波(kā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
#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
#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在《法华经》中,大迦叶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世后成佛,佛号是光明如来。
目犍连/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
#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在《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Pūramaitrāyaī-putra,说法第一。
#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记载,佛陀授记他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他的佛国是净土世界,没有女人,众生都是中性身,菩萨众和阿罗汉无数。
须菩提
Subhūti,解空第一。
#意为善现、妙生、善吉、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法华经》中须菩提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名相如来。
舍利弗/舍利子
Śāriputra,智慧第一。
#其母名为舍利(Śā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相传其母之眼,美丽如鹙鹭鸟,因此得名;另一个说法则是她擅长议论,如同百舌鸟,因此得名。putra,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是“儿子”、“男子”的意思。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
#舍利弗在《法华经》中被授记将来无数劫后会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罗睺罗/罗侯罗/罗云
Rāhula,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释迦牟尼佛悟道六年后,回到迦毗罗卫城,让年7岁的罗睺罗出家。
阿难陀/阿难
Ānanda,多闻第一。
#译曰喜庆和欢喜,又云无染。生于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阿难比他小三十岁。佛寿五十五,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
#在法华经中,阿难被授记再供养62亿诸佛之后将会成佛,佛号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
优婆离/优波离
Upāli,持戒第一。
阿那律/阿那律陀/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Aniruddha,天眼第一。
#意译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无灭如意、如意无贪。亦佛堂弟。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迦旃延尼子/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迦多衍那
Kātyāyana,议论第一。
#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以姓为名。迦旃延为婆罗门姓十姓之一。
#在《法华经》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记将来成佛,佛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kā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优楼频螺迦叶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伽耶迦叶
Gayakasyapa,译曰城。
那提迦叶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跋陀婆罗 = 贤护菩萨之梵名。
 
四大菩萨 = 在中国最流行的说法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在燃灯佛将成佛时,倒驾慈航为‘妙光菩萨’,为燃灯佛说法,如今化现为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
五台山
普贤菩萨/遍吉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峨嵋山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普陀山
地藏菩萨
K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九华山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虚空藏菩萨/虚空孕菩萨
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金刚手菩萨
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除盖障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
Sarvanivāraņa-Vişkambhin bodhisattva mahāsattva,名副其实,这位大菩萨以消除一切盖障而著称,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为右手结无畏印 ,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 ,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无尽意菩萨
Akșayamati,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在密宗,密号无尽金刚,居金刚界曼荼罗北方四尊之首,亦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亦是《药师如来经》八大菩萨之一。无尽意菩萨发心无尽,欲将五浊恶世等等无量世界,转化为佛国净土,又要调伏无限刚强众生,使他们成就佛果,故称为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宝檀华菩萨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药王菩萨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药上菩萨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外护十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八大龙王
难陀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竭罗/
娑伽罗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和修吉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zhì) = 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young grain](幼小;年幼<含有晚出生的意思,与“长”相对>[youngchildish])
婆稚阿修罗 = Bhandhi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qū) = 通“祛”。驱逐[expel]/译音用字。
(qiān) = 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disease of horse abdomen]
(tuó) = 本作“佗”[carry on the back]
佉罗骞驮 =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pí) = 人的肚脐[navel]
毗摩质多罗 =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罗睺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 = Vaidehī,阿阇世之母也。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阿阇世/阿阇世王 = Ajatashatru,?-前461年,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Bimbisara>,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放光照境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mǐ) = 无;没有[nonot]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
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16000大劫
善现天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8000大劫
善见天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4000大劫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2000大劫
无烦天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1000大劫
无想天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500大劫
广果天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500大劫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250大劫
福生天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64大劫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32大劫
少净天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8大劫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4大劫
少光天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3中劫
梵辅天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2中劫
梵众天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1中劫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决疑(jué yí) = 解决疑惑。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四部众/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圣主 = 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
师子 = 即狮子,谓佛自在无畏,犹如狮子。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菩萨修行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 愿得佛乘。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sì) = 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team of four horses](古同“四”。)
(xuān) = 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a high-frontedcurtained carriage <used in ancient times>](泛指华美的车子[chariot]/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house]/指窗户或门[window or door])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便舍乐土 = 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
“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
(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shàn) = 饭食[boardmeal]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果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由旬 = Yojana,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
露幔 = 露出于堂塔外之幔幕也。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瞻察仁者 = 瞻仰观察仁者文殊。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cǔn) = 思量,揣度[ponderspeculate]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 初善、谓闻法能生信解,中善、谓如解能实修行,后善、谓究竟远离诸垢。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颇罗堕 = Bharadvaja,婆罗门六姓之一姓也。
 
“弥勒当知,初佛后佛,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十号/如来十号 =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
“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妙光菩萨 = 文殊菩萨,在燃灯佛将成佛时,倒驾慈航为‘妙光菩萨’,为燃灯佛说法,如今化现为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
“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 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六十小劫,由于昔佛入于定中三昧说法,故令听者亦入于定中,专心为法而不觉时间长,是以六十小劫,似用一顿饭之时间而已。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四劫 (成、住、坏、空)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8000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中劫<二十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中劫<二十小劫>)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 净身如来。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īpa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定光如来、灯光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与本无异 = 与之前看到的瑞相无有分别。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大圣 = 佛之尊号。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 广分别演说无量义经。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六度波罗蜜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 知法寂灭相即为般若。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 天人所奉尊,即天人师,指日月灯明佛。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
“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
= 一切人天所归依信奉止导师。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号曰燃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天中天 = 佛之尊号。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三乘 =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