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意义。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 超过这个数目世界之后,有一世界,名叫做净光庄严世界。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三十二相/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
#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
||
头部
|
顶成肉髻相
|
梵名乌瑟腻沙,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肉髻 = 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
|
脸部
|
颊车如狮子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
|
眉间白毫相
|
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
|
|
眼睫如牛王相
|
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
|
眼色如绀青相
|
眼睛之色如绀青者。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具足四十齿者。
|
齿白齐密相
|
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
|
|
四牙白净相
|
四牙最白而大者。
|
|
广长舌相
|
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
|
|
梵音深远相
|
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
|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
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
|
|
身躯部
|
身金色相
|
身体之色如黄金也。
|
常光一丈相
|
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
|
|
身如狮子相
|
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
|
|
身端直相
|
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
|
身纵广相
|
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而丰腴者。
|
|
两腋满相
|
腋下充满者。
|
|
七处平满相
|
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
|
|
皮肤细滑相
|
皮肤软滑者。
|
|
身毛上靡相
|
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
|
|
毛孔生青色相
|
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
|
|
马阴藏相
|
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手长过膝者。
|
手指纤长相
|
手指细长者。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之柔者。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安平相
|
足里无凹处者。
|
|
足跟满足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下有轮形者。
#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
|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德本 = 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
植众德本 = 积种种之功德也。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 妙音菩萨便对净华宿王智佛说。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在燃灯佛将成佛时,倒驾慈航为‘妙光菩萨’,为燃灯佛说法,如今化现为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
|
五台山
|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
“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白银(bái yín) = 银。因其颜色纯白,故称为<白银>[silver]。
甄叔迦 = Kimsuka,宝石名。译曰赤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先(xiān) = 前进,走在前面[advance]。(前,时间或次序在前[earlier;before]。)
“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
善本/德本 = 善根。
“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
“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
= 修持之后,才能见到这位妙音菩萨的色身或大或小,他的威仪进止是怎样?
“唯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 在这个时候,妙音菩萨在东方净光庄严世界隐没了。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
貌(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外表的形象,外观[outward appearance]。)
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ṇ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 妙音菩萨坐在七宝莲华台上,上升虚空,离地面有七棵多罗树(每棵多罗树的有六十尺)之高。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四大调和不?
“‘世事可忍不?
“‘众生易度不?
“‘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
= 众生大概没有太多的贪欲、嗔恚、愚痴吧!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
= 没有不孝顺父母的众生吧!
五情 = 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
“‘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
“‘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
“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
“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 在万二千岁中,曾经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佛,又奉献八万四千个七宝所造的钵。
“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 到各处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
宰(zǎi) = 充当家奴的罪人[slave]。(古代官吏的通称[government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古官名。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prime
minister]。)
“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
“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Pāpiyas/Pāpman,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四王天/四天王天/四天王/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
#为帝释之外将。 |
负责守护
|
部众<八部鬼众>
|
|
东方持国天王
|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阇/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盘荼/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药叉、罗刹
|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
“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 令一切众生各得应该知道的佛法。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
“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
“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
“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
“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
“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
“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
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
“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