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见宝塔品第十一,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劝持品第十三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系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于穷困之境。
#法华七喻之衣珠喻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
= 世尊甚是希有奇特,佛之所为,更是罕有。
“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 我等智劣根浅,故未能尽说及宣扬诸佛功德,唯有吾佛,大觉世尊,能知我及众生求佛深心,本来大愿。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
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说法第一。
#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记载,佛陀授记他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他的佛国是净土世界,没有女人,众生都是中性身,菩萨众和阿罗汉无数。
|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之义。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明白;了解[understand]。)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
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Vipaśyin
|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Śikhin
|
此云持髻。
|
|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Viśvabhu
|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
|
贤劫
|
拘留孙佛/迦罗鸠孙驮佛
#Krakucchanda
|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
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
|
迦叶佛
#Kaśyapa
|
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
|
释迦牟尼佛
#Śākyamuni
|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
|
星宿劫
|
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溪(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涧(jiàn) =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gully;ravine]。(涧谷,山谷[valley]。)
沟(gōu) = 田间水道[ditch;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泛指水道[drain;ditch]。)
壑(hè) = 深谷,深沟[ravine;gully]。
“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
“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ṣāḥ,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
|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空无边处解脱
|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
|
|
无所有处解脱
|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
|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 佛子、隐指富楼那而言。富楼那以菩萨而示现声闻,即是善学佛之方便。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 虽然小乘人欲懈怠,中道自尽,也要令他们渐渐回小向大,得成佛道。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
“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
= 现居于一切弟子之上。
“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惓,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净法,
“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
“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 度无数众生,皆令成就一切智慧。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
“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菩萨众甚多,
“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
= 国内无数亿之菩萨,皆有大神通,威德力具足。
“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
“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
“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
“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
“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憍陈如是他的姓,为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意译为火器。阿若是他的名字,意译为初解、胜解。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 = Kalodayin,译曰起时,黑曜,黑光。婆罗门种。悉达太子在宫时之师,出家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优陀夷 = 佛弟子中,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离婆多 = Revata,译曰室宿。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坐禅第一/无倒乱第一。
摩诃劫宾那/劫宾那 = Maha Kapphina,译曰房宿。因懂天文,在佛弟子中又称为「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 = Vakkula,寿命第一。译曰善容,或伟形。
周陀/周利槃特 = Śuddhipanthaka,以一扫帚得道而闻名。有一兄长,名为摩诃槃特。周利槃特及摩诃槃特资质不同,前者愚钝,后者聪慧。周利槃特因不能背诵戒律,而被兄长威胁退出僧团。释迦牟尼佛知道后,派遣周利槃特作打扫工作。数日后,周利槃特以扫帚证得阿罗汉果。
莎伽陀 = Sāgata,译作善来。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kā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
伽耶迦叶
|
Gayakasyapa,译曰城。
|
那提迦叶
|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
阿那律/阿那律陀/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
Aniruddha,天眼第一。
#意译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无灭如意、如意无贪。亦佛堂弟。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佛教时间单位。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
= 迦叶,你已知我为五百罗汉授记,亦即为余诸声闻众——千二百者授记。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 若今日有不在场者,你应当为之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
“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官事(guān shì) = 旧时指公家的事;官府的事宜[official
business]。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哉(zāi) = 文言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今(jīn) = 现在[the present]。( 现代;当代。与“古”相对[modern
times]/这,此[this]。)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 佛亦如我们之亲友,以往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们久不接近菩萨,不知不觉将大乘法遗忘。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 我从久劫来令汝等种佛之善根,以方便权巧,示现有余涅槃相,但是汝等却误以为是究竟寂灭。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 我等得闻无上菩提,念心安隐,授佛记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
肴(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rub]/急切;急迫[anxious]/严厉[stern]。)
“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 世尊愍见,常起教化,令我等种无上菩提广大之愿。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 转次受决,谓遵佛之命,于千二百人众展转宣说,次第受记,而彼等住于大乘之心益以决定也。
受决 = 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