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安乐行品第十四
=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四安乐行 = 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
|
|
身安乐行
|
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
|
口安乐行
|
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
|
意安乐行
|
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
誓愿安乐行
|
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
#法华七喻之髻珠喻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身安乐行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路伽耶陀 = Lokāyata,译曰顺世外道。
逆路伽耶陀 = Vāma-lokāyata,反于顺世外道而立逆世情之左教之外道名。
凶(xiōng) = “凵”象地陷形。“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不吉利[inauspicious;ominous]。(凶恶可怕[ferocious;fierce]。)
叉(chā) = 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cross]。
扑(pū) = 击,打[beat;strike]。(倾倒。通“仆”[fall]。)
那罗(Nata) = 译曰力,伎戏。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畋(tián) = 打猎[hunt]。
渔(yú) = 捕鱼[fish]。
六师外道/外道六师/六师
#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
#外道 = tirthika,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源于其所传真理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
|
富兰那迦叶
<Pūraṇakāśyapa>
|
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是空见外道也。
#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富兰那迦叶是一位道德虚无主义者,他认为,在表相跟行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没有善,也没有恶;拿一把刀刺进众生的身体也只不过是刺进一团肉。不管你是行善或是作恶,都是虚无的。佛教称他的主张为「无作见」,称他是断见外道或空见外道。富兰那迦叶称终生裸形苦行者为「极白胜生类」,故而他自己也应是其中一员。
|
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黎拘舍梨/拘舍离/末迦梨瞿舍利子
<MaskārīGośāliputra/Gosari>
|
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
|
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耶毘罗胝子/先阇那毗罗胝子
<Samjayinvairaḍiputra>
|
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
#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
|
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
#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拘陀迦旃延
<Krakudakatyayana>
|
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命我<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译曰算数。
|
尼犍陀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尼犍/尼揵陀若提子/尼犍子
<Nirgranthajnatiputra/
Nirgrantha>
|
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
#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
#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
智
|
颇罗堕
|
Bharadvāja,此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
|
愚
|
旃陀罗/旃荼罗
|
Caṇḍāla,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
#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最低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主要工作是处理人类及动物尸体,担任刽子手或屠夫。
|
“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 若有来者,亦应随宜说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养与受其赞叹也。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
= 又不接近小乘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不与他们问讯。
讯(xùn) = 询问;请教[question]。(消息;音信[news;message]。)
问讯 = 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
“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 有来者,则为他们说法,无所希求,不与之攀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
= 能生欲想,谓能令彼起爱欲之想。亦不愿意见女人。
“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
寡(guǎ) = 从“宀”,从“页”,是一个人独处屋下的形象。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少;缺少[few]。
五种不男 = 不成完全之男性者有五人。
|
|
生不男
|
生来男根不发育者。
|
犍不男
|
以刀去男根者,如阉竖。
|
妒不男
|
因见他之淫,方有妒心,而根勃发者。
|
变不男
|
根能变现,遇男则女根起,遇女则男根起者。
|
半不男
|
半月为男根之用,而半月不为者。
|
“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 亦不乐与小孩同拜一个师父。
同(tóng) = 聚集[converge]。(相同,一样,共同[be the same as]/共同。到一处[together;jointly]。)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颠(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十八空 = 龙树《大智度论》有详细解说。
|
|
内空
|
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
外空
|
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
内外空
|
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处/十二入 = 六根、六尘。
|
空空
|
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
大空
|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
|
第一义空
|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
|
有为空
|
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
无为空
|
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
毕竟空
|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
无始空
|
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
|
散空
|
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人不可得。
|
性空
|
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
|
自相空
|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
一切法空
|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
不可得空
|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
无法空
|
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
|
有法空
|
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
|
无法有法空
|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 三藏、指小乘之经、律、论三藏。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 名字罗汉,谓非真阿罗汉。
“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 如在家、出家实未能离于五欲,而但求现世一生之安乐清净者,非解脱生死之涅槃也。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 不怀希望,谓不希望其名利恭敬,与必能荷担佛法也。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
屠(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
魁(kuí) = “斗”,长柄酒勺。汤勺,调羹。长柄大头[ladle](居首位,第一[first]/高大,壮伟[big and tall]。
脍(kuài) = 细切的肉、鱼[minced
meat]。(把鱼、肉切成薄片[cut]。)
“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贩(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炫(xuàn) = 晃眼[dazzle]。(形容艳丽[bravery]。)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嬉(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 人市中乞食,必须偕另一比丘同往。若无比丘相伴,则端然恭敬一心念佛号。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
= 修行菩萨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萨乘,中法为缘觉乘,下法为声闻乘),有为法和无为法,实、不实法皆不可修行。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 亦不分别为男为女,此为无众生执。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谓我所有法空、及知者见者空也。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 《永乐北藏》此处为“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不要颠倒,加以分别诸法之有无,此为实法彼为虚,此是有生彼是非生。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口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于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
浴(yù) = 洗澡[bathe]。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
=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为四受用事。菩萨于此无所希求。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
= 惟念诸佛说法之因缘,以求自他共利。
“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 此即为真安乐、真供养也。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愁(chóu) = 忧虑,发愁[worry;be anxious]。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 又无怖畏于加以刀杖等事,亦无怖畏于受人摈出也。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意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蔑(miè) = 从苜,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眼睛红肿看不清[<be red
and swolle in eye> can not see clearly]。(轻视;轻侮。亦作“懱”[disdain;despise]。)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誓愿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慈(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
讨(tǎo) = 声讨[denounce;condemn]。(讨伐;诛戮[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kill]/乞求[beg for]。)
罚(fá) = 处罚,惩办[penalize;punish]。(讨伐;杀[kill]。)
转轮圣王 =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赏(shǎng) = 赏赐;奖给[grant a reward;award](赐予或奖给的东西[award]。)
赐(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
“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 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诸魔王不肯顺伏。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
|
(1)身身观念处、(2)受受观念处、
(3)心心观念处、(4)法法观念处。
|
四正勤
|
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
|
(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
|
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
|
(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五根
|
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
|
(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
五力
|
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
|
(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
七觉分
|
觉悟的七个要素
|
(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
|
八圣道分
|
迈向解脱的正确途径
|
(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勋(xūn) = 特别大的功劳[exploit;meritorious service]。(奖章[medal]。)
四魔
魔/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 我得成佛道时,将以禅定力、智慧力及各种方便,为之说此经,今一切众生蒙受法雨,住在这妙法中。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 连天上诸童子,也听你差使。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 自见其身,为一切众生说法。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