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8日星期六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 又有千倍菩萨中的大菩萨,获得闻持这种陀罗尼门。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
= 二千中国土,即二千个中千世界也。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小千国土、即小千世界。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部洲,每一四大部洲为一个四天下。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
(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
= 普遍于四方、四维、中间的九方,以众宝的香炉,烧无价的妙香(心香),自然地周遍法界。心香燃起来,能薰恶成善。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
= 在每位佛的上边,都有很多菩萨,手执持宝旛和宝盖,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须曼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 无数无量的法王之子,听见世尊说分别功德,得法利的菩萨,他们欢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
= 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罗尼,或者证得乐说无碍的辩才,或者得万亿旋总持的法门。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
“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
“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
“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
=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随著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的妙法,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
= 又有释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恒河沙数那样多,从无数佛国土而来。
“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
= 又从上空降落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缤纷乱坠而下,好像鸟从空中飞下似的。这些香末供养于诸佛,散布于诸佛。
(bīn) = 繁盛,众多[numerous]
(fēn) = 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horsetail bag](盛多,各种各样[many and various])
“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
“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
“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
“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
“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流通分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 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退(tuì) = 向后走,后退[retreatmove back]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
= 用栴檀木所建筑的精舍。
珍异(zhēn yì) = 珍贵奇异的物品[rare]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此所轻恼,如是亦能忍。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
=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禅定之福,誓愿求无上佛道。我愿得一切智,穷尽一切禅定的边际,也就是获得所有禅定的三昧。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 假使有人,没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时间,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报和百千万亿劫修五波罗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
= 这样一切人等,顶戴信受这部经典,发愿我寿命无量,在未来度一切众生。
“‘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
= 好像今日之世尊,为诸释族之中无上法王,坐在道场之中,如师子吼一般说法,无有恐怖。
“‘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
= 我们在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中,说如来寿量品时,也和世尊说法一样。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
“如是诸人等,于此无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 假使有人能这样的观想,受持此经、读诵此经,应当知道这个人,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顶戴(dǐng dài) =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分别饰红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等。也称“顶带”[official cap button in the Qing Dynasty]/敬礼[salute]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
(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僧坊/僧房 = 僧尼所住之坊舍。僧坊之名,虽通于一般。然名戒律专门之道场为僧坊,其制度与他之寺院异。
四事 = 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 这样等于供养佛的舍利,已经造起七宝的塔了。此塔竖高三界,横遍十方,地基广大,至上渐小,最高达到色界的梵天。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拨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梵语pā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
(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táng) = 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后泛指房屋的正厅[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 很快就到达一切种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 应当知道这个人,他已经趣向道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的边缘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
= 能奉持法华经,就具足一切的供养。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
=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广,向上渐小,乃至梵天。
(biǎo) = 外衣[coat](外面<与“里”相对>[outsidesurface]/设立标记;标出,标明[mark])
刹土/ = Ketra,为刹多罗之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 假使能受持法华经,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时一样的功德。用牛头栴檀木为材料,起造僧坊,供养众僧。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 可供应百千僧众所住处,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瞻卜,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 心生如恭敬佛一样的观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 又应当做这种的思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到菩提树下,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 用七宝来庄严,令它妙好。用种种供物来供养此塔,表示恭敬。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 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样受用,时常在这里经行和坐卧,不离这个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