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 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后得《法华经》的四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受《法华经》者。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
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唯愿世尊,当为说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
“一者、为诸佛护念,
= 既在在处处知随顺于佛法,斯能为诸佛之所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三聚 = 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
|
|
正定聚
|
必定证悟者。
|
邪定聚
|
毕竟不证悟者。
|
不定聚
|
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
|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伺(sì) = 候望,探察[spy]。
“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吉遮 =
Krtya,译曰所作,起尸鬼也。
韦陀罗/毗陀罗 = Vetāda/Vetāla,起尸鬼。毗陀罗法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
八部鬼众
|
管辖
|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饿鬼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布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迦吒富单那/羯吒布单那 =
Kaṭapūtana,译曰奇臭鬼。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ṣī/yakṣiṇ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ṣ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慰(wèi) = 安慰[comfort]。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
“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
“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 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
= 假使在后世最后五百岁时(末法时代)。求索、谓尚未得闻是经而求索是经。
索(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之义。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唯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 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 阿罗帝婆罗帝 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檀(tán) =
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sandalwood]。
鸠(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隶(lì) = 逮、捕、追及[catch;capture]。
驮(tuó) = 本作“佗”[carry on the back]。
膻(shān) = 羊臊气。亦泛指臊气[sheepy odor]。
祢(mí) = 奉祀死父的宗庙[temple]。
伽(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
祇(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only]。)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
埵(duǒ) = 坚硬的泥土[solid earth]。
冕(miǎn) =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crown]。
毗(pí) = 人脐[navel]。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
“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婇(cǎi) = 宫女。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
授手 = 上辈三品之往生人临终时,西方极乐之佛菩萨皆执金刚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也。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Pāpiyas/Pāpman,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
“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
手笔(shǒu bǐ) = 亲笔写或画的东西[sb.'s
own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文字或书画的造诣[literary skill]/指办事、用钱的气派;排场[ostantation
and extravagance]。
屠(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猎(liè) = 打猎,捕捉禽兽[hunt]。
炫(xuàn) = 晃眼[dazzle]。(形容艳丽[bravery]。)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
“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七慢
#慢 = Māna,意译为憍傲、傲慢、虚荣。以无明产生的萨迦耶见为根源,导致对于自我产生错误的认知,因而产生的心态与见解,都可被称为慢,又称我慢。它被认为是五毒、六烦恼之一,《俱舍论》将其列入八不定地法中。
|
|
慢
|
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
|
过慢
|
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
|
慢过慢
|
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
|
我慢
|
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
|
增上慢
|
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
|
卑慢
|
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
|
邪慢
|
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
|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螺(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
“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
= 出人过恶,无论实与不实,均得癞病恶报。
癞(lài) = 病名。即“麻疯”[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缭(liáo)
= 缠绕[wind round]。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
角(jiǎo) = 动物的角[horn of an animal]。(角落[corner]。)
睐(lài) =
瞳仁不正[cock-eyed]。(旁视,斜视[squint]。)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脓(nóng) = 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pus]。
腹(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