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方便品第二
= 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详(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check;try <a case>]。(详细;详尽[detailed;minute]/安详[composed]。)
安详(ān xiáng) = 从容自如;稳重[composed;leisurely;be
resolute and serene]/平靜。
目犍连/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
#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在《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意趣(yì qù) = 思想与旨趣;意向[thought and purpose]。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力无所畏 = 十力、四无所畏。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本末(běn mò) = 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原委[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主次,先后[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世雄 = 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其力所不堪 = 他们也都不能明白这个佛法。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麻(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
苇(wěi) = 芦苇[reed]。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 世尊说法说到最后的时候。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憍陈如是他的姓,为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意译为火器。阿若是他的名字,意译为初解、胜解。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慧日 =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于日。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两足尊 =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佛口所生子 = 一切菩萨是佛的真子,从佛口所生。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
“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
“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
= 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
“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 /赐予。)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优昙钵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
= 若当佛灭度之后,现世无佛,即无人为之说是妙法矣。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决了(jué le) = 指使义理决定明了。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疵(cī) = 小毛病[ill]。(引申为过失;缺点[blemish;defect;fault]。)
瑕疵(xiá cī) =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spot]/指摘毛病[blame]。
糟(zāo) = 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distillers'
grains;draff]。
糠(kāng) = 谷的外壳[chaff;bran;husks]。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欲性 = 众生种种之欲望为其本性。佛说法必随此欲性也。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优婆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方等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 你们将来皆当作佛。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 假设有人能相信佛法,归依佛道,如来待之以诚,决无欺诳,亦无贪婪嫉妒之意。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善本 = 善根。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
= 受苦受胎,世世增长其生死轮回之报。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 若‘有’是执常者,若‘无’是执断者等诸邪见。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六十二见 = 指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
|
||
过去世所起常见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
||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
||
由于思维不如实。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
||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
||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断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过去诸佛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圣主 = 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
群生 = 许多之众生也。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 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都叫异方便。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榓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榓(mì) = 古书上说的一种似槐的香木。
材(cái) = 木材,木料[timber]。( 泛指原料、材料[material]。)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鋀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鋀(tōu) = 黄铁矿、黄铜矿等一类黄色而有光泽的矿石[chalcopyrite]。
镴(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鑞”、“锡鑞”>[pewter;solder]。
铅(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胶(jiāo) = 粘性物质,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glue;gum]。(用胶粘牢;粘住;使不能移动[stick with glue]。)
漆(qī) = 漆水[Qi River]。(油漆[lacquer]/涂漆[paint;coat with lacquer]。)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爪(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琴(qín) =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qin,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拨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琵琶(pí pá)
=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铙(náo) = 古代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big
cymbals]。
钹(bó) = 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cymbals]。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呗(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梵语pā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薪(xīn) =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薪水、薪金的省称
[salary]。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佛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 佛种、谓众生本具之无漏种子。从缘起、谓从佛法熏习之胜缘而起。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 释迦牟尼佛说,我坐菩提道场,成佛之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法住 = 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诸法中住,故名法住。
法位 = 真如之异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故名法位。
##现在诸佛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方便诱引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福慧 = 福德与智慧之二种庄严也。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牦(máo) = 一种牛,全身有长毛,腿短。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瞑(míng) = 闭上眼睛[close
the eyes in death]。(昏暗[dusk;dark]。)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 欲把自己种种的苦舍去。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观树 = 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 我若只说这一佛乘,不讲其他的小乘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破法 = 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喻(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释迦文 = 释迦牟尼之讹略。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 在我闻十方诸佛赞叹我,说我是第一大尊师时。诸佛深净而微妙的音声。
圣师子 = 佛之尊号也。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 我亦随顺著十方诸佛的教化方式而去行事。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
波罗奈/瓦拉纳西 = Varanasi,是古代迦尸国首都。迦尸意思是“光的城市”。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 法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僧就是阿罗汉。故有法有僧这种种差别的名字。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今说真实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 现在这些没有善根的人和骄慢者都已经退席了,故我无忧无畏了。
正直舍方便 = 我正直舍弃这个方便,不再用权巧之法。现在我要开门见山,直说真实的佛慧。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 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说法的仪式一样。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时时(shí shí) = 不时,经常/当时,是时。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 凡为佛法,即是一乘,即是教诸菩萨,别无教声闻之法。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
= 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均为世界之导师。皆是随宜说法,用方便力来教化众生。
“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