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菩提流志 = 562-727,梵名Bodhiruci ,意译作觉爱。初名达摩流支(梵Dharmaruci
),南天竺婆罗门出身。天资聪睿,十二岁出家,师事婆罗奢罗外道,通晓声明、数论,又通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年六十始悟释教之深妙,隐居山谷,修习头陀。又从耶舍瞿沙学三藏,未及五载,皆悉了达,遍临诸讲肆。唐高宗遥闻其雅誉,遣使迎之,长寿二年(693),至长安。则天武后厚礼之,敕住洛阳佛授记寺,同年译出佛境界、宝雨等十一部经,中宗神龙二年(706),移住长安崇福寺,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一字佛顶轮王经等。又继玄奘之遗业,译大宝积经,历经八年,遂毕其功,新译二十六会三十九卷,新旧合有四十九会一二○卷。后辞译业,专事禅观,寿过百岁,道业不亏。开元十年(722),入住洛阳长寿寺。十五年九月绝饮食药饵,而神色与平常无异,十一月五日奄然示寂,世寿一六六(另一说为一五六)。
诏(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三法藏/三藏 = Tipiṭaka,藏,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
|
|
经藏
|
Sutta-pitaka,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
律藏
|
Vinaya-pitaka,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
论藏
|
Abhidhamma-pitaka,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奈(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即今之瓦拉那西。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3-5pm]。(傍晚[evening]。)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
疑/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
“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正宗分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
“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
= 随自己的邪知邪见,不知道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的真相。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毁辱(huǐ rǔ) = 诋毁污辱。
障(zhàng) = 阻塞,阻隔[block;separate;cut
off]。(遮挡;遮蔽[cover]/遮蔽物[block;barrier;shelter]/烦恼[be vexed]。)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
恃(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淫欲事。
名闻利养 = 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两舌/离间语 = Pisuna-vaca,即离间人与人之间亲和之言语。十恶业之一。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
= 六十百千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六百万年。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 为受热气苦之地狱的总称。
地狱 =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游增地狱 = 即附属于八热地狱之小地狱。八热地狱为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即于各大地狱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共计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热地狱合为一百二十八游增地狱。有罪业者游此地狱,倍增苦恼,故名游增。
孤地狱/独地狱/边地狱/孤独地狱 = Pacceka-niraya,指依各人之罪业所招感,孤散于虚空或旷野之地狱,非如八寒、八热地狱之有定处。
|
|
等活地狱
|
Samjiva,因罪人于此地狱中受苦而死,后还复活受苦,故称等活地狱。
|
黑绳地狱
|
Kalasutr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记载,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绳纵横划之,随绳痕或以斧截切,或以锯解,或以刀屠,血肉散乱百千段。。
|
众合地狱
|
Samghat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所载,此狱中有大石山,其山两两相对,罪人进入其中,两山自然相合,堆压糜碎罪人身体骨肉,其后两山复还原处。
|
叫唤地狱
|
Roruva,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对此地狱描述甚详,谓诸狱卒捉狱中罪人,掷入大镬中煮沸之,又掷于大鏊上反覆煎熬,令彼等罪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号叫尤甚。虽经如是惩治折磨,然余罪未毕,故不令骤死,须更再三回经黑沙等十六小地狱,一一受苦。
|
大叫唤地狱
|
Dhuma-roruva,狱中罪人痛苦不堪而大号叫,故称大叫唤地狱。
|
焦热地狱
|
Tapana,若堕此狱,火随身起,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
|
大焦热地狱
|
Patapana,以焦热极剧,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故有此名。
|
无间地狱
|
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2.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
“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
“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
“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十三弘愿
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抆(wěn) = 揩拭,擦去[wipe]。
发露 = 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伺(sì) = 候望,探察[spy]。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礼事(lǐ shì) = 古谓行礼之事。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不惜身命 = 指能舍身命。谓为求无上道,能舍去身命。佛教以救度众生,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为此而不惜身命,即表示修行佛道之决心。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r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raty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v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 『生下劣想』我不如人,你要能够有这个观念,傲慢心就统统修掉了。
犬(quǎn) = 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dog]。
智
|
颇罗堕
|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
愚
|
旃荼罗/旃陀罗
|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 学佛凡是遇到斗争的地方就要离开,不要去看热闹,要避开。『去百由旬』是表示远离。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炫(xuàn)
= 晃眼[dazzle]。(显示;夸耀[show
off;flaunt]。)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头陀 = Dhū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自夸;自恃[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伐(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自吹自擂,夸耀自己[brag
about]。)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正像末
|
||||
正法/正法时期
|
500年
|
解脱坚固
|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
戒成就
|
500年
|
禅定坚固
|
|||
像法/像法时期
|
500年
|
多闻坚固
|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
禅成就
|
500年
|
塔寺坚固
|
|||
末法/末法时期
|
500年
|
斗争坚固
|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
净成就
|
9500年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求(qiú) = “裘”的古字。皮衣[fur coat]。(请求;干请;乞助[ask;beg;request]/追求,谋求;寻求;寻找[strive for;seek]。)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
犷(guǎng) = 犬凶恶,凶猛[angry and untamable]。(粗野[rude]。)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何等为四?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怠/懈怠 = Kusita,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 什麼善方便?知足。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不知足者 = ‘知足’之对称。指于自己本分之外无餍的贪求者,亦即欲念强烈而不知餍足之人。一切苦恼皆由强劲之欲念而起,故修行者须以‘不知足’为戒慎。遗教经谓,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虽富而贫,为知足者所怜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应当舍离愦闹之处,住阿兰若寂静林中。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y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
= 不应该做的决定不要去做。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
恬(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默(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tacit;silent]。)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
“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瞋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
“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常勤修习得陀罗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净律仪,超过一切恶道怖畏,于命终时心得欢喜,显扬正法摧伏异论,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难行之行皆得圆满,发起精进,普护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转地,一切行中随顺而住。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增上心 = 即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即禅定心,系息灭恶念所得之定心,此定心具有增上力。/又作增上心学。为三学之一。即指定学。定,有增上之力,能令心增进。
窥(kuī) = 从小孔或缝里看。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peep;spy]。(观看[see;look]。)
舍摩他/奢摩他 = Sh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四摄利益/四摄/四种摄受 = 指护持正法者所受之四种利益。诸菩萨能护持正法,则得无量最胜之功德。
|
|
佛摄受
|
谓护持正法而得佛摄受之利益。
|
天摄受
|
谓护持正法而得天摄受之利益。
|
福摄受
|
谓得福德之摄受庄严依正二报。
|
智摄受
|
谓得智慧摄受之利益。
|
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 『志乐清净』是个正常人,志是他的志向,乐是他所乐的、所欢喜的、所爱好的,都是清净,志跟乐都清净,这是正常人,这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很不幸遇到这些死蛇、死狗、死人这些尸首,人畜的尸首;脓血溃烂,围绕着自己的身旁,这个人当然忧虑、当然讨厌,希望赶快离开。这不是自己心里面所乐意去享受的,所以说『以违逆故迷闷不安』,他遭遇到这种不幸的事情当然不安,这是说一个正常的人。
颈(jǐng) = 颈项[neck]。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滋味[taste]/更加,愈益[more]。)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 『摄受同住』,同住是他这个道场的,对于道场里面的常住,这多半讲出家人,这个道场的信徒,他对他们提出种种的要求,摄受就是要求的意思,要求得很多。『及于近住』,近住是不但自己这个道场常住跟信徒,其他道场也想办法去拉信徒,靠近我们这边,都要把他拉来。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善宿/近住 = Upavasa,指在家男女受持一日一夜之八戒者;以亲近三宝宿住,故称近住、善宿。其受持八戒之男子,称近住男;受持八戒之女子,称近住女。
“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佛不言说的事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八不净物 = 乃指八种戒律上不允许比丘、比丘尼所蓄积或从事之事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及贩卖、耕种。另一说八不净者,即:田园、种植、谷帛、人仆、禽兽、钱宝、裖釜、象金饰床及诸重物。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丰(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正信 =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说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矫(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匡正;纠正[correct]。/假托;诈称[pretend]。)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衲衣 = 即以世人所弃之朽坏破碎衣片修补缝缀所制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世间之荣显,故着此衣。粪扫衣就衣材而名,衲衣就制法而说。又比丘常自称老衲、布衲、衲僧、衲子、小衲等,僧众呼为衲众,皆取着衲衣之义。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戒蕴 = Sila-skandha,戒律积聚。
增上慢 = 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党(dǎng)
= 不鲜明[not bright]。(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five-hundred families]/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kinsfolk;relative]。)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简(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不尊敬者名为听法,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世典 = 世间的典籍。/佛家称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为世典。
诅(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诅祝/咒诅 = 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空性 = Sunnata,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觉支/觉分/分/支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 [无势力者忍辱成就]忍辱是确实有能力报复不报复,这个是忍辱。而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智慧的人,受人欺负,害怕不敢报复,那个人叫忍辱,这是错误的,佛不是这个意思。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形势;情势[situation]。)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 权巧方便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这个不是谄曲。
慢(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despise;look down on]。(从慢走引申为缓慢[slow]。)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贼(zéi)
= 残害;伤害[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thief]/祸害[calamity;disaster]。)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善入一切众生心行,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辩才智慧皆悉具足。
= 『在在』是生生世世。
闬(hàn) = 闾里的门;巷门[the gate of a lane]。/乡里[village]。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于佛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舍之而去,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倡(chàng)
= 唱歌的艺人[professional singer]。(提倡[promote]。)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以是因缘,当堕恶道。
“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 『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当」跟阻挡的「挡」是一个意思,对于有辩才的人障碍,得陀罗尼的人障碍,于人于法他都想方法来阻碍。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泉(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池(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粪(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施肥[apply
manure]。)
嗅(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
“是人过失都不觉知,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
= 他已经忘掉水的污染是他自己造成的。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 无智的菩萨,自己把佛法毁坏,还要想学佛法,到哪里去学?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觉知,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佛法味/法智味/法味 = 即妙法之滋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
“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
= 诸佛菩萨的四无碍辩才,一定是与利益相应;换句话说,他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令一切众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说叫众生不得利益的,佛决定不说。
利/益/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 佛的教诲是依什么说的?一切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佛依实相而说,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所宣说的,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与法相应。所说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与此相背的,诸佛菩萨决定不说。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 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决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长。
“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
= 『涅槃功德』是从果报上说的。涅槃是什么意思?不生不灭,绝对是与不生不灭的功德相应。功是你修学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果报,果报是不生不灭。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说法者,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
= 『非利益相应』不是跟利益相应。
“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
= 与法不相应,这不是正法。
“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
“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
“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
“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
“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
“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
“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
惑/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
= 『若有烦恼』,决定『不能为他作利益事』;换句话说,你有烦恼,你怎么能帮人家断烦恼?
= 『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这就是他有烦恼,有烦恼而发起弘法利生做这些事情的,决定不会跟义利相应。义是理,不与理相应,不与利益相应,也不会与法相应。
= 『但为下劣善根因者』,充其量种一点善因。
“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
“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
= 『现』,现是示现,在烦恼里面,也就是在五欲六尘里面,他示现攀缘。为的什么?为了利益众生,他是利益众生的,因为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善巧方便。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 『乐』是爱好,这个字念破音字,不念「乐」,念「耀」,爱好的意思,希望的意思,我们希望,『欲』也是希望,我们爱好、希望离一切业障缠缚。
= 『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无损害」就是无障碍,没有障难,很顺利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
佛言:“如是,如是。
“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
“凡夫愚人以贪瞋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瞋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āgā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瞋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
“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
= 『出离』就是出离烦恼,出离生死,出离六道,这是说『初业菩萨』,我们现在都是初业菩萨。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薪(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更加;越发[more]。)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
“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下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是故应舍利养,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 古印度夜三时,他们讲的是六时,古时候印度把一日夜分做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夜三时,「初夜」就是下午六点钟到十点钟,这是初夜,「后夜」是晚上两点钟,到早晨六点钟;换句话说,叫你睡眠是什么时候?晚上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中夜。
受体随戒/受随/受体随行 = 乃‘受体’与‘随行’之并称。于我心受戒持戒体,而决心不破戒者,称为受体:此后相应其决心,而实践于每日生活者,称为随行或随戒。亦即依受戒得断恶修善之本誓思愿,且随时随地实践之。
=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在一切时、一切处,在这些地方用功夫。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初日分/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中日分/日中
|
10:00-14:00
|
|
后日分/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
“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利养的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瞋恚故。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 『亲友』就是指的信徒,信徒当中特别有缘、特别拥护的,与亲友无有两样,他很照顾你。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 『生谄曲故』,你的心不正直,你的心委曲婉转,世间人所说的机心。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
味 = 贪著而享乐,此作动词用,亦名味著。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四圣种 = Cattaro Ariya-vamsa,四种能生众圣之种子。前三者为随得食、衣、住之喜悦而满足,均令人知足少欲,后一种则言断烦恼、修圣道之欣悦,从而引生圣果,故称为圣种。
|
|
衣服喜足圣种
|
即于随其所得的衣服喜足少欲。
|
饮食喜足圣种
|
即于随其所得的饮食喜足少欲。
|
卧具喜足圣种
|
即于随其 所得的卧具(床单等)喜足少欲。
|
乐断乐修圣种
|
即爱乐断除烦恼,爱乐修行圣道。
|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串习力/习力/数习力 = 累积多数习惯,谓之数习;由数习所成之力,称为数习力。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 贪图利养的人把最殊胜的福田错过了,对于最胜的福田他看轻了,他慢待了,他不是佛弟子,变成魔王的党羽。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
= 『霜雹』是比喻,比喻它的寒冷,一点温暖都没有。
霜(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frost]。
雹(báo) = 冰雹[hail]。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候(hòu) = 守望;侦察[reconnoitre]。(时节[season]。)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ṭṭ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 这些邪门外道的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动听的话,常常胜过你,你被他们折服了。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
|
断断
|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
律仪断
|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
防护断/随护断
|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
修断
|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违背(wéi bèi) = 不符合;不遵循[against the grain;transgress;infringe;violate]。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当观利养,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 『多觉观故』,觉观就是杂念、妄想,多杂念、多妄想,于清净心有大妨碍。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三摩拔提/三摩钵底 =
Samapatti,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 『舍离智断』,智是智慧,断是决断,也就是断烦恼。你智慧没有,你断烦恼的功夫也失掉,也舍离掉,由于恶业的形成,将来的果报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三恶道。
智断 = 以般若智慧断除烦恼。/谓智德与断德。照了真理,称为智德,即指菩提;断尽烦恼,称为断德,即指涅槃。
琰魔/琰魔王/琰魔法王/阎罗/阎魔/阎摩罗/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在藏传佛教中,则称为“阎罗法王”、“阎罗王护法”、“牛头阎罗明王”等,是佛教的护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怕。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 『乌陀洛迦』是饿鬼的名字,这个名字的意思没有翻译,世尊把他列在此地,大概这个饿鬼就跟提婆达多的性质差不多,无恶不作。你跟他们是同类,『同于法住』,这个法是恶法,不是善法,果报一定是堕在恶道。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堪为诸佛清净法器,而不系属在家、出家,住于真实最胜意乐,不为卑下亦不惊怖,离诸恶道堕落畏故,无能映蔽舍耽味故,众魔境界得解脱故。
= 『不系属在家』,心里面,系属的意思,要用现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牵挂,你心里有牵挂。世间人牵挂着家,一切都为家去奋斗、去努力、去奉献,为家。出家人为道场,如果为道场这个家也错了。
= 『映蔽』是说你的智慧、你的德能自然像光明一样遍照,没有任何能够把你遮住的。纵然你是摆着很低的姿势,处处是显示低姿势,可是明眼人还是看得出你的光明。一般人他是看不出,明眼人看得出你是大德,你有智慧光明。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系(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关联[relate to]。)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诸天及人亦当爱羡,于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
羡(xiàn) = 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admire;envy]。
“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 『如说修行』,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做。
圣种 = 意即圣贤之种子。佛陀入灭之后,弟子次第嗣继其法,犹如植物之种子相传不绝,故以为喻。此系以圣人之种引伸为佛教之命脉。/于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中,可大别为六种种性,‘圣种性’即六种中之一者,即指十地之菩萨。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 殊胜的意乐,从今之后将名闻利养放下。
敏(mǐn)
= 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思想敏锐,反应快[intelligent;clever]。)
意乐 = Asaya,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
##愦闹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
“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
“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者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 什么叫『非法』?就是增长三毒,增长贪瞋痴,增长十恶业。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波旬 = Papiya/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Mara-papman)。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 『专住』,「住」就是心里存着,心里面有贪心、有瞋恚心,这是过失,这是不应该作的。
专(zhuān)
= 纺专,收丝器[spindle]。(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全,都[all]。)
“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 喜欢世间的言论,这个言论包括了学术、文艺,以文艺这方面最多,像诗词、歌赋,大学里面都特别开了这些课程。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多闻 =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
“耽著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其心常散逸,永离于正观,速得非梵行,諠杂无仪检;
= 『其心常散逸』,散是散乱、放逸,『永离于正观』,正知见不会现前的。
正观 = 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
諠(xuān) = 同“喧”。喧闹[noisy]。
检(jiǎn)
= 书匣上的标签[bookmark]。(约束,限制[restrain oneself]/通“敛”。收敛,约束言行;收聚[restrain oneself;gather]。)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著非法言。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 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法舍身,支分是部分,或者是手,或者是足,这是舍一部分,头目脑髓,为法不惜身命。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 『少闻便厌舍』,轻视了佛法,听到一点他就厌倦,就舍弃了。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若乐于解脱,最胜功德者,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 如果真正爱好解脱和最胜功德。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当称叹最胜,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
“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闲(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憍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
“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世话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
“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 如果菩萨要能够观察,观是用智慧,观照、觉察世话之过,『菩萨应住决定之义』,「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 这要给人家比高下、争胜负,忍辱波罗蜜没有了。
法忍 = 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
“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熏修/薰修 = 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圣智 = 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遂(suì) = 逃离[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顺利地完成;成功[succeed]/就;于是[then,there upon]。)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 『心不调』,妄念多,烦恼多,这是心不调。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憍傲于多闻,执著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忘念/失念 = Musita-smrtita之意译。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
不正知 = A-samprajanya,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误解所观之境之精神作用。即不符合佛教教义之认识。以此心所遍满一切染心,故说一切有部将之摄属十大烦恼地法;于唯识宗,以其为八大随惑之一,并认为不正知既以障蔽正知之故,易于毁犯为业,故有败坏戒律之作用;俱舍宗则视其为被烦恼所污之智慧,故不认为是独立之心所。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以之为‘痴’之一部分。
“远离正思惟,身心不寂静,退失于法忍,是名世话过。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八正道之一。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 这是讲他心不能够调顺,心里面妄念、杂念很多。
调(tiáo)
= 声音调和;协调。(和谐;协调[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著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无上菩提/佛果菩提/大菩提 = 指佛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 『倡伎』是演戏的,在舞台上,舞台上赞叹,这个演员赞叹那个演员,你是大英雄,那真的是假的?
“随逐世语言,染著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希求心不遂,谄曲多诤论,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猿(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扰(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摄(shè)
= 牵曳[drag]。(执;持[hold]/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 吃甘蔗当然你吃它的味,甘蔗水的滋味,可是甘蔗水的滋味,没有离开甘蔗皮,也没有离开甘蔗节。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佛法味/法智味/法味 = 即妙法之滋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
义味 = 以食味比喻法义,谓依文生义,犹如依食生味。或谓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指言与意。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当乐勤修习。”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睡眠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闇浊,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为行愚钝,十四者烦恼缠缚,十五者随眠覆心,十六者不乐善法,十七者白法减损,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进,二十者为人轻贱。
= 『火界』就是我们今天讲体温,你的体温弱,体温下降,就是说你体温不够。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憔(qiáo) =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也泛指折磨困苦[wan
and sallow]。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憔悴(qiáo cuì) = 黄瘦;瘦损[wan and sallow]/烦恼[be worrid]。
火界 = 谓火之自体。界,为持之义。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疱(pào) = 面部所生的小疮,俗称粉刺[acne]。
随眠 = 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身重无仪检,懈怠少堪任,颜色无光泽,是乐睡眠过。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
堪(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放纵,无拘束[indudge]。)
“彼人常病恼,风黄多积集,四大互违反,是乐睡眠过。
= 『风黄』,风是一种风病,睡眠很容易得这些所谓风寒一类的。无论是在冬天、是在夏天,睡眠时候要吹到风决定不好。因为睡眠的时候,一个人差不多全身毛细孔都是张开的,很容易受风寒,就是容易得病。
“饮食不消化,身体无光润,声嘶不清彻,是乐睡眠过。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
嘶(sī) = 声音沙哑[hoarse]。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其身生疮疱,昼夜常昏睡,诸虫生机关,是乐睡眠过。
= 『机关』意思就是机会,身体生这些寄生虫,给它们繁殖的机会;或者讲病菌,病菌繁殖的机会,这很麻烦的事情。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
关(guān) = 门闩。闩门的横木[bolt;bar]。(关口,隘门[frontier
pass]/事物的枢纽或重要的转折点[key;critical
juncture]。)
“退失于精进,乏少诸财宝,多梦无觉悟,是乐睡眠过。
“痴网常增长,乐著于诸见,炽盛难疗治,是乐睡眠过。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损减于智慧,增长于愚痴,志意常下劣,是乐睡眠过。
“彼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乐睡眠过。
“蒙愦失正念,讽诵不通利,说法多废忘,是乐睡眠过。
= 『蒙愦』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糊涂,丧失正念。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诵经/讽经/讽读/读经/讽诵 = 讽咏谙诵之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坠落;跌下[fall]。)
“由痴起迷惑,住于烦恼中,其心不安乐,是乐睡眠过。
“功德皆损减,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是乐睡眠过。
= 睡眠还修什么功德?把功德都睡光了,所以他的功德没有了。
“远离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乐睡眠过。
“不欣求法乐,损减诸功德,远离于白法,是乐睡眠过。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彼人心怯弱,恒少于欢喜,支分多羸瘦,是乐睡眠过。
= 『恒少于欢喜』,恒是恒常,也就是他很少有欢喜心。『支分』是讲四肢,他的手足看起来都很瘦,不是一个健康的样子,这就是他的身体四肢一看就知道不健康。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进者,乐说其过恶,是乐睡眠过。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愚人增见网,无利损功德。
见网 = 比喻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等诸种邪见,犹如网罗,束缚吾人之身。
“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 『清净道』就是清净心。『离苦』,从少睡眠能离苦,少饮食能离苦。现代人的观念,这个妄念相反,他认为多睡眠,要多饮食,他才乐,哪里晓得许多的疾病都从这个地方生。
“世间诸伎艺,及出世工巧,皆由精进力,智者应修习。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过,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
“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著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
“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乐营众务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
“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六者于诸财物心怀取著,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九者其性狠戾发言粗犷,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 『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出家人喜欢搞这些事务,喜欢经营事务,他就常常喜欢去亲近在家信徒。特别是在家信徒有权位的、有权力的,做高官,有地位的,发大财的,常常去亲近他。
= 『数问世间所作事业』,凡是遇到人交谈,总是谈世间事业,而不知道出家人与世间人接触,要帮他觉悟、要劝他学佛。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安住下劣业,远离殊胜行,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 『读诵』就是熟悉经教的。我们中国的佛教,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叫宗门、教下。『乐读诵比丘』是代表教下的,『修禅定者』代表宗门,依教修行的。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 『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什么?是勤修戒定慧,你把戒定慧舍掉,你天天搞贪瞋痴。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 如果得不到,他就『生忧恼』,『不得』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名闻利养,他就天天生忧恼、生烦恼。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樊(fán) = 篱笆[fence]。(关鸟兽的笼子[bird or beast cage]。)
笼(lóng)
= 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bamboo box]。(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cage]。)
“常忧叹家业,恒怀热恼心,出言人不信,是名众务过。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 『违矩』,矩是规矩、戒律,违犯戒律、规矩,『而轻贱』,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
矩(jǔ)
= 矩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carpenter’s square]。(法度[rule]。)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 他的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
“贪心恒炽盛,乐著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蔓(màn) = 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vine]。(蔓延;滋长[creep]/攀引,缠绕[twine]。)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斥(chì)
= 驱逐[drive out]。(责备。又称:斥詈,斥遣[tongue-lash]。)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说的,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
= 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贪求于少分』,这就是讲得不偿失。
“是故明智人,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七宝塔 = 亦即多宝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时,忽于地下涌现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多宝如来全身舍利,坐于其中。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四句偈 =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
“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 『三种福业』就是指前面『读诵修行演说』。
福业 = Punna-kam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留难 = 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 『一阎浮提』究竟是多大?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咱们这个地球,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戏论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
= 喜欢热闹,初学喜欢热闹,喜欢『世话』,世间的闲话,喜欢『睡眠』,喜欢做许多种种这些事务,这许许多多的过失佛都善说。「说」上面加个「善」,意味深长,我跟你们讲的善巧的意思,细心去体会。
“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
“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
“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謇(jiǎn) = 口吃[stutter;stammer]。
涩(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 这就是你平常生活的享受,你的受用,纵然是你自己修福感得好的果报,可是别人还是会嫉妒你,还是会埋怨你,遭这些无妄之灾。
“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瞋恚,怨仇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魔及魔眷属,皆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
“未生善不生,常住于斗诤,造于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身形多丑陋,生于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
“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
“值遇恶知识,于道难出离,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
“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远离无难处,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于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
“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是故有智人,速疾当远离。
“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是故有智人,亦应不亲近。
“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
“汝等无田宅,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僮(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出家住寂静,身被于法服,诸仙咸敬事,当修忍辱心。
“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于恶趣,是故应修忍。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 『囚禁』、『系缚』、『刑害』、『捶楚』都是古时候的刑法。
囚(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捶(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
楚(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 『名称』就是今天讲的名誉、名声,你的名声不好,人家常讲某人常常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你的名声就不好;换句话说,社会大众对你也就敬而远之,不会亲近你,都是说的戏论为缘而招惹的祸害。
“若舍于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常遇于善友。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于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摧伏于魔军,勤修忍辱行。
= 『于乘得清净』,「乘」应当念破音字,念胜,这是讲修行。无论是大乘法,无论是小乘法,你修学一定功夫得力。
乘(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交错<出现>[alternate]/sheng
=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若有修行者,当住于忍辱。”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
“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 凡是大乘经,都是从空性,就是真如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义利相应』,义是理、道理,利是利益,从事上讲的。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chisel]/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合,符合[coincide]。)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业故,不能获彼殊胜功德;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自作自受/自业自得 = 谓无论善行、恶行,凡自身之所行,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之苦、乐结果。一般称受到自身恶业所招感之苦果为自业自得。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 世尊在大宝积会上讲过《无量寿经》,大宝积会的《无量寿会》是第五会。这个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是第二十五会。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慈 = Metta,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悲 = Karuna,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 『一切法』,这里面包括的是佛法跟世间法,你要能忍。不但要忍,『胜忍』,最殊胜的忍,忍耐,忍什么?不执着。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 『恭敬尊重』,这也是世间人喜欢的,我们都不要求。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 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所希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东西是真的。
种智 = 为一切种智之略称。即佛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随念智 = 即能忆持而不忘失过去诸事之智慧。为菩萨后得无分别智之一。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 假若有一个人,在这十种心里面『随成一心』,随成一心就是刚才讲的一即一切,一种心里头圆摄其余九种,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入不二法门。你要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决定得生,如果不生,没有这个道理,『无有是处』就是没这个道理,肯定你得生西方净土。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流通分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及诸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