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星期六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
(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jiāo) = 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交叉[cross](交接,移交;交换[deliverhand over and take over]/送上;付出[turn in])
“纵广深浅,皆各一等。
= 纵者长度,广者宽度,池之长宽深浅,应机化现,其量非一。称其形体,各为一等。
无别/无异/一等 = 乃一样、平等、无差别心之意。
“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 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
吉祥果 = 即石榴。为鬼子母神右掌中所持之果物。以此果可破除魔障,故称吉祥果。
(fāng) = 花草[fragrant grass](香气[aromafragrance])
“修条密叶,交覆于池。
(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严密[precisewell-conceived])
“出种种香,世无能喻。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fù) = 香,香气[fragrance]
沿(yán) = 顺着,照着[float downstreamflow with the stream](遵循;因袭[follow <streettraditionpattern>])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
“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大;盛大[magnificantgrand])
(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更加;越发[mor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
= [开神悦体]精神爽朗,身体舒适。
= [净若无形]池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
(yù) = 洗澡[bathe](沉浸;浸染[soak])
(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jǐng) = 颈项[neck]
(wēn) = 古水名[Wen River](温暖,暖和[warm])
(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 [无深不照]无论多深,都能明澈照见。
(chè) = 水清[clearlimpid](通,达[all throughpenetrating])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按,依。按原样或某种标准做[according to])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
= 大波曰‘澜’,今曰‘微澜’,乃指细波。‘徐回’:‘徐’者,缓也。‘回’者,回流,水往复也。水波徐缓往复,互相激荡,辗转生波。故云‘转相灌注’。
(lán) = 大波浪[billow](波纹[ripple])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 [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水波相击,发微妙悦耳之声。
(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激荡,起水波[waveripple]/奔;逃跑[run])
(yáng) = 高举[raiselift](发扬,发挥[developmake the most of]/传播[propagate])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
往生 = 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 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
(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
无极(wú jí) = 无穷尽;无边际。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
假设(jiǎ shè) = 暂时认为[supposepresume]/科学家提出解释事象的主张而尚未证明的,称为「假设」。一经证明,便成为科学理论而不复是假设[hypothesis]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
“咸同一类,无差别相。
“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 [但因顺余方俗]唯以他方多有天人,故随方俗,而亦有天人之名。
(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方俗(fāng sú) = 各地的风俗[local customs]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
(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lèi) = 种类[kindclasstypecategory](相似;像[resemblebe similar to])
“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
= 同样,如果帝王跟转轮圣王相比较,那就鄙贱丑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知识浅薄[<of knowledge> limitedshallow])
“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
“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
= 假使帝释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较,即使他的庄严提升百千倍,也不能与第六天王相类比。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他化天/化他天/第六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
及逮(jí dǎi) = 追上;赶上。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 衣食住三者,皆如欲界之顶第六天之天王。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 [不可计倍]计算不清的倍数。
(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
“形貌端严,福德无量。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
受用 = 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如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随己意而任运自如,称为受用如意。又学者受到师家之点化,顿然开悟,其后不再受任何系缚,称为受用不尽。
(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钵盂/ =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百味上妙饮食/百味净食/百味饭食/百味饮食 = Sata-rasa-bhojana,指种种美味之饮食。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虽有此食,实无食者。
“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
见色闻声 = 禅林用语。详称为‘见色明心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谓彻见自己本具之心性,即藉五官中眼之机缘而透见本性;闻声悟道,乃凭耳之机缘而悟道。
“色力增长,而无便秽。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身心柔软,无所味著。
“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 这些宝物放无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种妙色。
(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dài) = 大带,束衣的腰带[broad belt](泛指狭长形条状物[belt])
冠带(guàn dài) = 帽子与腰带。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
= ‘形,其身大小。色,青黄等色’盖指房屋之形体与色彩相调和或舍宅之结构、大小、颜色等等,皆与住居者之形色相称。故形状称身如意,色彩悦目赏心。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宝网弥覆,悬诸宝铃。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奇妙珍异,周遍校饰。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
= [堂宇房阁]‘宇’者,屋边也,屋檐也。
= [广狭方圆]‘广狭’者,宽窄也。‘方圆’,方形与圆形。
(táng) = 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后泛指房屋的正厅[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也指署事的官吏[official])
(yǔ) = 屋檐[eaves](房屋[house]/空间。上下四方,天地之间[space])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清净安隐,微妙快乐。
“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 这些环境都是应念现前,没有一样不是圆满具足的。
现在前/现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
食时 = 为戒律所规定之进食时间,即日午之时。三世诸佛之法,以日中之时斋食,故称食时;过中一发,已不得食。依戒律所规定,自日出至正午前许可受斋食,过之即‘非食时’。
罗网 = 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
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苦空无常无我 =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三辨识/三相 = Ti-lakkhana,诸行有三相,即无常、苦、非我这三相,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共相)。
诸行无常
Sabbe sankhara anicca,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纲。
诸行是苦
Sabbe sankhara dukkha
诸法无我
Sabbe dhamma anatta,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 [温雅德香]‘温’者和也,善也,良也。‘雅’者,正也。‘德香’者,香具万德也。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垢习 = 谓烦恼之习气。垢即烦恼之秽,习即习性、习气。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
七宝树林 = 指极乐净土之林,由七宝树所成,又称七宝行树。
“种种色光,遍满佛土。
外光/身光/色光 = 乃‘心光’之对称。指佛菩萨色身所放之光明。于各种色光之中,由佛之全身发出之光,称为举身光;由一相放出之光,称为随一相光;由白毫相(眉间)发出之光,称为白毫光、毫光、眉间光;由毛孔发出之光,称为毛孔光;由项边发出之圆光,称为头光;由佛像背后所发出之光,称为后光。
“随色次第,而不杂乱。
= 飘华有序,依色成聚。青黄赤白,皆随其类。
次第 = Anukk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柔软光洁,如兜罗绵。
= [柔软光洁]‘光’者,指上述之色光无量,‘洁’者,指花质洁净;‘柔软’者指妙触。
光洁(guāng jié) = 光滑而洁净[bright and clean]
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兜罗 = Tula,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惟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等,均以兜罗为树名,谓兜罗绵为兜罗树所生之绵,如柳絮。
“足履其上,没深四指。
= ‘履’者,蹈也。‘没’者,下沉。足蹈花上,其触柔软,如蹈兜罗绵。足入花中,下深四指。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
“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 举足出花,花即平整如初。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
= [食时]正食之时,即日中之午时。
(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尽;终[all]/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沉迷。糊涂[indulge in])
“大地清净,更雨新华。
“随其时节,还复周遍。
= 如是随此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
“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出自佛说阿弥陀经。
(fǎn) = 手心翻转[turn over](反覆[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反省[introspect])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
莲花/莲华 = 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视此花。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笯(Visnu)之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毗湿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莲华为表征,或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之七宝之一。佛教亦珍视之,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华为座。据入大乘论卷下载,十地之菩萨系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又后世佛、菩萨等像,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上;莲华亦常作为供养佛、菩萨之具。
“一一宝华百千亿叶。
“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
(zhū) =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赤心木[the tree with red core](朱色,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vermilionbright-red])
“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
= [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又有无量的妙宝和百千种的摩尼宝。
= [映饰]此诸妙宝放无量光,光具众色,色复生光。互映互饰。
= [珍奇]诸宝皆是奇珍。
= [明曜日月]明超日月。
“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
= 莲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容量,容受事物的限度[capacity]/料想[think of])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 三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亿代表数目无量无边。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极果 = 谓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无学果。又称无上涅槃之极果,即指佛之正觉,乃因位修行之结果。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 [亦无岁月劫数之名]也没有年月日、时间的观念。
= [复无住着家室]对于所住舍宅宫殿,没有执著与留恋,所以在一切住处,也没有城市街道名称,没有门牌号码。
= [既无标式名号]复因人皆无我,故一切皆无须‘标式名号’。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住着 = 止于一处之意。着,为助词。住于一处而无转动,亦无进展,即指在事物上有所执着。
(shì) =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room behind hallroom](房屋;房间[houseroom]/[home]/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工作单位[work unit of an organizationinstitutionfactoryetc.])
(shì) = 法度;规矩[lawmoral standardestablished practicsrule](榜样;楷模[examplemodel]/规格;样式[normspecificationstandardfashionformfigure])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 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则不能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故云‘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长舌相/广长舌/舌相/广长轮相/广长舌相 = Pahuta-jivha,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
称赞 = 谓称扬赞叹其功德。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受持 = Adhit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受持 = Adhitthana,汉译作决意。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
受持戒律
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
受持经典
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
受持三衣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着,如入聚落、听法等,得着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着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着五条衣。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一念净信 = 指一念之清净信心。
“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suí) = 跟着[follow](依顺;依从[comply withadapt to])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bèi) = 百辆车[a hundred carriages](某类人[people of a certain kind]/世;辈分[generation]/群,队[group]/等级;类别[classsort])

三辈 = 指无量寿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此三辈与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有同异之诸释。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以观经上品三人合为上辈,中品三人合为中辈,下品三人合为下辈。
上辈
乃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之众生。
中辈
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花烧香、愿生彼国之众生。
下辈
乃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之众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舍家弃欲 = 即出家成为沙门。舍离对家庭之爱着及五欲色味之贪爱,而发心出家之修行法。与‘舍家染衣’同义;舍家,即出家;染衣,即着墨染之衣,亦即出家为僧。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一向 = Sama-eka-ayana-ma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表全然、彻底之意。
一心专念 = 指一心专思于佛。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圣众 = 系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中,举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等五项,称为圣众。净土教谓,于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从净土来迎,称为圣众来迎。描绘其相之图者,称为圣众来迎图。
“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 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七宝华 =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 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
专念 = 专心系念某一对象。
“积集善根,应持回向。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 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 [奉持斋戒]斋戒,即八斋戒及摄大小诸戒。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明比日月,尊譬宝珠。
= [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译为庙,或方坟。谓置佛舍利处也。‘像’,指佛像。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散花/散华 = 指散花供佛。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
= [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
真佛 = 指报身佛;系对于化身佛而称为真佛。又指无相之法身。
应化佛/变化佛/化佛 = Nirmana-buddha,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
“住不退转,无上菩提。
“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 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 [如在梦中]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
= 这一段是补充上辈往生的因行。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发菩提心。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悉皆施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 [如佛色相种种庄严]色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
宝刹 = 佛土之敬称。刹,Khetta,意为土田,如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皆谓佛土有七宝庄严,故称宝刹。亦有称宝国、宝界者。/佛寺、佛塔之美称。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
= 这一段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 [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虽然不能像上辈的勇猛精进,修习禅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经典的义理及教诫,但一定要断除恶业,修十善业。
(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应当;必须[shouldmust])
“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
= 这一段是补充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 [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又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令一心清净。
(xiá) = 空闲,闲暇[freetimeleisure time](悠闲[leisurely and carefree])
“有空闲时,端正身心。
=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
“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 [去忧]放下世间忧虑。
= [慈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
= [精进]勇猛于修善断恶也。
(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 [不得贪餮悭惜]不贪图美食,不得悭惜不肯布施。
=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犹豫不决曰疑。
(tiè) = 贪,贪食[be greedy for food]
(qiān) = 吝啬[stingy]
中悔 = 指中途后悔。即对一度所得之信仰动摇,而于中途后悔,并破弃之。
“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 [至诚忠信]‘至’者登峰造极也。诚之极,故云至诚。‘忠’者,尽心竭力,忠于国家。‘信’,此处指世法,谓真实不欺也。
(zhōng) = 忠诚无私,尽心竭力[devotedhonestloyal](尽忠。特指事上忠诚[give allegiance to])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 [亏失]亏:做得不圆满;失:忘记。
(kuī) = 气损[damage of vital energy](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与“盈”、“满”相对[be short of])
(shī) = 失掉;丢失[lose](过错,错误[error])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
= [思惟熟计]即深思熟计,欲脱生死也。
(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精审,仔细[carefully])
得脱/得度解脱/度脱 =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
“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 [十日十夜]相续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也。
= [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 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无等等/无有等等 = 谓数量之大无上也。无有相等同等数之意。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
华香/香华 = 即香(Gandha)与花(Puppha)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 [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十方大士于极乐导师闻受经法,复至十方辗转宣说导师之教导也。
道化 = 以道法而教化他也。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 [奉诸珍妙供]奉献种种珍贵微妙殊胜供品。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 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
(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最胜尊 =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法门 = Dhamma- 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闻佛圣德名,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 十方众生闻名,悉皆安稳,得种种真实之利,能于种种供养中,精勤修持,而无懈怠与厌倦之心。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殊胜 = Visesa,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 十方菩萨见彼土庄严清净,超踰十方,佛号功德,普度一切,因发大心。愿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刹土。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
= [应时]应菩萨发愿时。
= [无量尊]即无量寿佛。
 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rào) = 缠束[windcoil](环绕[surroundencirclerevolve around])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 [即证不退位]不退者,不退转之略称。即阿惟越致菩萨也。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 [佛语梵雷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
= Brahma,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八音 = 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
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
柔软音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
和适音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
尊慧音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
不女音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
不误音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
深远音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
不竭音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吾’者,此为阿弥陀佛之自称。意谓十方菩萨来此,皆具殊胜大愿,我皆知之。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
=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
= [知土如影像]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虽从实体生,而无实性。
 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
= [修胜菩提行]修习殊胜无上佛道之行也。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 [受行]信受奉行。
等觉 = 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
= [愿己国无异]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
= [普念]平等大悲也。
= [各发菩提心]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
 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 厌舍轮回业身,同登极乐彼岸。
 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 [飞化]飞行自在,教化众生。
安养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一食之顷/一食顷 = Eka-purobhakta,指短促之时间。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 表诸供物,微妙殊胜,超世希有。
“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
“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花盖/华盖 = 华,即花、花鬘等;盖,即遮阳之伞。以花装饰而成之伞盖,称为华盖。
“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熏。
“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 这些花盖随其前后很有次序的化没。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 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于虚空,前所散的花,始终不会没落。
(luò) = 叶落,花落[wither or fall](衰败[decaydeclinewane])
“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 表诸菩萨复以天乐供佛。
佛德 = Buddha-guna,佛身所具之圆满功德。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
“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
“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 [心解得道]自心开解,得悟圣道。‘道’者,断惑证理之智慧。
(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脱去;松开[take offloosen])
得度/得道 = 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
“无量妙华,随风四散。
“自然供养,如是不绝。
= 这些自然的供养,相续不断。
“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 一切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万种伎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在会的诸大菩萨和声闻大众。
(jī) = 拿东西给人,送给[give](携带;持[bringhold])
(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妓乐/伎乐 = 音乐之义。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xī) = 曝晒;晒太阳[dry in the sun](和悦[kindlyamiable])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 [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谓于善根,善于修习、摄取以至成就也。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
= [洞视彻听]‘洞视’,天眼通也。‘彻听’,天耳通也。
“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预知之。
= [心意善恶,口所欲言]皆能知之,乃他心通也。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 [身光]圣众有顶光与身光。从身所发之光,称为身光。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一寻 =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势志菩萨/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 = Mahasthamaprapta,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 [现居此界]此界者,即此娑婆世界。因与此土众生因缘深厚故。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 [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都决定能证得究竟一生补处的果位。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狮子吼。
“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
= [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以度化众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庄严。
(huàn) = 穿[wear]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zhòu) = 头盔[helmet]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
= 从极乐再来此界之人,虽于五浊恶世,示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离恶趣。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劫浊
Kap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见浊
浊之自体
Ditth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烦恼浊
Ki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有情浊/众生浊
Satt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寿浊/命浊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zhì = 通“志”。记住[remember])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
“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 这样辗转教授、度脱的人数,没有办法数得尽。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念<>[chant]/履行,实践[carry out])
辗转(zhǎn zhuǎn) = 来覆去睡不著觉[toss]/非直接地;中间经过许多人或地方[pass]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bù kě shèng shǔ) = 形容数目极多,数不过来[beyond computebe out of count]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
= 西方极乐世界是恒常不变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数再多也不见增加。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八方上下,佛国无数。
“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
= [明好快乐]‘明’者,清净光明。‘好’者,相好庄严。
明好(míng hǎo) = 明亮美好。
“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
= 由彼佛于因地中求得大愿,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以致于成。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恩德 = 如来乘大愿力而救度众生,故对众生有大恩德。为佛所具足的三种德相之一。
不可胜言(bù kě shèng yán) =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菩萨修持第三十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 [神通]天眼、天耳等六通。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秘密藏 =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 [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诸根’者,眼耳等六根。
= [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 [正慧]正者,无邪。离颠倒为正。又契真入实为正。故离虚妄分别,照了真心之智慧,名为‘正慧’。
残习/余气/习气/余习 = 谓虽断除烦恼,然犹存残余之习气。二乘不能断除余习,仅佛能断之。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
= [七觉圣道]‘七觉’即七觉支,又名七觉分,或七菩提分。‘圣道’者,指八圣道,亦名八正道。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Sati-sambojjhanga,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
择法觉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
精进觉支
Viriya,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
除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
Passaddhi,身心轻安、平静。
定觉支
Samadhi,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
舍觉支
Upekha-sambojjhanga,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修行五眼,照真达俗。
= [照真达俗]能见真空,及如来藏中不空实性,故云‘照真’。复能见无数世界之色,与彼中众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故曰‘达俗’。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简择 = 即选择。指依智慧力作正确之判断,以舍伪取真。
见真 = 以空慧彻见真理。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觉了 =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诚谛(chéng dì) = 真谛,真正的道理或意义。
(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旨趣;意义[tone])
义味 = 以食味比喻法义,谓依文生义,犹如依食生味。或谓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指言与意。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
= [无缚无脱]缚是缠缚,这是比喻无明烦恼;脱是解脱。无缚无脱就是没有烦恼的缠缚,也没有解脱。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
= 巴利文Pariganhati,佔有。
摄取不舍/摄取 = Parigraha,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没有希求的念头,也没有不希求的念头。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hate])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大慈大悲 =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ada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音声方便教化众生。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 ‘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报身。生身的苦报与烦恼两种余习都已断尽。
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生身 = 二身之一,与‘法身’相对。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
/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 巴利文Alabha,无得。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
(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原先,本来[originallyat first])
“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智慧广大深远,犹如无边际的大海。
= [忍辱如地]菩萨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样,能够平等包容一切。
=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忍辱 = Khanti,音译羼提、羼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菩萨说法的法音,像雷鸣般能震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菩萨的心量如虚空一样广大,能以大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 [如铁围山]如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动摇。
甘露法 = 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杂染//染污 = Kilesa,烦恼之别称。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者,即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金刚杵 = Vajira,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
邪执 = 指固执于不正之见解。邪执多指外道之恶见,其见皆由‘我’而起,若离我见,则无一切邪执。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 [善巧决定]以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同时具有决断的能力。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 kusal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穿着[put on]/实行;施行[carry out])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 [击法鼓,建法幢]‘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
= [曜慧日,破痴暗]‘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暗,以醒群迷。
= [淳净温和]‘淳’者纯也,好也。‘净’者,清洁也。‘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温’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
= [寂定明察]‘寂定’者,实际之理体。‘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慧光/慧照/慧日 = 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通“纯”。纯粹[pure])
温和(wēn hé) = 人的性情或态度平和温顺[kindlygentlemild]
寂定 =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observesee clearly]/分辨[distinguish])
明察(míng chá) =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perceive]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 [调伏自他]‘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
大导师 = Maha-nayaka,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引导众生超越生死之险难,故称大导师。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
= [舍诸爱著]‘著’者,执著、染著。‘爱’者,贪爱、喜爱、恩爱。
引导 = 指诱引开导。
爱着/爱著 = Raga,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着。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以分离之情。属于三毒中贪欲之烦恼。
“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 [永离三垢]永离贪、嗔、痴三垢。
游戏神通 =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 [因缘愿力]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缘力 = 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
魔军 =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 [最胜福田]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
吉祥 = 巴利Siva,梵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尸利。关于吉祥之用语,散见于诸经典中,如吉祥果、吉祥草等。吉祥果,系鬼子母神等用以驱魔之果实。吉祥草,则为梵语Kusa之意译,此草生于湿地,颇似白茅草。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
= [赫奕欢喜]‘赫’者明也,‘奕’者盛也。‘赫奕’者,表菩萨威光明盛也。‘欢喜’表内心自在,形容和悦也。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xióng) = 公鸟[male bird](杰出的人物[heroes]/雄壮;雄伟[full of power and grandeurgrandimposing])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 [功德辩才]表菩萨具种种其它功德,与种种无碍之辩才。
相好 = 相,Lakkh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恒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 寿乐是寿量、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 [微妙安乐]庄严超绝,故云微妙。无有苦恼,故云安乐。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不力(bù lì) = 不尽全力;不用力[not to do one's best]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
= [出入供养]‘出’是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 [观经行道]‘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 [喜乐久习]‘喜乐’而愿‘久习’。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 [才猛智慧]才能勇猛者,因智慧故。
= [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měng) = 健壮的狗[strong dog](非常,甚[very]/勇猛;威猛[valiant])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 指其表现于外者,宽缓安闲,浑若无事。但其内心则精进不已,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故云‘内独驶急’。
(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
(shǐ) = 马行疾<> [galloping](疾速[speedy]/驾驶,行驶;驱使[drivesail])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
= [容容虚空]心量如虚空一样能包容一切。
= [适得其中]‘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
“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
= [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
= [严整]庄严整齐。
= [检敛端直]‘检’者检束,不使分散。‘敛’者收敛。‘端’者端正。‘直’者,不曲,正直之义。故‘端直’者外指身仪之端庄,内指心意之正直。是乃身心俱端也。
中表(zhōng biǎo) = 里和外。
(zhěng) = 整齐[neattidyin good order](端正,端庄[regular]/整理;整治[put in order])
(jiǎn) = 书匣上的标签[bookmark](约束,限制[restrain oneself]/通“敛”。收敛,约束言行;收聚[restrain oneselfgather])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 [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
安定 = 已脱离欲界定,初现色界定之寻、伺、喜、乐等禅支,心呈安止之境界,称为安定。
(quē) = 器具破损。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imperfectimcomplete](短少;缺乏[lackbe short of])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 [不误倾邪]不为倾邪所误。
和正(hé zhèng) = 形容乐音和平中正。/和顺端正。
(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
= [随经约令]‘约’者,约束也。‘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义。
= [若于绳墨]‘绳墨’者,指木工操作时,以墨绳弹画之黑线,匠人依线施以斧锯,不敢有毫厘之差。
(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líng = 听从。后作“聆”[obey])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diē) = 失足摔倒[falltumble]
蹉跌(cuō diē) = 失足跌倒,比喻失误[failureslipmistake]
(mò) = 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Chinese inksumi]
绳墨(shéng mò) = 木工打直线的墨线[carpenter's line marker](比喻规矩或法度[rules and regulations])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 [咸为道慕]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 [旷无他念]旷者空旷。其心空广无有妄念。
= [无有忧思]无有忧虑之思。
(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旷无(kuàng wú) = 犹绝无。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 [自然无为]不因造作,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此真无为。
= [虚空无立]‘虚空’者,指心如太空,开广无际,离垢无染,不受一尘。‘无立’者,指一法不立。
(dàn) = 味淡;味道不浓,不咸[tastlessweak](淡泊,不追求名利[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
“含哀慈愍,礼义都合。
= [礼义都合]‘礼义’者,仁义礼智信,世间道德也。但此二字不但代表当时古印度之社会道德。实泛指后世种种社会各个时代之社会道德与规律。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善;美[good]/“仪”的古字,仪容;状貌 [appearancelooks]/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
礼义(lǐ yì)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 [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即包容含摄之义。
= [过度解脱]‘过度’表自出生死,亦令人出生死之义。‘解脱’者,解惑业之缚,脱三业之苦。
(bāo) = 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bulrush](通“包”。包裹;怀抱[wrap upsurround])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过度 = 谓自出生死,又使人出生死也。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 [洁白]‘洁’者,无垢,‘白’者,无染。
保守(bǎo shǒu) = 保护看守[keep]/守旧;维持原状,不想改进[conservative]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 [净定安乐]‘净定’者,其心清净,寂然不动也。‘安乐’者,安然自在,任运常乐也。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 [开达明彻]‘开’者,心开。‘达’者了达。‘明’者,明白。‘彻’者,透彻,亦指彻悟。
= [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净本然。
= [自然之有根本]‘根本’者,本体。一切诸法之根本自体。‘有根本’之有字,至关切要。‘有’者,如狂人之有本头。决定是有,不从外得。
= [自然光色参回]‘参’者入也,光光相入也。‘回’者回转。
= [转变最胜]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一旦(yī dàn) = 忽然有一天。/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in a very short timein a single day]
(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call to pay one's respect])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 [郁单成七宝]据《起世经》,北俱卢洲的地都是平的,土地自然肥沃,没有危险的山谷,也没有杂乱的丛林。树木是七宝所成,街道也是布满七宝。此谓如彼郁单洲自然丰足出生衣食诸物,而自然出生胜上之七宝。
= [横揽成万物]谓万物悉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
北俱卢洲/郁单越 =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为须弥四洲之一。
(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假借为“犷”。横暴;放纵[perverse and violent]/充满;遮盖[cover])
(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
= [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净,‘出’者出现。
精明 =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
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 [洞达]‘洞’者,洞然明白也;‘达’者,识心达本也。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显现;显扬[show]/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 [必得超绝去]‘超’者,超脱。‘绝’者,灭尽、断弃。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也。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横截 = 谓横断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于极乐世界。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易往 = 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容易。即乘阿弥陀佛之本愿力,则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此系对上生兜率之难生而言,故称此往生西方为易生。无量寿经中有‘易往而无人’之语,系言往生虽易,而得修往生之因,或具足三心、真实信心而能契入之人则寥若晨星,故谓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 极乐于诸往生者,毫无违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烦恼盖覆缠缚之中,自然受其牵缚,不生厌离,焉能往生,故云‘无人’。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抵触;不顺;违背[defydisobeygo against]/事前,预先[beforehand])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 [捐志若虚空]‘捐’者,弃除也。厌离心切,于世无求。心怀空寂,净无垢染,犹如虚空,故云‘捐志若虚空’,亦即万缘放下也。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虚空 = Akas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道德 = 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
寿乐 = 即长寿与安乐。
“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 娑婆秽土,实应厌离,何更贪著世间俗事,譊譊而忧无常。‘譊譊’喧也,争吵也。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náo) = 争辩;喧嚣[arguedebateclamourhullabaloo]
譊譊(náo náo) = 争辩。引申指争辩的声音[arguevoice of wra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