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经
= Lankāvatāra-sūtra,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楞伽,山名,意思是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险处;阿跋多罗,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西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
五种汉译本
|
|
楞伽经
|
昙无谶三藏法师于412年来华,在北凉姑臧译出,在唐朝失传。
#昙无谶 = Dharmakṣema,385年-433年,又音译为昙摩忏、昙无忏,意译竺法丰,中天竺人(《魏书》说他是罽宾人),南北朝佛教高僧,为著名译经家,是涅槃宗的始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的译本,4卷,又称‘宋译’,以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应用,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传说由禅宗祖师达摩传授于二祖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以后慧可弟子有持此经以修持者,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世称楞伽师,其唯心论、禅法、顿、渐之法,成为禅宗开宗的基石。
#求那跋陀罗 = Guṇabhadra,394年-468年,意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翻译师。刘宋元嘉年间来到中国,是楞伽师的始祖,是菩提达摩的老师。
|
入楞伽经
|
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入楞伽”意思是进入楞伽岛。
#菩提流支/菩提流志 =
Bodhiruci,562-727,北印度佛教高僧,北魏佛经翻译家。地论宗即依据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合译的《十地经论》而成立,其中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州北道派」,持九识说。
|
大乘入楞伽经
|
唐代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
#实叉难陀 = Śikṣānanda,652 -
710,中国唐代出身西域的译经僧。
|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
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发现,1923年,日本人南条文雄校刊梵文本行世。1932年,日本人铃木大拙依南条文雄版出版英译本。2005年谈锡永上师根据南条文雄所刊的梵文本,参考现存的三种汉译本和二种藏译本而翻出《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
[唐]实叉难陀译
卷第一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罗婆那 = Ravana,印度神话中的罗刹王,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和众神的死敌,生有十个头,强大到连破坏神湿婆都不放在眼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滨(bīn) = 湖、河、海的水边陆地[bank;brink;shore]。
魔罗耶/摩罗延/摩梨/摩罗耶 = Malaya,山名。出旃檀香之处。
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
|||
名
|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
遍计所执性
|
迷法
|
相
|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
||
分别
|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
依他起性
|
|
正智
|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
圆成实性
|
悟法
|
如如/真如
|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八识 = Astau vijnanani。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眼根虽有二处,眼识则唯一。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
识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
|
末那识
|
Manas-vijnana,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
意
|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
心
|
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摩罗识
|
Amala-vijnana,即第九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法师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
大慧 = 菩萨名,梵名Mahamati,音译作摩诃摩底,于楞伽经会上,为一会之上首。
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
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于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于长夜中得大饶益。”
药叉/悦叉/阅叉/野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七转/转识/转心/七转识 = 指八识中之前七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八识说,将依止阿赖耶识生灭转变之前五识、意识及末那识称为七转识。前五识又作五转识,缘阿赖耶识所变之色等五境,行相粗动,转外门,了别现在之境;第六意识缘过去、未来等一切境,转内外门,审别境相,通善等之三性,与六位之心所相应;第七末那识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有覆无记性,与舍受相应,又与无明等四根本烦恼相应,恒审思量我相,微细任运相续。
三细六粗 =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
|
|||
三细
|
1. 业相/无明业相
|
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
|
|
2. 见相/能见相
|
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
|
||
3. 现相/境相/境界相
|
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
||
六粗
|
惑
|
1. 智相
|
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
|
2. 相续相
|
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
|
||
3. 执取相
|
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
|
||
4. 计名字相
|
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
|
||
业
|
5. 起业相
|
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
|
|
苦
|
6. 业系苦相
|
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
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华宫殿往世尊所。
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来。
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罗宝,琉璃等宝以为间错,无价上衣而用缠裹。
因陀罗 = Inda,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
裹(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其声美妙音节相和,于中说偈而赞佛曰:
“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证智之所知,愿佛为宣说。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善法集为身,证智常安乐,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
善法 = Kusala-dhamma,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过去佛菩萨,皆曾住此城,此诸夜叉众,一心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
咤(zhà) = 吃东西时口中作声[smack one’s lips]。
都吒迦音 = Totaka-vrtta,乃歌咏、赞叹时所发之一种韵律(梵metre)。
“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然后出龙宫,安详升此岸。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摩伽罗鱼/么迦罗鱼/摩竭鱼 = 摩竭,Makara,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或为假想中之鱼。
“我与诸婇女,及夜叉眷属,输迦娑剌那,众中聪慧者,
婇(cǎi) = 宫女。
娑(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剌(là) = 乖戾;违背[perverse;disagreeable;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
“悉以其神力,往诣如来所。各下华宫殿,礼敬世所尊,
“复以佛威神,对佛称己名:我是罗刹王,十首罗婆那,
“今来诣佛所,愿佛摄受我,及楞伽城中,所有诸众生。
“过去无量佛,咸升宝山顶,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
“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
“我等于今日,及住楞伽众,一心共欲闻,离言自证法。
自证 = 指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
“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
“夜叉男女等,渴仰于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
渴(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衍(yǎn) = 水循河道流汇于海[flow into sea]。(扩展,扩充[expand]/以盛、多、过多、多余为特点的[redundant;superfluous]。)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瓮耳等眷属, 往诣楞伽城。
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瓮(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
“我于去来今,勤供养诸佛,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愿佛哀愍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我宫殿婇女,及以诸璎珞,可爱无忧园,愿佛哀纳受。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我于佛菩萨,无有不舍物,乃至身给侍,惟愿哀纳受。”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咸哀愍汝,受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
“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诸菩萨哀愍汝故,受汝所请。”
观行 = 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华宫殿奉施于佛。
佛坐其上,王及诸菩萨前后导从,无量婇女歌咏赞叹,供养于佛往诣彼城。
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
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于佛。
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
颈(jǐng) = 颈项[neck]。
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
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慧菩萨,而劝请言:
“我今诸大士,奉问于世尊,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
“我与夜叉众,及此诸菩萨,一心愿欲闻,是故咸劝请。
“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
“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
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于中现。
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
阿叔迦树/阿舒伽树/阿输迦树 = 阿输迦,Asoka,意即无忧树。
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于空中隐而不现。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乾闼婆城?为翳所见?为焰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
= [向者是谁]刚才说法的是谁?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石女 = Vanjha,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旋火轮 = 以火旋转而为轮形者。轮形似有而非实,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
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
“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 如刚才所看到的,不能说是见到了佛。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于一切法得如实见。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观/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心意识 = 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
|
心
|
「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毗若南」(vin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三相续 = 指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
|
|
世界相续
|
众生有业,引起尘劳烦恼,招感风、金、水轮等互为因缘,而成此国土世界,如林木遇火可成土,再绞则成水;山石相击可成炎,融之则成水。如此交互产生,递相为种,故成世界相续。
|
众生相续
|
众生因有色、香、味、触等六妄,故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以爱流为种,则交媾发生,吸引同业;随其所应,而入胎、卵、湿、化等四生,以是因缘,故众生相续。
|
业果相续
|
众生以贪爱为本,结爱不离,故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以杀贪为本,随力量强弱而递相吞食,人食羊,则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食。以盗贪为本,则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百千劫常在缠缚中,以是因缘而业果相续。此三种颠倒皆由妄见所生,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故称三相续。
|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
“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
“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
= [汝不应起围陀诸见]也不应起吠陀外道之见。
= [亦不应住六定等中]也不应住外道六邪定中。
吠驮/韦陀/围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吠陀 = Veda,意译智、明、明智、明解、分。又称围陀论、毗陀论经、薜陀咒、智论、明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义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之神圣知识宝库。为与祭祀仪式有密切关联之宗教文献。关于其成书年代,有诸异说,一般推断,应始于雅利安人自西北入侵,定居印度河流域之五河地方(梵Panjab,即今旁遮普),完成于其后移居恒河流域时。原有三种,即梨俱吠陀(梵Rg-veda)、沙摩吠陀(梵Sama-veda)、夜柔吠陀(梵Yajur-veda),此三者称为三明、三吠陀、三韦陀论、三部旧典。加上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
),即成四吠陀。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
|
富兰那迦叶
|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迦罗鸠驮迦旃延
|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
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
“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
“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
三摩拔提/三摩钵底 = Samapatti,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
“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于诸有中受上妙生。
“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
“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
“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于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
= 超诸化佛所作之事。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
= [普入一切众生心中]善知一切众生之心。
薪(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 [未得者得]未得觉悟者即得觉悟。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 [时十头王见所曾睹]十首罗刹王重新见到刚才出现的一切景象。
睹(dǔ) = 见,看见[see]。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盼(pàn) = 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喻美目流转[bright lucid (eyes)]。(顾;看[look]。)
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
髀(bì) = 大腿[hip]。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挟持[coerce]/威逼,用威力促使[force]。)
虹(hóng) = 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rainbow]。
晖(huī) = 日月周围的光圈。日色;阳光[sunlight]。(同“辉”。光辉[radiance]/光彩照耀[shine]。)
时虚空中梵、释、四天,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
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于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
= [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加之他洞悉在座诸菩萨之心思。
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
为断彼疑而问于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于我。
不正见/见/恶见
= Miccha- ditth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
“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
“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
“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无我。
=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能够令你以智慧观察思维。
对治 = Patipakkh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不动地 = 十地之第八。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为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 菩萨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云遍注甘露之雨之位也。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所谓三法印乃佛法之重要教义,判断佛法之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来印证之。
“当于大宝莲华宫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顶,复现无量莲华围绕,无数菩萨于中止住,与诸众会递相瞻视,如是境界不可思议。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复起无量诸方便行。
“汝定当得如上所说不思议事,处如来位,随形应物。
“汝所当得,一切二乘及诸外道、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于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从座而起,诸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华,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佩璎珞,及余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幰(xiǎn) = 车上的帷幔[curtain of cart]。
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
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
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
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
作是事已,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于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云,作诸音乐,从空而下。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问如来二义。
“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
“我今亦欲问于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宣说。
“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
“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
“善哉!世尊于法自在,唯愿哀愍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问我,当为汝说。”
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
“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凡夫于中妄生分别。
瓶(píng) = 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jar]。(泛指腹大颈长的容器[bottle;flask;vase]。)
“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
“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与‘教’、‘行’并称三法;与‘教’、‘行’、‘信’并称四法。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契、证会、证悟、证入等语词。又证之境地,乃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故有己证、内证、自内证之称。就能证而言,称为证智、证知。对修因而言,称为证得、证果。对教法或教道而言,则称证法或证道。其他另有修证、教行证、教行信证等名称。
“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
“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华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于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
芽(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语默(yǔ mò)
= 谓说话或沉默。
“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
“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
“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
= [说有实等为诸法因]说有实法存在,这是导致有种种法存在的主要原因。
“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
“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
“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
“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
“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随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
= [以彼非是识之所取]以其不是诸识之所能取著。
龟毛兔角 = 龟本无毛,兔亦无角,然龟游水中,身沾水藻,人视之则误认水藻为龟毛,又如误认直竖之兔耳为兔角;故诸经论每以‘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现实中全然不存在之事物;亦即凡夫对实我实法之妄执。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是名舍法及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
“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
“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
= 你所说的「过去」本身,乃是一种「分别」,说「未来」亦是一样,我与过去诸佛并没有什么差别。
“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
= 超出戏论,非如有色有相之物,只有圣智能够证知。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
“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于二。
“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同一缘相 = 缘,即能缘,相当于三密中之意密;相,即所缘,相当于身、语二密。将此二者合而为一,乃表独一无二之义。盖有相之缘相,必定有所对待,无相之缘相,为绝待无二;故缘遍法界而平等,相亦遍法界而如虚空,唯独一而不见他之相,故称同一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