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故,通达能说、所说二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于二义中而得清净。”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
“是为四。”
五种言说 = 言说之相有五种类别。此五种言说中,前四者乃由虚妄而说,故不得谈真;后一言说则为实说,故得谈真理。马鸣菩萨依据前四种,谓真如为离言说相。
|
|
相言说
|
执着色等诸相而生之言说。
|
梦言说
|
依梦中所现虚妄境界不实而生之言说。
|
执着言说
|
以念过去之所闻所作而生之言说。
|
无始言说
|
无始以来执着戏论,依烦恼种子熏习而生之言说。
|
如义言说
|
如义而生,诠旨无殊之言说。
|
大慧复言:“世尊,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佛言:“大慧,依头、胸、喉、鼻、唇、颚、齿、舌和合而起。”
颚(è) = 动物的颌的俗称。骨名[jaw]/腭。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palate]。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不异?”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佛言:“大慧,非异、非不异。
“何以故?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若不异者,语言不应显义。
“是故非异,亦非不异。”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
“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 言语生灭不定。
起灭 = 谓事物之生与灭。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
“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
“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
无性 = Asat-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示相似物,后赐真实者。
似(sì) = 像;相像[look like;similar]。
“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妄计自相共相,入于真实第一义境,渐净诸地入如来位,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如意宝普现一切无边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见差别。
一异 = 二者相同为一,二者相异为异,不论偏于任何一方皆有所失,佛教遂主张中道,以矫此等偏失,故说‘不一不异’。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令我及余诸菩萨等于如是等法,离妄计自性、自共相见,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令众生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汝哀愍世间,请我此义,多所利益,多所安乐。
“大慧,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心量 = 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如来真证之心量,则远离一切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于热时焰而生水想,迷惑驰趣,不知非水;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分别所熏,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著之中。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大慧,如乾闼婆城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外道亦尔,以无始来妄习熏故,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著一异等种种言说。
种(zhòng) = 播种;散布[sow]。(植物的种子[seed]/种类;类别[sort;kind] 。)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大慧,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种种严饰,觉已忆念彼不实事。
步(bù) = 行走[walk]。(脚步,步伐[step]。)
“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尔,恶见所噬,不了唯心,执著一异、有无等见。
噬(shì) = 咬[bite]。(吞[devour;swallow]。)
“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
高下(gāo xià) = 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relativ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good and bad]。
“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
“欲求胜法,宜速远离。
“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陷(xiàn) = 坠入,掉进[fall into]。(陷害[frame
up]。)
“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瓈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气所熏,说非有为生,坏于缘有。
= 说非有的为生有,灭于缘有。
玻瓈(bō lí) = 亦作玻璃。
“复次,大慧,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 三种量:即「现量」、「比量」、「圣言量」。量是标准、尺度的意思,指判别真伪、是非的标准。「现量」即感觉,是感觉器官对于具体事物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比量」即在现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为根据,由已知推论未知的论证形式;「圣言量」是以自己所尊奉的圣典或圣人之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有性 = 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
三量 = 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识来源、形式、真伪之学问,遂产生各种‘量论’之说,其中最普遍者为三量。然三量之内容与名称;各宗所说互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与显扬圣教论卷十一所立之三量。
|
|
现量
|
Pratyaksa-pramana,又称真现量。乃对境时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
|
比量
|
Anumana-pramana,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确推知未现前及未知之境。
|
圣教量
|
又作至教量、正教量,为一切智所说之言教,或从其闻,或随其法,其中又分:1.不违圣言,佛自说经教,辗转流布,不违正法、正义。2.能治杂染,善修此法,能永调伏贪痴等烦恼。3.不违法相,不于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
|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
= 灭心、意、意识。
“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 就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榜样[example]/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already]。)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大慧,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外道亦尔,诸见所熏不了自心,于一异等而生分别。
“大慧,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愚夫分别而作像想;外道亦尔,于自心所现种种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外道亦尔,自心分别熏习力故,起于一异、俱不俱见。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大慧,譬如大地无草木处,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
= 日光与尘土和合,见似有水波动。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无智之人取以为实;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逐外道起诸恶见,著一异等虚妄言说。
机关木人 = 比喻五蕴之虚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故以机关木人喻之。
起尸鬼 = 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
毕舍遮鬼/臂奢柘鬼/毗舍遮鬼 = 毗舍遮,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是故,大慧,当于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
识阴/识受阴/识蕴
= Vinnana-khandha,指眼识等诸识之聚集。为五蕴之一。
“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渴兽取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
“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
榍(xiè) = 门槛[threshold]。
“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三相续 = 指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
|
|
世界相续
|
众生有业,引起尘劳烦恼,招感风、金、水轮等互为因缘,而成此国土世界,如林木遇火可成土,再绞则成水;山石相击可成炎,融之则成水。如此交互产生,递相为种,故成世界相续。
|
众生相续
|
众生因有色、香、味、触等六妄,故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以爱流为种,则交媾发生,吸引同业;随其所应,而入胎、卵、湿、化等四生,以是因缘,故众生相续。
|
业果相续
|
众生以贪爱为本,结爱不离,故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以杀贪为本,随力量强弱而递相吞食,人食羊,则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食。以盗贪为本,则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百千劫常在缠缚中,以是因缘而业果相续。此三种颠倒皆由妄见所生,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故称三相续。
|
“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实无而见有。
垂发 = 谓头发垂下两肩。于佛菩萨等之图像中,一般呈现菩萨形者,除顶上之髻外,常有余发垂下两肩,如大日经卷一具缘品所述之不动明王,其形像为:头发垂于左肩,一目谛观,现威怒之身,具有猛焰。然出家剃发,依律典中规定,以蓄留二指长度为限,罕有蓄长发者。
“如是常无常,一异俱不俱,无始系缚故,愚夫妄分别。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色像,而实无所有。
“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石女 = Vanjha,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石女儿 = 石女之儿,非有之譬也,如言龟毛兔角。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
“大慧,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宿作论师/宿作外道 = 外道十一宗之一。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诸因宿作宗,即尼干子外道之宿作因论。宿作外道即指主张一切众生所受苦乐之报,悉依宿世本业而定之外道。
自然外道 = 古代印度诸外道之一。主张万物非依因缘而系自然所生者。为大日经所说三十种外道之一,与无因外道相同。
“大慧,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
禅 = Jhana,「禅那」的简称,另译为「禅定、静虑」,指「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四种禅 = 禅(Jhana),乃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正审思惟,定慧均等之情态。
|
|
愚夫所行禅
|
Balopacarikam dhyanam,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了知‘人无我’之理,观察自己与他人之色身均为苦、无常、不净之相,乃至入于‘无想灭定’之境。
|
观察义禅
|
Artha-pravicayam dhyanam,谓既知自共相的‘人无我’之理,亦远离外道之自他各种造作,而随顺观察‘法无我’之义。
|
攀缘真如禅
|
Tathatalambhanam dhyanam,谓若执着于前面二种禅境,而妄分别二种‘无我’,即是虚妄之念;若能如实了知彼虚妄之念,并不令生起,则为攀缘真如禅。
|
诸如来禅
|
Tathagatam subham dhyanam,谓住如来地,自证圣智三种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可思议之业用。
|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 无想灭定:诸外道以无想天为修行之最高境界,为达此境界所修之灭一切心想之禅定。此禅定之特点,是灭诸心法,而达于无想无念。
骨想观/骨锁观 = 为断除贪欲之心,观想人之身体为白骨连锁之修法。此观法分三个阶段。
|
|
初习业位
|
即将注意力置于身体某一点作骨想,渐次及于全身,更移至他身,观全世界充满白骨,后再摄回自己一身。
|
已熟修位
|
观想自己一身之骨中,先去足骨,渐次去他部骨,而仅残存半头骨之观法。
|
超作意位
|
将残存之半头骨也去除,而心止于眉间,湛然作白骨观。
|
“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 知人无我、法无我,是对治二种我见,本身亦不真实,不起二无我妄念。
“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自证 = 指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
圣智 = 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三乐 = 指天、禅、涅槃三乐,乃据大宝积经卷一○一所立。
|
|
天乐
|
修十善业者,命终后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妙之乐。
|
禅乐
|
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得自然禅悦之趣。
|
涅槃乐
|
断诸惑而证涅槃,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乃究竟之乐。
|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波(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激荡,起水波[wave;ripple]/奔;逃跑[run]。)
摩(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迫近,接近[approach]/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
“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
“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所说涅槃,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法性空 = 谓诸法本性空寂。
“复次,大慧,涅槃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
常邪见/常论/常见
= Sassata-ditthi,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为‘断见’之对称。二见之一。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为‘常见’之对称。
“云何非常?谓离自相共相诸分别故。
“云何非断?谓去来现在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
“复次,大慧,大般涅槃不坏不死。
涅槃/大般涅槃 = Maha-parinibbana,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
“若死者,应更受生;若坏者,应是有为。
“是故涅槃不坏不死,诸修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非断非常故,不一不异故,说名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知自共相,舍离愦闹,不生颠倒,不起分别,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
“何者为二?谓执著言说自性相、执著诸法自性相。
“执著言说自性相者,以无始戏论执著言说习气故起;执著诸法自性相著,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持诸菩萨,令顶礼佛足,请问众义。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云何为二?谓令入三昧,及身现其前,手灌其顶。
“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蒙诸佛持力故,入菩萨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诸佛普现其前身语加持,如金刚藏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摩诃萨者是。
= 如金刚藏,华严会中住初地时,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萨亦如是加持。
金刚藏菩萨 = 金刚藏,Vajra-garbha,又意译金刚胎。盖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于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处大莲华微妙宫殿,坐于宝座,同类菩萨所共围绕,首戴宝冠,身如黄金,瞻葡华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舒莲华手,于其座上而灌其顶,如转轮王太子受灌顶已,而得自在。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葡(pú) = 葡萄[grap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是名为二。
“诸菩萨摩诃萨为二种持之所持故,即能亲见一切诸佛,异则不能。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入于三昧现通说法,如是一切皆由诸佛二种持力。
现通 = 现通力也。
“大慧,若诸菩萨离佛加持能说法者,则诸凡夫亦应能说。
“大慧,山林草树、城郭宫殿及诸乐器,如来至处,以佛持力尚演法音,况有心者!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聋盲喑哑,离苦解脱。
喑(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哑(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大慧,如来持力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
“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
“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
“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
“此说无因,非说有因。
“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
“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
“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 外道所说胜于世尊所说。
“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
“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
“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
“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 言说依何而起?
佛言:“大慧,虽无诸法,亦有言说。
= 也有言说。
“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
= 本无此等诸法,世人于中皆起言说!
“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说耳!
= 只有言说而已。
“大慧,如汝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此论则坏。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
“言说者,假安立耳!
“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
瞪(dèng) = 睁大眼睛直视[stare;glare]。
嚬(pín) = 同“颦”。皱眉[knit
the brows]。
嚬呻(pín shēn) = 皱眉呻吟;苦吟。
謦(qǐng) = 謦欬。咳嗽。
欬(kài) = 重声咳嗽[cough]。
“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
瞬(shùn) = 眨眼[wink]。
“大慧,非由言说而有诸法。
“此世界中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
蝇(yíng) = 多指苍蝇。动物名。属昆虫类中的双翅类[fly]。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妄计法如是。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
= 因为诸圣即依此妄法现。
“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梦幻、镜像,世无智者生颠倒解,有智不然,然非不现。
“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
= 有种种差别,但非无常。
“何以故?离有无故。
“云何离有无?一切愚夫种种解故。
= 因为愚痴凡夫于离有无处起种种见解。
“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
= 其它众生见之,不可言无。
“圣于妄法,离颠倒见。
“大慧,妄法是常,相不异故。
“非诸妄法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
“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
“大慧,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凡夫种性。
= 若分别妄法是颠倒非颠倒。
“大慧,圣种性者,彼复三种,谓声闻、缘觉、佛乘别故。
佛乘 = Buddha-ya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
“大慧,云何愚夫分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所谓计著自相共相。
“大慧,何谓复有愚夫分别妄法成缘觉乘种性?谓即执著自共相时,离于愦闹。
“大慧,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
“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
“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
转依 = Asraya-parivrtti或asraya-paravrtti,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是故真如离于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
“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大慧菩萨白言:“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
佛言:“如幻,无执著相故。
“若执著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大慧又言:“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余妄作因。”
佛言:“大慧,非诸幻事为妄惑因,以幻不生诸过恶故,以诸幻事无分别故。
“大慧,夫幻事者,从他明咒而得生起,非自分别过习力起,是故幻事不生过恶。
神咒/禁咒/明咒
= 乃真言、陀罗尼之别称。指修行密法时所念诵之章句。
“大慧,此妄惑法,唯是愚夫心所执著,非诸圣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圣不见妄法,中间亦非实,以妄即真故,中间亦真实。
“若离于妄法,而有相生者,此还即是妄,如翳未清净。
“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 无有与幻相似。
大慧言:“世尊,为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异依此执著颠倒相耶?
幻相 = 指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实体,其因缘和合之际,虽可形成一一之法,然实为幻假之相。
“若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者,世尊,非一切法悉皆如幻。
“何以故?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
= 种种色相均不是无因而有的。
“世尊,都无有因,令种种色相显现如幻。
“是故,世尊,不可说言依于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佛言:“大慧,不依执著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
“大慧,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
“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世间凡愚悉皆现见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著种种色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后相违?”
相违(xiāng wéi) = 互相避开。/彼此违背。
相违 = 因明用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
佛言:“大慧,无有相违。
“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大慧,为离外道因生义故,我说诸法皆悉不生。
“大慧,外道群聚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著分别为缘。
= 从有无生一切法,不说自心分别执著因缘而生。
“大慧,我说诸法非有无生,故名无生。
= 我说诸法非从有无而生。
“大慧,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
“大慧,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相故。
“为诸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为令远离执著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
“彼诸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
“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无作故无生,有法摄生死,了达如幻等,于相不分别。
= 摄受生死。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复次,大慧,我当说名、句、文身相。
“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能开悟一切众生。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
名身 = Namakaya,名,指表诠自性之名字、名目等;身,有积聚之义。即积集二名以上者,称为名身。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句身 = Padakaya,句,乃诠表事物之义理者;身,集合之义。若集合诸句,构成一完整思想,即称为句身。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句,乃表达完整思想,故称句身。另有一说,谓若仅集合二句以上者,亦称句身。如单云‘诸行’、‘诸法’等,称为句,然若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则系二句之集合,故称句身。又一句亦称句身。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俱舍宗十四不相应行之一。
“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
“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
“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文身者,谓长短高下。
“复次,句身者,如足迹,如衢巷中人畜等迹;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
= 如受、想、行、识四蕴,非有形可见。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是名名、句、文身。
“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凡愚所计著,如象溺深泥。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沉湎,无节制[indulge;give over to]/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复次,大慧,未来世中有诸邪智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智者。
“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地与微尘、智与智者,为异为不异,如是等不可记事次第而问。
= 邪智之人又问道。
无记 = Avya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对于外道之十四难(即问难),释尊认为无回答之意义,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谓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相当于四记答中之舍置记。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
|
世间常
|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
世间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
世间亦常亦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
世间有边
|
宇宙有边界吗?
|
世间无边
|
宇宙没有边界吗?
|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常存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
命即是身
|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
命异身异
|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
“世尊说此当止记答。
“愚夫无智非所能知,佛欲令其离惊怖处,不为记说。
“大慧,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
“大慧,诸外道众计有作者,作如是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
“如是等说名无记论。
“大慧,外道痴惑说无记论,非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
“云何可止?大慧,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见,彼应可止。
“大慧,诸佛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四记/四答/四种答/四种问答/四种记论/四记论/四种记答/四记答 = Cattari panha-vyakaranani,谓解答诸质问时,依问题之性质而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
|
|
一向记
|
Ekamsa-vyakarana,又作直答、一定答、定答、决定答、决了答、必定论、一向论、一向记论、决定记论、应一向记。即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
|
分别记
|
Vibhajja-vyakarana,又作解答、分别答、解义答、分别论、分别义答、分别记论、应分别记。即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始作肯定或否定之回答。
|
反诘记
|
Patipucca-vyakarana,又作诘答、诘论、反问记、反问答、反问论、反质答、返问记、随问答、诘问论、诘问记论、应反诘记。即不直接作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或以反问显明问意后,始给与回答。
|
舍置记
|
Thapaniya-vyakarana,又作置答、置论、止论、默置记、默然记、止记论、止住记论、应舍置记。即对于所问,若属于不应答、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者。
|
“大慧,止记论者,我别时说,以根未熟且止说故。
“复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
“何以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
“何故一切法不灭?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无常?谓诸相起无常性故。
“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一向及返问,分别与置答,如是四种说,摧伏诸外道。
“数论与胜论,言有非有生,如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
数论学派 = 数论,Samkhya,意译又作数术、制数论。数论学派为印度六派哲学中成立最早者。相传初祖为迦毗罗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别智慧而计度诸法,并以此数为基础,从而立名论说,故称数论派。
最胜学派/异胜论学派/胜宗/胜论学派 = 胜论,Visesika,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外道四执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创始者为优楼佉(Uluka,一名羯那陀,Kanada)。于原始佛典或佛陀时代所流行之外道群籍,均未载及胜论学派之派名及其学说,据此推之,则此学派应于佛陀入灭后始兴起。
“以智观察时,体性不可得,以彼无可说,故说无自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须陀洹、须陀洹果行差别相。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义故,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为众生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于诸地相渐次通达,获于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境界;如众色摩尼,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 令其证得二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净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渐渐通达菩萨诸地。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谓下、中、上。
“大慧,下者,于诸有中极七返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于此生而入涅槃。
极七返生/极七返有 = Saptakrdbhavaparama,意谓至多仅须往返七次受生。即住于预流果而尚未断除烦恼之圣者,必须在人天之中往返七次受生,始得入于涅槃。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疑、戒禁取,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
五钝使 = ‘五利使’之对称。两者并称十使。于十随眠之中,推求之性钝拙者有五,即贪、嗔、痴、慢、疑等五种。此五者能驱使行者之心神,使其流转于三界,故称‘使’,乃烦恼之异名。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见/恶见 = Miccha- ditth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
|
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有身见
|
Sakkaya-ditthi,不知吾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着实有我身。
|
边执见/边见
|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a- ditt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
见取/见取见
|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以各种非道、不如法之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牛戒、鸡戒、狗戒等。
|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如依缘起有妄计性。
烦恼(心之迷惑)生起时有二种型态,故大别烦恼为二。分别起之性质强烈,但容易断除,而俱生起性质微细,反而极难断。断有次第,分别起之惑当为佛道实践第一阶段之见道所断,故称见惑。俱生起之惑为第二阶段之修道断除,故称修惑。又我执,亦分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二种。
|
|
俱生/俱生起
|
Sahaja,与生俱来之先天性烦恼。与‘分别起’对称。
|
分别起
|
Parikalpasamutthita,因邪教、邪师等外部势力,或自己不当之推理分别所起之后天性烦恼。
|
“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著性生。
“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
“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
横(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假借为“犷”。横暴;放纵[perverse and
violent]。)
“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
= 须陀洹能见人无我,即时可得舍此分别身。
“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
“是名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于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
证法 = Sakkhi dhammam,指自身证悟之理法。/为俱舍论所说教、证二法之一。指声闻、缘觉(独觉)等,各由四谛、十二因缘等种种差别道法而证悟。
“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
= 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取见?
“夫其取者,谓诸凡愚于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
“须陀洹人不取是相,唯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
“是名戒禁取相。
“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离贪瞋痴。”
大慧白言:“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言:“大慧,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
缠绵(chán mián) = 纠结缠绕,无法摆脱。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谓不了色相起色分别,一往来已,善修禅行,尽苦边际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谓于过未现在色相,起有无见,分别过恶,随眠不起,永舍诸结,更不还来,是名阿那含。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通悉已成就,烦恼诸苦分别永尽,是名阿罗汉。”
大慧言:“世尊,阿罗汉有三种,谓一向趣寂、退菩提愿、佛所变化,此说何者?”
趣寂 = 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谓之趣寂。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
佛言:“大慧,此说趣寂,非是其余。
= 此说趣寂定性罗汉,非是其它二种阿罗汉。
“大慧,余二种人,谓已曾发巧方便愿,及为庄严诸佛众会,于彼示生。
“大慧,于虚妄处说种种法,所谓证果、禅者及禅皆性离故,自心所见得果相故。
= 于妄想众生处说种种法。
“大慧,若须陀洹作如是念‘我离诸结’则有二过,谓堕我见及诸结不断。
“复次,大慧,若欲超过诸禅、无量、无色界者,应离自心所见诸相。
= 若欲超过声闻乘诸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四空定。
“大慧,想受灭三昧,超自心所见境者,不然!不离心故。”
= 声闻即以想受灭定为最高境界,若说它是超过自心量所现的境界,则是不对的。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禅与无量,无色四摩提,及以想受灭,唯心不可得。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
“禅者禅所缘,断惑见真谛,此皆是妄想,了知即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
“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
“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
“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
“大慧,如是观法,汝应修学。
“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
三支 = 因明用语。为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之因明论式。
“是名二种觉智相。
“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胜三昧力见百佛、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明照曜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胜愿力变现自在,至法云地而受灌顶,入于佛地;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胜乐。
解行住/胜解行地/解行地 = Adhimukti-carya-bhumi,即依解而修行,未证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之阶位。亦即入于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习得一切善根之位。为菩萨修行阶位之一,七地之一,十二住之一。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
“云何了知?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现,无有外物。
“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
“大慧,彼诸大种云何造色?大慧,谓虚妄分别津润大种,成内外水界;焰盛大种,成内外火界;飘动大种,成内外风界;色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
津(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滋润[moisten]。)
“离于虚空,由执著邪谛,五蕴聚集大种造色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大慧,识者,以执著种种言说境界,为因起故,于余趣中相续受生。
= 五蕴妄识,由迷真心执著种种言语境界。
“大慧,地等造色有大种因,非四大种为大种因。
= 地等造色实乃妄心所现,非由四大种所造。
“何以故?谓若有法有形相者,则是所作非无形者。
“大慧,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我说。
= 此大种造色乃是外道所说,非是我说。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五蕴体相,谓色、受、想、行、识。
“大慧,色谓四大及所造色,此各异相。
“受等非色,大慧,非色诸蕴,犹如虚空无有四数。
= 无有四种数相。
“大慧,譬如虚空超过数相,然分别言此是虚空;非色诸蕴亦复如是,离诸数相,离有无等四种句故。
“数相者,愚夫所说,非诸圣者。
“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是名诸蕴自性相。
= 圣者虽见五蕴,但了知此等诸蕴皆妄心分别所作,只是假名施设。
“大慧,如是分别,汝应舍离;舍离此已,说寂静法,断一切刹诸外道见,净法无我入远行地,成就无量自在三昧,获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犹如大地普益群生。
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为菩萨十地之第七地。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菩萨于此地修行方便善巧波罗蜜,断细相现行障,证得法无别真如。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复次,大慧,涅槃有四种。
“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槃、种种相性无性涅槃、觉自相性无性涅槃、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槃。
“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义,非我所说。
“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焰识灭,名为涅槃。”
= 分别所知境界识灭。
尔炎/尔焰 = 梵语jneya之音译。意译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之法,皆为能生智慧之境界,称为尔焰。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
= 非七转识灭?
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
= 以第八识为因及所依。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
“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我不以自性,及以于作相,分别境识灭,如是说涅槃。
根尘识/根境识 = 即有发识取境之作用者,称为根;所缘者,称为境;能缘者,称为识。五根、五境、五识等,称为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等,则称十八界。例如眼识以眼根为所依,色境为其所缘。又如意识以意根为所依,法境则为其所缘。
“意识为心因,心为意境界,因及所缘故,诸识依止生。
“如大瀑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差别 =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
“令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大慧,云何妄计自性差别相?所谓言说分别、所说分别、相分别、财分别、自性分别、因分别、见分别、理分别、生分别、不生分别、相属分别、缚解分别。
“大慧,此是妄计自性差别相。
“云何言说分别?谓执著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分别。
“云何所说分别?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证境,依此起说,是名所说分别。
“云何相分别?谓即于彼所说事中,如渴兽想,分别执著坚湿暖动等一切诸相,是名相分别。
“云何财分别?谓取著种种金银等宝,而起言说,是名财分别。
“云何自性分别?谓以恶见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余,是名自性分别。
“云何因分别?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分别。
“云何见分别?谓诸外道恶见,执著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是名见分别。
“云何理分别?谓有执著我、我所相,而起言说,是名理分别。
“云何生分别?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云何不生分别?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分别。
“云何相属分别?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针与线,是名相属分别。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属(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通“注”。倾注[pour]。)
“云何缚解分别?谓执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已复解,是名缚解分别。
“大慧,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于中执著若有若无。
“大慧,于缘起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
“若异者,应幻非种种因;若一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然见差别。
“是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于幻有无,不应生著。”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无因生论 = 即主张世间为无因之见解。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前际(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
“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色,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坏。
“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依因于妄计,而得有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于妄计。
“以缘起依妄,究竟不成就,是时现清净,名为第一义。
“妄计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三自性亦尔,修行者观此,不越于真如。
“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
“智慧善观察,无缘无妄计,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
二性 = 有性与无性。
|
|
有性
|
谓假名施设之自性有法,乃世间所计着一切忆想虚妄之根本,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涅槃等。
|
无性
|
以假名施设,故无自性;当体即空,故称为无性。
|
“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
“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得此善巧,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
“云何名一乘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
“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
“大慧,此一乘道,唯除如来,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有三乘,不说一乘?”
佛言:“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我说一乘。
“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非自所得;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
“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已,于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
醉(zuì) = 从酉,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醉酒[drunk]。(沉酣入迷;爱好[be fascinated]。)
无漏界 = 无漏清净之世界也。又谓涅槃。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
= 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及能乘之人。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
“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声闻心亦然,相风所漂激。
= 随境相之风所飘游。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excite]。)
“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