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刹那品第六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说蕴界处生灭之相。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
|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
指色、受、想、行、识。
|
十二入/十二处
|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十八界
|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若无有我,谁生谁灭?而诸凡夫依于生灭,不求尽苦,不证涅槃。”
尽苦边/尽苦边际/尽苦 = 乃‘涅槃’之同义语。即谓戒、定、慧、解脱行等诸梵行皆圆满而得灭尽诸苦。
佛言:“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 如来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
= 以根、尘、识三缘和合而有诸法生起。
工伎儿 = 譬心于工巧之优伎者。
“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
作者 = Ka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
=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无明住地 = Avidyavasabhumi,指一切无知之根源。为五住地惑之第五。无明住地属根本、枝末烦恼中之根本无明;为我法二执中之法执。乃一切烦恼之所依,为变易生死之因,故称无明住地。
“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
我论 = 法我见,人我见二种之邪论。
“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
“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著名相,起苦乐受。
名相 = 名,指事物之名称,能诠显事物之本体;相,指事物之相状。以名能诠显事物之相状,故称名相。盖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是为名,眼可见者是为相。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乃系一种方便教化之假立施设,而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生起种种妄想执着。为五法之一。
“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脱,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
九次定 = 律典中也译作「九次第定」,「次」(次第)为「依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的意思,即九个依序进、出的定。
|
|
初禅
|
Pathamajjhana,另译为「第一禅」:离「五盖」,达到「觉(寻)、观(伺)、(踊)喜、乐、心一境」等五个条件(五禅支)的「定」。
|
第二禅
|
Dutiyajjhana,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觉(寻)、观(伺)」,还留有「(踊)喜、乐、心一境」的「定」。
|
第三禅
|
Tatiyajjhana,在第二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停止了(踊)喜,还有「乐、心一境」的「定」。
|
第四禅
|
Catutthajjhana,在第三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乐」也停止了,只有「舍」(平静)的「定」。
|
空无边处
|
Akasanancayatana,另译作「空处、空处定、空处住、无量空处、无量空入处界、无边空处、无色空处、空入处、空无量入处界」,以无边之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
识无边处
|
Vinnanancayatana,另译作「识处、识处定、无边识处、无量识处、无色识处、无量识入处、无量识入处界、一切识入处」,超空无边处,以无边之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
无所有处
|
Akincannaayatana,超越识无边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另译作「不用定、不用处、无所有入处、无所有入处想、无所有入处界、无所有处、无所有处想」。
|
非想非非想处
|
Nevasanna-nasannayatana,另译为「无有思想、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世俗定之最深者,入此定时已无「粗想」,所以称「非想」,但还有「微细想」,但此「微细想」已没有想的功能,所以称「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虽还是油,但没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样。
(同义词「有想.无想处」)。
|
想知灭定
|
另译作「想受灭定」,想与知都停止的定境,部派间对此定的定位看法纷歧,有认为其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
|
五禅支
|
|
觉(寻)
|
Vitakka,《清净道论》把「寻」解释为「注意力的贯注」。原始经典的讲法:「寻」就是刻意产生念头和意向。所谓的「寻」也是「思惟」的同义词,也是「志」的同义词,也就是八正道的第二个「正志」(Samma
sankappa),有时翻成「正思惟」或「正思」。经典里说「志、思」就是「寻」的同义词。
|
观(伺)
|
Vicara,《清净道论》把「伺」解释为「注意力的维持」。原始经典的讲法:「伺」就是评估。
|
喜(踊)
|
Piti,可解释为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
|
乐
|
Sukha,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
|
心一境
|
Ekaggata,「乐」也停止了,只有「舍」(平静)的「定」。
|
“若无藏识,七识则灭。
“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
= 因为藏识是所依、所缘,其余诸识方得生。
“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得十圣种性道及意生智身,离于诸行。
= 证十地圣人之道,意生法身,离于功用诸三昧行。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所谓三法印乃佛法之重要教义,判断佛法之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来印证之。
不动地 = 十地之第八。
十圣 = 指在十地位之菩萨,乃对三贤而称为十圣。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
“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
“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
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现法乐住 = Drsta-dharma-sukha-vihara,色界四等持之一,禅定七名之一。即依定之结果而有此称。‘后法乐住’之对称。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住于解脱之法乐。
“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
客尘烦恼/客尘 = Agantuka-kles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庵摩勒/庵摩罗 = Amalaka,果名。
“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胜鬘夫人 = Srimala,音译尸利摩罗、室利末罗。为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即末利夫人。聪明通敏,及长,为阿踰阇国(Ayodhya)友称王之妃。因受父母之薰陶而皈依佛道,敬礼赞叹如来,得当来作佛之授记,谓于二万阿僧祇劫之后,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曾承佛力之加被,宣说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后又对友称王说大乘之法,与王共同教化国中人民。然经律中多以胜鬘为波斯匿王夫人末利之译名。
“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
“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是佛境界,与汝等比净智菩萨随顺义者所行之处,非是一切执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处。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
等比(děng bǐ) = 同辈;同列。/一同;共同。/相等;匹敌。
“是故,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藏识,当勤观察;莫但闻已,便生足想。”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执著二种生,了知则远离。
= 我执、法执。
“无始习所熏,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境相悉无有。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 意识虚妄了别,如观伎人。
和伎者 = 为‘工伎儿’之对称。工伎儿,指演艺者,即随着鼓等乐器之节拍而表演各类动作之人;和伎者,指调弄乐器以配合演艺者之伴奏人。盖于演艺之中,和伎者与工伎儿势必两相应和,始能完成剧作。佛教中,
将此二者之紧密应和,比喻凡夫之心执着于外境所生颠倒之状况。
五识 = Panca vinnana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Cakkhu-vinnana)、耳识(Sota-vinnana)、鼻识(Ghana-vinnana)、舌识(Jivha-vinnana)与身识(Kaya-vinna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之相。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渐修诸地,具诸佛法,至于如来自证之位。”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五法、自性、诸识、无我,所谓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
|||
名
|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
遍计所执性
|
迷法
|
相
|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
||
分别
|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
依他起性
|
|
正智
|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
圆成实性
|
悟法
|
如如/真如
|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
“若修行者观察此法,入于如来自证境界,远离常断、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
“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于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别?”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瞋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轮循环不绝。
蚕(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茧(jiǎn) =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cocoon]。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
= 不知离于能取、所取及生住灭。
“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名之为色;耳、鼻、舌、身、意识得者,名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我说为相。
“分别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以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而显其相,此事如是决定不异,是名分别。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p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
“正智者,谓观其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随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
客(kè) = 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live away from home]。(来宾,宾客[guest]/鬼怪[ghost]。)
“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成如来已,为众生故,如水中月普现其身,随其欲乐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被弘誓甲,具足成满十无尽愿。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通“纯”。纯粹[pure]。)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是名菩萨摩诃萨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为三性入五法中,为各有自相?”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
“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大慧,于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
“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大慧,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
“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
“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
“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
“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
“大慧,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诸佛随顺证入,如其实相开示演说。
= 只有自性可得,余皆虚幻。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若能于此随顺悟解,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
“大慧,此五种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
= 普摄一切佛法。
“大慧,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
“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相。”
= 为二种自性所摄。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经中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恒河沙,此当云何?为如言而受?为别有义?”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
= 不要依言说随顺执取。
“大慧,三世诸佛非如恒沙。
“何以故?如来最胜超诸世间,无与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为其喻耳!
“我以凡愚诸外道等,心恒执著常与无常,恶见增长生死轮回,令其厌离发胜希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
“若言难遇如优昙华,彼便退怯,不勤精进。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是故我说如恒河沙。
“我复有时观受化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
“大慧,优昙钵华无有曾见、现见、当见,如来则有已见、当见。
“大慧,如是譬喻非说自法。
= 这样的譬喻,非说真实法。
“自法者,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世间无等,过诸譬喻,一切凡愚不能信受。
= 超过一切譬喻。
“大慧,真实如来,超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于中而立譬喻;然亦有时而为建立,言恒河沙等,无有相违。
= 此乃方便说,并不相矛盾。
“大慧,譬如恒沙,龟鱼象马之所贱踏,不生分别恒净无垢;如来圣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为其沙,外道龟鱼竞来扰乱,而佛不起一念分别。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何以故?如来本愿,以三昧乐普安众生,如恒河沙无有爱憎、无分别故。
“大慧,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本性,恒与火大俱时生故。
“诸凡愚人谓地被烧,而实不烧,火所因故。
= 因为火之大种,不离于地。
“如来法身亦复如是,如恒河沙终不坏灭。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为欲成就无量众生,普照一切诸佛大会。
“大慧,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变而作余物;如来亦尔,于世间中不生不灭,诸有生因悉已断故。
“大慧,譬如恒沙,取不知减,投不见增;诸佛亦尔,以方便智成熟众生,无减无增。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何以故?如来法身无有身故。
“大慧,以有身故而有灭坏,法身无身故无灭坏。
“大慧,譬如恒沙,虽苦压治,欲求酥油终不可得;如来亦尔,虽为众生众苦所压,乃至蠢动未尽涅槃,欲令舍离于法界中深心愿乐,亦不可得。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蠢(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
蠢动(chǔn dòng) = 像虫子一样蠕蠕爬动[wriggle]。/意图扰乱而行动[carry on disruptive
activities]。
“何以故?具足成就大悲心故。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来亦尔,所有说法莫不随顺涅槃之流。
“以是说言,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大慧,如来说法不随于趣;趣是坏义,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
本际 = 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指过去、以前之状态。与‘前际’同义。/指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
“大慧,趣义是断,凡愚莫知。”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若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
佛言:“大慧,无始虚伪过习因灭,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名为解脱,非灭坏也,是故不得言无边际。
虚伪 = 虚妄而不真实也。
转依 = Asraya-parivrtti或asraya-paravrtti,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大慧,无边际者,但是分别异名。
“大慧,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
“大慧,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不了知故分别心起,了心则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观察诸导师,譬如恒河沙,非坏亦非趣,是人能见佛。
= 不坏灭亦无来去。
“譬如恒河沙,悉离一切过,而恒随顺流,佛体亦如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
“何等诸法名有刹那?”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一切法者,所谓善法不善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受法无受法。
= 无受法:即非领纳外境之法。
有漏法 =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无漏法 =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
“大慧,举要言之,五取蕴法,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愚于此而生分别谓善不善;圣人现证三昧乐住,是则名为善无漏法。
“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
八识 = Astau vijnanani。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眼根虽有二处,眼识则唯一。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
识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
|
末那识
|
Manas-vijnana,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
意
|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
心
|
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摩罗识
|
Amala-vijnana,即第九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法师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
“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
“大慧,彼五识身与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差别,相续不断,无异体生,生已即灭。
异体相入 = 为华严宗显示‘事事无碍圆融’的义门之一。异体,为‘同体’之对称;相入,为‘相即’之对称。
“不了于境自心所现,次第灭时别识生起,意识与彼五识共俱,取于种种差别形相,刹那不住,我说此等名刹那法。
“大慧,如来藏名藏识,所与意等诸习气俱,是刹那法。
“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此非凡愚刹那论者之所能知。
“彼不能知一切诸法,有是刹那、非刹那故,彼计无为,同诸法坏,堕于断见。
= 以无漏真如同于诸有为法。
“大慧,五识身,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 五识身无自性,不能流转六道,亦不知苦乐,亦非涅槃因。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而诸凡愚分别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
“若得证法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彼圣人未曾非圣。
= 若一切诸法均属刹那者,则圣人非圣。
“如金、金刚,虽经劫住,称量不减。
“云何凡愚不解于我秘密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 以为一切诸法均是刹那生灭。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常说:‘六波罗蜜若得满足,便成正觉。’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何等为六?云何满足?”
佛言:“大慧,波罗蜜者,差别有三,所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谓诸凡愚著我、我所,执取二边,求诸有身,贪色等境;如是修行檀波罗蜜、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成就神通,生于梵世。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谓声闻、缘觉执著涅槃,希求自乐,如是修习诸波罗蜜。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唯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著,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于诸境界不起分别,是则修行尸波罗蜜;
“即于不起分别之时,忍知能取所取自性,是则名为羼提波罗蜜;
“初中后夜勤修匪懈,随顺实解,不生分别,是则名为毗梨耶波罗蜜;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不生分别,不起外道涅槃之见,是则名为禅波罗蜜;
“以智观察,心无分别,不堕二边,转净所依而不坏灭,获于圣智内证境界,是则名为般若波罗蜜。”
所依 = Assaya,为‘能依’之对称。含有被依之意。在唯识学中,将诸八识心、心所生起时所依止仗托者,称为所依。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愚分别有为,空无常刹那,分别刹那义,如河灯种子。
“一切法不生,寂静无所作,诸事性皆离,是我刹那义。
“生无间即灭,不为凡愚说,无间相续法,诸趣分别起。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未能了色来,中间何所住?
“无间相续灭,而有别心起,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若缘彼而起,其因则虚妄,因妄体不成,云何刹那灭?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及以光音宫,世间不坏事。
“如来圆满智,及比丘证得,诸法性常住,云何见刹那?
“乾城幻等色,何故非刹那?大种无实性,云何说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