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象喻品
十有八章: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哪里或那里[where]。)
我如象斗,不恐中箭,常以诚信,度无戒人。
= 我如战斗的象。
= 常:当【宋】【元】【明】【圣】。
譬象调正,可中王乘,调为尊人,乃受诚信。
= 譬如大象被调教得端正,可以符合国王所乘坐的大车,自我调伏受人尊敬。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最善象,不如自调。
= 虽为常常被调伏,犹如大象初次奔驰,也是最善的象,不如大象自我调伏。
驰(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自调自度 = 指二乘人之自利修行。自调,即自我调伏;自度,即自行解脱。二乘人不起利他弘愿,唯持戒以自求调伏,修智慧以自求度脱。天台家等多用此语贬二乘之自利。
彼不能适,人所不至,唯自调者,能到调方。
= 大象所不能去处,人们所不能到,唯自调者,能到和谐的地方。
= 到:致【宋】【元】【明】。
调(tiáo) = 声音调和;协调。(和谐;协调[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驯服;训练[tame;train;drill]。)
如象名财守,猛害难禁制,系绊不与食,而犹暴逸象。
= 犹如养象名为守财,凶猛祸害就难以制服,系缚不给食,而仍然是暴戾放逸的大象。
= 守:兽【元】【明】。
绊(bàn) = 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crupper]。(羁绊;拘束;束缚[tie]。)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糟蹋,损害[spoil]。)
没在恶行者,恒以贪自系,其象不知厌,故数入胞胎。
= 那个大象不知满足,所以数次堕入胞胎。
胞(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伏结,如钩制象调。
= 本意为纯正的行为,及常行所安定。
= 伏结:使结【宋】【元】:结使【明】。
纯(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熟练[skilled]。)
钩(gōu) = 衣带上的钩。引申为“钓鱼或挂物用的钩”[hook]。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塪。
塪(xiàn) = “埳”的讹字。低洼凹陷的地方。
若得贤能伴,俱行行善悍,能伏诸所闻,至到不失意。
= 若能得贤能之人为伴,所有的行为都是勇悍地行善,能降伏一切所闻。
悍(hàn) = 勇猛[bold and
powerful;vigorous and valiant]。(强劲;坚实[strong]。)
不得贤能伴,俱行行恶悍,广断王邑里,宁独不为恶。
= 不得贤能之人为伴,所有的行为都是勇悍地行恶,广泛地断绝国王的城市与乡里。
= 广:魔【宋】【元】【明】【圣】。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
= 犹如大象受到惊吓自我保护。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生而有利安,伴软和为安,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
= 今生而有利益安乐,伴随软和为安乐,命尽为福报而安乐,不犯众恶得安乐。
伴(bàn) = 陪同;依随
[accompany]。/伴侣;同伴[companion]。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
= 人们家里有母亲就快乐,有父亲亦快乐,世上有沙门而快乐,天下有道而快乐。
持戒终老安,信正所正善,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
= 信正所以端正善行。
持戒 = 戒,Sila,音译尸罗,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六波罗蜜之一。
如马调软,随意所如,信戒精进,定法要具。
= 犹如马调教得柔软,随心所往,信戒精进,定法重要的工具。
明行成立,忍和意定,是断诸苦,随意所如。
= 明智的行为成立。
从是往定,如马调御,断恚无漏,是受天乐。
= 从此而去禅定。
= 往:住【宋】【元】【明】。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不自放恣,从是多寤,羸马比良,弃恶为贤。
= 瘦弱的马与良马比较而后择良马乘之。
= 恣:逸【宋】【元】【明】。
第三十二爱欲品
三十有三章: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 轻贱贪淫恩爱之情。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恩爱 = 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着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佛教主张世人应舍弃恩爱而趋入佛道,能入佛道方为真正之报恩。
心放在淫行,欲爱增枝条,分布生炽盛,超跃贪果猴。
= 枝条分布生长而炽盛,犹如猿猴在林中跳跃贪求果实。
= 猴:获【宋】【元】【明】【圣】。
欲爱 = 指欲界之烦恼。即对五欲之妄执。菩萨喜乐正法,称为法爱;对之,凡夫贪爱五欲,称为欲爱。
超(chāo) = 跃上;跳过,跃过[jump
into;jump over]。(超脱,超凡[detached]/远;遥远[distant]。)
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忧患日夜长,莚如蔓草生。
= 以为忍受爱意是痛苦。
贪毒/贪/贪欲 = Lobha,与‘渴爱’(Tanh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蔓(màn) = 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vine]。(蔓延;滋长[creep]/攀引,缠绕[twine]。)
莚蔓(yán màn) = 牵缠蔓延,绵绵不断。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
= 因此忧愁爱意很多,犹如潺潺细流盈满于池塘。
潺潺(chán chán) = 形容流水声。/形容雨声。
夫所以忧悲,世间苦非一,但为缘爱有,离爱则无忧。
= 所以会忧愁悲伤,世间痛苦不相同,但为缘爱而有。
但(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己意安弃忧,无爱何有世?不忧不染求,不爱焉得安?
= 自己意念安定而抛弃忧愁,无爱何有来世的轮回?
= 爱:忧【宋】【元】【明】【圣】。
= 安:世【元】【明】。
有忧以死时,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危。
= 有忧愁爱意的人在临死之时,就导致多亲属,涉入忧愁的长途,恩爱之苦常使人堕入危险。
= 有忧:有爱【宋】【元】【明】【圣】。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
= 为道而行之人,不与欲望聚会,首先诛杀爱意之根,无所植根,不要像刈割芦苇一样,如不掘其根,极易再生。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刈(yì) = 割草[mow;cut
down]。
苇(wěi) = 芦苇[reed]。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猿猴得离树,得脱复趣树,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
猿(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贪意为常流,习与憍慢并,思想猗淫欲,自覆无所见。
= 习气与憍慢相同,思想依靠着淫欲,自我覆盖而无所见道。
常流 = 指凡俗之人物。又作常凡。
憍慢 = At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爱欲/色欲/淫欲 = 即行淫之欲望。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
一切意流衍,爱结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
= 一切意念长流蔓衍,爱结犹如葛藤般纠缠不清。
= 原:源【元】【明】。
随顺结/结/爱结 = 结,结缚之义。贪爱缚人,故称结。即诸众生为贪爱之故,广行杀、盗、淫、妄等不善,由此而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称爱结。九结之一。
葛(gé) = 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
葛藤(gé téng) = 植物名。多年生蔓草。茎长十公尺以上,叶互生,秋季密生紫红色蝶形花,根肥大,供制淀粉及药用。/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complication]。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 从爱意润泽之人,思想则滋长蔓延,爱欲深无底,老死因此增。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用(yòng) = 使用,采用[use;employ]。(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apply]/行事;行动[act]/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hence;therefore;thus]。)
是用(shì yòng) = 因此。
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冢,愚人常汲汲。
= 只因为用食贪欲,养育怨恨而增加坟墓,愚人常汲汲忙忙。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丘冢(qiū zhǒng) = 坟墓。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汲汲(jí jí) = 形容急切的样子,急于得到[anxious;avid]。
虽狱有钩鍱,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着爱甚牢。
= 虽然地狱有钩鍱等刑具,智慧之人不说是牢狱,愚痴之人看见妻子儿女,染着的爱甚于牢狱。
鍱(yè) = 薄铁片。
子息(zǐ xī) = 子女。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慧说爱为狱,深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
= 智慧之人说爱意为地狱。
见色心迷惑,不惟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
= 看见美色心迷惑,不思维与观见无常,愚痴之人以为美善,哪里知道它们并不真实。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盻除众苦。
裹(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蚕(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茧(jiǎn) =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cocoon]。
盻(xì) = 恨视;怒视[glare at]。(看/勤苦不休。)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笱口。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笱(gǒu) = 安放在堰口的竹制捕鱼器,大腹、大口小颈,颈部装有倒须,鱼入而不能出[a
bamboo trap for fishing at the opening of a weir]。
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弊。
= 远离欲望熄灭爱意轨迹,走出欲网就无所遮蔽。
= 弊:蔽【宋】【元】【明】。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
= 尽行圣道而解除牢狱系缚,所有的彼此对立都消解,已经能够度过边罪之行。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勿亲远法人,亦勿为爱染,不断三世者,会复堕边行。
= 不要亲近远离佛法之人,也不要为爱所染,不能斩断三世因果之人,将会再次堕入边罪之行。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若觉一切法,能不着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
= 一切施中经施最殊胜,一切味中道味最殊胜,一切乐中法乐最殊胜。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旨趣;意义[tone]。)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败处故,害人亦自害。
= 愚痴之人因为贪欲而自我束缚,不求超度此岸进入彼岸。
= 处:爱【宋】【元】【明】【圣】。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爱欲意为田,淫怨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
= 爱欲的意作为田地,淫怒痴为种子,因此布施而济度世间之人。
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
= 伙伴少而货物多,商人怵惕恐惧,嗜欲就会贼害性命。
怵(chù) = 恐惧,害怕[fear]。
惕(tì) = 害怕,放心不下[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惧(jù) = 害怕,恐惧[be
afraid of;dread;fear]。
嗜(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心可则为欲,何必独五欲,违可绝五欲,是乃为勇士。
= 心许可则为欲,何必唯独五欲?违逆许可则断绝五欲。
独(dú) = 单独;单一[lonely;single;only]。(岂,难道[could it possibly be…;does it mean…]/特,特别地[very;especially]/唯独,仅仅[only]/无子孙的老人[old people without
off-spring]。)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无欲无有畏,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
恬(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伐树忽休,树生诸恶,断树尽株,比丘灭度。
= 砍伐意念之树木不要停止,树生一切恶。
= 忽:勿【宋】【元】【明】【圣】。
忽(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急速[swiftly]。)
株(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夫不伐树,少多余亲,心系于此,如犊求母。
= 不去砍伐意念之树的人,多多少少都残余亲情。
第三十三利养品
名闻利养 = 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
有二十章: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议,不为秽生。
= 见德而思惟与议论。
= 议:义【宋】【元】【明】。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 芭蕉因为果实而死,竹子芦苇也是这样,驱驴因为怀孕而死。
芭(bā) = 芭蕉[banana]。
实(shí) = 财物粮食充足,富有[prosperous;well-to-do;well-off]。(果实;种子[fruit]。)
芦(lú) = 芦苇[reed]。
駏驉(jù xū) = 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骡,可供乘骑的兽。
坐(zuò) =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sit]。(定罪,由…而获罪[be punished]/因为;由于[because]。)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分于地。
= 这样的贪欲无利益,应当知道贪欲从愚痴而生,愚人因为贪欲而陷害贤人,头颈在地上分离。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首领(shǒu lǐng) = 头颈,生命[head and neck]。/领袖[leader]。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
= 贪欲之人还不厌足,乐少苦多,觉悟这道理便是贤者。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虽有天欲,慧舍无贪,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远道顺邪,贪养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
= 远离佛道顺从邪恶,贪欲利养比丘,只有悭吝之意,以供养他的性命。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仅;只[only]。)
姓(xìng) = 表明家族的字[surname]。(命,性命[life]。)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
= 不要倚靠此种供养,为使家人舍弃罪恶,这不是至诚的意念,反复使用有何益?
愚为愚计,欲慢用增,异哉失利,泥洹不同。
= 愚痴的行为和愚痴的计,欲望与骄慢因此增加。奇怪啊!丧失利益,涅槃而有不同。
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乐利养,闲居却意。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闲(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
闲居(xián jū) = 避人独居[stay at home idly]。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 自得不依靠他人,不跟随他人的希望,希望他人的比丘。
自作自受/自业自得 = 谓无论善行、恶行,凡自身之所行,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之苦、乐结果。一般称受到自身恶业所招感之苦果为自业自得。
恃(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望(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希望,期望[expect;hope]/向,对着[towards;to]/名望[prestige]。)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计数,衣服饮食。
= 想要安定生命,止息心念自我反省。
息心(xī xīn) = 摒除杂念[get rid of sundry ideas]。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
取得(qǔ dé) = 得到、获得。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Appi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Santussako)。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潜隐习教。
穴(xué) = 土窟窿,地洞[cave;hole]。(挖凿;洞穿[dig]。)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约利约耳,奉戒思惟,为慧所称,清吉勿怠。
= 约束利益约束而已,奉行戒律地思惟,被智慧之人称赞,清净吉祥不要懈怠。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that
is all]。)
如有三明,解脱无漏,寡智鲜识,无所忆念。
= 三明:对痴、瞋、贪三者有透彻的认识。
寡智(guǎ zhì) = 缺少智慧。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通“志”。记住[remember]。)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其于食饮,从人得利,而有恶法,从供养嫉。
= 从供养之处产生妒嫉。
= 食饮:饮食【宋】【元】【明】。
多结怨利,强服法衣,但望饮食,不奉佛教。
= 多结怨而贪利,强行地穿上法衣。
当知是过,养为大畏,寡取无忧,比丘释心。
= 应当知道这样的过失,供养为大畏惧,少取就没有忧愁,比丘放下心中之所忧。
非食命不济,孰能不揣食?夫立食为先,知是不宜嫉。
= 没有饮食不能救济生命,谁能不为饮食而挣扎?立食为首要,知道这道理就不应当妒嫉。
= 揣:搏【宋】【元】【明】。
孰(shú) = “熟”的古字[cooked]。(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which]/什么[what]。)
揣(chuǎi) = 测量;量度[measure]。(捶击[strike]/chuài = 挣扎[struggle]。)
立(lì) = 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erect;set
upright]/存在;生存[exist;subsist]/立身;立足[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have
a foothold]。)
先(xiān) = 前进,走在前面[advance]。(前,时间或次序在前[earlier;before]/当初;先前[first]/首要,根本[chief;fundamental]。)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 妒嫉首先伤害自己,然後伤害别人,攻击他人必遭他人还击,这是不得免除。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憎恨[hate;detest]。)
创(chuāng) = 创伤,伤口[damage;wound]。(损伤;伤害[injure]/始造[start <doing sth.>;do
<sth.for the first time>]。)
宁啖烧石,吞饮洋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 宁愿吃火烧的石头,吞饮烊铜,不以无戒,吞食相信之人的布施。
= 洋:镕【宋】【元】【明】。
洋(yáng) = 古水名[Yang River]。(盛多、广大[multitudinous;vast]。)
铜(tóng) = 金属名,古称赤金[copper]。
信施 = 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第三十四沙门品
三十有二章:沙门品者,训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 法正:正法【宋】【元】【明】。
训(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
= 端正眼耳鼻舌,身行意念常常守正。
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
= 手脚不要胡乱冒犯,节制言语使其言行一致。
= 顺:慎【元】【明】。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学当守口,宥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 宽恕的言语而安详从容。
= 宥:寡【宋】【元】【明】。
宥(yòu) = 宽仁;宽待[treat
with leniency]。(宽恕[forgive]。)
法义 = 法者教法,能诠之教文也,义者所诠之义理也。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
= 端正而不违背。
欲(yù) = 欲望;嗜欲[desire;pleasure-seeking 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费(fèi) = 花费<钱财>[cost;spend;expend]。(耗损[consume;waste;lose]/古地名[Fei town]/通“拂”。逆,违背[transgress;violate;infringe]。)
学无求利,无爱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
= 不要喜好他人的行径,比丘喜好他行。
爱(ài) =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love]。(喜好[like;be
fond of]。)
好(hǎo) = 指女子貌美[beautiful]。(喜好;喜爱[like;be
keen on;be fond of]。)
比丘少取,以得无积,天人所誉,生净无秽。
= 天人所赞誉。
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灭行乃安。
= 比丘应当行为仁慈。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忧,乃为比丘。
= 不近「名色」没有忧愁。
比丘扈船,中虚则轻,除淫怒痴,是为泥洹。
= 比丘戽出船舱中积水。
= 扈:戽【宋】【元】【明】。
扈(hù) = 从邑,户声。从“邑”,表示与城廓或行政区有关。古国名。在今陕西户县[Hu
state]。(广大[vast]/救护;爱护[save]。)
舍五断五,思惟五根,能分别五,乃渡河渊。
= 舍弃色界五上分结,断除欲界五下分结,思惟五根,能分别贪、瞋、痴、慢、疑。
= 渡:度【宋】【明】。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a 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
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
||
有身见
|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初果
|
戒禁取见
|
Silabatam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
疑
|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
欲贪
|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
瞋恚
|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a Uddhambhagiya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
||
色贪
|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阿罗汉果
|
无色贪
|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
掉举
|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
慢
|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
无明
|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五根 = Panca indriyani,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Saddha,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Viriya,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Sati,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Samadhi,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Panna,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禅无放逸,莫为欲乱,不吞洋铜,自恼燋形。
= 不要被欲望所扰乱,不至于吞洋铜,自我苦恼形色惟悴。
= 不:无【元】【明】【圣】。
燋(jiāo) = 古同“焦”。/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
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
当学入空,静居止意,乐独屏处,一心观法。
= 应当学习进入空。
入空 = 乃悟入真理之意。此有大小乘之不同,二者虽皆系从假入空观,但小乘乃由分析诸法而了知空理(析色入空),大乘则由了解因缘生之意义,而悟入‘一切事象本性为空’之真理(体色入空)。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观法 = 观想真理之方法,为佛教一般之实践法门。类似用语有观、修观、观念、观想、观行、观察、观门等,总称观法。观,Vipassana,音译毗钵舍那,意即以智慧专心观想佛或法等特定对象,而致力于证悟。例如日想观、月轮观、九想观等,皆是心中有一具体之对象来作观,为初步之观法。后更进一步透过此类具象而观想深奥之教义或佛教哲理。又观与止(Samatha,奢摩他,即心凝定于一对境,并屏息想念之功夫)相对,唯中道观虽亦称为观,然其为止观双运,即合于舍(Upekkha,优毕叉)之义;故上述诸观虽概称为毗钵舍那,然中道观则有不同之义。
常制五阴,伏意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
= 制伏意念犹如水静。
= 常:当【宋】【元】【明】。
和悦(hé yuè) = 温和喜悦。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不受所有,为慧比丘,摄根知足,戒律悉持。
= 收摄六根。
生当行净,求善师友,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 智者成就完善的人。
如卫师华,熟如自堕,释淫怒痴,生死自解。
= 犹如卫师花,遇熟自然脱落。
= 如:知【宋】【元】【明】。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相当于“乎”/遭遇,际遇[meet]/应当[should]。)
止身止言,心守玄默,比丘弃世,是为受寂。
= 心守清静寂默。
= 止:正【宋】【元】【明】。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寂静;清静[quiet]。)
当自敕身,内与心争,护身念谛,比丘惟安。
= 比丘有安乐。
= 敕:饰【宋】【元】【明】。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我自为我,计无有我,故当损我,调乃为贤。
= 我自然为我。
喜在佛教,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灭永安。
= 欢喜在佛的教导。
寞(mò) = 寂静;无声响[quiet]。(冷落,孤单[lonely]。)
傥有少行,应佛教戒,此照世间,如日无曀。
= 傥有少许修行,顺应佛陀教诫。
= 戒:诫【宋】【元】【明】。
傥(tǎng) = 洒脱不拘,不拘于俗[unconventional]。(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if]。)
曀(yì) = <天阴沉>阴而有风;天色阴暗[cloudy]。
弃慢无余憍,莲华水生净,学能舍此彼,知是胜于故。
= 莲花生在污水而净洁。
= 憍:骄【宋】【元】【明】。
= 此彼:彼此【宋】【元】【明】。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于(yú) = 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超过。(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in, at, etc.]。)
割爱无恋慕,不受如莲华,比丘渡河流,胜欲明于故。
= 不受污染犹如莲花,比丘渡过爱欲河流。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恋著 = 谓恋慕于可称意之外境,而执著不肯舍离。如贪婪女色,乃生死之枷锁,而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爱河 = 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
截流自恃,逝心却欲,仁不割欲,一意犹走。
= 截断爱欲河流自我依靠,逝心却欲,仁慈而不割弃爱欲,一个意念仍然跟着走。
= 恃:忖【宋】【元】【明】。
= 割:害【宋】【元】【圣】。
逝(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 出家而懈怠,意念仍然再污染。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行懈缓者,劳意弗除,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 行道懈怠缓慢之人,尘劳意念没有清除,不是清净梵行,如何获得大宝?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着粘,但随思走。
= 沙门如何修行如果意念不制禁,步步都附着粘连,只跟随思想走。
= 粘:黏【宋】【元】【明】。
粘(nián) = 具有粘性[glutinous;sticky]。(zhān = 粘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glue;stick;paste]。)
袈裟披肩,为恶不损,恶恶行者,斯堕恶道。
= 袈裟披于肩上,作恶之行不减少,每种恶行都去践行。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不调难诫,如风枯树,作自为身,曷不精进。
= 不去自我调伏难以教诫,犹如大风吹倒枯树,一切行为为著自身。
= 诫:戒【宋】【元】【明】【圣】。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曷(hé) = 何,什么[what]。(怎么;为什么[how;why]。)
息心非剔,慢訑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
= 止息心念不是剃去头发,怠慢放纵无戒,舍贪思道,才符合止息心念。
剔(tī) = 分解骨肉,把肉刮下[scrape
off]。(通“剃”。理发[cut one's hair]。)
訑(yí) = 自得[contended;self-satisfied;be pleased with oneself]。(古同“诞”,放纵。)
息心非剔,放逸无信,能灭众苦,为上沙门。
第三十五梵志品
有四十章: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 治学无秽。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 截断爱欲河流而渡到彼岸。
梵 = Brahma,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以无二法,清净渡渊,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 以独一无二的法。
= 渡:度【宋】【元】【明】【圣】。
适彼无彼,彼彼已空,舍离贪淫,是谓梵志。
= 遇到对待之彼物而无彼。
思惟无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谓梵志。
= 上求之意不生起。
日照于昼,月照于夜,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甲兵(jiá bīng) = 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armour and weaponry;military
equipment]。
道者/道士/道人 = 修行佛道者之谓。在禅宗则特指童行(有志入寺出家,而尚未得度者)而言。有时则指神社佛阁之参诣者。出家人即专门求道、修道者,故称‘道’;而在家人即从事世俗生活者,故称‘俗’;二者合称为‘道俗’。至于修道之友,称为道友、道侣;旧道友,称为道旧。此外,修行佛道之志,称为道心(道念)。体验佛道,而在身、口、意三业上之表现,称为道业。至北魏太武帝之后,道士、道人之号渐成为道教者流所专用。
天下(tiān xià) = 古代中国境内区域[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泛称全世界[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虚空渺茫[void;hollow]/愚昧[dull;muddle-headed]。)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 非剃了头发就是沙门,符合吉祥就是梵志,说能舍弃一切恶,这样则为道人。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 舍弃自我的一切污秽之行,这样则为出家。
若猗于爱,心无所著,已舍已正,是灭众苦。
= 假如倚靠于爱意,而心无所著,已舍弃众恶,已入正。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身口与意,净无过失,能舍三行,是谓梵志。
= 舍:摄【宋】【元】【明】。
若心晓了,佛所说法,观心自归,净于为水。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观心 = 谓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天台宗特别常用‘观心’一词,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皆是有关用语。修一心三观即于自己一念妄心之上,观其为假、为空、为中。观察之对象有心、佛、众生,其中,自观己心为最容易,且为最要,因心为一切事物之根本,亦为迷妄之根本,故强调应观自心之本性。
非蔟结发,名为梵志,诚行法行,清白则贤。
= 真诚地践行佛法之行。
蔟(cù) = 蚕蔟,供蚕作茧的东西。用稻麦杆等堆聚而成[a small bundle
of straw,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聚集,堆积[gather]。)
清白 =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
饰发无慧,草衣何施?内不离着,外舍何益。
= 剃了头发无智慧,身著草衣又有何用?
= 饰:剔【宋】【元】【明】。
草衣(cǎo yī) = 编草为衣。/引申为粗劣的衣服。
被服弊恶,躬承法行,闲居思惟,是谓梵志。
弊恶(bì è) = 恶劣。/破旧。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佛不教彼,赞己自称,如谛不妄,乃为梵志。
= 佛不教他自我称赞。
= 妄:言【宋】【元】【明】。
赞(zàn) = 进财货以求谒见[introduce;present]。(称颂;赞美[praise;eulogize]/参与[participate in]/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eulogy]。)
绝诸可欲,不淫其志,委弃欲数,是谓梵志。
= 欲数:倍数【宋】【元】【明】。
可欲(kě yù) = 能引动欲念的事物。
委(wěi) = 曲折[bend]。(委托[entrust]/丢弃,抛弃[cast]。)
断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觉出堑,是谓梵志。
= 能够忍辱而起度,自觉出深沟。
= 起:超【宋】【元】【明】【圣】。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见骂见击,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
击(jī) = 敲击,敲打[beat;hit;strike]。(攻击;攻打[assault;attack]/碰撞;接触[come in contact with;bump
into]/杀;搏杀[kill;slaughter]。)
怒(nù) = 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anger;fury;rage]。(谴责[blame]。)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
欺(qī) = 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心弃恶法,如蛇脱皮,不为欲污,是谓梵志。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是谓梵志。
担(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重担 = 众生以烦恼为重担,菩萨以众生为重担。
解微妙慧,辩道不道,体行上义,是谓梵志。
= 分辨道与不道,体行上等道义。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
= 没有家的畏惧与担忧。
捐(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居(jū) = 蹲着。后作“踞”[squat;sit]。(居住[dwell;live;reside]/积储[store
up]/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处在,处于[be in;be in a certain position]/平时。)
弃放活生,无贼害心,无所娆恼,是谓梵志。
= 放弃谋生手段的生活,没有伤害他人之心。
= 活:治【宋】【元】【明】。
弃(qì) = 扔掉;抛弃[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活(huó) = 流水声。(生存。与“死”相对[live;alive;living]/生计,谋生手段[livelihood]。。)
避争不争,犯而不愠,恶来善待,是谓梵志。
= 遭到冒犯而不生气。
= 愠:慢【宋】【元】【明】。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断绝世事,口无粗言,八道审谛,是谓梵志。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所世恶法,修短巨细,无取无舍,是谓梵志。
= 一切世间的恶法,无论长短巨细。
= 世恶法:施善恶【元】【明】。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一切,所有[all]/大约[about]/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what]。)
修(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长[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今世行净,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弃身无猗,不诵异行,行甘露灭,是谓梵志。
= 弃身无所倚靠,不诵异行的言论。
= 行:言【宋】【元】【明】。
甘露灭 = 指涅槃。得涅槃即灭除生死,故称甘露灭。
于罪与福,两行永除,无忧无尘,是谓梵志。
= 两种行为永远消除,没有忧愁没有尘劳。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见痴往来,堕堑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 见到痴人往来,堕堑受苦,想要单独地渡到彼岸,不喜好他人的语言,只有寂灭不起杂念。
单(dān) = 大[great]。(单独[single]。)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已尽,是谓梵志。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诸聚不归,是谓梵志。
聚(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积蓄,累积[accumulate]。)
弃乐无乐,灭无熅燸,健违诸世,是谓梵志。
= 抛弃快乐和不快乐,灭无剩一点痕迹,健士离开三世轮回。
= 熅燸:愠懦【元】【明】。
熅(yūn) = 同“煴”。不见火焰的燃烧而产生出来的许多烟[black smoke]。
燸(xū) = 热力熏炙。
健(jiàn) = 强有力[strong]。(健康;健壮[healthy;robust]。)
所生已讫,死无所趣,觉安无依,是谓梵志。
= 所生已终结。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已度五道,莫知所堕,习尽无余,是谓梵志。
= 已经度脱五道。
于前于后,乃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
= 前世后世,及现在无所有,没有紧握之物,没有舍弃之物。
= 乃:及【宋】【元】【明】。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操(cāo) = 拿着,握在手里[grasp;hold]。(品行;德行[conduct]。)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是谓梵志。
雄(xióng) = 公鸟[male
bird]。(杰出的人物[heroes]/雄壮;雄伟[full of power and grandeur;grand;imposing]。)
自知宿命,本所更来,得要生尽,睿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谓梵志。
= 明智通达玄妙的道。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得要(dé yào) = 得其要领;抓住要点。
如如/真如/如实/如 = Tatha,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盖一切法虽有其各各不同之属性,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等,然此各别之属性非为实有,而一一皆以空为实体,故称实性为如;又如为诸法之本性,故称法性;而法性为真实究竟之至极边际,故又称实际。由此可知,如、法性、实际三者,皆为诸法实相之异名。诸法虽各各有差别,然理体则平等无异,此诸法之理体平等相同,亦称为如。由此可知,如亦为理之异名;又此理真实,故称真如;此理为一,故称一如。又就如之理体而言,因各教门不同,故所立者亦异,如般若经将如立为空,法华经将如立为中。
第三十六泥洹品
三十有五章: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
叙(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忍为最自守,泥洹佛称上,舍家不犯戒,息心无所害。
= 「忍」是最好的自我防守,涅槃是佛称赞的最上境界,出家不犯戒律,止息心念无所加害于人。
忍 = Khanti,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 没有疾病是最大的利益,知道满足是最大的富有,忠厚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 厚:序【元】【明】。
厚(hòu) = 从厂,表示与山石有关。地壳厚。与“薄”相对[<of
the earth’s crust> thick]。(优待;推崇[favour;stress]/不刻薄,待人好/忠厚[honest and tolerant;sincere and kindly]。)
饥为大病,行为最苦,已谛知此,泥洹最乐。
=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行为是最大的痛苦,已明白知道这道理。
饥(jī) = 荒年,五谷无收[bad
havest]。(吃不饱[hungry;famishing;starving]。)
少往善道,趣恶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安。
= 如若明白知道这道理。
= 安:乐【宋】【元】【明】。
从因生善,从因堕恶,由因泥洹,所缘亦然。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麋鹿依野,鸟依虚空,法归其报,真人归灭。
= 善法与恶法归其果报。
= 其报:分别【宋】【元】【明】。
麋(mí) = 麋鹿[elk;pere
David deer]。
野(yě) = 郊外,村外[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非家养的;野生的[wild]/粗鲁,粗野,野蛮,不文雅[rough;violent;boorish;rude]。)
真人 = 阿罗汉之异名。以彼等乃修无伪真道者,故称真人。此外,伟大之修行者(佛陀),或趋向证得真谛法又不自贵、不贱他之圣人,皆称为真人。
始无如不,始不如无,是为无得,亦无有思。
= 开始没有犹如什么都不是。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不(bù) =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not,no]。(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心难见,习可睹;觉欲者乃具见;无所乐,为苦际;在爱欲为增痛。
= 觉悟爱欲的人才可具见心念与习气;没有什么快乐,就是苦的最终之际。
= 际:除【宋】【元】【明】。
睹(dǔ) = 见,看见[see]。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
明不清,净能御;无所近,为苦际;见有见,闻有闻;念有念,识有识。
= 明智不清净,明智清净能御欲;没有什么亲近,就是苦的最终之际。
= 清:染【宋】【元】【明】。
清(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凉[cool]/清静;恬静[quiet]。)
睹无着,亦无识;一切舍,为得际;除身想,灭痛行;识已尽,为苦竟。
= 一切舍,为得到苦的最终之际;除灭对身体的妄想,灭除产生痛苦的行为;心识已灭,就是痛苦的结束。
猗则动,虚则净;动非近,非有乐;乐无近,为得寂;寂已寂,已往来。
= 依靠则动,空虚则清净;动则不近道,没有安乐;不近一切乐,就得寂灭;寂灭已寂灭,停止往来生死。
= 净:静【宋】【元】【明】。
= 已:无【元】【明】。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
已(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已而,然后[then;after that]/用于句尾。相当于「矣」。)
来往绝,无生死;生死断,无此彼;此彼断,为两灭;灭无余,为苦除。
= 此彼断除,就是生死两灭;灭除无所剩余,就是断除苦。
= 绝:断【元】【明】。
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无生无有,无作无所行。
= 比丘「有」则生在世,拥有「有」就有作行,「有」没有了则生无所有。
夫唯无念者,为能得自致,无生无复有,无作无行处。
= 就是能得,自我取得无生、无再有。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生有作行者,是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
= 生「有」而作行之人,便是不得佛教要领。
不生 = Arahant,音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于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为不生。/如来之异名。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故称为不生。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则生有得要,从生有已起,作行致死生,为开为法果。
= 从生「有」已经开始,作行导致生死,就开为善恶法的果报。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榜样[example]/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already]。)
从食因缘有,从食致忧乐,而此要灭者,无复念行迹。
= 从食物导致忧愁与快乐,如此要灭度者,无再思念行为的踪迹。
食(shí) = 饭,饭食[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拿东西给人吃。后作“饲”[feed]。)
食 = Ahara,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即牵引、养育众生之肉身或圣者之法身,而使之存在,并永远保持其状态以及触等精神作用(心、心所)之饮食。三界中能长养肉身之食物,称作世间食;长养悟智(法身)之食物,称出世间食。凡此,总别为九种类(九食)。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而(ér) = 颊毛[bristles
on the jaws]。(这样,此[this]/如,好象[seem;like]。)
而此(ér cǐ) = 如此。
诸苦法已尽,行灭湛然安,比丘吾已知,无复诸入地。
= 不再有一切进入的地方。
= [彼处无地、水、火、风。]南传。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无有虚空入,无诸入用入,无想不想入,无今世后世。
= 没有进入「有」与「虚空」,没有进入一切可用,没有进入「想」与「不想」。
= [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想无想处。]南传。
用(yòng) = 使用,采用[use;employ]。(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apply]/行事;行动[act]/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hence;therefore;thus]。)
入用(rù yòng) = 可用。
亦无日月想,无往无所悬,我已无往反,不去而不来。
= 没有日月时光想,无向往,无所牵挂。
往(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toward;to]。)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不来不去 = Ana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则诸法因缘固有聚散,其自性实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乃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所特重之教说。
不没不复生,是际为泥洹,如是像无像,苦乐为以解。
= 不死也不再生,此等境界是涅槃,此等形像即无形像,苦乐有为已经解除。
= 以:已【宋】【元】【明】。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没收[confiscate]/尽;终[all]/通“殁”。死[die]/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沉迷。糊涂[indulge in]。)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像(xiàng) = 相貌相似[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形象;容貌[appearance;looks]/雕像[statue]/图像[portrait;picture]。)
所见不复恐,无言言无疑,断有之射箭,遘愚无所猗,是为第一快,此道寂无上。
= 无所言说,有言说必然无有值得怀疑,断有之射箭,遇见愚人无所牵引。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门阈,净如水无垢,生尽无彼受。
= 承受侮辱其心如大地般宽厚沈默,践行「忍」道犹如阀门般紧牢:心念清净犹如清澈(泉)水了无污垢,此生已尽不再堕入轮回之道。
利胜不足恃,虽胜犹复苦,当自求去胜,已胜无所生。
= 利益的胜利不足依靠,虽胜利仍然再受苦,应当自求除去的胜利,已经胜利就无所生。
= 恃:怙【宋】【元】【明】。
= 去:法【宋】【元】【明】。
利(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财利[money]/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胜利[vectory]。)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尽;完[exhausted;completely]。)
毕故不造新,厌胎无淫行,种燋不复生,意尽如火灭。
= 宿业完毕不再造新业,厌倦入胎就没有淫行,焦枯种子不发芽。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胞胎为秽海,何为乐淫行?虽上有善处,皆莫如泥洹。
= 为何还要乐于淫行?
何为(hé wéi) = 为什么,何故。
悉知一切断,不复着世间,都弃如灭度,众道中斯胜。
= 一切道中这个最殊胜。
都(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佛以现谛法,智勇能奉持,行净无瑕秽,自知度世安。
= 智勇之人能够奉持。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blame]。)
道务先远欲,早服佛教戒,灭恶极恶际,易如鸟逝空。
= 趁早服从佛教戒,灭恶、达极恶边际。
服(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穿着[put on]/实行;施行[carry out]。)
戒(jiè) = 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警戒,戒备[guard
against]。(通“诫”。告诫[warn]。)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替代[replace]/治,整治[renovate;dredge]/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make light of;despise]/容易。与“难”相对[easy]。)
若已解法句,至心体道行,是度生死岸,苦尽而无患。
道业/道行 = 意为佛道之修行。
生死岸 = 指轮回于生死海之此岸,而涅槃则为生死海之彼岸。
道法无亲疏,正不问羸强,要在无识想,结解为清净。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上智餍腐身,危脆非实真,苦多而乐少,九孔无一净。
= 上智厌弃易于腐臭的身躯,危险脆弱之身并非真正实有。
= 餍:厌【宋】【元】【明】。
= 实真:真实【宋】【元】【明】。
餍(yàn) = 吃饱[be
satiated]。(使满足[satisfy]。)
腐(fǔ) = 腐烂变质[rot;become putrid;corrupt]。
九窍/九疮/九入/九漏/九流/九孔 = 乃身体中之九处孔穴。四分律卷三第三僧残法所载,九孔系指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
慧以危贸安,弃猗脱众难,形腐销为沫,慧见舍不贪。
= 智慧之人以危险交换平安,舍弃依靠之身,摆脱众多苦难,形躯腐烂消失犹如成为泡沫。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销(xiāo) = 熔化金属[melt]。(古代的一种刀[an ancient knife]/通“消”。清失;消除;消散[eliminate;dispel;dissipate]。)
沫(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观身为苦器,生老病无痛,弃垢行清净,可以获大安。
= 生老病无常的痛苦。
= 无:死【元】【明】。
苦器 = 指受苦之身体。亦即受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四恶趣苦之众生。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依慧以却邪,不受漏得尽,行净致度世,天人莫不礼。
= 依靠智慧以却邪,不受一切法,烦恼可除尽。
不受一切法 = 谓心无爱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
第三十七生死品
十有八章:生死品者,说诸人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魂(hún) = 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soul]。(精神,神志[spirit;mood]。)
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 生命如同果实待熟。
零(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零碎,零散[odd]/凋零,凋落[wither]。)
从初乐恩爱,可淫入泡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 从开始乐于恩爱。
= 可:因【明】。
= 泡:胎【宋】【元】【明】。
泡影 = 比喻世法之虚假不实,犹如泡沬与影像。盖水泡空幻无常,风拂便灭;影像虚托而成,并无实体可言。故佛典多引以为喻,诠显世间事物之虚幻不实。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假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 此身是必死之物,精神是无形的法。
= 假:作【宋】【元】【明】【圣】。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 终结与开始不是一世。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
身四大为色,识四阴曰名,其情十八种,所缘起十二。
= 受、想、行、识等四阴曰名,十八种有情皆因十二因缘起。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
|
地大
|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
水大
|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
火大
|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
风大
|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
神止凡九处,生死不断灭,世间愚不闻,蔽暗无天眼。
= 神识居住凡有九处。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自涂以三垢,无目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或谓死断灭。
= 以三垢自我涂抹,无有慧眼意根生妄见,说死后如生时,或说死后神识断灭。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三垢 = 垢,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Raga)、嗔(Dosa)、痴(Moha)三毒。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到,所往如回应。
= 神识造三界,善与不善共五处,暗中所行而无声地到来。
= 到:言【宋】【元】:至【明】。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阴(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意。
= 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一切都因宿行,犹如种子跟随本来形像。
= 意:影【宋】【元】【明】。
回应(huí yìng) = 回答他人问话[reply]。
神以身为名,如火随形字,着烛为烛火,随炭草粪薪。
= 神识假借色身为「名」,如火跟随着燃烧的形体而得名字,点燃蜡烛为烛火,随遇木炭、草木、牛粪、木柴而有不同名称。
炭(tàn) = 木炭[charcoal]。
烛(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torch]。(蜡烛<始于唐代>[candle]/照;照亮[illuminate]。)
心法起则起,法灭而则灭,兴衰如雨雹,转转不自识。
= 心法起则万法起,心法寂灭而则万法灭,兴盛和衰败犹如雨雹,辗转不自我认识。
心法 =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所,称为心法,相对于色法。
雹(báo) = 冰雹[hail]。
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
= 神识行走于五道,没有一处不经历,舍弃此身又受形于彼身,犹如车轮旋转行走,离开此地又著彼地。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
= 如人居在一身中,离开他的旧室中,神识以身为房屋,身死神识不消亡。
去(qù) = 离开[go away;leave]。(失掉;失去[lose]。)
庐(lú) = 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hut;cottage]。(亦泛指简陋居室。)
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
= 犹如麻雀藏笼中,鸟笼破坏雀飞去,身死神识飞去再转生。
躯(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
雀(què) = 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
器(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重视[think highly of]。)
性痴净常想,乐身想疑想,嫌望非上要,佛说是不明。
= 性痴视清净为恒常想,乐身想、疑惑想,嫌此望彼非上等要义,佛说这是不明之人。
= 疑:痴【宋】【元】【明】。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一本二展转,三垢五弥广,诸海十三事,渊销越度欢。
= 一本来神识、二展转投胎转换生命形式,贪瞋痴三垢、五蕴扩充,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缘,生死渊消除,越度苦海便得欢喜。
= 三:二【宋】【元】【明】。
弥广(mí guǎng) = 广阔;辽阔。/谓更加广大。
三事断绝时,知身无所直,命气熅暖识,舍身而转逝。
= 身口意三事断绝之时,方知身躯一文不值,生命是有气息、有体温和心识,舍身而离去。
直(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straight]。
寿暖识 = 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三者之关系,据杂阿含经卷十、中阿含经卷五十八等记载,此三者须互相依持,生命方得以持续;恰如油、炷、灯火,三者缺一不可。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指情况的变化、改变[change;shift]/诵<经>;念<咒>[chant]/离去,离开[leave]。)
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
= 看到身躯相状原本如此。
第三十八道利品
二十章:道利品者,君父师行,开示善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 遵奉君王、父亲、老师的修佛道之士,信道、持戒、布施、多闻的慧解。
宿命有福庆,生世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从。
= 生在世上为人所尊敬。
王为臣民长,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 国王身为臣民主,常以慈爱待其民,正身率下以佛法戒律。
= 长:主【宋】【元】【明】。
率(shuài) = 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捕鸟的丝网[net]。(榜样;表率;楷模 [model;example]/率领;带领。通“帅”[lead;command]/顺服;顺从[be obedient to;submit to]。)
正身率下(zhèng shēn shuài xià) = 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
休咎(xiū jiù) = 吉与凶;善与恶:卜来年之休咎。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
= 远虑明白福转厚,福德的回报,不问尊贵与卑微。
居安思危 = 处在平安的环境而想到会出现的困难危险[be vigilant in peace
time]。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夫为世间将,修正不阿抂,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 调伏心念战胜诸恶。
= 修:顺【宋】【元】【明】。
= 抂:枉【宋】【元】【明】。
阿(ē) = 大的山陵,大的土山[big mound]。(泛指山[mountain]/曲从;迎合[pander to;play up to]/偏袒[be unfairly partial
to]。)
法王 = Dham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附亲(fù qīn) = 归附亲近。
如牛厉渡水,导正从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众普安。
= 如牛奋力渡水,领导正随从亦正。
厉(lì) = 磨刀石[rubstone]。(警惕[warn]/猛烈[violent]/疠,瘟疫,传染病[pestilence]/同“励”。振奋[inspire]/连衣涉水[wade without undressing]。)
导(dǎo) = 以手牵引,引导[lead;guide]。(教导[instruct;teach]/向导,引路人[guide]。)
勿妄娆神象,以招苦痛患,恶意为自煞,终不至善方。
煞(shā) = 同“杀”。弄死,杀死[kill]。
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
= 见法便为人间长者。
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
无义不诚信,欺妄好斗诤,当知远离此,近愚兴罪多。
= 没有道义就不可能诚信。
= 诤:争【宋】【元】【明】。
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
= 靠近智慧之人,诚实善良就会增多。
戒行 =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附(fù) =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小土丘。(沾着,附着[adhere]/依傍;依附[rely on;depend on]/附带[add;enclose;attach;annex]/靠近[be
near]。)
善言不守戒,志乱无善行,虽身处潜隐,是为非学法。
潜隐(qián yǐn) = 潜藏;隐藏。/隐居。
美说正为上,法说为第二,爱说可彼三,诚说不欺四。
= 美说正论为上,法说是第二,慈爱说可以算是第三。
无便获利刃,自以克其身,愚学好妄说,行牵受幸戾。
= 无法方便地获得利刃。
= 幸:牵【宋】【元】【明】。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不费事,简便[simple;easy;informal]/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刃(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幸(xìng) = 吉而免凶也。(幸福[happiness]/希望[I hope;I trust]。)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贪淫瞋恚痴,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报由痴爱生。
= 贪淫、瞋恚、愚痴,这三种意识是不善之本,身因为这三种意识而自害。
善本德本 = 善本与德本之并称。一般指功德善根之本。此二者之意义,有同与不同二说。又‘本’字解为‘原因’之义时,得胜果之善根、功德,称为善本、德本;解为‘根本’之义时,以一切善法、功德之根本,称为善本、德本。
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
= 非法将受恶劣之形,圣人明智独特见解,常常很好地承受佛之命令。
令(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líng = 听从。后作“聆”[obey]。)
戒德后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
= 守戒之德乃为后世福业。
为恶不念止,日缚不自悔,命逝如川流,是恐宜守戒。
= 不念:念不【宋】【元】【明】。
= 是恐:见恐【宋】【元】【明】。
恐(kǒng) = 严重害怕,惊恐[fear;dread]。(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I'm
afraid]。)
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
= 现在我的头,白发已生为被盗。
= 今:是【宋】【元】。
上体(shàng tǐ) = 躯体的上半部。相对于下体而言[upward;upper part of
the body]。
天使 = 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举出老、病、死等三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出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
召(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
第三十九吉祥品
祥(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十有八章: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
= 如来常观道义。
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
= 为他们阐说真有要义。
伤(shāng) = 皮肉破损处;创伤[wound;injury;trauma]。(哀伤;悲伤[grief;be distressed;sad]。)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侥(jiǎo) =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贪求不止[be greedy for;request endlessly]/引申指希求意外成功或幸免[lucky]。)
祷(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 友贤选择适宜的居所,常先种下福德因,命令身体依从真正之道。
友(yǒu) = 朋友[friend]。
先(xiān) = 前进,走在前面[advance]。(前,时间或次序在前[earlier;before]/当初;先前[first]。)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已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法律 = 指佛教教团内之规制、戒律及清规,或其他有关之规定。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 居家孝养奉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做徒然之事。
孝(xiào) = 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filial;dutiful]。
空(kōng) =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empty;hollow]。(徒然;白白地[for
nothing;in vain]。)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 反复地有知足的念,按时诵读温习佛教经典。
以时(yǐ shí) = 按一定的时间。/及时,即时。
所闻常以忍,乐欲见沙门,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
= 所闻不如意事常以忍耐,乐欲见沙门,每次讲解立刻听受。
= 常:当【宋】【元】【明】。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圣,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贤圣 = 贤(Bhadda)与圣(Ari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以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
= 已经相信而有道德。
道德 = 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
端心正行/端心正意 = 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
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欲,愚痴瞋恚意,能习诚道见,是为最吉祥。
= 常常想要远离贪欲,愚痴瞋恚之意,能习真实道的见解。
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
= 假如已经抛弃无益事,能勤修圣道而用之,常事于值得的事。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欲求吉祥福,当信敬于佛,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
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僧,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自致成慧见,是为最吉祥。
= 自致成就慧见。
梵志闻佛教,心中大欢喜,即前礼佛足,归命佛法众。
= 归命于佛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