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
八识 = Astau vijnanani。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眼根虽有二处,眼识则唯一。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
识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
|
末那识
|
Manas-vijnana,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
意
|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
心
|
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摩罗识
|
Amala-vijnana,即第九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法师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
|||
名
|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
遍计所执性
|
迷法
|
相
|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
||
分别
|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
依他起性
|
|
正智
|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
圆成实性
|
悟法
|
如如/真如
|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
“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
= 有四种因缘而眼识生。
“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暴流/瀑流 = 即烦恼之异名。谓三界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之令家屋树木流失。盖瀑流,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以诸烦恼亦能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而此烦恼即指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称为四瀑流。/唯识宗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恒常持续进行,亦比喻为瀑流。
识浪 = 以心体之真如,譬如海;诸识之缘动,譬如波浪,故有识浪之譬喻。
“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心海 = 喻指众生之心体。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
= 因(即第八之如来藏识)所作相(即余七转)既非一,亦非异。
生/生相 = Jati,指令未起之有为法由未来流入现在之胜因。亦即未来可生法的能生之因。四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此有为法之生相别无实法,仅依因缘力而生,以‘本无今有’之有,而假名为生相。又就有情之一期相续而言,有情之始生于现在世,即称为生相。
五识 = Panca vinnana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Cakkhu-vinnana)、耳识(Sota-vinnana)、鼻识(Ghana-vinnana)、舌识(Jivha-vinnana)与身识(Kaya-vinna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
“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
= 根尘诸境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
“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 以为各自能了自分境界。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
“实不灭识而入三昧。
“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 只是六识不取诸尘境界。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流注 = 谓有为法之刹那刹那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如水之流注。/比喻烦恼妄想之无间断。
“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溟(míng) = 小雨濛濛[drizzly]。(海[sea]。)
壑(hè) = 深谷,深沟[ravine;gully]。(小河沟;护城河[moat]。)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腾(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华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
= 华与果,日光与月光,非异非不异。
盐(yán) = 食盐[salt]。
“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
“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 如大海中所起的波浪,请世尊加以解说。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 如海中波浪,均空无自性,故言不可得。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 一切众生及以一切资生财物,乃是由众生之心识,虚妄分别所现。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
“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
素(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焕(huàn) = 火光[flame]。(光亮,鲜明[shining;glowing;bright]/闪耀强烈光亮的[brilliant]。)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
“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
“愚夫别开演,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
“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能取所取 = Grahya-grahaka,能取(Grahaka),即‘能把握’;所取(Grahya),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昏(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世道混乱、黑暗[confusion;chao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滞(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何者为三?所谓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证圣智所趣相。
“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舍跛驴智慧心相,入菩萨第八地,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跛(bǒ) = 瘸,腿或脚有毛病[walk lamely]。
驴(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大慧,无影像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
惯(guàn) = 习惯,惯常[be used to;usual;habitual]。
习(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
“若得此相,即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
= 请佛为我等再说一百零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等。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第一义门 = 指第一义谛、向上门。于禅籍中,常用以表示超越言语思惟之究极境地。反之,如离脱第一义门之根本宗旨,则为向下门,称第二义门、第三义门,或称第二、第三。
第二义门 = 即由向上之平等处,回入向下差别门之教理法门。于宗门中,第一义门(向上门)多指真实绝对悟境的佛道究极之旨,或不执于世缘的上求菩提之修行道法;相对于此,方便权巧,假借名言而设立之教义法门,或随顺世情以教化众生之菩萨行,则属第二义门(向下门)。亦即以种种方法截断众生之惑障,以破除迷妄,导引趣向成佛得悟之道。其所用之教义、机法往往相对于第一义门之入理深谈,而与‘第二机’、‘第二头’同义,皆指舍离向上大机、第一义门,而回入方便道之法门。同类用语尚有门庭施设、落草、老婆心切等。
“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
无见 = 指断、常二见中之断见。系否定因果之理,主张无善恶之报,故称为无见。
“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求那 = Gun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为作者之意,遂为德之意。
分位 =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
“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
二见 = 断见与常见。
|
|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
常邪见/常论/常见
|
Sassata-ditthi,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
“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资生 = 衣食住之具,以资助人之生命者。
器世界/器界/器/器世间 = Bhajana-loka,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三世间之一。
“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龟毛兔角 = 龟本无毛,兔亦无角,然龟游水中,身沾水藻,人视之则误认水藻为龟毛,又如误认直竖之兔耳为兔角;故诸经论每以‘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现实中全然不存在之事物;亦即凡夫对实我实法之妄执。
“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
= 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则无角,相对待而言,故言兔角无。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
体相 =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
= 彼既离有见,不以作牛有角想,岂不又妄计无了吗?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佛言:“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
“何以故?彼以分别为生因故。
= 生起的原因。
“以角分别为其所依,所依为因。
= 以角之有无作为分别之依据,既以所依为因。
所依 = Assaya,为‘能依’之对称。含有被依之意。在唯识学中,将诸八识心、心所生起时所依止仗托者,称为所依。
“离异不异,非由相待显兔角无。
= 非由相待牛角而显兔角无。
“大慧,若此分别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
= 若此分别不同于兔角者,则不是兔角的因,若不异者,又是因兔角无而生起。
“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
= 分析牛角乃至各种事物。
“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
“二俱非有,谁待于谁?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不正因故。
“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 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于虚空故。
“大慧,色是虚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
= 色即是虚空,色与虚空互为能所。
“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大慧,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不住虚空中,非彼无虚空。
“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
= 相对于牛角而言兔角无。
“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尘,又析彼尘,其相不现。
= 分析牛角乃至世间万物,均无其自性。
“彼何所待,而言无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
“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及色,所有分别。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于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身资所住影,众生藏识现。
= 一切诸法均无自性,唯由自心显现而起;众生及一切器世间,都是藏识之所显现。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救助;帮助[aid]。)
“心意及与识,自性五种法,二无我清净,诸导师演说。
= 心、意及意识,自性及五法,无人我、法我,诸佛如是说。
“长短共观待,展转互相生,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
= 长短及各种互相对待之物。
“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
= 分析微尘及一切法,不起色与虚空之分别。
“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证之境界。
= 不可取外道及二乘之修行方法。
救世 = 救济世间人类之苦痛。又用作佛、菩萨之通称,特以圣观音之别名称‘救世观世音菩萨’。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心现流故而请佛言:“世尊,云何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为渐次净,为顿净耶?”
佛言:“大慧,渐净非顿!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如庵罗果,渐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庵摩勒/庵摩罗 = Amalaka,果名。
“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
“譬如大地生诸草木,渐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
“大慧,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
“如日月轮,一时遍照一切色像;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
“譬如藏识,顿现于身及资生国土一切境界;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光明照曜;自证圣境亦复如是,顿现法相而为照曜,令离一切有无恶见。
= 以上所说净众生尽心习现流之四渐、四顿,乃是对不同根机而言,对钝根者渐净,对利根者顿净。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复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妄计性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而诸众生种种执著取以为实,悉不可得。
因相 = 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故称因相。为阿赖耶识三相之一。
属(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通“注”。倾注[pour]。)
“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著缘起自性起。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大慧,譬如幻师以幻术力,依草木瓦石幻作众生若干色像,令其见者种种分别,皆无真实。
= 譬如幻术师以幻术用草木瓦石,幻化而成各种色像。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
= 自相、共相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本无自性,依他缘而起。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
“大慧,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蕴界处法,及诸解脱诸识行相,建立差别;越外道见,超无色行。
= 化佛广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解脱、诸识行相,随宜建立诸法差别。
“复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缘,一切所缘、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远离,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相所取境界。
= 法性佛远离一切攀缘妄念,远离一切所缘妄法,亦远离一切所作妄业。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是故,大慧,于自证圣智胜境界相,当勤修学;于自心所现分别见相,当速舍离。
“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
“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
= 未断习气烦恼,变易生死。
不坏相 = 此种阿罗汉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不败坏,故称不坏相。九无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
道果 = 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涅槃之果,故称道果。
不思议变易身/不思议身 = 即受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
轮回/生死 = Samsara/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
|
分段生死
|
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
不思议变易生死/变易生死
|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
“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愍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
“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
= 非如外道所言是神我等生,然取著于如来权便说。
作者 = Ka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
“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无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
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议。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显示常不思议?
自性/自相 =
Svalaksana/svabhava,为‘共相’之对称。指自体个别之体相。亦即不与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称为自相;此系唯识宗所说。
“大慧,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若因自相成,彼则有常;但以作者为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
第一义智 = 指究极绝对之智慧。即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金刚喻定,系指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动,而能断破一切烦恼之禅定,乃等觉菩萨所证之禅定。
“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诤论。
“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
= 我也见世间所作法生而还灭、有而还无,说之为无常,不说之为常。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
“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
“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还无,无常为因。
“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此不应说。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 诸声闻畏怖生死轮回之苦而趣求涅槃。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
= 心外无境。
“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 取心外之境。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
“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
“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 非愚夫有无分别境界。
“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
“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
= 生住灭:亦即藏识之生住异灭四相。藏识之体无生灭,由于无明动念,而有生住异灭四相。
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四相 =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
“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五种姓/五性/五种种性/五乘种性/五种乘性/五种性 = Panca-gotra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法相宗将一切有情众生之机类分为五种,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五性之中,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无性三者,皆无佛种子,毕竟不成佛,故称‘三无’。定性菩萨及不定性中之具有佛果者,系有佛种子而必定成佛,故称‘二有’。
|
|
声闻乘定性
|
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决定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
独觉乘定性
|
Pratyekabuddhayanabhi-gotra,又作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定性缘觉,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此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
如来乘定性
|
Tathagatayanabhi-gotra,又作如来乘性、菩萨定性、定性菩萨,乃具有可证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之妙果。即入无住处涅槃而成大觉圆满之极果。为大乘所被之机。
|
不定种性
|
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1)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2)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3)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4)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
无性
|
A-gotra,又作无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虽无三乘之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种子。上记四种性称为有般涅槃法,无性则称无般涅槃法。此种性法尔不具无漏种子,唯具有漏之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但以修习世间之善业,得人天之善果。即所谓无性阐提。
|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
= 谓如闻说于五蕴、十处、十八界一切诸法自相共相。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达此声闻乘境界者,相当于菩萨第五、第六地,断现行烦恼,而未断习气及所知障。
“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
“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
= 因神我而有。
“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
“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
“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著;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
= 或一身分为多身,或多身合为一身,神通变化。
“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
“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一乘三乘 = 一乘,Eka-yana,乘为‘交通工具’之意,此处指成佛之教法。佛教教义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三乘教法则针对众生之性情与能力,而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并以其各有三种不同之果报。‘一乘’之语出自华严经明难品、法华经方便品与胜鬘经一乘章。又作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宣说一乘教者,称为一乘经。信仰一乘教,则称一乘机。喻如海水般深广,称为一乘海。由于一乘为大乘之最高教义,故佛书中有‘一乘极唱’之语。又法华经乃说明一乘理法之妙典,故有‘一乘妙典’之称;其经文称为一乘妙文。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
|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
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一阐提 = Icchantika,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
“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
= 发愿为济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
“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
“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
“此亦住一阐提趣。
“此是无涅槃种性相。”
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
= 此中何者是毕竟不入于涅槃者?
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
= 了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与涅槃无异,是毕竟不入于涅槃者,并不是那种断尽善根一阐提者。
“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
= 以佛之威力,其后善根还生。
“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
= 佛对于一切众生都不会抛弃。
“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
“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
“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
“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著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 诸法从因缘而生。
“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
“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正智 = Samma-na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妙理者。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
“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
“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
我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n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
“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
迅(xùn) = 快[quick]。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猿(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蝇(yíng) = 多指苍蝇。动物名。属昆虫类中的双翅类[fly]。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
“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
= 唯共积集烦恼业故,如以业爱之绳自缚,由因缘展转相生,实在是无我无作者。
“愚夫分别,非诸圣者。
“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
“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为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 菩萨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云遍注甘露之雨之位也。
“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
= 住此地后。
“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
谤法/破法/断法/诽谤正法 = Saddharma-pratiksepa,谓破坏佛说之正法,主要系指诽谤大乘经典非为佛所说。谓不信般若、法华、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且加以毁呰诽谤者,断尽一切善根,堕入大地狱。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佛受其请,即说颂言:
“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
= 众生及器世间依正诸法,都是自心之影像。
“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尔时,世尊欲重说此义,告大慧言:“有四种无有有建立。
= 有四种于无中说有之「建立」。
“何者为四?所谓无有相建立相、无有见建立见、无有因建立因、无有性建立性,是为四。
“大慧,诽谤者,谓于诸恶见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观察遂生诽谤,此是建立诽谤相。
= 所谓诽谤相者,亦即于诸恶见所建立之法,不善于观察,不见诸法之实相,即言一切诸法皆无,此即是诽谤相。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大慧,云何无有相建立相?谓于蕴界处,自相共相本无所有,而生计著,此如是,此不异,而此分别从无始种种恶习所生,是名无有相建立相。
“云何无有见建立见?谓于蕴界处,建立我、人、众生等见,是名无有见建立见。
“云何无有因建立因?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云何无有性建立性?谓于虚空、涅槃、非数灭,无作性,执著建立。
三无为 = Tri-asamskr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
|
|
虚空无为
|
Akasasamskrta,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
择灭无为
|
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脱。
|
非数灭/非择灭无为
|
A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
“大慧,此离性非性,一切诸法离于有无,犹如毛轮、兔马等角,是名无有性建立性。
“大慧,建立诽谤,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别,非诸圣者。
“是故汝等当勤观察,远离此见。
“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已,为众生故作种种身;如依缘起,起妄计性。
“亦如摩尼随心现色,普入佛会,听闻佛说,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声闻、辟支佛道,闻已成就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游一切诸佛国土,供养诸佛,生诸天上,显扬三宝;示现佛身,为诸声闻、菩萨大众,说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远离有无等执。”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佛子能观见,世间唯是心,示现种种身,所作无障碍,
“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为我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我及诸菩萨悟此相故,离有无分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
“大慧,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
= 为执著于妄计性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空性 = Sunnata,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
性相二空/性空相空 = 佛家论诸法为空,就其体性称性空,就其相状则称相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
“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是名不可说空。
“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
“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
= 我说其堂空,不是说其堂无比丘众。
鹿子母 = Migara-mata,意译为鹿母、鹿母夫人。又称弥佉罗母、弥迦罗长者母。本名为毗舍佉(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弥伽罗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佉乃鸯伽国(Anga)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Migara)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Migajala)。关于鹿母称呼之来源,俱舍论光记卷八、五分律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等所说不同。
东园鹿子母讲堂/鹿母讲堂/鹿子母堂 = Migara-mata-pasada,位于中印度舍卫国,系鹿母毗舍佉嫁与弥伽罗之子时,施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为佛所造之大讲堂。此堂由目犍连监工建造,经九个月完成,有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佛即于此为鹿子母演说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
“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
“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
“是名七种空。
“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
密意 = 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
“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长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独则不成。
“大慧,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无相违相。
相违(xiāng wéi) = 互相避开。/彼此违背。
相违 = 因明用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
“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
“大慧,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汝当勤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诸佛所说修多罗中,佛所说经皆有是义。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
“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
“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
= 你应当依义莫依于语言文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
贪恚痴/淫怒痴/贪嗔痴
=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
“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
= 外道说有恒常不变的神我。
“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
= 岂不与外道所说相同?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
= 为令愚夫离无我之怖畏,于无所有境界说如来藏门。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
“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 不同于外道所说之神我。
“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 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所作。
尔时,大慧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
“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
“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
“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
“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 念念相续,即可到达彼等物事。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
“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
“大慧,是名菩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
“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缕(lǚ) = 麻线[thread]。
叠(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内缘 = 与‘外缘’相对称。(一)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认识事象,称为外缘。(二)谓亲近之缘由。疏远之缘由,则称为外缘。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观待因。
因 = Hetu,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
= 谓内外法一并为因,而生果。
“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缘生果,蕴种子等。
“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观待因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六因 = 将无始以来之妄想习因分为六种。
|
|
当有因
|
又作当因。妄想之识(因)招当有之果报。
|
相属因
|
又作相续因。一念之妄心,内依八识,外缘六尘,作业招果,现行薰种子,种子起现行,三世相续而不绝。
|
相因
|
前念灭后念续生之善恶业相。
|
能作因
|
又称作因。诸识转变而生诸法。
|
显了因
|
又称了因、显示因。由妄想之故,所作之事生,能作如灯,所作如色,显现分明。
|
观待因
|
又称待因、相待因。妄想灭时,涅槃生起。待妄想断尽而生,故称为相待。
|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
“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四缘 = 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hetu-pratyaya)、等无间缘(Sam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Alambana-pratyaya)、增上缘(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
|
||
|
小乘
|
大乘
|
因缘
|
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
|
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
|
等无间缘
|
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
|
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
|
所缘缘
|
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
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
|
增上缘
|
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
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
“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
“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仅;只[only]。)
“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迷转心,从是三有现。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譬如虚空华。
“离能取所取,一切迷惑见,无能生所生,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