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增一阿含经 = Avguttara-nikaya,在苻秦建元二十年(384),由法师昙摩难提默诵,竺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出41卷本(一说33卷)《增一阿含经》,这是增一阿含的首次汉译。古代经录或称“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宇井伯寿、平川彰、印顺等人都不赞成此说,认为瞿昙僧伽提婆至多只对初译本做出改订。
 
瞿昙僧伽提婆 = Gautama Sanghadeva,瞿昙为其姓氏,僧伽提婆译为众天,罽宾国人,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为人俊朗有深鉴,仪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至长安。曾与慧远、竺佛念等共译诸论。计其所译,先后共百余万言。道化声誉颇高,安世高以来无人能及。其传记见于高僧传卷一。
 
[苻秦]昙摩难提(译)
前秦 = 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昙摩难提 = Dharma-nandi,意译法喜,兜佉勒(Tukhara,即吐火罗国,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人。曾暗诵出《增一阿含经》和《中阿含经》,由竺佛念译为汉语。
 
《增一阿含经》序
[]释道安
= “道安”:俗姓卫,东晋常山扶柳(今河北)人,以「弥天释道安」(312-385)著称于世。幼年失怙,年十二披剃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学四方。曾受学于佛图澄、竺法济、支昙、竺僧辅等。前秦苻坚颇器重之,尝谓「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师善论辩,于襄阳初遇习凿齿时,以「弥天释道安」答「四海习凿齿」,而传为佳对。对般若经及禅观等造诣甚深,注释颇多。与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译经百余万言,又与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校正诸经。晋太元十年示寂,世寿七十二。着有「综理众经目录」、「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大十二门注」、「小十二门注」、「安般守意经解」等。对中国佛教而言,无论在经典释、经典目录、翻译经论,乃至佛教礼仪等各方面,道安都是开拓者。梁高僧传卷五有传。
释道安 = 312年-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之师,是中观般若学在中国的先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鸠摩罗什推崇他是“东方圣人”,在当时有“弥天释道安”的美誉。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
《增一阿含》者,此法条贯以数相次也。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旅行时停留的处所[stopover])
数终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
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
= “绳墨”:谓规矩、法律。
= “度世”:济度世间。
= “检括”:法度约束。
(lì) = 磨刀石[rubstone](严厉<威严不随和>[severestern])
(kuò) = 结,扎束[tie](包容,包括[include])
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于《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 “岩岫之士,江海之人”:即隐居之人。「岩岫」指岩穴。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xiù) = 山穴[cave](峰峦,山或山脉的峰顶[hillpeak])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佉勒国人也。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 “昙摩难提”:Dharmanandi,译为法喜,兜佉勒国(月氏)人,年少出家,聪慧夙成,遍阅三藏。苻秦建元中至长安,与道安、竺佛念等共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及毗昙心等一百六卷,及后姚苌寇关内,辞还西域,不知所终。
= “兜佉勒”:Tukhara,又作睹货逻,位于葱岭西南,在乌浒水上游之国名,即两汉三国通称之月氏国。
(qū) = 通“祛”。驱逐[expel]
龆龀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
= “龆龀”:年少之意。
= “二阿含”:指中阿含、增一阿含。
(tiáo) = 儿童换牙[<of a child> grow permanent teeth](儿童[child])
(chèn) = 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drop of milk teeth and growth of permanent teeth](泛指童年[child])
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
= “赵文业”:名政,字文业,东晋洛阳清水人,曾为前秦苻坚之秘书郎。
= “求令出”:即请译出经典。
 
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
= “佛念”:即竺佛念。凉州(甘肃武威)人,生殁不详。幼年出家。前秦建元年间(365-384)来长安,协助僧伽跋澄、昙摩难提译出「婆须蜜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梁高僧传卷一有传。
= “昙嵩”:「出三藏记集」卷十、卷十三均作「慧嵩」。
= “甲申”:指苻坚建元二十年(西元三八四年)。
(sōng) = 山高[highlofty]
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
= “录偈”:又作摄颂、温陀南颂,为古代集经之结颂。据「分别功德论」载:「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
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䂮、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
= “法和”:荣阳人,与道安同学。以恭让知名,善能标明论纲,解悟疑滞。梁高僧传卷五有传。
= “僧䂮”:姓傅氏,北地泥阳人。少出家,住长安大寺,通六经及三藏,律行清谨,匡振佛法。梁高僧传卷六有传。
(kǎo) = 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老,年纪大[aged](查核,考试[examinecheck]/审察,察考[inspectcheck])
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
= “阿城之役”:东晋太元九年(西元三八四年),慕容泓、慕容冲起兵,占阿房城,据地称王。同年姚苌亦在北地起兵,称秦王,执苻坚入长安。阿房城在今陕西省关中咸阳县。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
= “鞞婆沙”:梵Vibhasa,指「鞞婆沙论」,共十四卷,尼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出。
= “婆和须蜜”:梵Vasumitra,指「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又作「婆和须蜜经」、「婆须蜜经」,为尊婆须蜜所造,苻秦僧伽跋澄等人共同译出。全部十卷,分十一品十四揵度。尊婆须蜜又作婆和须蜜,译为世友,生于西元一世纪前后,为马鸣菩萨之师。尝受迦腻色迦王之命,在迦湿弥罗的环林寺主持佛教史上第四次经典结集。
= “僧伽罗刹”:梵Samgharaksa,指「僧伽罗刹所集经」,共三卷,苻秦时代由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三人执诵梵本,竺佛念口译,昙嵩笔受,道安及法和校定。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 “出经”:即译出经典。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
= “应真”:即阿罗汉(Arahant),译为应供,即有资格接受供养之圣人。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
(tí) = 额头[front](题目;标题[subjecttitleexamination question]/书写;题署[inscribe])
 
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为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
(bān) =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divide equally](分开;离群[separatepart]/返回[call back])
班班(bān bān) = 明显貌;显着貌。/络绎不绝貌;盛多貌。/犹彬彬。文质兼备貌。/斑点众多貌。班,通""
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
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
= “沙弥”:Samanera,译为勤策、息恶,为出家受持十戒,尚未受具足戒之男子之称。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而今已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
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
(zhūn) = 教诲恳切耐心的样子[earnestly and sincerely]
(miǎo) = 小,幼稚[pettysmall](通“眇”。轻视[slightdespise])
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 “通中创”:共同创作之意。
(chuāng) = 创伤,伤口[damagewound](chuàng = 始造 [start <doing sth.>do <sth.for the first time>])
《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慊切,直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
= “中本起”:即「中本起经」,二卷,由昙果、康孟详共同译出。计十五品,叙说佛成道后展开教化的事迹。
= “康孟祥”:又作康孟详,先祖为康居人。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来洛阳。与竺大力共译「修行本起经」二卷,与昙果共译「中本起经」二卷。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有传。
(qiàn) = 嫌疑[suspect](通“歉”。不足的[deficient])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著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
 
五十卷
十一法
五十二品
略述
卷第一
 
序品第一
弥勒菩萨告贤劫中诸菩萨及诸天等流布此经;又阿难因优多罗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以此经嘱累优多罗。
一法
十念品第二
说念佛乃至念死是为十念。
卷第二
广演品第三
广说十念法门。
卷第三
弟子品第四
说弟子中阿若拘邻等百比丘各人专长一法。
比丘尼品第五
说大爱道等五十比丘尼各人专长一法。
清信士品第六
说三果等四十位优婆塞的功德。
清信女品第七
说难陀等三十位优婆斯的功德。
阿须伦品第八
以阿须伦不能触犯日月比喻波旬不能坏如法比丘,乃至一佛出世无与等者。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如母爱独一子女,教使成人,佛诫诸比丘善念专心求于果证,乃至说用不净想灭五盖等。
护心品第十
说心无放逸能灭三漏,乃至常当专精一心念佛。
卷第五
不还品第十一(不逮品)
说灭欲、恚痴、悭一法能成阿那含,乃至有一比丘心疑佛说,佛告以利养心重能败善本,如来所教不虚等。
一入道品第十二
说依专一心,入贤圣八品道,能证泥洹,乃至利师罗比丘以贪利养致生地狱中等。
卷第六
利养品第十三
说修罗陀比丘因贪利养而堕恶道,若灭味欲即能成道,得尽诸漏;乃至帝释问须菩提病,闻法法生天之道而悟无我等。
卷第七
五戒品第十四
说杀生等堕三涂,不杀广施人天得道等。
二法
有无品第十五
说应舍有无二见。次说法财二施、二业、二思、愚智二相、思惟二法,礼佛、礼法、礼佛寺等,由受法教化及内思止观二种因缘起于正见。
火灭品第十六
说难陀由觉淫坑火得度四流,次说有余无余等二涅盘,鸟猪等二喻,善不善,正邪法、贪瞋痴三毒尽为烛明,八正道业,忍与思惟二力,阿那律说天眼不如慧眼,佛记罗云具足禁戒当渐得道等。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佛告罗云修安般法,能证罗汉。次说如来与轮王出世甚难,辟支、罗汉出世亦难,作恶与不造善二法烦恼,邪见不可贵,正见可贵,阿难念欲无厌,佛为说顶生王因缘,说善恶二种知识,周刘盘特及舍利弗化世典婆罗门,提婆达兜劝太子弑父,佛说尊者应行正法等。
卷第八
安般品第十七之二
卷第九
惭愧品第十八
说惭愧二妙法,说二无厌足,法食二施,断结即梵志,阿阇世王以醉象试佛,佛降伏醉象,训诫难陀,使游天、地狱二境,平等视众生为佛,佛赞大爱道第一广识多知,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种人为谤如来,应称誉者加以称誉,不应称誉者即不称誉,此二种人获福无量。
卷第十
劝请品第十九
说梵天请说法,为释提桓因说舍苦乐二行,断爱欲解脱法,师子王与阿罗汉二无怖,漏尽罗汉应学,有慧与无慧二法,贫贱与富贵二法,生贫贱家与豪族家二法,以及须深女发大乘心,二住地人,二难遇人,小恩不忘况复大者等。
卷第十一
善知识品第二十
说亲近善恶二知识,次说昙摩留支入禅三昧观见前身,供佛与谤佛二因缘,得食染著不染著二喻,近佛远佛,懈惰与精进,修止观二法,发欢喜心不懈慢,信施二法难与二种人说,供养父母及菩萨,以慧断结,除爱离二苦等。
卷第十二
三法
三宝品第二十一
说归三宝之德,施等三福业,受胎三因缘,心于三宝安住不动,身、口、意三善业,诸根寂静等三法得漏尽,三病三药、三患、三恶行,欲、色、痛三法有味著,敬、戒、施三牢要,身、命、财三不牢要等。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说三应供养,于三宝所种善根,灭三毒使,三事宜复不宜露,三事宜露不宜复,生、死、老三有为相,愚智各有三相三法,戒定慧三成道法,少壮等三不可保法,贪欲等三堕恶趣法,贪饮睡三无灭足法等。
卷第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
佛为波斯匿王说作福无灭当如过去王,次为尊者二十亿耳以调琴适度喻比丘学道,提婆长者过去因缘,戒闻施三妙香,佛不与恶提婆达兜相见,并戒阿难莫与愚人从事,不著利养得戒定慧三法,三善趣三恶趣,等、邪、不定三聚,欲恚害三观,出要、不害、不恚三想等。
卷第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说念三宝得无畏,念三幢得无怖,次说度那优罗,释种请佛为王,佛说法胜于轮王,佛为五比丘说法,说惠施慈仁自守三法,度三迦叶及弟子等入道,三斋日受八关斋法,三事获福无量法,长寿王让国因缘,跋耆国有阿那律等三族姓子,得大善利,三结系缚人不到彼岸,三三昧不久住生死等。
卷第十五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卷第十六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卷第十七
四法
四谛品第二十五
说觉知四谛出苦。次说亲近善知识等四法,如来出世四未曾有法,持舍等四担,胎卵湿化四生,有无结等四人,生而似熟等四果如四种人,舍戒如四种鸟为风所坏,四鸟四云喻四比丘等。
卷第十八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说四意断为一切诸行所依,最为第一。次为波斯匿王分别先明后暗等四种人,戒、定、慧、解脱四应觉知法,老、病、死、无常如四山,无常等四法印,义法等四辩,世界等四不可思议,四法本末,四种人应起塔,婆迦梨得四谛能尽漏等。
卷第十九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二
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
说舍利弗目犍连能广演四谛义。外道不能分别欲等四受,如日初升等喻布施四法,四无所畏,四众成就,四等心,知时等四施功德,四写敬人等。
卷第二十
声闻品第二十八
说四大声闻化跋提长者等入道。次说欲恚等四结复心,卑、天、梵、佛四座,四大无常,四大广演义,世出世间四事,四果譬喻等。
卷第二十一
苦乐品第二十九
分别先后苦乐等四种人。次说身乐心不乐等四种人,四梵福,四食,四辩,四不可思议,四神足,四起爱法,四姓同名释种,慈悲喜护四等心等。
卷第二十二
须陀品第三十
佛印可须陀所说许为比丘。又老比丘无恭敬心,当生龙中,修摩那当见四谛,以及他过去的因缘等。
卷第二十三
增上品第三十一
为生漏婆罗门说以四禅得三明。次说恭敬三宝及持戒四事,四种行迹,四法本,四无量,四三昧,四毒蛇,四恩生天,依戒定慧解脱四贤圣道成佛,觉休息等四乐得四谛之法,比丘当修无常想,断欲、色、无色爱,多诵经呗不如思惟四缘之法,行法得道等。
卷第二十四
五法
善聚品第三十二
说信等五根为善聚,五盖不善聚。礼佛有五功德,比丘当灭五结修五根,多耆奢造偈第一,说天子五衰相证道因缘,又五事不可得,病人及瞻病人五易瘥法与五不易瘥法,惠施五功德,应时施五事等。
卷第二十五
五王品第三十三
为波斯匿等五王说眼等五欲法。次说尸婆罗与五百童子出家因缘,五破欲比丘,不净观能除欲缚,扫地五事,扫塔五事,长游行人五难事,不多游行人五功德,一处住五非法,不一处住五功德,宁投身猛火亦不破戒,应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
卷第二十六
等见品第三十四
说当思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述流离王灭释种事及其过去因缘。诸天有五衰相。出家有五毁辱法,鸡头梵志证果因缘,世间有五事不可得,五种人不可治疗,阿须伦被五天所系缚,比丘也同样为魔所缚,五阴为灭法等。
卷第二十七
邪聚品第三十五
说五事邪聚、五事正聚。如来出世五事,有五种施无福,有五种施得大福,人无放逸则破魔五缚,比丘应有五想,有五时不向人礼,毗舍罗因五道大神证果因缘,女人有五种恶,五阴不牢固,僧伽摩知五阴无常降魔证果等。
卷第二十八
听法品第三十六
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次说造浴室五功德,施杨枝五功德,屠牛等人必堕恶道,佛因帝释五因缘请为母说法,五王为佛造大神寺等。
卷第二十九
六法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
说舍利弗神力,目连神足各皆第一,身口意三业慈与同利、同戒、同见等六重法,令毋忘失。次说六界、六入、六识、六比丘快乐法,咒愿六德,求六通等当念戒德具足,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盘,观六入因缘生灭,不护六根为不修梵行,及记萨遮尼犍子见佛当尽苦际等。
卷第三十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卷第三十一
力品第三十八之一
说凡常六力,比丘当学佛以大慈为力,弘益众生。次说鸯掘魔贼值佛得阿罗汉道因缘,三恶道与三善道,灭六尘六入等内外六事,施等六法无厌足,灭六见法,乃至喜益王成辟支佛因缘,观六情法,思惟六情无主,波斯匿王增六事功德,佛以六事应受礼拜,输卢降伏六师外道,佛说六情染著则流转等。
卷第三十二
力品第三十八之二
卷第三十三
七法
等法品第三十九
说七法受乐漏尽。次说发心出家乃至成无漏七时,七事喻无善、退善、不进及四果,七事喻比丘净戒乃至魔不得其便,七神识住处,如来出世有七觉意现,比丘不必慕轮王七宝,应修梵行现身证果,童真迦叶解譬喻义因证罗汉,七车喻戒清净乃至得涅盘等。
卷第三十四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说七日出时世界无常。次说比丘有七不退转法,七觉意能治贪欲等七使,七人可事可敬,毗罗先长者七日应命终堕落,阿难度令出家乃至生天,七断诸漏法,七事增益功德,于出入息修死想,欲存七日乃至一日皆放逸行,七尼犍子七倮形人等非梵行人,迦旃延广演七使义等。
卷第三十五
七日品第四十之二
莫畏品第四十一
说断三结名不退转义,七死七生尽苦际。次劝梵志死七男儿勿为无常苦恼,观七善处,修七法得七觉意,佛以八种道及七觉法宝付嘱迦叶阿难。
卷第三十六
八法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
说三恶道等八难。次说八正道离八大地狱,佛度君荼罗比丘尼等,佛八未曾有法,以八因缘而天地动,八大人念,佛以八法胜八部众,赞八处惠施,说惠施八德,八邪趋泥犁,八道向涅盘等。
卷第三十七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卷第三十八
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一
为马血天子说八正道得尽世界边际。次说八关斋法,以八事至海喻人至涅盘,贪著利养则离八正道,由八正道度生死难,度阿阇世王虽不得八正道,而得无根信,当除随世回转八法,不著世间八法,四果四向等八种人不著生死等。
卷第三十九
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
卷第四十
九法
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说当离九众生居处。次说施愿九德,恶比丘成就九法不成道,孔雀九法以喻比丘颜貌端正等九善法,当舍女人系缚男子九法,不著四大乃至涅盘为诸法本,九种人离苦患,九种人可贵可敬,为满呼王说朱利盘特比丘的德行,予知人情等九种人,善知识为全梵行人众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故知有九众生居与九神所止处等。
卷第四十一
马王品第四十五
说女人有不净等九恶,过去商人堕罗刹国商主乘马王脱难因缘。次说比丘有九法不得长大,于四事供养当念少欲知足,世出世等九食,修慈当得尽漏,空三昧为王三昧等。
卷第四十二
十法
结禁品第四十六
说有十事功德,如来为比丘说戒。次说圣贤所居有十事,如来十力,十念法,比丘亲近国家有十非法易招讥嫌,国王比丘各有悭贪等十非法,持戒等十法,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比丘当修白骨等想,令一著欲比丘重修十念证果。
卷第四十三
善恶品第四十七
说十恶堕落,十善生天,十念到涅盘。次说杀盗淫妄等十恶报,诫比丘等当思十功德论,罗云无身口意等十过,施主夺还施物与人非平等施,十善除邪见,众生百岁中其行性异等。
卷第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一
说十不善业果报。次说过去七佛广略二戒因缘,弥勒下生成佛时教众修十想事,师子长者供养舍利弗等,佛为罗云说供养十人多福,等寿比丘入金刚三昧故事等。
卷第四十五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二
卷第四十六
十一法
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一
说牧牛有得失各十一法,比丘亦有得失各十一法。次说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佛因十大弟子及提婆各将徒众经行,因说善恶各以类相从,莫与恶知识共事,五通与六通不同,阿罗汉十一法,佛为比丘释十二因缘法,十一种人不得八正道,赞一座食法,息心为沙门,清净为梵志,提婆达兜成辟支佛因缘,修慈心得十一果报等。
卷第四十七
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二
卷第四十八
礼三宝品第五十
说礼佛等当行十一法。次说礼法当念十一事,礼僧当专十一法,大天王等以世法相续,如来今以出世法累嘱阿难,说四大泥梨之人罪报相,佛知五趣五趣道与涅盘涅盘道,雪山大树五事长大,人亦以信戒等五事长益,诵十二部经须知义依行,众生因无明长夜受苦,大小二劫。
卷第四十九
非常品第五十一
说众生流转生死,堕泪流血多于恒水。次说须菩提思惟无常成辟支佛,应除五弊断五结,精进比丘当具足戒律等,宁睡不造恶业,记阿那邠祁四子将来出家证果,阿那邠祁闻法生天,为阿那邠祁说四种妇,五阴身不可甘处,当求方便降伏于心。
卷第五十
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之一
大爱道等涅盘,佛自供养大爱道以报养育之恩,婆陀过去供佛求作女身,生死劫长应生过患。次说闻法有五功德,施主有五功德,施心宜平等,三业以意行为重,生死等四苦难免,十恶报剧,为波斯匿王释十恶梦等。
卷第五十一
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之二
 
 
卷第一_序品第一
= “序品”:序品叙说(一)结集经典之因由。(二)结集增一阿含经之方法及目的。(三)菩萨发心与六度行法。(三)增一阿含包含三乘教化,天龙八部发心护持,弥勒大士告嘱贤劫中诸菩萨等,讽诵受持增一尊法,使广演流布。(四)阿难以增一阿含付嘱优多罗,因优多罗已连续为七佛奉持「增一法」,并叙说优多罗之本生事迹。
 
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永在生死长流河,世尊今为度黎庶。
= “能仁”:释迦(Sakya)之意译,为释尊出身之族名。
= “第七仙”:谓过去七佛之第七位,古印度人尊称佛陀为仙人。
= “世尊”:薄伽婆(Bhagava)之意译,即为世间众生所尊重者,佛十号之一。
黎庶(lí shù) = 百姓、民众[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尊长迦叶及圣众,贤哲阿难无量闻,善逝泥曰供舍利,从拘夷国至摩竭。
= “迦叶”: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Mahakassapa),少欲知足,喜持头陀行,为第一次结集经、律之上首。佛曾让半座予迦叶,参阅杂阿含卷三十一第894经。
= “阿难”:Ananda,又作阿难陀,释尊之从弟,出家后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为多闻第一。
= “善逝”:Sugata,即如实善达涅槃彼岸之意,佛十号之一。
= “泥曰”:Nibbana,又作涅槃、泥洹,即灭尽贪、瞋、痴一切烦恼,解脱内外系缚之状态或境界。
= “舍利”:Sarira,又作设利罗,译为遗身、身骨,此处指佛陀之遗骸。
= “拘夷”:Kusinara,又作拘尸那罗,位于东印度,为末罗(Malla)族之都城,佛于此城入般涅槃。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迦叶端思行四等,此众生类坠五道,正觉演道今去世,忆尊巧训怀悲泣。
= “四等”:Catasso Appamannayo,又作四等心、四无量心,即佛菩萨之慈、悲、喜、舍之四德。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福,感无量果,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慈即予乐,悲即拔苦,喜即随喜,舍即等护。
= “众生”:即有情,指有情识之生物。
= “五道”:又作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此五道众生,处生死轮回中,受无量苦。
= “正觉”:Samma-sambuddha,又作等正觉、正尽觉、无上等正觉,即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参阅长阿含第十七经清净经:「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迦叶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最尊种种吐言教,总持怀抱不漏失。
= “正法本:正法为根本。
= “最尊”:佛陀之敬称。
谁有此力集众法,在在处处因缘本?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贤善无量闻。
即击揵椎集四部,比丘八万四千众,尽得罗汉心解脱,以脱缚著处福田。
= “揵椎”:Ghanta,以厚木板制成,作为通报信息,或集合大众之用;另以铜、铁、木、瓦制成木鱼、磬等之法器,均称揵椎。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 “比丘”:Bhikkhu,又作苾刍,译为乞士、除馑、怖魔。男子出家,生活清净,常乞食以资色身,故称乞士;喜持戒行,广种福田,故称除馑;少欲知足,离诸烦恼,精进修道,使魔怖畏,故称怖魔。出家男众,年满二十,已受具足戒者,得称比丘。参阅杂阿含卷四十三第1147经、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九。
= “罗汉:又作阿罗汉(Arahant),声闻乘中最高果位,其意有三:(一)杀贼,杀尽烦恼之贼。(二)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之供养。(三)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 “处福田”:指福田人(Dakkhineyya)。中阿含第一二七经:「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Sekha),尚须学习之人,例如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无学人(Asekha),烦恼已灭尽而达到无须再学习之境界者,例如四向四果中最后之阿罗汉果。
(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迦叶哀愍于世故,加忆尊恩过去报,世尊授法付阿难,愿布演法长存世。
(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答,报酬[recompenserepay]/报告,答复[report])
云何次第不失绪?三阿僧祇集法宝,使后四部得闻法,已闻便得离众苦。
= “阿僧祇”:Asamkhya,译为无数、无央数,印度数目之一种,为极大之数。
(xù) = 丝的头[head of thread](头绪,开端[beginning])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阿难便辞吾不堪,诸法甚深若干种,岂敢分别如来教,佛法功德无量智!
= “如来”:为巴利语Tathagata(多他阿伽陀)之意译,佛十号之一。长阿含第十七经清净经:「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今尊迦叶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旧,大迦叶今为众人,如来在世请半座。
= “世雄”:佛之尊称。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长老/老宿/耆宿/耆旧 = 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迦叶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汝今总持智慧业,能使法本恒在世。
= “汝今总持智慧业”:阿难您现在能够总持智慧的胜业。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我今有三清净眼,亦复能知他心智,一切众生种种类,无有能胜尊阿难。
= “三清净眼”:即肉眼(Mamsa-cakkhu),能照显露而无障碍之有见诸色。天眼(Dibba-cakkhu),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慧眼(Panna-cakkhu),能照一切法,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梵天下降及帝释,护世四王及诸天,弥勒兜术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
= “梵天”:Brahma Deva,指色界初禅天,位于欲界六天之上,以无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包括梵众、梵辅、大梵三天。通常所说之梵天指大梵天王,名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请佛转法轮。
= “帝释”:Sakka,即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
= “四王”:即四大天王(Cattaro Maharaja),又称四天王天,位处须弥山腰,为六欲天之第一重天,东西南北各有一王。东为提头赖吒(梵Dhrtarastra),译为持国天王;西为毗留跋叉(梵Virupaksa),译为广目天王;南为毗留勒叉(梵Virudhaka),译为增长天王;北为毗沙门(梵Vaisravana),译为多闻天王。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四天王品。
= “弥勒”:Metteyya,译为慈氏,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弥勒、梵、释及四王,皆悉叉手而启白:一切诸法佛所印,阿难是我法之器。
= “叉手”:即合掌,为印度人致敬方式之一。
若使不欲法存者,便为坏败如来教,愿存本要为众生,得济危厄度众难!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 “释师”:指本师释尊。
= “法身”:Dhammakaya,法之聚集。指诸佛所证所觉并发之以教授、教诫之一切正法。又作法性身、法身佛、法佛、实佛。
= “阿难勿辞时说法”:阿难您!切勿谦辞,应于此时开始说法!
迦叶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
阿难仁和四等具,意转入微师子吼,顾眄四部瞻虚空,悲泣挥泪不自胜!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miǎn) = 斜视[look sideways at](看,望[look])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生如日初,弥勒睹光及释、梵,叉十希闻无上法。
= “叉十”:即合十、合掌,致敬之意。
四部寂静专一心,欲得闻法意不乱,尊长迦叶及圣众,直视睹颜目不眴。
(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
=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这时,阿难尊者乃欲说算不尽的很多的经典,这到底有谁能够将这些具备而为一聚呢?
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为三分,过去三佛皆三分:契经、律、法为三藏。
= “契经”:即修多罗(Sutta),三藏之一。契者上契诸佛之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经为佛陀教说之集录。
= “律”:即毗奈耶(Vinaya),三藏之一。乃佛为僧团和合净住而亲自制定之生活规范或戒禁,具有调伏众恶之作用。
= “阿毗昙”:即阿毗达磨(Abhidhamma),三藏之一。译为对法、胜法、无比法、论,为说教之注释。
= “法”:谓对法,即阿毗昙。
= “三藏”:Ti-pitaka,谓经、律、论各各包藏文义,故称三藏,为佛教圣典之总称。
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
尊者阿难作是念:如来法身不败坏,永存于世不断绝,天人得闻成道果。
= “尊者”:Ayasmant,佛弟子之尊称,亦为年少比丘对年长比丘之敬称。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
= “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我现在就应当聚集此一种法之义,一一的法相,都能相从而不失去其头绪。
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 也有二种法,就把它还就于二种之项,三种法的话,就于三之项之事,即如连珠一贯那样,四种法的话,就统统就于四之项,如五种法的话,也同样的处置,五种法之次,就是六种法,六种法之次,就是七种法,都如前数项之集法那样的把它们连贯在一起。
(jiù) = 到高处去住[move to highland](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于大众中集此法,即时阿难升乎座,弥勒称善快哉说,诸法义合宜配之。
(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文言叹词<>/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
= “大乘”:又作摩诃衍那(梵Mahayana),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萨法门。
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睹诸法。
= “六度”:即六波罗蜜多(梵Sat-paramita),译为六到彼岸。谓修行者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胜行,即可由生死苦恼之此岸到达安乐之彼岸。
= “无极”:指彼岸、涅槃。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
= “檀度”:指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檀(Dana),又作檀那,译为布施。
= “不应弃”:是不应废弃之行。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
= “戒度无极如金刚”:由于持戒,而能渡至于无极〔涅槃的彼岸〕,有如金刚宝石。
或有人来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强,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身口意三无厌足,妨人诸行不至道,此名进度不应弃。
= “身口意”:身,身行;口,口语;意,心行;共称三业或三行。
= “身口意三无厌足”:身口意的三业〔身行、口说、心思〕,都向于善而行,而没有厌足。
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固无乱念,正使地动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
出入息 =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
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
= “劫”:Kappa,又作劫波,为极大之时限。杂阿含卷三十四第940经:「譬如铁城,方一由旬,高下亦尔,满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尽其芥子,劫犹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长久。」
(zhào) = 大篆字形像龟甲受灼所生的裂痕。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million])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词缀。嵌在动词前边。)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
后进(hòu jìn) = 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backwardlaggardthose who lag behind]/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less advanced]/后辈[descendants]
阿难自陈有是念:菩萨之行愚不信,除诸罗汉信解脱,尔乃有信无犹豫。
= 阿难尊者自己陈述,而有了如是之念:菩萨之行,那些愚痴之人是不会相信的,除了那些诸位阿罗汉,已具信而解脱的人,这些境地的人,才有信心而不会犹豫的。
四部之众发道意,及诸一切众生类,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
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或有诸法断结使,或有诸法成道果。
= “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故谓之「结」;又能随逐众生,驱使众生,故谓之「使」。
阿难说曰此云何?我见如来演此法,亦有不从如来闻,此法岂非当有疑?
= “阿难说曰此云何?我见如来演此法”:阿难尊者发言而说:此为云何呢?我曾经看见如来演说此法。
设我言见此义非,于将来众便有虚,今称诸经闻如是,佛处所在城国土。
= “于将来众便有虚”:在于将来的众生里,便也会有人认为是虚妄的。
= “闻如是”:即「如是我闻」,谓如下所述是我(阿难自称)亲闻。
波罗㮈国初说法,摩竭国降三迦叶,释翅、拘萨、迦尸国,瞻波、句留、毗舍离。
= “波罗㮈”:Baranasi,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Benares)。
= “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Uruvela-kassapa)、那提迦叶(Nadi-kassapa)、伽耶迦叶(Gaya-kassapa)三兄弟,原为摩竭陀国之事火外道,后为释尊降伏,乃率领徒众千人归依佛陀。
= “释翅”:中阿含经均作「释羇瘦」,为Sakkesu之音释,指诸释迦族人[居住]的地方,即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
= “拘萨”:Kosala,又作拘萨罗,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之西北,首都舍卫城(Savatthi)。
= “迦尸”:Kasi,又作迦奢,迦尸族人建立之国家,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贝那拉斯(Benares)附近。
= “瞻波”:Campa,又作瞻婆,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鸯伽国(Anga)之都城,位于恒河流域。
= “句留”:Kuru,又作拘流、拘楼,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拘萨罗西北。佛陀曾至该国,于剑磨瑟昙(Kammassadhamma)说法。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跋耆国(Vajj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为离车族(Licchavi )人所住之地。
(nài)
天宫、龙宫、阿须伦,干沓和等拘尸城,正使不得说经处,当称原本在舍卫。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 “干沓和”: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寻香、食香,八部众之一,帝释天之乐神,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有香神之称。
= “舍卫”:Savatthi,憍萨罗国之都城,城内有祇园精舍。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Rahti河南岸之剌培特嘛培特 Rapetmapet,在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
= 也在于天宫、龙宫、阿须伦宫、干沓和宫等处度那些天龙八部之众,最后在于拘尸那城〔蓝毘尼园的东南〕入灭;假如不得寻究佛陀说法的固定的地方,当应称谓其原本乃在于舍卫国〔拘萨罗国的首都,尼泊尔之南〕。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吾所从闻一时事,佛在舍卫及弟子,祇桓精舍修善业,孤独长者所施园。
= “祇桓精舍”:Jetavanarama,即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athapindikassa-arama),为舍卫城给孤独长者须达多购取王子祇多(Jeta)之林园,建赠释尊作为宏法办道之场所。
= “孤独长者”:即给孤独(Anathapindika)长者,本名须达多(Sudatta),为舍卫城之豪商,波斯匿王之大臣,性仁慈,账济孤贫,时人敬称「给孤独长者」。
(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专一心,思惟一法无放逸,云何一法?谓念佛,
= “放逸”:Pamada,即纵荡心性,不勤修诸善。
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乱谓十念。
= “施念去相次天念”:施之念〔念施〕而接下去则继之而相次〔连接〕的对于天之念〔念天〕。
= “安般”: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Anapana),译为数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观之一,指数出入息,摄心于一境,以正定对治散乱之方法。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九第822经。
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后当称尊弟子,初化拘邻真佛子,最后小者名须拔。
= “拘邻”:Kondanna,又作憍陈如,为佛陀初转法轮时所教化五比丘之一,以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见称。参阅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二十一经。
= “须拔”:Subhadda,又作须跋陀,年百二十始出家,为佛陀在世最后化度之弟子。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无不了。
(liǎo) = 束婴儿两臂。(结束,了结[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
从一增一至诸法,义丰慧广不可尽,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曰增一含。
今寻一法难明了,难持难晓不可明,比丘自称功德业,今当称之尊弟子。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犹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无狐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 “三乘”:指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 “三垢”:即贪、瞋、痴三毒。
 
三眼 =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
肉眼
Mamsa-cakkhu,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
天眼
Divya-cakkhu,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
慧眼
Panna-cakkhu,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 “如来藏”:此处指佛陀经教三藏。
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说此语时地大动,雨天香华至于膝,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 “方等”:即毗佛略(Vedalla),又作方广、方正,十二分教之一,指文广义深而含摄大乘义理的契经。
(suì) = 深远[deep]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 “释迦文”:梵Sa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皆来会集;
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来会聚;
他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悉来会;
兜术天王将诸天之众,皆来会聚;
艳天将诸营从,悉来会聚;
释提桓因将诸三十三天众,悉来集会;
提头赖吒天王将干沓和等,悉来会聚;
毗留勒叉天王将诸厌鬼,悉来会聚;
毗留跛叉天王将诸龙众,悉来会聚;
毗沙门天王将阅叉、罗刹众,悉来会聚。
= “梵迦夷天”:Brahmakayika Deva,译为净身天,即色界初禅天。
= “化自在天”:Nimmanarati Deva,又作化乐天,为六欲天之第五天,能变化五欲以自娱。
= “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 Deva,为六欲天之第六天,以他人变化之乐事乐己。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 “阅叉”:又作夜叉(Yakkha),译为捷疾、勇健,八部众之一,为守护正法、或以其威势恼害他人之鬼类。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四王天
提头赖吒
Dhatarattha,即持国天,四天王之一,能护持国土、安抚众生,为守护东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东面。
毗留勒叉
Virulha,又作毗楼勒,即增长天,四天王之一,能令他善根增长,为守护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南面。
毗留跛叉
Virupakkha,又作毗楼博叉,即广目天,四天王之一,常以净天眼观察拥护阎浮提,为守护西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西面。
毗沙门
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 “贤劫”:Bhadda-kappa,又作善劫,现在劫名。以此劫中,贤人辈出,故名贤劫。
= “族姓子”:Kula-putta,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之男子。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说是语时,诸天、世人、干沓和、阿须伦、伽留罗、摩睺勒、甄陀罗等,各各白言:“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子,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
= “伽留罗”:Garula,又作迦楼罗,译为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多取龙为食,常贮活龙于嗉内,而吐食之,龙痛楚出悲苦声,为八部众之一。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龙鸟品。
= “摩睺勒”:Mahoraga,又作摩休勒、摩睺罗伽,译为大蟒蛇、大胸腹行,乐神之属,人身蛇首,八部众之一。
= “甄陀罗”:Kinnara,又作紧那罗,译为疑人、疑神、人非人,又称乐神或音乐天,形貌似人而头有一角,为八部众之一。
(zhēn) = 从“瓦”与陶器有关。制做陶器的转轮[craggan](甄别,鉴别[discriminate])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于汝,善讽诵读,莫令漏减!
= “优多罗”:Uttara,为梵志梵摩之弟子。
优多罗 = Uttara,为佛陀弟子之一。常离群索居,于墓地独自修行以思味法乐,而有‘冢间第一’之称。据传善于记忆。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所以者何?其有轻慢此尊经者,便为堕落,为凡夫行。
“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法(Sattatimsa Bodhipakkhiya-dhamma,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总计三十七品,为修道之重要资粮。参阅杂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经。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时,大迦叶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如是!尊者迦叶,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
“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叶问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叶,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 “声闻”:Savaka,指闻佛说四谛法之声教而悟道者。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
= “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戒清净的话,其意岂为不净吗?
“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迦叶问曰:“云何,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一切诸法乎?”
 
阿难报言:“增一阿含则是诸法,诸法则是增一阿含,一无有二。”
 
迦叶问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乎?”
 
阿难报曰:“迦叶当知:昔者九十一劫,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毗婆尸”:Vipassin,过去七佛之第一位,当时人寿八万岁,于波波罗树下成道,三会说法。有关七佛参阅长阿含第一经大本经。
“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曰伊俱优多罗,尔时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使讽诵读。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自此以后三十一劫,次复有佛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
= “式诘”:Sikhin,又作尸弃,过去七佛之第二位,当时人寿七万岁,于分陀利树下成道,三会说法。
“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目伽优多罗。
“式诘如来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即彼三十一劫中,毗舍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复出于世。
= “毗舍婆”:Vessabhu,又作毗舍浮,过去七佛之第三位,当时人寿六万岁,于娑罗树下成道,二会说法。
“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龙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叶当知:此贤劫中有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拘留孙Kakusandha,过去七佛之第四位,当时人寿四万岁,于尸利沙树下成道,一会说法。
“尔时,优多罗比丘名雷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拘那含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拘那含”:Konagamana,过去七佛之第五位,当时人寿三万岁,于优昙婆罗树下成道,一会说法。
“尔时,优多罗比丘名天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迦叶”:Kassapa,又作迦叶波,译为饮光,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当时人寿二万岁,于尼俱类树下成道,一会说法。
“尔时,优多罗比丘名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叶当知:今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今此比丘名优多罗,释迦文佛虽般涅槃,比丘阿难犹存于世。
= “般涅槃”:Parinibbana,又作般泥洹、涅槃,译为寂灭、灭度,即一切类恼灾患永尽之境界。
“世尊以法尽以嘱累我,我今复以此法授与优多罗。
= 世尊曾将其法统统嘱累于我,我现在又将此法授与优多罗。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全部,都[allcompletelyexhaustive])
“所以者何?当观其器,察知原本,然后授法。
“何以故?过去时于此贤劫中,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
= “明行成为”:Vijja-carana-sampanna,又作明行成,佛十号之一。谓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三业悉皆圆满无失。参阅长阿含第二十经阿摩昼经。
= “善逝”:Sugata,又作为善逝,佛十号之一。「善」即好,「逝」即去,佛修正道而入涅槃,向善处去,故名善逝。
= “世间解”:Lokavidu,佛十号之一。了解有情世间、器世间及世、出世间之一切情状,故名世间解。
= “无上士”:Anuttara,佛十号之一。佛自证知涅槃之法,而于诸法中涅槃为无上,众生中佛亦最上第一,故名无上士。
= “道法御”:Purisadamma-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能调御诸恶,修持正道的大丈夫,故名调御丈夫。
= “天人师”:Satthadevamanussanam,佛十号之一。谓佛为一切天、人之导师,故名天人师。
= “佛”:Buddha,佛陀之略称,为智者、觉者之意。
= “众祐”:Bhagavant,又作婆伽梵,谓具足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
“尔时,有王名摩诃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
大天 = Mahadeva()大众部之始祖。音译作摩诃提婆。生于佛灭后百余年,乃中印度秣菟罗国(梵Mathura)商人子。相传出家前造三逆罪,后忏悔而入佛门,住于鸡园寺。师具大神力,得三达智,曾至华氏城(梵Patali-putra)传道,阿育王皈依之。()小乘制多山部开祖。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之人。初从外道出家,为贼住外道之领袖,后舍外道,归正道,名大天。()为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之一。
(ē) = 大的山陵,大的土山[big mound](泛指山[mountain]/曲隅,角落[corner]/曲从;迎合[pander toplay up to])
“寿命极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八万四千岁中于童子身而自游戏,八万四千岁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万四千岁中复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叶当知:尔时,世尊游甘梨园中,食后如昔常法,中庭经行,我及侍者。
“尔时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
五正色/五大色/五色 = Panca vanna,即青(Nila)、黄(Pita)、赤(Lohita)、白(Avadata)、黑(Kanha)等五种基本色。在印度,教团中不得以五色为法衣之色,认为此五色为华美之色。庄严极乐净土之颜色,及千手观音手持物中之五色云,皆为此五色。
“我见已,前长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愿闻本末!如来、至真、等正觉,终不妄笑。’
 
“尔时,迦叶,佛告我言:‘过去世时此贤劫中,有如来名拘留孙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复于此处为诸弟子而广说法。
“‘复次,于此贤劫中,复有拘那含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彼佛亦于此处而广说法。
“‘次复,此贤劫中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迦叶如来亦于此处而广说法。’
 
“尔时,迦叶,我于佛前长跪白佛言:‘愿令释迦文佛亦于此处,与诸弟子具足说法,此处便为四如来金刚之座,恒不断绝。’
 
“尔时,迦叶,释迦文佛于彼坐,便告我言:‘阿难,昔者此坐,贤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诃提婆。
“‘乃至八万四千岁以王法教化,训之以德,经历年岁,便告劫比言:“若见我首有白发者,便时告吾。”
= 叫劫比大臣提醒他已老了。
“‘尔时,彼人闻王教令,复经数年,见王首上有白发生,便前长跪白大王曰:“大王当知:首上已生白发。”
“‘时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镊,拔吾白发,著吾手中。”
(niè) = 夹取毛发、细刺及其他细小东西的器具,一般用金属制成,通称“镊子”。
“‘尔时,彼人受王教令,便执金镊,前拔白发。
 
“‘尔时,大王见白发已,便说此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尔时,王摩诃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长寿:“卿今知不?吾首已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便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长处三涂八难之中。”
=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地狱)、血涂(畜生)、刀涂(饿鬼),与三恶趣同义。
= “八难”:Attha Akkhana,又作八非时。谓不易见佛闻法之八种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深重,难以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虽大,但乐无苦,故不想知佛法;长寿天指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寿命极长,寂静安稳,自以为至涅槃,故难于学佛;患盲聋瘖哑者,自然不能见佛闻法;世智辩聪者,凭仗世俗聪明,不仅不能虚心修行,甚至毁谤佛法;生于佛前佛后者,亦无法见佛闻法。参阅中阿含第124经八难经。
(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三途/三涂 = 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
火涂
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
刀涂
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
血涂
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尔时,王摩诃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复以财宝赐与劫比。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便于彼处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
= “梵行”:Brahma-cariya,出家行者,为求解脱而修习离欲之清净行业。梵,清净之意。
“‘身逝命终,生梵天上。
 
“‘时,长寿王忆父王教,未曾暂舍。
“‘以法治化,无有阿曲,未经旬日,便复得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藏宝、典兵宝,是谓七宝。
(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复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众苦,统领四方。
 
“‘时,长寿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时,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
“‘“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长处三涂八难之中。”
 
“‘时,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
“‘身逝命终,生梵天上。
“‘时,王善观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
 
“迦叶,知不?尔时摩诃提婆,岂异人乎?莫作是观!
“尔时王者,今释迦文是;时长寿王者,今阿难身是;尔时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亦不断绝。
“时,善观王复兴父王敕,以法治化,不断王教。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难得违故。”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尔时,尊者阿难便说偈曰:
 
“敬法奉所尊,不忘本恩报,复能崇三业,智者之所贵!
(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高大[hightall and big]/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语业/口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我观此义已,以此增一阿含授与优多罗比丘。
“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有所由。”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汝前作转轮圣王时,不失王教,今复以此法而相嘱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
“汝今当知:若有违失如来善教者,便堕凡夫地中。
“何以故?时,王摩诃提婆不得至竟解脱之地,未得解脱至安隐处,虽受梵天福报,犹不至究竟;如来善业,乃名究竟安隐之处,快乐无极,天、人所敬,必得涅槃。
“以是之故,优多罗,当奉持此法,讽诵读念,莫令缺漏!”
 
尔时,阿难便说偈曰:
 
“于法当念故,如来由是生,法兴成正觉,辟支罗汉道。
= 对于法,当于思念之故,如来乃由是而生的;法兴起时,而能成就正觉,成就辟支〔独觉〕、罗汉之道。
 法能除众苦,亦能成果实,念法不离心,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犹如释迦文,受持三藏法,句逗不错乱。
(dòu) = 止住,停留[stay](句中的停顿。也作“投”、“读”[pause])
 三藏虽难持,义理不可穷,当诵四阿含,便断天人径。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阿含亦复然,牢持阿毗昙,便降外道术。
= “外道”:Titthiya,又作异学,即佛教以外之教派。
 宣畅阿毗昙,其义亦难持,当诵三阿含,不失经句逗。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契经、阿毗昙,戒律流布世,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如盲投于冥,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并及四部众,当持勿轻慢,于释迦文佛!”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天地六反震动,诸尊神天在虚空中,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及散四部之众。
(fǎn) = 手心翻转。通“翻”。覆,倾倒[turn over](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
一切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加留罗、甄陀罗、摩休勒等,皆怀欢喜而悉叹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难,上中下言,悉无不善,于法当恭敬,诚如所说,诸天、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
“若有行恶,便堕地狱、饿鬼、畜生。”
 
尔时,尊者阿难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劝一切人,奉行此法。
尔时,座上三万天、人得法眼净。
= “法眼”:Dhamma-cakkhu,能如实观察了解万物真相的心眼。
 
尔时,四部之众,诸天、世人闻尊者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