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
持斋、晡利多,罗摩、五下分,心秽、箭毛二,鞞摩那修学,
法乐比丘尼,拘絺罗在后。
卷五十五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持斋经第一》
= “持斋经”:本经叙说佛为毗舍佉说放牛儿斋、尼揵斋、圣八支斋三种斋法,而以八支斋为最胜解脱之道。并谓当更修五念:(一)念佛,如沐首。(二)念法,如沐身。(三)念僧,如浣衣。(四)念戒,如磨镜。(五)念天,如炼金。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 “东园鹿子母堂”: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位于舍卫城之东,又作故东园。舍卫城长者弥伽罗本信奉外道,后被其媳毗舍佉所化,遂皈依佛教,尝言:「毗舍佉虽是我媳,然实为我母。」时人遂称誉毗舍佉为「弥伽罗母」;「弥伽罗」一音为「鹿」之义,故又称之「鹿母」。此一园林堂舍是毗舍佉所捐予佛陀者,故称「鹿子母堂」。
尔时,鹿子母毗舍佉平旦沐浴,著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围绕,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 “鹿子母毗舍佉”:Visakha Migaramatar,布施第一之清信女。曾建鹿子母讲堂供养佛陀。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子妇(zǐ fù)
= 儿子与媳妇。/媳妇。
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沐浴耶?”
答曰:“世尊,我今持斋;善逝,我今持斋。”
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尼揵斋,三者、圣八支斋。
= 三种斋及其巴利语如下:放牛儿斋(Gopalakuposatha)、尼揵斋(Niganthuposatha)、圣八支斋(Ariyuposatha)。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持斋 = 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持斋,故持斋一语并不等于吃素。斋之意义是清净,身口意等三业清净,即称斋。在家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亦称持斋。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则列举三种持斋之态度:
|
|
放牛儿斋
|
谓持斋之时,犹作如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之食。犹如放牛儿之思惟: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
|
尼犍斋
|
犹如尼犍子外道,因愍念护持四方百旬内之众生而持斋,然口说与心念不一,彼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
|
圣八支斋
|
如法持斋,不缘余事,如阿罗诃真人之受持斋法,以惭愧、慈悲之心,饶益一切众生。
|
“居士妇,云何名为放牛儿斋?
“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牛今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居士妇,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含消如此含消,明当含消如彼含消。’
“其人于此昼夜乐著欲过,是谓名曰放牛儿斋。
“若如是持放牛儿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居士妇,云何名为尼揵斋耶?
= “尼揵”:Nigantha,即指离系外道,此等外道修习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
“若有出家学尼揵者,彼劝人曰:‘汝于东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如是南方、西方、北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
= “由延”:Yojana,又作由旬、逾阇那、逾缮那,为印度计里程之名称。一由延约三十里或四十里。
“是为彼劝进人。
“或有想护众生,或无想不护众生,汝当十五日说从解脱时,脱衣裸形,东向住立,作如是说:‘我无父母,非父母有;我无妻子,非妻子有;我无奴婢,非奴婢主。’
= “从解脱”:即戒律、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居士妇,彼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
“彼人日日见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
“父母日日见其儿子,亦作此念:‘是我儿子。’
“彼见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
“妻子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尊长。’
“彼见奴婢,复作此念:‘是我奴婢。’
“奴婢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大家。’
“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是谓名曰尼揵斋也。
“若如是持尼揵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居士妇,云何名为圣八支斋?
“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蜫(kūn) = 古代对虫类的总称。
“‘我亦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我今于杀生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
“‘我亦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诚心净,行无臭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我于此日此夜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诚心净,行无臭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为人所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我亦尽形寿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为人所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彼于酒放逸净除其心。
“‘我亦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我于酒放逸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乐下坐卧,或床或敷草,彼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
“‘我于此日此夜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乐下坐卧,或床或敷草,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华鬘 = Kusumamal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脂(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胭脂[rouge]/涂油使润滑[oil]。)
“‘我于此日此夜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我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彼于非时食净除其心。
“‘我于此日此夜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我于非时食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
“是故说斋。
“彼住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修习五法。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云何为五?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如来,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彼作如是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譬若如人,头有垢腻,因膏泽、暖汤、人力、洗沐故,彼便得净。
腻(nì) = 肥[fat]。(积污垢[dirt]。)
膏(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如来,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闻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彼作如是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梵斋,梵共会,因梵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法,此法世尊善说,究竟,恒不变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
“彼作如是忆念法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法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人身有垢腻不净,因麸、澡豆、暖汤、人力、极洗浴故,身便得净。
= “澡豆”:巴利本作Sottim
Sinanim,洗具、洗粉。
麸(fū) = 小麦皮屑[wheat bran]。
“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法,此法世尊善说,究竟,恒不变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
“彼作如是忆念法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法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法斋,法共会,因法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众,世尊弟子众善趣向质直,行要行趣,如来众中实有阿罗诃真人趣、阿罗诃果证、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证、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证、须陀洹趣、须陀洹果证,是为四双人八辈圣士,是谓世尊弟子众,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可呼、可请、可供养、可奉事、可敬重,则为天人良福之田。
= “四双人八辈圣士”:即四双八辈,指四向四果。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四双八辈 =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即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彼作如是忆念众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众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如人衣有垢腻不净,因灰、皂荚、澡豆、汤水、人力浣故,彼便得净。
荚(jiá) = 豆科植物的长形果实,亦指狭长无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实[pods of leguminous plants]。
皂角/皂荚 = 为豆科之落叶乔木。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等地之山野中,台湾亦有栽培。其茎、枝均有刺,夏季开黄白色之花,类似栗花,可结约三十公分长之荚果,晒干后亦称皂荚,可供治疗腹胀、袪咳等之药用。此外,荚果煮出之液,可作为洗涤之用,其汁亦可制成洗粉。古来禅林中,多以之为如厕后之洗手用品。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nate]。)
“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众,世尊弟子众善趣向质直,行要行趣,如来众中实有阿罗诃真人趣、阿罗诃果证、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证、斯陀含趣、欺陀含果证、须陀洹趣、须陀洹果证,是为四双人八辈圣士,是谓世尊弟子众,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可呼、可请、可供养、可奉事、可敬重,则为天人良福之田。
“彼作如是忆念众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众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是谓多闻圣弟子持众斋,众共会,因众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自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污,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
“彼作如是忆念自戒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戒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若如镜,生垢不明,因石磨锃莹,由人力治,便得明净。
锃(zèng) = 器物等经过擦磨或整理后闪光耀眼。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自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污,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
“彼作如是忆念自戒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戒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秽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戒斋,戒共会,因戒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诸天,实有四王天。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taro Maharaja,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
“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
|
信财
|
信受正法。
|
戒财
|
持戒律。
|
惭财
|
自惭而不造诸恶。
|
愧财
|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
闻财
|
能闻正教。
|
施财
|
舍离一切无染着。
|
定慧财
|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
“实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乐天。
“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
“彼天若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
“彼作如是忆念已,及诸天信、戒、闻、施,慧,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诸天故,心静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如上色金,生垢不净,因火排钻椎赤土、人力,磨拭莹治,便得明净。
= “火排钻椎”:用火而排,用钻而椎。
排(pái) = 推挤,推开[push]。(排斥;排挤[expel;exclude]。)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诸天,实有四王天。
“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
“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
“实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乐天。
“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
“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
“彼作如是忆念已,及诸天信、戒、闻、施、慧,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居士妇,若行如是圣八支斋,若有十六大国,谓:一者、鸯迦,二者、摩竭陀,三者、迦尸,四者、拘萨罗,五者、拘楼,六者、般阇罗,七者、阿摄贝,八者、阿和檀提,九者、枝提,十者、跋耆,十一者、跋蹉,十二、跋罗,十三、苏摩,十四、苏罗吒,十五、喻尼,十六、剑浮。
= “十六大国”:谓佛陀时代印度之十六个大国。长阿含第四经阇尼沙经、法贤译人仙经、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等诸经均有十六大国之名,惟各经所列举互异。本经所载十六国名亦略异于巴利本。
= “鸯迦”:Anga,国名。
= “摩竭陀、迦尸、拘萨罗、拘楼、般阇罗”:Magadha,Kasi,Kosala,Kuru,Pancaala,国名。
= “阿摄贝”:Assaka,国名。
= “阿和檀提、枝提、跋耆、跋蹉”:Avanti,Ceti,Vajji,Vamsa,国名。
= “苏罗吒”:巴利本作Surasena,首罗先那。
= “苏摩、喻尼”:「喻尼」与第十三之「苏摩」为长阿含卷五第四经阇尼沙经中所缺者。
= “剑浮”:Kamboja,又作剑菩提。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十六大国 = 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印度列国时代,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十六国中,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蓝摩等小国。
|
||
1
|
鸯伽
|
Anga,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
|
2
|
摩揭陀
|
Maga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
|
3
|
迦尸
|
Kasi,位于恒河流域,首都波罗奈。迦尸的意思是“光明之城”。又称波罗奈国、婆罗痆斯国。
|
4
|
拘萨罗
|
Kosala,又译㤭萨罗,公元前6世纪初势力最强,征服邻近迦尸、释迦族的迦毗罗卫等小国。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
5
|
跋耆
|
Vajji,又译佛栗氏国、跋阇,位于恒河北部,首都毗舍离。
|
6
|
末罗
|
Malla,又译摩罗国,跋罗国,重要城市有拘尸那揭罗和波婆,前者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的地方,后者是耆那教创始人伐达摩那去世的地方,故二城分别是佛教和耆那教的圣地。
|
7
|
车底
|
Ceti,又译支提国,大致位于印度中央邦本德尔肯德地区,亚穆纳河南岸肯河(Ken
river)流域。
|
8
|
跋蹉
|
Vamsa,又译拔沙,筏蹉,北印度古国,位于摩揭陀西方,接近恒河流域,首都憍赏弥。
|
9
|
俱卢
|
Kuru,又译拘楼国,居楼国,大致位于今日的德里、哈里亚纳邦、北阿坎德邦以及北方邦的西部地区。
|
10
|
般遮罗
|
Pancala,又译般阇罗国,位于恒河上游与亚穆纳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北方邦法鲁卡巴德县附近。
|
11
|
阿湿波
|
Assaka,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Potalaka)。
|
12
|
阿槃提
|
Avanti,又译为阿般提、阿槃底、摩波槃提,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首度为邬阇衍那城,佛经上指的优禅尼即使指此城。
|
13
|
摩差
|
Maccha,又译摩蹉国,位于俱卢国的南方,亚穆纳河的的西岸,河的对岸是般阇罗国,西部地区是昌巴尔河北岸的丘陵地带。
|
14
|
苏罗娑
|
Surasena,亦作首罗犀那,也以国都秣菟罗、摩头罗代指国名,位于亚穆纳河西岸,北邻婆磋,首都为马图拉(Madhura)。
|
15
|
健驮逻
|
Gandhara,又译“犍陀罗”、“乾陀罗”、“香风国”等。
|
16
|
剑浮沙
|
Kamboja,又译为甘菩遮国。该国位于印度次大陆的最西面,首都为多门城(梵Dvaraka)。
|
“此诸国中所有钱宝、金、银、摩尼、真珠、琉璃、壤伽、碧玉、珊瑚、留邵、鞞留、鞞勒、玛瑙、蝳蝐、赤石、琁珠,设使有人于中作王,随用自在者,彼一切皆持圣八支斋,不直十六分。
= “壤伽”:Sankha,即指车渠。
= “留邵、鞞留、鞞勒、玛瑙”:均为宝玉名。
= “蝳蝐”:于中阿含第136经商人求财经中译作「玳瑁」。
壤(rǎng) = 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土壤[soil]。
邵(shào) = 古地名[Shao
county]。
蝳(dài) = 蝳蝐,同“玳瑁”,一种爬行动物,像龟。
蝐(mào) = 蝳蝐。
瑁(mào) = 天子所执的玉,用以合诸侯的圭,覆于圭上,故谓称为瑁[ceremonial jade]。
琁(xuán) = 古同“璇”,美玉。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五百岁是四王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四天王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千岁是三十三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三十三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二百岁是焰摩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二千岁是焰摩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焰摩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四千岁是兜率陀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兜率陀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八百岁是化乐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八千岁是化乐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化乐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
“若人千六百岁是他化乐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万六千岁是他化乐天寿。
“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他化乐天中。”
于是,鹿子母毗舍佉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圣八支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广布。
“世尊,我从今始,自尽形寿持圣八支斋,随其事力,布施修福。”
于是,鹿子母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佛说如是,鹿子毋毗舍佉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