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阿梨吒经第九》
= “阿梨吒经”:本经叙说阿梨吒比丘起「行欲者无障碍」之邪见,而自称是世尊所说,诸比丘诃之,并说世尊言:欲如骨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谓欲有障碍也。世尊又以蛇喻法、筏喻法,谕其当舍颠倒之见,更依次解说(一)六见处,(二)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三)于六见处断神见。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利,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 “阿梨吒”:Arittha,比丘名。
= “本伽陀婆利”:巴利本作Gaddhabadhi
Pubba,本为驯鹫者。
= 巴利本:其时,原本是位驯鹰师的阿梨吒比丘有此错误知见:「我知道佛教导享受欲乐并非修行的障碍。」
诸比丘闻已,往至阿梨吒比丘所,问曰:“阿梨吒,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时,阿梨吒答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诸比丘诃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诬(wū) =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
“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
“阿梨吒,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阿梨吒比丘为诸比丘所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
= “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还是坚持其如此的恶见,都强力而执着。
如是再三。
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梨吒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阿梨吒比丘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我等闻已,往诣阿梨吒比丘所,问曰:‘阿梨吒,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阿梨吒比丘答我等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我等诃曰:‘阿梨吒,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
“‘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
“‘阿梨吒,汝可速舍此恶见。’
“我等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
“如是再三。
“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梨吒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阿梨吒比丘所,作如是语:‘世尊呼汝。’”
于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阿梨吒比丘所,即语彼曰:“世尊呼汝。”
阿梨吒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阿梨吒,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阿梨吒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诃曰:“阿梨吒,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
= “汝时应如法答”:你在那时应该要如法而答才是。
“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欲有障碍,世尊说欲有障碍也;
“欲如骨锁,世尊说欲如骨锁也;
“欲如肉脔,世尊说欲如肉脔也;
脔(luán) = 小块肉[a small slice of meat]。(切肉成块[slice meat up]。)
“欲如把炬,世尊说欲如把炬也;
“欲如火坑,世尊说欲如火坑也;
“欲如毒蛇,世尊说欲如毒蛇也;
“欲如梦,世尊说欲如梦也;
“欲如假借,世尊说欲如假借也;
= “假借”:巴利本作Yacitaka,借用物。
“欲如树果,世尊说欲如树果也。
= 除上述外,巴利本另举出屠杀场(Asisuna)与铁刺(Sattisula)两项,其余诸譬喻与顺序均与汉译本同。
“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
“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
“欲如骨锁,我说欲如骨锁;
“欲如肉脔,我说欲如肉脔;
“欲如把炬,我说欲如把炬;
“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
“欲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
“欲如梦,我说欲如梦;
“欲如假借,我说欲如假借;
“欲如树果,我说欲如树果。”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说法,然此阿梨吒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
“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
于是,阿梨吒比丘为世尊面诃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于是,世尊面诃责数阿梨吒比丘已,告诸比丘:“若我所说法尽具解义者,当如是受持。
= 巴利本:比丘们应彻底理解我所说的法,然后依法行持。
“若我所说法不尽具解义者,便当问我及诸智梵行者。
= 巴利本:如果你们尚未理解我的教法,就应向我、长老或尊者们提问。
“所以者何?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
= 巴利本:为何?有些人对教法的文字与义理有错误的理解。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 以上“正经、歌咏…及说义”等即是所谓十二部经。佛教的根本圣典,若以内容、形式、文体等分类之,则有九种(即九分教)与十二种(即十二部经)之别。
= 巴利本:对我所说的正经、歌咏、记说、偈颂、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有颠倒的理解。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撰(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
十二部经之名目如下,以下十二部经各目,除去第五、六、十二,所余九目即是巴利经典所列之九分教。
|
|
正经
|
Sutta,又作修多罗、素怛缆、契经、贯经,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
歌咏
|
Geyya,又作祇夜、重颂、应颂,将前面的正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
记说
|
Veyyakarama,又作解说、受记、授记,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
|
偈咃
|
Gatha,又作伽陀、偈他、偈、孤起颂、不重颂,即偈颂。
|
因缘
|
Nidana,又作尼陀那、缘起,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
撰录
|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
本起
|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伊帝目多迦、育多伽,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者。
|
此说
|
Udana,又作法句、优陀那、乌陀那、喜颂、感兴偈、自说,为佛陀随意欢喜所说之句。
|
生处
|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阇多迦、生传,叙说佛陀过去世之因缘。
|
广解
|
Vedalla,音译为毗陀罗,又作广经、方广,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
未曾有法
|
Abbhutadhamma,音译作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
说义
|
Upadesa,音译作优波提舍,又作大教、说义、论义经,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
“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
= 巴利本:有些人学习教法只是为了争论,不是为修行和解脱,因而无法得到教法的真义。
“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
= 巴利本:他们受许多苦,却毫无益处,徒令自己劳累。
“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
“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回举头,或蜇手足及余肢节。
蜇(zhē) = 毒虫叮刺[sting]。
“彼人所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
“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
“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
“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
“或有族姓子,不颠倒善受解义及文。
“彼因不颠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彼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知此义。
“彼所为知此法,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
“所以者何?以不颠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
“彼求蛇时,手执铁杖,行野林间,见极大蛇,先以铁杖押彼蛇项,手捉其头,彼蛇虽反尾回,或缠手足及余肢节,然不能蜇。
押(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sign]。(抵押,典当[pawn]/拘禁,关押[take into custody]/通“压”。挤压[press]/陪伴[accompany]。)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彼人所为求取捉蛇,而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
“所以者何?彼以善解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颠倒善受解义及文,彼因不颠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彼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知此义。
“彼所为知此法,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
“所以者何?以不颠倒受解法故。
“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故。”
筏喻 =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着于法。
“云何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犹如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或有人来,而于彼岸有事欲度,彼求度时,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而可度者;我于彼岸有事欲度,当以何方便,令我安隐至彼岸耶?’
“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于此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
椑(bēi) = 椑柿。古书上说的一种柿子,即现在的“油柿”,果实小,色青黑,可以制漆。亦称“漆柿”[persimmon]。(pí = 椭圆[ellipse]。)
“彼便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乘此筏已,令我安隐,从彼岸来,度至此岸;我今宁可以著右肩或头戴去。’
“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竟,能为筏有所益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为筏所作能有益耶?彼人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乘此筏已,令我安隐,从彼岸来,度至此岸;我今宁可更以此筏还著水中,或著岸边而舍去耶!’
“彼人便以此筏还著水中,或著岸边舍之而去。
“于意云何?彼作如是,为筏所作能有益耶?”
时,诸比丘答曰:“益也。”
世尊告曰:“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
“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
“复次,有六见处。
= 巴利本:有六见处,即六种错误知见,我们应该舍弃。
“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 “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巴利本作N'Etam
Mama,N'Eso 'Ham Asmi,Na M'Eso Atta,此非我所,此非是我,此非我之(神)我。
= 巴利本:何谓六见处?首先是色身,无论属于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或外,细或粗,美或丑,近或远;这色身并非我所有,并非是我,亦并非真我;比丘们应如此观照,以看到色身的实相。
“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 巴利本:第二是感受。第三是认知。第四是心行;这些现象,无论属于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或外,细或粗,美或丑,近或远。这些都并非我所有,并非是我,亦并非真我。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 巴利本:第五是心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识、所知、所观、所思念,不论今生或未来世,这些都并非我所有,并非是我,亦并非真我。
“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 巴利本:第六是世界。有人如此想:『这是真我、这是世界、这是我,死后我将继续存在不变。』我们应观照,看到这世界并非我所有,并非是我,亦并非真我;如此观照,能看到世界的实相。
于是,有一比丘从座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颇有因内有恐怖耶?”
= “颇有因内有恐怖耶”:巴利本作Siya
Nu Kho…Ajjhattam Asati Paritassana,于内中无「实有」,究竟有恐怖否?
= 巴利本:有任何内在的因素能令恐惧和焦虑生起吗?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
= 巴利本:如果比丘如此想,如此说:『以前无的变成有,现在又再变成无。』
“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
= 巴利本:如此想,如此说,他便开始感到忧愁、悲伤和苦恼。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
= “比丘者,如是见…内有恐怖也”:巴利本作:比丘!此有一类比丘有如此见:彼即是世界,彼即是神我,彼死后(希望)我将成为常住、坚固、恒久、非变异法,我将永久如此存在。彼闻如来或如来之弟子,为了断除一切见处、偏见、缠、执着、随眠,为了静止一切行,为了舍弃一切依,为了灭爱,为了离贪,为了灭尽,为了涅槃而说的法。他起如是念:确实,我将被破灭,我实将灭亡,我实将不存在。于是,他忧、恼、悲,搥胸而泣,生起迷妄。比丘!如此是于内中无「实有」而有恐怖。
= 巴利本:这就是由内在因素引起的恐惧和焦虑。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内无恐怖耶?”
= “颇有因内无恐怖耶”:巴利本作Siya…Ajjhattam Asati Aparitassana,于内中无「实有」,而无恐怖否?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
“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
“比丘,如是因内无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有恐怖耶?”
= “因外有恐怖耶”:巴利本作Siya…Bahiddha Asati Paritassana,于外部无「实有」而有恐怖否?
= 巴利本:有任何外在的因素令恐惧和焦虑生起吗?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 巴利本:如果比丘如此想,如此说:『这是真我、这是世界、这是我,我将永恒存在。
』
“彼如是见、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
“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
= 他或者于如来,或者于如来的弟子之为了灭一切自身之故,而说法,为了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之故,而说法,为了灭除慢使之故,而说法。
= 巴利本:然后他遇到佛,或佛睿智又善于说法的弟子,教他如何舍离对我和我所的执着,并教导他如何放下我慢、缠使和漏惑。
“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
= 巴利本:他想:『世界到此为止了,我得放下一切,我并非是世界,并非是我,并非是真我,我不会永恒存在,死后我将完全断灭。没有什么可期盼的,也没有什么值得喜悦或纪念。
』
“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念。
“比丘多行彼便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
= 巴利本:如此想,他感到忧伤和苦恼。
“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 巴利本:这就是令恐惧和焦虑生起的外在因素。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无恐怖耶?”
= “颇有因外无恐怖耶”:巴利本作Siya…Bahiddha Asati Aparitassana,于外部无「实有」而无恐怖否?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
“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
“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不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
“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可爱、可乐、可意念。
“比丘多行彼便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
“比丘,如是因外无恐怖也。”
尔时,比丘叹世尊曰:“善哉!善哉!”
叹善哉已,闻佛所说,善受持诵,则便默然。
于是,世尊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比丘受如是所可受,受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
“汝等见所受所可受,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
“汝等见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受如是身,所有身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汝等见受如是身所可受身已,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耶?”
= 巴利本:你们以为五蕴和我是常住不变、不坏灭的吗?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所谓因神故有我,无神则无我。
= 巴利本:很好,因为有我的观念,因此有我所的观念。
“是为神、神所有,不可得、不可施设,及心中有见处、结著、诸使亦不可得,不可施设。
= 巴利本:如果没有我的观念,就没有我所的观念;我和我所的观念都是不可执取、无法成立的;如果心中生起这些错误知见,将使我们被烦恼缠缚。
“比丘,非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耶?”
= 巴利本:你们看到这些错误的知见吗?你们看到阿梨吒比丘执取错误知见的结果吗?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
“复次,有六见处。
“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若有比丘,此六见处不见是神,亦不见神所有。
= 巴利本:如果比丘们不把这六见处(色身、感受、认知、心行、心识、世界)视为我或我所,他的生命将不会被烦恼束缚。
“彼如是不见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无恐怖;因不恐怖已,便得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巴利本:既不被束缚,就没有恐惧,因为没有恐惧而证得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的苦恼。清净的梵行已经完成,应做的已成办,不再生死轮回,看到真理实相。
“是谓比丘度堑、过堑、破墎、无门、圣智慧镜。
= 巴利本:这样的比丘如同越过护城河,攻破城郭,打开城门,看到究竟智慧的明镜。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墎(guō) = 古同“郭”,城郭,外城。
“云何比丘度堑耶?无明堑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过堑也。
“云何比丘过堑耶?有爱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过堑也。
“云何比丘破墎耶?无穷生死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破墎也。
“云何比丘无门耶?五下分结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无门也。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云何比丘圣智慧镜?我慢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圣智慧镜。
我慢 = Asmi-mana,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
“是谓比丘度堑、过堑、破墎、无门、圣智慧镜。
“如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
= “因提罗”:Inda,即帝释天。
= “伊沙那”:Isana,天王名。
= 巴利本:如来已证得圆满解脱;帝释因陀罗、梵天和眷属,不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如来心识的任何痕迹或所依处。
“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
= “如来是梵…如来是不异”:巴利本作Ditthe…Bhikkhave Dhamme Tathagatam Ananuvejjo,于现法不能了知如来。
= 巴利本:如来常说:「如来清净、清凉,无热恼。」
“我如是说,诸沙门、梵志诬谤我,虚妄言不真实:‘沙门瞿昙御无所施设,彼实有众生,施设断灭坏。’
= 巴利本:我这样说时,众沙门、婆罗门诬谤我,说我妄语;他们说:「众生真实存在,沙门瞿昙却设立虚无断灭之见。」
“若此中无我不说,彼如来于现法中说无忧。
= 巴利本:他们说的,我从未说过;如来只说灭苦之道,以止息恐惧。
“若有他人骂詈如来,挝打如来,瞋恚责数者,如来因彼处不瞋恚、不憎嫉,终无害心。
= 巴利本:如果他人埋怨、指责、批评、捶打如来,如来不起瞋恚,不生怨恨、伤害之心。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挝(zhuā) = 敲打,击[beat]。
“若人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责数时,如来意云何?
“如来作是念:‘若我本所作、本所造者,因彼致此言。’
“然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责数者,如来作是意。
“若有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因此不以为悦,不以为欢喜,心不以为乐。
“若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意云何?
= 巴利本:如果有人尊重恭敬、礼拜供养如来,如来如何反应?
“如来作是念:‘若我今所知所断,因彼致此。’
= 巴利本:如来会想:「如果有人尊重恭敬、礼拜供养如来,如来不感到欢喜。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如来已证得觉悟和转化的成果。」
“若有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作是意。”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他人骂詈汝等,挝打、瞋恚责数者,若有恭敬供养、礼事尊重者,汝等因此亦当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欢悦欢喜,亦莫心乐。
“所以者何?我等无神、无神所有。
“犹如今此胜林门外燥草枯木,或有他人持去火烧,随意所用。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于意云何?彼燥草枯木颇作是念:‘他人持我去火烧,随意所用’耶?”
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若有他人骂詈汝等,挝打、瞋恚责数者,若有恭敬供养、礼事尊重者,汝因此亦当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欢悦欢喜,亦莫心乐。
“所以者何?我等无神,无神所有。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
“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正智慧解脱命终者,彼不施设有无穷。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傅,乃至天人。
“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有五下分结尽而命终者,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 “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就能生于彼间(色界天),便能在那里般涅槃(入灭,解脱)。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傅,乃至天人。
“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彼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边。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
“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彼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七往来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边。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
“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有信乐于我而命终者,皆生善处,如上有余。”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