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五《不还品第十一》

卷第五_一法_不还品第十一
 
#73、本经叙说灭尽贪欲一法,得证阿那含。小部如是语经,Raga,贪。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
= “阿那含”:Anagamin,译为不还果,断五下分结者得入此位,不再来世间,而生于五净居天入般涅槃。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
贪毒//贪欲 = Lobha,与‘渴爱’(Tanh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 “恶趣Duggati,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本经叙说灭尽瞋恚一法,得证阿那含。小部如是语经,Dosa,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为一法?所谓瞋恚是。
“诸比丘,当灭瞋恚,我证汝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本经叙说灭尽愚痴一法,得证阿那含。小部如是语经,Moha,痴。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为一法?所谓愚痴。
= “愚痴”:Moha,即于诸事理暗昧不明,与贪、瞋合称三毒,为三不善根之一。
“是故,诸比丘,当灭愚痴,我与卿等证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6、本经叙说灭尽悭贪一法,得证阿那含。小部如是语经,Makkha,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
“云何为一法?所谓悭贪。
(qiān) = 吝啬[stingy]
悭贪 = Macchariya-raga,悭吝贪着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
“是故,诸比丘,当灭悭贪,我证汝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悭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悭贪,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本经叙说恶心不降伏,受诸苦报;故当分别心,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支部Abhavitacitta Dukkhadhivaha,不修心引苦。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初不见一法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所谓心是。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
“诸比丘,此心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
“是故,诸比丘,当分别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本经叙说降伏恶心,受诸善报;故当分别心,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支部Bhavitacitta Sukhadhivaha,修心引乐。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初不见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时宜,受诸善报,所谓心是。
“诸比丘,当分别心,善念诸善本。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本经叙说系念财物,心生染着,甚难舍,便于大众中作妄语,令人堕三恶道中;染着财物之心,已生者当舍,未生者令勿生。相应部Pati Etc,钵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
= 在于此大众当中,如果有一人作如是之念:我都知道一切。
“然后此人不以饮食,在大众中而虚妄语。
= 然后此人并不为了饮食之故,而在于大众当中,作诸虚妄之语。
“我或复于异时,观见此人,生染著心,念于财物,便于大众中而作妄语。
“所以然者?诸比丘,财物染著甚为难舍,令人坠堕三恶道中,不得至无为之处!
“是故,诸比丘,已生此心,便当舍离;设未生者,勿复兴心染著财物。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0、本经叙说系念财物,心生染着,甚难舍,便于大众中作妄语,令人堕三恶道中;染着财物之心,已生者当舍,未生者令勿生。相应部Pati Etc,钵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断,不于众中而作妄语。’
“我或复于异时观见此人,生染著心,念于财物,便于大众中而作妄语。
“所以然者?诸比丘,财物染著甚为难舍,令人堕三恶道中,不得至无为之处!
“是故,诸比丘,已生此心,便当舍离;若未生者,勿复兴心染著财物。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1、本经叙说提婆达兜愚痴,贪着利养,作五逆罪,经累劫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堕深厕中,无一净处,或有人欲援拔之。以秽故,又舍之而去。比丘当舍贪着利养之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诸比丘,颇有见提婆达兜清白之法乎?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然复提婆达兜为恶深重,受罪经劫不可疗治。
= 然而提婆达兜乃又造作深重的恶业,受罪的期间必须经过一劫之久,实在是不可以疗治的啊!
“于我法中,不见毫厘之善可称记者。
= 他在我的佛法当中,并不看见过其有毫厘之善可以称记的。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以是之故,我今说提婆达兜诸罪之原首,不可疗治。
“犹如有人而堕深厕,形体没溺,无有一净处。
(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有人欲来济拔其命,安置净处。
“遍观厕侧及彼人身,颇有净处,吾欲手捉拔济出之。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彼人熟视,无一净处而可捉者,便舍而去。
“如是,诸比丘,我观提婆达兜愚痴之人,不见毫厘之法而可记者,受罪经劫,不可疗治。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痴专意,偏著利养,作五逆罪已,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 “五逆罪”:又作五无间业(Panca Kammani Anantarikani,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坏僧团之和合,出佛身血即危害佛身。
“如是,诸比丘,利养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隐之处!
“是故,诸比丘,以生利养心,便当舍离;若未生者,勿兴染心。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2、本经叙说一比丘怀疑佛记调达之罪,问于阿难,阿难请佛开示。佛告诉该比丘:调达愚痴,起染着心,造五逆重罪,身坏命终堕地狱;利养心重,将坏人善本,比丘当断利养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有一比丘闻如来记别调达受罪一劫,不可疗治。
时,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原本已,然后记别受罪一劫,不可疗治乎?颇有所由可得而记耶?”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用于句尾。相当于「矣」。)
 
时,阿难告曰:“如来所说终不虚设,身口所行而无有异;如来真实记提婆达兜别,受罪深重,当经一劫,不可疗治。”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有一比丘来至我所,而作是说:‘云何,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原本已,然后记别受罪一劫,不可疗治乎?颇有因缘可得记别耶?’
“作是语已,各自舍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学,出家未久,方来至我法中耳!如来所说终不虚妄,云何于中复起犹豫?”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往至彼,语比丘言:‘如来呼卿。’”
 
阿难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阿难受世尊教,便往至彼比丘所;到已,语彼比丘曰:“如来呼卿!”
 
彼比丘对曰:“如是,尊者。”
 
尔时,彼比丘便严衣服,共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来所说乎?如来所教无有虚妄,汝今乃欲求如来虚妄!”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提婆达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势;云何世尊记彼一劫受重罪耶?”
 
佛告比丘曰:“护汝口语!勿于长夜受苦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 游戏之禅,乃为世俗的通例,到头来,并不会解脱;不习造灭尽的功迹,仍然还是堕入于地狱的一途!
禅那/驮衍那/持阿那/=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若使我当见提婆达兜身有毫厘之善法者,我终不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
“是故,愚人!我不见提婆达兜有毫厘之善法,以是故,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痴,贪著利养,起染著心,作五逆恶,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所以然者?利养心重,败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隐之处!
“是故,诸比丘,设有利养心起,便当求灭;若不有心,勿兴想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彼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礼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悔过,唯愿垂恕!愚痴所致,造不善行,如来所说,无有二言,然我愚痴,起犹豫想。
(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改往修来!”
 
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于如来兴犹豫想;今受汝悔过,后更莫作。”
(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和,与[and]/[whilebe in time for])
 
乃至三四。
= 乃至于三四次的吩咐(表示很关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尔时,彼比丘及四部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种阿那含,二心及二食,婆达二契经,智者当觉知。